中美贸易论文范例

中美贸易论文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1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比较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日货币升值的背景比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

    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严重。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使其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放贷者的地位,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债务国,这就加剧了美日之间的摩擦。

    于是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美国国内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日益增高。于是美国希望以美元贬值形成弱势美元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2)日元升值的国内环境

    事实上,美国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日元已经具备一定的升值基础。第一,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成功的实现了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形成了日元升值内在压力。第二,日元升值是金融市场开放必然结果。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日元资产的魅力展现出来,需求的增加必然带来日元的升值。第三,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扩大内需这一变革应付升值带来的对外贸易损失。[1]

    由此来看,广场协议的出现有外来的压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日本自身的内在要求。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广场协议自开始实施,日元汇率开始一路上扬,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50一路上升到1987年的123.5,两年的时间下降了近50%。

    2.人民币升值背景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原因。首先,中美汇率之争的根源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转嫁经济危机,缓解其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另外,日本就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同时也想借助人民币升值来恢复本国经济。除美日以外,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环境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外汇储备过量以及大量顺差所造成的。从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并在2001年到2008年期间呈高速增长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另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这些都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巨大压力。

    于是,我国政府在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

    有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日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有几分相似:两国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主要原因都是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经济危机引起的。可见,两国货币升值的幕后主导者都是美国,从国内环境上看,外贸顺差大也是中日货币升值的共同的内在因素。影响两国货币升值的国内环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对日元升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国汇率制度的转变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应对货币升值的对策和措施比较

    1.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对策

    (1)加速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路径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国条款国后,日本开始在对外贸易和外汇中使用日元。1980年12月,日本修订了《外汇法》,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1984年,日本和美国共同组建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成为了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此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积极促进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2]

    (2)大力发展对外投资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急剧增加。1984年,日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在1986到1988年3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外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并在1989年首次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从投资结构上看,日本在产业和结构上呈现了制造业、金融业、商业,“三业并举”的多方位、多层面投资的整体格局。从投资地区上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是为了绕开NAF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东亚等地区。#p#分页标题#e#

    (3)改善出口结构

    在高科技成为推动当今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后,技术贸易成为高附加值的重要贸易形式。为了促进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大力倡导的“科技立国”政策。技术含量已经成为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除了保持传统的优势产业外,日本对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也进行了大力扶持,提高了日本尖端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于是,日本出口的产品以其稳定的质量和节能环保、高科技等特点的竞争手段主导着国外需求市场。[3]

    (4)加强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新世纪初,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减缓增长的阶段,但是日本的进出口贸易盈余却在递增,这主要得益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虽然日本对美出口一直在下滑,但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却在迅猛增加。2004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美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亚洲国际已经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措施

    (1)增加海外投资与并购

    80年代后期,日元被迫升值使日本经济开始趋于国际化,日本海外输出的商品、资本、人员也变得更加强劲。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0年的2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670亿美元,在1986—1991年间,海外投资总额累计超过了4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跃居到世界首位。[4]日元的大幅升值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于是,日本人凭借着财力的优势,在国外掀起了购买热,仅1985至1986年度,日本企业就收买了大量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等众多领域。[5]

    (2)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日本的海外投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空洞化,但同时产业空洞化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阶段,它直接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广场协议”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众多附加值低和受日元汇率动荡影响大的纺织、轻工、普通电机等行业的生产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主要是研究开发型企业、尖端技术和高附加价值行业。这部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是价格,而是技术含量和品牌。实现了国内产业逐步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日元升值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对日本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各企业开始对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受到挑战,于是日本企业针对当时的状况找到了新的管理体制。主要变化有: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上,由协调一致到权责集中;在雇佣制度上:终身雇佣模式随着经济萧条的压力被改变。[6]

    (4)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最重要的竞争形式。在经历了两次大幅度降低产品利润以后,日本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非价格竞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在加强了非价格竞争以后,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不断进行革新,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在原材料、生产、流通及生产程序上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由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延庆.日元升值对中国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65-71.

[3]王厚双,刘向丽.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J].东北亚论坛,2004(02):79-83.

[4]日元升值后引发资本输出狂潮导致泡沫经济出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5-08-04.

[5]周锐.本币升值压力下国内经济的调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2

一、中兴事件的前因后果

(一)中兴通讯公司在美国市场屡次被限

其实早在2012年10月8日,中兴通讯公司就被美国众议院的情报委员会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建议阻止其在美国开展投资活动[4]。2016年3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以中兴通讯公司秘密向伊朗出口产品为由,对中兴通讯公司进行了出口管制。由于中兴通讯公司遭受美国出口管制的存在,直接导致了中兴通讯公司从美国进口产品的周期受到了极大影响,到货的时间长短就存在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中兴通讯公司整个供应链蒙受了非常巨大的损失[5]。整整一年之后的2017年3月7日,中兴宣布以8.92亿美元(约62亿人民币)罚款的代价,与美国政府达成和解。而中兴通讯公司2011~2015年的净利润一共加起来也不过是59.85亿元。相当于这五年都白干了[6]。再加上2018年4月16日来自美国商务部的芯片禁令,中兴通讯公司在短短五、六年时间内就连续三次遭到了美国政府的行政禁令,而且美国政府一次比一次下手还要狠,一次比一次更加不讲道理。

(二)中兴以外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同样被限

2005年8月3日,由于美国政府的行政干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退出对美国优尼科公司的收购计划[7]。2008年,华为曾经试图联合贝恩资本对3Com公司进行并购,但却以国家安全为由被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否决[7]。2010年8月,华为尝试与美国电信商Sprint公司进行电信领域合作,却被美国政府以或对美国公共和私人部门客户构成重大风险为由禁止参与合作。2010年10月,华为试图收购美国3Leaf公司的专利技术,却再次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2012年9月28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签发总统令宣布禁止三一重工在美国进行风电投资项目。可以说,中资企业的发展随着自由贸易的步伐越走越大,可是在原本应该享受自由贸易的美国市场却遭受到了来自美国政府的连续多次不间断的野蛮干涉。

(三)中资企业在美国市场被限的主要原因

凡事都有因果,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近十年来,美国政府对中资企业表现出来的野蛮行政禁令,折射出的其实是美国在面对日益强大的中资跨国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自信与畏惧感。2008年9月15日由于次贷危机加剧而不得不宣布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在美国引爆了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从那以后,与全球市场疲软相向而行的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包括美国市场)的投资开始急剧增加,中国也由此取代了美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尤其在通讯技术领域,中资企业从3G时代的跟跑、到4G时代的并跑、再到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华为、中兴为首的中国通讯公司终于实现了技术领跑。这也许正是昔日霸主美国所不愿意面对的残酷现实,这才以莫须有的借口宣布了芯片出口禁令。客观地讲,虽然中资通讯公司在5G技术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目前市场上各种硬件的芯片却大多被美国公司所垄断。美国政府宣布的芯片出口禁令对于中兴通讯公司无异于釜底抽薪,而美国不惜牺牲自己芯片市场份额为代价企图把中兴扼杀在5G时代的摇篮里,由此可见美国政府是真的急眼了,非常害怕中国企业在5G时代全面领先。

(四)中兴事件对于中国科研发展的历史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各行各业中一直弥漫着一种“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想。回首过去的这些日子里,在此思想下催生了一件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件,现在依旧历历在目。1980年9月26日,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运10成功实现了首飞。由于后来轻信了与美国麦道航空公司的所谓合作,放弃了运10的自主研发,导致中国的第一次大飞机研发胎死腹中。直到30多年后的2017年5月5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在浦东机场首飞成功,中国的大型喷气式客机的研发才重新步入正轨。上世纪90年代初,联想公司曾经在公司发展战略上面临关键的抉择。时任联想董事与总工程师的倪光南认为,联想应该对标英特尔“芯片”技术,全力研发“中国芯”,坚定走技术路线。而柳传志则认为,联想不应该在研发上浪费钱,芯片造不如买,对于企业利润才是最重要的。最终倪光南出局,联想ASIC芯片等项目中止,联想从此走上了专注贸易加工的不归路。中兴事件再次给中国敲响了警钟,有望扭转过去几十年“造不如买”的思想,从而达到对独立自主搞研发思想的高度统一,促进中国各行各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市场稳步迈进。

(五)独立自主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

中兴事件爆发后,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出:“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核心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改革开放之前,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宝贵思想,中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创记录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自主研发。改革开放之后,面对外国技术封锁,中国独立自主研制出了一大批国之重器:中国空警-200、量子通讯技术、北斗导航系统、第四代隐身战斗机J20、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国产航母等。“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说:“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逼得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不仅是中国的军用领域,在中国的民用领域同样如此。2008年以前,中国“红外探测器”全部依赖进口,美国严格禁止对中国出口。2009年开始,高德红外开始致力于国产研制与批产化。2014年,高德红外完成了国产自主红外芯片的研发及批量化生产,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成立了不少汽车合资企业,然而在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走在了世界前列的却是从2004年开始自主研发新能源技术的比亚迪,就连汽车工业的老大哥奔驰也跑来中国主动寻求与比亚迪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无数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科学发展的硬道理,一万年也不会过时。只有这样,才能把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摆脱被别人掐脖子的危险处境。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升级中国的产业能力,占据高端产业链,掌握话语权与定价权。

二、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中兴之痛”

中兴事件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引发巨大的社会思潮,在于这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偶然发生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件能够引发中国人痛定思痛的去从根本上解决类似问题的催化剂。中兴事件的发生虽然本质上已经超越了单单的一个商业行为,但是其背后所产生的威慑程度才是需要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能够被一个政府禁令威慑到其生存,根本原因还是太过于依赖于国外的核心技术,自身的研发水平跟不上企业高速发展的步伐。不仅在中国的企业之间,在中国的高校当中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中兴之痛”。目前高校的教育科研对于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此现状是多种情况综合产生的。有中国高校学术界“崇洋媚外”的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中国自主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相对国际化程度不够高的客观因素造成的,也有中国高校的职称与论文评价体系重洋轻中的体系因素造成的。笔者对目前近20年里中国引进国外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整体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国外期刊数据库的数量、价格、合同条款和服务分别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引进数量

目前来讲,中国各大高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建设经费超过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种现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无法有效改变。而与美国公司在芯片产业的垄断地位相似,在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行业美国公司也长期保持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美国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美国EBSCO公司、美国ProQuest公司、美国JohnWilley公司、美国CengageLearningGale公司、美国JSTOR公司、美国LexisNexis公司等[14]。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2017年的统计数据,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从1997年引入到中国开始的前几年发展较缓慢。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开始急速增长。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这一增长趋势才开始逐渐放缓。2010年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措施见成效,中国引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又引来小高峰。到2016年为止,整整二十年时间内,中国引进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数量从1个增长到了140个,涨幅非常惊人。

(二)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垄断价格

由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目前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中国在购买这些产品的时候不得不被迫接受高定价。2016年中国引进140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花费了近13亿人民币,平均下来,每个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使用费高达一千万人民币[14]。这个价格还仅仅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当年的访问与使用下载费,第二年要想要继续使用的话必须续费,而且这个续费的费用还在以近10%的涨幅每年递增。值得注意的是,10%的年涨幅不仅远远高于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约2%的年涨幅数据,更是超过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近7%的年涨幅数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年涨幅都是非常不合理的。但是短期来看,中国高校面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这种高定价与高年涨幅的“双高”不合理窘境难以改变。

(三)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霸王条款

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在与中国各大高校签订具体商业合同的时候存在许多不合理的霸王条款。这也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谈判专家组与这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进行谈判的重点内容之一。[14]目前在中国有各式各样的高校一千多所,类别繁多,包括985大学、211大学、普通本科大学、独立本科大学、高职高专学校。这些高校的经费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样的985高校拥有雄厚的经费,而一些高职高专学校的经费就少得可怜。同样的,由于中国目前的特殊国情,客观存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区域发展程度不统一的状况,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欠发达地区对地方高校的财政支持力度相对比较欠缺。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倾向于以中国发达地区高校的985高校的购买价格为标准,来推广给中国的其他地区的高校,不情愿考虑地域差异与高校类别不同的区别。除此之外,中国高校在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没有选择,基本上只能以包年包库的方式进行购买,无法按照具体使用量或下载量来付费。

(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糟糕服务

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统计,高校图书馆对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服务有很大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交流培训、平台使用、售后服务这三大方面。首先是交流培训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往往是只关心签合同卖钱,卖完等于完事,缺乏长期面向高校开展专业的培训活动,即教在校师生如何使用数据库,尤其是宣传、推广、培训活动这些做得不够到位。其次是平台使用的问题。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反映,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平台响应较慢。比如工程索引数据库(EI)在访问的时候体验较差,服务器很不稳定,经常出现无法访问或响应速度极慢的情况。最后是售后服务的问题。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人员经常出现变动,导致很多时候不能对访问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部分中小规模高校反映的访问使用问题在半年甚至一年之后才能得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方面的反馈,明显不被重视。

三、有效解决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建设中的“中兴之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兴事件注定成为本世纪的一件标志性事件,此事件的影响也必然异常深远,其背后的真正博弈不仅仅是公司与公司的对抗,而是处于上升期的中国与处于衰落期的美国两个国家之间的对弈。最终的胜负不仅关系到通讯技术行业、芯片行业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与格局,更关系到中美两国各个层面产业链的再平衡,甚至关系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国际关系与地位。这也是为何在最近多次强调目前世界正处于近百年未有的历史重大变革当中[15]。总书记说的比较委婉,直白一点的意思就是:此役之后,中国将重新主导世界的发展与国际秩序。在此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中国科学研究的信息化资源体系建设的高地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需要去争夺的阵地。针对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在中国垄断地位的情况,中国的各类高校、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也必须有所作为去改变这一不合理的不利现状,团结一致、努力奋斗。笔者也尝试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解决上文所提到的问题。

(一)团结壮大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

聚沙成塔,众志成城。中国各类高校如果有意向购买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应该积极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迅速壮大组织规模,团结一心,一致对外,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与谈判权。中国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曾经在2016年高调在美国投资建厂,却由于水土不服等原因被美国工会搞得很没有脾气。假如中国的高校能像美国工会这样团结在一起,相信一定能够让曾经趾高气昂的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们头疼一阵的了。

(二)加大与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的谈判力度

毫无疑问,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已经发挥了非常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值得肯定,而在有些方面依然可以有更大的谈判空间。首先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目前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价格的年涨幅平均在10%左右,但是数据库每年进行更新的数据量并不能保证比上一年增加10%,甚至有的数据库更新量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因此10%的价格年涨幅并没有实际的数据支持。数据库合同方案应该充分考虑普通本科、高职高专学校、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折扣力度。更理想的一种订购方式是所有加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的高校作为一个整体来采购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然后各大高校根据实际的访问使用量来按比例分摊订购费用。其次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付款方式。由于目前有些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存在无法正常访问、平台响应时间较慢的问题,可以采用扣除小部分购买费用作为服务押金的方式,在完整合同年执行完毕之后根据数据库平台的访问服务实际情况支付尾款。最后是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售后服务。外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商应该提供长期、稳定、有效的售后管理服务体系,及时完善数据库平台的统计数据,向高校用户开放统计数据的后台查询权限,为高校的师生提供多种方式的专业培训来指导如何更加科学有效便捷地使用数据库。

(三)优化中国的高校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

世界上有两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一个是迷之自信的印度,一个是迷之不自信的中国。著名国家安全战略专家金一南教授前不久在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讲座中表示:“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不正当风气,而这种风气在学术界尤为突出”。在当今中国高校的论文评价体系当中,同一篇论文,在外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在中文科技期刊上发表。正是这种不平衡的论文评价体系,让中国的学者们纷纷热衷于紧跟外文科技期刊的研究热点、使用外文科技期刊的方法论来研究中国的问题、甚至为了达到外文科技期刊的发表要求而在其他地方做牺牲。这种削足适履的学术氛围必然造成学术界崇洋媚外的风气。高校里的职称评价体系同样如此,许多高校在评选教授的条件中硬性要求必须有留学或者访问学者的经历。如此可笑的评价体系岂不是让中国本土培养的伟大核物理学家于敏再世也无法评上教授了?霸权在手的美国到处喊“美国优先”而毫无违和感,那是因为“美国优先”代表了美国本国的利益。在中国高校里面喊“美国优先”却是为哪般,难不成是人在曹营心在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这四个职称称谓当中有三个含有“教”字,讲师的中心词也是“讲”,而高级职称当中的教授与副教授除了要“教”之外还要会“授”,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两千多年前,孔子等诸子百家游学四方,宣讲自己的学说,从来没有忘记“教”与“授”的重要性。而在当今的职称体系之下,不少高校的教师不学无术,只会溜须拍马,甚至连课都不愿意教,却凭借取巧发论文、蹭课题,堂而皇之评上副教授甚至教授,不能不说是目前教育行业极大的悲哀。“论文至上”指导思想下的中国高校的确在论文数量上出现了大爆发,甚至发文数已经雄踞世界之首。然而这么多论文当中有多少是东拼西凑、模仿抄袭、为了论文而写论文的“垃圾论文”呢?也许我们从最终的论文—成果—应用转化率上可以得到答案。人的行为是因目标变化而改变的,在这个中华崛起的最关键时期,中华民族自信应该在教育界形成普遍共识,早日优化中国高校的论文与职称评价体系也就势在必行。在2018年5月28日的两院院士会议上的讲话高屋建瓴,为中国的科技自主创新与制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曾经说过,中国要走向富裕、走向发达、走向现代化,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最近在考察烽火集团有限公司的时候也再次强调“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国之重器必须靠自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根本法则,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这条路必须走。目前三大老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均存在一定问题。首先是中国知网,仗着在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比较垄断的地位,学着外文期刊数据库那样每年都在疯狂涨价,年涨幅达到10%左右;而在期刊内容建设与服务上面却有点不思进取,平台界面的操作性与导航分类等实用性功能依旧大而不精。重庆维普与万方从市场格局上有效打破了中国知网的市场垄断,在内容上也收录了不少中国知网没有收录的期刊,填补了缺口与空白;与高校合作的价格保持稳定,没有像中国知网那样每年都肆意涨价;某些操作界面的友好度与实用性超过中国知网;但是最大的问题在于重庆维普与万方的收录期刊有不少存在的现象等学术不端正行为;此外在某些数据比如影响因子、某些描述比如是否为核心期刊的归纳总结上存在低级错误。笔者认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这三家期刊数据库商业化氛围过于浓烈,而学术化氛围有待加强,距离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万方收录中某些期刊存在的圈钱行为,笔者有两个有效解决方案。以万方收录的《青春岁月》为例,此刊物为旬刊,每年发36期,可是每期杂志居然厚得像一本书一样有近300页。此刊物大部分收录的论文都是两页甚至一页的快餐文。高校可以加强制度建设来杜绝此类现象的大量存在:(1)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对于无法提供对公汇款凭证的不予报销。(2)规范学术评价机制,对于一到两页的快餐文不予认定科研成果。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中国部分顶尖高校与中国科学院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有效探索,纷纷建立了大数据知识资源中心、知识服务平台及服务体系。北京大学推出了“开放研究数据平台”、复旦大学了“社会科学数据平台”、武汉大学建立了“中国高校科学数据管理与服务机制与平台”、中国科学院创建了国际专利检索服务平台,融合了汤森路透国际专利数据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涵盖108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超过9000万条数据。此外,中国科学院还设立了中国开放获取科研知识云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平台(ChinaXiv)。在这场战役当中,国家的意志与力量不可或缺。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要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的要求。同年9月,部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配合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项由国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国家免费向公众提供学术资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已经在国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家研究机构落地使用,有力促进了中国优秀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有力推动了文化“走出去”。

(五)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

就像拥有大量优质的商户支撑起了走向世界的淘宝,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建设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因为没有大量优质的中国科技期刊就不可能建成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所以,中国的顶尖高校可以尝试带头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大学科技期刊,让中国的一批优秀学者们在中国的大学科技期刊上就能发表具有较高学术声誉的论文。复合材料研究方面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创刊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8年前录用自亚洲的稿件只占15%,该数目至2015年却达到76%;1999年中国发表了19936篇SCI论文,其中38%发表于中国期刊,2016年中国发表了290600篇SCI论文,其中只有8.8%发表于中国期刊;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而中国的贡献在亚洲地区又是最多的。但让人感叹的是目前中国没有出现顶级科技期刊。试想一下,如果中国人在国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转向投稿在中国的顶尖科技期刊上,那么,国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然下滑而中国顶尖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在此高质量的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目标当中,北京大学等中国一流高校走在了前列。北京大学已经开始建设并运营“北京大学期刊网”,承担北京大学各种学术期刊的出版、保存、展示与宣传工作。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3

1设置青年编委会,发挥青年学者的创造力

期刊编辑委员会(以下简称编委会)是把控期刊质量的关键核心环节,其对期刊的发展、学术影响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国内期刊倾向于遴选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与学术地位的资深专家作为编委会成员。不可否认,资深专家在研究方向把控以及论文创新评价等方面具有更为精准的判断与认知。然而,这类专家往往身兼数职,而且教学科研任务较为繁重。因此,他们在期刊运行与建设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另外,他们对具体的理论细节方面关注较少,而这是目前大部分期刊论文创新点的核心所在。因此,目前来看,由资深专家构成的编委会与涉及具体理论细节的投稿论文之间存在一定的断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为期刊注入新的活力,可以在传统期刊编委会的基础上设置青年编委会[1-2]。一方面,国家一系列高层次人才计划也将年龄限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例如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青年年龄上限为40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计划年龄上限为38岁;中国科协青年托举工程、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年龄上限为32岁等。这也表明国家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创造力与发展潜力的认可。青年科技工作者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创造性强,一般在科研一线并紧跟学术前沿,科研成果产出也较为丰硕。另一方面,青年科技工作者也有较为强烈的学术服务意识。因此,设立期刊青年编委会可以充分发挥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在传统编委会对投稿论文宏观把控的基础上对论文创新细节进行更为精准的评判,从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期刊论文质量。同时,青年编委可以担任责任编委或邀请客座编委定期组织相关专题征稿,紧跟热点问题,使期刊成为相关领域的活跃地与集约地。期刊编辑部方面也要有意识地增强青年编委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也为青年学者的成长提供一定的平台。例如,可以给青年编委发放聘用证书,在期刊主页设置编委简介等栏目,为青年学者申报人才计划提供相关佐证。另外,可以定期举办编委会的学术交流,一方面使不同领域的青年学者产生思想碰撞,另一方面也能发挥资深编委对青年学者的传帮带作用。国内期刊《航空学报》《雷达学报》等已经在青年编委会设置方面率先进行了尝试。国内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利用综合大学丰富的学术人才储备,积极探索与实行青年编委会制度。

2拓宽审稿人选取渠道,激发审稿人积极性

论文同行评议是论文出版发表之前的重要环节,而审稿人是论文质量的把关者。保证审稿人水平以及提升审稿人积极性也关系到最终期刊的质量以及期刊的出版周期[3-4]。目前国内期刊在审稿人选取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期刊的审稿工作甚至由执行主编或者编委会成员直接承担。正如前文所述,编委会成员多为业内资深专家,其在论文分发送审层面都可能存在时间限制,更不遑去处理繁重的论文细节评阅任务。另外,有些期刊即使由编委会选取审稿人送出外审,也一般选择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由于知名专家教授事务繁忙,相关评阅往往不能按时返回,从而影响了论文的出版周期。国外一些行业顶级期刊在选取审稿人时一般是根据其在该领域的具体发文记录来确定的,并未过多注重职称、资历或者国别。事实上,一些高年级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或者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往往是最为优质的审稿候选人。因为他们受过系统的科研学术训练、发表过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而且一直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对具体的理论细节和发展动态具有较为准确的认知。因此,期刊编委会在选取审稿人时可以将重心放在这部分人身上。对于一些综合大学学报,可以在校内通过与研究生院合作,建立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数据库,与科研学术成果管理单位合作,建立高水平学术作者数据库。将投稿论文关键词与上述作者数据库所对应的关键词进行匹配,进行精准审稿人选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质量并能加快论文出版周期。提升审稿人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国外一些权威知名期刊的审稿往往是义务的,没有任何酬劳,然而审稿人往往以能够为这些期刊审稿为荣。当然,提升期刊影响力是调动审稿人积极性的最根本措施,但是期刊也可以通过其它渠道,主动作为来提升审稿人的责任感与荣誉感。例如,可以通过评阅的质量和数量选拔年度期刊杰出审稿人,择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邀请杰出审稿人与编委会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并发放奖励证书等。另外,可以在每年的年底专门致谢审稿人公告并公布年度的优秀审稿人名单,或者给相关审稿人邮寄期刊样刊。总之,就是使审稿人的幕后工作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展示。同时,国内期刊可以合作,打造类似于Publons的能够提供权威的审稿人成果认证的同行评议记录平台,审稿人可在平台中记录、展示和分享他们的同行评议,并获得官方的权威认证。

3利用新兴媒介,助推期刊推广普及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以微信、QQ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介质为学术期刊的推广提供了新途径[5-6]。一向以严谨、规范为著称的学术期刊似乎与微信、QQ等娱乐快消品有些格格不入,这也是国内诸多刊物未开展相关渠道推广的一个原因。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新兴媒体介质在人们(包括科研人员)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大量时间。同时,学术期刊作为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直接承载者,也可以通过此类新兴媒介担当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相关期刊应当打破传统思维,以开放的态度拥抱新兴媒介,用好期刊推广的新兴阵地。具体而言,期刊可以设立相应的公众号,定期推出网刊目录以及每篇文章的摘要,图1为《自动化学报》在其公众号上推出的最新期刊目录与文章摘要。另外,对于一些国际、国内热点或者突发问题,期刊可以摘取期刊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在其公众号上进行推广,并邀请领域专家进行点评,或者直接邀请专家对相关问题从学术角度进行评述,从而使得期刊成为相关学术问题讨论的主阵地,进而扩大期刊的收稿数量。同时,在一些严谨、专业的学术论文推广之外,期刊也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论文作者资源,面向普通大众开展专业问题的科普工作,提升我国人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从而发挥期刊的社会责任。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4

1“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意见》所指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并不像有人宣称的仅指办出几十、几百本进入“SCI的Q1、Q2区5%”的英文学术期刊,也不是专指科技学术期刊。科技期刊主要包括学术类、技术类和科普类期刊;我国科技期刊结构好比一座金字塔,按学术技术水平划分,自然存在高、中、低层次的塔尖、塔体、塔基期刊[2],它们在各自的定位功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科技发展、现代化建设等作出各自的贡献。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学术期刊、技术期刊、科普科幻期刊一类也不可或缺;只重视发展科技期刊金字塔塔尖期刊,忽视塔体、塔基期刊的整体发展,就不可能建成科技期刊强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长期的、伟大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的建设中,所有科技期刊办刊人都是参与者,不是局外人。

2做强中文科技期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外某数据库的中国人说,为了跻身国际一流科技期刊行列,相比于日本、韩国,中国创办1500个英文期刊也不算多。他完全忽略了中文科技期刊的重要性,并将中文科技期刊排除在一流期刊之外,这是一种误导!长期以来,有关部门过分强调、大力支持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相关人士一谈办刊成绩几乎都拿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说事,这也让人产生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就是指英文期刊的误解。不可否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英文仍是世界唯一通用文字,鉴于此,我们应当重视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然而,国际上这种英文期刊独大的状况不会永久存在。我们应该坚定文化自信,把做精做强中文科技期刊提上议事日程:1)现在我国越来越接近世界政治中心、科技中心,且终将有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之一的那一天,现在重视做强中文科技期刊,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正是为迎接世界科技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未雨绸缪;作为过渡,还可以创办一批基础和传统优势学科及前沿技术领域的中英文双语科技期刊,这也是不久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科学出版社专题调研时所倡导的:“尝试开发中英文双语期刊,为科技成果国际交流提供渠道,同时也可以扩大传播面,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作者的思想和智慧。”[3]2)我国大多数科研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不太高,习惯于阅读中文文献,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科技文章不便于他们学习运用,限制了这些文章在推动学科建设、培养科技人才,以及应用在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中作用的充分发挥。3)屠呦呦的论文[4]发表在《科学通报》上,她的研究成果照样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陈景润的“1+2”研究[5]发表在《科学通报》上,照样得到国际数学界公认,被称为“陈氏定理”;等等:都证明了对用中文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高水平、有价值的论文,不愁其不被西方人重视,在互联网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更不必担心其没有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绝不是SCI指标评出来的,也不是靠洋人封的。我国培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肯定是中文期刊、英文期刊并举的,在培育过程中,中文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同样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3增强文化自信把优秀在祖国的期刊上

从1990年代初开始的相当长时间内,在“唯SCI”论的误导,唯洋是从、崇洋媚外思潮主导的学术评价指挥棒的导引,以及功利目的的驱动下,我国大量优秀论文投向了国外被SCI收录的期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量优秀论文流向外刊,导致我国的科技期刊优质稿源匮乏、生存困难,大大削弱了其国际影响力,也不利于科技成果直接应用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遏制优秀论文严重外流刻不容缓:一方面要摆脱唯指标、唯SCI的西式评价方式,在有关部门主导下构建中国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将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6]的号召落到实处,变成每一位心系家国情怀的科技工作者的实际行动;还有,我们办刊人应主动出击,努力寻找“好米”,走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向专家组约优秀论文。只要科学家与办刊人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通力合作,有了优质“好米”,就不愁办不出一流学术期刊。

4自主建设大型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扭转“借船出海”困局

在一段时期内,为使我国的科技期刊更快、更好地走出去,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采取“借船出海”方式走向世界,既有其合理性,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内绝大多数英文期刊选择了与外国出版商合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借船出海”的弊端愈来愈显现:我国不仅要向其交纳数量不菲的文章版权费、发表费以及加工润色费等,完全在其设计的传播架构内听其摆布,为其提供数据和原料,造成资源流失,有人称此为“沦为学术殖民地”[7];再者,将我国的优质学术信息和关键科技数据以及科学家信息存贮在国外公司的数据库中,还会涉及国家信息战略安全。游苏宁等同人指出:“‘借船出海’虽不该一概否定,但决非长远之计,过度依赖他人,满足于绑定在西方出版商的大船上寄生,我国的科技期刊永远强大不起来。”[8]在中美贸易战打得十分激烈的今天,我们应该清醒了,从西方到处阻击华为5G的发展可见,科技战也不可避免;因此,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科技期刊“借船出海”为“造船出海”。“造船出海”就是要利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倾举国之力,借鉴西方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先进办刊理念,在期刊集群化、专业化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组建若干能够与西方商业垄断出版公司竞争的大型出版集团———我国期刊“航空母舰”,装载着一流中文、英文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影响力,抢占国际科技话语权。

5深化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科技期刊强国的关键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5

关键词:网络;服装营销;数字时代;专业建设

1加强服装营销管理人才培养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自2010年起,欧美发达国家逐步把供应链中服装加工制造业迁往东南亚国家,我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之路。伴随着电商贸易的快速发展,服装产业链的驱动力从“品牌核心企业”转向“消费者需求”,小批量柔性生产链成为新的挑战。2017—2019年,国家连续3年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3D虚拟技术”等数字技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确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终端重构实体经济产业链,提升效率、创造新的产业价值,也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发展步入“数字时代”。在这个宏伟的战略布局中,人才问题是关键,截至2019年,全国纺织全行业的从业人员约1000多万,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8%,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约有400多万,总体受教育程度低,其中营销管理专业生占比微小,服装产业中营销管理相关岗位有巨大的人才缺口。

2广西高等教育中服装管理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1广西高等教育中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建设缓慢滞后

面临着即将带来巨大变革的“数字时代”,广西地区的高等教育中服装营销学科的建设基础薄弱,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不仅有“时间差”,更有“时代差”。据走访了解,2019年以前,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设置了服装营销管理学科相关专业方向的广西高等院校仅有广西经贸学院、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等5所职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演艺职业学院等十余所中、高等院校设置了服装营销管理相关的课程。2017—2019年,该区部分服装职业教育领导者对营销相关学科建设有所重视,但教材少、理论知识体系陈旧、师资缺乏、教师远离前沿技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服装营销管理专业建设的步伐和信心;少部分的服装职业教育管理者还未认识到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对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亦不知中国顶着服装制造大国的称号却仍处于全球时尚产业链的低收益国地位,正是受制于服装产业供应链方式和质量管理的滞后。把服装专业建设局限于传统的“服装工艺/设计”范畴,把服装学科只当“服饰”而不当“产业”来研究,用具有“时代差距”的人才培养理念来做服装教育,势必制约本土服装产业品牌升级、新技术融合应用、供应链管理升级等方面的发展。

2.2“一带一路”倡议给广西服装产业带来机遇

2020年春“”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期间,欧美国家政客对中国的责任甩锅策略使霸权国家想要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用心暴露无遗,中美、中澳、中加之间都因政治外交问题演变为经济摩擦。由此预见,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曲折前进的发展阶段,此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愈加重要,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广西的区位优势明显,广西服装纺织品商贸面临着数字时代特殊时期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产业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3月份,中国的最大进出口贸易伙伴由欧盟转变成为东盟。在中国对东盟2020年3月份的出口贸易额中,纺织类产品排在第3位,货源主要来自山东魏桥、浙江温州等地,广西只是贸易通关口。如有好的服装纺织产品、好的商贸平台,广西有条件扩大对东盟的服装纺织品出口份额。为此,需要加大对东盟的服装贸易相关人才培养,着力在广西高等院校中建设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增设服装网络营销专业,扩大招生。

3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

3.1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成果为指导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有关服装网络营销教育论文后发现:在服装高等教育领域,国外的营销管理学科建设比较成熟。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时装设计专业在前4个学期是服装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第5个学期开始分别有5个专业方向,涉及时尚产品营销及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法国时装学院IFM同时招收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和营销管理3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交叉学科共同学习的组织方式,让工程专业的懂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会工程和营销管理[1]。并且,欧美的基础教育文理不分科,重视自然科学,服装专业生数、理、化都有一定基础,服装从业者擅长用统计学工具、实验方法、调研数据分析等做营销管理方面的研究,技术手段先进[2]。国内较早建设服装营销管理学科的是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约在2000年已确立明确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后成立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创建了“时尚、网络、营销”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相对成熟[3]。上海工程大学服装学院的鲁成等[4]于2018年调研了国内多家院校发现,在招生计划中明确开设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的全国仅十余所院校,如香港理工大学开设时尚与纺织营销时尚零售方向、北京服装学院开设服装产品策划与买手方向、浙江理工大学开设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服装营销方向,西安工程大学开设国际纺织品贸易专业等。临沂市工业学校的高敏通过大量调研发现,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营销的一专多能职业人才倍受用人企业的欢迎[5]。这些成果为广西区相关专业办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3.2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数字技术的营销应用为侧重点

在蓬勃而多变的网络经济时代,在充满机遇的中国,针对线下实体商贸研究的传统市场营销学理论已无法满足数字化服装营销人才的培养需求。理论知识体系需要更新,新的发展趋势要纳入专业通识教育,借用东华大学一句标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未来的知识和技能”,故而提出“服装网络营销”这一专业名称,“网络”一词侧重强调未来技术引领下的行业思维塑造,服装产业发展态势、服装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最新应用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

3.3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为办学特色

想要在广西开设跟得上全行业发展步伐的服装营销类专业似乎道阻且长,一是本地区的服装制造业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本区20多年的服高等教育发展正受限于此;二是对口师资缺乏,各大学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范围中涉及服装品牌文化和推广应用的研究还很浅显,纺织服装贸易、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空白。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以来,柳州地区的生丝产量数年来一直居全国之首,生丝原料及粗加工出口贸易体量大;柳州的轻纺工业有数十年的积淀;玉林福绵是两广地区小有盛名的牛仔产业集群地;南宁的时尚产品商贸发展迅猛,内需旺盛,并逐年吸引东盟各国商贸企业的青睐;桂平的大型服装产业园建设已有成效;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大学开展东盟相关的研究已经有十余年基础;广西大学和广西财经大学工商学科高产工商贸专业人才;广西艺术学院服装研究生院吸纳A类地区服装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广西服装纺织品商贸稳步发展给本区服装高等教育提供了产学研基础。确立切实解决本区服装纺织商贸发展问题的教科研方向,成就广西区发展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建设的办学特色。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也为本区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提供初代师资。

4结语

广西的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成果为经验,衔接前沿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并以本地区的服装纺织品商贸优势产业实际应用为特色办学,大有可为。不仅本地区的服装专业院系可以开设服装网络营销专业方向,综合性大学的工商院系也可以开设服装纺织品贸易专业,针对服装产业领域的营销管理专业方向,构建科学、务实、符合数字时展趋势的服装网络营销专业体系,培养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助力本区服装纺织品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侃.国外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及启示[J].上海工艺美术,2016(1):107-109.

[2]张巧玲.中外服装营销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3]沈蕾,李宏,杜芹平.基于网络平台的国际化时尚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纺织服装教育,2012(3):217-219.

[4]鲁成,胡守忠,唐新玲,等.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的市场需求[J].时尚设计与工程,2017(6):46-52.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6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本文以辽宁师范大学的中美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商学院为例,分析了中国高校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美合作办学发展趋势,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教学评估;教师培训;教学管理人员培训

合作办学模式作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新兴办学模式,无论在国家政策法规方面还是在国内招生及教学管理方面都面对着丰富的资源与选择。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是高等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明确把教学管理作为本科评估的一项一级指标,充分体现了教学管理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1合作办学项目取得的成绩

我校于2000年开展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的合作办学项目并于2004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成立国际商学院,实施四年制本科教育。近年来学院各项发展日趋成熟。国际商学院的学生在修满规定的学分,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及管理学学士学位证书,同时获得可以在中国教育部认证的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颁发的商科理学学士学位证书。国际商学院坐落于辽宁师范大学黄河路校区北院,学院共有多媒体教室37间,机房3间,图书室1间,体育健身活动室2间。目前有全日制本科生1000余人,其中含在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斯普林菲尔德校区300余人,留学生40余人,现有外籍教师40余人。国际商学院开设国际商务专业。学院引进密苏里州立大学先进和科学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真正的国际环境及美式教育,建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辽宁师范大学办学模式的国际化和多样化。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级商务管理人才,他们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规则,掌握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在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中外合资企业、跨国公司等部门从事金融、贸易、会计和管理工作。

2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现状

在我国普通高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通常采用如下工作组织模式。这个模式通常由二大部分组成,即在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包括专业授课教师、学生管理专职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每个部分的工作权限清晰明确。但是这种模式放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就有明显的协作不足之处。因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它需要专门人员与管理部门的协调,且学生出国期间的学籍管理问题及专业课设置也与其它专业明显不同。在国际商学院,教职员工熟知有关课程设置、教师、学生、测评及授予证书等各种管理制度。教师与领导、同事和学生交流大都用电子邮件进行,方便高效。国际商学院在教师管理中把完善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方法、便利的办公条件和教学条件、领导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通畅交流放在首位,从而保障教师充分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学生负责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管理方面,如果学生在学业中遇到问题,可首先求助任课教师(instructor),其次是向学业中心(academiccenter)或教学咨询主任(advisor)咨询;住宿、学费、出勤、健康等方面问题,则可向辅导室的相关年级辅导员求助,他们根据具体问题提供帮助解决。

3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校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由美方和中方教师共同完成。参与教学的中方教师的职称呈现的态势是以中级为主,对学生能力层次足够了解,能够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美方教师虽然教学方法新颖活泼,但由于对中方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不甚了解,课堂上容易冒进或脱离教学主题,主次颠倒。美方教师授课过程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只有小部分时间是运用集体教学组织形式讲授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大部分时间则是让学生自由组合后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展开学习,注重小组之间的团队合作[1]。由于早已习惯接受国内教师集体讲授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教学中出现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不足、英语语言能力较弱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引进课程的学习效果。另外,美方教师虽然经验丰富,但普遍年纪过大,很难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美方教师授课内容比较零散,系统性较差。美方教师授课内容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课程内容既来自于教材内容,也来自于相关书籍、期刊与网络。学生开始接触引进课程学习时,往往难以理解课程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加之外教集中授课时间短,也会产生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的看法,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不够健全。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在教学中,评估体系作为一种质量管理工具,具有良好的导向、激励、审核监督功能[2]。我国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起步较晚、历史较短。虽然我校将中美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到了学校已有的管理体系中,以确保办学的正规性与权威性,但是,由于我校合作办学专业较少,合作办学时间较短,还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和交流的机会很少,每天忙于办公室事务,没时间去构思管理层面的策略,教学管理很难创新。

4解决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应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加大投入力度。如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两种途径相结合的模式,增加教师去合作院校进行学术访问和进修的数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3]。另外,学校成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监督小组,定期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与评估,相信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的严格把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将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国内很多合作办学项目中中方教师的管理,应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采取一些相应措施,比如教师、师生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采取更多灵活激励机制、提供项目交流培训学习机会等。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缺乏规范,由于外籍教师流动性较大、自身教学经验、教学风格差异等因素,难以对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良好评判,可通过制定详细课程大纲对其教学内容加以引导、学生评价和学生座谈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解、中外教师相互交流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高校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应予以重视。并设立相关奖项。培训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同时扩大参与培训的人数。中美合作项目的很多专业课程由美方专业教师亲自授课,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交流的平台,让培训不再局限于全校教师的集体培训,面是由针对性的在本学院进行交流与培训,开展教学及教学管理交流会。另外,美方的学院相关负责人定期会来访中方学校,中方也可安排教学管理人员到美方考察学习,双方结合各自学校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出适合双方教师教学的不同的管理策略,不断摸索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即科学与人文管理融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管理融合的管理模式。

5结语

本研究以现代教学管理理念为指导,结合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立足本校的现实情况,正确的对待外来教育理念与教育资源。在办学过程中,本着“引进、学习、吸收、整合”的态度,探索出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体系,不断培养适应国际化的教师队伍。相信中外合作办学在机遇与挑战的碰撞中。将会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作者:王彤彤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思怡.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运行机制的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2]于松.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浅谈[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118-119.

[3]周跃红.谈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与系统创新[J].中国高教教育,2001(6):73-74.

第二篇: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思考

[摘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增加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入世兑现WTO教育承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快速稳步发展阶段。实践表明,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起到关键作用。加强教学管理是完成合作双方既定目标,保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依据中外合作办学相关法律,不断探索加强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

2008年度院级教学研究立项课题“中外合作办学下的高级警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一、WTO与中外合作办学

中国加入WTO以来,教育属于服务贸易领域第5类,受到《服务贸易总协定》的约束。为此,中国政府对教育服务贸易做出承诺,开放教育领域。其中教育部门的具体承诺可以概括为:从承诺的范围讲,不包括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服务(如军事、警察、政治和党校教育等),除此之外的各级各类教育均为承诺的范畴。另外,对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服务实行政府定价。教育没有过渡期。由教育承诺可以看出,入世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既受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多方面的竞争,但是也在开放中获得了提高教育质量适应教育国际化的途径和机遇。其中中外合作办学就是缩短中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水平高等教育差距、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法人组织、个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同中国具有法人资格的教育机构及其他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招收中国公民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机构实施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外合作办学通过系统全面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截至2014年2月,在中国境内约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1400个。从合作双方看,外方合作高校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国内合作高校则主要是地处大都市的著名大学及一些经济较发达省市的地方院校,合作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电气信息和机电工程类等为主。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从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多方面取得了成功,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大量经验,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二、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体制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努力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教学管理系统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因此突出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核心作用,使得教学管理能够在全面考虑所引进的专业、课程、师资以及本校师资、实训、生源质量等特点的基础上,有效安排、整合、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和教材等,从而有序高质量完成合作双方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达到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培养质量。

三、以法律为依据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进行教学管理

2003年,中国政府为了推进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事业,适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体现中国教育法律的要求,满足中外合作办学实践的形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下简称《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法律依据,是进行教学管理过程必须坚持的法律原则。《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对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加快人才培养、优化办学模式、提高教师水平、改善办学条件等起到积极作用。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应该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坚持服从中国加入WTO的大局,符合《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教育法律的原则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出发点管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四、强化教学管理,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既定目标的保证。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贯彻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各项法律法规,强化法律意识,维护国家利益。再则,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学习所管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模式、内容等各项合同条款,有的放矢地管理教学。第三,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进行教学管理。第四,对教学管理人员实施外语、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教育,加强现代教育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培训,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

(二)建立健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的文本,是教学管理人员遵循的具体文件,是规范教学管理过程必要的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新型办学形式,其教学管理制度与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既有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必须做到二者有机结合,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与整个学校的教务工作有机接轨,建立健全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各种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知识接受过程真正与世界接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学管理制度与学校现有教学管理制度既有共性,又具有其特殊性,为实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良胜发展,必须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管理与整个学校的教务工作有机接轨,建立健全合作双方共同认可的各种管理制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管理体制的构建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充分体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管理的特殊性、灵活性、有效性。注重教学管理的改革,增强管理制度柔性,增强教学管理自主权,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等,逐步形成母体学校统筹协调、办学机构二级学院管理为主、师生自主发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加强师资力量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成功与否,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师资力量。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管理高层必须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加大投入力度。不少办学者比较注重硬件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尤其在办学初期希望通过光鲜的“外表”来吸引生源,而未对内部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尤其在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临时拼凑或得过且过的思想。办学机构之间的竞争说到底还是机构内部各方面人才的竞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中方办学者更应该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舍得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上投资,大力引进所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并重视对其进行在岗培训、进修、深造,重视他们的福利待遇问题,努力构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团结向上的师资人才队伍。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存在的师资问题,不仅涉及到中方教师,还关系到外籍教师,这就要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管理必须改变以往对于相对“单纯”的师资管理方法,采取适应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多样”方法加强师资管理。首先要严格准入机制,尤其是对于外聘外籍教师,严把入口,提高聘任质量。其次要加强培训和服务保障,并完善外教考评体系。最后,合理使用外籍教师,把国外资源用好用足。

(四)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体系:

教学管理是否有成效,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管理中,整个体系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实习、毕业论文、课程考试等所有教学环节实施监控,同时建立听课制度、评课制度、考试分析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毕业生座谈会制度等,及时获取教师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为教师授课提供借鉴。同时,将外籍教师和国内教师一视同仁,在教学管理中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把教学质量引入到教师聘任、工作量计算、课时津贴等方面,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活动。健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中外合作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科学、合理、公正的双方共同认可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也是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合格的国际型人才重要途径。

(五)服务一条龙,做好教学管理中的学生工作:

学生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一特殊组织更加需要引起重视。如果把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看作一个工厂,那学生就是产品,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厂的下一轮生产,毫不夸张的说产品可以关系到工厂的生死存亡。同样地,如果学生问题处理不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水平和总体形象就会严重受损,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并努力解决好学生层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特殊的办学环境背景下,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必然有着不同一般的素质要求。需把握好入口,提高生源质量,除了在招生时坚持《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中规定的一定标准外,尤其应该注意在新生进校时加试英语,可以尝试实行语言分级教学模式,即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外语分级考试,根据成绩分别编班分级培训外语,待考核通过后再允许升级,从而保证学生的基本语言素质达到一定水平,这种严格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有助于学生日后大量的外文专业课的学习,避免他们再出现学习困难,出现高淘汰率。控制好过程,提高学生素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管理更应该树立起人本性的管理思想,把学生由“管理对象”变为“服务对象”,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处处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者和学生之间不再仅仅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更是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老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是以领导者的身份自居,处处命令和监管他们。总之,无论是教师还是管理人员,都要有“滴水穿石”的信念,做到“润物细无声”。

五、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是国内高校新型的办学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可贵经验,是提升国内大学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中教学管理在中外合作办学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探索与研究,改革教学管理方法,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建立适应合作办学的管理机制,是保证中外合作办学达到既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者:王红丽 单位:辽宁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务处

参考文献:

[1]章新胜.加入世贸组织与我国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2(2).

[2]陈荔,董苏。.在开放中规范在合作中做强[J].引进与咨询,2003.

[3]林金辉,刘志平.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J].教育研究,2007.

第三篇: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实践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下,中外合作办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教学管理工作一直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的中心工作,其成效将直接影响和制约中外合作办学生存与发展。因此,建立、健全符合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可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良性发展,从而提高中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最终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经济全球化;教学管理;运行模式

1995年,《服务贸易总协定》承认教育可以作为国际服务贸易的一个领域存在。第13条规定,教育服务贸易是指除了由各国政府资助的教学活动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于教育服务贸易范围。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并承诺开放教育服务市场,确定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商业存在形式。我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虽然增长迅速,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没能形成较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因此,高校间的中外合作办学可以作为加强国际合作、吸纳别国科技文化成果的重要竞争方式之一。目前,中外合作办学总体趋势是良性发展的,已形成一批质量高、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但是,在教学质量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备,教学实施环节存在问题。因此,国内高校在中外合作办学的过程中,需要探索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使中外合作办学更好的发展。

一、教学管理的意义

教学运行管理的核心工作是通过执行严格的教学规定和各项管理制度,保证教学工作运行稳定,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是大学工作核心,保证着教学秩序和教学运行机制的实现。教务管理是教学运行管理的核心,其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并最终影响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中外合作办学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期间接受两种教学体系。由于教学理念的差异,教师教授课程方式的不同,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要求教学管理需要兼顾两种教学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合作办学形成和谐的教学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二、中外合作办学现状

根据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计1979个。从办学层次来看,除义务教育和军事、警察、政治、宗教外,涉及其他各个办学层次;从办学规模来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河北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截止目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创办合作办学机构2个,即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与加拿大麦荻森海特学院合作创办的欧美学院,以及河北大学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合作创办的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合作办学项目56个,其中,本科层次的项目为19个。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其在教学管理模式上的特殊性如下:

1、教学内容及教学形式的特殊性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中方通识通修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语言培训课程和外方专业课程。在合作办学过程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注重通识教育、英语培训和专业培训平衡。如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采用融合型模式,全面引进英国兰开夏大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视觉传达设计等6个专业的教学模式,制定一套符合国际人才培养要求的培养方案,学生可完全在国内学习,毕业后颁发两国大学毕业文凭。同时,根据学生要求,学生可选择在英国兰开夏大学完成部分课程,采用“2+2”模式或“3+1”模式。同时,河北大学-中央兰开夏传媒与创意学院主要围绕鼓励并支持高质量的学习与教学的创新行为和促进学院多样性的学习与教学实践这两个主题来进行。学院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班不超过20人,使学生适应全英文教学,积极主动学习英语。

2、教学质量监控的特殊性

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质量监控体系非常重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教学由于其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特殊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教学资源的多样性等因素影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对于教学质量的监控有着较大难度,缺乏相应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因此,相比其他常规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有很大难度。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创新

1、创新理念,建设教学管理队伍

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先需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通过引进教育管理专业人才,整体提高合作办学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合作办学机构教学管理部门经常与国外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相互考察交流,以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适应合作办学管理要求。其次,合作办学机构加强信息化管理,使教学具有时效性和准确性。

2、创新监控方法,建构教学质量保障监管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终极目标,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需要建立运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从而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首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以建立教学督导机制,监测教学过程,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况,获得教学客观事实依据。其次,建立多级常态化教学评价体系,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从而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建立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成绩分析报告制度、学生座谈会制度,多角度获得教学质量信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尽快进行调整,以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田菊会 倪倩琳 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孙瑞,张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J].文化建设,2009(1):154-155.

[2]刘娟,李新哲.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196-197.

[3]夏建中.非独立设置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管理体制初探——以浙江科技学院中德工程师学院为例[D].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

[4]孙瑞,张曦.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9.

[5]王静梅,申俊龙.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问题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7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1.资本跨境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是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包括国际负债证券、国际股权在内的所有表内金融工具,都得到了迅猛发展。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终于使其摆脱束缚,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获得了国际本位货币的地位。世界经济随即完全被美元化,各国不得不接受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美元汇率稳定的支柱由黄金转变为债券和金融资产,这种虚拟化的信用体系为美国大规模对外提供流动性打开了大门。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标,美国在保持了较低的实际利率水平的情况下不断降低实际有效汇率,持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出流动性。

2.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当今世界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因此对资本流动的管制逐渐减少,而各国的金融资产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替代,因此,资本的流动对各国利率的差异极为敏感,细小的差异会使得资本在短期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这也是美国常年保持较低利率的原因。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利差交易就是一个标志性的结果。

3.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当今世界金融自由化被世界各国广泛的倡导,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逐步放松利率管制,加强银行的独立自主性,加强国际资本流动,允许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交叉,逐步取消对信贷的控制。近些年来整个世界对于金融自由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它是更近一步的全球金融化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合理的规则。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例如作为金融强国的欧盟和美国,主导并维持着世界金融运行规则和秩序,因此成为推动金融自由化的强大力量。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各国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往往成为秩序和规则的被动接受着,受制于发达国家,因此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

三、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1.作为主权货币的美元充当世界本位货币。(1)市场过度依赖美元,国际金融体系不对称。美元在摆脱了黄金兑换的束缚之后居于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统治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就确立了美元本位制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货币体系必然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收支失衡现象,并且长期存在。以美元本位制为中心的国家及其相关体系国家的交易范围不断扩大加速了资本及资源的流动,使得这些国家从中获利,而其他国家受损,因此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美国通过国内货币、财政政策影响外汇市场,导致全球范围货币战争。美国当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强大使得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间来操控美元的利率水平和汇率水平,而使得结果朝着美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其他国家汇率调整的要求成为美国特有的一种政策。一方面,美国自2010年年初以来就不断给中国政府压力,要求中国政府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升值,以期扭转美中之间巨额的贸易逆差。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通过国内经济政策间接影响国际经济走向,比如增加货币发行购买金融资产,能够间接帮助金融机构及企业。但是这一政策会导致过度流动性,流向包括中国、巴西等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冲击其国内经济的稳定并导致其货币升值,反过来间接对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经常项目产生正面影响。美国的这种做法招致世界各国的严重不满,将会导致全球范围的货币战争。

2.国际金融治理机构本身存在着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组织是目前治理国际金融体系的主要机构。而这些组织本身存在的局限也是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和出现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缺陷。从建立以来,IMF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但这些都无法掩饰其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缺陷。①IMF没有发挥其作为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减压阀”和“稳定器”作用。这也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建立IMF的初衷。但是,由于IMF的主导权掌握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手中,所以IMF一直受制于发达国家,而它的这种局限性也限制了其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②IMF对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监管。首先,IMF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监护人的角色缺失,IMF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上,而往往忽略了对美国等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相关金融部门的监督,另外,IMF没有预见到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缺陷以及信任危机在各国之间的传递效果,往往疏忽了对国际金融中心及金融工具的监管,从而造成金融风险。③IMF协调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改进。当今社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出现了许多新兴经济体,其中金砖四国尤其显著,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则国际经济话语权如IMF投票权和执行董事代表权也必然会得到提高。目前IMF投票结构和治理结构仍然是依据之前的世界经济力量的分布,因此并不能合理的反映当今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利益代表性。这极大削弱了IMF自身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剧了IMF各成员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不协调性。(2)世界银行自身存在缺陷。①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方面存在不足。首先,世界银行会定期的去制定和一系列的战略发展文件,但是在之后的实施上又缺少有效的手段来实践。其次,无论是其单个的执行董事还是作为整体的董事会都无法做到真正的为世界银行的战略发展方向去负责,因此其战略作用大打折扣。再次,世界银行建立了发展委员会,这个机构由24个国家的政府部长组成,它使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形成一个具有咨询性质的团体,但是这种“咨询”的性质缺乏相应的工具去监督其公告的执行情况。②世界银行代表性不足,全球经济协调的能力缺失。世界银行从成立至今,一直是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掌握着世界银行的大多数投票权,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意愿并不能够得到合理的反映,这与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经济迅速蓬勃发展的趋势相违背。发展中国家不但代表权不足,而且投票权不能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自动与周期性地调整。(3)G20的作用仍有待发挥。诞生于1999的G20作为作为最重要的国际论坛之一,G20致力于防范和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改善各国经济金融体系透明度,总体而言,G20放映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顺应了全球经济治理的需要。但是,G20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多边金融治理方面的作用。①G20集团化特点日渐明显。G20的成员是国际秩序中的重要利益获得者,是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成员国家,G20既有来自发达国家的成员也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他们既有共同的利益也有矛盾冲突,因此,在议题的设计上就需要协调所有成员方的意见,而这些议题的范围往往比较广泛,因此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特定议题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②G20仍然被少数发达国家左右。G20在议题的设计方面由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主导,这无法从根本上去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议题,但是G20的大部分议题仍然是被特定国家所主导。

3.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协调机制。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经济在信息技术的进步下加速发展,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使得国际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联系更为紧密。各国之间紧密的经济金融联系使全球经济产生了连锁效应。在货币政策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各国货币发行必须与一定的经济指标和规模挂钩。也就是说,各国在发放基础货币时,不能只考虑本国的金融目标而采取过禁或者过度的措施,而应该从全球经济合理稳定发展的前提出发。尤其是作为国际货币的国家要合理适度的发行货币,合理地规避系统风险不能任意无度地发行,搅乱国际金融秩序。但是,目前世界各国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协商宏观经济政策。虽然G2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效果现在还不明显。

四、中国参与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体系的选择

在面对国际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如何去面对国际收支失衡,如何尽量降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波动所产生的风险,如何与世界各国去参与到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的重建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还是应该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中来。

1.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平稳变化。一国的政府当局会根据本国具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稳定宏观经济的承诺来选择实行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结合中国国情,中国政府认为应该选择固定汇率制。第一,固定汇率总体上可以有效的稳定本国国内经济水平。在本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的条件下能够有效稳定国内经济,特别是物价水平。第二,固定汇率能够增加就业。固定汇率通过调节储备水平改变货币供给,调节一般价格水平。在固定汇率下如果采用本币一次性贬值的政策,可以达到降低出口产品价格,增加国内就业以及扩大产品出口。第三,固定汇率可以稳定国际贸易预期,减少汇率风险。因此中国可行的选择是走一条中间道路,即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改变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

2.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谓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使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行使其流通手段、价值标准、储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最终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可兑换货币。如何去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我国政府对此提出了两方面的“三步走”的方针战略,即在临近的国家和地区逐步推动人民币的流通,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发展,做到适时适度的发展、逐步有序的渐进式发展。(1)在空间上的扩张上实现“三步走”,即首先实现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广泛流通,其次将人民币往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动,即形成区域化,最终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人民币国际化。(2)在货币职能上也分“三步走”,即实现人民币成为结算、投资、储备货币的三步走。首先在国际贸易的结算中更多的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使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然后促使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主要的投资货币,逐步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投资货币,最后随着前两步的发展最终使得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3.鼓励与监管金融创新并举。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要求中国未雨绸缪,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监管,加强对国内房地产、期货、证券等资产市场的监管监管力度,并且加大对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监督力度。加强金融监管的具体方案有:(1)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要求加强功能监管而非传统的分机构监管,不同的监管部门要做到分工明确,都要统一接受银监会监管,并且要求保监会以及证监会加大对从事保险业务和证券业务的机构的监管力度。(2)加强配套性条件及外部环境的整治。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创新需要金融法律体系、宏观经济环境、金融体制微观基础等一系列的外部环境和配套条件的改善。我们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具有透明性、稳定性的特点,政府应该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强大能力,和全局把握能力;还要善于从微观上去改革金融体制,强化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建立一个稳定健全的金融市场的目标,以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3)加强与世界各国之间的金融监管合作。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开放,我国的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加深会越来越广泛的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中来,从而会面临更大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以防御大规模的系统风险。

4.量力而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定位有三个方面:第一,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口和自然资源,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在国际组织中也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二,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很大,但在人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地区间和产业间的不平衡,各个产业发展层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较低。以上事实说明,我国虽然迈入大国行列,但还不是一个强国,只能属于发展中的大国;第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性质使得中国这个大国与其他资本主义的大国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特点对中国的国际环境与国际行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众多资本主义大国中国如何在国际体系中立足发展便成为中国参与世界经济政治合作的核心问题。中国在确定了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的定位下,应该合理恰当的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为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更多的参与到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中来,产生的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谭文君 崔凡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冠群.加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J].全球化,2014,(5).

[2]李国安.金融风险全球化与全球金融治理机制[J].国际经济法学刊,2015,(6).

[3]刘东民,何帆.中美金融合作:进展、特征、挑战与策略[J].国际经济评论,2014,(3).

[4]高立红.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时代,2011,(3).

[5]徐璋勇,封妮娜.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当代财经,2008,(7).

[6]王浩.全球金融治理与金砖国家合作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2).

[7]瞿栋.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发展动向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国外社会科学,2014,(4).

[8]洪小芝.全球金融治理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西南金融,2012,(3).

[9]王达,项卫星.亚投行的全球金融治理意义、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国际观察,2015,(5).

[10]蔡伟宏.国家博弈制度形成与全球金融治理[J].国际经贸探索,2015,(8).

[11]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位论文,2010.

[12]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13]安辉.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机理与国际传导机制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03.

[14]郭景平.亚洲金融危机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15]杨公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应对策略及效果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学位论文,2010.

中美贸易论文范文8

 

汇率作为联系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重要纽带,是开放经济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经济变量。一国汇率制度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以及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完善,主要国家的汇率制度还会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汇率制度的选择和改革是国际金融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走向开放过程中无法绕开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宣布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在我国复杂的社会经济领域和新型发展的金融市场中间翻开崭新的一页。自此,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摆脱长期在8.27附近的徘徊,开始了持续的升值过程。2006年5月15日一举突破1美元兑8元人民币大关,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初,与调整初期8.11元的汇价相比,人民币相对美元累计升值15.4%,2010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为3.1%,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一举突破6.50重要整数关口,2011年前4个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幅已达1.9%,加速升值态势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自2011年8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6.4关口后,近半年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始终于6.3至6.4区间反复震荡,双向波动特征十分明显。时至2012年2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升破6.30,步入6.2时代,再创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升破6.3关口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走强的空间。经济学家也表示,美元已进入调整期,在美元走势疲软,中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以及国家领导人访美的因素带动下,人民币中间价之后还有可能不断创出新高,承受升值压力。作为国内外经济“桥梁”的汇率是一个国家进行国际经济活动时最重要的综合性价格指标,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执行着价格转换的职能。各种宏观经济变量、微观经济因素及其政策制度的建立都会通过种种途径引起其变动,而它自身变动也会对一国经济产生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问题都是中美等国家贸易摩擦的焦点。   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势必产生重要影响,了解这些影响体系,就能够完整认识开放经济的运行特点制定相应的执行政策。本文基于事件研究方法,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看作特定的经济事件,选取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为研究对象,采用汇改后相关时间段的出口贸易数据,建立统计计量模型,就“汇改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1事件研究方法   事件研究[1—4](eventstudy)方法最早是由Fama和Roll等人在1969年分析股票拆细信息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时提出。其原理是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某一特定事件以研究事件发生前后某一段时间内样本股票价格或者收益率的变化,进而解释特定事件对样本股票价格或收益率的影响。此后事件研究方法被普遍应用于与企业有关事件和经济类事件的分析中,例如公司兼并与收购、盈利公布、新股增发、财务报表公布、资产重组、宏观经济变量和政策的变化等事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综上,事件研究方法主要是指应用社会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时间序列数据来研究某一特定的经济事件对其中目标对象的影响。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事件研究方法也大都被应用到研究与股票价格相关的特定事件对股价及其收益率的影响[5—10]。一般而言,事件研究包括定义事件以及事件研究窗口、选择研究样本对象、选择度量正常变化值的模型、估计异常变化量、检验异常变化量的显著性、结果与解释等几个步骤。   1.1定义所要研究   的具体事件及其相应的事件窗口根据研究目的选择特定的事件或者信息,然后就研究目标对象对事件或者信息的反应程度,确定对其进行检验的时间区间,这个时间区间称为事件窗。事件分析的时间轴可表示如图1。用t=0表示事件发生日期,t=T0到t=T1表示估计窗口,t=T1到T2表示事件窗。设L1=T1-T0,L2=T-T1分别表示估计窗和事件窗的长度。位于事件窗的异常变化用于衡量因事件发生而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估计窗口用于衡量事件未发生时的正常变化。如果还考虑事件对目标对象以后的更长影响则还可以设定从t=T2+1到t=T3为事件后窗口。   1.2正常预期值和异常变化量的度量   为了评价特定事件对所研究目标对象的影响,需要对异常变化量进行度量。假设事件没有发生或没有这个事件时,此时研究目标对象的值称为正常值,一般用事件没有发生时的预期值E[Vt|It]来表示。但现在由于事件发生了,其值成为事后或实际值Vt,异常值AVt则可表示如下:AVt=Vt-E[Vt|It],t∈[T1+1,T2](1)显然如何设计和选择计算正常预期值的模型是整个事件研究法的基础性步骤。在计算正常预期值时,可根据研究事件和对象数据变化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预期模型。   1.3检验异常变化量的显著性得出研究结论   得到异常变化量AVt序列后,就可以设立合适的统计检验量或者计量统计方法等对其显著性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实证研究结论。   2实证研究   根据事件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原理,以“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这一公告事件为特定事件,选择对外贸易出口为研究目标对象,通过设定事件各窗口的时间区域选择相应数据建立度量正常预期值的计量模型,然后计算异常变化值,最后检验得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汇率持续升值变动对外贸出口影响效应的相关实证结论。   2.1数据选取与分析处理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随即人民币升值约2%,考虑传导时滞,选取1999年1月到2005年7月为“汇改事件”的事件估计窗口,区间共计79个我国出口贸易额的月度数据,用于度量预期没有发生“汇改事件”时我国贸易出口额的实际演变状况;因为统计计量模型的预期值会随着区间增大而精度逐渐降低,故选取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为此“汇改事件”的事件窗口,区间共计36个出口贸易额的月度数据,用之与度量预期的出口额进行比较,以考察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汇改后人民币浮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效益。就国内、外经济环境来看,此研究期间也没有再度发生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状况的“大事件”,因此在研究结果的检验部分统统将之纳入随机扰动范畴。图2为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月度数据演变趋势图,由图可知,外贸出口额的月度数据有着显著的季节趋势和长期增长趋势,季节趋势中每年春节期间是我国出口贸易额的低谷,其余基本保持循环增长态势。根据出口数据的实际特征,首先对原始出口额月度数据序列EXt进行对数化处理,消除其可能的异方差;再对其进行k=12的季节差分,得到对数同比增长率序列Rt定义如下:代替出口额原始数据,下面全部采用出口贸易额的月度对数同比增长率Rt来进行实证研究。加以区别,将估计窗口区间的对数同比增长率Rt标记为ERt,时间窗口区间的对数同比增长率Rt标记为RRt。因为要用估计窗口区间的数据进行预期度量模型的构建,出于实证数据平稳性的考虑,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考察估计窗口对数同比增长率ERt及其一阶差分的平稳性如图3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原序列ERt的ADF检验值都大于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显示序列不平稳。而其一阶差分序列ΔERt的ADF检验值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平稳序列。ERt为一阶单整I(1)序列,下面就通过平稳序列ΔERt进行事件估计窗口中度量模型的构建,然后对事件窗口中“没有事件影响”情况下的出口额对数同比增长率E[RRt|It]进行预期度量。#p#分页标题#e#   2.2预期度量模型的构建与结果检验   ARMA类模型是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时序短期预测方法,其原理简单,应用方便、易于估计。因此实证将根据事件估计窗口时序数据的具体特征建立ARMA类模型作为预期度量模型,用于对没有“汇改事件”影响下出口贸易额的对数同比增长率进行预期度量。   2.2.1模型介绍   ARMA模型有三种基本类型:自回归(AR:Au-to-regressive)模型、移动平均(MA:MovingAverage)模型以及自回归移动平均(ARMA:Auto-regressiveMovingAverage)模型。(i)自回归(AR:Auto-regressive)模型。时间序列Yt是它的前期值和随机项的线性函数,一个p阶自回归模型AR(p)的表达式为:Yt=c+φ1Yt-1+φ2Yt-2+…+φpYt-p+εt(3)实参数φ1,φ2…,φp称为自回归系数,是模型的待估参数。随机项εt是相互独立的白噪声序列,为E(εt)=0,Var(εt)=σ2的正态分布。随机项εt与滞后变量Yt-1,Yt-2,…Yt-p不相关。记Bk为k步滞后算子,即BkYt=Yt-k,则式(3)模型可表示为:Yt=φ1BYt+φ2B2Yt+…+φpBpYt+εt(4)令φ(B)=1-φ1B-φ2B2-…-φpBp,式(3)模型可简化为:φ(B)Yt=εt(5)AR(p)平稳性条件为特征方程φ(B)=1-φ1B-φ2B2-…-φpBp=0的根均在单位圆外,根倒数全在单位圆内。(ii)移动平均(MA:MovingAverage)模型。时间序列Yt是它的当期和前期随机误差项的线性函数,一个q阶移动平均模型MA(q)表达式为:Yt=μ+εt+θ1εt-1+θ2εt-2+…+θqεt-q(6)实参数θ1,θ2,…,θq为移动平均系数,是模型的待估参数。引入滞后算子,并令θ(B)=1-θ1B-θ2B2-…-θqBq,则上述模型可简化为:Yt=θ(B)εt(7)(iii)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p,q)。时间序列Yt是它的当期和前期随机误差项以及前期值的线性函数,即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ARMA(p,q)是由移动平均MA模型和自回归模型AR组合而成的,ARMA(p,q)表达式为:Yt=c+φ1Yt-1+φ2Yt-2+…+φpYt-p+εt+θ1εt-1+…+θqεt-q(8)实参数φ1,φ2…,φp为自回归系数,θ1,θ2…θq为移动平均系数,都是模型的待估参数。引入滞后算子上述模型简化为:φ(B)Yt=θ(B)εt(9)ARMA(p,q)过程的平稳性完全取决于回归参数(φ1,φ2,…,φp),而与移动平均参数无关。即ARMA(p,q)过程的平稳性条件为特征方程φ(B)=1-φ1B-φ2B2-…-φpBp=0的根均在单位圆外,根倒数全在单位圆内。上述AR(p)序列的偏自相关函数(PACF)是p阶截尾的,自相关函数(ACF)呈指数或者正弦波衰减;而MA(q)序列刚好相反,ACF是q阶截尾的,PACF呈指数或者正弦波衰减;ARMA(p,q)的PACF和ACF均是拖尾的。因此PACF和ACF是识别ARMA类模型及其定阶的主要工具。   2.2.2模型识别、参数估计及检验   由图4中ΔERt序列的AC—PAC分析图可以看出,ΔERt序列的样本自相关系数(AC)和偏自相关系数(PAC)都表现为拖尾性,因此选用ARMA类模型拟合ΔERt序列;又AC在lag=1、7、11、12都明显不为0,PAC在lag=1,2,3,6,9,11时都明显不为0,因此需要利用Eviews5.0统计计量软件对所有可能滞后期的ARMA(p,q)模型进行多次试验拟合,最后以AIC、CS最小准则和模型参数通过显著性t检验为选择依据,筛选得到最优模型的参数估计及相关检验参考值如表2。由表2各估计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同时拟合模型的判定系数R2=0.712907较大,AIC=-3.156843、CS=-2.937862,得到最小,DW=2.231502,特征方程根的倒数都在单位圆内,拟合最后,应该对拟合模型的适合性进行进一步检验,即对模型的残差序列εt进行白噪声检验,若残差序列不是白噪声序列,则意味着残差中还存在有用信息没有被提取,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常用的检验方法为Ljung-Box-Q统计量的χ2检验[12]。图5中最后两列用于χ2检验,包括Q统计量和检验的相伴概率。该残差序列样本量n为55不是很大,最大滞后期m可以取[n/4]即14,从图中k=14一行找到检验统计量Q的值为6.4377,从Prob列读出相应的拒绝原假设所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0.598,所以不能拒绝残差序列εt是白噪声序列的零假设,检验通过。   2.2.3异常增长率检验与实证结果   经过对度量模型类别的识别、定阶、参数估计和模型检验,获得较大满意的序列模型后,就可以对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事件窗区间中假定不受“汇改事件”影响的正常预期增长率序列E[RRt|It]进行预测度量,进而可以和实际增长率序列RRt进行比较,最后得到因为“汇改事件”的发生而影响的异常增长率序列ART.根据式(1),定义异常增长率序列ARt=E[RRt|It]-RRt。通过Eviews5.0计量软件可以预测得到2005年8月至2008年7月事件窗区间内的正常预期增长率序列E[RRt|It],图6为正常预期增长率序列E[RRt|It]和实际增长率序列走势变化图。由图6可以直观地看出,没有“汇改事件”也就是说不考虑此事件影响下的我国对外贸易出口增长率序列的正常预期值大多位于实际出口增长率的上方且垂直间距逐渐增大。前面已经说过二者之间有差距,还并不能说明“汇改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有影响效应,因为二者间可能存在现实环境下各种各样的随机扰动影响及实证研究操作误差。还须进一步对ARt序列是否为随机扰动的白噪声进行检验,如果为白噪声序列则说明在研究期间内“汇改事件”对我国出口贸易没有影响,反之若检验不通过,则说明2005年的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图7是对异常增长率ARt序列进行白噪声的χ2检验结果图,由图可以看出,所有检验的相伴概率与0无异,检验不通过,即可以认为异常增长率ARt序列不是随机扰动的白噪声序列。由此说明此次“汇制改革”确实对我国外贸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根据图6,出口增长率序列的正常预期值大多位于实际出口增长率的上方,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差距有增大的趋势,说明这个影响为负向影响即有抑制出口贸易的效应,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但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二者间的垂直差距不是太过大,通过计算ARt的均值仅为0.022370,同时说明了这种抑制负效应在短期内还不是很强烈。#p#分页标题#e#   3结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本论文基于事件研究方法,将“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作为特定的经济事件,通过构建恰当的预期统计计量模型,进而检验外贸出口异常增长率的显著性,就“汇改事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效应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汇制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抑制约束效应,且随着升值幅度的加大和时间的推移,有逐渐增大的抑制约束趋向,不过这种抑制负效应不是很强烈。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美元的升值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有抑制约束效应,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不难理解。人民币升值必将提高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影响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从而从整体上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尤其是对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同时,由于对人民币升值速度和幅度缺乏判断依据,加大了出口产品定价难度,为出口企业带来汇率风险,因而也会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随着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和升值区间的加大,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相对外币会进一步抬高,价格优势进一步地削弱,波动区间加大伴随的外汇风险也进一步地增强,无疑这种抑制约束效应也将不断增大。   至于短期内影响不是很强烈,一方面因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是外贸主导型,内需不旺,我国过剩的产品对国际市场形成很强的依赖性,即使人民币升值,企业也难以通过提价将升值效应转移给国外进口商,只能牺牲利润换取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与我国出口贸易方式的特殊性有关,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比重,人民币升值又使得进口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成本降低,因此出口额不一定会减少。   鉴于以上研究结论与分析,为了应对新汇制下人民币升值波动给我国外贸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应该加快外贸增长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且继续深化改革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的汇率机制。最主要的,我国的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要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和经营机制。一方面可从目前的产品入手,通过技术革新,减少能耗、降级成本,以保持既有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上,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创造品牌效应,调整结构,优化配置,从而得到改变出口结构,提高出口效益。做到把依赖增加数量和依靠价格竞争的出口模式转移到主要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的模式上来。同时,也可以利用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有利的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开拓出口品牌,以提升出口竞争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在以后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及其它国际贸易活动与金融实务中赢得更多的合理性与更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