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疾病护理范例

呼吸疾病护理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1

【关键词】呼吸及相关性肺炎;病情观察;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12月38例使用呼吸机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的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其中女性12例,男性26例,年龄为19~72岁,平均年龄为46.7岁,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各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19例进行头孢哌酮静脉滴注的抗菌治疗,用药时间7d,1d2次,药量1.5g,护理组19例在常规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最后在7d后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护理组具体的护理内容如下。

1.2.1心理护理

VAP属于一种危重病症,患者心情会极为恐惧、消极,情绪波动大,甚至出现轻生行为。患者身患重病心理脆弱,家属也需承担高额治疗费用,因而做为护理人员,应该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讲解该类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常识。

1.2.2体位护理

患者不宜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可以适当交换体位,不宜长时间平卧,最好半坐位,防止呼吸道吸进胃容物,减少VAP的发生。

1.2.3无菌操作

VAP属于一种重症传染疾病,医护工作者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交叉感染,操作前认真洗手,保持清洁卫生;病房内环境整洁、安静,注意通风换气。

1.2.4气道护理

在日常的呼吸道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是气道护理,只有适时有效进行吸痰有助于呼吸道通畅,若是护理中听到患者肺部出现痰鸣音,咳嗽时呼吸机中气道压力增加,及时吸痰较为关键。吸痰时候吸痰管不宜太深,时间在15秒之内[4],压力适当即可,吸痰之前提供充足氧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制霉菌素液漱口后,保持口腔清洁,仔细检查呼吸机管道与接水瓶的卫生无菌。

1.2.5饮食护理

VAP患者的日常饮食也极为重要,预防呼吸道感染总必不可少的工作就是增强营养,提高免疫力。选管腔小不容易堵塞的胃管,患者取半卧位先吸痰在进行鼻饲,留意胃内是否有潴留,一旦发现患者腹部肠鸣消失或胃残留物较暂停鼻饲,鼻饲操作后半小时内不可吸痰、翻身等,患者出现呼吸道分泌物需注意是否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导致。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中38例患者的数据资料都采用SPSS19.0加以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用P<0.05表示。

2结果

38例患者在经过7d治疗后,两组VAP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常规组的总有效例数为12例,总有效率63.16%,护理组的总有效例数为17例,总有效率为89.47%,护理组显著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容小觑。VAP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外源性感染与内源性感染两种渠道导致,外源性感染就是在治疗中所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呼吸机的管道等)未彻底灭菌或者侵袭性操作,引发VAP的发生,而内源性感染就是患者的口咽部与胃肠道有病原微生物寄生,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低,易受到细菌感染,导致该病的出现[5]。当前在治疗VAP中主要以广谱抗菌药进行抗菌治疗为主,但收效甚微,本次研究中是抗菌治疗与综合治疗(抗菌治疗+细致护理)疗效对比,得出综合治疗效果显著高于抗菌治疗(P<0.05),综合治疗是在抗菌治疗为基础加上细致有效的护理干预,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大大降低VAP的发生率与死亡率,患者满意度高。综上所述,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众多,发病机制多样,仅用一种治疗手段难以收到较好的疗效,而抗菌治疗与细致护理相配合,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肺炎感染的发生,能极大提高患者存活率。

参考文献

[1]史大宝.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6,37(6):1537-1538.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2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疹性脓疱病;辨证施护;中西医结合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类心脏疾病导致以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循环淤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最终归宿,临床病死率超过40%。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generalizedexanthematouspustulosis,AGEP)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由Beylot等[1]1980年首先在法国文献上报道并命名,其年发病率为0.01%~0.0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女性多于男性[2],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弥漫性红斑的基础上迅速出现密集无菌性小脓疱,通常伴有高热。约90%的AGEP发病是由药物引起,尤其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抗疟药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3],少数病人由感染或其他因素所致。目前AGEP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阐述,普遍认为它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迟发型超敏反应[4-5]。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病科常见病种,但由于AGEP极为罕见,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不仅增加了疾病诊疗难度,也为护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本文回顾1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发疹性脓疱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医护人员在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根据发疹性脓疱病的疾病特点和中医辨证分型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病人生理、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病人,女,79岁,因“反复胸闷、喘息气短、肢肿半年,双下肢水肿性红斑、脓疱伴疼痛4d”,于2021年6月26日收住本院心血管病科。入科时症见:病人双下肢弥漫性水肿性红斑,上覆脓疱破溃结痂脱落,脱屑明显,双下肢肤温偏高,触痛明显,双上肢、背部、腹股沟、面部散在红斑、瘀斑,皮疹对称分布,背部瘙痒较前稍缓解,全身酸痛乏力,时感心慌、胸闷、喘息、呼吸困难,口唇轻度发绀,时有恶心欲呕,口干口苦,双耳听力下降,睡眠差,二便调。查体:体温36.6℃,脉搏100/min,呼吸24/min,血压110/7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口唇发绀,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舌红,苔白腻,脉弦。床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18/min),T波改变(Ⅱ、Ⅲ、avF、V3-V6导联低平、倒置);胸部CT提示慢性支气管炎征象、肺部少许炎症、主动脉及左侧冠状动脉管壁钙化、肺动脉增粗、左心室稍大;检验结果提示:血常规中单核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升高、低蛋白、高尿酸、电解质紊乱;心脏标志物检测肌钙蛋白I异常升高、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异常升高。入院诊断:心水病(脾阳不足证);黄水疮(脾虚湿蕴证);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发疹性脓疱病;低蛋白血症。入院后给予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和心水病中医护理方案,经治疗于7月30日病情好转出院,出院15d时电话随访,病人自诉双下肢水肿及红斑等皮肤症状消退,未见复发,心慌、胸闷、喘息症状减轻,无恶心呕吐和口干口苦等症状。

2护理

2.1加强病情观察

病人转入心血管病科后收住心内科重症监护室(CCU),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和吸氧,按照心力衰竭病人Ⅰ级护理常规加强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每日监测体重及记录24h出入量,加强异常皮肤部位的观察,包括皮疹及水肿的消长情况。定期监测血常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随病情变化完善相关辅助检查。13d后病人病情趋于平稳搬至普通病房继续巩固治疗。

2.2保护性隔离与生活起居护理

病人置于宽敞明亮、舒适整洁的监护病房,疫情期间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及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病室地面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病人发热期间及时更换潮湿衣物。教会家属和护工做好手卫生后方可接触病人,医护人员操作前戴好无菌手套,尽量减少创面污染机会。嘱病人每日卧床休息,慎避风寒,并及时更换体位,每2h为病人翻身1次,给予气垫床减压,以防压疮发生。13d后搬至普通病房,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通风良好。

2.3皮肤护理

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裤以免衣物摩擦造成皮损,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嘱病人修剪指甲,不要搔抓皮肤,恢复期皮肤出现脓疱破溃结痂脱落时不能强行撕扯皮痂,应让其自行脱落。在给病人清洁皮肤时,注意观察皮疹部位的皮肤有无红肿和渗出,及时对症处理,同时注意预防慢性心力衰竭病人水肿导致的皲裂、溃疡的发生[6]。遵医嘱给予盐酸黄连素油、尿素霜、硅油软膏外擦,每日3次,6d后病人无新发皮疹,10d后病人自诉皮肤红肿现象明显缓解,无瘙痒不适,恢复较好。

2.4用药护理

2.4.1西药

遵医嘱给予补液治疗,控制输液速度和量,加强巡视并做好记录,加强浅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遵医嘱给予营养心肌、利尿、护胃等口服药物,每天按时发放药物、服药到口,观察服药后的反应,做好用药护理。

2.4.2中药

遵医嘱给予温阳健脾利湿中药口服,指导病人在饭后半小时温服,每日3次,每次1袋,卧床期间用吸管送服,以防呛咳发生。告知病人服用中药期间忌食酸冷、辛辣刺激之品,禁饮咖啡、浓茶,服用中药与西药间隔半小时以上。

2.5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饮食宜低盐低脂,以清淡、营养、易消化的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为原则,少食多餐,避免增加心脏和肾脏负担。病程中病人由于长期饮食摄入量不足,进食则呕,且蛋白低,曾予多潘立酮片促进胃动力、止呕,补充人血白蛋白治疗,认真观察呕吐物的色、质、量,并做好记录,呕吐时帮助其坐起或侧卧并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保持病人口腔清洁,吐毕给予漱口。

2.6心理护理

病人因病情复杂,变化较大,多次反复转科住院治疗,且不明原因出现此类罕见皮肤问题,心理负担较重,且病人在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发生过1次小抢救,更是加重病人焦虑、紧张情绪,护士察觉到病人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了心理疏导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共同努力下,病人最终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在心理上达到了一个较好的状态,达到“心身”协调。

2.7中医辨证护理

此例病人证属脾虚湿蕴,脾胃虚弱,运化不畅,内生湿热,且时有恶心欲呕、口干,故应进食柔软、少渣、易消化食物[7],嘱家属准备薏米红豆粥于早餐时给病人食用。病人年老体虚,脾胃运化失职,常易纳呆腹胀,睡眠质量较差,时有焦虑紧张情绪,故及时给予情志疏导,在中西医常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根据辨证选用了穴位贴敷、耳穴贴压、艾灸3项中医适宜护理技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中药穴位贴敷运用院内自制健脾利湿养心方中药粉剂加凡士林调制后做成药丸,用敷贴固定后贴于病人双侧心俞、脾俞、膈俞、肾俞、内关、曲池、血海等穴位,隔天一次,每次贴敷时间2~4h,以达到健脾养心、利水消肿的作用,在贴敷时已尽量避开病人皮肤异常部位。病人睡眠较差,因此选取耳部的心、脾、肾等穴耳穴贴压以宁心安神、调理脏腑,每周2次,每次可贴3d,嘱病人每隔2h按压刺激穴位,每次按压3~5min,力度以病人耐受度为宜。病人脾胃运化不佳,脾虚湿蕴,应用温和灸以温中散寒、温阳健脾利水,取穴中脘、关元,隔天1次,每次灸20min。以上技术操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共治疗了14d,病人未发生不良反应,治疗结束时病人自诉脾胃不适症状有所改善,饮食量明显增加,无腹胀、纳差、乏力,皮肤水肿消退,睡眠质量改善。

3讨论

AGEP是一种罕见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多与药物过敏有关,准确的评估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8],临床文献多为案例报道[9-10],目前国内暂未查询到关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AGEP的病例报道。从中医辨证分析,此例病人由于年老体虚,禀赋不足,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生,淫于皮肤,湿性趋下,故发于双下肢、腹股沟处明显红斑、红肿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证属脾虚湿蕴。本病病位在心脾,病性为本虚标实,中医治疗以益气养心、健脾除湿,并根据疾病和证型特点给予膳食指导和情志调护,选用中医适宜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辨证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病人满意度和依从性较好。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益胃、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味微苦、微寒,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叶酸等营养物质,有健胃生津、祛湿益气、消水肿的作用,薏米红豆粥食疗方不仅保证营养还能增加病人食欲。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医认为七情太过则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致病[11],心脏疾病病人不仅要承受生理上的痛苦,还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情绪,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故护士应及时发现病人情绪变化给予疏导。健脾利湿养心方穴位贴敷能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对腧穴经络产生刺激,通过发挥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提高疗效[12]。此例病人因皮肤受损故取穴时注意避开异常部位,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同时贴敷药物应当日调配,常温密封保存以保证疗效[13]。耳穴贴压通过刺激耳部穴位调节相关经络和脏腑功能,对治疗失眠有一定疗效[14],“心藏神,心气虚,则神不安而不寐;脾藏意主思,思则气结而不寐……”中医学认为人体睡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且耳为宗脉之所聚,人体十二经脉皆汇聚于耳,故取耳部心、脾、肾穴进行耳穴贴压能够补益心脾,交通心肾,改善病人睡眠质量,并能减轻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焦虑状态[15]。艾灸通过燃烧艾绒刺激人体腧穴部位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阴阳,同时借助药物作用及温热效应发挥抑菌、抗感染及双向调节免疫等功效[16]。研究表明艾灸可以调节肠胃功能,防治恶心呕吐[17],且艾灸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18]。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艾灸中脘穴能补气健脾和胃[19],关元穴为小肠募穴,艾灸关元穴能充分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及穴位特异性,达到治疗疾病养生的目的[20],因此本例病人选取中脘、关元进行艾灸,能温补元阳、健脾和胃,治疗后病人肠胃功能明显好转。

4小结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3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急诊-EICU病人转运交接;效果

急诊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部门。EICU表示急诊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专门救治重症及昏迷病人[1]。急诊科病人大多数病重,需要及时治疗[2]。当病人无法进行更好的治疗时需要转入EICU。病人从急诊科到EICU的转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整个过程中持续时间不能过长,因为病人身上插满了各种软管,一旦时间过长会危及病人生命[3-5]。另外,整个过程中病人如果体位不合适会导致呼吸不顺畅,增加病人负担[6]。病人在急诊-EICU转运过程中2个科室由于没有提前沟通好,或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没有被提前预估,导致转运过程被耽误。且这2个科室互相推卸责任,严重降低医院管理质量。病人急诊-EICU病人转运过程需要逐渐完善[7]。无缝隙护理管理是美国佛罗里达州湖地医疗中心研发的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坚持以病人为本的原则,在病人住院后给病人提供一体化、连续性的无缝隙管理服务。因此,在急诊-EICU转运交接中进行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病人的救治概率,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对提高急诊-EICU病人转运交接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EICU进行治疗的150例急诊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5例。观察组:男38例,女37例,年龄32~72岁,发病时间(36.01±9.57)h;对照组:男39例,女36例,年龄31~70岁,发病时间(36.01±9.57)h。所有病人均经过急诊转运至EICU。所有参与试验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批准。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具有一定的耐受力者;②无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者;③知情且能积极配合研究者。排除标准:①血流动力学不稳、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者;②肠瘘、出血、肠梗阻者;③无法耐受营养支持治疗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不符合诊断标准者。

1.2干预方法。1.2.1对照组在急诊。-EICU转运中进行常规管理制订合理转运交接计划,提前准备好转运病人所需设备。在转运过程中每位病人配置1名管床医生及1名护士,转运护士年资必须超过5年,且具备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和责任心。整个转运过程中密切关注病人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病人从急诊转运到EICU后,急诊科、EICU护士共同将病人送往病床,同时连接各类设备,之后急诊科和EICU护士做好交班工作。1.2.2观察组在急诊-EICU转运中进行无缝隙管理。①建立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将急诊科、EICU及护理部有关人员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讨论,分析病人从急诊转运至EICU存在的风险,同时总结以前转运中存在的不足,调整急诊-EICU护理结构,成立急诊-EICU护理管理小组。该管理小组包括急诊科及EICU护士,整个急诊-EICU转运过程由该管理小组负责,同时明确每个科室应该承担的责任,避免当发生异常情况时出现责任互相推诿情况。②急诊-EICU转运交接流程的优化及完善:在转运前由主管医生及主管护士对病人进行转运可行性评估,包括病人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道管理情况、转运期间具有的安全隐患以及转运设备等相关内容。同时评价转运风险,包括设备牢固情况、绿色通道是否畅通,并针对风险评估情况进行改善。当决定将病人进行转运后急诊科护理管理组及时将转运相关信息通知EICU,EICU提前做好相关接应准备。在病人转运过程中保证病人采取合适的体位,同时保持病人呼吸舒畅,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等。在病人转运期间完善各种应急措施,以保证转运过程顺利进行。规范交接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及疾病信息,同时包括到达急诊时间、血糖情况、药物交班、药物过敏史等情况。当病人到达EICU中管理小组要及时做好交接工作,将病人及时转入相应病床中,连接好相应设备,保证病人继续进行治疗。③无缝隙交接转运培训:定期开展无缝隙交接转运培训讲座,让急诊科、EICU及护理部相关人员参加,同时进行实战演练。在演练过程中发现该无缝隙交接方案中的不足,并及时进行整改。利用情景模拟法让每位护士熟悉急诊-EICU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护士的应变能力。

1.3观察指标。1.3.1护理效果。统计两组病人救治成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家属满意率,比较两组病人护理效果。1.3.2病人转运交接情况。统计两组病人电话咨询、推卸责任及危急值漏交接情况,并进行比较。1.3.3护理质量。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基础护理、病历书写、消毒管理、意外风险处理、病房管理、器械药物管理以及护理记录7个方面。给每例病人发1份调查问卷,填写完后上交至护士长。每个方面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讨论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4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护理管理;撤机;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易造成患者通气功能障碍,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最终导致机体呼吸衰竭,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1-2]。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抑制疾病进展、缓解呼吸衰竭症状为主,机械通气是其中最有效的方案[3]。机械通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机体通气障碍,但患者易对其产生依赖性,导致呼吸肌无力、呼吸动力不足,无法自主呼吸,从而导致后期脱机困难,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转归[4-5]。因此,临床需采取适当干预措施改变这一现状,在改善患者呼吸功能的同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护理管理以提高护理质量为主要原则,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职能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高效的护理服务质量。鉴于此,本研究探讨护理管理对行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撤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回顾性收集我院2019年3月1日~2020年4月30日收治的108例行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6]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均经患者同意翻阅临床资料。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②合并精神性疾病者;③其他非呼吸性急性疾病且需机械通气者;④药物摄入、肌肉、神经疾病所致肺泡通气能力障碍者。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8~76(67.12±5.47)岁;体质量指数(BMI)20.1~24.5(22.35±1.46)。观察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57~78(67.81±5.28)岁;BMI20.3~24.2(22.25±1.38)。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均满足脱机指征:病情稳定,意识清醒,未见烦躁、不适之症;呼吸肌功能基本恢复,胸腹运动无矛盾;呼吸机脱离每小时5min,直至自主呼吸1h以上均未出现呼吸困难现象,通气和氧合指标正常。1.2.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撤机前注意查看相关检查结果,观察患者临床表现,根据实际情况对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排痰处理,确保其呼吸道畅通,注意操作过程规范;加强机体营养,保证能量供应;对出现感染的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撤机时由护士对达到撤机标准的患者进行撤机,取平卧位,将口鼻湿润清洁后,对气道分泌物进行清除,沿气道自然弯曲度于深吸气末将气管导管迅速拔除,并立即对面罩加压给氧。撤机后由护理人员陪床,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若出现血压升高、呼吸困难、心率过高等情况,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干预措施,必要时可再次进行机械通气,避免引发不良后果。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护理管理干预小组:组内成员由护理科室主任、护士长、专科护理人员构成,其中护理人员均为呼吸内科专业,且工作经验>5年,均进行专业性培训,包括呼吸道管理、疾病病理、生理特征、机械性排痰技术、呼吸机参数及模式、气管拔管方法及脱机指征,并通过相关考核。组内成员对影响撤机的因素进行分析,制订护理管理措施。②由主治医生带领组内成员进行查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依据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在机械通气伊始,做好撤机准备,在呼吸衰竭得到控制后,调整机械通气参数,锻炼呼吸肌,提高自主呼吸能力,以便逐渐过渡至自主呼吸。③撤机前向患者讲解撤机的必要性,缓解其不良心理,可通过言语、动作等方式安慰患者,消除其负性情绪;将呼吸机于床边放置,若撤机后无法自主呼吸,可接通呼吸机;与患者家属沟通,提高其积极配合度。④采取静脉营养补充机体微量元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查看血生化指标,依据情况给予肠内营养支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提高机体营养状况。待达到脱机指征后,进行撤机,操作参照对照组,并于撤机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出现不良情况立即给予干预,并及时告知医生予以处理。⑤根据每例患者口腔情况给予适合的护理液冲洗口腔,预防感染;将气管插管固定,观察气囊压力;严格按照吸痰操作规范执行,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定时叩背、更换体位,促进分泌物顺利排出;尽早进行下肢功能锻炼,每次15min,3次/d。

1.3观察指标。①撤机效能:比较两组撤机时间,并记录1次撤机成功情况,计算撤机成功率。②并发症: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期间及撤机后气胸、皮下气肿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撤机效能比较见表1。

2.2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1)从2015年5月-2017年9月随机抽取103例糖尿病的高龄患者,分为参照组51人,男23人,女28人,年龄(62~81)(71±8.3)岁,患病时长(3~5)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52人,男19人,女33人,年龄分布(65~82)(73.5±8.3)岁,患病时长(2.5~5)年,给予优质护理。2)方法:(1)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2)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①健康教育:由于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主要是中老年群体[1]。这类患者对疾病的认识较为薄弱,容易引起并发症,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定时的健康教育。②心理关怀:糖尿病具有终身性及难治愈性,致使其产生消极情绪[2]。多数老年患者常因高昂的治疗费用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心理关怀,增强康复信心。③饮食干预常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三餐进行搭配。通过统计表对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机型总结,满意度的指标分别是: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种。表示满意:患者对护理质量,护理态度以及护理专业性均表示满意。表示较满意:患者仅对护理流程中部分程序表示满意。不满意:对护理流程持满意态度的人数较少,且对护理质量持怀疑态度。总结满意与较满意的总和。满意度(%)=(满意+较满意)/组中人数×100%。概率越大,满意度越高。排除标准:有严重神经损伤导致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合并多种重大疾病的患者,对治疗过程耐受性较低的患者。纳入标准:主动接受治疗及护理的患者,治疗耐受性较强,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软件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x珋±s)为标准差,用t检验组间差异,P<0.05时研究成立,统计具有意义。

2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观察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为5.7%,低于参照组患者23.5%,P<0.05,如表1。2)护理后两组间对护理满意度的对比(%),观察组满意度为96.2%,高于参照组76.5%,P<0.05。

3讨论

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以优质化护理展开干预,从疾病恢复期间患者的饮食、疗养环境、情绪变化、生活习惯、行为运动等多个方面展开干预[1-2]。患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注射胰岛素需要熟练的操作技巧,为了提高胰岛素的利用率和吸收率,应指导患者注射方法,并向患者讲解糖尿病的日程注意事项与个人护理常识[3]。经研究得出,采取优质护理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低满意度高。数据证明采取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雪梅.观察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糖尿病新世界2016;19(3):148-149.

2.李东娟.无缝隙优质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探讨.实用糖尿病杂志2018;14(04):50-51.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6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3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58~76岁,平均(66.7±1.2)岁;病程3~8年,平均(4.5±1.2)年;空腹血糖水平(9.6±1.1)mmol/L。观察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龄60~76岁,平均(65.7±1.8)岁;病程3~10年,平均(4.5±1.6)年;空腹血糖水平(9.8±1.2)mmol/L。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降糖治疗,但不实施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在降糖治疗期间给予护理管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尽心与患者沟通,在护理服务中秉持亲切、热情的态度,了解患者心中的疑虑,给予针对性疏导,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饮食护理:糖尿病患者治疗期间饮食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这对血糖控制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血糖变化合理安排饮食,在达到控制血糖效果的同时,还要合理补充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注意热量、脂肪等摄入量以及营养均衡;(3)运动护理:指导糖尿病患者适当参加运动,促进机体内葡萄糖吸收利用,有利于降低血糖。运动时以有氧运动为主,可选择骑车、慢跑、有用、太极、健身操等,根据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循序渐进。(4)用药护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面对面做好沟通工作,解释清楚降糖药物的应用方法、剂量、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并要求患者掌握这些知识。接受胰岛素注射的患者还应指导其掌握注射剂量、部位、时间等。首次接受胰岛素注射的患者,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低血糖症状或过敏反应等;(5)监测护理:糖尿病治疗疗程较长,期间血糖监测是非常必要的。护理人员可教会患者学会自行监测血糖。

1.3观察指标

以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情况、服药依从性、合理饮食、血糖控制情况等,空腹血糖在3.9~6.0mmol/L者为良好,在6.1~6.9mmol/L者为一般,>7.0mmol/L者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一般行为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定期运动比例96.67%、合理饮食比例91.67%、生活规律比例93.33%以及定期复查比例95.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比例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7

近年来腹膜透析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心功能不全以及糖尿病患者,效果更为明显。腹膜透析的花费效益比较理想,比血液透析节省不少开支。但是腹膜透析的导管出口处感染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难题,它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或导管丢失,为病患带来极大地痛苦和不便。笔者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导管出口感染的原因做了大量分析,套探讨分析了合适的临床护理方法,现将报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本组研究对象为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共计50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透析龄介于2~36个月,年龄区间介于22~69岁,平均年龄47.8岁。患者原发病情况:糖尿病肾病患者6例,肾小球肾炎患者14例,高血压肾病13例,梗阻性肾病患者9例,间质性肾炎患者6例,多囊肾患者2例。本组患者全部采用双绦纶袖套卷曲腹膜透析管,于患者腹部正中右侧2cm趾骨联合上部约10cm处切口,双尾龙套则置于患者腹直肌内和距离皮肤出口约2cm。本组病人均经相关培训后进行家庭腹膜透析,4次/d,腹透析液2000ml/次进行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1]。

2导管出口感染的原因

2.1导管出口感染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本组研究中,导管出口处感染的诊断有如下几点:①患者导管出口处红肿不消,红肿面积大,直径超过10cm或出口处有肉芽组织;②患者导管出口处有血性或脓性分泌物产生;③导管出口处有疼痛感或隧道有压痛;④导管处分泌物细菌培养呈阳性。多数导管出口处感染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可达到30%~80%,患者一旦发生导管出口处感染,均需进行出口处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检验和药敏检验。相关资料表明:近几年来,导管出口处致病菌培养阴性率达到48%[2]。所以,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检验结果的阳性率依旧较低,为此,临床上患者确诊为导管出口处感染后就应及时采用经验用药而不必等待细菌培养结果,避免延误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间。

2.2本组患者治疗结果在共计50例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导管出口处感染共计16例次,占小组比例为20.0%,其中,发生2例感染的患者有3例,发生4次感染的患者有1例。导管出口处感染发生时间最短为6d,最长为32个月,平均时间为11.5个月。共计50例患者中,观察诊治期间共随诊626次,导管出口处感染发生率达到0.32次/人。

2.3导管出口感染原因分析导管出口处感染是腹膜透析治疗过程中常见的相关并发症之一,临床上与隧道炎未能严格区分,所以常常一同对其进行讨论。资料表明,约13%的腹膜炎与患者导管出口或隧道感染有关[3]。导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感染也是拔除导管的常见原因之一,所以,保持患者皮肤隧道口和隧道的清洁状态在患者的早期愈合中十分重要。导管出口处感染将增加患者腹膜炎发生的几率,对其护理的目的就是对腹膜炎相关感染进行预防。严格按照培训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是保证腹膜透析质量好坏的重要前提,也是腹膜透析护理人员执行护理工作和患者培训的必要部分[4]。导管出口处引发感染的易患因素较多,但都与出口处局部状况、患者机体免疫力和个人卫生相关。本组研究中发现的易感染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患者洗澡频率、手指卫生、导管出口方向、绦纶袖距离导管出口处的位置、患者糖尿病以及营养不良等。值得注意的是,导管出口处感染和隧道炎在夏季更易发生,其原因主要是患者出汗和皮肤局部卫生环境差,因此,夏季对患者的观察和随访应及时加强[5]。统计和相关资料表明,患者自身血红蛋白的下降并未导致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的发生,因此其感染极有可能与导管出口处发生出血、损伤或护理不当有关[6]。

3护理方法应对措施

首先:对患者的出口情况进行观察评估,采用“一看二按三挤压”方法。观察出口处皮肤颜色变化和范围,看是否有肉芽组织或者结痂,再轻轻按压隧道和出口处皮肤,讯问患者有无痛感。最后沿隧道方向由内向外挤压。同时观察出口处分泌物流出情况。对于结痂情况,使用无菌棉签沾取生理盐水将其泡软后取下。本组研究对象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后5d内无渗血、渗液情况可不换药。出口良好则使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结合络合碘溶液由里向外擦拭伤口[7]。对于出口处和隧道感染采取如下护理方法:出口处感染进行局部络合碘消毒,之后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最后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外敷,如若出口感染没有得到愈合,采用外口重置和绦纶袖套切除术进行治疗。一般来说,透析导管植入时间六周内,患者伤口处于愈合时期,所以应对出口处进行早期处理,谨记术后换药时间和无菌原则[8]。另外,腹膜透析导管要很好的固定,导管固定时要顺其走势避免发生扭曲和压折,同时避免动作过大造成导管牵拉和机械损伤。

4讨论

呼吸疾病护理范文8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预防;护理;中医;西医

产后尿潴留指产后排尿障碍或膀胱残余尿增加[1],它是一种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由于诊断标准不同,国内外报道其发生率存在差异,为0.45%~14.10%[2]。产后尿潴留会影响产妇膀胱功能的恢复,影响子宫收缩,严重时引起产后出血[3],增加泌尿系感染的机会。产后尿潴留不仅影响产妇的日常生活,还会减少乳汁分泌量[4],影响新生儿早期吸吮,降低母乳喂养成功率,给产妇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也影响了护理质量。因此,要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中西医预防及治疗护理措施,降低产后尿潴留发生率。现将近年来产后尿潴留的中西医预防及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1产后尿潴留发生原因

1.1产程较长

滞产或阴道手术产时,由于第二产程延长,胎先露部长时间压迫膀胱、尿道,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膀胱张力降低或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5]从而发生尿潴留。阴道手术所致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或尿道炎性水肿也可引起尿潴留。

1.2心理障碍

由于产妇对分娩知识缺乏,担心尿液所致伤口感染而长时间憋尿或产妇不习惯平卧排尿等原因,尿液在体内滞留时间过长,膀胱胀大,导致产妇排尿困难,甚至会引发尿潴留[6]。

1.3会阴切口疼痛

外阴裂伤、会阴切口疼痛,可反射性引起排尿动作抑制;产妇因惧怕疼痛、精神紧张会使尿道括约肌痉挛致排尿困难。

1.4药物因素

产前或产程中应用大量解痉镇静药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应用硫酸镁、莨菪类药物可降低膀胱张力而引起尿潴留[7]。

2产后尿潴留中医预防及护理方法

2.1耳穴压豆

吴桂萍[8]研究表明:对产后病人施以耳穴按压能明显消除产妇紧张心理,提高痛阈,从而有效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2.2腹部按摩

以一手拇指在关元、中极、三阴交穴位低频率震颤按压,每穴3min~5min。按摩腹部配合点按穴位,二者协同作用,可以起到疏通经气、调节阴阳、恢复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

2.3药泥敷脐法

取新鲜葱白适量、茯苓5g捣成泥状,敷在脐部,用纱布覆盖,并进行固定,用热水袋敷30min,从而促进排尿。有研究表明:药泥敷脐法的排尿有效率可达95.7%[10]。

2.4推拿疗法

中医认为膀胱气化失职为产后尿潴留的主要病机。选取两侧膀胱经穴位从肺俞至膀胱俞,分别由上至下用中等力量推15次,然后由下至上再推15次,20min进行1次[11]。可以有效地缓解产后尿潴留。

2.5针刺针灸法

选择产妇三阴交穴、气海穴、中极穴、肾俞穴、阴陵泉穴、三焦俞穴等穴位,采用1.5寸~2.0寸毫针予以针刺,同时用艾条灸腹部诸穴,每日1次,连续3d[12]。一般治疗1d即可自行排尿。

2.6中药内服

中医认为产后尿潴留为气滞血瘀、中气不足、肾气虚惫致膀胱气化不利。中药增液承气汤由车前子30g、玄参30g、芒硝20g、麦冬20g、大黄20g、生地20g、桔梗10g组成[13]。诸药联用具有气机自利、腑气得通的功效,可使小便更加通畅。

3产后尿潴留西医预防及护理方法

3.1病因预防

重视病因,加强产程观察,缩短产程,减少阴道手术产。产前及产程中避免大量应用解痉镇静药,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金玉英等[14]研究发现做好产前、分娩时及分娩后的健康宣教工作,可以有效预防产后尿潴留的发生。

3.2导乐陪伴分娩

吴晨梅[15]发现导乐陪伴分娩消除了产妇的恐惧和紧张心理,使产后尿潴留发生率逐年降低,有利于产科服务质量的提高。马凌雯等[16]研究表明:导乐式分娩护理方法对预防产妇分娩后出现尿潴留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3.3诱导排尿

利用条件反射原理让产妇听到流水声,使产妇产生排尿意识,从而促进产妇排尿。此外,用温水冲洗会阴[17]、注射器冲洗尿道口等直接刺激尿道口神经感受器也可起到促进排尿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其成功率达97%,并具有诱导时间短的优点[18]。

3.4微波理疗

有研究表明:采用HBSA多功能手术微波治疗仪照射膀胱部位30min,能促进膀胱逼尿肌收缩,抑制尿道括约肌痉挛,从而实现排尿[19]。

3.5药物治疗

3.5.1开塞露纳肛

贾宝伶等[20]通过对87例经阴道分娩的产妇使用开塞露发现,使用开塞露不仅能够增强肠胃蠕动,还能刺激膀胱收缩,有利于尿液的排出,解决尿潴留病症。

3.5.2新斯的明肌内注射

新斯的明具有兴奋平滑肌的作用,严重尿潴留的产妇肌内注射新斯的明0.5mg~1.0mg,5min后嘱产妇下床排尿[21],小便通畅。

3.5.3舌下含服卡孕栓

[22]卡孕栓对膀胱肌肉兴奋作用较强,可促使膀胱平滑肌收缩而排尿,适合于治疗产后尿潴留。3.5.4利多卡因局部喷洒唐春梅[23]报道:将热毛巾湿敷在尿道外口周围5min~10min,同时将2%利多卡因喷洒于会阴伤口处,可减轻会阴伤口疼痛,解除因会阴伤口疼痛而引起的尿潴留。

3.6留置导尿

罗蓉戎等[24]研究发现:分娩前留置导尿有助于膀胱功能的恢复与训练,能有效地降低尿潴留发生率。产妇在接受诸多干预后仍不能自行排尿,需行留置导尿解除急性尿潴留。但长时间使用会使产妇产生依赖,膀胱肌肉长期处于松弛状态不利于产妇自行排尿功能的恢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后尿潴留问题。

4产后尿潴留中西医结合预防及护理方法

4.1穴位注射新斯的明

韩秀霞[25]研究发现三阴交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联合肌注酚妥拉明可促进逼尿肌收缩,使产妇加快排尿,有效预防产后尿潴留。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通过新斯的明对膀胱平滑肌的兴奋作用[26],从而促进产妇排尿。

4.2头皮针结合耳穴压豆

闫巍等[27]应用头皮针结合耳穴压豆治疗产后尿潴留50例临床实践证明:头皮针结合耳穴贴压可振奋经气,调整三焦、内脏神经,从而改善尿道括约肌功能,使小便通利。

4.3TDP照射联合穴位按压

以TDP远红外治疗仪照射产妇膀胱区,同时在产妇双侧三阴交穴位先按压1min,再将拇指放在中极穴上,以顺时针方向按摩10s,逆时针方向按摩10s,然后由腹部向后向下先轻后重逐渐按压,产妇有尿意即可下床排尿,因此,此方法操作简单、无痛苦、安全有效,临床应用广泛。

4.4最新治疗护理进展———西医护理干预与中医中药相结合

针对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干预措施并配合中医中药治疗护理法是最新的治疗护理研究进展,能有效促进产妇及时正常排尿[29]。心理护理、诱导排尿、按摩疗法结合穴位针刺、艾灸法和耳穴埋豆能促进产妇排尿。秦燕[30]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护理能有效缓解产后尿潴留,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中医耳穴埋豆结合西医导乐陪伴分娩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小结

近年来,随着对产后尿潴留研究的不断增多与深入,临床上预防和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方法多样化,有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护理方法,单一的护理方法不如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效果明显,中西医结合是最新的治疗护理进展,更多中西医结合的预防和治疗护理产后尿潴留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总之,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针对病因和产妇的病情采取有效的综合防范措施,来减少产后尿潴留的发生,减轻产妇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9):4004.

[2]林灵芝,周卫东.改良自家间歇性清洁导尿术在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临床研究,2012,34(8):120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