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建设论文范例

政务建设论文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重症监护室(intensivecareunit,ICU)属于呼吸内科,有呼吸机16台,护士26名,均为女性,医生6名,护士长1名。科室90%的住院病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年龄偏高,病情严重,对护理技术水平及科室医疗设备要求高。

1.2对象与方法

1.2.1对象

一部分为病人,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每月随机选取90名ICU的住院病人,共计720例。纳入标准:所选择病人均意识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能正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及意愿。另一部分为ICU的全体护士,共计26人。纳入标准为:在本研究期间科室护士无任何变动,无休病假、产假、离职和新聘用人员。

1.2.2方法

1.2.2.1干预方法

本研究从2011年9月开始至2012年9月结束,在1年的研究期间分为3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进行4个月。第一阶段:学习和培训阶段,制定护理理念,讲究护理服务艺术,树立服务品牌,实行人性化服务。第二阶段:试运行阶段,首先在呼吸ICU试行,通过4个月的实施,归纳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修正和完善方案。狠抓护理服务质量,规范护士行为准则,修订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条例。第三阶段:进行全医院推广阶段,全院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提出创新性思想,进一步完善方案。在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前后在每个病房每月随机抽取病人及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我科室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病区环境及氛围、护士职业素质、病区管理、医德医风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实施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前抽取住院病人问卷调查360份(每月90份),实施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后抽取住院病人问卷调查360份(每月90份),所有护士在护理服务建设前后每月均参加“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每季度参加护理质量考核,分别统计“三基”理论、操作以及护理质量考核成绩。

1.2.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服务文化建设的内容

2.1更新护理服务意识和观念

护理服务文化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疾病复杂性与病人健康观念的转变,医学治疗和护理服务模式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在护理服务文化建设活动中,需要更新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观念,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和激情,建立一种全新的、具有凝聚力的护理服务文化。更新护理服务意识和观念需要将过去病人求医院的思想转变为现在将病人当做亲人、朋友的思想。科室通过护士座谈会,护士交心会等活动形式,利用全新的服务理念引导护士思维方式的转变,建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将病人的舒适和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要我做”的思想观念转变为“我要做”;确立“病人舒心、病人满意、病人健康是我们的共同心愿”的新型护理服务意识和观念。

2.2强化护士形象,树立服务品牌

护士形象是社会公众对护士的感知印象,是护士在护理服务文化的社会表现和社会评价。科室护士通过积极学习护士服务礼仪手册,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行为礼仪,强化形象。科室对护士仪容仪表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如在工作期间要求护士穿工作服;护士帽统一用发夹别住;严禁上班期间戴耳环、手镯和戒指;衣着整洁;举止稳重;仪表端庄强化护士形象;树立良好服务品牌。

2.3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文关怀成为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树立以“人文关怀”为理念的人性化护理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性化服务理念是实现病人从住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得到护士的全方位护理服务。人性化服务的核心理念是“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士始终以病人健康为中心,对病人态度和蔼、耐心倾听、热情帮助,主动疏导病人心理、及时了解病人需求,让病人得到贴心的服务,让家属放心满意,实现真正的人性化服务。

2.4建立特色重症监护护理服务

ICU护士责任重大,承担着危重病人抢救及监护工作的重责,护士的护理技术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病人的生命安危,因此ICU做好重症病人的急救和监护护理工作尤为重要。科室通过建立特色急救和重症监护护理服务,为重症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比如护士应定期参加培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操作技术,解决重症病人病情严重、病症复杂等难题;重症病人容易被感染,因此做好ICU无菌管理尤为重要,如对医疗器械(手术刀、手术钳、雾化器、呼吸机等)要做好消毒灭菌工作,护士的双手需要在操作前后进行清洁,严格控制外来人员随意进出监护室。2.5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ICU接受治疗的病人病情复杂及难治疗,护士工作量繁重,因此需要护士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技术水平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可以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职业技能操作水平,使护理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室通过以下方式加强护理服务建设从而提高护士专业素质:定期对护士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进行考核;鼓励护士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其专业知识储备量;评选“优秀护士”,进行荣誉激励和经济奖励,从而激发护士工作的热情度和主动性。

3讨论

3.1提高了护士的综合素质

实施护理服务文化的建设,一方面,从规章制度、纪律等方面规范了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使其注重护理礼仪,讲究护理艺术,在护理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仪表形象;另一方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三基”理论考试成绩从建设前的88.45分提高至建设后的96.38分,操作考试成绩从建设前的865.9分提高至建设后的95.28分,由此可见,护理服务文化建设对护士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2提高了住院病人及家属满意度

在医院护理工作人员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理念为准则,使病人在舒适、亲切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环境中治疗、康复。通过护理服务文化的建设,这项工作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认可,科室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过去的88.12%提高至96.69%,这是对护士护理服务工作的进一步肯定。

3.3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护理服务质量是护士为病人提供护理技术水平和生活服务效果的程度,护理技术水平决定护理质量水平,提高护士技术操作水平和技能熟练程度,对于提高护理质量,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病人及家属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科室通过加强护理服务文化建设,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从建设前的89.38分提升至建设后的95.88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从建设前的88.12%提高至建设后的96.69%,在今后的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专业技术操作训练,定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及家属对护理服务的需求。

3.4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2

工程项目确定正式实施后,就需要进行设计、勘察,对施工单位、设备购置等进行相对应的招标手续,财务人员在此环节看似作用不大,但实际上,在对设计、施工单位的考察过程中,需对参与单位的资金情况、信用情况等进行考证,落实参与工程招标的资质;在招标文件等的审查过程中,财务人员需对付款情况、付款进度等进行审核把关,对比项目总投资计算资金控制情况。投资实施阶段:工程项目正式实施阶段,财务人员需加强对施工进度的控制,首先要建立合同档案。合同是约束双方,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书面文件。建设工程必须实行合同管理制度,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设备、大宗材料采购和工程监理等都要依法订立合同。合同的签订对于施工单位和承建方有着一定的制约,财务人员按照合同规定的条款支付工程进度款、办理竣工决算,合同始终存在于整个项目中,参与整个项目的运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收到的合同,要对其内容的完整性、条款清晰性,要求明确性,对付款条件、履约担保责任和违约处罚条款等,财务人员应设立专门的登记账簿,进行逐一编号,建立该项目的档案,以此作为日后支付工程进度款、项目决算等的主要参考依据。其次,在对项目总体投资的控制中,应对总体概算进行分解控制,按照可行性分析中对项目概算的分解,逐项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按照动态进行核算,及时调整项目明细,保证概算金额不超。有一些被俗称为“烂尾楼”的工程,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资金链断裂,无法正常施工下去,这都是因为项目中重施工、轻管理而造成的后果。

竣工决算阶段:项目竣工决算编制阶段,财务人员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繁忙,这也是财务人员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充分体现。竣工决算是对项目建设的全面总结。在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之前,要求财务人员要熟悉每一项资产的性质与用途,核实每一项资产信息,认真做好各项清理工作,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账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并对项目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分析,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于建设周期长、建设内容多的项目,单项工程竣工,具备交付使用条件的,可编制单项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待建设项目全部竣工后编制竣工财务总决算。在实际工程中,经常会发生施工单位因与建设单位对某项明细的认价、工程量等存在一定的分歧而使工程结算迟迟不能完成,影响项目的最终决算。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一方面督促相关人员尽快解决施工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对已完成且投入使用的资产及时进行会计财务处理,保证资产上账的及时性,也对资产进行相应的管理。

从资金来源来看,无论是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还是建设自筹的资金,都希望用最少的资金建设出更多更优秀的资产,这就需要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就需要完善的财务管理。只有将完善的财务管理融入项目建设整个过程,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安全、有效。加强财务管理,进行审计监督,减少经济范罪,也是对同志的爱护和保护。目前,尽管反腐力度不断加大,有关的制度建设和制约机制的建立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工程建设领域的腐败案件和经济犯罪案件仍居高不下,常常是“一栋楼房建起来,一批干部倒下去”。这就要求根据相关的法规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体系和审计监督体系,进行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如招标、合同签订、工程实施等过程管理,从而强化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督与管理。建设单位应对设计单位所做的规划设计进行审查和核查,对为达到不同的目的,采用各种违规手段。如:建设单位为获得更多的建设资金,在可研和设计过程中,指使可研设计单位故意扩大设计规模,增加设计概算,以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财务管理也是项目建设质量和任务顺利完成的保障。近几年来,全国各地连续发生了多起工程质量事故。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均为工程质量存在严重问题。如在这些项目建设过程中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并深入到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握住了不合格不付款这一关,我想也可能不会再现这些事故。因此如果财务管理不健全,对款项的支付无法监控,资金筹集不力,那么工程建设的质量就不能保障,建设任务就不能按时顺利完成。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CSSCI既是重要的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信息的查询工具,又是主要的评价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学术期刊的工具[4]。2012-2013年,CSSCI数据库拟收录的学术期刊共25大类,计535种。本文以CSSCI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学术文章,以此为样本,系统地分析国内电子政务的发文情况,为深入探讨国内电子政务的研究动态提供支持。在CSSCI数据库的检索过程中,将年限定位于1998-2011年(不包括CSSCI扩展版),关键词定位于“电子政务”,共检索出952篇文献。在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布拉德福定律分析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用洛卡特定律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用普赖斯定律搜索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

结果分析

一定时间内发表学术文章的数量可以有效衡量该学科当时的研究状况。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998-2011年,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学者共发表952篇论文。其中,1998-2000年间有关电子政务的文章未被CSSCI收录。CSSCI数据库显示:国内最早关于电子政务的研究是2001年,2001-2011年间,年发文量从2001年的2篇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28篇,2008-2011年间,电子政务研究的年发文数则处于逐年下降状态,2011年仅有37篇学术文章。图1给出了我国1998-2011年电子政务领域发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从2001年开始起步;2001-2003年发展迅速;到了2004-2008年,年发文量的百分比都保持在11%以上的水平,说明电子政务研究进入成熟时期;2009年以后,研究热度开始减退,呈现衰退趋势。其中,发文数量变化最显著的时期为2001-2002年,期间论文数量增加了24倍,这可能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2年提出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密切有关[5]。

论文被引次数的多少可以反映出其学术水平和论文质量的高低,论文的被引次数越高,通常认为论文的学术质量越高[6]。在本次检索出的论文中,有12篇论文的被引频次达到20次以上。图2按照被引次数的高低列出了论文的被引情况。如图2所示,《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治理变革》一文的被引次数最高,达到了49次,说明这篇文章在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是比较高的。对图2列出的12篇高频被引论文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国内电子政务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趋势。

研究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期刊分布情况,有利于分析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以及重要的文献来源[7]。在被CSSCI(2012-2013)收录的25大类学术期刊中,本次检索到的952篇中包括在CSSCI数据库2012-2013拟收录的学术期刊的文献760篇,分布在15大类期刊中。通过数据统计发现,1998-2011年间,有关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高水平论文中,发文量在100篇以上的只有《情报杂志》,占发文总量的12.18%。表1按各类期刊的载文量列出了发文数量较多的前20位期刊。运用布拉德福定律[8]对表2所列期刊已发电子政务领域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前5种期刊的发文之和占总发文量的36%,说明这5种期刊可视为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表1所列20种期刊中,有13种属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类,另外,有5种属于管理学领域,2种属于政治学领域,说明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研究的高水平文章主要集中在这三类期刊上。

论文的著者状况与学科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对论文的作者分布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9]。据统计,952篇论文中,除了7篇论文作者信息无法查询外,剩余的945篇论文中共有1131位作者(包括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等)每人平均1.19篇,作者分布较为分散。根据洛卡特定律可知,所著论文为一篇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应为60%[10],而本次统计的结果为78.96%,高于洛卡特定律的参考值。这说明大多数学者关于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连续性不够,电子政务领域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图3为按发文数量列出论文的作者分布。根据普赖斯定律可知,核心作者中最低产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M与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文数量Nmax之间的关系为:M=0.749×Nmax[11]。由表4可得,Nmax=22,故M≈3.513,因此,在1998-2011年间,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为发文量≥4篇的作者。根据图3数据且经过处理后可知,核心作者共有52人,占到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作者总数的4.60%。图4列出了发文量超过5篇的前20位作者。

检索出的952篇论文共分布在302个机构中,论文篇数在30篇以上的共有4个机构,分别为武汉大学、湘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发文总数所占百分比为6.72%。其次,湘潭大学的发文量也达到57篇之多。图5列出了论文篇数在15篇及以上的高产机构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论文分布的前15个单位均为高等院校,说明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高质量论文大多出自高等院校。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15个高产机构中,大多数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和湘潭大学的发文量远远高于其他机构的发文量。

学科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科学合作。以下从作者层面和机构层面分析国内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研究合作情况。作者合作情况研究科学合作的两个指标是合作度和合作率,其计算公式分别为合作度=作者总数/论文总数,合作率=合作论文数/论文总数×100%[11]。根据合作度和合作率的高低,可以了解到电子政务研究领域作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程度[10]。图6按照年份顺序列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合作度以及合作率的变化情况。由表2和图6可见,2001-2011年,我国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总合作率为53.26%,作者之间的合作主要是2人合著,且最多的合作作者数为6人。此外,11年间的总合作度也达到了1.74人/篇。由作者一人独立完成的论文数达到439篇,占到发文总量的46.11%,这在反映国内电子政务领域研究的难度可能较低的同时,也反映出学者的独立研究水平较高。机构合作情况研究跨机构之间的合作情况可以揭示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深度及其学科交叉情况。在检索出的952篇论文中,排除无法查询机构信息的21篇论文外,剩余的931篇论文中有776篇由一个机构完成,所占百分比为81.51%;145篇论文由两家机构共同完成,所占百分比为15.23%;10篇由3家机构合作完成,占1.05%。表3列出了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具体机构合作情况。机构之间的合作率仅为16.28%,而由一个机构独立完成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这说明电子政务研究领域的机构间合作程度仍较低,各电子政务研究机构间需加强进一步合作,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研究更深入的发展。#p#分页标题#e#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4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进行研究2007年,宁连举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论重点剖析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政府机构内部(IntraG-G)、有上下级关系的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平级政府机构之间(ExtraG-G)的信息资源共享问题,探讨在“无形手”的控制下IntraG-G、ExtraG-G(有上下级关系或平级)之间信息资源的流动的有效性,以及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环节,最后根据博弈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IntraG-G、ExtraG-G(平级或有上下级关系)之间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的“一个基础、两大保障、三项举措”3个层次系统性改进方案[3]。2007年,罗卫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分析与设计》中结合我国目前有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初期实践,按平台项目建设的战略架构、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的流程构建共享平台的体系结构[4]。2010年,陈昊炜在其论文《省级电子政务专网建设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构建省级电子政务专网网络结构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建设模型,重点研究省级政务专网两大平台建设和安全技术[5]。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题分析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问题、保障、解决方案角度来分析2005年,钟瑛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运行瓶颈及其化解》中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动、相关的权力和利益等3个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间的价值平衡关系,对共享机制运行瓶颈进行深层的解读[6]。2006年,周伟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过协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业、公众之间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资源布局应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户信息满足度,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发挥效用最大[7]。2010年,赵凯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分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过程表现出的“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统一的共享标准,建立绩效评估机制的观点[8]。

从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和机制的角度进行研究2008年,董海欣在其论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资源生态环境、共享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区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和解决方案[9]。2008年,赵劲松在其论文《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中从经济学和机制研究的角度来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规律,分析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信息资源的极大浪费,给出多项建议[10]。2009年,张珊在其论文《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发展模式研究》中对武汉城市圈电子政务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其政务模式、业务模式,对网站功能设计进行研究,提出移动电子政务的建设为补充的观点[11]。

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2008年,熊先兰在其论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中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中的市场机制运用与优化进行探讨,分析其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率[12]。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高级顾问周宏仁博士每年都会在《网络与信息》杂志上发表《电子政务全球透视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报告。分析电子政务的形成与发展,从空间的广度和时间的跨度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研究。用普遍联系和全面性方法论,将电子政务发展与整个社会系统相关联,预测电子政务演化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区域性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发展是世界性潮流,是现代信息化技术运用到政府管理的必然趋势,政府推行电子政务来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技能及工作效率,畅通和拓宽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极大程度地提高政府做出科学性远瞻性的决策,提升政府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能力。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提供了技术条件。目前政府门户网站(以gov.cn命名)已超过10000个,93%以上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73%以上的地方政府(省、地、县)拥有门户网站[13]。网络技术把整个电脑、通信、软件、信息等资源融为一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我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中国光缆线铺设总长度达458万公里,“八纵八横”格局覆盖全国31个省市、659个城市、2070个县(区)、6115万个行政村,还开通了国际多条陆地及海底光缆[14]。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我国正在形成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城市群”这些经济圈。区域性经济是生产资源在一定空间、区域内的优化配置及组合,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如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汇集其他8个城市的丰富资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具有极强的资源及成本优势。武汉城市圈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经过努力可以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但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这一强有力的后盾。从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如果想实现城市圈的各城市齐头并进、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打破行政区划之间的屏蔽,探索并建立城市圈内政务协作机制,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畅通,拓宽各城市间的政务信息沟通渠道,高效实施城市圈内的政务管理。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加快城市圈的电子政务建设,提升城市圈的政府政务服务。

区域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意义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创新;原因;策略

0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环境日渐成熟,公共服务不断深化,新媒体已跃升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形态,日益成为大数据时代公众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不二选择。所谓新媒体,“一般是指最近20年内围绕互联网、手机应用发展起来的新兴媒体形态”[1],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网络渠道链接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实现用户信息交流传播的媒体形态”[2]。由此可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说,它是一种“数字信息支撑下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3]。因此,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必须具备数字化、网络化这两大基础要素,并充分体现公众参与、互动共享等基本特点。纵观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不难发现,新媒体是数字时代的产物,必然带来数字资源的激增,而且新媒体时代数字资源与公众间的联系将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因此,2016年国家档案局局长李明华在第十八届国际档案大会的主旨报告中再次对“数字档案资源”这一概念进行了描述,他指出:“所谓数字档案资源是指办公自动化条件下形成的电子文件归档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和档案馆(室)藏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后形成的数字档案资源。”[4]在实际工作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不断推进,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各档案部门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与此同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档案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真实、可靠,是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必然对数字档案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1综述

为系统梳理新媒体时代档案研究的总体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新媒体+档案”为关键词展开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章1144篇。其中,最早将新媒体与档案工作相结合进行相关研究的论文是2010年钟立扬发表于《浙江档案》上的《新媒体技术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路径》一文。此后,相关研究逐年增多,特别是2016年以后迅速增加,2018年、2019年达到研究峰值,每年有近200篇的文章发表量,其后略有减少,但文章的发表量均在每年150篇以上。可见,将新媒体与档案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已成为近年档案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笔者以“新媒体+数字档案服务”进行检索,发现结果极少,并不能反映这一论题的研究现状。于是分别以“新媒体+档案信息”、“新媒体+数字档案”进行检索,再从“服务”、“利用”、“开发”等方面进行筛选,发现现阶段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资源建设、开发、利用服务等研究方面。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资源建设与开发研究,如2018年河北大学许云龙的硕士论文《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研究》,论文主要从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原则、模式、形态,关键要素、开发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及2017年陈晓晖、赵屹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档案信息自助服务的内容与实现》,2022年罗宝勇、崔旋发表于《北京档案》的《基于5W传播模式的档案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服务研究》等。以及资源策略研究,如2017年周耀林等发表于《档案与建设》的《档案机构微信平台资源建设策略探析———基于典型平台的推文内容分析》,文章主要从特色资源建设、资源呈现形式和资源价值挖掘三方面提出档案机构新媒体应用的建设策略。及其同年发表于《中国档案》的《面向公众需求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2021年上海师范大学顾铃的硕士论文《微服务环境下的档案文化传播研究》等。还有档案建设研究,如2016年赵跃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挑战与应对:我国政务新媒体文件归档若干问题思考》,文章从文件属性与价值属性、文件管理政策法规、政务文件管理自觉三方面归纳了政务新媒体信息的归档动因,认为政府机构和记忆机构是归档的两大主体,并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探讨新媒体类型的选择、归档文件及其背景信息的选择等问题。以及2017年段立琳发表于《中国档案》的《新媒体环境下的档案公布流程设计》等。实证研究,如2016年刘英捷、王芹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政务新媒体应用研究》,2017年叶楚健发表于《档案学研究》的《档案馆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生产研究———以浙江省档案馆为例》等;此外,还有与社会记忆、数字记忆相关的研究内容。如2018年丁华东、张燕发表于《档案学通讯》的《论新媒体传播与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文章将意义再生产作为档案记忆传承的核心,从新媒体传播角度论述档案记忆的意义再生产的途径,即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关系维度、中介维度四方面构建起档案记忆再生产的新媒体传播方略。以及2021年上海大学张燕的博士论文《新媒体时代档案记忆再生产转型研究》等。综上所述,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这一论题现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研究”是与其联系最为紧密的论题。虽然这一论题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都是相对独立的研究文章,目前尚未有相关博士论文出现,硕士论文也比较少,由此可见,这一论题仍需得到大家的持续关注,需开展更为系统、深入、多方位的研究。在完成对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相关研究的梳理后,应结合我国数字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继续深入探讨。这样就不难发现,现阶段各档案机构虽都在信息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字档案资源。但具体到数字档案服务领域,服务方式被动单一、与公众需求契合度差等问题始终制约着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这种不足在新媒体环境下将会更为突显。本文拟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档案数字服务的需求出发,分析目前数字档案服务与公众需求存在的差距及形成矛盾的原因,并据此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策略。

2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驱动因素

新媒体借助Web2.0技术为公众营造一种去中心化的全新的信息传播理念,在此环境下的公共服务必然以数字化为基础,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各种功能、形态与渠道,不断地向一种实时参与、平等互动、信息共享的趋势迈进。反观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无论是从服务理念、内容、还是方式上都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数字服务的期待相去甚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数字档案服务的理念滞后

在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服务的理念已发生深刻的变化。新媒体颠覆以往信息内容的所有者、生产者在数字服务中的中心地位,带来传播结构扁平化,生产者与用户身份的模糊化等一系列变化,这时数字服务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双向互动协作、信息实时反馈的全新理念。反观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却仍沿袭着馆藏决定服务的被动服务的理念。虽然传统的纸质馆藏经过数字化以后,利用的便捷度大大提高,但在整个过程中,档案部门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数字档案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公众的档案需求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参与度也极低。由此可见,目前的数字档案服务仍停留在数字化阶段,并未真正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构建起符合数字时代特征的全新的数字档案服务理念;

2.2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单一、功能不足

随着档案数字资源建设的不断推进,档案部门纷纷建立起各自的门户网站,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档案部门也注册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使得数字档案服务的平台越来越丰富。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依旧非常单一,且功能不足。因为纵观这些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不难发现,它们虽然形式繁多,但服务方式仍停留在用户浏览或留言等较低功能的层次,即使有信息推送服务也缺乏针对用户需求的个性化的考量。这些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与功能与新媒体环境下多元互动、便捷交流的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是由于现阶段的数字档案服务的定位更多的仅是为满足档案部门自身宣传的需要,而并非面向用户问题的解决。可见,档案部门虽紧跟新媒体时代的步伐,开辟档案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数字服务途径,但始终未从根本上真正将数字档案服务作为档案利用的首选方式;

2.3档案数字资源的内容与公众档案需求存在差距

档案数字资源内容与公众档案需求的矛盾在新媒体环境下更为凸显。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档案数字资源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目前档案数字资源建设仍停留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阶段,档案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档案部门重要活动的新闻、重要档案的展示等仍是新媒体环境下可获得的档案数字资源的主体,而那些关系民生的、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档案数字资源则非常匮乏。可见,在新媒体环境下,无论是档案的种类还是内容都未得到与时俱进地有效拓展;另一方面无论是档案部门与档案部门间,还是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间,信息孤岛现象非常严重,这使得跨地区、跨部门进行档案查询难以实现,从而加深档案数字资源与公众档案需求满足间的鸿沟。

3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实现策略

新媒体在信息获取、处理等方面的新特点,必将带来数字档案服务的不断创新与变革,这是档案工作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如杭州等地的房产档案自助查档,上海的民生档案“就地查询,跨馆出证”,浙江电子诉讼档案自助查询等都是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有益尝试。可见,只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提升数字档案服务创新水平,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公众对档案利用服务的需求。

3.1变革服务理念

服务理念的变革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档案服务的前提。服务理念直接关系新媒体环境下数字档案服务的方式选择和效果实现。众所周知,档案不仅具有凭证价值,更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由于新媒体强调对公众话语权和参与权的尊重,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转变“馆藏决定服务”被动服务的理念,实现公众“求证”和“求知”两种需求的有机结合,开展主动服务。这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服务内容上,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在不断拓展馆藏的同时,实现档案数字资源的深度开发,使之能“有效解构档案公共服务职能”[5],“契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6];另一方面,在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发挥新媒体信息获取途径多样化,信息处理便捷、迅速等多方面的优势,在便捷沟通、多元交互等方面不断提升数字档案的服务水平;

3.2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各项服务创新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档案馆馆藏在数量上存在亏负差、质量上存在盈余差[7]。主要表现在馆藏档案类型单一,档案数字化质量参差不齐,数字档案资源同质化严重等方面。因此,要建设适应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就必须从调整馆藏结构,优化数字资源方面入手。一是要拓展档案收集途径,丰富档案种类。新媒体时代的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不仅是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更要求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将数字档案资源的收集范围拓展至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二是加强数字档案的归档标准建设,提高数字档案质量。网络信息具有海量的特点,且途径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现有的归档标准必然不能完全适应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定、归档的需求。因此,要针对新媒体时代数字档案的新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数字档案归档标准,提高归档档案的质量;三是用户导向,加强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工作。面对新媒体时代档案利用多样化和便捷化的需求,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必须关注用户需求,特别是潜在需求的有效引导表达,注重潜在用户的挖掘。通过引入良好的反馈机制,适时调整数字档案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向;

3.3搭建新媒体平台

搭建新媒体平台是新媒体环境下开展数字档案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这对人、财、物等各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做到差异化开发。新媒体平台的搭建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才能有效吸引公众,形成兴趣社区,实现平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建立健全新媒体平台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为数字档案服务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第三,创新服务方式,保障数字档案利用的多元化发展。新媒体时代,档案的形成主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因此,要利用新媒体及时、高效、易操作等优势,激发公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档案需求,使档案真正贴近公众,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第四,提升档案人的信息素养。新媒体时代的档案人不仅要有扎实的档案专业知识,更要有信息资源的组织能力、整合能力,成为连接公众与档案资源的桥梁。

4结语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政务;社会科学;文献耦合;科学技术

一、引言

广东省作为全国人口基数最大,外来人口流入量最突出的省份,在政府服务的创新和提升上扮演领头羊角色,通过创新和提升面对境外人士的政府服务对于推进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具有重要意义。2015 年 11 月 3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 年 10 月29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 年)规划纲要》提及支持内地与港澳开展创新及科技合作,支持港澳中小微企业和青年人在内地发展创业,支持共建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内外地政务服务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必要性,坚定了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的战略核心。

二、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利于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内地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保持港澳长期繁荣稳定。基于此,政务服务的创新是有必要的,政务服务的创新和提升面对境外人士的政府服务对于推进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作为与境外同胞及国外友人交流密切的一线城市和地区,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能力,有助于吸纳更多人才,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科技的交流,从而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深度融入全球体系中,对全球既有产业经济格局带来了一场海啸般的影响。2019 年 2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此次纲要的印发,表明了我国对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树立世界高质量发展典范的信心和决心。截至目前,随着产业升级、价值链攀升,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聚集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持续担当着外国资本和商品进入内地的门户。大湾区内,金融市场领域的双向流动也较为频繁,整个区域内具备快速交通网络与广深港港口群和机场群,港珠澳大桥也已开通运行。“一国两制”背景下的大湾区制度协调与突破,在内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是 20 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全球产业转移在中国引入、发展、升级,并最终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一级的典型,是中国特色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与世界产业经济制度衔接并优化的典型,其间蕴含的中国经济发展思想、理论和模式是对经济理论创新的重要贡献。强调,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引入和后续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在政策层面,粤港澳大湾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工作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深圳,在职人才引进开通个人直接申报渠道;精简申报材料,人才引进“秒批”覆盖人群进一步扩大。在法律层面,国家强调了建立跨境知识产权案件协作机制。早在 2013 年,时任广东省长朱小丹就已经提出了“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的要求,以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以求更好地服务境外优秀人才。

(二)国外研究现状。纵观全球,各国在吸引及服务境外优秀人才可算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国通过建立一系列较完善的法律来吸引和服务境外人才。新加坡将人才立法放入移民法框架内,既注重吸引实用型人才,也着眼于未来发展。美国除了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外,还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来留住和用好人才。在德国,政府积极为企业和个人牵线搭桥。德国劳工局专门在网站上建立了德国信息技术企业与外国信息技术人才的交流平台,制作年度报告,对各个行业进行就业发展趋势分析,为高级人才就业提供权威的指导信息。Marc 等人(2011)认为在许多服务设计项目中,协同设计被视为成功的关键,而协同设计可带来一系列好处。他们对服务设计项目中的协同设计的好处进行了概述,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准确、更明确地阐明其目标。Gang & Tony(2006)移动技术在政府部门的应用,不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公共服务提供的替代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解决政府自身的流动性问题,通过带来个性化,从而超越传统的电子政务服务提供模式,本地化和上下文感知服务靠近其公民。总之,政府服务创新势在必行,而政府服务创新和海外人员服务提升对于推进广东“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政府服务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对政府服务领域内部关系的研究还没有见树见林的视野。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来论证研究内容在相关领域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产出具有洞察力的前沿学术成果,为加快广东省电子政务改革做出前瞻性贡献。

四、方法与数据

截至 2021 年 1 月 5 日,我们已经从 WOS 数据库 (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ESCI) 中检索和收集了 908 篇论文,并使用 Python 脚本对数据进行清理和分析。基于词簇的多重交互,对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和总结,最后通过 Vos Viewer 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映射。追踪关键词、学科、主题和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创建一个动态的互动结果网络。高级搜索操作符:TS=("Electronic government"OR"E-Gov-ernmant"OR"E -Government"OR"Digital government"OR"Mobilegovernment"OR"Eletronic governance"OR"e -governance"OR"e -governor")AND S=("Management"OR"Social Sciences"OR"Busi-ness"OR"Economics"OR "Technology")

五、研究发现

图 1 为使用 Vos Viewer 软件构建作者关键词共被引图,并测试了作者关键词与主题之间的链接。它可以显示特定领域的开发和发展的知识地图,帮助研究人员进行直观的分析来确定领域的研究方向和统计领域的主要方向,前 30 的视觉分析关键词,并把它们分成四组颜色。(图 1,数据来源于 Web ofScience 数据库)图 1 中的大部分关键词在红色组中。经常提到“电子政务”、“满意度”、“电子政务”、“用户接受度”、“信息技术”、“系统”等关键词被频繁引用,说明研究者在推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这一领域。右上角的绿色组是图像中第二大关键字组,“电子政务”关键字节点是绿色群体中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与外部世界联系最紧密的节点,它代表着“社交媒体”、“信息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互联网”等少数节点,提供了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途径,连接两个国家蓝色和红色的交叉点。蓝色版块包括“创新”、“变革”、“实施”、“机制”和“管理”等主题。它不仅与绿色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黄色民族、红色民族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关键词的数量和被引用的数量很少,但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对于关键词最少的黄色组,虽然只有一个主题“决定因素”,但它是红色国家和蓝色国家之间的桥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

六、结论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图表,更直观地展示了电子政务和服务设计领域多种结构的交叉和渗透。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应用政府服务设计新思维,服务设计结合客户体验原则和业务流程设计原则,帮助公共部门机构提升三个关键任务:任务效率、生产力和客户满意度。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移动电子政务;安全风险;信息安全;移动安全体系

1引言

“3A办公”另外也叫作移动办公,即办公人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Anytime)、不同的地方(Anywhere)处理所有的事情(Anything)[1]。为了解脱办公人员,让办公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工作,这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这个办公方式使大家可以摆脱时间上的限制,并且办公的地点也更加的自由化,整体的运作方式也更加的协调。IT行业和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同样为移动办公提供了助力,并且更加有机地将两者联系起来。移动办公将沟通便利的通信行业和内容丰富的IT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无纸化的办公和远程互联网操作渐渐取代了纸质办公和办公室固定操作的办公方式。新一带的办公方式———移动办公成为办公的主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开始采用移动化办公的解决方案,人们开始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信息安全。对于个人来说信息安全意味着隐私的安全、意味着个人银行密码、个人信息的安全。而对企业来说,更多的就是如何保障企业的最高机密不被人窥探,如何保障企业的办公信息不被他人获取[2-3]。在公检法司等保密要求高的政府行业中,信息安全已经被放在了信息化建设最基础、最重要的地位。没有安全何谈信息。所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应该把自己的信息安全建设放在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位,信息安全才是最最重要的根基。

2建设移动办公系统设计

移动办公平台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移动终端的接入、信息的传输、信息的接收、设备终端。其中接入平台的安全问题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接入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信息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信息接收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终端设备中可能的问题。基于前两部分可以采用传输加密;对于后者信息落地之后采用访问权限的限制来控制信息的安全;对于终端设备安全管理问题可以通过该平台涵盖的终端管控模块也就是MDM管控平台来实现。综合移动平台的各个模块,一般从身份、信息、网络等方面进行安全控制方面的设计[4]。

2.1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安全风险

在移动互联的浪潮中,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凭借其便捷性成为时代的潮流和趋势,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诸多信息安全问题,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如以下几个方面:移动终端、通信网络、移动接入和服务端。电子政务移动办公安全风险见表格1。

2.2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基本结构

基于对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风险性能评估,移动终端安全、通信网络安全、移动接入安全和服务端安全四部由于终端的移动性、使用场景的开放性和不可监督性、无线传输安全的脆弱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这就要求移动办公安全接入采用包括“终端加固”、“信道加密”、“认证接入”、“访问控制”、“网闸隔离”、“级联监控”、“终端管控”和“安全管理”等几项安全措施[5-7]。用户终端安全合法获取到信息后,无论是观看还是和实际比对等业务逻辑,在信息使用的过程中做到信息不泄露,不流失,不传播,信息在终端的应用型与控制性能够用技术手段来保证;终端加固的本质是通过硬件密码来实现安全的加固,从而使得终端计算环境、资源以及网络访问能够安全、可控地进行;以我国密码管理局所审批的专门密码算法为基础,对移动终端到移动接入区端间的通信进行加密[8],从而确保能够机密、完整的传输信息,这个过程称为信道加密;所谓的认证接入是一种移动终端与移动接入区的接收装置之间的双向身份认证,它是在移动身份证书基础上实现的,仅拥有合法身份证书的移动终端才有资格进入移动接入区,能够阻止合法移动端连接非法网络;在移动B/S应用模式下对访问进行控制,这样可以确保只能经过授权的终端才能够访问企业信息网的资源,此外还可以阻止给正常访问;网闸隔离能够阻断移动接入区与气压信息网两者的网络连接;为了确保系统安全策略的安全性和一致性,将统一地控制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策略,即安全管理[9-10];为保证移动办公系统的安全,将采用级联监控来对整个系统进行统一的审核、管控和监督,并且能够及时发现系统非正常运行并对安全策略进行实时调整。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基本结构各个方面都已经建立了非常全面的服务系统,并且确保系统的各个安全机制能够正常运作。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的安全体系采用多层次的结构,通过中间组件来实现终端应用、接入和后台的组建。建立的系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系统兼容性[11]。

3结语

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面临着很多的安全风险,主要的风险是非授权用户访问、授权用户的恶意访问或者是恶意软件的访问。本文根据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基本结构各个方面都已经建立了非常全面的服务系统。移动办公安全接入平台设计遵循国际国内相关标准进行设计,以具有良好的通用性。移动办公安全接入平台设计采用主流、先进的技术,确保系统建设的技术先进性。电子移动办公安全接入平台设计在合理高效的硬件部署保障下,同时采用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升系统处理能力,保证系统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洋,王俊人,龚乐中.政务安全移动办公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新发展方向[J].通信技术,2017,50(8):1788-1793.

【2】张辉.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框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2):210-210.

【3】叶俊民,余传生,王敬华,等.以培养创新型IT人才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4):87-90.

【4】朱亚燕.市级电子政务系统设计及其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5】付宏燕,刘蓓.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安全技术框架的研究[J].信息安全研究,2015,1(1):74-80.

【6】崔洪刚,许英.移动电子政务技术框架的研究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4,17(8):8-10.

【7】崔伟伟.移动技术在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3.

【8】庞渤.公安移动警务系统的综合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9】孙庆和,刘道群.网络隔离技术在3G移动办公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科学,2013,40(6a):381-383.

【10】吴克忠.移动办公、居家办公(MOHO)———OA的新发展[J].办公自动化,2010(2):4-8.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8

我国党建信息化工作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21世纪初到2007年,这一阶段中各级党委部门都建立起了自己的网站,广泛的开展了党员电化教育、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以及网上学习等,然而这一时期的战略并不是明确。第二阶段是2007年之后至今,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党建工作信息化的发展,提出要以创新的方法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在制度的设立和落实上都下了较大的功夫。

二、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研究

1、从思想观念上扭转党员思想使得其能接受党建信息化理念

科学发展观注重的是长期协调的发展,而长期的发展的依托就是个人的不断进步,而进步来源于不断的学习。从思想观念上扭转党员思想,使得其能接受党建信息化理念,对于党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党员,需要从自身出发,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对于电脑、手机等现代信息化传播工具要进行熟悉。有一些老党员可能还习惯于进行报纸的阅读和书籍的阅读,对于电子屏来说有着天生的畏惧感,应该放开思想、与时俱进,多尝试,多感受。而作为单位来说,则要为党员提供接受党建信息化的条件,通过培训的手段帮助其接触信息化的传播媒介。例如,组织党员进行政务系统的大练兵,熟悉邮件的收发、转发等基本操作手段。也可以年轻党员带老党员的方式进行学习,将智能手机的使用、更新办法等手把手的教授给老党员,实行大家的共同进步。甚至对于退休老党员,党建工作信息化工作也不能放送,因为这一方式已经成为了退休党员过组织生活的重要渠道。对于退休党员来说,可以学习通过pad、手机能接受党建信息,在家中继续过组织生活。

2、从当代党员自身的诉求出发来调整党建信息化的具体方式

党建工作中,最为活动的因素是人,而党建信息化最活跃因素还是人,因此,调整党建信息化的出发点还是党员自身的诉求。诚然,目前我国党政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工作都十分繁忙,导致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就比较少,而面对冷冰冰的屏幕进行工作也可能使得党建工作发生“异化”,使得党建工作变得缺少“人情味”。在党建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注重沟通平台的建设,这也是党建工作开展的基础。要在单位内部推广使用飞秋等即时通讯软件,这样单位内部的领导与下属之间、下属之间有什么问题可以畅通、私密的交流,而一些心里话、知心话也能够说开来,这样,工作中的误会,生活上的问题以及压力,都能够通过即时的渠道进行解决,不会导致误会的扩大化。除此之外,在政务系统中,一定要设立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工作人员们在工作之余,也能够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党建话题等进行讨论,从而使得观点越辩越明。总而言之,党建信息化的出发点是从人的角度来展开的,需要为每个人的需求来服务,使得工作人员能够在信息化平台上获得信息、资料,同时获得交流,才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集体凝聚力,推动单位整体党建工作的开展。

3、要针对当代信息化发展水平使党建工作与媒介发展相契合

目前,党建信息化发生变化最大的背景在于,当代媒介的不断发展。PC目前已经不是信息传播的主流媒介,越来越多的移动终端进入了人们的事业,因而,当代的党建工作也需要将触角从PC流转到pad、智能手机上,而党建信息化也并不是单位内部的事情,要借助一系列的互联网应用进行传播,如微博、微信等。作为各级的党委、团委,现在可以尝试着在微博、微信上注册自己的账号,通过党建信息、进行党建工作的报道、问早安晚安等方式向党员传递信息,并且拉近与党员之间的距离,同时形成与党员之间的互动。微博不仅可以在电脑上使用,还可以在手机、pad上使用,这就使得工作人员能够随时随地的接收党建信息。并且,微博微信这种传播方式,能够使得相关的账号具有拟人色彩,通过账号的“卖萌”等,能够很好的使得当代的党员接受信息,从而摆脱了党建工作“冷冰冰”、“枯燥乏味”的情况。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个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务微博,在此基础上进行党建微博的建设也是可以的。除此之外,有条件的部门还可以将自身的电子政务系统、党员学习系统、考评系统设置手机、pad客户端,这样就可以使得党员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拜托了单位这一地域的束缚,随时随地的进行党建工作的开展。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