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实务投资范例

证券实务投资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1

1、真实:它的学生模拟炒股界面与真正的用户炒股的界面基本一致,具有高仿性。

2、方便:教师可批量导入学生的账号,进行自主管理。学生也可进行密码的修改,但在教师管理平台,学生的姓名与学号是真实呈现的。在进行比赛及期末进行成绩的登录时非常方便。如其宣传的一样,是教师的强力助手,学生的成长平台。

一、现场情景教学

《证券投资》课程具有与现实的时政、经济联系很密切的特点,因为这一课程特点,现在许多高职院校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把炒股软件直接装到教学电脑上,根据财经类股票如新浪股票、中国证券报等网站的即时新闻对股票市场进行实时分析,引发学生的极大兴趣。《证券投资》课程的现实性,可利用每次上课的时间先对各大财经股票主网站的股票信息进行浏览,再由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来对当日开盘情况及当天的走势进行分析。以锻炼学生的股票分析能力及培养关心时政、经济的兴趣。一些知识点的讲授由炒股软件的真实演示也会变得更容易理解。如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竞价方式,集合竞价。集合竞价是在每个交易日上午9:15~9:25,由投资者按照自己所能接受的心理价格自由地进行买卖申报,电脑交易主机系统对全部有效委托进行一次集中撮合处理过程。这一概念的介绍如加上现场9:15~9:25在教室由炒股软件进行集合竞价的演示,学生会很容易理解。当然,有条件的院校直接在金融实训室授课是最好的。

二、考核方式的改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由此《证券投资》课程的考核方式应以测试学生的投资技能为主,“根据证券投资分析的主要内容,需将这门课的期末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务考核。”实务考核可以以学生模拟炒股的表现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在实训室现场分析股票情况为辅,综合评定学生实务考核成绩。理论考核可采用学生上市公司投资分析报告与开卷方式进行结合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基本面分析与技术分析的能力。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2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围绕着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期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总目标中有七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服务于总目标。第一,完成对金融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以网络课程来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第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彻底转变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第三,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落实在教学的每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第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校企合作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科研资源等,强化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以期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第五,对金融学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紧密结合金融专业各类证书考试。第六,改进实践教学工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工作较好的衔接,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整个本科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七,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团队,包括科研方向将逐步转向实务领域,教学团队的成员的实务能力的培养等。

二、现状概述

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现有在编教师12位,校外实习基地外聘教师多位,专业方向分为银行、证券、保险、理论四个方向,其中在编教师中证券方向4人,银行方向3人,理论方向4人,保险方向主要依托于保险教研室的师资。金融学专业现开设课程60门,总修读学分为170学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通识平台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实践创新平台课,四个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以上四个方向展开,以2012版修订后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汇编》为依据。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讲授为主导,并依托金融实验室开展实验与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在考核方面,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专业基础课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组卷考核,选修课和主要专业课的考核形式多以闭卷考试或课堂考查为主。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开放项目、各类实习、毕业论文几个方面。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开办了多期全校性的“模拟炒股大赛”、“期货模拟交易比赛”;实验室开放项目成果对实验教学的支持作用表现突出;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比重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方面,主要依托于学校与学院层面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目前,金融学专业教研室层面主要从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新进教师进行辅导,定期针对教学、科研集中开会等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机制。

三、改革方案

本次专业综合建设改革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学科平台中的大部分课程和专业平台中的所有课程借助教师发展中心的BLACKBOARD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力争在3年内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由选课的自主权和自愿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对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这些证书。第三,考核形式的改革,主要分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课程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与闭卷考试,除了期末采取计算机组卷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加入计算机组卷的单元考试。2.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成分将有重大创新。比如:与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考核将加入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部分;期货、股票等金融产品的限期模拟交易的收益率以及排名将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现场答辩、上机操作、当日行情分析讲解等将作为期末考查的新形式。3.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与考核改革。部分选修课程将实行考教分离,考核环节由证券公司或银行等合作单位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由合作单位完成评分环节,最终由任课教师、教研室审核评分工作。第四,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服务于计划保送研究生和考研的学生。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

(一)团队建设改革

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学副院长1名、院长1名、川大在读博士1人、专职辅导员2人、兼职辅导员1人、特殊情况休假1人、实际以教学工作为主的人员只有6人。根据目前的情况,团队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一些有教学能力的,对教学工作有热情的,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员吸收到专业的团队建设中来。这样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在编教师为主导。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向教务处、人事处报送外聘计划,该计划包括外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拟从事的工作(课程建设、课程考试、独立授课、课外指导等)、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第二,鼓励在编教师考取金融领域的职业证书,对于国际性的、考试费用较高的证书考试,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三年之后,金融学专业的年轻任课教师的授课资格方面,应考虑其是否持有金融领域中与课程相对应的证书。该项条件也可作为后续进人的标准之一。第三,组建科研团队。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科研方向不统一,专业背景差异大,需要进一步作资源整合。另外,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日后的科研内容应侧重于实际的、微观领域的问题研究。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考虑加入合作单位的人员。第四,继续引进人才。近几年可以抓住国有银行降薪的契机,引进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证券公司的中高级投资顾问等。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对专业课程进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课程建成后要能实现三个目标:1.所有课程重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资源完成对课程完整的学习。2.网络课程的资源丰富,足以支持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自学,并能通过课程考试。3.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4.采用网络课程教学后,大幅度丰富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知识点全部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课程的总体信息量比传统讲授模式下要有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对课程学时进行调整。选修课部分可以采取课程学时分割、课程配对选择的新模式。本次自评估中,专家提议开设18—20学时的小课,以提高授课效率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根据本条建议,本次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方向的选修课进行重修整合,对关联性较高的两门同方向选修课程压缩课时,两门课总共36学时,一门课18学时,1个学分。学生在选课时,必须两门课同时选择。在开课时,两门课同一学期开设。例如:证券方向的选修课中《金融衍生工具》与《期货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关联紧密,内容叠加较多,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必须两门课程同时选择。前半学期开设《金融衍生工具》,18学时,后半学期开设《期货理论与实务》18学时。在二年级初次进行选修课选择时,给学生安排一次选课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组合对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第三,结合专业类证书考试,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目前,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金融学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考试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课程内容调整的大致思路如下,以证券方向为例。基础课部分:证券方向主要结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五门课程:《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证券投资学》为该方向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进一步调整教学大纲时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证券基础知识》课程为蓝本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该课程需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授课资源与课堂讲授资源的内容加总起来,必须全部涵盖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考点。选修课部分:《证券投资分析》对应《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对应《证券发行与承销》;《基金管理》对应《证券投资基金》,这些选修课全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尽早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再比如,《金融英语》课程应直接与金融英语考试挂钩,在每年前半年开设,因为金融英语后半年考试。该课程的教材选用金融英语考试的指定用书,并配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辅导用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考取金融英语初级证书。该课程需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银行方向、保险方向也将以以上思路展开课程改革。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从事保险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建议压缩保险类课程门数。第四,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主要有《Matlab在金融领域的应用》、《ARCmap在经济领域的应用》、《ARCview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金融物理学导论》、《金融地理学》、《金融职业道德操守》(参考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必考课程《金融职业伦理道德操守规则》)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主要服务于科研。因此,每门课在正式开课的前学期,先开设几次课外讲座,为任课教师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另外,该类课程主要适合于计划考研、保研的同学学习,因此在课程选择时应设置一定的基点标准,符合标准的同学可以选择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应尽量宽松,目的只是为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普及该课程得基本知识。第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改革的主导思想有四:1.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应加强分阶段考核;2.强化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在基础课中的作用;3.选修课的考核形式要趋于多样化;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考核。下面针对以上几点,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改革思路。例如《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选修课,其总评成绩可以分为三部分:考勤、收益率排名、期末现场投资分析三部分,各占一定的比重。其中,收益率排名可以针对选课的同学开一学期的模拟证券投资组合大赛,即学生通过实验室的比赛,自由选择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组合,最终期末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总收益率排名来确定该项成绩。最后期末时,教师选择当日的一支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个分析报告,该报告交由与我院合作的证券公司评分,评分标准应事先由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再比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以考虑建设计算机题库,题目的选择应加入银行从业考试的题目。题库建成后主要用于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加现场答辩的形式分小组进行。上机操作主要使用金融实验室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模拟软件》。第六,积极联系实习基地,邀请其工作人员参与到我院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另外,翻转教学法在当下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基础课全部采取网络课程———翻转教学法和传统接受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以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都应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再将一些简单的理论讲授来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基本概念、理论等简单内容全部放到网络资源中去,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应大量使用案例和讨论等新形式。为了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计划在部分课程中,留出2到4学时的课时,使用在线视频由合作实习基地的人员参与或在线视频或音频讲授课程。

(四)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模拟比赛改革。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理论教学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基本处于单独运行的状态。下一步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着力于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逐步分解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平台等多个方面中去。例如:股票模拟大赛与期货模拟大赛可以逐步变为经济学院对外宣传的途径之一,以及为全校学生普及金融知识的平台,而不再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日后将直接面向不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需求,专为金融班学生开设比赛,比赛的规则设定将更为严格。比如,当前期货模拟大赛的起始资金为1000万,而日后的专业性比赛中,起始资金仅10万元,操作不慎极易暴仓。比赛的结果也会在相应的课程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二,毕业论文改革。本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毕业论文撰写完全遵照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进行,与培养目标相背离。计划加入体现实践性的行业研究报告、行情预测分析报告、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方案等新形式,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实践性论文题目应占到论文总题目的50%。教研室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可以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共同给出论文题目,最后的论文答辩学术型题目和实务型题目分开答辩,实务型题目的答辩必须由合作单位的参与。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改革。目前我院申报的该类项目中,金融占比最高,但创新项目全部属于学术研究类,创业项目与金融完全无关。建议下一步创新项目应与实务创新或科研领域涉及MATLAB、金融地理等前沿挂钩,创业项目应鼓励学生使用立项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或是投向银行理财产品,项目运作过程邀请实习基地的相关单位参与指导。

(五)教学管理改革

这部分改革主要涉及教研室的制度建设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框架下,进一步给出具体的措施来保障以上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以上几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内容简单阐述。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本营的作用,除了招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辅导外,还应加入各类专业证书的辅导。改进奖惩机制,对于辅导同学考取证书的导生应按考取证书的人数给与奖励。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邀请导生,申请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自发性的开展学习。鼓励导生自定辅导课程计划,招募学生开展证书考试类的辅导,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由于教学改革的工作量巨大,金融教研室人力有限,可以考虑借助大学生学本营,为需要助教的老师招募网络课程建设助理。第三,对于每门课程的建设思路与规划,应由教研室主任单独约见每位教师共同商讨,关联课程的改革方案应由相关课程教师与教研室主任共同讨论,及时将改革进展报送主管院长。第四,改革过程本着转变思想、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推进。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给老教师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科研长项,与年轻教师和校外合作人员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作者:孙光慧 杨黎琼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3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证券投资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核心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课程安排。证券投资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政府部门及从事投资活动实践。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目前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以实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效果考核为内容为实践教学体系,成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概述

证券投资是投资者投资的方式,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资本证券形成金融资产,证券投资面临很大的风险,但是金融市场最活跃的经济活动。证券投资学是研究证券投资经济行为的学科。由于资本市场证券产品层出不穷,证券投资学涵盖内容不断扩大。证券投资强调相关定价理论。高校开设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证券投资学是经济类方向专业课。证券投资学是着重考察证券技术分析方法的社会学科,是国际贸易专业等经管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其内容包括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等理论知识。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平台的必修课,课程理论课时 38 学时,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市场、证券投资基本分析等。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证券投资实务操作与投资决策能力。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庞大的知识体系通俗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证券投资学课程特点是应用型、创新性与综合性。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证券投资对象等,课程培养目标是具备风控能力,具备证券投资分析能力,熟练掌握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证券投资学课程特点与培养目标决定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证券投资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方式,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证券投资学基本内容包括证券基本分析、证券组合管理等。涉及到经济学及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理论知识,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如参加炒股大赛等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原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证券行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对高素质证券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改变原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指导思想,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创新原有教材,高校应投入适当的资金,建设实践教学平台,为证券投资实践教学提供条件,使学生能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证券投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其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以及帮助之下,学生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将自身在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方面,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化关于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丰富学生理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在培养学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是特色教学的一种重要体现。对于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来讲,其所包含的课程内容十分丰富,如证券市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投资工具等。其中证券基本分析包含宏观经济分析、产业分析、公司财务分析、公司价值分析等;对于证券技术分析来讲,其包含技术分析的主要理论、分析方法等;证券组合管理包括风险资产定价、证券组合管理的应用、投资组合管理业务评价等知识。由此可见,证券投资学这门课程涉及经济学、金融学、财务管理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实质上是对多方面理论内容的一个综合性运用,具备较强的操作性以及实践性,只有通过实践教学,例如实习基地见习、开展炒股大赛等活动才可以确保深入化、全面化地了解证券投资分析技术的原理,进而更好地掌握证券投资分析技术,以便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精品课建设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证券市场在金融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中国证券业成为典型的朝阳产业,随着投资者队伍迅速扩张,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第五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专家达成共识,指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宏微观经济基础具备,今后中国资本市场是全球最具生命力的市场之一。证券投资学是研究证券市场的学科,承担证券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成为金融学科的核心课程。各类院校把课程列为重点学科加快精品课程建设。证券投资学课程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金融学主干课程,课程重点包括证券实验模拟投资,随着资本市场的延伸,资本市场发生很大变化。复杂的股权结构与多样化资产重组成为证券投资学不能覆盖的前沿问题。教学内容分配中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表现为证券投资原理占课时的 40%。核心教学内容的组合管理仅占不足 30%,证券投资技术分析包括证券实验模拟投资 20 课时。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必须开展相关投资实训活动,通过对高校证券投资学实训教学方法考察发现,以实盘投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成为普遍采用的方式。许多院校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实盘投资活动。实训教学中典型的做法由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创办理财工作室,由证券投资与管理骨干教师组件,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营造职业情境,通过引导学生完成宏观政策解读分析,投资热点追踪,客户投资咨询等系列工作任务进行实训教学。模拟投资比赛是常用的实践教学方式。央财大模拟股票大赛举办多年,每次举办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首都经贸大学 2008 年启动首届证券投资模拟比赛,南昌大学金融学社发起高校联合模拟证券投资比赛。北科大天津学院卷校园证券投资模拟大赛,重庆工贸学院创办模拟证券投资比赛,举办非专业比赛活动成为课程教学的有机部分。由于受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影响,一些高校在校期间涉足股市,学生投资活动得到相关专业教师的指导。但投资行为未出现有组织地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盘投资活动。有些证券公司与高校联合开展相关投资活动。中银国际证券在上海财经大学证券投资人才选拔大赛,超出课程实践教学范畴,通过比赛为公司上海欧阳路营业部选拔人才。重庆工贸学院投资理财专业开办后,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创办实训教学股票投资基金,按照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运作模式设计封闭式投资基金,结合投资理财专业证券投资学等专业课程教学。实训教学股票投资基金设立表明开展实训教学开创高职相关领域探索性活动先河。

四、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

证券投资学是应用性强的学科,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目标,以往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象,导致很多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证券投资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践教学是加深学生对理论认知的有效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证券投资操作能力。目前课程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对证券投资学应用经验不足。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学生基础薄弱,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形式少等问题。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软件模拟教学等为主要方法。软件模拟教学通过互联网接入交易所行情,达到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教学中实践教学形式分散。证券投资学课程以往教学中实验教学较少,学生感觉课程理论讲述枯燥乏味。学校安排课程社会实践时通常在理论课教学完成后,社会实践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课程知识巩固起到重要作用。由于课程授课教师不参与实践指导,使学生社会实践失去主要连接,导致社会实践失去意义。证券投资学在高校开设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等基础课程,但由于证券投资学课程涉及金融产品复杂,学生学习感觉困难,无法与实际市场联系。学生较少接触证券市场,对证券产品缺少形象概念认识,教师讲解不同金融产品概念特征等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感觉无从下手。由于课程为 48 学时,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定价阶段,学生学习感到吃力,无法将所学定价理论运用于资本市场分析中。证券投资学的魅力在于对分析获利过程,我国证券市场繁荣增加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虽然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但现行教学手段不能展现课程魅力。部分学生初期接触课程兴趣浓厚,随着课程难度增加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证券投资专业实践知识要求高,要求教师熟悉资产定价理论、公司财务及价值分析等,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目前课程授课教师大多缺乏长期从事证券投资实践操作经验,难以用深入案例分析投资指导,导致教学改革无法推进。实践模拟教学脱离实际,学校安排实践模拟不能与证券市场交易时间同步,教师不能在适合的时间讲解,模拟操作随意性强。模拟周期上脱离实际,模拟股市操作周期较短。许多教师会模拟股市收益率作为课程最终成绩,导致学生忽略基本分析。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不太完善。对于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教师来讲,一般是由理论教师兼职,虽然其具备相对比较丰富化、专业化的理论知识,但是在证券操作方面以及投资风险管理方面,严重缺乏相应的经验,并且也不太了解证券公司的运作流程,所以并不能直接满足证券投资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需求。即便一些学校拥有证券模拟实训软件,可以开展证券模拟交易,但是由于教师严重缺乏实践经验,也不能给学生在模拟交易方面进行正确指导,无法解决学生所提出的一个实际性问题,进而导致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效果相对较差,无法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证券投资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策略

当前国家积极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但部分高校由于开课时间较短等因素,不利于学生学习证券投资学课程。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为素质要求与能力要求,能力要求包括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具备运用金融基本方法进行证券业务操作能力,证券投资学精品课程建设要合理设置安排,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设置。证券投资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要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改进考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等措施提高课程实践教学水平。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课程技术分析中的波浪理论、形态理论等抽象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结合市场实际材料进行讲解。案例教学法可选择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教学中主要选择股评在各种媒体上推荐的股票,用所学理论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白教师分析思路。证券投资学精品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及方法等内容。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与素质三方面,围绕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实践教学应进行教学内容及考核方式的合理选择。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务操作,资本资产定价等多方面。理论实践教学要与现实资本市场发展紧密联系。教师可通过将理论研究科研成果结合授课,通过专家讲座等方式完成实践教学内容。实务操作包括证券行情识读等,可通过模拟实训实战等教学环节完成。证券投资学精品课程实践教学中,以开放性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施证券投资实践教学可采取产学结合、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证券通中教学重点解决证券投资分析决策,用模拟投资结合讲解证券投资分析决策,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模拟股市是独立的交易系统,其个股价格由系统内部买卖双方力量对比决定,模拟操盘使用虚拟资金,教师应向学生做出明示。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手段利用实验室实训平台等,如教师可借助高校的 MOOC 等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学生推荐国内外知名财经网站,实践教学方法由案例教学等构成。教师可从中筛选出适合学生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为课堂讨论题目,课上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分析探讨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热情。如股权分置改变,新股申购新制度等作为学生课堂讨论主题。

六、结束语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稳定器。中国金融体系在经受了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和多次金融结构调整以后,已经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商业金融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分工合作的金融组织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都需要大量的金融保险人才,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的金融保险专业,必须要立足义乌实际情况,以其金融业的发展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合地方发展的金融保险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

一、分析当地金融行业的形势与人才需求确定金融保险专业的培养目标

1.当地金融行业的经济形势及人才需求分析。

1.1义乌金融市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截止2008年底,义乌已有各类金融机构近50家,其中银行18家,证券营业部5家,保险分支机构28家;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047.76亿元和707.42亿元,总量位列浙江省县市第一位,分别占金华9个县(市)区同类市场份额的40.66%和36.9%,实现利润32.82亿元;人均存贷额14.95万元和10.1万元,同样位居浙江省县市第一位。义乌已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金融业务增长最快的县市之一。保险方面,2008年义乌市实现保费收入15.36亿元,从1997年起连续蝉联浙江省县级市榜首。两年来义乌保险业共计支付各类赔、给付款10.13亿元,在保障、服务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专门推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贸易信用保险”,是我国第一个专门帮助中小企业收汇、规避外贸风险的出口信用保险产品。义乌市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不断壮大,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良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来义乌设立分支机构,初步形成区域性金融中心。总之,义乌金融业的全面发展,使得金融人才需求在一段时期内将会是持续上升的势头,这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1.2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及所需人才能力分析。本专业学生拟就业于金融行业各个职业岗位,也就是说,毕业后能够在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从事金融服务及管理工作,并能适应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会计、出纳等工作。

2.金融保险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本专业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基本掌握保险、银行、证券的实务操作技能,并具备一定金融保险理论知识和理财技术,能够胜任保险业、银行业、证券业、社会保险机构及非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岗位和金融营销管理工作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培养目标为基础的课程设置

1.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掌握经济贸易知识、经济法规和市场理论基础知识;掌握银行、保险、证券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财务管理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及金融法律法规;掌握保险营销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营销心理、学会商务谈判与客户关系管理;熟悉电子商务方面的技术标准、政策和法规。毕业前基本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等基本能力要素和实务操作能力、营销能力、理财能力等专业能力要素。

2.适应于各项能力素养的课程对应。

2.1基本能力要素。在大学期间,我们要培养出大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主要是英语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同操作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可通过大学英语、演讲与口才、经济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基础、社交礼仪与公关技巧等课程的学习。

2.2专业能力要素。

2.2.1营销能力:金融行业都需要金融营销人才,因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出一定的市场分析能力、营销技巧、客户的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可通过市场营销学、营销心理学、商务谈判等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获得。

2.2.2理财能力:在校期间,要求学生能学会分析风险、制订投保计划、能开拓保险银行或证券投资渠道、能制订个人或企业的理财计划。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学习的课程有:保险概论、人身保险实务、财产保险实务、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个人理财分析、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

2.2.3管理能力:生活工作处处离不开管理,要求学生在大学里要一定的管理能力,对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有保险营销队伍的管理能力、有一定的经济政策分析能力、要懂法知法。这些能力的获得可通过管理学基础、经济法与经济合同、团队建设与管理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

3.金融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市场为主导,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以上职业岗位对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的需求分析,来配置相应课程,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环节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任意选修课。公共基础课主要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特色概论、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经济数学、大学语文、体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专业基础课主要为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基础、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与经济合同、货币银行学等;专业技能课开设了保险概论、财务管理、人身保险学、财产保险学、证券投资学、现资理财等课程;为了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还开设了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网页设计等专业任选修课程,学生可自行选择八选四,公共任选课是提高学生在音乐、体育方面的素质,学生可根据学院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进行选择。

三、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必须基于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能因人设课,也不能因传统设课。联系义乌金融市场实际,在学生已拥有金融保险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前提下,专业课程设置设有“金融理财策划”和“保险营销”两个模块方向,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其中一个模块进行深入学习:第一个模块是金融理财策划方向。它培养的是在银行或者证券公司工作,基本懂得银行、证券、保险各类产品的功能与风险,能为客户提供一定的理财规划服务的工作人员。毕业后从事学生必须具备投资理财综合能力能力,这一模块所开设课程包括商业银行实务模拟、投资银行学、现资理财等课程。第二个模块是保险营销方向。此方向培养保险公司的一线营销人员或营销管理人员。从目前情况看,在保险业中又以保险营销业务(含保险、保险经纪等)的人才需求为最高,其次为营销管理人员和培训人员。这一方向注重营销能力与团队管理能力的培养,注重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的训练。毕业后到保险公司工作的学生必须具备保险展业、核保、出单、理赔、业务处理能力和保险营销能力。因此,该模块所开设课程包括保险营销实务、团队建设、社会保障学等课程。#p#分页标题#e#

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对实践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将学生的实践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实践教学、实训室模拟实训、集体组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社会兼职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总学时比掌握在2:3左右。实践教学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从一年级的认知实习、金融市场调研,到二三年级的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进行专业实习,还有毕业前的毕业实习,均做好全面的安排。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格标准的对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各种证书以证明自己的实力。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获得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通过大学英语应用能力B级(含)以上考试或学校的大学英语过关考试;求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以下资格证书的一项: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求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接轨,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互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接轨。比如在会计基础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保险概论、人身保险、财产保险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保险人资格证书的考取。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5

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本科金融专业的课程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科型人才,难以适应当前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构建统筹教材内与教材外、统筹课堂内与课堂外、统筹校园内与校园外的“三内三外”的开放式金融课程教学体系的目的是,以开放的眼界和综合的手段将多重社会资源引入课程教学,在整合校园内外、课堂内外、教材内外多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对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满足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教材内外;课堂内外;校园内外;开放式教学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金融业发展呈现出形式上的多样化、范畴上的扩大化和操作上的简便化,证券投资、期货期权等微观金融市场也在新经济形势下蓬勃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现有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已难以满足金融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快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一、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高校已经形成较完整的金融课程教学体系,但是面对当前金融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的需求,却表现出了多方面的不适应,集中表现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实践教学薄弱。为了进一步摸清当前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以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共发放“关于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调查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份。通过分析,现有课程教学体系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

在对教材时效性的调查中,认为教材紧跟现实发展需要的仅仅占37.5%,而认为教材偏旧、脱离实际的比例达到了61.36%。这说明了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金融业改革迅速,紧贴发展实际的教材并没有面世,这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在教材的选择上一味地追求教育部规划教材,而规划教材每5年评一次,使得教材内容无法紧跟金融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调查时,仅有26.14%的学生认为具有多样性。当被问及课堂气氛时,仅有29.55%的学生认为课堂较为活跃,而高达70%的学生认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说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满堂灌”现象严重,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实验课不重视

在对校内实验课是否重视的调研中,68%的学生认为实验课教学对自己的帮助不大,19%的学生认为实验课上不上都可以,1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实验课。在被问及原因时,71.5%的学生认为软件没有及时更新,数据库陈旧。这说明,学生思想上不重视实验课的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够。

(四)校外实践教学缺乏

在对校外实践教学的调查中,高达79.55%的学生认为自己很需要及时进行课堂外的实践实习,但仅有44.32%的学生有校外实习的经历,而在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中,参与过与自己专业相关实习的学生仅占80%,也就是说,总体上有课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习经历的学生仅占30%。这说明金融课程教学中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在教材内容层面,大部分金融专业学生认为教材内容陈旧,理论知识有待更新,课堂选择教材与所学课程配套程度一般;二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仍待改进,课堂互动不多,课堂气氛沉闷,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关联度较小;三是在校内实践层面,学校对实验课重视不够,实验软件更新滞后,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四是在校外实践层面,学生的校外实践生活并不丰富,参与实习实践活动也只是在浅层面进行。

二、高校金融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

针对当前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应对金融行业发展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应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紧紧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基本问题,以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提升为着眼点,在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统筹‘三内三外’,构建开放式金融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加快促进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一是统筹教材内与教材外,着力解决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二是统筹课堂内与课堂外,着力解决教学方法落后的问题;三是统筹校园内与校园外,着力解决实践教学薄弱的问题。按照这样的思路,山西财经大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教材内容更新,加强教材外扩展阅读

教材是传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但是金融市场瞬息万变的特点使得教材内容陈旧,无法跟进时展步伐的问题表现得很突出。针对这一问题,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重内容创新,及时补充教材外的最新理论成果,向学生传递最新金融资讯,努力加强证券知识的时效性,及时向学生推荐处于证券市场研究前沿的最新书籍和前沿动态,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应拓宽学生获取最新研究成果的渠道,同时,不断加快教材更新速度,解决教材内容陈旧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采取补充案例和专题的形式更新内容。例如,在讲到“证券市场”这一章的时候,就将近期实行的“港沪通”作为一个专题介绍给学生,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港沪通”给证券市场带来的影响。同时,鼓励学生多关注财经类新闻与时报,多上国内外财经和证券类网站,随时掌握证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养成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写评述的习惯。

(二)改革课堂教学形式,扩展课外学习渠道

“证券投资学”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比较强,如果按照“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必然会让学生觉得课程索然无味,课堂气氛沉闷,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内,应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途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方式,发挥学生课堂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比如,教师针对某一证券市场的现象给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资料、筛选信息、开展讨论、得出结论、提交报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师予以讲评。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自学能力、思辨精神会有很大的提升,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鼓励学生在课外考取如证券从业资格证等专业证书,一方面对学生的就业有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证券投资学”内容的认识。

(三)组织好校内外实验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证券投资学”课程必须重视教学中的实践性,把学生当作主动的学习者,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提高对校内实验实训的重视程度,通过证券、期货交易模拟实验室操作,提高学生对金融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带领学生深入到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实地学习与模拟训练,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鼓励学生进行沙盘模拟交易大赛,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模拟证券交易,包括模拟开户、分析、盯盘、交易等,并对最后收益最高的小组给予最高的平时成绩。这可以使学生对证券投资产生切身体会并增强操作技能。通过以上改革,山西财经大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改革以来两届学生获得的奖项如“中金所杯”全国高校大学生金融期货及衍生品知识竞赛、“星创杯”2014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区域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近40项。

三、高校金融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启示

金融行业的国际化、网络化、微观化要求金融课程教学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的举措应对金融业的变革,以科学的理念规划金融课程教学工作。统筹“三内三外”,构建开放式金融教学体系的改革和探索包含了影响金融教学发展的绝大部分因素,在加强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统筹教材内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资源当前,我国金融类教材大多以译制西方经典金融学理论为主,没有形成适应中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金融理论和教学模式,对于现实中日新月异的金融新发展的案例教材更是缺乏,这种情况下编写符合金融理论的、解释中国重大金融事件的案例型教材就尤为需要。学校应该集中师资力量分别就证券、保险、银行其行业内动态、重大事件、法制政策等相关案例编写辅助教材,帮助和引导学生加深对抽象金融理论和现实金融问题的理解。同时,要努力用好教材外教学资源。21世纪是信息教育时代,互联网将成为金融类学科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就金融热点问题进行网上讨论,在网上完成作业,教师网上批阅等。如师生可以网上试听金融类名校公开课、知名国内外学者的公开讲座、权威金融类时评节目、金融类纪录片等,了解金融演变历史及最新金融动态。

(二)统筹课堂内外,大力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为主,“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效率低下成为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学校应开展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知识传授的引导者、学术研讨的“裁判员”,将课堂归还给学生。为了使金融专业学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优势,单纯的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追求,所以应积极鼓励学生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注册金融会计师(CFA)、注册会计师等。学校应制定相关政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从学习时间和学习深度上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协商,并以资格证书获得的难易程度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奖励。

(三)统筹校园内外,扎实开展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金融类课程是一门实务性极强的课程,对于风险的掌控是金融实务始终面对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是不少金融专业学生面临的尴尬问题,也是金融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盲点。在校园内组织学生进行投资实务训练,以学校金融实验室为依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定期关注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实时行情,运用相关软件分析动态,并进行模拟投资,在熟悉一系列流程和已经对风险具备相当认知后再进行实际投资业务,教师在此过程中严密监控以确保学生的投资行为是理智的、可接受的,是以不影响学习任务为前提的,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统筹校园内外教学既要把校外资源引起来,同时也要鼓励师生“走出去”,将用人单位的实际历练当成检验学生品质的“第二课堂”。学校应主动出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实践、实习、实训平台,与用人单位展开合作,建立实践平台企业信息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作者:张丽华 单位: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丽华,沈沛龙,张文龙.金融工程专业“四实”贯通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

〔2〕李慧.应用型本科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73-175.

〔3〕曲小刚.基于需求导向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证券投资学》课程为例〔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3,(2):81-83.

〔4〕凌士勤.《证券投资分析》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8,(5):153-154.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6

 

伴随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金融争议激增,不仅给诉讼机关带来沉重压力,也阻碍了金融事业的发展。如何高效、公正解决纠纷以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已成为金融法治发展的热点课题。综观世界各国的金融纠纷解决现状,金融专业调解制度已取得较多成果。调解作为重要解纷途径在我国也早已为人所熟知,将其导入中国金融纠纷解决机制既符合国情,也势必促进解纷效率的提升,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及公共利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金融专业调解制度的内涵   金融专业调解制度在中国实务界是一个开创性概念,但在其他一些国家及地区施行已久。金融专业调解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金融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调解组织的主持下互谅互让、进行协商,并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方式,是金融交易领域的以调解为手段专门性解决程序。金融专业调解制度,即在第三方的帮助下,以国家金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等为依据,以促使纠纷当事人双方自愿达成协议的金融专业性调解制度,作为金融非诉讼解决机制的组成部分,为金融争议的解决开辟了新路径,与其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交叉互补,既满足了实务需求,又缓和了冲突矛盾,维护了社会安定。   (一)金融专业调解的纠纷范围   金融专业调解的范围涵盖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诸多领域,但鉴于分业现状将所有争议都归纳到调解机制中并不实际,目前金融调解研究主要集中于纠纷发生最多、争议较难解决的领域。比如:证券期货领域,证券期货类金融纠纷主要是证券投资者与期货交易者与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及其他服务业者、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登记结算机构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之间因证券的募集、发行、买卖或其他交易及相关事宜所产生的民事争议;一方当事人为证券投资人或者期货交易人,相对方当事人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证券服务机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机构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予以受理的纠纷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争议,不包括投资者与监管部门的行政争议。   (二)金融专业调解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行业类型,金融专业调解可以分为证券类、银行类、保险类、信托类纠纷调解等,各类型又可再细化,如保险类调解可分为人身类和财产类保险纠纷调解。根据程序的启动方式,金融调解可分为依申请和依职权调解,依申请调解是指经当事人申请而提起的调解,依职权调解则是指调解机构主动引起的调解程序。前者是常态,后者多针对金融机构,即参与调解是金融机构的强制义务,投资者单方提出申请后程序即可启动,以保证纠纷解决的实效性。虽然当前所涵盖的纠纷类型有限,但未来机制必将多种金融纠纷纳入调解范围,切实缓解监管、司法部门负担,帮助降低金融机构内部的案件投诉量。   二、金融专业调解制度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制度成本   任何制度的建立都需要从一定成本中产生收益,如何运用低成本博取高收益是制度的建立目的。金融纠纷调解制度包括直接成本、错误成本、伦理成本。直接成本是指政府、行业协会及金融机构所投入的财力、物力、时间等直接运行成本;错误成本是调解不合理的成本;伦理成本是调解当事人所经历的精神利益的损失。   1.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调解机制的整体运行成本,一般包含两方面:一是整体机制的社会性成本,也称公共成本,包括法律制定成本、机构建立成本、人员薪酬、培训费用等;一是参与调解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包括所缴纳的立案费、律师的聘请支出等。相较诉讼制度,金融调解机制的直接成本低廉。首先,所需投入较低,一般可附随已有机构,调解人员无需复杂招考程序,可吸引社会金融法律专业人士,金融案件对调解人员业务水平要求较高,专业调解员更占优势,小额案件还可即时调解,节约成本;其次,在私人成本方面,金融诉讼标的额高的情形下诉讼费用也高,且由于普通当事人对诉讼程序不熟悉,律师费用也大,累加成本较高。   2.错误成本   金融调解制度中调解协议一般在当事人互谅互让的情况下形成,发生绝对错误的可能性低,但往往也是当事人妥协的结果,在事实与责任的界定上并没有诉讼或仲裁程序清晰,可能导致当事人为息事宁人承受损失。比如证券经纪纠纷中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违规客户交易可能导致投资者与证券公司的争议,而在调解中,证券公司出于避免名誉受损的考量往往会让步,承受过多赔偿。因此,若调解协议在牺牲当事人利益的前提下达成,妥协会带来损失,这是调解的错误成本。   3.伦理成本   伦理成本是指精神利益损失,突出表现为社会舆论、公共部门压力以及观念障碍导致的人际损失、名誉损失及精神损失等。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和谐观念一直为社会所推崇,金融调解机制有利于引导纠纷当事人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单一价值走向多元,从胜负之争走向共赢,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诠释“和”的理念,投资者对繁复法律程序的望而生畏以及金融机构对于商誉损失的忧心忡忡都将化解。伦理成本核算十分困难,通常只能通过间接方式计算,金融调解的伦理成本基本也只能通过间接估算大致损失额度。   (二)制度效益   法律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包括政治效益、社会效益、伦理效益等。金融调解的效益亦不例外,作为金融纠纷法律救济机制,它能够公正、快捷、高效、低成本解决纠纷,可以缓解诉讼压力,扩大法律适用范围,并帮助法院筛选重点案件进行审理,发挥诉讼的功能性优势,使司法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法律效益等于法律收益与法律成本之差,制度的调整目的就是要用低成本获取高效益。针对金融专业调解制度,应在制度设计上坚持结构简化以降低成本,不再重新设立机构,而在行业协会中设立独立部门,运用已有资源扩展调解网络。应当衔接好专业调解协议与诉讼的关系,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确定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质,在诉讼中具有证据效力,并自生效之日起一定期限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确认调解协议的司法强制执行效力。#p#分页标题#e#   三、金融专业调解制度的供求分析   近年来,国外在金融专业调解制度的理论分析、实务操作以及立法方面已取得颇多成果,我国相关研究却较贫乏。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我国对专业调解的需求紧迫,供求状态并不平衡。   (一)金融专业调解的制度需求   1.金融专业调解是金融法治发展的需求   金融纠纷技术性强、纠纷主体多元、繁复程度高,当事人对于便利、低成本的方式挽回损失的要求更高,不同于其他民事纠纷。研究专业、多元、高效、快捷的解纷方式,系统整合目前监管机构的信访制度、金融机构内部投诉机制、行业协会的调处、仲裁以及调解制度等建构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金融专业调解是金融行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金融争议的激增给行政部门、诉讼机关带来了压力,也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建立调解制度符合现实国情。在进行制度设计时,也应当选择合乎我国行业现状的模式来应对当前局面,协调不平衡的利益关系,缓解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压力。   3.金融专业调解是相关主体的制度需求   诉讼的高门槛、低效率给普通消费者带来不便,尤其是小额纠纷案件当事人,通常不愿因小额纠纷对簿公堂。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调解,且鉴于金融调解对商誉影响最小,社会效果好,金融机构往往也乐于接受。此外,相较于信访、仲裁、人民调解、诉讼等制度,专业性调解具有技术性强、灵活性高的优势。   (二)金融专业调解的制度供给   金融专业调解制度是公共产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属于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引入实施。依照我国现状,金融行业监管部门是初始最佳的供给主体:其一,监管部门可以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并选择试点地区,在具体法律文件制定上拥有绝对权力;其二,凭借强大的资源背景,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制度设计成本。当然,监管部门作为供给主体只是暂时的,在未来建立大一统的金融调解制度时,应当重新寻求更适合的供给主体。初始的制度供给必然会存在局限性,比如:制定程序不公开、制定规范不完善、制定者偏好影响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约束等,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又会促使供给主体改善缺陷,局限性通过发展变迁会慢慢趋于狭窄,制度建设也会日臻完善。 四、金融专业调解制度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相互交往过程及结果的工具,其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行为主体在决策时是如何影响的。从非合作博弈理论视角看,一个基本的模型概念就是纳什均衡,即假设n个人参与博弈,在给定他人策略的前提下,参与者都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从而形成策略组合均衡,这一均衡也表现在金融专业调解制度中。从合作博弈理论视角看,允许利用有约束力的协议时,就有可能在博弈方存在偏离合作冲动的情况下实现合作,当然必须先通过协调、协商等达成合作默契,我们可以在考虑不排斥有约束力协议的情形下,分析金融调解中的联合理性合作行为。   金融专业调解制度凸显出三种博弈关系:一是施行过程中调解机制与其他救济性法律机制间的博弈,表现为金融专业调解与金融仲裁、诉讼、人民调解等机制间的关系,是一种静态博弈关系,对救济模式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当事人的主观判断,也取决于各机制的效率、资源配置等,机制会不断完善以适应需求,从而形成静态的均衡状态;二是设置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间的博弈,忽略正义及其他因素,将这些机构看作理性经济人,制度设置过程也是机构博弈的过程,要达到利益最大化的均衡状态,政府的监督与指导权限范围、行业协会作为执行机构偏袒会员的程度都是策略,在最终达成妥协的必然中求合作;三是操作过程中具体案件当事人间的博弈,当事人在谈判中不断调整对策成本大小,经过一系列动态博弈,达到战略均衡,在对最终调解协议的一致期待下达到均衡状态。   五、我国金融专业调解制度的构建   我国金融专业调解制度的构建过程就是寻求合适的供给主体在最小化制度成本的情形下追求最大化制度效益的过程,既要均衡各相关机构的权力设置、利益关系,也要确保争议各方在调解过程中的利益平衡。   (一)成本效益分析结论   1.机构设置   由于追求最低成本的动力驱使,调解制度应当在目前格局下进行最小范围的变动,当前最适合的方案就是通过监管部门的指导、行业协会的网络来实现调解机构在各地的顺利拓展,由协会负责领导金融纠纷的调解,基于其网络及对会员的约束力,这一方案也必然成为效益最大化的保障。   2.调解费用   当事人对调解模式的选择,对高昂诉讼费用的排斥也是重要原因。降低支付成本有利于对调解的推广,可以区分小额程序与普通程序,针对涉案金额较小的案件采取免费或低额收费的方式,针对普通程序按争议金额大小制定不同的立案收费标准。   3.与诉讼的衔接   为减少当事人调解后反悔,调解协议执行无力,调解失败申请诉讼的重复投诉困扰,降低错误成本,针对调解协议的效力确定可以采取司法确认的方式。参照《人民调解法》第33条,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依法确认调解协议的司法强制执行效力,确认有效的,既具有司法强制执行力;确认无效的,当事人可以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也可以提起诉讼,既可确定调解协议的执行效力,又能减少当事人重复诉讼的可能性,降低错误成本。   (二)供求分析结论#p#分页标题#e#   金融专业调解最适宜的制度供给主体就是行业监管部门,最佳模式是采取部门规章的方法对制度的基本运行予以规定,并由其负责对日常工作予以指导、监督,对制度进行推广、宣传,调解工作出现严重问题,由监管部门给予指示;监管部门对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拥有一定监督权,便于及时规范;宣传指将金融调解在广大消费者中普及,使消费者对调解制度充满信心。未来条件成熟时,金融行业调解制度会走向综合、集中的形式,监管部门将不再承担供给主体的责任,但碍于目前的分业状况,不同类别纠纷的调解制度建设还应由不同监管部门负责。   (三)博弈分析结论   调解制度从设置到执行都是不同主体的动态博弈过程,制度构建首先应考虑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在机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监管部门的指导、行业协会对金融机构的约束以及与普通投资者的关系,各方主体的全程参与是博弈的结果。因此,在赋予行业协会直接领导权的同时,应当规定其他相关机构一定的监督权,间接达成金融投资者与金融机构的平衡。另外,在调解进行中,金融机构与投资者的博弈也需要制度的规范来平衡。   比如调解方式中“面对面调解”、“背对背调解”、调解员方案的选择等,都是平衡当事人利益的手段,需要立法明确。针对当事人的义务,应对金融机构赋予强制义务,使其尊重调解程序及结果,避免博弈中一方过于强势而导致失衡。构建专业调解制度,还需要与诉讼、仲裁、一般调解进行衔接,使调解协议的效力能为司法机关确认,形成多方机制各司其职、相辅相成的局面,共同构建我国金融纠纷的多元解决体系。   六、结语   将金融专业调解制度导入金融纠纷解决机制符合我国行业现状以及金融纠纷救济体系的需要,但道路仍显崎岖,应当尽可能在直接成本、伦理成本、错误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追求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伦理效益的最大化。具体制度的设计也要平衡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或消费者间的利益,给予当事人良好的博弈空间,使其在达到各自最优策略的前提下形成调解协议。在此,笔者期待金融专业调解制度与金融仲裁、金融诉讼等机制共同构建起我国的多元化金融纠纷解决体系,在未来的金融法治发展中维护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7

因此,网上证券交易要求对投资者身份及交易信息进行认定以确保证券公司营业部能对投资者身份进行确认,保证其合法性和真实性以防止假冒。行管理办法》第18条规定了证券公司在识别网上投资者的身份时应采用技术管理措施,防止仿冒交易双方身份的情形出现,并且还应当具有防止事后否认的技术或措施。风险承担问题。关于风险的承担方式,我国现行立法没有规定,仅在行管理办法》中规定了证券公司有风险揭示义务。并且规定在申请网上委托业务时,应向中国证监会提交网上委托协议及《风险揭示书》范本以及其它有关网上委托等资料。要求证券公司在接受投资者网上委托业务时应进行风险提示并与投资者签订网上委托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实务中,证券公司提供的“证券交易委托协议”里大多规定了在网上委托系统风险事项发生时造成投资者损失的,证券公司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这一免责条款。该风险事项一般包括网络数据传输等原因,造成交易指令中断、停顿、延迟、数据错误等情况;网络遭遇黑客恶意攻击致使网络服务器出现故障及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致使行情及证券信息出现错误或延迟;由于网络故障等造成的风险。按此条款,证券交易技术环境可能出现的风险几乎均由投资者来承担。这种明显不公的合同规定目前成为被认可的业内行规,其实对投资者而言是很不合理的。

此外,目前我国开展网上交易的证券公司,都在其网站上公示“风险揭示书”,向投资者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但未规定相关风险的承担规则。风险揭示书是证券公司向投资者提供的单方提示,不是与投资者之间的协议。但根据《暂行管理办法》第7条的规定,只要开展网上交易的证券公司以风险揭示书的形式向投资者及时揭示了风险,且《网上交易协议书》确定了证券公司与客户的责任,该责任划分就会得到法律的保护,投资者在网络证券交易中就会承担所有的风险。

《暂行管理办法》中没有明确风险揭示书的性质,笔者认为,该问题有待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以期更加明确。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来看,当投资者作为诉求方时,只能由投资者来承担证明网上证券交易技术环境是否安全的举证责任。投资者在资金、技术上都处于非常劣势的地位,很难有这个经济和技术能力去完成举证,导致在现实的诉讼案件中投资者因难以证明系统的安全瑕疵而无从追求证券公司的责任,最终只有承担受损的后果。3网上证券交易技术风险的立法完善。建立规范的网上证券交易的法律体系在立法体系上应当注意建立基础立法与专门立法的配套衔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的欧阳泽华建议依法界定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合法权益,并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时提出将《证券无纸化法》列人立法议程。笔者赞同其建议,针对证券无纸化及交易网络化的趋势,制定新的证券基本法,以及新的“网上证券交易管理规定”,对网上证券交易行为作出具体的规定。完善网上证券交易的具体规定1.完善网上证券交易技术环境安全与电子签名认证的法律规定在对网上证券交易的技术安全及相关认证问题所制定的配套规章中,首先,将(证券经营机构营业部信息系统技术管理规范(试行)》等规章的有关内容纳入并予以完善;其次,规定网上证券交易技术环境的基本技术要求及标准,规定网上证券交易技术环境供应商的资质要求、开展网上证券交易技术环境安全测评与电子签名及交易信息认证的相关机构的资格要求等内容,并尽量权衡使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最后,对技术及认证标准问题,应“及时技术更新标准,加强网上证券交易系统维护的检查”。

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第一,应明确网上证券交易风险的承担规则。对网上委托交易风险的承担问题,基于投资者的弱势地位,投资者很难有机会跟证券公司对风险的承担规则进行商议,因此,应该由相关法律明确规定风险承担规则,对证券公司提供的协议中有违法律规定的条款不予认可。“在风险承担和责任归属上,首先应考虑违反安全注意义务的过错因素,在技术上无法确定过错的情形下,则应根据技术环境、交易条件、经济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在交易各方之间进行合理分摊,尤其应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网上交易风险损失的分担机制上明确:(1)证券交易技术环境风险的承担。对于证券公司的原因引起的证券交易技术环境风险,若证券公司没有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应承担违约责任。(2)因投资者操作过错而导致的风险。如果是投资者自己的电脑系统故障风险或者因投资者自身的过错所造成的损失,则应由投资者自己承担。(3)第三人侵权风险的承担。对于非法入侵投资者电脑而造成的损失,不是在证券公司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由投资者自己承担;但是对于非法入侵证券公司交易系统的风险,证券公司应该有足够的安全设施来保障投资者的信息资料不被泄漏和篡改,若找不到侵权第三人的,投资者可以要求证券公司予以赔偿。(4)不可抗力风险的承担。可以依照公平原则,由双方共同承担此风险。在共同分担的原则下,由于网络券商的经济实力强于投资者,网络券商可以适当地多承担一些损失17]。第二,应规定网上证券交易风险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很多学者提出目前的举证责任分配方式不适合网上证券交易纠纷,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由经营者证明自己不存在不安全的瑕疵嘲。笔者认为,该观点很有道理,但没考虑到若采用举证责任倒置,投资者很可能会故意泄漏交易密码,然后起诉证券公司,让证券公司承担技术环境瑕疵的责任。#p#分页标题#e#

证券实务投资范文8

一、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价值及特点

1.“证券投资学”课程的价值

“证券投资学”是高校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通过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关于证券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利用证券投资课程知识独立进行证券投资分析。“证券投资学”课程的学习还能让学生巩固证券实务理论知识,全面了解股票操作系统背后的原理,最大限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金融专业学生证券行情分析及操作能力。

2.“证券投资学”课程特点

(1)教学内容采取模块化编排结构。“证券投资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分为课前预习、课中教学和课后反思三个部分,并在每一部分提出详细的教学要求。比如课前教师章节内容,让学生自主预习,并在课中开始教学前的几分钟通过测试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课中教学则要求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小组活动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营造课堂互动氛围;课后反思要求利用思维导图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整个“证券投资学”课程编排方面,每项教学内容都是一个既单独存在、又相互关联的模块,在注重单个证券系统关键技术教学的同时,还注重各证券系统的共性。(2)教学方法注重实验实训操作。教学“证券投资学”课程时,教师应针对每个不同的知识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包含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实验实训教学被提到了重要地位。各院校应根据现代金融行业的发展现状来建设相应的实验实训操作平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实操能力,为学生今后的校外现场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3)考核评价偏向过程与测试相结合。检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情况时,考核评价偏向传统试题化,但与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绝大部分评分比例不同,该课程考核标准还比较注重过程考核。这种包含学生平时课堂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实验实训操作情况及期末考试成绩的全方位评价体系,更科学合理。

二、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高校“证券投资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从教材方面来看,存在教材专业度和匹配度不高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看,存在学生学习基础较弱、学习能力较差的问题;从教学方面来看,存在实操与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

1.教材专业度和匹配度不高

现阶段,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材相对匮乏,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教材仍然是翻译版的国外教材。虽然国外的“证券投资学”理论相对前沿,但毕竟与我国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适性。这种生搬硬套的教材难以满足我国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要求。教材的专业度和匹配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2.学生的基础较差

“证券投资学”是高校金融专业的重要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部分学生基础较弱的困境。这些学生知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阻碍了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即便教师采取一些教学方法期待提高教学质量,但就教学效果而言并不理想。

3.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脱节

调查发现,“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存在较明显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脱节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大部分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很少有实践工作经验,不能有效地将实践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硬件设施缺乏。虽能意识到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但因为资金不足,部分高校并未建设专门的金融证券实验实训室。这两个方面的因素,直接导致学生接受了较多的理论知识,没有多少机会参与实践操作。

三、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证券投资学”是高校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对现代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高校教师要依托现代金融理论,从各个方面开展“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1.从教材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面对现阶段“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困境,高校要打破生搬硬套国外教材的局面,从证券投资理论实践出发,正视我国证券投资独有的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证券理论的不同,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要加大现有教材中实践内容的比例,不仅要选择一些成功交易案例用于展示教学,还要选择一些失败交易案例用于反思,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了解证券投资知识。高校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调整,才能让教师依据科学合理的教材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2.从课程设置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很多高校将“证券投资学”作为一个专业单独设立,但在课程设置上不够系统与细致。想基于现代金融理论开展“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高校可以考虑将现资学专业课程分为“证券投资学”“证券投资基金”“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等,并开展公司理财、证券法律法规等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甚至鼓励一些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学习“证券投资学”选修课程。

3.从教学内容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证券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对传统教学内容章节式的体系进行重构,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比如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场景模拟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要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学,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实训机会。高校应承担购买模拟软件的责任,让学生尝试进行模拟证券交易,充分利用课后的休息时间,根据股票市场真实行情在模拟软件中进行虚拟交易,提高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

4.从教学方法方面开展教学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校教师要一改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案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完成项目任务为主导,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用心体会证券从业人员的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总而言之,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涉及教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方面的全面改革,这对高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目前来看,高校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想要将这一改革进行到底,高校教师还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基础较差的困难,鼓励学生调整心态,积极探索,争取成为我国证券金融行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付辉.现代金融理论演化对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启示[J].金融教育研究,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