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实训总结范例

运输实训总结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物流管理

作为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物流运输管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物流运输管理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应对能力。探究式教学的精髓即探究,这种教学模式鼓励教师通过给学生举一些日常实例并抛出一些专业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实验、讨论和思考等途径去解决,自主能动地发现其中的原理和知识。

一、物流运输管理专业课程概述

1.课程应用性强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等运输方式的内容介绍,以及运输方式的保险系数等是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主要教授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必考的知识点。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不管是进入事业单位还是在企业工作,该门课程都会发挥其效用。整体来说,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应用,因此,能够帮助该专业学生在毕业后较为顺利地开展工作。

2.涉及内容较为丰富

常见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运输合同撰写规范和运输相关法规等内容都可以在物流运输管理课程中学习到,运输的各个组织形式和业务流程,也都会在课程中重点学习。因此,重视对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教授,能够帮助学生熟悉物流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且能够对物流企业的创业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3.整体学习难度较大

物流运输管理专业课程与工学学科结合较为紧密,涉及运输单证的填写、运输运费的运算和实践训练环节都会用到该门课程中教授的知识。但是,该门课程的实训内容比较多,受到空间、资金、时间和硬件设施的限制,开展实训的难度较大。

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材设计不够科学

随着物联网和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物流运输管理整体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材中知识体系固化,知识更新比较慢,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当前国内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此外,一本教材通常由几位作者合作编著,教材整体性和融贯性不足,这就导致学生对物流运输管理知识学习的碎片化。

2.课程的实训环节薄弱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物流运输管理专业实训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实训,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物流企业的运营方式和管理理念。与此同时,学生在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实训,会接触到不同的运输经营模式。实训结束之后,学生互相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经验。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普遍注重对该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训机会,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不能达到用人企业的预期。

三、探究式教学的具体流程

1.设计课堂情境,抛出学习问题

教授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的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海量阅读相关资料,对课前阅读的资料进行有序分析与整理,并根据阅读的资料来设计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比较注重给出的问题,因为合理的教学问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更愿意去思考与讨论,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2.合理划分小组,合作思考问题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对教师抛出的教学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并作出反馈。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重要形式是划分学习小组,小组的划分情况也会对最终教学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1]。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合理划分,每一个学习小组中的学生应当涵盖学习较好的、学习中游的和学习较差的三类。需要注意的是,学习成绩并不代表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或许一些好的解决方案正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提出来的。

3.探讨问题本质,寻求解决方案

教师完成小组划分之后,也可以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在参与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最后教师要作课堂总结。

4.反馈学习情况,共同总结讨论

教室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在此环境下学生的思维也更容易发散。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对教学问题作出更深刻的思考。而由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放性强,教师在实施中有时也比较难控制课堂讨论走向。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尽可能避免出现课堂失控的情况。

四、课程设计实例展示

主要以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不合理运输现象为实例,简单剖析探究式教学。最常见的不合理运输方式有对流运输、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这三种运输形式,下面将根据前文提出的教学流程进行一一对应阐述。

1.设计情景,提出教学问题

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展示提前准备好的案例,即某个物流公司的运输部门在进行实际运输时,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运输形式。请学生综合考虑案例的具体内容以讨论对策,并解释不合理运输形式之间的异同。学生的工作主要是分析教师抛出的几个案例问题,并集中思考问题,最终给教师一定的反馈。

2.划分小组,分配教学问题

教师需要以本班级的人数为指导,划分多个五到六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学生需要共同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时间应该在五分钟到十分钟之间。且教师可以任意参加到某一个学习小组中进行学习讨论,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此教学问题的理解,并对该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与评价。

3.集中思考,讨论教学问题

教师应该请每一个小组的代表进行观点陈述,其他学习小组的同学也可以对其看法进行补充或者是否定。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可以对每一个案例表达不同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案例的分析通常是正确的,但是每一个案例所对应的知识点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分析透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来进行适当的引导。

4.反馈讨论信息

教师再次讲述三个案例,并给出每个案例对应的不合理的运输形式。在此阶段之前,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论和问题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问题分析合理的小组给予表扬,对问题分析不准确的小组给予适当鼓励。

五、结语

将探究式教学应用在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专业知识,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与讨论问题。探究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通过设置考核机制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与成就感。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探究式教学,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深层次突破。

参考文献: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

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民航出行,促进了民航运输业的发展。民航运输专业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包括旅客地面服务、机场值机、旅客客票销售,民航货物销售等多种一线岗位。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民航运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很难直接上岗工作。我们应积极探寻构建符合民航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重点,加大培养民航运输专业优秀人才的力度。

一、“1+X”证书制度对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实施的必要性

“1+X”证书中,“1”指一个学位认证,指高职学生完成学校制定的学习任务,积满学分,学校所授予学位认证;“X”指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对学习者已达到了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认可,并满足了行业所规定的职业技术的基本条件,行业所颁发的证书。在高职教学中推行“1+X”证书制度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革新,是我国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2019年,国务院办公室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国职业教育变革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被智能化取代,在摒弃低水平重复劳动的同时,要求不断提高人才的应用能力。现阶段,研究怎样将民航运输的“1+X”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之中,推进综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高职学校民航运输专业提升培养品质、增强职业创新本领,对推动职教改革意义重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和国家的“2025战略”的实施[2]。

(一)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1+X”证书制度,完成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融,使学历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有机地结合,完成了专业知识向工作技能的强化、教学内容向工作内容的深化,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从外部市场向国内高职院校输出标准的重大转变,在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标准化发展、完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规范化建设的同时,面向人才市场需要,促进学生有序就业[3]。对于高职民航运输专业来说,需要不断的面临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进行深化改革,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

(二)有利于深化教学体系改革

“1+X”证书制度要求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定与现有的课程互相融会沟通,使专业、技能和职业才能互相融合[4]。在内容上,首先衔接了专业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再将职业基础知识要求和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应,设计出新的专业知识体系,新的内容将广泛和深入地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螺旋式提高,并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5]。

(三)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X”证书制度提出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要求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密切联系,以此将教学和职业技术相应的考评内涵相融入,将职业技术与社会需求接轨,培养学生的职业独立动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在培养目标上,“1+X”证书制度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职业技术本领,将职业发展导向与社会个人终生发展要求接轨,社会需要和个体社会价值统一。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统筹,把高校职业教学的基本问题和要求与同行业生产实践和社会科技发展相融合,促进了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现,激发了人才的内驱动力,开创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新技能、新工艺等渗透到了现代人才培育之中,提升了人才品质。

二、“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民航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首先,在培养过程中,不少学校对培养目标定位错误,也没有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法,没有做出合理且实际的教育规划。不少学校更是直接照搬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使得民航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没有提高。有些民航职业院校也借鉴了航空公司的员工培养方案,但是不同的航空公司有不同的规定,而不同的规定也就对应着要建立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技能不太理想。民航运输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一是与民航业的需求相匹配;二是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基础条件相结合;三是注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在专业和共性之间找到符合自己人才培养的模式。一些学校缺乏科学合理的、符合教学与航空公司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民航运输专业的发展与变革也会遭遇阻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层次模糊

大多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的课程只着眼于内容的覆盖性,对于知识的结构层次没有区分。同一门课程可能涉及初、中、高三个级别多个内容的知识点,难度不同、内容不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针对性地参照等级来进行教学,使得“1+X”证书制度推进较为混乱。

(三)实操与理论脱节,难以实现对综合人才的培养

高职在民航运输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操教学既是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相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教材逐步深化、教学不断变革的主要原动力。在高职院校中民航运输专业中实操课应该所占很大比例,但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于教学费用限制,实训设施不足,教师的实践性工作也缺少实际经验,往往忽略了学生素质培养,只强调理论知识教学,以教材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导致只能照本宣科,与社会最新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脱节。民航企业对于人才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一定要引起重视。学生只有走进实际的工作岗位,才能将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工作岗位要求相结合,才能实现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也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培养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职业素质,感受到工作的真实与乐趣。而且随着民航运输业务的日益发达,民航运输相应设备设施也在不断地翻新,高职院校的实操课程无法与之同步,再加上相应设施昂贵,高职学校无法购买,学生的实训要求无法解决,便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四)课证耦合不协调

一方面,学校对在校学生是否要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并未作出明确要求;另一方面,民航运输专业符合学生条件可以报考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并不多。再加上现阶段学生以及家长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较“1+X”证书而言要高,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的内容互相交叉却又独立,职业资格证书内容更加理论、更加广泛,“1+X”证书的实践性强、更加细化,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既解决对证书的认可,又可以全方位地培养综合型人才。

(五)师资队伍薄弱

老师的课程实施水平将影响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然而教师队伍在“1+X”证书层面却很薄弱,其内部原因:有能力获得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实践功底不强,有企业管理能力且在第一线工作的人才又因薪酬问题不愿在高职院校就职。学校对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培训等鼓励措施不够积极。其外部原因:教师很难同步获得企业内部的核心数据,到企业挂职也是纸上谈兵。多数高职学校民航运输专业的老师,都是旅游、管理、舞蹈以及其他专业调整出来的,只有少数的老师有着航空运输相关工作经历,属于专业对口。仍有部分老师虽然有过相关的岗位经验,但由于离开岗位工作时间较长,因此,他们所讲授的教学内容便滞后于民航运输行业的发展,与实际工作的需要差距很大。

(六)市场认可度欠缺

学校企业之间一直存在矛盾差异,即学校以学科体系的培养模式无法完全适应企业以工作能力为主导的从业模式,加之当下大数据更迭频繁、客户需求多变、经济环境复杂,原本“教育—岗位”不匹配更是雪上加霜。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为解决该矛盾积极展开校企合作,但由于专业的特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实践活动,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七)教、赛、研相结合不充分性

全国航空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中仍然以空中乘务专业为主,以民航运输专业为主的全国性的教学技能大赛很少。在中国知网上对“民航运输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论文的仅有39篇,远远低于其他专业,专业研究更是缺乏。教、赛、研没有充分结合,发展不平衡,制约高职民航运输专业的发展。

三、高职民航运输专业“1+X”证书制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实训基地的构建

高职民航运输专业采用“1+X”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注意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新建立的课程内容必须遵循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再依据民航运输发展的实际需求,要严格按照行业的规范规定,利用企业的技能人才,实施高标准构建模拟实训基地。例如,民航地面服务、值机、客票等相关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升学习、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做好相应的准备,真正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以有利于学生的实训练习。还要注意建立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习基地,成为校内课程中的延伸与补充,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要注意指导学生走出校门进行民航运输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更好地提高学员的综合素养,提高业务意识、技能的扩大和对专业领域的认知。

(二)提升教师技能

教师挂岗训练是对专业技能型教师教育、训练的主要手段与渠道。高职院校的教师定期到合作的航空公司或机场开展挂岗,并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开展对所教内容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和工作职业生活环境的体会。在挂岗期间,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实际过程进行剖析、总结,并把这些内容转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转换为实际教学内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与实习岗位上将案例、经验和课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与实际能力,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在今后岗位中的职业竞争能力。同时高职学校还要从有关公司中邀请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校开展专业实践方面的指导,传授知识、经验和技能。民航运输专业课的教学可以由高职院校教师进行理论方面的授课,专家对实践操作部分进行讲解。高职院校要求教师必须听讲、学习业界专家课程,利用此机会进行学习、切磋和交流,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水平。着力建设一支能够将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管理技能综合于一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和实践,促进学生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逐步达到提升岗位能力的目的。

四、总结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3

一、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的方法

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主要采用了“围绕产业群构建专业群,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的专业群构建方法。

(一)围绕物流产业群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

按照物流实现的功能进行分类,物流产业群可分为运输业、储存业、流通加工业、包装业、装卸搬运业、配送业等。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区域内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会变化,分析物流产业群的结构状况及产业结构变化趋势,明确物流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保证物流专业群的构建与物流产业群相一致。

(二)围绕物流职业岗位群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群

物流专业群建设要以物流企业主要岗位的人才需求为依据,专业与职业岗位应具有一致性。物流业务操作与管理相关岗位可细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代几个岗位群。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要兼顾物流产业链采购、仓储、配送、运输、国际货代等岗位群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有机协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逐步创立和完善了“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实施三段式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入门-入行-入职”,第1~2学期在校内完成职业基础模块和职业通用能力模块的学习,第3学期的前2周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角色体验”,实现学生顺利“入门”;第3学期的第3~20周至第4学期第1~16周在校内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的学习,第4学期的后4周,让学生到企业进行“职业技能(轮岗)实训”,实现学生有效“入行”;第5学期的前12周在校内完成职业素质拓展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的13周到第6学期学生双向选择进入校外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现学生成功“入职”。通过三阶段学习,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式提升。

(二)“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首岗适应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核心定位。只有构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相配套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我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选择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物流管理就业岗位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物流操作类,如仓管员、采购员(或采购助理)、快递员、报关员、跟单员等岗位。这也是毕业生进入物流行业后,最先接触的一类工作。第二类是物流管理类,一般是物流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物流企业或整个物流系统的运营,这些岗位可以划分为五个方向,即采购方向、仓储方向、配送方向、运输方向、物流信息方向和国际货运方向。无论是物流操作类与物流管理类,还是物流不同岗位方向,其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的工作内容有联系,也有区别,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的课程有共性也有差异性,能力形成由简单到综合。所以需要构建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进行课程群的整体设计。

(三)“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一体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高职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结合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一是功能准确定位,将实训基地功能定位为“技能训练+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一体,即专业群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二是“模块化+项目化”的形式建设实训基地,即构建专业群基础实训模块、分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专业群综合实训模块和创新研发实训模块,满足专业群专业教学功能、科技研发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个性化需求、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包括角色体验实训基地、轮岗实训基地、顶岗实训基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群“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要求。三是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企业化的职业氛围营造。重点强化实验实训管理制度建设,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健全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相关保障制度建设及企业文化建设。

(四)“企业人+学校人”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校企共育教学团队,提升教学能力。

与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建立起良性的运行机制,将“学校人”有序选派到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应用能力实践、岗位挂职锻炼、生产技术革新、企业运营管理咨询等活动,经由企业对“学校人”进行专业技能考核认证,实现“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依托企业校内管理咨询与教育培训基地,“学校人”面向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支持企业在岗人员技能更新;同时,经由学校考察,从企业选拔一批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在学校教学能力、执教方式方法等培训考核合格基础上,聘任部分“企业人”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实现“企业人”向“学校人”的转变。

2.校企共育科技创新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能力。

以中国储运公司南京分公司、苏宁电器集团雨花物流中心,南京雅高巴士公司等企业为依托,合作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校企以产学研基地为依托建立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基地和团队建设,搭建校企连接的桥梁。与企业共同开发申报横纵向课题,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难题,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公关、项目推广、生产经营分析预测的过程中培养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为学生轮岗实训、顶岗实习和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提供载体。

三、专业群建设问题研究及建议

(一)推行基于项目化的专业群管理模式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已经把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在机制上建立了专业群,但实际上专业群建设思路仍沿袭传统专业建设思路。有关专业群的组织架构、人事安排、岗位职责、相关管理制度等专业群管理和运行方面缺乏系统设计。专业群建设基于两种理念,即专业群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或是专业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笔者倾向于将专业作为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同时考虑到每一个专业群都有若干专业结合而成的特点,采用项目化管理方法,实施“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管理模式比较可行。在这种新体制中,系主任是一个决策者,是一个制定规划、完善制度、组织协调的角色,具体负责专业群经理的管理;专业群经理是专业教学基本组织单元的核心。这种管理模式,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开发与实施要求,体现“专家型”特点,又有效实施校企合作、基地共建、教学资源共享等工作,体现“管理型”特点。“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管理模式,能保证专业群建设与实施中,专业建设仍然是核心地位。

(二)推行“柔性化、滚动式”专业群运行机制

1.专业群构建与拓展方面。

建设专业群、产业链的动态研究和专业规划机制。从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出发,充分研究产业、行业状况;从办学基础出发,分析专业间的内在联系;从战略高度构建专业框架与拓展专业群体,专业群构建与拓展形成制度化。

2.专业培养方向调整方面。

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动态机制。每年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物流行业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不定期举行研讨会,研究物流管理专业群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等。

3.引入第三方咨询机构。

通过对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等利益相关方的调查,测评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重要指标,以此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并形成制度化。

(三)推行基于“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院物流管理专业群建设中,有效实施“入门-入行-入职”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从实施情况看,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对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出现的问题也值得关注和解决,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理念的差别与实践教学目的不同、利益诉求不同,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实施不全面、实习重复量大,影响岗位适应性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推行基于“工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加强“工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职业资源的融合,并由学校主导,既使学生得到真实的职场锻炼,又保证实训的可控,这才能实现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四、总结

“工学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的具体做法,一是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即引入企业职业资源到校内,学校利用企业职业资源构建基于真实业务的实践课程,如物流配送中心的定单处理、入库、分拣、流通加工、配装、发货等实训项目。学生在校内就能参与来自企业的真实业务实训,感受到职场的真正氛围,学业与职业一体化,实现“入学即入职”。二是创新紧密型实训基地机制建设,为保证学生实训的有效性,建立紧密型实训基地机制选择,精心选择合作企业、科学设计实训项目、建立制度保障、校企共建共管等,保障“工学融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

作者:祁洪祥 张智昊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

第二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1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流行业在未来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这也要求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从目前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还与市场的需求、社会的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探讨。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层出不穷,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务必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经济形势,锐意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蓬勃动力。物流管理学科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互结合的产业,也是一个跨多个部门、跨多个行业的复合学科,既需要高精尖的物流决策管理人才,又需要大批的操作性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的专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而且还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实用技术。当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并不是“空中楼阁”就可以实现,这需要有先进实训设备,需要有“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有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等。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3.1开展企业需求调研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应该深入到大中型物流企业和行业,进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岗位群)及岗位职业能力调研,通过调研,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规格的新要求,以便能够在制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时,更具有针对性。为强化实践教学体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基于企业需要来设立多门纯实践教学类课程。

3.2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3.2.1强化工学交替的校内生产性实训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分解技能基础能力、工程综合能力及行业管理能力展开建设。实训环境按照物流行业现场情况来予以设置,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学习和培训,组建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依据企业、行业标准和企业工作项目开展生产性实训。

3.2.2深化“双证”制度

把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纳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物流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并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载体,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的有机衔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双证”融通;实现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实现专业培养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3校企合作开展物流技能大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可以与企业合作,针对物流企业的需求来开展相应的技能大赛,以此来丰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近日就与申通快递合作开展了物流技能大赛,评委由该学院物流专业教师和申通快递当地区域总监组成,参赛学生每4人1组按物流设备实际操作、物流方案设计及答辩三步进行。物流设备实操赛环节中,选手们根据给定的仓库管理信息系统,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各项困难,精心扮演各个物流操作岗位,把物流操作流程演绎得活灵活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入库、出库、盘点等作业,在随后进行的方案设计赛段,参赛队通过给定的物流企业基本信息资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做出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且制作PPT汇报材料。通过竞赛,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激励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创新发展热情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和优化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机制。

3.4加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3.4.1高职院校应该不断补充物流行业精英和物流企业骨干到教师队伍

坚持五湖四海的眼光,不拘一格引进和聘请有一定影响力的物流行业精英、物流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院任教,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资源的组合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制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解决引进人才生活住房问题,给予一次性安家费或免费提供校内周转房,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积极营造“重才、爱才、惜才、吸才”的人才工作氛围,为引进的人才搭建良好的成长平台,逐步培养和发掘他们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才能,使其尽早融入教学、科研团队中去;在提高工作待遇的同时,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协调解决引进人才在住房、社会保障、配偶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引进人才有归属感,最大限度地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4.2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

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派出去、引进来”等各种形式来为提高广大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而创造机会。例如,可以聘请大型物流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的职教师资培训专家来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传授前沿技术、技能技巧;还可以分批次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以便能够对本专业的新工艺、新产品、新设备、新材料予以及时掌握,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动向予以了解,获得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以便能够用于日后的实践教学中。

3.5改革现有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①务必要让实践教学反思、实践教学研究、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大纲革新、实践教学改革等教学工作都能够享受与从事“理论教学”同等的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够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安心于实践教学工作。②对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应该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互结合的方法,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配置。③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综合、公正、客观地评价,既需要建立学生动态评价机制,又需要系统性评价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全过程;既需要以学生为主的评价方式,又需要多元评价的方式(如同行评价、专家评价、教师自我评价等),并且及时地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以便能够敦促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3.6推行以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模式

《物流信息技术实务》、《仓储配送管理实务》等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在合作物流企业或者校内综合实训基地进行“边实践边教学”。教学内容可被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企业实践教学部分,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同学们现场授课。旨在以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理论课与企业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知识,获取职业技能。某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完成了前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后,就来到位于重庆渝北出口加工区的邦达隆飞物流有限公司仓库进行企业现场实践。该部分课程由公司仓库管理部主管周经理担任主讲教师。她在向大家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及场地布局等基本情况后,将同学们分为四组,轮岗学习在库管理、出入库管理、理货管理、数据录入、货物调度、客户服务各岗位的基本工作内容,并在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加以讲解与指导,最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总结,加深他们对企业仓储管理整体运营流程的认识与理解。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实践操作能力,获得了企业与学生的一致肯定,也为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语

总之,构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促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予以重视,逐步落实,以市场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才能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目标。

作者:陈兰 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研究

1前言

在本文中,一体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学改革中,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很多高职院校都已在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但是关于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研究与实践还差强人意,很多高职院校还在沿用着传统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显著异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两者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一体化教学效果的评价沿用传统教学的效果评价方案显然并不适合。研究适合高职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机制已是当务之急。当然,每个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方式与特点也不尽相同,本文正是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的视角,从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四个方面研究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2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特点

2.1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在一体化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需要自主完成很多项目、任务等实操环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效果评价中,不宜只看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客观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关系,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但两种评价的目的是不一样的。结果性评价可以作为教师的奖惩依据,而过程性评价结果不作为考核的依据,仅为教师本人提供参考,在下一步的教学中以期能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因此,过程性评价不建立评分模型。结果性评价则是最后的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师考核和奖惩的依据,结果性评价必须建立评分模型。

2.2结果性评价的重要标准为课程对应的岗位技能

一体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该课程所对应的岗位技能。因此教学效果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岗位的技能。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改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学生掌握岗位技能而服务的。对于岗位技能的考核,最权威的主体应是企业技能专家。同时,在关注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要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2.3应注重一体化教学所涉及的教学情境布置的评量

一体化教学需要教学资源。这个资源包括共学生操作的采购管理软件、谈判教室、模拟招标用的会场、仿真实训室、企业实训基地等。这些资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中应引入对课程教学所涉及的软硬件设施的考核。

2.4不同的评价主体应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在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中,不同评价主体其知识结构、能力专长、认知能力均不一样,不宜用一致的评价指标,应设计模块化评价指标,不同的评价主体分别选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3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机制

3.1评价目标的建立

教学效果的评估最终目的应是指导一体化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奖惩性的手段。因此本研究认为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目标为:第一,发挥评价的导向性,在评价过程中找到影响效果的若干因素,并将结果反馈给施教教师,以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能够提高施教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第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最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3.2评价主体的选择

本研究认为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应包含过程性评价小组、结果性评价小组。

3.2.1过程性评价小组职能与构成

过程性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不作为考核的依据,而仅为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建议。该评价小组由学生、施教教师同行构成。教师同行有着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专业特点,其评价具有学生评价所没有的专业性。两方可在过程性评价中相辅相成。但是由于同行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些利益关系或者人情关系,会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因此,同行评价可以用于过程性评价,不宜作为结果性评价。

3.2.2结果性评价小组职能与构成

结果性评价小组的评价结果用于教师的考核。结果性评价小组由学生、督导和企业专家组成。企业专家对岗位操作技能非常了解,而且处于中立的第三方,避免了与施教教师的利益冲突,使结果性评价更具说服力。同时,结果性评价小组中的构成成员还有学校督导。督导有可能不具备与施教教师相同的专业背景,但是可以就教学组织、教师表达等方面做出客观评价。

3.3各主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确立

本研究认为各个评价主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其评价指标也应不同。而且评价指标的选取应建立在科学的分析基础之上。由于篇幅的关系,本研究仅以学生评价主体为例,来说明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确立。

3.3.1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方法

根据各评价主体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指标,并用调研问卷收集样本数据,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形成二级评价指标,并根据探索性因子的数据得到该主体的评分模型。

3.3.2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

①选取评价指标。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其难度应适合学生的判断和认知能力,排除一些学生无法判断的指标,诸如教学内容与大纲一致、授课概念是否正确、重难点是否突出等指标。X1:通过教师的教学能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X2:通过教师的教学较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完成任务所需的知识;X3: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反馈进行了及时地回应;X4: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了个性化地启发或指导;X5: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关系和谐;X6:教师在理论讲解中能用易使人理解的语言表述;X7:教师讲课内容熟练;X8:教师在实操过程中示范步骤清楚、表达清晰;X9:通过教师的教学增强了学生其他能力如沟通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X10:教师的授课难度适宜,学生能够理解;X11:教师能处理意外突发状况;X1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X13:具备完成任务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自主完成岗位任务,而独立完成岗位任务需要必要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入X1、X2评价指标。能力本位、认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在关注传意技巧的同时,还应关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孟庆茂,2003)。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比例增加,在完成任务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及时对于学生的反馈给予回应,并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给予有针对的指导,因此加入X3、X4评价指标。评价教学的成败,除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还有人际关系与情感态度,因此增加X5评价指标。教师对自己的授课内容很熟练,则会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内容熟练,示范正确、规范,因此增加X7、X8评价指标。如果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技巧,在讲课过程中则会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因此增加X6、X10、X12评价指标。一体化教学的目标不光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因此增加X9评价指标。一体化教学的效果与实境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增加X13评价指标。由于在一体化教学中,师生互动增加,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因此增加X11评价指标。根据以上的13个指标,制作调研问卷,在测量形式上,采用Likert5级量表,即每项指标评价均用数字1~5依次表示非常差、差、中等、满意、非常满意五级评价。然后根据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评价。②因子评价。利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取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做因子,得到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了86.849%的总变异。经旋转后,得到5个公因子。因子1在X4、X6、X8、X11、X10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师教学技能因子782(F1)。因子2在X1、X2、X9、X12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学生学习效果因子(F2)。因子3在X3和X7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师教学态度因子(F3)。因子4在X6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师生关系因子(F4)。因子5在X13上具有较大载荷,本研究将之定义为教学条件因子(F5)。因此,从探索性因子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可以从教师教学技能、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态度、师生关系、教学条件5个方面进行评价。这样就构成了学生评教的二级指标。

3.4总评价模型的确立

在结果性评价中,涉及的评价主体有学生、督导、企业专家。虽然各个主体均可以建立自己的评价模型,但要把三者的评价综合起来形成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还需建立总评价模型。本研究在建立总评价模型时采用层次分析法。经过专家的评比,将三个评价主体在结果性评价中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用求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权重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过程由于篇幅关系,略去。经过上述分析可得结果性评价总评价模型如下:F=0.164U1+0.297U2+0.539U3(3)其中,U1为督导主体评分,U2为学生主体评分,U3为企业专家主体评分。

3.5评价方式

3.5.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中期进行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给教师提供建议,以期提高后期的教学效果,其评价结果并不作为考核的依据,所以过程性评价仅以反映建议为主,可以不评分。过程性评价涉及到两个评价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同行。对于学生评教,应按照前述给定的评价指标,要求超过半数的学生参加,依据给定的学生用评价指标,按照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评价,同时也允许学生将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写在评价表上。当然,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是匿名评价,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使之尽可能反映客观意见。对于教师同行评教,则应该选择数个校内或校外与教师同专业的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师评价用的指标逐一进行评价。本研究认为教师同行的评价最后不用统计分数,可以让评价教师以评价指标为依据写一份评教报告给施教教师参考,也可以将意见直接写到评价表上,这样施教教师可以直接查看,或者直接和评教教师交流。

3.5.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是在学期末进行,其评价结果将直接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结果性评价涉及三个评价主体:学生、督导、企业专家。学生可在期末依据给定评价指标的评价表,按照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打分,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按照评价数学模型进行统计,给出学生评教的分数。督导可选择在教学的后期进行随堂听课,也是按照给定的指标由1~5级(特别不满意,不满意,中等,满意,特别满意)逐一进行打分,按照本研究给定的数学模型计算最终得分。企业专家则应在课程完成之后,针对学生进行测试,这种测试不宜卷面测试,而应由企业专业提出工作任务或问题,学生完成任务或解决优化问题,企业专家在旁观察,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工作技能,以及其职业素养是否在教学中得到训练,然后根据给定的评价表打出分数。最后由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三个评价主体的分数,以及前述的总评价数学模型,给出教师的评价分数,并以此作为考核的依据。

4研究展望

4.1评价主体的选择

在今后对于一体化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中,可以尝试研究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评价一体化教学效果的机制。这种评价机制的基础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课程的标准,然后引入专业的课程评价小组,这个课程评价小组应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提供,评价成员需经过必要的培训。

4.2评价指标的选择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着力于研究评价指标选择的科学性,不断优化现有的评价指标,建立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指标。

作者:周蓉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第四篇:CDIO模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研究

1CDIO理念与高职物流实训教学的适应性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通过“做中学”使学生有效形成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的综合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逐渐得到国内高校的认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操作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和适应性。校内实训教学作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其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确定具体实训项目,由教师布置具体任务,所有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由教师确定和准备,学生只是按规定操作,所有学生实训内容、过程与结论完全一样。传统实训教学方法下,学生虽然学会了按规定方法完成任务以及设备与技术的使用,但是关于为何采用该种方法和技能,如何选择设施设备,如何组织和协调团队运作等方面的系统思考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及运作管理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开展基于CDIO理念的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就是以CDIO理念重构实训教学,在“物流实训项目”驱动下,学生组成多个实训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依次完成“物流实训项目”(包括仓储、运输、配送等方面)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一个“物流服务系统”或“物流服务项目”的专业能力,提升实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

2.1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项目的确定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包括课内实训、物流专项实训及物流综合实训三类。这三类实训均可以开展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①课内实训。课内实训是指针对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某一项基本岗位技能开展的训练,课程实训项目依据理论课程中的操作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进行设计,例如《物流仓储管理》课程中的“盘点作业技能训练”、“入库作业技能训练”、“出库作业技能训练”等。②物流专项实训。物流专项实训是针对物流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的专项训练,实训项目结合课程知识和某类岗位能力设计,例如“仓储管理专项实训”、“运输管理专项实训”或“配送管理专项实训”等。③物流综合实训。物流综合实训是指开展综合运用物流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综合实训,实训项目结合物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多个岗位能力需求以及企业真实工作项目进行设计,例如“物流综合服务项目实训”、“物流一体化服务系统实训”等。以上实训项目均由实训教师进行整体设计,主要包括实训项目的名称、实训项目的基本任务内容、实训项目的要求、实训步骤、实训考核方式等。

2.2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内容与流程设计

在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中,教师只负责确定实训项目的基本题目,学生需要针对该题目进行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因此,学生在此过程中有绝对的主动权和决策权,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指导。

2.2.1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任务内容设计

①物流实训项目方案构思。在“构思”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通过调研市场,收集信息,进行需求分析、运营模式分析、运营及管理分析、成本与绩效评估分析等,最终形成本小组的“物流项目的构思方案”。②物流实训项目设计。在“设计”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根据“构思”阶段确定的方案,对该项目方案进行运行所需的软件和硬件的规划与设计,最终形成本小组“物流项目的设计方案”。物流项目方案设计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服务功能设计、物流节点的布局设计、设施与设备的设计、组织结构与岗位要求设计、作业流程与管理制度设计、运营战略或策略设计及成本预算设计等。③物流实训项目实施。在“实施”阶段,学生主要任务是根据“设计”阶段形成的设计方案,开展实施工作,即按照设计方案对项目进行建设,并使其达到可以运行的标准。物流项目方案实施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设施、设备及软件的配置与采购(模拟采购过程)、组织架构的构建(竞聘,确定小组成员的岗位及分工等)、制度建立(形成真实文件)及项目运行培训(模拟培训)等。④物流实训项目运行。在“运行”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物流项目的作业流程和服务内容”,在前期构思、设计和实施的基础上,开展物流项目的运行实训,教师则做好监督与指导的工作。运行实训需在实训室或实训基地进行,设施设备及软件等应能满足实训项目的运行需求。物流项目方案运行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分组业务操作、信息管理、客户服务、成本管理及绩效考核等。

2.2.2实训总结与考核

①阶段汇报与考核。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的各阶段实训时间均由教师根据任务内容的多少进行设计,各小组需在规定时间内完实训任务。每个阶段实训结束后,每小组需要在班级进行工作汇报和交流,开展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工作,并形成本阶段考核成绩。小组根据教师与同学所提意见或建议进行方案修改,以推进下一阶段的实训。②实训总结。所有实训任务完成后,召开实训总结报告会,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实训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汇报实训心得体会,并由教师对每组的实训过程和成果进行点评。③实训材料上交。实训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物流×实训项目CDIO方案》,以个人为单位上交《物流×项目CDIO实训报告》。教师将根据阶段考核成绩、过程表现、《方案》、《报告》形成最终实训成绩。

3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物流实训教学模式的特征

3.1具备多层次教学循环的特征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系统属于多层次教学循环系统,每个大循环都可以实施小循环。在“物流综合实训项目”的CDIO各阶段,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设备招投标”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仓储作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运输作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在“运输管理专项实训”的CDIO各阶段,仍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铁路运输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航空运输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在“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的CDIO各阶段,也可以设置多个物流项目的CDIO子循环,如“运输方式”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运输路线”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等。教学循环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前一个循环结束后,下一个循环随即开始,每一个循环总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

3.2呈现差异化特征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是由教师预先设定基本实训任务、实训要求、实训步骤和目标,具体的实训方案是由学生分组自行构思与设计,并实施与运行。实训的每个阶段,各个小组选择的方法技术、设备的规格和数量、工作流程、运行策略、人员岗位分工、成本预算与控制等等均存在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更对实训教师的指导能力以及考核评价标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3突出学生主导地位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突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实训方案的构思、设计、实施及运行均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在实训中充分锻炼了系统规划与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运作与管理能力。

3.4体现竞争意识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的考核评价将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考核的重要组成。由于方案构思与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实施与运行的效果,进而影响最终成绩,各小组在实训过程中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收集信息、查阅资料、开展分析与讨论,甚至实施保密措施和间谍行动,确保每一阶段成果的最优化。该实训模式充分激发和锻炼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3.5锻炼团队合作精神

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实施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训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分工,并基于共同的目标开展团队合作。每一阶段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遇到问题时,团队成员共同分析、共同解决;在遇到分歧时,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形成统一决策。在基于CDIO模式的物流实训中,学生学会了理解、互助、合作、服从,锻炼和提升了团队合作精神。

4结束语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

21世纪随着电商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快速腾飞,大量的物流企业需要一线的专业人才。然而对于物流的学习,中职院校首先注重的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是实践操作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这就对学生实训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物流企业的工作。很多中职院校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同样也认识到物流专业对实操性的需求,通过创造多样的实训条件来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然而,配套的设备建成之后,与之相适应的物流实训教学方法却并不完善[1]。

一、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现状

现阶段多数职业学校开设的物流专业实训项目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按科目实训,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在课程中间实训。如南京的职业学校,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安排第二学期开设“仓储实务”课程,就是在“仓储实务”理论课的基础上开设物流实训仓储操作;第三学期开设“运输实务”理论课就同时开运输实训课,这种实训虽为具体的专业课服务,但实训局限于单一任务,没有形成连贯性,难以与实际工作相匹配[2]。第二,综合物流实训,随着近年来江苏开设中职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也就是学生毕业前一学期开设物流综合实训,期望通过本次实训提高学生学测水平同时让物流教学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很多学校为了让学生通过学测或考试专门开设实训,这种实训的教学,重视理论和实训考试而忽略了企业的实际需要。一般情况下学校会设计三个工作项目:入库、出库、运输,这种实训是对这三个单项的技能进行反复的训练,缺乏项目之间的衔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注重单个的环节技能,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还有一种就是模拟技能大赛项目的综合实训,技能大赛项目是团队合作,能够部分把仓储中的入库、出库、移库、返库和运输、电子标签和条码项目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初步开始实训的学生帮助较大,如何在职业学校完成企业需求的教学任务,这给教师的教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笔者在实训教学中摸索总结出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供大家研究[3]。

二、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笔者认为,职业学校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实训手段应当根据自己所拥有的实训设备,找出更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和综合运用。

(一)物流软件模拟实训

职业学校实训中心可以利用物流3D的运输、仓储、叉车等软件,让学生在掌握各种设备的基础理论后,模拟物流公司运作,进行仿真实训。物流系统软件的实训主要是3D软件模拟,完成教学工作中的物流岗位模拟如仓管员、信息员、拣货员工作模拟,提升学生对物流的认识。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入库、出库和拣货等方面的软件实训。在职业学校中3D系统采用虚拟形式教学,巧妙地解决了职业学校资金短缺,难以购买设施、设备,场地有限,无法建立实训中心等难题,职业教育寻求新的发展,有了网络与虚拟仿真技术,中职学校可以实现公司企业模拟带进课堂,将企业的工作流程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将企业和教学的课堂联系在一起转变为现实,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多个虚拟的与实训相关的场景中;以熟知物流流程为目标,进行物流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交互游戏为依托,体验物流的实际操作过程;以知识考核与单据填写为依据,对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加以考查。整个实训系统将理论与实践、交互与游戏有机结合,寓教于乐,在学习物流专业知识的同时,间接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仅增加了学习乐趣,还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很多不利因素,满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4]。

(二)以工作任务为引导,设计基于行业的物流实训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通过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去查阅资料,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和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分析任务问题,从而获得解决任务问题的能力。如在实训过程中,学校让学生完成江苏省技能大赛流程任务,统计入库、出库信息,最后每个团队都交上了一份完美答案,之后教师安排流程报告,在班级里评出对应等级。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省技能大赛中物流实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从而激发了学生实训课学习的热情,明确了在现实工作中他们的责任,以任务驱动模式为载体,贯穿大量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意识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

(三)设计教学情景模拟物流过程

设计教学情景模拟职业学校的物流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角色,如客服、仓管员、叉车工等,开展教学前教师设定好实训活动的背景,从枯燥的讲解中解脱出来,与学生一起进入游戏任务,并在场景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提高教学趣味性。同时,完善的测评体系便于教师监督、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让学生以此背景来开展相关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让其能基于岗位角色来考虑问题,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

(四)参观企业

参观实训企业教学法就是职业学校组织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学习观察,将课本认知升级为理性知识。目前,南京商业学校和苏宁、京东等仓储基地合作,让学生在这些企业实际锻炼课上所学知识,如教师把学生领到校企合作的苏宁实地参观教学,课堂变成学生的以后就业的实际场所,把学生分成几组,各小组通过参观汇总所观察的问题,进一步明确物流实训中学生自身的不足。

(五)组织学生顶岗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2~4周的顶岗实践,通过实习,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企业验证自己的能力,让他们能够走好人生的第一步。在顶岗实践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并在顶岗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口才。通过实习,让学生自己融入工作的新环境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学到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见识。在顶岗实践后,学生从实习地再回到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发现企业在物流实训方面需要什么,让学生自己分析组织训练,让学习的主动性回归学生,从而更好地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主导,在培养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指导思想下,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高效地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训能力,使物流学科的实训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6]。

参考文献:

[1]李海华.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河北职业教育,2007,3(5):8.

[2]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

[3]陆光耀.物流信息管理[M].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08.

[4]刘建平,邵清东.实用型物流实验室建设分析[J].物流技术,2007,26(3):96-99.

[5]何晓光.高职院校物流实训课程的有效组织[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9):85-86.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设计;实施

一、项目教学内涵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特定任务的执行,更加主动、目标更明确地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应用所学知识、实践取得的技能。项目教学模式在国外专门用途英语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该模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于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我国,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英语教学领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项目教学法有助于知识和理论的内化,使学生通过操作项目及完成任务,探究式地进行思考和钻研,改变了以往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模式,使学生成了教学过程的主体。

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商务英语作为特定用途英语,其使用过程中涉及特定的商务背景和目的,以完成特定的商务沟通和操作任务为目标,而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突出,因此适合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部分学者注意到了将项目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的优势,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李争(2013)研究了项目导向式商务英语实训教学的过程与优势。陈崇国(2015)认为将项目学习运用到商务英语实训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英语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李雅颖(2015)提出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可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可行性强的实训教学模式。冯巧丽(2015),张明(2017),何雪春、覃艳华(2017)则分别探讨了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实训模式及实施过程,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为确定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学习内容,首先问卷调查了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然后根据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划分、整合实践教学模块。就职于涉外企业,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口头与书面的商务英语交流能力,针对特定岗位,还应具备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翻译和进出口操作等技能。因此,与商务英语实训有关的教学模块主要分为商务翻译、商务写作、商务口语、国际会展谈判、进出口操作和商务单证操作等。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能让各教学模块的内容能够具有系统性,既相辅相成体现联系又不过多交叉重复体现独立性,来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对各部分实训模块的操作流程进行分析,创设基于工作流程的教学项目,例如将进出口操作实训模块分为进出口成本核算、贸易磋商及合同订立、贸易合同履行(出口商的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报关、制单结汇、核销退税等步骤;进口商的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办理货物运输保险、支付货款、报关接货等步骤)子项目;将商务单证缮制模块分为结汇单据缮制(汇票、商业发票、运输单据、保险单据、原产地证书、装箱单、受益人证明、装船通知、进出口许可证等)和操作性单据缮制(托运单、报关单、许可证申请书、信用证申请书、投保单等)子项目;将商务写作模块分为书写建立业务关系信、询盘信、发盘信、还盘信、接受信、履行合同有关的信、催款信、投诉信、索赔信、理赔信、推销信、商务报告等文件和起草合同、协议或订单。通过实训项目的设计和整合,将书本上分散、枯燥的知识以实训项目的形式联系起来,更能反映操作的步骤性与连续性,将书本上的知识与操作所需技能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教师在设计实训项目时,要明确每一个项目的目标任务及让教学项目涵盖所有教学知识点和技能范围。

三、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项目实施

在项目设计的基础上,将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的项目操作过程分成以下主要步骤,按步骤实施项目教学。

(一)项目介绍和导入。每一个教学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介绍项目的基本要求和执行目标,包括项目涉及的内容、项目学习和操作的时间安排和人员或分组安排。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及技能基础设置适当的任务目标,既不能让任务太难使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让任务太简单使学生没有探究的动力。教师设置好目标任务后,应以各种形式向学生导入执行项目所需的必备知识或让学生了解取得相关知识的渠道。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教学目的旨在让学生获得用书面英语进行商务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每一阶段的具体项目实施时,以前期课堂授课时学生获得的词组、语句和商务知识为基础,或者提供给学生相关教学内容的微课、慕课资源用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给学生提供详细的项目写作背景和项目写作目标,让学生了解完成任务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需的步骤或流程。

(二)项目内容探究和成果制作。与教师课堂授课不同,贯穿教学项目的执行和作品制作的执行权要交给学生。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如让学生撰写一封报价信,教师完成项目介绍及导入后,让学生根据前期的知识和技能积累,进一步去查找资料、收集信息、分析材料,琢磨遣词造句,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应用写作的基本原则、技巧与写作框架来将特定写作任务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备的方法和工具,监控项目完成的情况和进度,并为学生提供指导,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则根据项目要求,个体或团队分工合作将任务完成,并提交形式丰富的项目学习成果,例如项目书面报告、PPT演示文稿、项目口头报告、项目人员现场演示等等。当然,如果涉及需要分组合作的任务,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人员的分组和搭配,创设出合作性的场景,照顾和调动好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团队协作。

(三)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价。学生完成特定任务以后,项目教学模式下还应给予学生展示自身成果和总结的机会。以商务写作实训课程为例,可以根据课程原定计划,每个教学项目下轮流让部分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总结自己任务执行中的方法、成果和困难,学生间可以交流经验甚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来明确任务执行中的经验、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最后由教师进行批改和点评来对项目执行进行总结性评价。教师除了基于最终成果来进行评价,也应动态地关注学生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了解学生是否在求知的过程中取得进步,通过评价鼓励和鞭策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加强合作。各阶段教学项目的执行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评价要及时做出及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下一阶段的项目操作中及时调整,有的放矢地改进不足或薄弱之处、巩固或增强表现得好的方面,从而增进项目教学的效果。通过依托项目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置身特定的商务背景,基于工作过程,面对具体而可操作的任务,以做促学、学以致用。较之于单纯的理论教学,能够让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对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增强学生的职业感悟,了解社会和行业的要求;能够让学生将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并且知晓自己的实践结果与原定目标之间的差距而进一步明确以后学习的方向,进行学习反思。

四、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项目教学改进方向

关于目前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不足,包括实训教学项目与岗位操作要求是否真正相关,实训教学项目的综合性及系统性要求是否真正达到,项目实训结果的评价与改进是否真正落实,需要分组完成的实训项目各小组成员的项目执行是否平衡,实训过程是否仅仅是软件操作实训,实训过程是否有企业真正地参与设计、实施或评价?因此,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商务英语实训类课程是基本方法和主流趋势,应逐步增加项目教学模式的使用;另一方面,项目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过程应该进一步提升综合性和系统性,让每个学生能够切实参与到项目操作中,并进一步优化更新项目内容,改良成形教学方法,并增加企业参与的比重,充分挖掘及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从而让实训教学项目来自于业界,应用于业界,切实提升项目教学的成效与必要性,为业界培养更多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小贞.中国高职英语专业教育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世纪的中学教学法(第2版)[M].任伟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李争.项目导向式商务英语实训教学实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2):115-116.

[5]陈崇国.项目学习法在商务英语实训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继续教育,2015(6):93-96.

[6]李雅颖.基于项目驱动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0(3):72-74.

[7]冯巧丽.基于依托项日模式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198-199.

[8]张明.基于项目的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阶梯式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314-315.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6

《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明确要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即产教结合、校企合作。通过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虽然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多年实践总结的基本经验和办学模式,但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都停留在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上,使得校企合作成为“一头热、一头冷”的尴尬局面,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两张皮”,也造成学生理论与技能的培养相互割裂和比重失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国家高职“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将“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作为切入点,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各部门的全力支持下,物流管理专业与大道物流等8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进行了深度合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为特点,即课堂学习和生产岗位实习交替进行,在此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成为熟练员工。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主线,交错安排课堂教学和学生上岗实习,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采取分段式教学。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落实骨干校建设方案“校企交替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改革,自2012年以来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验和成绩。

2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1内容设计:

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与内容,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物流专业教师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未来主要就业岗位分析、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分析,与大道物流、中百集团等知名企业的物流骨干专家一起共同商讨,构建了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拓展学习领域和人文素质拓展学习领域等构成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工学结合、与职业能力要求相一致的特色。同时校企合作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及内容,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研究制定相关课程标准。

2.2改革措施:

工学交替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实践首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流专业的教学阶段和形式,把物流专业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以校内理论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一周的企业认识实习;第二学年在完成运输、仓储、配送等专业课程学习后,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为期1~2月的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经营环境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第三学年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顶岗实习企业,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其次,校企合作确定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过程。第一学年在理论学习中插入认识实习,让学生对物流企业性质、相关岗位职责有基本的了解。第二学年通过“工学交替”学习,将所学理论和企业实习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第三学年通过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最后要注意实行“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模式,近3年合作企业共有50多人担任过相关指导任务,物流专业也为每家合作企业指派2名专业教师协助指导,效果良好。

2.3保障措施:构建工学交替分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2.3.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物流专业“工学交替”模式实施的保证

目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物流专业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9人为“双师型”教师,兼职教师都来自物流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为核心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梯队。物流专业还建立了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每学期均有专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岗位锻炼,同时每位老师都参加过由国培单位组织的“双师”培训,“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和企业兼职教师队伍为“工学交替”模式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合作

企业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模式的重要保障校内实训基地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的重要保障。目前我院建立了“物流实训室”,学生首先在物流实训室完成仓储、配送、ERP沙盘模拟等课程的实训任务,实现在“做中学、学中做”的目的,物流专业学生通过这些实训项目的训练,连续两年获得全国物流沙盘大赛省赛一等奖、国赛二三等奖的好成绩,物流专业的老师还对大道物流等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了相关项目的培训。精选合作企业也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的重要保障。物流专业近三年与8家大型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进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并安排相关工作,企业教师负责实践教学、教学指导和对学生实践的考核。合作企业的性质、实力及合作意愿是保证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物流专业在选择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在选择合作物流企业时,注意根据企业的实力、行业的代表性及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等指标进行筛选。在工学交替合作企业中,大道物流公司和武汉京昌物流有限公司是武汉市有名的公路物流企业,其中大道物流公司一直是物流专业深度合作企业,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湖北省内知名物流企业,主营华中、华东及华南地区的仓储、运输、包装及市内配送等业务,2014年2月被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授予“中国道路运输领袖品牌”。中百集团、苏宁云商和武商量贩都是全国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其中苏宁是中国商业企业的领先者,线下实体门店1600多家,线上业务位居国内B2C前三,而中百集团在大力发展连锁超市的同时,着力开发建设购物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金致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物流金融企业,积极拓展汽车物流、物流金融等业务,开展了动产质押的库外监管业务。九州通是国内领先的医药商业流通企业,拥有丰富的经营品种资源和上下游客户资源,建立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上述校企合作企业,代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和武汉市的物流发展水平,与之合作有助于学生对物流专业和物流行业的全面理解,也有助于提升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效果。

2.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

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效果良好。一是实习实训针对性强,效果显著。学生按计划参加培养方案内的各类学习活动,采用动手与参观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等形式,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二是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校内外专业课程学习和实习结合及相互补充,物流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断巩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物流专业学生在京昌物流公司实习期间认真考察了该公司各部门的运作管理,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得到了公司的认可。各家实习单位对物流专业工学交替分段式的教学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从学校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的问卷调查表明,通过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活动,物流专业学生在工作态度、适应能力、职业素质等10个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认可。

3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启示

物流管理专业多年来与地方知名物流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立了“校企融通、课岗对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经营需要,实施“校企交替的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工学交替实现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

3.1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并向“厂中校”、“店中校”升级转变

在三年的骨干校建设期内,物流专业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分别与它们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证了物流专业工学交替分段式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也为专业教师在实习基地挂职锻炼及学校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建立了良好的“平台”,从而建立了互利互惠的长效合作机制。物流管理专业与大道物流公司及中百集团两家企业深度合作,分别建立了“厂中校”和“店中校”,把教室建在企业,承担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任务。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学习和多岗位轮训,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了“企业经营与学校教学”一体化。

3.2加强管理,建立全方位实习合作和评价机制

物流专业与大道物流及中百集团等多家企业合作,共同编制了专业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方案,为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由学校教师、企业指导师傅双方共同协商,编制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建立合作管理机制,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负责学生校外实践性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教师侧重考核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企业师傅侧重考核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4总结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物流管理;跨专业实训;组织;满意度

1引言

随着国家对本科院校的层次划分,每一层次的本科院校都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应用型技术大学侧重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北部湾大学属于应用型技术大学层次,因此实践的开展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专业相关度不高并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相对匮乏,而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要求高,使主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在校生难以融入社会,较难适应工作岗位,难以满足物流企业对物流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研究及投入显得迫切和必要。

2物流管理专业跨专业实训的组织和实施

2.1跨专业实训的软件平台选用。北部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采用VBSE平台进行跨专业实训。VBSE平台是以制造业为中心联系上下游的供应商和销售商,以及银行、工商、会计师事务所和服务行业的参与形成的模拟组织系统,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平台将实验室装修效果设计为公司营商环境,营造“工作”氛围,形成了公司商业仿真环境。公司环境企业成立之初到固定经营甚至到自营阶段,让学生跑“招聘”、跑“银行”、跑“工商”,从这一系列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模拟的工作真实环境。学生通过在虚拟商业社区中进行岗位设置仿真,虚拟商业社区中有不同部门和不同组织,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组建团队,然后进行初始会计、日常业务处理和月末结算的全过程模拟。VBSE课程实训是对业务流程进行仿真,实训的内容是公司运营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工作。工作任务由教师负责推送,学生根据所处部门及自身工作岗位完成推送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逐步了解、熟悉岗位业务,熟悉现代企业组织中的管理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2.2跨专业实训的模拟运营内容。VBSE模拟的是制造企业的整个运营。虚拟商业社区中设置了若干家制造企业,每个制造企业包括企业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采购部门、仓储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7个部门,一共设置了18个岗位。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了解和完成自己的业务内容,同时还需要沟通和协调业务相关的其他岗位及其机构银行、税务、工商等工作。实训过程中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及组织协调能力。

2.3跨专业实训的组织安排。VBSE综合仿真实训时间一共安排5天,每天8学时,总共40学时。设置了一个工贸企业、一个制造业、一个经销商和一个物流公司,同时设置有银行、税务、服务公司等岗位,根据学生人数划分组建立企业,进行具体实训。第一天进行实训动员包括团队组建、CEO竞选、岗位分工;第二天指导学生熟悉软件操作、实训教师对业务处理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介绍单据如何填写,完成初始化数据;第三天至第五天上午,实训经营,推送日常业务,分月初、月末两大块任务;第五天下午,实训报告及成果评比,学生通过制作PPT或实训视频成果汇报,根据考核方案评定优秀团队和优秀员工。通过实训,学生可以了解并熟悉企业岗位及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职责要求,真实地感受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提高专业技能,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3物流管理专业跨专业实训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文章对北部湾大学VBSE跨专业实训设计了包含有18个问题的问卷,主要从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形式、教学效果四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形成了跨专业实训评价体系。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往届参与实训的学生,共收取83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3.1跨专业实训涉及课堂所学知识点但应用效果还有待加强。实训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应用,跨专业实训很好地结合了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在调查中发现79.52%的学生认为跨专业实训中涉及课堂所学知识点。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该平台实训涉及了采购管理的提前期和决策问题、仓储管理的库存控制分析问题及运输与配送等物流专业核心知识问题。但对于实训是否可以很好地应用知识点时发现只有24.1%认为非常好,较好和一般分别为40.96%和34.94%。主要原因在于实训过程中对于知识点的应用和思考设计不够

3.2跨专业实训对学生素质能力的锻炼仍有待提高。从非常满意的层次来看,学生的沟通、组织、协调、领导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的比例不高,各项相差不大,仅有20%~30%。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非常满意比例稍微高一些,超过了30%为32.53%。从较满意的层次看,协调能力表现最好,超过一半(55.42%)的学生认为跨专业实训可以较好地锻炼协调能力,而领导能力的锻炼最弱,仅有37.35%。从不满意的层次来看,领导能力也占了最大比例,有8.43%的学生认为跨专业实训并没有锻炼到领导能力。如图3所示:在实训过程中,每个岗位的工作分配不平衡,有些岗位工作较多,有些岗位工作较少。由于岗位工作设置问题,领导岗位人员只负责进行决策,涉及的人员较少,因此领导能力锻炼的体现较弱。而沟通和协调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中,因此得到的锻炼最多。物流管理岗位中的采购、仓储、运输和配送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需要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才能组织完成好相应的工作。

3.3跨专业实训组织时间和组织形式不够合理。同样的实训内容,组织时间和组织形式不同也会影响实训效果。在调查中,89.16%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组织方式的不同安排改善软件使用效果。跨专业实训组织的安排是分批分时间段进行。由于人数众多,所以分批进行,每批学生集中连续五天进行实训,直到完成实训任务。这样的时间安排会让学生和老师都觉得非常疲惫,也很容易让学生认为实训的目标就是快速完成任务,而没有过多地关注过程能力的锻炼,缺乏过程考核评价,效果不理想。时间充足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决策,不同的组织安排会带来不同的实训效果。

3.4跨专业实训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灵活性。实训软件只有具有一定的知识应用灵活性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调查发现,96.39%的学生认为VBSE综合仿真实训可以根据不同的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VBSE综合仿真实训不只是按部就班的简单操作,因此要充分利用软件的优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决策和管理,从而真正地提高知识应用实践的能力。

4物流管理专业跨专业实训的改进措施

4.1教师加强课堂知识点的渗透和应用。跨专业实训中,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起了很大的作用,物流专业老师应在实训的相关环节尽可能地分解课堂涉及的知识点,对采购管理部门可以对采购提前期、经济批量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仓储管理部门可以对盘点方式、库存控制、安全库存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运输与配送部门可以对运输线路最短路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应用,让学生能够在实训中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及更好地进行实践应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4.2教师应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引导和锻炼。除了知识点的应用,教师应关注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跨专业实训是一个系统的综合能力提升过程,融合了沟通、组织、协调、领导、思考等素质能力锻炼。素质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未来就业、人生规划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训的各个环节对这些能力的锻炼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对于领导岗位,要充分发挥领导能力锻炼作用;对于职能部门岗位,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加强沟通协调能力的锻炼,包括采购部门、仓储部门和生产部门的沟通衔接,生产部门和配送部门、销售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在沟通、组织、协调、领导过程中引入技巧讲解、使用方法,促使素质能力得到较好锻炼。

4.3合理有效组织和安排实训时间。组织和安排实训需要考虑学生及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实训,有序地推进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平台的知识应用灵活性,在各个环节中适当地引入过程考核和评价,促使学生不断总结,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4.4提升实训的知识应用灵活性建立评价体系。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实训的每个环节、每个推进任务进行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并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变换思路,做出不同选择和判断,通过各种尝试真实体会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激活学生对实训平台的知识应用灵活性,促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实训效果评价体系,有效评价学生实践能力表现。

5结论

总的来说,北部湾大学物流管理专业采用VBSE平台进行跨专业实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进行专业实践能力锻炼的一个有效形式,满意度较好,但在组织、安排和引导方面仍有一些不足,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加强组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注重教师的引导和知识融入作用,并建立良好的实训效果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实训任务及表现进行合理评价,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得到更好锻炼。

参考文献:

[1]铁晓华.经管类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探究[J].财富时代,2019(11):95-96.

[2]黄彬.关于独立学院VBSE平台下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探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169.

[3]常存芳.浅议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建立及发展———以唐山某职业院校为例[J].财富时代,2019(10):121.

[4]李凌焘.应用型高校经管类跨专业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62,64.

运输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调研;职业素养

1 物流岗位分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的升级致使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不断上升。物流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可以分为三个级别:第一,高级管理者,如企业的物流总监、高级物流经理等。物流高级管理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行业技能、行政管理经验。第二,中层管理者,如物流调度部门经理、仓储部门经理、配送主管等。物流中层管理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第三,基础岗位操作员,如仓储部门的仓库管理员、配送站的货物分拣员、运输部门的货运调度员等。物流基础岗位操作员需要掌握基本的岗位操作技能,如拣货、装卸搬运、出入库等方面的技能。企业一般对基础岗位操作员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高职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后就可上岗。

2 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岗位综合素养的要求

岗位综合素养要求是指企业对员工岗位技能和个人素养的基本要求。物流岗位综合素养包括物流岗位的基本操作技能、职业道德、个人品质等。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其职业素养既要符合现代服务业的共同要求,也要符合受到物流行业发展、技术变革、社会发展、物流制度革新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特殊要求[1]。

2.1 对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

为深入了解南京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要求,笔者通过对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掌握了十多个基础岗位对人才基本技能和综合素养的要求,并对企业的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企业看重的四类职业能力:基本物流职业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计算机水平与英语水平。这四类职业能力的具体内容如表 1所示:

2.2 对物流人才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物流企业特别注重团队合作能力,而且企业规模越大,越看重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教育领域落地实施的重要措施。职业教育要做到按需培养,切实了解新时代物流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教育方向,从而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2]。通过对南京部分物流企业的调研,笔者得到的结果是,这些企业比较注重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第一,物流基本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如何,如能否制作物流单证、能否使用物流设施设备、是否了解物流作业程序等;第二,人际沟通能力如何,如能否处理好工作中与本部门同事、外部门同事以及上级领导之间的关系;第三,岗位适应能力如何,如上岗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独立开展工作,是否具备继续学习能力以适应职业的持续发展。通过企业调研、现场访谈,笔者分析并总结了企业物流岗位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一般要求。笔者在与企业管理人员探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时,他们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列举了比较看重的三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管理、仓储与配送,其次是物流成本管理、采购管理两门课程。另外,鉴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忠诚度不高,企业管理人员建议学校开设口才辩论类、职业素养类课程或在第二课堂中开展辩论类、职业体验类活动。由以上调研结果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共通性可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更需要具备持之以恒的职业精神以及为职业理想不懈追求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除加强专业建设外,着重塑造学生吃苦耐劳、认真钻研的工匠精神。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教育理念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课程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物流公司的基础岗位并不需要员工掌握深奥的理论知识,员工只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与能满足快速上岗需求的岗位实操技能即可。虽然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但其在实际教育中往往无法得到贯彻落实。此外,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固守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虽然有些教师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但所列举的案例和项目不具备可操作性。学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的真实需求之间产生了偏差。

3.2 实训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在南京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企业兼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小。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企业挂职锻炼、暑期企业顶岗实践等方式培养出具备实践教学能力的实训教师。但这种短期培训无法大幅提升教师的实训能力,大部分教师都缺乏长期在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教师的岗位实操能力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差较大[3]。同时,高职院校在招聘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时也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而且由于工作时间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导师很难在工作日抽出时间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

3.3 缺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提倡的办学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二者之间的合作进度缓慢,且缺乏长期合作育人的基础。南京很多物流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企业的合作动机主要是解决自身短期、季节性员工不足的问题,而学校则主要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实训教学,提供师资和实训场地给学校。企业没有利益刺激而缺乏合作的主动性,无法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识。

3.4 专业课程的授课方法比较传统

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占比很高,很多课程缺少实训场地或者实训模拟软件,且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只有教学工作背景,缺乏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他们在上课时只能照本宣科,着重进行专业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的物流操作训练。物流理论与实际操作的脱节直接导致学生职业技能的缺乏[4]。

3.5 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

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物流实训设备设施。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但投入比例与实践教育的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中,学校物流实践设备设施不足,无法给学生提供有助于提高物流实践能力的硬件条件。此外,由于缺乏实践教育的场所和设备设施,教师在授课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

4 解决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的对策

开展实践教育光靠理念是不够的,还要有相应的教育资源和设备设施与之相配套,包括兼具开放性与交互性的课程资源和项目库、具有研究功能的实训室、校企合作产学研基地等。另外,学校要根据实践教育的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改造。

4.1 加强校内物流实训基地建设

理论最终需要落实于实践,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理实一体化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运输管理课程的国际航运单元涉及较多物流环节和业务对象,相关业务对象不仅包括发货人和接收人,还包括各级货运、船公司、港口、检查检疫局、海关等单位的人员,教师可针对该内容设置项目情境,在项目情境中讲解国际航运的业务流程,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学生角色扮演—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步骤,让学生直观地掌握国际物流的基本流程,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国际海运进出口物流实训手册”。另外,学校应配备相应的模拟软件,以方便学生实现“做中学”。可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开设的实训项目很多,如仓储管理课程的仓储作业综合实训、运输管理课程的软件模拟实训、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项目式实训等,这些实训项目涵盖了物流岗位基本技能、物流软件操作能力、物流设备设施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实训内容。

4.2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物流职业技能比赛

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器”,以物流职业技能比赛为主导的实践教育体系,有助于弥补实践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从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南京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制订了技能比赛选拔、培训、奖励方案[5]。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职业技能比赛有供应链模拟大赛、物流方案设计大赛、物流仓储方案大赛等。参加物流职业技能比赛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物流仓储方案大赛中,学生要审查商品出入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多个操作点。

4.3 组织短期企业实践和顶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