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论文范例

艺术学论文

艺术学论文范文1

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声乐教学也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改革。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有必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探索新的教学理念。一方面,从我国博大的声乐文化中摄取精髓。我国很早就展开了声乐理论研究工作,研究成果颇丰,如唐代《乐府杂录》中就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及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既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我国声乐理论中自古就有“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的说法。我们应当潜心研究并继承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文化,吸收其精华,才能推动我国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借鉴国外先进的声乐教学理念。“对于声乐训练的本身,科学唱法和技巧是共性,是中外各种唱法共有的。在中国传统民族唱法中有科学性,在外国声乐中也有科学性。”因此,我们改进声乐教学理念,仅仅继承民族声乐文化还不够,更应吸取国外各种风格声乐学派先进、科学的演唱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丰富和发展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声乐教学。

二、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

目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课沿用“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模式,教师对每位声乐专业的学生一周安排两节小课。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针对性强、因材施教,但是也有弊端,如费时费力、学生之间缺乏探讨、束缚学生的视野等。时代在发展,我们面对的授课对象与过去不同,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制约中等艺术学校声乐教学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年龄、学习程度等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适当的调整和改革。

1.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

如今,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为14~16岁,比以往学生的入学年龄小很多。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一节课之内对他们进行连续的声乐训练,他们的嗓子容易疲劳、沙哑,影响其发声器官的健康发育。因此,我们对他们应采取“一对二”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训练当中不仅使学生的发声器官得到休息,而且能使两位学生互相观摩,有利于他们对技巧的掌握。

2.对二年级的学生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

通过前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掌握了一些声乐技术技巧,有了较好的基本功,发声器官的承受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升。我们对他们应该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加大声乐训练力度,适当地拓展音域,为三年级的高考冲刺打好基础。

3.对三年级的学生应采取“一周三节课”的教学模式。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要参加艺术类高考,他们的学习任务非常重,需要加强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对他们的声乐课应从“一周两节课”增加到“一周三节课”,使他们的声乐水平得到提升,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4.对演唱方面有问题的学生老师们要采取共同“会诊”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当中,教师会遇到演唱方面具有不良习惯的、有问题的学生,这类学生教起来非常困难。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像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那样辅导男女各声部的学生,而且还能够让他们在国内外声乐大赛上屡次获奖的人,在声乐界是罕见的。教学当中,有些教师善于解决男生提喉头的问题,有些则善于解决女生真假声不合的问题。因此,当声乐教师遇到难教的学生时,声乐教研室的老师们就会及时“会诊”,各显其能,彼此交换意见,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及方法,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声乐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当前我国中等艺术学校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我们使用的教材基本照搬高等师范院校或高等音乐学院的声乐教材。由于中等艺术学校与高等音乐学府在声乐技能技巧要求、培养目标等多方面有着很大差别,二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不同。“声乐教学内容决定于不同教育层次的培养目标。”声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有针对性的。然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有些教师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学生布置练声曲或声乐作品,随意性很大,缺乏明确统一标准和依据;有些声乐教师甚至列出一张声乐作品名单给每位学生一份,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布置声乐作品时范围狭窄,局限在旧作品上,不主动积极地布置新作品,曲目缺乏横向突破,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没有统一规范的声乐教材就会影响声乐课的实际运用和操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应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声乐教师编撰一套适合中等艺术学校的声乐专业教材。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参考高等音乐学府教材,对它进行提炼、简化并在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补。教材要明确体现出中等艺术学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强调教材的针对性、通俗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能够“寓学于乐”、易于理解和接受,为学生在专业学习道路上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1.教材必须有针对性。

在教学当中,有些教师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用同一个练声曲;不论舌根紧的还是提喉结的都用i母音练声;无论一年级学生还是二年级学生都用同一个声乐作品进行训练,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学习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师选择教材内容时必须有针对性,要考虑到学生的训练程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哪些练习适合,避免盲目性。如对提喉结演唱的学生多用下行的u母音练习;舌根紧的学生多唱a母音的跳音练习;初学者唱《月之故乡》《大海啊!故乡》《花非花》等简短易唱的作品;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唱《长城永在我心上》《妮娜》《草原之夜》等难度稍大的作品。针对性的原则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只有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才能使每位学生扬长补短,收到教学效果。

2.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

在教学当中,我们基本上一直沿用那些旧作品,学生很少接触新作品。当然有些旧作品是经典曲目、经典教材,诸如《红豆词》《叫我如何不想他》《我的太阳》《祖国慈祥的母亲》等。然而艺术本身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新时代涌现出了一批被声乐专业学生和广大群众喜爱的具有艺术性、思想性的新作品,如《往日时光》《跟你走》《呼伦贝尔大草原》等。这些作品不仅在声乐技巧运用方面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作品风格上也多样化,深受学生们的喜欢,易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选择旧的经典作品还要敢于开发新作品。把这些新作品充实到教材内容中不仅起到丰富教材内容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四、结语

艺术学论文范文2

现状简析

关于艺术学门类下相关一级学科的设置,最初国务院学位办采取较为审慎的态度,提出最好设置3个一级学科的意见。应该说,从传统的学术文化循序渐进发展的角度,此意见无疑有着深厚的学理意义和现实意义。然而,为了解决多种因素而形成的各种矛盾,经不同层面的多番研讨和论争,最终突破了这一限制,通过了艺术学科评议组提出的艺术学门类下设艺术学理论、音乐舞蹈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设计艺术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的议案。之后,为了兼顾相关学科的需求和要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讨论,又将美术设计艺术学一分为二,成为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共计五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确定后,我们亟待解决的是艺术学理论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由于艺术学作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的建设,属于史无前例、无从参照的新事物,这就只有依靠艺术学理论界集体的智慧,一方面是“摸着石头过河”,审时度势,迈好关键的第一步;另一方面是要遵循和秉承传统学科发展完善的理论理念及其长期实践的经验,兼容并蓄、提炼升华,客观科学、扎实有序地实现传统与现代接轨这一时代赋予的重要历史命题。在此用“史无前例”一词,可能会遭到质疑,因为百年前西方国家就有了艺术学的学科概念,中国的艺术学也是得益于西方艺术学理论理念的影响而出现的一个新学科。但若进行系统地分析即可看到,处在不同地域和国度的中西方艺术学之间,确实存在着定义、对象、范围及其精神实质等方面的较大差异。如贡布里希所言:“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艺术这个名称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3]

比如说西方人口中的“艺术”惯性指向于美术,中国的“艺术”则包含所有的艺术门类;西方的艺术学仅仅作为造型艺术的一般性理论,中国的艺术学则包含着多个艺术门类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的实体运作系统。故此“艺术学”与彼“艺术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属于世界学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我们不仅要尊重二者之间永恒的共性特征,又要尊重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文化差异,只有这样,起步之脚才能踏向实处。在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设置的酝酿过程中,如凌继尧先生所强调,大约遵循了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个是传统的原则,第二个是现实的原则。所谓传统的原则,即根据传统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固定的学术名称、研究对象、范畴、命题、概念、术语和问题域等设置相关二级学科。现实的原则,即拟设置的二级学科,一是能适应现实的迫切需要,能够为国家和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服务,并且确有很多理论问题值得研究;二是在现有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中已经存在,并且取得一定的业绩,我们应该给予它合法的地位,从而促进它更好地发展;三是这个学科涉及多种艺术门类,而不仅仅涉及某一种艺术门类。根据以上关系准则,提出了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下设艺术史论、艺术批评学两个传统意义的基础理论二级学科,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创意和艺术管理”应用理论二级学科的主张。[4]目前统一的学科设置标准尚未出台,不过据了解,在各高校自主设置的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中,已经涉及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创意、艺术教育、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学等多个相关二级学科。

些许思虑

负责任地说,艺术学独立为学科门类,既是长期以来被边缘化的艺术学科确立自身价值的大好机遇,又是对中国艺术学人的智力、魄力与理智的严峻挑战。因为学科建设是百年大计,起始阶段尤为重要,最要紧的是要选准方向、定好目标,迈出关键的第一步。仲呈祥先生在2011年5月于杭州举行的“2011艺术学学科发展的新向度暨对策研究高端国际论坛”主题发言中也再次强调:“作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艺术学应该为民族的生态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以体现中国社会、时代的文明水准,改变当下令人堪忧的人文艺术生态环境的现实情状。”[1]8并谆谆告诫老师们“千万不要去抢地盘”,不要“为了整合资源,把人家人文学院的、历史学院的、哲学院的等其他学院的老师全部拉过来申报。本来就是独立门户了,要以我为主了,结果又反客为主,这不行”。“有的时候,本校校内的资源的共用也是可行的,这得有个度,不要搞成了拼凑。”[1]14然而,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等多种矛盾的存在,在截至目前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已经出现了如仲呈祥等学者担忧的一些抢地盘、拼资源等现象。比如相关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由于在现行的普通高校办学水平评价机制中,拥有硕士点、博士点的数量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故各高校无不希望借此机会扩大自己学科点的数量,以致在学科设置过程中出现“化整为零”、东拼西凑现象。更加值得深刻思考和检讨的是,艺术学理论本是旨在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进行综合研究,以此贯通各门类艺术的共性内容与本质特征,探索体现各门类艺术共同性发展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和学问。这一学科的突出特征是综合性。

按照传统的一般性学理结构原则,人们常有“史、论、评不分家”的说法,因为三者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内在关联。而在这个学科尚未拧成一股绳的初级阶段,就简单化地将其拆解开来,或者更多地将一些本来的三级学科(专业方向)强化为所谓的“特色性”二级学科来建设,极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笔者认为,在当今世界学界都以崇尚学理规范、学术规范等为基本标准的时代,在作为“百年大计”的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起跑线上,中国艺术学界需要清醒头脑,谨慎从事,不能够让暂时的利益冲破了理智的防线,因为这个天平一旦倾斜,矛盾和困难不但不会消减,而且会纷至沓来。目前值得思虑的核心问题约有以下几点:顾名思义,艺术学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理论,也是学术文化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自然规律支配下,经我国许多代人共同努力而开创的一个新局面,二、三级学科的设置更应体现综合性原则。然而,倘若我们在做法上继续沿袭已经过时了的“科技文化为中心”模式进行切块分割,则恰恰是违背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理念和学科宗旨,形成了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走向。我们可以草草地算一笔账,比如艺术学理论的二级学科可设置六到八个,音乐舞蹈学等一级学科则可设置十四五个,那么,同一所学校如若同时建设艺术学的五个一级学科,起码要建50余个二级学科,按每一个二级学科设一个三级学科(专业方向)需3位教授计,至少要有150余位教授,而在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建制的音乐、美术及至新建的设计院(系)中,能达此指标者恐怕寥寥无几,必然出现空巢现象,这就势必要做那些拉郎配、拼资源等不应该又不能不做的事情。《战国策》说:“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5]历史的教训必须记取。据悉,在关于学科设置问题的酝酿过程中,艺术学差一点被取消了资格。除诸多客观原因以外,本学科在十余年来的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关注表象上的繁荣,缺乏学科内聚力的夯实打造应是内因所在。中国是个文明的国度,自古就有“礼乐之邦”“礼仪之邦”等美誉,西周时期就制定了国之礼仪“五礼”,截至如今,许多传统的伦理纲常,依然潜移默化地根植于人们的理念之中,成为约束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保持社会群体间井然有序的基本砝码。艺术学理论一、二、三级学科的设置,理应遵循一个基本的伦理关系准则,不能够成为无“礼”取闹,如若伦理关系错位亦将贻害无穷。#p#分页标题#e#

荐言要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制定了有关优化学科结构、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艺术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首要步骤,就是要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开展基础性工作。有学者指出,“艺术学理论需要在面对质疑和自身检讨中推进学科的发展”,它“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6]23。仲呈祥先生反复强调“营造氛围说”,警示老师们千万不要盲目地去“抢地盘”,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均需要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坚实的学理基础和长远发展的科学性目标定位,应以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综合吸纳、兼容并包的传统文化精髓为基本理念,以扎实稳妥、循序渐进、精益求精、质量第一为立学准则,必须恪守学术规律,讲究学术规范,遵循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让其循序渐进、天工雕琢,不能陷于盲目和盲动。在这里需说明的是,“抢地盘”等行为一般并非普通老师们乐行与可行之事,它往往会成为一种地方性行政指令让你被动地接受,别无选择。当然,学界同仁并不能因此而推脱或放弃应尽的责任。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专家组组长仲呈祥先生的信任和重托,笔者有幸曾参与起草《艺术学学科简介与博士硕士培养要求》的工作,在此仅将自己通过初步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基础上提出的一些核心观点和参考性意见作简要汇报,敬希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百年前,蔡元培先生主张“尚自然,展个性”,倡导美育教育,提出德、智、体、美相融并举的育人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推行沟通文理的学科设置,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等举措。而今看来,以上举措仍可作为我们教学与治学的基本准则。艺术学理论作为一门综合性、高阶性和理论性学科,其研究的对象包括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实践、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等,它体现了实践性品格、理论性思维和精神性价值等多重特征,旨在以各门类艺术的实践总结为基础,以各种艺术现象的宏观梳理与综合分析为铺垫,最终形成用以表征人类艺术文化发展之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概念范畴、价值论和方法论等知识系统。具体而论,艺术学理论的学科研究对象既包括各门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共通性的主体创作、造型设计、表演展示、鉴赏评论、教育传播等艺术文化实践活动,也包括古今中外人类对艺术现象、艺术史、艺术价值、艺术精神和艺术思想的认知经验。进而言之,各艺术门类之间必然存在着共通性的价值理念、思想坐标、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认知路径。艺术学理论属于综合性、交叉性人文艺术学科,其研究方法包括三大维度:一是用以分析并完善那些能够涵盖各门艺术基本概念的艺术知识学方法,涉及艺术史、艺术原理、艺术评论、审美范畴学、语义哲学等相关学科;二是用以解释人类表达与感知各门艺术的形态特征,实现与体验它们的审美价值等艺术实践规律的艺术现象学方法,涉及艺术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生成的艺术哲学、艺术美学、文艺学、艺术心理学、艺术民俗学、艺术社会学等相关领域;三是用以揭示并预见那些能够整合各门艺术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用以建构人类艺术创新精神的理性范畴,用以阐释人类以艺术之道把握主客观世界的价值真理的艺术之学的理论方法,涉及心理学、精神科学、美学、意识认知科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

二级学科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实体,一级学科的宗旨目的及其各项具体的指标能否顺利地实现,关键在于二级学科设置的规范性和实施运作过程中的合理性。审视任何一个传统学科和现代学科的构架体系,无不把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作为不可或缺的两大部分,故我国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设置,应遵循继承性、科学性两个基本原则。继承性原则。注重广泛地继承与借鉴世界各国艺术学优秀学术理念、方法和成果,重点强调继承与弘扬中国艺术文化一以贯之的综合性、包容性民族精神特质,以期在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进程中强力凸显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强的坚定信念,在此基础上实现广采博纳、兼收并蓄的学科构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科学性原则。倡导和尊重科学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党和国家及学术界、艺术界、教育界历来秉持的发展观。科学性是一种极具世界包容性、人类本体性和时代进取性的现代学术理念,处在重大转型起始阶段的艺术学理论二级学科的设置,如何更好地体现科学性原则,这是对艺术学理论界群体智慧的重大考验。具体来说,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首先需要基于人类据以内化—转化—外化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规律,其次是需要基于人类用以认知艺术文化和创造审美产物的心脑科学规律,再次是需要基于艺术家用以构制艺术造型的形式法则、感性之道与技术规范。

根据上述基本原则,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范围,可包含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应用理论两个二级学科,下辖相关的若干研究方向(或三级学科)。艺术基础理论。艺术基础理论,主要涉及文化主体对艺术文化世界这个艺术本体系统的观察、分析、判断、评价等对象性的艺术认知基础理论。具体包括传统学科的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评论等三个主干研究方向。(1)艺术史:含中国艺术史,外国艺术史,以及艺术考古学、艺术图像学、艺术人类学等交叉学科专业方向。(2)艺术理论:含艺术原理,艺术美学,以及艺术文化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教育学,艺术宗教学等交叉学科专业方向。(3)艺术评论:含艺术鉴赏学(传统艺术鉴赏、现当代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学(传统艺术批评、现当代艺术批评)等。艺术应用理论。在当今时代,“全球审美化”“经济基础审美化”“物质审美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学术理念不断影响着艺术理论的更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再次产生巨大的变异,首先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与艺术创作的思维范式,倡导生活审美化的艺术理念,艺术已经渐渐地远离神圣的象牙塔,回归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本真的层面,也即实现了由人类的生活提炼升华成为以“美”为核心的艺术,再由艺术的“美”熏染提升人类生活的一个博大的理论命题,“审美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策略”。当然,上述艺术理论的流派及其理论,并非构成对传统的和现当代其他艺术理论流派的取代,而是形成了一种并存与互补的发展关系。从大局上看,上述变化有助于破除“艺术神圣”“至高无上”的象牙塔情结,让艺术回归现实,服务于社会生活,无疑是艺术理论研究造益人生的一大进步。我们再从人类艺术文化演进发展历史的视角来看,从艺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源头(源于生活),到艺术与生活的渐行渐离(高于生活),及至艺术再次回归到生活中来(创意生活),总体上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轮回及普遍性发展规律。因此,设置艺术应用理论二级学科既合乎规范又通于情理。艺术应用理论,主要包括20世纪末以来在我国热兴的艺术管理研究和艺术创意研究两大主干研究方向。(1)艺术管理学:含艺术文化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市场与营销管理、艺术展演与策划管理、艺术产品与传播管理,艺术品抵押与信托管理(艺术品抵押、艺术品按揭、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股票”)等方面的研究。(2)艺术创意学:含艺术文化创意、艺术产业创意、艺术传播创意、艺术经济创意、艺术科技创意等方面的研究。#p#分页标题#e#

艺术学论文范文3

1、高校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面临很多问题:课时量锐减,教学信息量大,教学任务多,教学质量要求高等问题。学生进校以前是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过渡的艺术生,基础薄弱,基础课教学要针对这一教育现实,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和接受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的学生。

2、传统的教育现象是“讲得多、练得少”或“讲得少、练得多”或“讲得少、导得少”,而且很多基础教师重画技轻理论。有些老师经过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容易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会主动反思和怀疑自己的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导致基础课教学发展进展缓慢。

3、过去的教育思想主要是传授知识,认为学校教学就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育质量的好与坏,主要看学生自己积累知识的多少,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仍在做怪。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责任,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博学多知,画技精湛,通过经常的研究和学习,开阔自身的视野,具有高效的认识知识层次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艺术表现力。教师要主动地学习,苦练基本功,不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和教学质量。只有努力专研,了解艺术设计教育专业的发展脉络,才能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1、具有批判反思的思维意识和创新精神

艺术设计教师必须要主动思考,不断总结,经常回顾教学细节,做好教学反思,才能不断促进美术教学的发展。特别是艺术设计基础课的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能适应和接受艺术设计类专业要求的责任和义务。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意识是要抱着怀疑的态度,敢于怀疑。无论是教案反思,教学反思,还是教学细节回顾,这都是一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当代艺术设计教师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教育家普遍认为,具有批判和反思的思维意识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理论。艺术设计教师不仅仅是储存他人观念的容器,也要对传统教学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艺术设计教师应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要不断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要具备批判精神、反思精神、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的能力,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美术教学规律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索。

2、具有丰富的学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

艺术设计教师不断发现身边的新材料运用于艺术设计教学之中,是通过讲解形式美的基本原理和形式法则进行形象创造。通过教学,打开学生已有的思维模式,开阔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艺术设计教师不但应具备各种画种的专业技能,还要不断的深入实践,向民间艺术去学习,学校应该给艺术设计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教师要“一专多能”,无论是现场作画,还是示范教学。另外,艺术设计教师要学习新的技能技法,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3、艺术设计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

作为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师必须是:师德高尚,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美术学习态度,并且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研究精神,具备研究能力,完成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的能力。美术教师不只是一名教书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创新者。艺术设计教学是讲授理论知识和传授专业技能的特殊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则是进一步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活动。加强艺术设计科研活动意义重大,它能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学发展。美术科研主要包括专业技能的方面的参加各项艺术赛事,教学改革和艺术设计学术论文的撰写。当代美术教师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美术教师由于专业特点,不能同其他专业一样整日地坐在办公室内备课,他们要到生活中寻找创作灵感和素材。不走出去创作,不去参加各种美术技能比赛,他们的艺术生命就会慢慢枯竭,美术教学就会滞后。因此,学校应该给美术教师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三、改变传统色彩教学理念

要对传统色彩教学有新的看法:绘画的色彩,是作品的生命力。现在真实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色彩本身要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个性。从早期文艺复兴开始,色彩的表现方法极其丰富,历代艺术家辛勤耕耘,给后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艺术宝库。传统色彩在体现物体固有色方面形成了艺术特殊。在准确的造型基础上,赋以固有色的色彩表现。固有颜色,通过含糊与鲜明、明丽与暗淡的调子,创造出了身临其境的空间。怎样在色彩基础教学中吸取传统绘画的营养,启发学生的色彩感应力,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色彩绘画艺术在它发展的过程中,规则是不断变化的,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对色彩基础教训有一个深刻的、全面的认识。在平时课堂写生中,从一开始就要学生重视对色彩的感觉,不要受太多的色彩理论束缚住学生的思维。打破传统的色彩理论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现在,要求学生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主观精神,使自己的画面中创作更多的抽象因素。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运用到色彩画面中,将会创造出更多的具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四、改革措施向设计方向转移

设计色彩的基本训练包括构图、构形、构色及形式构成。与绘画色彩不同,设计色彩教学在绘画色彩的基础上把重心向设计实践方面转移。教学中不能用绘画色彩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进行,而是向设计方向转移。

1、着眼点的转移

由绘画创作的自由性向设计创作的受限性转移。在教学中借助设计色彩优秀作品与学生共同欣赏,一起寻找作品中美之所在以及与绘画色彩的异同,使学生加深对设计色彩表现的特点及其倾向性的认识。

2、写生观察,由写实向写意转移

绘画重写实,设计重写意。在教学基本训练中,不要只局限于面对景物写生,应自由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似的驰骋,去寻找美的表现。写生重感悟,想象寓求新,合乎设计基础的重点要求。

3、在技法上向“色的分解”转移

将变化万千的自然色彩概括为几套色的归纳色彩写生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用极简练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然界中对象的丰富变化,使学生从自然结构中归纳出艺术形象与概括的色彩秩序,强调写生时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的有序步骤与造型特征以及形式美法则的具体运用,从而顺利进入到色彩诸关系对比元素联系的整体系统中去。在形态上重视轮廓影像效果,省略繁琐细节,以形成特征强烈的视觉效果。4、在色彩的选择上和使用上向红、黄、蓝三原色转移将画面各种色彩分解为基本色块红、黄、蓝的组合。间色和复色分解为原色的空间混色,灰色可分解为任意一对互补色块。色味则有色相和色块多少来控制。使画面增加色彩丰富、响亮、闪烁、强烈的艺术性。

5、在表现技法方向,向装饰性画面转移

从静物到风景再到人物,都以色点、色块、色阶来表现。利用点、线、面以及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进行画面刻画。采取色相推移、明度推移、纯度推移、冷暖推移、面积分割的色彩装饰手法;也可采用中国画勾线、勾边的装饰手法。

6、把创作思想和实践的重心转移到创新思维、理性认识和象征意义上来

创造性是评判装饰艺术作品的优劣的重要标准。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在设计色彩教学中只重视求同思维,而忽视求异思维,只强调逻辑思维,而轻视想象思维的种种弊病,会导致学生创作思维的思路闭塞,想象力贫乏。所以,在设计色彩课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课程目标首先是进行命题性色彩创作练习,创作出符合命题题意的设计性突出的作品。着重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观念,主观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设计的能力。把握主题、强化装饰造型、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段。然后是进行设计性装饰画创作练习,模拟客观环境、空间进行假设设计、运用象征等手法创作出符合环境空间整体,和谐新颖的设计色彩作品。

五、结语

艺术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意义协商;抛锚教学;算法图式;随机进入;多媒体;微课程

瑞士的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而且施万克、弗罗登塔尔明确表示:建构主义理论与数学教育理论是相通的,建构主义对数学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教学团队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轻学”以及重外部刺激轻内部心理过程和主观能动性的缺点,以建构主义中的意义协商、抛锚教学、算法图式和随机进入等四个核心理论为基础,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省级教改课题研究和理论探索,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并具有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建立了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三位一体教学范式,该教学成果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①第一位:也是主体结构,改革传统教材,开发了《微积分》《线性代数》和《高等数学习题课教程》教材[1,2,3],以此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改革;②第二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多媒体课件;③第三位:基于网络技术的微课程精品资源,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4]。

一、主要特点和优势

建构性学习需要精选学习素材,建构主义理应取代工具主义、理性主义而成为主导课程资源建设的理念。我们进行教材改革,将其作为主要载体,并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双翼”,三位一体,成为教学范式的动力系统和技术支持。

(一)简易通俗实用

在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呈现过程中,注意采用启发式方法,尽量把数学知识的传授处理成一个“发现”的过程。譬如,对于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尽可能从实际问题入手,阐述其产生的背景及其典型应用。对于重要定理的导出或证明,尽量采用“诱导发现”或“归纳、类比发现”的过程。对于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则尽量抓住经典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最终应用数学思想方法研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中图表丰富,在数学知识的阐述过程中,注重从直观的几何意义或实际背景引入和解释概念和定理,深入浅出,在保持概念理论叙述严谨性的基础上,力求形象直观、通俗易懂。数学哲学观和系统论渗入到教学范式中。不管是横向上,还是纵向上看各章内的各知识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许多理论、方法和性质会一脉相承地“移植”或“遗传”,但另一方面,有时存在着重要的“变异”,使得学习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二)融入现代技术

数学软件不仅可以构造实物,还可以构造虚拟的模型,帮助我们提高对有关问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及方法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寻找特定信息、完成认知操作、寻找某种设想等。与教材配套的微课程资源中就有相关的数学软件程序,并且在多媒体课件中有演示,它们不仅可以用于课堂,增强教学效果;也可以用于自学,拓展教学空间。笔者重视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在多媒体课件和微课程资源中,许多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与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不同,都是先由数学软件画精确图,或用简单的例子做引入,大胆猜想,再细心验证,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这更贴近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简洁、清晰又高效地建构起认知结构。

(三)以方法论为指导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许多概念依靠多媒体的直观演示来引入,使学生兴趣盎然。但在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过分依赖直观形象,缺乏必要的抽象思维训练的话,学生在后续学习时会倍感吃力,因此要注重把握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分寸”,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既借助多媒体演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做方法论剖析,将外部操作内化为思维建构。例如在引入定积分概念时,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曲边梯形面积和物理问题,强调“以常代变、近似求和、精确求值”等基本知识技能,强调“以常量认识变量、从量变认识质变”等基本思想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这样以方法论指导制作多媒体课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高等数学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趋势形象地显现出来,方法论层面的指导也使得学生准确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及核心,有利于产生正迁移。

二、实施原则和关键

中国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笔者提出的教学范式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认为高等数学教学应继承发扬这种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数学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例如,为了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高等数学应引入算法,把最基本的数据处理等作为新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删减繁琐的计算、人为的技巧难题和过度的细枝末节,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些做法彰显了数学能力的本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很好的作用。另外,该教学范式还重视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得基本数学思想方法与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技能一起构建起三维的数学基础构件,再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变成这三维构件的粘合剂。事实上,高等数学教学中随处可见数学活动,学生在其中获得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与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融合在一起,形成稳固的高等数学认知结构系统。

(一)基于“意义协商”,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以及学习伙伴的协作和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其中“意义建构”是全部学习过程的终极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笔者所遵循的核心理念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信息交流,对知识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向导下进行讨论和交流,建构起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批判地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从而有效地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范式中的多媒体课件和微课程资源并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常以反例、错例及一题多解的形式呈现,这是加深理解数学知识的极好素材,可以将它们作为补充资源,放在微课程的教学反思、反馈评价模块中。例如,学生总能发现,有些题目的错误解法虽然“失败”了,但坚持下去,进行反思,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最终却能解决问题,甚至引出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而且从数学历史来看,这也与数学知识螺旋式上升、不断发展的进程相一致。又如,将批改作业时发现某学生的错误、不规范的书写格式等,用手机拍摄下来,以图片和微视频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平台上,组织即时讨论,不仅该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其他学生也受益,教师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二)基于“抛锚教学”,创设情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特别强调设计生态性的学习环境,笔者所设计的新型学习环境的核心特征是:学生通过小组协作活动来解决帖近于现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学双方潜心搜索有效信息,交流数据资料,精心设计多媒体等形式的知识媒体,共同建构和分享知识。教师承担着组织者、教练或顾问的角色,他们也常常通过小组形式协作进行教学工作。这种新型学习环境主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平台建构而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管理、互动交流和信息加工处理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此空间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资源(如纸质资料、多媒体音像资料以及Internet上的数据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这些媒体和资料不止是用于辅助教师的讲授,更关注支持学生的协作式学习和主动探索。下面以微分中值定理为例,说明其具体环节。该课例的关键就是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简短的引入后,用PPT呈现庐山云雾图片:绵延山脉中,云海在上升和下降,如诗如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欣赏自然美景,用连续曲线段勾勒出山脉的轮廓,用水平线的水平移动模拟云海的运动。在上述情境下,设计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有感染力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这些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整体上看图2,这些点为最大值或最小值点。再看这些点的局部,例如不妨考虑最大值点,用动画重复直线的平行移动,发现:水平线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它与曲线的交点和目标点的连线的斜率在左边为非负,右边为非正,最终的趋势是斜率为零。数学家费马(Fermat)将该过程用精确的数学语言刻画出来,得到Fermat引理及其证明。再回看整体图,Rolle定理的条件保证最值点存在,由此得到启发,用Fermat引理证明Rolle定理,板书证明过程。引导学生回忆原来所学的知识:用参数方程表示曲线在相关科学研究和应用中有重要意义,指出数学家柯西(Cauchy)在这方面继续做工作,得出了Cauchy中值定理。考虑到这是非数学专业类课程,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猜想:它的证明方法也是通过构造辅助函数解决的,鼓励同学们课后进行讨论完成证明。教学接近尾声时,保留在黑板上的板书和多媒体课件相互衬映,呈现出如下框架和内容(其中箭头线用彩色粉笔突出显示):图4微分中值定理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结束时提出如下问题:问题6数学工作者一直在研究微分中值定理。正如回想中学时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可以统一定义为圆锥曲线一样,我们是否也可以将各种形式的微分中值定理加以统一呢?由于有多媒体动画所带来的直观感受,同学发现几个中值定理的图形中蕴涵着一种共性,即在直线AB移动过程中两交点与目标点所构成的三角形面积值逐渐缩小为零,得到结论:可用《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表示三角形面积。再简单介绍几位数学教师的成果,制作微课程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并鼓励同学们进一步探究。数学教育实验研究表明,个体在环境中总是依据自己特有的经验定向进行认知活动,有的人偏爱静态的特征性认知思维方式,有的人偏爱动态的功能性认知思维方式,教师应会识别和尊重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合适的方向建构知识。高等数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着真实的背景,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科学活动中发展的成果。教师应从具体实例出发创设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上述课例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微分中值定理知识进行了“组织”,让学生掌握了中值定理等重点知识,也更好地理解了极限的局部保号性等难点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算法图式”,同化顺应

目前有些高等数学课程、教材和教法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采用单一的表征方式呈现数学知识,难以激励学生主动使用自己最佳的认知工具。同化与顺应是学生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图式扩充),而顺应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图式改变)。通过同化与顺应,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学生的认知结构逐步建构起来并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笔者以算法为载体,针对不同认知思维方式,提供多样化的图式表征,如静态的表格式和动态的流程图式,让学生选用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外在表征形式,使其建构的认知结构取向与外在问题表征形式产生共鸣,达到最佳学习境界。经过教学研究,笔者发现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内容极易程序化和算法化,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和加工,将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算法思想引入教学设计中,得到流程图,重新组织教学顺序,将相关算法流程图或板书或用PPT演示或上传至网络教学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困扰着教师的教学难题。我们为知识点设计知识谱系,构造紧密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课件、微课程中,通过设计模块、按钮等功能生动地呈现出来。例如,六类多元函数积分关系如图5所示,它们有机结合,构成一个系统,也宛如六位成员构成了一个家族,以定积分思想方法为其核心和“血脉”,可以通过它们的定义、计算公式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定理的推导过程理解这一点。其中“五角星”部分的粗线所表示的是在高等数学学习和工程技术中有着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的几种重要关系,即:格林公式、高斯公式、斯托克斯公式及曲线(面)积分的计算。

(四)基于“随机进入”,设计碎片

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问题的多面性,教师很难真正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意义建构,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理解。针对此弊端,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和不同方式进入同一内容,从而达到对同一事物或问题的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随机进入教学”。这种多次进入,绝不是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只是一般的知识、技能的简单重复和巩固,这里的每次进入都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多次进入的结果是使学习者获得对事物全貌的理解与认识上质的飞跃。如前所述,建构主义者提出在设计教学进程时教学活动不必非要按严格的直线型层级进行,学生可以非线性地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微课程为此提供了一种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知识点的个性化、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例如泰勒公式这一知识点,它是从拉格朗日中值公式中发现规律而推广得到的,如果将其进一步推广得到泰勒级数,再认识其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从而引出傅立叶级数,知识点跨度大,其本质联系很难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笔者将这些知识点碎片化,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微课程资源,作为辅助资源让学生自主强化学习。要处理好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辩证关系。微课程是课堂教学的改编,微课程还要像微电影一样,体现微的特性。教材是整个数学史的浓缩,并且受篇幅、严谨性等影响,教材中往往难以体现定义和定理等的背景、意义及其思想方法,无法回归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这可以通过微课程来实现,在微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猜想、合情推理,阐明数学理论中的深刻思想方法,可以在不失严谨的前提下,用通俗直观的语言处理教材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将优质微课程资源共享,像看电影那样,回放观看,反复强化,达到传统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例如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极限过程、无穷小的比较、幂级数和傅立叶级数的逼近以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的蒲丰投针实验等,在此基础上制作微视频,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启示与展望

艺术学论文范文5

从客观角度来看,差异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弹性分层方法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学有所获,改变对学习的错误认识和态度,以激励、促进的策略来让学生从心底真正的喜欢上学习,而不是盲目的为了考个好成绩而学习。差异教学是对现行班级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教师在进行差异教学时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让“差异”成为推动学生进步的动力,而不是让“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负累。

二、高中数学差异教学实践

数学是科学学科的基础,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的学习难度上升了不止一个层次,这使得已经习惯初中数学学习模式的学生在刚步入高中学习阶段时会非常的不适应,这种情况一般会在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当中有所体现。原本在初中数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不再是“尖子生”,原本在初中数学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学习起来变得更加吃力,原本在初中数学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干脆就放弃了数学学习,这种情况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学生没有做好初中到高中学习阶段的角色转换、学习压力增大、学习自信受到打击而导致的。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数学学习和自我学习水平有正确的认识,改变对数学学习的错误看法,重拾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以差异教学法来进行数学学科内容的教学是最好的办法。

数学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严密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性,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和逻辑性,使学生能够在大学及以后的学习阶段中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就必须要保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建立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然而学生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基础知识扎实程度也不同,对于数学的学习态度和热情更是不同,所以想要激发出每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学生明显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站在每一个学生的角度上,从他们的视角出发,才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他们分为3层,(3层最好,少了体现不出差异性,教学效果不好;多了授课难度加大,容易适得其反)其中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为A层,学习水平适中的为B层,学习水平较高的为C层。在学习过程中笔者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来进行习题要求。

三、高中英语差异教学实践

在进行高中英语的差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将激发学习兴趣作为首位。因为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之间存在的很大的不同,所以想让学生完全抛开汉语语言在他们脑中形成的认识来客观的学习英语语言是非常困难的,也正因如此很多学生都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英语是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在学生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然少不了英语,所以教师必须要激发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的喜欢是英语课程。当然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也需要用差异教学模式来进行。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仍将他们分为3层,分层方法同上。

四、总结

艺术学论文范文6

、通识教育理论下的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名字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音译而来,通常也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先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自此引发了人们对通识教育的各种不同的表述和对其本质含义的思考。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表现即是,通识教育是没有专业之分的,是在大学教育中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学习和接触的大学教育。简要来说,通识就是为不同的受众者提供具有通行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而通识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一些普遍的并且对他们认识世界和感知文化本源有帮助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中国古老的思想能够在一些著名古籍中瞥见,如《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识即为博学,博学并不是说所有学问都精通,而是对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域的文明发展和文化进程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便是通识最初的定义。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1、美育教育

公共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概念美学家席勒曾在其所著书中提出“想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美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使其拥有感知美的能力,成为审美的人。公共艺术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它并不具有很强烈的目的性,不强求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某种技能,而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精神的净化和思维的引导。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为了塑造拥有健康情感和心理的大学生,笔者认为美育教育中的美,并不是单纯的体现在构图、色彩配比、音符的精妙或文字的艺术,美育是通过艺术去熏陶学生心中对美的触感,拨动人们最原始和单纯的心弦。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健全,富有爱心与感恩之心的人,对和谐与友爱心之向往。在艺术中畅游,感受身心愉悦的奇妙体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

2、德育教育

公共艺术课还是一种德育教育。所谓“德,才之帅也。”一个人最大的才能便是德行端正,正直孝义。礼义廉耻皆为德行,一个人德行的培养是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本质都来源于自身对外界影响的感知和理解。艺术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德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自古至今音乐都是一种最强烈的表现情感的艺术,“礼”与“乐”相辅相成的美,谦谦君子“立于礼,成于乐”。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欣赏好的艺术作品,令大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抽象的艺术形象和传递的艺术情感,艺术能美化心灵,美好的心灵自然滋生美德。

3、形象思维的培育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进一步提升有帮助,目前已经得到证明。艺术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记忆,记忆会深化学生对其的感知能力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科学家用抽象思维解释世界而艺术家则用想象思维来感知世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知识则是产物。任何创造都来源于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恰恰是形象思维的影响。所以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积极的影响。

4、心理素质的培养

这一代大学生都在家长的呵护和陪伴下长大,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没有饥寒交迫的体验、没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和谐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处于比较单纯和相对顺利的环境中。所以大学生对于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往往表现的易怒和急功近利。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教育是精神的体验,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中,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过程。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从未有过的坎,他们能够借助艺术课程中的形象,理解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在思索中,能够对从前无法想通和无法认同的事件,能够以从容淡定的姿态面对。这就是艺术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三、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

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公共课,可以使学生更具有情感上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一些细微情感的处理都有着正确的引导。作为公共艺术课程,在专业以外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上应当选择有利于学生审美培养和人文情感培养的艺术。比如: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影视、雕塑、民俗、等等,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艺术作品的审美基于对艺术作者的了解的基础上,所有的情感都与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人们虽然每天经历这自己的生活但是却有着相互交织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交流才是艺术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在设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共性来选择。即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性,抓住这些特征来选择艺术课程,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度的契合,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军梅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校艺术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校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而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范围内由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受高职院校性质及其定位的影响和制约,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应该顺应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积极推进整个高职校园的文化气氛。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技术运用能的培养,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其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物质载体、人文教育氛围和文化环境都有自己的特色。如生源除了有普高生之外,还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中职生;教师则一般具有“双师”资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校企社结合的办学模式等等。总总这些,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物质精神集合。简而言之,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缺失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百度百科中给出的定义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可见价值取向强调主体的感知与主张,在谈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时,不可避谈“人”这一主体,“人”的价值观及其对学校价值的评价。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这里所提之“人”并非特指某一人,应至少涉及五方面的人群: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及家长;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社区居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其特有的高职校园环境、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以及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得它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特有的建设模式和规律。由于高职院校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理论积淀不深、办学条件改善不明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原因,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对其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意义创新认识不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障碍认识不足等问题,其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大力推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的价值转型过程之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深刻影响着以市场为风向标办学的高职院校,也影响着构成高职院校实体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创造——构建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发展,是学校价值存在的表现与追求。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结构看来,“高职教育”很容易让人与三流教育联系起来,是针对考不上普通高校学生的一种普及教育,诸如此类的价值冲击,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挑战,甚至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缺失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1)重硬件建设,轻人文教育;2)重技能教学习,轻素质培养;3)重功利导向,轻品格建立;4)重规范化教育,轻个性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国家诸多政策、文件的引导下,明确了自身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行动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校企社政合作。但因为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院校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被过于夸大:在校园建设中,往往只关注校园面积、校舍扩建、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忽视了引领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精神文化,有些院校,为了以更好的校园环境吸引学生报读,甚至出现好大喜功的倾向,实验室的开发建设也不甚考虑生产流程;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从事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就大功告成,忽视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强调与市场接轨的教育,灌输“以技术谋生存”的思想,忽视了学生人格独立、心理健全方面的培育,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环境,学生在精神上受不起打击,自我、依赖、缺乏自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缺少较强的创新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规范化教育,强调市场规范,强调职业规范,强调操作规范,轻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文化建设,无论其起点,还是归宿,都应该是人。校园文化的建设,其归宿就是学生的健全、优秀成长。有职教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建立起个性化的、有竞争力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突显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高职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艺术教育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针对目前所出现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着改进的方向与方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十大特征: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独有性、系统性、积淀性、渗透性、传承性、丰富性、实践性。其中艺术性不仅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软硬件中展示出来,亦可对其他各性的发挥起到推进作用。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环境下所形成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形成高职院校最鲜明、最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持续稳定发展的活力和前进方向所在。由此可见,不说艺术教育能完全解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问题,但确实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推进作用。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系党支部教师的专业优势,对艺术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展开研究,对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1、充分运用艺术设计营造人性化的高职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以最直观的形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志向。对于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内涵而言,美观性是必须的,但此审美标准的形成亦是建立在对功能需求的满足上:解决教学、生活空间的动静分离;解决各功能空间的区分与衔接问题;解决各功能设备的语意问题等等。然而,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建设的核心且在于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设计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需扩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丰富其建设的外延:摒充冷漠、生硬的功能至上物质,营造整洁、阳光、幽静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们从心理上感受到校园的温馨,在与环境的结合中,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以此提高、熏陶和锤炼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理想信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在塑造富有核心和灵魂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一个有归属感、热情阳光、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群体,热爱社会生活、积极向上的高职学生群体。

2、通过艺术教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环境。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实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形成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艺术教育的内涵包括教育人们对美产生认知,教育人们以艺术的方式与人沟通、处理矛盾,教育人们以艺术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适应力和想象力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首先,艺术属于美学范畴,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如哲学般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美的意识形态可以促进人朝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这正是我们对大学生,特别是人格尚未完全形成的高职学生的引导重点。高雅的视觉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才能,扩展想象空间;优美的音乐能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形象思维;艺术实践活动亦可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平稳的过渡到社会人。此外,艺术教育所强调的审美关系本质是一种情感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爱的关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爱的体现。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促使人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在爱的实现中达到“和”的境界,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处世观,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用一种让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而此“和”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存在于学生之间,亦存在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管理层与被管理导之间,甚至作为一种良好价值取向,感染至学校群体与校外群体之间。再者,艺术与科学常被人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下,艺术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教育。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开拓的丰富想象力,能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学术交流、环境美的创造、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等方面,不断迸发新的火花。

3、以艺术手段加强高职院校品牌建设

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阿特金森提出“大学应该是人格的塑造者、文化的守卫者、价值的批评者”,这是对大学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而各个院校又应有自身的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中的品牌形象设计正是构建高职院校品牌的基础手段。良好的品牌形象中蕴含了学校的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软竞争力,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指导都通过优秀的视觉形象进行良好的传播,形成有益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下高职院校一窝蜂的追求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可以让学校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办学方向,构建有特色、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现代高职学院,这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有效必然途径。

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推进作用

以艺术设计系学生党支部为例,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更能发挥自身的特色,表现出更好的促进作用:

1)发挥学生党支部面向基层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可以有效在各年级的学生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有目的的策划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党团员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乐于工作、乐于学习、积极做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教育、宣传等活动中,利用艺术生的优点和特点,发挥发挥学生艺术审美的优势,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传播活动的实践锻炼,促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学生支部的凝聚力。

2)发挥教师党员的艺术特长,服务于全校人文教育宣传,提升学院凝聚力。从艺术专业的角度,在系党总支的组织与推动下,艺术教师更有好地协助学校开展文化活动,指导学生建立社团协会,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戏剧协会、音乐舞蹈协会、校广播站、校记者团、服装模特、动漫社等等。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学生能获得施展才能的良好机会,传递正能量,对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和道德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和困惑,从而促使个体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协调的发展。

3)组织本系师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社区,促成社会群体对本校积极的价值评判。艺术师生的专长优势还表现在对外的宣传能力上。在系基础党组织的对外沟通与协助下,党员老师带领艺术学生,通过承担更多的对外宣传工作,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形式来完成服务项目,从而把学校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以及文化项目传递给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作者:张容容 黎枫 索笑雯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三篇: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启示

1庄子理想人格的提出

庄子的理想人格学说,是在批判儒家“圣人”人格理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儒家美育思想及其倡导的教育实践相当流行。儒家强调通过积极、“有为”的“礼乐教化”来砥砺、培养和完善一种“君子”美德,从而达到理想的“圣人”境界,“圣人”也运用“仁”“义”“礼”“智”“孝”等伦理信条对普通百姓进行强制性的道德灌输和规范,以培养出一种“顺民”美德。对于儒家的这种美育理想及实践,庄子以道家“自然无为”的人性论作为思想基础对之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认为“道”之本性为“自然无为”,而人以“道”为最高法则,其本性也应该是“自然无为”,是一种质朴无华、纯真自然、类同赤子的本真状态。对于人的“自然无为”、素朴纯真的自然天性,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无为而治”、抱朴守真、顺其自然,维护、保持和恢复这种天然本真状态不受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异化。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化”,这一点与儒家美育理想所强调的“自然的人化”———人之内在自然的社会化和道德化———恰好对立。因此,在庄子看来,儒家的“有为”、非自然的教育方式,处处用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去强制性地约束和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导致人类“失其性命之情”(《庄子•骈拇》)。庄子说得好:“且夫待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庄子•骈拇》)儒家的教育不仅无助于改善人性,结果反而造成了对人之自然本性的扭曲和戕害,使其“莫不以物易其性”,从而走向异化和堕落:有虞氏招仁义以扰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在庄子看来,儒家用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试图去改造人性,其结果是造成“以身为殉”,扭曲、残害了人性之自然本真状态,而且圣人强调以身作则,自觉用这些规范去约束、改造自己的自然本性,实际上也伤害了自身。因此,庄子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也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尽管自许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但在本质上与天下庸众并无区别,同样都是“以物易其性”,都为外物所役使而失去了自己身心的自由,从而成为外在功利目的的可怜的牺牲品。庄子进而认为,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人性堕落和异化是社会、国家动乱的根源。在这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时代,儒家希望通过恢复周代的仁义礼乐之道来解决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这种努力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反而为诸侯列强所利用,成为他们窃国夺权的便利工具。因此,庄子继承了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19章)的主张,把儒家圣人及其“礼乐教化”学说看作是祸乱天下之源,是造成当时种种社会罪恶和国家动乱现象的首恶。因此,庄子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箧》),要求彻底抛弃儒家的这种“礼乐教化”之学: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庄子•箧》

2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

在批判儒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想人格典范作为自己的美育目标。这是一种以“道”之“自然无为”精神为依托的、以追求超越道德价值和现实社会规范而获得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为根本目的的、具有鲜明审美色彩的艺术化人格。具体来说,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庄子的理想人格如“神人”“至人”“真人”等都是“得道”之人,是“道”之“自然无为”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体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强调“道”的“自然”“无为”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特征。“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创造者,“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这是万物从无到有,从无形、混沌的“道”转化为有形、具体之物的过程。“道”又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同时,“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的,它创造宇宙万物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是自然而然的,“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侍其成”(《庄子•秋水》);而万物的生成、变化的过程也同样是无意识、无目的,自然而然的,是一种在“道”之“无为而治”下的“自化”,“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时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因此,“道”虽“无为”,实际上却“无不为”,天地万物得“道”而自化,结果是“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庄子•知北游》)可见,“道”凭借“无为而治”,顺任自然,任天地万物自生自化而化育、成就了它们。显然,庄子这里关于“道”的本体论学说,其重心并非在自然、宇宙,诚如李泽厚所言:他(庄子)之所以讲“道”,讲“天”,讲“无为”“自然”等等……都只是为了要突出地树立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所以他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因此,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格境界就是得“道”,达到与“道”同一。“在庄子,‘道’成为人生所达到最高境界,人生所臻至的最高的境界便称为‘道’的境界。”既然“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那么理想的人格境界也应该是“自然无为”。他应当不违背万物之自然本性(包括他的内在自然本性),对待自己应当安时而处顺,“齐生死,等是非”,对社会的毁誉、事业的成败、人生的遭际和变故,甚至面对自己的生死大事,都能顺其自然、安之若命而泰然处之。对待他人和万物,则同样“不以人助天”,而是“以天合天”,听其自然“而使其自己也”(《庄子•知北游》)。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种理想人格有过生动的描述: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其次,庄子的理想人格区别于儒家“圣人”的关键在于它具有超越道德价值和现实社会规范的特征。如果说儒家美育强调“自然的人化”,强调“美善相乐”,强调美育的伦理目的和道德旨归,把道德的完善看作“圣人”的最高品质的话,那么庄子强调的则是“人的自然化”,强调“人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因此,庄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恰恰以超越现实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为特点。庄子虚构了一段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要想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必须以忘却、舍弃儒家的仁义、礼乐等伦理信条和道德规范(当然还包括所有的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为前提。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庄子•大宗师》“坐忘”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境界,而仁义礼乐恰恰能够让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性》),是阻止人性返璞归真、“复归于朴”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忘却、舍弃这些伦理束缚和道德桎梏。而此段文字最后是孔子的心悦诚服之语———“丘也请从而后也”,则是庄子通过一种“精神胜利法”宣告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对儒家的“圣人”理想的彻底胜利。另外,庄子的理想人格还表现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超越。庄子本人就具备一种傲视权贵、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同样,他心目的理想人格也处处表现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淡泊和蔑视态度。《庄子•逍遥游》中所记载的故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下焉”,就是这种对现实政治的自觉疏离态度的反映。和道德规范一样,对现实社会政治热衷以及对社会事功和权力名利的渴望,同样会造成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因此,庄子认为,要实现理想人格,同样要对超越现实社会政治,要做到“外天下”。同样,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种理想人格也有过生动的描述: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孰肯以物为事!———《庄子•逍遥游》再次,由于超越了现实政治、社会以及道德等诸多现世规范与局限,使得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了明显的超功利性的审美色彩,并具有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的特征。它由于舍弃了人的社会性价值,因而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自由特征。由于摆脱了道德、社会规范的负累和束缚,因而突出了个体的解放,但是,由于这种自由和解放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实现,使得庄子转而将其人格理想落实在人的内心,从而使这种自由和解放成为一种心灵的自由与精神上的解放。诚如李泽厚所言:“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庄子哲学的核心。”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神奇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描绘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一种能够“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至人”。他能够能够做到“无名”“无功”“无已”,能够勘破功名利禄等一切外在的功利束缚,从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达到一种一无挂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这种带有鲜明审美色彩的精神自由境界,突出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的“游”上面。庄子所谓的“游”,是一种精神之“游”,即“游心”。这种“游”是人的心灵、精神与“道”合一的状态,是“与造物者为友”“通乎物之所造”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高人生境界。它是“逍遥无为”的,同时又是“恶乎待”的、绝对的,本质上是精神因解放而获得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的自由其实就是过体‘道’的生活,即体‘道’之自由性、无限性及整体性。”因而,能“游”(游心),就成为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庄子之所谓至人、真人、神人,可以说都是能游的人。”同时,由于“游”(游心)是一种超越了现实一切利害和功利关系的心灵的自由观照和想象活动,因而会获得一种“无关利害的快感”(康德语),从而具有鲜明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性质。因此,徐复观断言:“能游的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了出来的人,亦即是艺术化了的人。”更进一步,理想人格的“游心”之所以能展现艺术与审美精神,还在于这种活动本身就充满了审美的快乐,而且这是一种庄子所说的“至乐”“天乐”,一种超越了世俗的感官快乐的精神快乐。在庄子看来,与“至乐”“天乐”相比,世俗的感官快乐是低等级的。“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庄子•天道》)而“天乐”“至乐”是“与道合一”境界中才能体验到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快乐。因此,庄子指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显然,这种“天乐”“至乐”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感官快乐和道德愉悦,而是一种纯粹、自由的审美快乐。综上所述,与儒家的那种带有浓重的政治和道德功利色彩的“圣人”人格相比,庄子的理想人格则充满了超功利的自由精神和审美的气息。如果说儒家的美育目标是以一种道德人格作为人格理想的话,那么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是以一种审美人格、艺术人格作为自己的美育理想。“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庄子所要求、所待望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如实地说,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

3庄子“理想人格”论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市场对艺术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艺术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艺术人才网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数字,“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十年间,艺术类高校增加千余所,考生增长30倍”。在艺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我国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不断向专业化和深度化推进,专业设置和划分越来越细,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教学手段和方式日新月异,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当前高校专业艺术教育水平整体上日益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和功利化,“在艺术教育思想上,一是重视艺术的功利性,片面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二是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特殊性,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它片面强调一种艺术专才的教育,过于注重艺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显然,这种单一而功利的艺术教育目标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国内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围绕这一艺术教育目标而设置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细化和专业化,同时过于偏重艺术技能课程,而忽视美学、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艺术教育目标狭窄,间接造成艺术教育方式的单向性和模式化,强调教师的绝对主导和单向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和自主性、创造性的激发。艺术教育目标的功利化,使得国内艺术教育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效果,试图通过短期艺术训练来培养出艺术人才,而无视艺术教育的长期性、终身性及其特殊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当前国内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在有些高校甚至已经表现得十分严重。显然,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发展下去,会大大影响我国专业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经济建设。面对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进行一番批判性审视,通过考察、借鉴、吸收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思想资源和理论,对当前高校的现有艺术教育目标进行改进和革新。显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在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当代转换工作之后,能够为当前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理念与艺术教育目标的革新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源和有益的启示,从而对我国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发挥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这些有益的启示和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庄子理想人格所蕴含的“游”的美学精神,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仍然秉持一种高度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片面强调艺术为市场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把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当作一种类似于培养、训练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一门谋生的技艺或手艺。诚如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九泓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在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及其家长(甚至包括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看来,学习艺术就是为了为了学一门时兴的手艺,获得一技之长,为毕业后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作准备罢了。于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需要优先等就成为对当前艺术教育的最高要求,而学生艺术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激发、人格的完善以及职业之外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则不在考虑之列。这种艺术教育上的功利主义,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审美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如果时刻不忘外在的各种功利目标和实用目的,是无法真正体验到审美观照和艺术创造所带来的心灵自由和美的享受,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如何纠正这种功利化的艺术教育倾向?显然,庄子理想人格中所蕴含的“游”的精神,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救时弊的作用。“游”,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利害和功利关系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概念本质上相通,都指一种“除了当下所得的快感、满足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艺术教育中提倡“游”的精神,就是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和创作过程中就如同从事游戏活动一样,忘却和超越外在的世俗功利和实用目的的考虑而享受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获得一种自由的审美愉悦。要鼓励学生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通过“齐以静心”的修养工夫,使自己的内心忘却“庆赏爵禄”,忘却“非誉巧拙”,甚至“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庄子•达生》),进入真正的“游”的状态和心灵的“虚静”状态(一种心灵完全自由和精神解放的境界)。而学生一旦获得心灵的“虚静”状态,则如庄子所说的那样“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可以大大激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创作灵感,使自己进入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也”的高度自由、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多次反复,不仅学生的审美和艺术创作能力会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人文素质和人生境界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第二,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人生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精神,对于当前艺术教育目标的革新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综观中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艺术教育在其目标的设定方面大致不外乎三个方向。第一,培养大量拥有熟练的艺术操作技能的艺术“工匠”;第二,培养一种少数精英式的天才艺术家;第三,培养一种拥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尤以艺术化、审美化人生态度的培养为核心。第一种培养方向,正是我国当前多数高校大力推行的艺术教育目标。尽管这种教育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推广,符合艺术教育市场化的要求,但其所秉持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庸俗教育理念及其推行的极其狭窄的专业艺术技能教育,显然违背了真正的艺术精神,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的人本主义原则。因此,这种艺术教育方向不应片面提倡。第二种培养方向,以培养天才艺术家为己任。显然,这种教育目标陈义过高,精英色彩过于浓厚,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几乎没有大规模实践的可能性。第三种培养方向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它不以艺术工匠的训练或艺术家的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唯一目标(当然也不完全放弃艺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少数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把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和一种自由健全的人格为最终目的。显然,第三种教育目标不仅切实可行,而且符合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当把上述庄子所倡导的“游”的精神从艺术、审美领域扩展至人生的现实生活层面上,就是人生的艺术化。能“游”的人,未必是艺术家或从事艺术创作,但是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则与艺术精神相通———二者都能够使人的心灵和精神超越外在的实用和功利的目的而获得自由解放。因此,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应当“技道并重”,通过“由技入道”,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和操作体验到自由的美感,体验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艺术精神。这就要求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要突破专业化的窠臼,抛弃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艺术技能的做法,而应该让艺术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中。就像近代美育家丰子恺曾指出的那样: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一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

4结语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在中国古代美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艺术教育实践也产生过积极、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如何对这一传统美育资源进行一番合理的挖掘、改造和进行当代转换的工作,使其能够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变成故纸堆里僵死的思想“化石”。虽然本文不可能完成这一宏大的任务,但却可以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条线索或一种思路。

作者:程军 许心宏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艺学院

第四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各校艺术教学机构在管理归属上有四种不同情况。有学者曾经在上海的九所高校进行过调查,其中三所高校的艺术教学部门由学校直接管理,有两所学校隶属于校团委,一所高校隶属于学生处,其余三所高校的艺术教学部门挂靠在人文学院等院系。有些省份的高校艺术教学部门则主要是挂靠在院系,有的学校归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础教研室管理,有的归音乐学院管理,有的归艺术设计学院,有的归隶属于语言文化学院等。而笔者所在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艺术教学部,十多年来曾先后归属宣传部、基础部、人文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不同的隶属关系表明了不同的职能,一般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机构无论是直接隶属学校,还是隶属团委或学生处,都不是按教学部门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下的艺术教学部门往往承担着比较多的行政职能。不言而喻,由团委或学生处管理的艺术教师,他们除了进行艺术课教学外,也不得不承担团委或学生处的一些行政工作,这就必然导致对教师的教学方面的要求和管理就相对较弱。隶属专业院系的艺术教研室虽然强化了教学管理,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河南省教育厅自2000年起,每三年对全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评估。在2009年的评估之后,朱英萍撰写了《关于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对艺术教研室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她指出,“第一,艺术教研室是弱势教研室,缺乏工作主动权。它归属于学校某个二级机构管理,如人文社科教研部,由多个教研室组成,马列、德育教研室第二,艺术教研室不便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由于教研室的级别低、人员少、申请专项经费以及安排活动场所不易,因而组织全校性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如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存在一定困难。第三,艺术教研室没有固定教学经费。”此外,多数学校还存在艺术教研室主要负责艺术课的教学活动,团委主要负责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两张皮现象,团委开展活动上不了层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上述情况说明大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问题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当建立良好的艺术教育管理架构,既能够保证艺术课主渠道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效果,也能够有利于调动艺术课教师的积极性,带动全校的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要求开设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即《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同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性质、教学目标、相应的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学科特色、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开设各具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因地制宜,利用优势,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可见,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是一个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目前高校的艺术课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各高校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主要科目集中在音乐和美术这两个方面。对西安四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教师自己申报,学校对于艺术选修课缺乏整体规划。由于艺术课教师本人所学的专业多为音乐和美术两个专业,因此,他们开设的课程也集中在这两个专业。上海九校的调查结果是:被调查的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艺术科目主要集中于音乐、舞蹈和美术,其他艺术门类很少涉及,比如影视就少有涉及,戏曲更是空白。其次,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理论型课程,如《西方音乐史》《音乐理论基础》等;二是欣赏型课程,如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的欣赏课,课程名称多含有“鉴赏”“欣赏”等,如《国画鉴赏》《音乐名作欣赏》等;三是实践与技巧性课程,课程名称多含有“技法”“技巧”等,如《中国画技法》《大学书法》《声乐技巧》等。调查显示,艺术类选修课的三分之二是第一类课程占,访谈结果显示,许多学生对于第二、三类课程的兴趣非常浓,但第二、三类课程只占三分之一。由于二三类课程开设门类少、名额有限,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报不上名的情况。显然,艺术课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有益于他们提高艺术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食粮。但由于艺术教育在各高校大多为选修课,学校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安排,因此,在现在情况下,艺术课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取决于艺术课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兴趣。

三、师资队伍

艺术教育能否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高校艺术课教师队伍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艺术课教师总量不足。教育部规定,艺术课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艺术课教师总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但从我们所见到的四地的调查得知,各地的高校艺术课教师大多达不到要求。从教育科技都比较发达的上海来看,在所调查的这几所高校中,有个别学校尚无专职艺术教师,主要依靠校外兼职艺术教师开展本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遑论达到50%的要求。师生比最高的高校师生比也仅为0.1%,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除未配备足够的专职教师外,教师所涉及的艺术领域也较狭窄,主要是音乐、美术、舞蹈专业,声乐教师占89%;美术教师占45%;舞蹈教师占45%;器乐教师占33%,戏剧、影视以及设计专业的教师则非常少,戏剧教师只有11%。为了提高艺术教育的广度,这些教师不得不跨专业开设课程,这势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师的学历水平看,在上海的理科高校,艺术教育被视为边缘学科,大部分从事艺术课教学的老师都只有本科学历。调查样本显示,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约为7:3。但置身于其他学科教师大部分都是博士、硕士的环境中,艺术课教师的学历压力很大。但由于他们最初的专业多为艺术,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外语普遍达不到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依靠个人提高学历水平也有很大困难。由于学校对艺术课不够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自然也缺乏力度,在调查的高校中,只有1所高校组织过艺术教师的外出进修。

最后,从教师的待遇看,由于普通高校中的艺术课大多为选修课,一些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加上艺术课老师本身由于专业的和外语方面的限制而导致的学历水平低,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收入等福利待遇方面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处于劣势。这种状态使有些艺术课教师思想产生波动。很多教师来自艺术团体和专业艺术院校,他们最初的人生志愿很可能是从事艺术事业,当老师并不是他们自觉的职业选择,他们甚至有怀才不遇之感,而在待遇上的相对劣势,更使他们对从教缺乏自觉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培养和提高高校艺术课师资力量已成为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职业认同感,要开拓多种渠道、利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高等学校艺术课师资,稳定艺术教师队伍,解决艺术师资数量和质量问题。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伶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1优化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

1)明确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

审视和研究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应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出发。一方面深刻理解美国理论家阿纳罗在《美育,使人成为人》一文中将缺少美育的人称之为“半个人”与“二手人”,即不完整的人的美育主张,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将美育和艺术教育置于边缘地带,人为地制造艺术与技术的距离、素质与技能的间隔的危害。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过对高职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实现高职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使高职生身心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培养他们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心境的目的。这应该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的高点定位。“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又不只是技能教育,更为重要的还有人文教育、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因为高职教育缔造的不是工具、机器人,而是既懂工作又爱生活、既讲理性又重情义、既有技术又具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关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事”。

2)优化艺术教育的运行机构及其机制。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运行机构,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全面负责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并且将公共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三年期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公共艺术课程,是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必须形成学校顶层规划、专门机构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正常运转。

2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基础建设

1)逐步健全美育课程教学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逐步制定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基本文件方面,做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日志、教学方案及学生作业、教学总结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全规范。学校在期初、期中、期末应认真组织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审核与督导,确保艺术教育课的教学规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公共艺术课程,并组织教师加强课程建设和开发,建设校内优质课程,使公选课逐步实现从数量的满足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在教学管理中,应始终把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放在重要位置,将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纳入到学校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中,以素质教育和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服务为基点,以过程控制为重点构建具有公共艺术教学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学分。

基于社会生活素质养成诉求,开发多层面互通式课程体系。学校在提出美育基础层面学分硬性要求的同时,应从弹性层面对获取学分途径进行灵活设计,采用大课程的概念,把艺术实践活动也纳入到学分体系之中,明确艺术教育课程学分可通过选修课(包括网上课程)、聆听讲座、观摩演出、参加艺术比赛、艺术展演活动、撰写或发表艺术论文及作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

3)统筹安排艺术教育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学生在雅俗共赏的审美活动中艺术思想学习、人格情操陶冶、艺术技能和幸福指数提升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在开设数门限定性课程、任意选修课程的同时,亦可以举办专题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形成“多层面互通式”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基础层面,以任意性选修课程、系列专题讲座和艺术实践活动为弹性层面,弹性层面可进行互通转化。此外,学校应结合地方艺术文化特色、学校行业专业特色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面向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开设具有地方艺术文化遗产特色等的选修课程。

4)加快建设艺术教育网络课程。

为了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顺应现代青年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艺术熏陶,学校除了系统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外,应特别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开发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程,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网这一现代化平台,将“慕课”和一些本科院校的艺术类网络精品课程等优秀课程网站进行链接,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以提高艺术修养。在教学实施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特点把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灵活的方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着力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5)重视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与艺术体验。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实践教学,注重艺术体验,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理实一体化进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与艺术实践活动、训练、练习、体验、创作等融为一体;二是有计划地开展与教学课程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活动,既有立足校园,与繁荣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实践舞台与阵地,也有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还有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校内外艺术大赛,更有与所在地的文化宫、群众艺术馆以及企业、军营等共建基地的文化对接活动。通过精心打造,使艺术实践与体验成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路径。

3做好艺术教育的保障工作

1)整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教研室,抽调优秀艺术专业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专任教师,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组建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形成美育课程专职教师、校内兼课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以保障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定期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艺术教师的学术修养和教科研能力。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在岗位设置、课时津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业务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和专业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对于指导学生艺术活动的教师,纳入年终教学工作业绩的考评。

2)加大投入,重视硬件建设。

为了更好地完成艺术教育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应建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画室、多媒体视听室、排练厅、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厅等艺术活动场馆,具备满足艺术教育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器材。图书馆馆藏图书中应拥有很大数量的艺术图书和影像资料。

4注重艺术教育的特色与创新

1)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校本文化和区域文化中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

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传统教育和张謇职教思想的教育中,张謇“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的美育理念成为重要内容。张謇喜爱音乐、书法、绘画、诗歌、刺绣、建筑等众多艺术形式,他的艺术教育主张及实践感人至深。此外,应传承区域文化,积极推动优质文化遗产引入课程。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利用南通地区人文艺术资源,开设梅庵古琴文化讲座与演奏、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南通土布技艺等地方性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建设了“仿真绣传习所”艺术实践场所,有计划、分层次地将地域文化艺术融入公共艺术教学中。创作排练富有江海风韵的音乐舞蹈《濠河小夜曲》、《赶迂归来啊哩哩》等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了解南通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

2)创新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定位。

应坚持“用艺术浸润生活,以审美熏染技能,让学生诗意栖居”作为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反对将高职艺术教育作为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使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技法、技能的操作练习,而忽视对艺术的听、唱、视、动的感觉体验的做法。

3)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艺术教育教学新模式。

要把课程教学与学生社团资源结合起来,引入俱乐部教学模式,迎合学生独特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与俱乐部活动相结合。例如,动画赏析与解读课程与学校动漫协会相结合,构成动漫俱乐部,以绘制动漫平台玩具及cosplay表演等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讲座的主动性,可推行与会印章制,提供给学生创意牛皮纸卡片及创意信封,每次听课结束根据讲座月份,为学生加盖当月定制创意星座图章,学生可以在完成讲座听讲任务的同时,完成收集印章作为留念,提升教学效果。

4)以“大学生艺术团”为抓手,实现艺术教育活动的创新化与精品化。

大学生艺术团由全校爱好文艺并有一定艺术专长的学生组成。可聘请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艺术团的训练和演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舍友声乐队、舞蹈队、剧社及礼仪队等四个专业团队和一个协调机构办公室。节目《赶圩归来啊哩哩》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三等奖,《生日聚会》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起大梁》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曲大赛银奖。高职院校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教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制度体系,从体制机制建设上使艺术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在活动和服务中打造艺术活动品牌,在为师生文化服务、为社区文化服务过程中实现塑造人格、培养才艺、彰显个性、奉献社会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地了解和吸收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升,释放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的正能量,让爱与艺术照亮高职生的人生之路。

作者:陈洁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艺术教育问题与改革

一、改革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应该正式把艺术教育列入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整合,并确立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既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又是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基本遵循的,它是评价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依据。

2.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是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内外各种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增长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积极扶持文学、艺术、科技类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和地方戏曲研究会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校园卡拉OK大赛、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艺素养。与此同时,各院系还可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各类形式的小规模的艺术比赛活动,扩大参与面,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素质培养,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是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和保证艺术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建议高校适当地放宽艺术课师资的配备比例,重视艺术课教师的引进工作。理工类高校可采取外聘艺术类高校的教师到校教课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在校艺术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觉悟,使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4.加快高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建设

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尽快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要把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规章制度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为中心,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艺术教育课程方案等。必需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是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组织保证。学校应有负责同志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并且要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运用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手段,推动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机构也应该做好师资的稳定工作,要了解艺术课教学的特殊性,注意关心艺术教师的生活,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在评定职称、评优、培训、住房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

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视野也逐渐扩大,审美活动的范围也不断拓宽,现今人们的主导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主导的消费文化逐渐被商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为主导的价值观所代替。因此,提高商品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文化修养、美学修养已经或即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应二十一世纪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胡曦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第七篇: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探析

一、加强艺术教育对理工类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理工类高校学科划分细致鲜明,知识体系较为严格,课程专业性强,要求学生具有勤奋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然而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生重理性而轻感性、崇尚实干而忽视情感认知的现实,这些导致理工类高校的校园文化显得沉稳有余而活力不足,缺乏丰富多元的色彩。开展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校多元文化的形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氛围融洽的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加强对理工科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够感知美、欣赏美、享受美,从而达到启发潜在智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实践能力的目标,将理工科学生培养成为兼具科学精神和艺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他们也必定会为校园文化建设输入新鲜活泼的元素,校园文化的品味和竞争力自然会大幅提升。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三观”,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百花齐放的艺术思想、百家争鸣的艺术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悟和体验,使得他们易于发现美、崇尚美进而创造美。艺术教育所崇尚的“真、善、美”的理念,给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汇聚起追求真理、崇尚善良的正能量,唤起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共鸣。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和谐校园文化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足,定位模糊

国内的理工类高校向来对能够突出自身特色的理工类学科的发展重视有加。近年来,学校层面虽然也加大了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但重视的程度和支持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对艺术教育最终目的的认识不到位,对艺术教育本质要求的理解不准确,导致了理工类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定位模糊,艺术教育的实施开展形式单一、乏善可陈。

(二)广大师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当前理工类专业的师生普遍对艺术教育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忽视了科学与艺术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认为艺术课程与理工类专业没有现实的联系,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生觉得艺术应该是那些“文艺青年”们热衷探讨的东西,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抱着这种狭隘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教育,无疑会使艺术教育在理工类高校的开展更加困难。

(三)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虽然现在许多理工类高校相继开设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类专业,但教育的效果十分有限,学生对于艺术现象、艺术思想的认识与掌握还基本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远未达到艺术教育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根本目的。这一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导致教学过程教条刻板,内容枯燥无味,方法毫无新意,使得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兴趣大减,阻碍了艺术教育在理工类高校的有效实施。

三、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思考

(一)促进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要艺术与科学并重,把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将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形式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努力促进艺术与科学“两手抓”。要健全组织架构,必要时设立“艺术教育中心”,作为专门职能部门加大对艺术教育组织领导。学校主管领导应定期深入艺术教育一线,督促、指导、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解决艺术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艺术教育视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支持的工程来做,实现艺术与科学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二)拓展思路,创新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师生修养品味

高校要适应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开展艺术教育,增强艺术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以多样化的形式实现教学目的。要大力支持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全面参与并积极开展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经常性地举办高水平的艺术类讲座,并持之以恒、提升格调。在校园硬件的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艺术元素的融入,设立艺术景观,塑造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通过这些举措,向广大师生充分展现艺术的活力、浪漫与多元,使他们切身融入到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真正体验有特色、高品质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重视专业基础建设,打造高素质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应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到本科教学体系,加强通识艺术教育,丰富通识艺术课程门类,使学生接触艺术的面更广、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入。要重视对现有教师群体的专业和师德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建立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机制,定期邀请这些院校的权威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艺术教育培训,选派专业方面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赴这些院校交流学习,打造素质过硬、专业精通、师德高尚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作者:张子宇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八篇: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

1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并不局限在单一的某一方面,结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从整体来看,艺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教育在德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我们从素质教育这个宏观视角进行审视时,会发现这种作用更加的浓重。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过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能够以美导善。首先这是由艺术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而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并且具有巨大的感染魅力,与思政教育不同的是,艺术教育是通过学生对艺术学习的过程所积累而成的情感体验作为道德指向,育德效果要远远超越正面的道德说教。例如,通过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可以激发出学生浴血报国的民族情感等等。任何艺术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学生在不断接受这些高尚艺术思想的熏陶过程里,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1.2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素质

教育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更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急需大量专业素养过强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素养强调的是对专业的灵性以及悟性,而这种特性的产生往往是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思维去实现,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追求美的体验,可以从艺术感知中获得灵感,进而使得整体的艺术素养得到升华。

1.3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造往往诞生于丰富的联想活动当中,创造性能力的塑造也是需要立足于想象力之上,而让人能够产生丰富想象力的事物必然是美好的,而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功能便体现在美育方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求本质的美,这对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塑造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其大脑的思维活跃度是非常高的,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思维获取的一个过程,这种思维的目的是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展开思维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艺术的美感,其智慧也会得到相应的启迪。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塑造以及提升都是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的。

1.4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高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根据有关调查,几乎接近九成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学习压力等等都影响着学生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魅力便凸显而出,首先艺术作为心灵的体操,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里,可以体验和感知艺术的美好,这种心理体验能够让学生摆脱消极低落的心理情绪,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可以使其改变消极精神状态,使其内心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一些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了艺术对心理治疗也能够产生改善促进的作用。

2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1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应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而以人文本的理念便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化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这也是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艺术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重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学校或是老师都应该从主观意识上充分的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构建出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此外还要建立起师生平等的交流桥梁,并且要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自我艺术个性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往往使得艺术教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艺术本身是极其富有魅力的一门学科,落后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削弱了艺术教育的功能特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教育的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对艺术喜爱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艺术学习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应该读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艺术情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3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专业造诣

教师扮演者指路人的角色,其自身的艺术专业水平对学生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自身就无法深入的理解艺术思想,那必然也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当中产生的困惑,从另一个角度看,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培养,这也对教师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艺术领域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造诣。在这方面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展开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进修平台,从而将整体的艺术教育师资水平提升上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4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而艺术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方面,要重视艺术文化建设,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也可以从硬件环境入手,加强艺术环境的建设。例如,在教学楼建立艺术长廊等艺术活动场所,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教育氛围,通过这种隐性艺术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充满美的艺术环境下获得良好的艺术感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3结束语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才能更加全面的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繁荣。

作者:苗广娜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第九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公共艺术教育概述

公共艺术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从广义上说,一切与艺术和教育两个要素相关的教育活动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当然,这里的教育必须具有公共特征,单独的家教形式的艺术教育不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范围之内。狭义上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以专门培养艺术相关人才为主的专业教育与仅向学生介绍一般艺术原理,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的非专业性教育。文章的讨论重点为狭义公共艺术教育。在西方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类课程的设置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美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最为著名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研究美术史,从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实践的哈佛美术教学风格;以艺术创作为己任的耶鲁美术教育特色;仅研究艺术史纯理论,不进行实践的普林斯顿独有的教学体系。它们都是美国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日本的教育体系中明确了教育“完善的人”的理念,也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在确定此目标的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的艺术课程设置规划,并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我国,美术教育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存在一些局限。我国高校艺术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当前,除了专门的美术院系,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美术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其课堂气氛和严肃程度不如专业课程,考核的难度也较低,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大体上,高校的美术类课程都有基本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一般是进行理论的讲述和相关的视觉体验,实践活动则包括学校的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艺术活动和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等。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美术教育的初衷和发展。第一,将美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无法保障针对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难以使美术教育覆盖全体学生,无法确保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落到实处。第二,教学模式单一,考核简单,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部分学生选修美术类课程仅仅为了取得学分,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第三,全国范围内美术类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学校之间有差异,美术类课程也应当有不同层次的统一标准来约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及时更新理念,另一方面要保证美术类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对于前者来说,高校应当自上而下提升对于美术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让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正确的审美观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确立更为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后者来说,应当进行美术类课程多元化内容的教育,既进行美术史的理论教学,又进行视觉上的欣赏评析,还要进行必要的美术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美术赏析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美术馆,在一种美的环境中真正体会美术的真谛;还应当将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主流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广博的胸怀和对美更为敏锐的感知。

三、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的学习是为高等教育打下基础,高校是连接学生学习生涯和迈入社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将十几年学习的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的重要场所。未来的高校应当担负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输送人才的重任,在保证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还要保证艺术课程的设置。在艺术课程中,特别要注重美术类课程的创新和发展,因为视觉性的感官刺激是最为直接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艺术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凭高校通过改变美术类课程设置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建立起艺术教育体系,将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变成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杨琳 任红星 单位: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十篇:高职艺术教育教学现状思考

一、现今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科学技术知识型人才,而是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人才。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便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相对滞缓。下面就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过于重视知识技能,轻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教师主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习,从学业成绩方面辅导学生,从生活思想方面疏导学生,以此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和国家现实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现实教育教学中,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训,往往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具体表现便是,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模式非常类似,一些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模式过于单调和简化,设置的大多是有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艺术教育课程,其提倡的是一切服务于最终就业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过于单调和枯燥,并且有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容易与社会脱轨。

2.相关艺术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提倡各大院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类活动和开设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但是实际上,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相应要求开设相关艺术类课程,没有为学生的艺术教育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同时,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部分院校对于艺术教育教学不够重视,一些院校甚至没有相关的专业教师。

3.教材略显陈旧,教学模式略显单一

不可否认,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略显陈旧,同时由于学校教师配备不充分、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教学模式单一,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书本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解决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

鉴于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阻碍艺术教育教学发展却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下文将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1.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艺术教育

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就意味着高校要摒弃以往知识技能教育至上的观点,将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提上日程。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更主要的是培养业务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2.完善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体制

在体制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真正重视艺术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和完备的教学条件,让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够真正获取相关艺术知识。

3.更新教材,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具体的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应该广泛开展艺术教育的相关活动,为学生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可以多开展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具体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将从课本中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选用内容相对新颖的教材,与时代同步,注意多设置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

三、结语

艺术学论文范文7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与一些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存在脱节。

其二,一些院校对部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模式、目的较单一,对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精神。

其三,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方法沿袭注入式教学理念,使学生只是记住了大量的理论,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以提高。

其四,少数院校师资队伍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年轻教师缺乏研发和项目开发等经验,自身动手能力就不强,致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其五,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不明确,在一些高等院校中,特别是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内容并没有被重视,另外还存在教学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途径

其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综合管理水平。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是一种与美术教育相互交叉的艺术教育。它需要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从艺术设计的专业性、实践性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审美水平等综合素质。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所要讲解的知识有着深刻了解,还要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二,打造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着力打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注意从内到外的结合,展示打造实践教学基地的目的,体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配备齐全的软硬件设备,从专业核心内容出发进行教学。来自教育一线的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良好的产学综合运行体制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得以实现。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训练同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其三,《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群体更有责任和义务担负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历史使命。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有着严格的要求。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迫在眉睫。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认清实践教学的目的和主要任务,要重视教师定期进行的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进修,对专任教师和实践教师进行一体化的专业培训。

三、结语

高等院校的存在价值是,作为高等教育的的承担者,大批量地为国家培养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等院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师要在注重高效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要不断地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够经得起社会实践的考验,适应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熊杰 单位:武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第二篇

一、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所遇到的问题

(一)三大构成课程急需改革

当前的设计基础课程将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等作为设计技术课的现象非常普遍。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从日本、香港引进包豪斯系统的三大构成课之后,对解决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中心课题,即造型与形式方面的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目前构成课还沿用30年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向严重偏离,在德国包豪斯,构成作业可以直接转化为设计作品,在中国设计的转化能力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在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熟练的技巧及大量的训练,学生的构成作业变成不假思索的机械描绘和对符号元素的技术组织,他们对构成的认识陷入格式化、程式化、公式化的桎梏,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作业东拼西凑,缺乏创造性,教育的结果导致构成课程对他们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与实际项目设计没有起到太多的助力作用。

(二)教学手段的陈旧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是艺术设计课程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高校的设计基础课,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不注重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有效激发,主动求知的积极性不高,想象力较差,探索性不强。学生的设计潜能在萌芽阶段就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挖掘甚至遭到扼杀,束缚了学生学习能力、发现能力、判断力、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地域特色

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开办设计艺术类相关专业的院校有600多所,绝大多数院校的设计基础课程是雷同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传统图案等。这种一致性与重复性反映了设计基础课与地方经济、生活脱节,与地方文化传统断裂的现状。学生对地域价值观与生命观,地域的民间工艺与材料不了解,基础训练没有有效地与地方企业的产品创作对接,设计没有真正满足地方企业的需求,这种状态急需改善。

二、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创新,设计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既能适应市场,有较强实践能力,又能引领时尚潮流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教育观念更新就是要树立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观念,把设计基础教学与时代、社会、地域文化及地方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首先,将当代艺术观念与形式引入设计基础课堂。设计艺术形式的当代性、时尚性与对未来设计潮流的引领性,与当代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次,设计基础课教学要为创作服务、为社会服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通过专业考察、校企合作、做与企业及机构相关的设计专题等手段,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接触实践,把所学的基础知识转化为技能,提高他们的综合设计水平与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后适应岗位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作好铺垫。再次,强化设计基础教学的地域特色。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尊重和运用地方的民间工艺、纹样、材料,并对地方的宗教、精神信仰有深入地了解,与当地的生产和生活相结合进行专业设置和基础课教学,各设计院系将会逐渐形成既具自己办学特色又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格局,最终将促成地方文化乃至全国文化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二)设计基础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当代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教学观念的实现,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需要建立符合现代化教学观念的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广州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在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抛弃了原有的三大构成的组合,突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时代艺术样式的取精吸纳。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实践基础(技能性),理论基础(知识性),综合基础(创造性)。实践基础主要由二维造型基础,三维造型基础,媒介三个部分组成;理论基础以设计史学,审美心理和社会设计学为核心;综合基础“主要有信息处理和创意表达二个方面,如当下、现代、传统,装置、观念、多维、多材料、半成品、多媒介等信息和观念的表达。”中央美术学院的主要设计基础课程有:自然形态基础、抽象形态基础、构成基础、材料实验基础、思维训练、综合训练等。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则构建了以系列课题为线索的课程结构。我们的设计基础课程改革,要改变其教育方式重模仿再现与技能训练的传统观念,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与改革卓有成效院校的经验,同时结合地方院校专业的发展来整合教学内容。因为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安排的教学与课程也会有差异,要以核心课程为突破口,设置突出时代感、地域特色与为社会服务的教学内容。将素描、色彩与三大构成整合,强化二维、三维、色彩、形体的抽象与变形的思维训练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对造型、色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并将民间美术与材料、当代艺术思潮等基础课程引入课堂。

(三)设计基础教育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学生拥有选课、选教师、选专业方向、选研究性课题的自由空间,从而创造有利于学生认识设计、学习设计的环境,多维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做设计项目过程中可以运用跨专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解决设计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设计语言。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辨析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如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AssociationSchoolofArchitecture)一到三年级基础研究课程的负责人黛安娜•佩里顿(DianaPeriton)描述他们基础课程的设置时说:“我们一直在关注设计课程的进行,我们不是给出任何直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是启发学生去寻找那些特定性的机缘。因此我们在决定一门课的时候,是会选择一些与学生课程设计相关的课题。”鉴于此,高校教师在组织阶段性的教学时,可以穿插研究性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与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探讨性思辨,这个过程不强调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些具体的知识,不过分注重结果,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及选择、判断、理解、阐释、综合、运用乃至创造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一定要以新的教育观念不断地对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让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与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与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方法接轨。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透过授课的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开放式教学体系。

作者:刘艳萍 刘明生 单位: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第三篇

一、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与毕业班的学生进行交流,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步入社会后从事什么职业感到茫然。除去社会就业困难的因素,更关键的是专业本身设置的盲目性,表现为专业的研究方向不明确,与社会实际的工作岗位不对应。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目前环艺设计专业主要学习室内设计,附带室外景观设计等等相关课程。现在,国内的部分高校如中央美术学院等已经将环艺设计专业更名为建筑与景观设计专业,下设室内设计专业与景观设计专业等,所学课程也有较大改变。自中央美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更名之后,各地竞相仿效,仿效之余,发现根本无从实施,师资是一个最大的缺陷,想学也学不来。笔者曾于去年在上海华东大学参加全国环艺设计专业研讨会,与会的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蔡强教授曾提出“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名”的议题:环艺设计到底应该学什么?为什么不直接称之为室内设计专业?环艺设计专业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某些学校的一个主要专业方向,我们学习的重点与他们有什么区别?其它专业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专业的研究方向不明确,学科的设计就不可能合理,学生在步入社会就会发现无从择业,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必然存在盲目性。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专业设置不明确已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现有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和改革的新构想

现有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是在多年研讨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教学体系都较为完备。以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为例,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在一年级统一教授基础课,二年级根据学习成绩和个人志愿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直至毕业,这种教学体系已经运行了十年之多,其间或有改变,只不过是部分课程学时数的微调。这种教学模式与现有的师资、管理、教学条件等已经磨合得十分顺畅,能够较好地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时间保持一种模式,一个步调,不利于学科的与时俱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不到开发,个性难以得到张扬;教师一味墨守成规,形不成竞争机制,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现状,美术学院要本着“加强基础,淡化方向,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原则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实行低年级注重综合的基础教育、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学院形象地把这种改革称为变“套餐”为“自助餐”。如果把专业教育学年学分制模式所规定的专业学习比作“套餐”,那么“自助餐”就是实行在教学计划和导师指导下的自由选课完全学分制。具体做法为:

(一)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设计合理的课程菜单。

在专业基础教学课程的设计上,主要针对设计基础的概念、理念、知识点、能力培养及方法论展开。考虑到设计教育各专业方向共需的知识点,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对设计基础的大概念认识,构建多元、多维、多方向的一、二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内容,为学生进入专业选课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表现为一年级完成通识基础课学习之后,在二年级开设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人体工程学、设计制图、表现技法、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必修课。三、四年级进入自主选课阶段,实行“自助餐”式教学。这个阶段的专业课程设计,采用削枝强干,优化、整合的做法,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凝练出主要专业课程,建立专业课程群,如视觉传达专业的专业课程群——中外建筑史,标志设计、广告设计、专题研究、书籍设计、招贴设计、材料与工艺、多媒体设计、应用软件、包装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等,以上课程统一学时,每门课程为4个学分,学生必须从中选择至少9门专业课程,修满36个学分。

(二)自主研发合理的选课系统。

为了使“自助餐”式教学顺利开展,学院自主研发了选课系统,把课程相关信息、学院指导性的各学期选课课程、时间安排、专业教师的信息及联系方式、选课的具体要求,及时在学院网上公布,供学生提前熟悉、了解选课情况,同时由专业教师进行选课培训,帮助学生及时、正确的选课。

(三)设置部分专业交叉学科,丰富选课内容。

在学生自由选择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同时,学院也非常重视艺术设计专业与相近学科的知识交叉,在每个学期的选修课中,学院都安排部分美术学与艺术设计专业的通用课程,如写意花鸟、陶艺基础等,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至少选择一门,用于两个专业之间的知识互补和交叉渗透,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自助餐”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变“套餐”式的被动接受为“自助餐”式的主动寻求,在较大的学科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强化学习的独立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此外,对于教师来讲,“自助餐”式的教学模式,也能够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促使教师不断加强理论修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套餐”为“自助餐”,看起来似乎只是教学模式的改变,其实它蕴含着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反省与认知,是对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明心见性,自我发现,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完善,所以,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解放他们的天性,由他们自己设计、塑造自己的未来。也许做到这一点我们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但有改革才会有希望,我们期待着这样的课程改革能够给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带来新的希望。

作者:张雁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

第四篇

1面临的问题

1.1生源问题文理兼收的生源,参差不齐的专业基础,势必增加专业人才培养难度。

1.2教学问题

1.2.1传统教育模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授,虚拟、概念性的设计案例训练,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差距很大。无法培养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职业技能,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缺失。

1.2.2缺乏经历的教师。对相关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清楚,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教授,而忽视创意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能够设计作品,但无法满足实践岗位中客户所要求的效果。

1.2.3轻职业素养。很多职业院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重技能而轻素养。然而在企业中往往更看重职业素养的养成,这种差距是无法在短期解决。

2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工作过程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实践教学方法是一体化整合的教学模式,横向综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新”课程结构。

2.1重构课程体系

对艺术设计专业原有课程体系重新构建,通过行业、企业专家访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校企共同确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工作领域课程体系,最终通过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将更加有利于专业教学实施。

2.2重组教学内容

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按照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重新构建与组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2.3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2.3.1打破“填鸭式”教学方式,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化,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学中做”将项目案例引入课堂,每个实训项目就是一个任务,要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完成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通过任务驱使,使学生掌握制作全部过程,进而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2.3.2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践,学生参与工程项目的设计与管理,边干边学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提高专业设计技能,方便就业,实现专业办学与企业、与就业市场的无缝对接。按任务的复杂程度,将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转为典型案例,构成教学情境,按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设置为“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详细设计→项目实施”等教学主题单元,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评估”五大步骤实施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理论和实践实教学紧密结合,在真实环境中强化专业设计技能,掌握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2.4构建校内外实践实训实习平台

2.4.1建设具有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满足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的校内实训基地。

可将外部企业引进校内,或建立生产性设计工作室。充分体现专业性、真实性和生产性,可以让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进入专项工作岗位环境进行学习,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环境、真实的管理考核制度,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岗位素养及职业能力。在“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内容、实施过程中紧密地结合企业和市场需要,学生与企业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和企业、社会的直接交流,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技术能力得到了有效地磨炼。同时,在“项目化”工作室中学校是教学与市场的桥梁,它起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纽带作用,这对它实行“企业资源学校化、学校资源企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学校节省了办学成本,节省了企业的研究经费,使校企得到“双赢”。同时“项目化”工作室教学使课程性质更具职业化,学生更加明确自己职业方向,学习目标更加明确。通过工作室制教学学校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也提高了企业的研发水平。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项目”的制作得到一定的锻炼和价值的体现。

2.4.2校企合作构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在企业锻炼中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设计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展工作岗位分析,结合艺术设计行业高技能人才能力结构和职业标准,确定实践环节教学目标,依据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工作技能的要求遴选实训内容;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对遴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序化,将实训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与企业合作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实训指导书;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做中教,做中学”的原则选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设计以“综合素质考核”为重点、企业参与的实践环节考核方式。校企共同制订集技术与设计于一体的现代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实训大纲,从而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校外实践实习基地,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

2.4.3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建立,提升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

不仅是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进一步深入,更重要的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将实践教学与真实项目设计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真切感受真实项目的具体要求,是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提高的关键,也是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所欠缺的地方。同时,对学生未来职业定位进行了确定,以满足于如:广告设计师、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师、包装印刷设计师、展示展会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行业职位。其职业主要面向广告公司、装饰设计公司、企业形象策划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印刷企业、室内装饰公司、园林工程公司、城市规划等行业部门。使教师对学生培养目标、职业方向更加明确,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切合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效果非常明显。

3结论

总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两者兼顾,才可能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

作者:秦燕妮 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内涵

随着经典原则的建立,导致了一种机械僵化的教育制度。学生根据规则分别画着“眼睛、鼻子、耳朵、手等等”只是学会了轮廓线画法和漂亮的排线法,因此美术学院招致了是在教技术、用刻板的教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的指责。后来包豪斯对上述传统学院式教育的变革造就了大量适合时代要求的现代设计人才。而包豪斯课程最新颖的地方恰是其基础课程,这些课程由伊顿、康定斯基、克利等先锋派大师任教,他们非常注重对个体的启发,而且敏锐地意识到了工业化世界的特点,并致力于将所有的创造活动联合为一个整体并最终创造出统一而整体的、调和了艺术与工业的艺术品。包豪斯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的诞生,并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成功更证明了表面学院派的教育形式不可能承担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重任。由此可知,艺术的变革没有一劳永逸的模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艺术教育与时代的同步。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立不能因循守旧于学院派传统的表面形式,走向教条化、技术化,而应把握其创新的核心精神,那才是学院派得以辉煌的真正基础。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日益兴起,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但要有基本的专业技术素养,还要对各种不同文化有着广泛的涉猎,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设计作品要具有独特的原创性。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又分为很多不同专业方向,如“环境设计专业”“平面设计专业”“工业设计专业”“动画设计专业”等等,因此学生要学习很多门各自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而几门基础课程“素描”“速写”“色彩”因已有考前班的技术训练,所以,学生大都具备了这几门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更应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才是一个学习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所需要的大基础。这种大基础包含3个基本要素:即开阔的眼界、独立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只有具备了这样基础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好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

(一)利用多种途径开阔学生的眼界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因为学生在考前班里进行了大量的训练。但是,考前班的学习是突击性的、充满了功利性的一种重压下的学习,这种学习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艺术的热爱;相反,随着目标实现,反而造成了他们对绘画的厌倦与麻木。有些同学甚至对绘画产生了“一点都不想画”的负面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中首先改变学生的应试画法,鼓励他们可以自由地按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去画,不再设定唯一的标准。刚开始,学生往往象被突然抛入真空,茫然无措,不知该如何下笔,这时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教师应尽量多搜集艺术大师们的名作,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对艺术名作进行分析介绍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课后,教师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艺术大师的画册及相关评论让学生学习,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讯的优势去搜索自己最喜爱的大师做专题研究。此外,安排学生去博物馆写生和看一些高水平的艺术展览也是提高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当前艺术发展现状的好途径。为了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笔者采取了观摩往届学生作品的方法,因为学生作品的接近性使他们更便于参考,建立自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慢慢突破以前惯用的考学模式,抛掉麻木厌倦的情绪,找到绘画的兴趣点,让自己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

(二)通过提问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要强调学生发现自己独特的个性,找出自己独有的方法去画出有自己特点的画。但在教学的最初阶段就这样要求是不现实的,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方式,这就是“授人以渔”了。苏格拉底认为,当我们在学习时,我们实际是在回忆。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他用提问的方法让一个从未受过教育的奴童重新发现了一条几何学定理的论证。这种不讲授任何东西,让学生去重新发现他已懂得但并未意识的东西,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法,同样也可用来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习惯,这样能使大家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而不被固定的答案限定住,进而帮助他们寻找并重新建立起自己被应试教育扼杀的宝贵个性。有了个性,学生们才会有自己的想法,画出有特点的画,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和设计都是要求创新的,只有与他人不同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也只有通过不断追问获得的创新才是有价值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绘画阶段做些引导性提问。例如学生在刚进入大学后往往还是延续考前传统的全因素写实素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问学生“你画的和黑白照片有何不同”,让学生去思考随着摄影术的发明,绘画的这种忠实记录的功能已被取代;又如当学生想通过绘画描绘一个故事或一件事情时,教师可以问他“你的故事能画得比电影电视剧里演得更生动更清楚吗”,学生会意识到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绘画叙述情节和传播的功能也早已被这些新的媒体所取代。所以,通过这些问题的不断提出使学生开始思索不同艺术设计门类的独特性。素描课程教学要强调对学生的思考力、观察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提出的问题不能是固定的,而应因材施教,因机施教。

(三)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一张好的绘画除了要具备开阔的眼界、良好的品位和鲜明特点的独立风格外,还必须具有完成感、完整度。绘画艺术是要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炼才能豁然贯通的。因为灵感与坚持的意志力是互相促进的,在“坚持”的艰难过程中,往往能获得新灵感的迸发,就如同渐修与顿悟是禅宗修行的两翼,缺一不可。每幅画作到了最后阶段,往往有很多同学都有画不下去想结束的时候,这时教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坚持”。这种“坚持”是建立在自己的选择上,而不是像考学前应试教育训练的那样,完成单一的要求。所以,教师这时不应再让学生做大的改动,而应根据每个同学的不同出发点和此时完成情况,向他们提些对局部进行修改的具体意见,从而帮助学生在这幅画中获得自圆其说的完整性。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具有包容的胸怀,对学生一些新奇甚至怪异的表现加以引导,并培养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能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不断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这依然是在遵循艺术设计的自身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决不能扼杀学生自己的抉择,这样才会出现真正的创新,甚至超越老师所能想象到的创新。例如在侧重肌理与形态研究的学生那里,教师要让他在出现了偶然的视觉效果后尽力体会肌理的形式并着力挖掘出其象征性;而在画结构素描的学生那里,教师要提醒他尽量不用明暗光影而只用线造型,以避免因多种绘画因素混杂在一起导致对形态本质认识的模糊;对那些喜欢用综合材料进行表现的学生,教师要启发他去感受由于材料变化引起的视觉形象和心理反应及对材料语言本身精神性的发掘。最后,在一张画作较好的完成后,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这还不能算完,还要要求学生考虑装裱、展览的具体方式,因为宣传形式也是艺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正是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才会慢慢培养起学生较高的专业艺术素养。

四、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艺术设计的灵魂是创新,而创新就是做从前未有的,这就决定了艺术本身无法被教授。这当然不是说艺术设计专业完全不需要教授,而是强调其教学方法的核心应放在启发个体的兴趣与潜质上。尤其是在艺术设计教育进入现代主义时期后,教授艺术设计的教师一定要摆脱对人施教的旧想法,应与学生交相呼应,教学的理想境界才能完成,否则那必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一旦不告诉他明确的方法指令,他就又会无所适从。所以对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方法的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鼓励、提问、引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加深对基础课的理解,并且从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为以后进行的专业课学习奠定较高的艺术起点,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形成终身受益的艺术设计的创作方法和艺术的价值观。

作者:史钟颖 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材料学院

第六篇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课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课程建设对于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内容。然而现阶段各个学校在课程建设中没有统一标准,导致课程开发各自为战,单凭各个学校教师个人理解进行课程建设,课程开发没有和实际岗位工作任务接轨,课程序列不合理,课程开发流程没有遵循科学的流程。这种现状直接导致现有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社会对高职教育质量不满意。

2.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职学校从2001年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进程,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好多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直接从本科学校招收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这些人既没有实践经验,又缺乏教学经验,最终导致师资状况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完整、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

3.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

实践教学是影响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索建立校企合作、商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等富有职教特色的模式。同时,要与企业深度合作,联手再造以理论教学为支撑、以实训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在做中学,使学生在设计中学设计,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但现实情况是,好多学校在这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环节及过程

课程来源于专业,在进行课程开发时首先要对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对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结合学生实习、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等途径,并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对专业任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相应的学习领域,开发出专业核心课程,和国家规定的基础素质课程一起形成整个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课程体系建设的起点,它关系到专业存在的事实依据及专业定位时是否准确。通过市场调研可以明确专业培养的区域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了解人才培养的质量,掌握市场第一手资料,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基础。市场调研要明确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了解社会、企业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了解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对学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专业在进行市场调研时要采用多种办法,如企业走访、毕业生走访、网络调查、电话调查等多种方式,以确保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2.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标准。

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面向及服务行业,并对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岗位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专家访谈会,分析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总结出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3.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实践能力为主线,同时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在进行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职业标准的情况下,下一步的任务是根据国家教育法规要求、专业调研确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分析得到的职业能力标准,开发课程门类,分配课时和安排课程,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编制课程计划,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进行单元课程分析,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开发方法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实践专家研讨会、确定学习内容的难度范围、归纳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等。

5.根据高职教学需要配置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包括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是工学结合,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在配置教学资源时应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实训基地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是学校对外开放的窗口,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师资是教学计划和内容的推动者,要通过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保证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需要;要开发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及规律的高职特色教材及辅助教学资源建设,保证教学质量。

三、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入手,即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是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艺术设计类专业群涵盖专业较多,现重点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阐述课程体系建设过程及实际操作步骤。(1)组建课程开发团队。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企业充分参与,聘请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2)确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从广告产业、广告行业、企业调研入手,通过调研,明确本专业重点服务的产业、行业和企业,以及毕业生在企业工作中从事的职业和岗位,全面掌握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现状,进而得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经过市场调研,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最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广告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和较高的艺术修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设计制作手段,进行平面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等工作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3)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广告设计与制作“生产、服务、管理”过程分析是通过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而了解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然后把多个任务整合成工作流程。(4)课程学习领域分析,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分析是对广告设计与制作工作过程及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的知识分析,依据人的认知规律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进行分解,并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5)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设计课程体系的功能。

课程体系的功能是对各类课程的功能和目标做出原则性的描述,一般分为三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等。(2)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起关键作用的课程)和专业支撑课程(支撑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3)根据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体现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要开设一定的专业拓展课程。以上构成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课程顺序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按照典型职业工作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课程教学分成三个学段:1~2学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培养学生广告表现专项技能,安排课程有手绘广告表现技法、专业认知、图像合成处理、商业插画、构成设计、装饰图案、综合创意运用、矢量图形绘制等。3~4学期真题真做进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广告设计能力,安排课程有广告案例分析、市场与消费者心理、标志与字体设计、版式设计及制作、图形创意设计与制作、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等。5~6学期进行广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由学生变成广告人,安排课程有专业考察、网页设计与制作、包装装潢设计与制作、VI设计与制作等。在具体课程实施时通过校办公司和校外实训基地联合,让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制作,学生在这个阶段就是公司员工,接受公司的管理,在实际的项目制作和公司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项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在对课程体系的功能进行准确设计之后,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建设就完成了,下一步就是对每个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制定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课程学习情境,确定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保障机制和教学评价机制。

四、结论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主线,首先确定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分析艺术设计专业“生产、服务、管理”过程,进而分析课程学习领域,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最终形成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赵国祥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第七篇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1.岗位工作能力要求

动漫产业链条长,职业岗位形式多样,工作技能更新快,工作生产化要求严、程度高。从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来看,企业性质决定具体岗位能力要求;企业业务属性决定岗位能力要求;企业专业领域广决定岗位能力宽泛,企业国际化程度高使岗位能力对接标准国际资质。动漫设计专业分工不断细化。职业岗位大致成三级分类:一类为运营、服务岗位;一类为设计与开发岗位;一类是主创作师、主程序员、策划总监岗位。

2.现有课程建设存在问题

⑴教学体系虽在传统模式上有所调整、变化,但与企业标准仍有一定的差距。⑵原有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缺少系统性的考虑和教学理论支撑,难以形成学生需要的综合能力,不能动态化地对接产业的更新需求。⑶教学设计上较少考虑当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⑷没有充分发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优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⑸校内实训室建设不够完善,难以开展某些项目的实训教学活动。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方案

1.从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出发,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

依托专业特点,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将岗位职业与专业内涵对接,在课程教学中全面实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把企业设计项目、设计比赛引入教学环节。“模块化”课程指构成各岗位专项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模块式结构。根据专业能力养成路径,由易到难地设置专业通用能力模块、设计思维能力模块、设计制作能力模块、设计创意表现能力模块、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将动漫设计的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融入其中,构成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使学生具备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可持续能力。

2.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开发课程模块

“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是以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方式展开。在项目引领下,“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载体,以工作方法的设计为先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运用适合于课程特色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融在一起,完善以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考核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细化的专业能力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以“二维动画设计制作”、“商业插画设计”、“三维动画设计制作”等为主的项目式模块课程,形成具有行业特点、产学研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3.加强职业素养训练与实践教学,实现教学与岗位要求、技能证书的结合

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校期间,为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职业素养记录手册,由教师、企业相关专业人员记录其在校期间每门课程以及顶岗实习期的学习情况和考勤状况,含参加各项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之一。

严格执行实训室各项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爱护设备和维护工作环境的良好习惯。参照企业岗位考核标准,建立实训质量考核标准。在综合实训中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三、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必须以工作过程为载体,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一体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课程教学中坚持“系统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在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时,结合本专业的课程性质和能力目标,合理借鉴,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条件组织教学,实现高职人才“工作任务的胜任力、工作关系的适应力、职业生涯的发展力”的培养目标。

作者:姚佩伶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艺术系

第八篇

一、“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与一般项目制课程的区别

(一)“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设置

一般的项目制课程体系设置以独立的课程为单位,项目的内容由科任教师自主安排,独立的教学规划和项目操作使各个项目互不关联。项目的开始和结束是以课程时间的安排为准绳,不符合真实环境下的工作状态。“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打通了不同项目之间的关联,前一个项目的训练内容能够为下一个项目的展开打下基础,下个项目是前一个项目的巩固与提高。上下游项目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了,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在项目执行中融会贯通。项目的递进式设计与项目执行时间的弹性设置是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

(二)“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管理

“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项目管理的一贯性与项目评价的综合性。工作室导师制实行三年一贯制,既履行传统班级中班主任的职责,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又是班级的主课教师,完成工作室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这种一以贯之的管理,能够确保不同项目课程都为工作室制定的培养目标服务。项目成果评定包括:技术分、成果分、态度分。技术评分以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和项目成果的实现难度为标准;成果分以最终设计的视觉效果为标准,主要考核设计理念和设计的实用性;态度分包括考勤考核以及协作意识等。技术分和态度分由工作室负责人评定,成果分由项目委托方按等级评定,虚拟项目则由工作室邀请相关企业或设计公司相关部门主管评定,使项目教学和市场应用对接。

二、“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知识的习得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取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某门学科的发展、某项技术的进步总是以相应的认知为前提,最后通过经验的总结得出一般的认识。高职类艺术设计类专业基本上以软件的操作为主要的工作手段,而熟练的软件操作能力并不能够保证会创作出优秀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设计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创意设计的能力。“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引入,是以项目为依托来传播知识、传授技能。通过项目设置的承接性,构建学生在相关专业上的知识体系。

(一)项目细分和学科基础知识结构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设计中要体现知识先行的观念,在项目制定时把项目分为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中都包括知识、技能和项目训练。把知识的讲授和巩固作为课程授课的基础。比如:广告设计工作室的广告实务项目课程引入××项目,这样就可以把项目分为:××品牌的广告调查、××品牌产品分析、××品牌目标消费群体分析、××品牌广告创意、××品牌平面广告设计等部分,把各个任务的最终成果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项目策划案。项目细分的过程就是知识细化的过程,把各个任务涉及的知识分别传授,通过任务把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在最后的整合中,指导学生把项目制作的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检验项目制作各部分的统一性,达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二)一般知识和项目知识相结合

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知规律应用到项目制课程教学中。在项目实施的开始阶段,明确任务完成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实操练习,总结得出项目任务的一般知识和一般操作步骤,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和总结;接着布置项目任务,通过上一步总结得到的一般规律或者方法指导分析具体的项目任务,即所要完成××项目的××任务,把总结得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在任务完成阶段,结合任务完成的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讲解。

三、“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技能训练的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课程要针对专业面对的岗位群和相关岗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虚拟训练项目或者引入真实项目。由于艺术设计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要求工作室在设置项目训练的过程中要把一般技能和具体应用相结合,把多能和一专相结合。

(一)一般技能和具体应用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的重心环节就是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强调一般技能的熟练掌握。一般技能包含设计工作的基本流程、基本操作步骤以及基本操作规范。一般技能是进行设计创作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制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具体应用是学生熟练掌握一般技能的途径,通过具体应用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这种不能够用语言言明的能力,只有通过应用练习才能够获得。工作室引入的真实项目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应用能力以及创意设计和市场无缝对接。

(二)多能和一专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在实施中要体现一专多能的特点。专业特长是学生就业和立足的根本,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要抓住核心技能,强化练习,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能够独当一面。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可以为难度系数比较大的技能练习提供充足的弹性课时,保证技能训练的有效性。高职生作为未来工作一线的骨干、技术员、指挥者,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还要掌握和专业工作相关的基本技能。工作室的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与设计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既突出了主要矛盾,又兼顾次要矛盾,把项目主要训练的技能和关联技能相结合,达到最佳的练习效果。

技能是就业的保障,知识是职业提升的基础,素质是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下的项目制课程在设计上要体现实践—理论一体化的教学方针,把技能传授、知识传播和素质的提升融入到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合格艺术设计人才。

作者:李永玖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第九篇

一、仿生造型法的应用及分类

仿生艺术造型是仿生造型的一种,突出表现在造物活动中对生物美感的借鉴。是将生物的结构、色彩、形体比例等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想象,最终应用到造型艺术中的有效方法。其运用主要包括具象仿生、意象仿生和综合仿生三大类。

(一)具象仿生

具象仿生是指对生物外观形、色的直接借鉴和概括的模仿,主要包括四种模式:局部仿生、独体仿生、群组仿生和混合仿生。1.局部仿生是对生命体的某个或某些特征进行模仿,由此而产生的形或色,往往夸张、醒目,易于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Lowa仿生徒步鞋从毛蜘蛛的特征进行色彩归纳和整合,鲜艳的橙色和黑、灰无彩色形成强烈对比,黑色铺地、灰色的线的勾勒和橙色的块状点缀使设计显得轻盈、神秘、动感十足;宝马前车灯,从鹰的眼睛阐释灵感,霸气犀利,恰如其分地传达出宝马车的王者风范。2.独体仿生从某个设计要素对整个生命体进行了模仿,主要体现在对生物形态的外观模仿,往往使人由造物直接联想到生物体。美国Organica建筑事务所位于墨西哥的“鹦鹉螺”式的房屋,充满童趣,让人对鹦鹉螺的外观形象一目了然。3.群组仿生立足某些生命的群居特征进行的生命群组模仿,往往借助于生命体的不同形态或不同姿势,进行形式美的组合,其最大特征在于能引起消费者对生命体生存环境的联想,增加了对造物的空间思维的想象。4.混合仿生包含了上列三种仿生方法中的两种或三种,最终形成比较复杂的具象仿生体系。

(二)意象仿生

意象仿生也称抽象仿生,其特征主要突出在对生命气质的借鉴,往往要对生命体含蓄、内敛的气质进行抽象和概括,贵在传神传意。在未来文化中心“美丽心灵”的设计中,马岩松用“与人神经元细胞”和“与人神经元细胞类似形状的伸展的姿态”塑造出“城市敏锐的内心”,意象生动,寓意深邃,堪称意象仿生中的卓越代表。

(三)综合仿生

综合仿生往往集中了具象仿生、意象仿生两种主要的仿生方法,有的甚至兼具其他的造物方法,对造物进行综合的设计。这种方法比较关注对象和周围环境的配合,更倾向于生态环境的营造。

二、仿生造型法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仿生造型法打破了传统的构成教育中对教科书的依赖,注重学生的自身设计方法的技能培养,善于从生命体的研究中归纳和打散重构所需的形式美感。因学生不同,思维各异,提取的形式美感也会丰富多样,学生在应用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其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学生可以在造型课程准备阶段,自己选用对象生命体,可以是植物、动物或者微生物,也可以是局部、单体或者群体,还可以选择包括生命体的生存环境。其次,在课程中可进行常规提取、特色提取。常规提取阶段主要是按照传统的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归纳和分析,比如从中找到对称、均衡、对比、调和、比例、尺度、反复、韵律等构成特点,然后做成笔记的形式;特色提取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发现对象生命体和其他生命体不一样的地方,最终形成另类的、特色鲜明的形与色的搜集和归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引导、评价方法正确、合理与否是促成仿生造型基础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不容忽视:首先,有些学生的研究与对象严重脱节,没有任何关联。尽管作业视觉上很美,但并非依据对象归纳的结果,在未来的独立设计中,也会很难得以应用。尊重仿生造型方法的实施,尊重实验的真实性,不断改进概括和归纳的不足,是该方法推行的基础保障;其次,有些学生在创意提取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缺乏归纳,导致构成作业就像对象生命体的模型翻版,失去了构成的意义;还有一些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畏首畏尾,生怕出错,不知从何处着手,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相信学生,给予学生太多的“指导”,都会严重影响该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一定要尊重作业和仿生对象之间的关联性,强化在仿生造物过程中科学的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发现因借的元素,掌握仿生造型的技巧。

三、仿生造型法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中的意义

(一)从自然中寻找原本的灵感,培养原创的力量

仿生造型方法的旨趣在于对自然生物的关注,从中汲取、归纳设计的方法和规律,坚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异于他人的审美提取。这种基于自身的原本创意方法,必然会因设计者的不同而形态各异,从而提升原创的力量。

(二)锻炼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面对复杂的生物形体,利用理性的思维从中组织和归纳视觉的秩序,需要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理性的分析能力,这一点无论在基础教育还是未来的专项设计中都决定了设计师水平的高低,也是从普通学生向专业设计师过渡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对新结构的开发能力

节点是和三大构成并重的设计构成要素之一,仿生造型训练中关于生物节点的提取和归纳,从根本上扩大了学生关于节点的阅历范围,从生命体的原本构成中深层次理解节点的形式和意义。

(四)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艺术学论文范文8

1.教材内容要丰富多彩。艺术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有的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知识部分,实践内容较少,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材教学实践部分占比较重,理论知识基础较少,这样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是重实践轻理论。由此可见教材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2.教材要具有实用性。艺术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材必须具有实用性,与时俱进,让学生学后能运用自如。综上所述,我们要选择内容新颖与时代同步的教材,培养的人才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二、改变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校对艺术教育课重视程度不够,普遍存在着课时不足这一情况。由于课时非常有限,授课内容又较多,很多艺术教育教师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讲些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教育知识而采用比较传统的”满堂灌”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满堂的讲解,学生满堂的听讲与记录,课堂气氛十分匆忙紧张。老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课堂教学乏味无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减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必须改进“满堂灌”这种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要多发言,加强教学互动,趣味性教学,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艺术教育教师如果能很好地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不仅会使枯燥乏味的教学生动化、趣味化,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应尽量使用诙谐幽默,且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喜欢艺术教育课。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提高艺术教育的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传统的“以书讲书”“、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枯燥而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艺术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现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力量,开辟了一片新天地。艺术教育教学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在艺术教学中,教师除了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下载教学资料和共享教学资源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播放一些跟教材内容相关的短片、艺术教育电影、动画片等。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享受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反而觉得很有趣、很轻松、很愉快。学生渐渐的对艺术教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今后的艺术教育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多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引进艺术教育课堂,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指导作用,尤其是艺术专业教师,其综合素质影响着课堂的有效性。现在艺术教育专业的老师偏年轻化,有的老师刚刚走出校门,没有教学经验,教学语言生硬、无感染力,教学思维不够清晰;有的理论课老师照本宣科、考试前给学生划重点;有的实践课老师不能顾全大局、指导不够到位。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注重提高艺术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1.组织新教师听课。教学经验不仅仅要靠自己积累,还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而获得。听课是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它不仅让新教师感官认识到前辈教学的整体情况,还能很好地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识记前辈的教学语言,更能提高自己语言的感染力。可见,听课是新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好办法。

2.组织艺术专业教师进行深化学习。好多艺术专业教师自步入大学的讲台,就很少有充电学习的机会。平时工作比较繁忙,课时上的安排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放假期间,其他专业的教师还有机会出去交流学习,艺术专业方面的交流学习相对较少。鉴于这种情况,校方应积极主动地给艺术专业教师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以便教师能在假期这段闲暇的时间进行充电,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3.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人师表,要勇于提高自己,不要仅仅局限于院校考核范畴之内,要积极汲取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为教育事业做贡献,才能在专业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