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鉴论文范例

艺术评鉴论文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1

1.专业特色不明确,生搬硬套。

对于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而言,其实践教学活动与理工科等其他学科大为不同,有着显著的自身特点和专业特色,尤其是在综合类院校中的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决不能照搬其他学科。同时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专业与以往纯艺术专业也有着明确的区别,对学生的教育不再是培养个性十足的艺术家,而是培养服务于当代创意产业的设计师,而当前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方法并没有突出这一特点。

2.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脱节。

实践环节主要的学习内容与考核方式应契合本学科教学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内容,但是现今的大部分实践项目的制定并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形式大于内容,严重地影响了设计实践对课堂知识的训练与检验。当然,学校与实践平台间的链接与沟通不畅也是两者脱节的主要因素之一。

3.管理方法滞后。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实践平台管理方法落后于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建设。实践平台建设的多样化是近年发展的主要成果,但针对于不同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却没有得到发展,运用的还是以往较为单一的管理方法。多样化的实践项目与实践平台不能够在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法下发挥最大的作用,直接影响了该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

4.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法单一。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在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法。同时这一目标的制定又要根据不同学校专业间的具体培养计划来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以往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法必须要做出改进和创新,以符合人才需求。

二、改进艺术设计学科创新实践平台建设的措施

1.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创新实践教学应与创意人才培养目标一致,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要将多样的创新实践平台作为桥梁,嫁接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建立与特定课堂教学目标相联系的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打造“开放式、模块化、立体化”的实践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法。主题化实践活动。以“实践主题”为切入点,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实践主题就是提取若干与课堂重点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研究题目,该主题不仅要与课程紧密相关,与平台的实践活动也密切相连,还要求教师在提取主题活动时要进行多方位的考虑,将课堂知识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把重点的设计原理、方法放到创新实践平台中去实践和检验,在设置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主题间知识的纵向连贯性和横向整合性、互补性,以串联的形式开展主题化实践教学活动,不同的主题活动针对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不同。这种主题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范围、高效地发挥了创新实践平台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主题”作为学生兴趣的源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热情。多模块的创新实践平台。“主题”作为兴趣点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链接中的切入点,平台则是开展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基础。创新平台的营造不仅要有常规的实践平台,更要有与之相关的模块化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形式有: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大学生设计创新实践基地、教师工作室、实验教学中心、校企联合创新中心、校企政联合创新实践平台等。模块化的设计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争取多渠道、多方位的学科交叉型实践平台建设,可涵盖与设计专业密切相关的建筑工程、装饰工程、规划改造工程、印刷、家具等不同的行业,大力发挥设计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特点,为学生个性发展、不同方向的设计创新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与广阔的平台。开放式实践创新方法。原有的基于创新实践平台的实践活动,多存在设计实践活动资源不足、受益面窄、时间短等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实践活动的开放度不够。学校及院系方面不仅要加强设计创新实践的平台建设,而且要着力打造该平台的开放性,能够根据专业方向需求选择合适的主题,使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教师与实践平台的工作人员,即“主题”实践创新活动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应围绕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配置人力和物力,精心策划活动,保证实践活动的创新性和开放度。在人员构成和组织形式上,依据开放性这一基础原则,达到平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通过“开放”营造公平的气氛,结合“主题”所带来的兴趣,培养学生实践中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立体化的活动构成形式。立体化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方法即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化形式。其中,点为课堂重点教学内容,面是创新平台中相关的研究题目,本学科中的多个方向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则形成面的多个层次。围绕以上重点内容,辅以集中性教学实践、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组织性的课外实践、教师工作室课题、实验中心课题、校企联合创新中心课题最终形成以主题化实践项目为中心点的多层次相互穿插、相互依托的立体化形态。其中课堂重点教学内容、创新项目、实践目标自上而下形成纵向的展开形式。围绕主题由设计思维创新实践训练、设计创新竞赛、面向企业的设计创新课程等活动为横向展开形式,两者相结合构成一系列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创新活动,推动学生“以实践为师,以市场为法”,掌握并提高实践技能。

2.在创新理念和思路指导下,进一步探索创新实践平台的管理方法。

为创意产业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了投入到创意产业的实践之中,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对于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创意产业实践教育不仅要有上文中提及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还要引入并结合现代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等理念,以科学、高效的方法管理实践平台的运营与发展。整体目标管理。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的创新实践平台项目,要以高校的专业培养计划为目标,独立的课程或项目也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对项目进行整体界定。实践平台上的创新活动或项目是既相对独立又与专业培养计划紧密衔接的综合实践教学体,因此整体的目标定位与范围是在培养计划与企业或自拟的实践创新项目相结合的基础上而制定的,其中培养方案和计划是主要因素。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平台的评价管理体系建设应是发展性的评价模式。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个人的实践表现,而且注重学生和平台建设的未来发展,主要内容应有:由实践项目中的评价主体与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确定评价目标后,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价信息并进行分析,对评价对象的素质发展、学习职责和学习绩效进行价值判断。评价管理体系建设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因此应突出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注重反馈信息的周期式总结与处理。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过程监控与分项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实践项目过程监控由主体项目负责人执行,结合评价管理体系对现行成果进行评估,分析学生取得的进步与其中的不足,推荐使用资料信息库的形式为后阶段学习提供借鉴。对于该过程的监控可使用分项管理方法,具体内容可分为:活动项目的范围管理、费用管理、时间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每项分项管理、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阶段性汇报和指导教师的综合性评估与考核作参考,以实现该方法的可信度与效力。资料信息库建设。创新实践活动的信息库建设一方面是可以实现资源利用与共享最大化,提高活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实现创新活动的系统化与自动更新,为后续活动或项目提供参考与资源。资料信息库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五大基本方面:活动进度与计划、学习课件、经典案例参考、评价体系、沟通交流系统。辅以特定管理软件或网络技术的资源信息库还能够预测活动开展所获效果,辅助教师或责任人实时进行网上评价和监控。

三、总结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2

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着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其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其民族文化表征最显著。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和鲜明的个性。平面广告设计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被动、自发的,而不是主动、自觉的。这种被动与自发性主要体现在:或仅是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采取或选取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某一种形式,或在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受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影响而潜意识地体现一些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特征。事实上,作为现代艺术的特殊表现形式,平面广告设计的一条最基本原则——易读性,即能准确传达信息,让受众清晰理解广告所表达的意思。把民间工艺美术的思维、理念、特殊表现手法、表现形式、造型特征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更有利于为群众与广告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更有效地形成广告效应。尤其是品牌推广本身必须具有入乡随俗的特点,民间工艺美术为品牌推广的平面广告设计地域化、特色化提供了依据。平面广告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个性”的道路,就必须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并进行具有创造性的转化。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及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启示

(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

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

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3.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3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可谓台湾高校共同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之滥觞。该“实施要点”规定台湾各高校必须在“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哲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开设各种通识选修课,同时规定“理、工、农、医”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人文、社会、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而“文、法、商”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或艺术学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2]。“实施要点”的颁布有效推进了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1994年台湾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自此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有了整体的规划与引导。199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当年第二次公私立大学校院长会议时达成了将国文、外文、历史、宪法与立国精神四个领域作为各校必开之科目、共同必修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由原来的6—8学分提高至28学分的决议。90年代台湾各主要大学均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推动与执行通识教育活动。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行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次年完成了对台大、清华、交大等七所研究型大学的评鉴工作。通识教育评鉴计划的执行引起了台湾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普遍重视,也将通识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

台湾通识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当前台湾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形成基本共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两种教育形态,通识教育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构建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了解并认识各个学科的特质。通识教育的精神便是要启发学生知识统整和跨领域学习的热诚,培养学生“转换跑道”的潜力与弹性。当然台湾各高校基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与目标,依据自身的特点,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表述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的教育。在此理念下,该校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术领域之间对话、沟通与融合的可能性,除了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割裂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割裂之外,拓展学生的文化资源,开阔全球视野,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其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健全品格、坚实学问、社会关怀与全球视野的社会中坚及领导人才,以增进国家及人类福祉。台湾艺术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为:以引导学生专业领域外的广泛学习,以培养广博探究与多元能力之知识分子,期能达成全人教育、终身学习与服务社会的目标。

自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首创“通识教育中心”以来,台湾各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委员会、共同科等,负责推动、协调、执行与管理通识教育相关事宜。组织机构方面,各校依据自身的规模与特点,其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通识教育中心是学校一级的独立单位,有的则是隶属于教务处或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成立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就属于校级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下设执行委员与执行秘书各一人,校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共同教育中心主任为当然委员,其余委员由校长遴选校内专任教师及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主要职责为负责制定通识教育政策、规划全校共同课程及潜在教育课程等,另设置共同教育中心为一级单位,中心主任为执行委员,推动通识教育委员会的决策落实与教学、研究、服务相关等行政事务。台湾艺术大学其通识教育中心即属于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该大学最开始未设置共同科主任一职,共同科相关事宜由教务长兼理,后来随着通识教育活动规模的扩大,校方聘请了专任教授兼任共同科主任,再后来为全面落实大学全人教育理想,共同科正式更名为通识教育中心。除了组织机构的建立,各通识教育中心、委员会还纷纷创办了自己的通识教育刊物及网站,用以宣传与交流通识教育改革的成果,这些举措均很好地推动了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3]。

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提高通识教育成效,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责成“教育部顾问室”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先导型计划”,其中一项名为“个别型通识教育改进计划”的子计划,引进了美国大学常见的教学助理(TeachingAssistance,TA)制度,由政府拨款,聘用研究生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助理。美国著名大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任课老师提供足够的TA,让TA协助老师完成课前准备、课堂协助、课后协助、课外辅导、教学成效汇报等工作,如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就要求TA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完成:①协助搜集素材,编写教材;②协助操作教学媒体设备;③维护与更新网路教学平台的课程资讯;④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互动;⑤协助分组讨论议题;⑥协助管理课堂秩序;⑦协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⑧协助老师回复学生有关课业的疑问;⑨协助老师批阅学生作业等工作。而在协助辅导学生方面主要完成:①协助辅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文献;②协助教导学生资讯搜集的方法;③协助学生撰写专题报告的技巧;④协助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教学活动等任务。由于TA大多是在读的硕士与博士生,这种工作制度一方面给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经历,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其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一方面TA也协助任课教师,分担了大量的教学与行政事务,可谓实现了双赢。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台湾高校的一些老师就反映没有TA的大班通识课,跟学生的距离较远,有了TA的协助,下半场将学生带往小教室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就立刻活跃起来,让学生觉得有了更亲近的学习对象,有被“照顾”的感觉。实施TA制度以后,为了让教学助理更加熟悉自己的工作,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台湾高校会定期举行教学助理交流会,会上邀请那些曾经担任过教学助理并取得优异成绩的TA分享其成功的经验,让年轻的TA能从中汲取经验、及时发现并改进问题。

台湾高校现行的通识教育实施模式主要包括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与核心课程模式。①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即将共同科目通识化。将原来共同科目的教学内容或属性进行调整并将其纳入相关领域,如将国文与英文课程纳入语文领域,历史课程纳入历史文化领域,宪法与公民课程纳入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领域交叉选修。有的学校会将纳入通识课程的共同科目列为通识必选课,维护其原有的地位,有的则完全开放选修。②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此种模式与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差不多,唯一区别在于保留了一定学分的共同科目。③核心课程模式:该模式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2002年改革后,哈佛大学将课程分作七个大的领域(有的领域又细分,共计十一个分项领域),每个领域中开设多门不同主题的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完成对该领域课程的学习[4]。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采用了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学校从发展身心平衡的健康个人出发,将基本能力教育(共同科目)与博雅涵养教育(通识课程),作为整体通识课程规划的核心架构,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以培育优秀的健康科技专业人才。其课程构架及博雅涵养核心选修科目见表1、表2[5]。台湾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除了通过选修通识教育的显性课程,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课余科技与文化、学术沙龙等活动,藉此拓宽视野,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此外,台湾各高校普遍重视经典的阅读,通常意义上的经典阅读,读到的大都是文学、哲学、历史及艺术作品等。这类经典作品,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里人文学科的内容,而人文学科是与人文教育紧密相连的,阅读经典可以引发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如台湾辅英大学推荐的人文学类经典导读有《红楼梦》、《张爱玲小说》、《希腊罗马神话》、《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唐君毅)、《中国艺术的精神》(徐复观)、《诗学》(亚里斯多德)、《我与你》(马丁布伯)、《东坡词》、《史怀哲自传》。#p#分页标题#e#

台湾各高校自1984年全面实施通识教育以来,通识教育的理念与目标逐步为人们所熟悉,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设计与管理,无论是从品质上还是从覆盖面上均取得了不少成绩,现今台湾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机构及适合自身教育目标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为了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台湾通识教育委员会聘请了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组建了通识教育评鉴小组,对各公私立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情况进行评鉴[3]。鉴于台湾高校的数量多、类型广,台湾通识教育委员会先将高校进行了分类,再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拟定了不同的评鉴办法,自1998年起,通识教育评鉴小组开始实地访查各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情况,并公示评鉴结果。公示的目的在于标举典范,促进高校间的学习与观摩;让各高校察知自身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此外,公示评鉴结果,也让学生与社会公众更加深入了解通识教育的意义与具体运作方式,对各校通识教育的质量也有客观了解。

对大陆通识教育的启示

当前,在我国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起步阶段,需要尽快学习国外及台湾等地区实施通识教育的先进经验,需要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领导、教师上下齐心、群策群力去推动,需要社会公众、学生的支持与理解。假若高校的领导对于通识教育没有认识,学校的老师对于通识教育没有共识,就很难拧成一根绳、合成一股劲去推动通识教育,更不可能主动投身到通识教育改革之中。当前一些高校对通识教育改革未进行全校性的宣讲与研讨,许多领导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仍有“专业之外都是通识”“、样样都学就是通识”、“什么都懂就是通识”等误区,许多教师对于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实施路径还含混不清,在这种情况下推动通识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也不可能建设高品质的通识教育课程。同样,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也经历了不为人所理解到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大众对于通识教育的意涵形成基本共识这样的历程。纵观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取得现今通识教育的良好局面,与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力推进及各大学积极响应不无关联。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强力推进通识教育,如建立专案调研小组(如1983年、1990年先后建立了“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大学通识课程研究改进专案小组”)了解、指导各校通识教育的实施;组团赴外学习先进经验(1994年、1995年先后组团赴日本、美国学习考察当地通识教育实施的先进经验);实施大学院校通识教育评鉴;拨给通识教育经费专款(自2001年起调动30亿经费资助通识教育改进计划)。纵观台湾地区各阶段的通识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始终有虞兆中、刘兆玄、黄俊杰等一批大学校长及专家学者大力倡导通识教育。借鉴台湾经验,在我国大陆通识教育刚刚起步发展之际,尤其需要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及高校的有效执行,上下齐心、形成共识,这样才能加快通识教育的改革发展步伐。

通识教育课较之专业课其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老师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宽的知识面还要兼顾专业性与通俗性,要求教师自身必须有一定的功力及全身心的付出,台湾地区及欧美国家一般聘用资深教授担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并且还配备了研究生担任教学助理,从事课前资料的搜集与准备、课堂的分小组讨论等教学协助工作。此外,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学会每年都会组织各高校选派教师参加通识教育教师研学班,学习通识教育的先进理念及通识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做法。而当前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师资普遍欠缺。一方面,在制度上缺少开设、教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激励机制,高校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多注重教学、科研的课题、论文、专著的发表与出版,而没有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建设的考察指标。加之大陆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多在夜间开设,资深的教授大多不愿在此时间段授课,教务部门也无对开设此类课程教学资格上的硬性规定,担任此类课程的老师往往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由于自身可能也未经历过通识教育的洗礼,加上没有相关经典的阅读,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质量自然不高。因此,各高校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尽快组织通识教育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通识教育理念的认识及通识课程教学的水平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资深骨干教师积极投身到通识教育改革与通识课程建设中来;另一方面,可统整各方面资源,在学校内部跨系、跨专业甚至跨学校整合教师资源,让不同学校、院系的教师发挥各自专长,共同完成相关通识课程的开发与教学,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4

1.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性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程度、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自始至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第二,以教师为主导,整体把握课程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选修《中国茶文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学生家乡都有与茶文化相关的风俗习惯。每次开课的第一堂课,笔者以湘西苗族风俗习惯中与茶有关的婚俗以及湖南特有的虫屎茶等为例,亲身体会生活中的茶文化。

1.2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求知欲

一方面,在讲解茶的分类命名、茶的评鉴冲泡以及茶水礼仪等相关章节,笔者将代表性茶类和茶具带进课堂,并就每种茶和茶具的特点及用途当场示范“绿叶红镶边”、“三龙护鼎”和“凤凰三点头”等茶艺用语的真实含义;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随机抽取一种备用茶,推选代表初步判断茶叶品种和质量优劣,让学生对实物有切身的感性认识,增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收集地方名茶,或利用课余时间到各大商场、超市和茶叶专卖店收集茶样,或自行调研茶叶价格和消费水平等。

2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把《中国茶文化》课件中文字、图形、影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媒体信息数位化,并将其集成在一起,具有交互性和实时性的特点。在茶的分类和茶的冲泡技艺等章节讲授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穿插播放了教学短片“六大茶类”和“茶艺表演”等短片;在讲解茶文化在电影等艺术创作的作用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了电影“绿茶”和“茶色生香”等片段中以茶为载体的艺术表达形式。以上多媒体技术将《中国茶文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3多元化考核体系改革

3.1课堂笔记与出勤

课堂笔记与出勤占总分的30%,其中课堂笔记随机检查2次,分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等级,占总分15%;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5%,缺课3次以上者视为自动放弃该公共选修课。笔者每次开课的第一节课重点强调了课堂笔记和出勤的重要性,促使学生积极出勤,并及时总结、记录课堂上的知识点。笔者在统计《中国茶文化》课程出勤时,每缺一次课扣3分,平时成绩少于12分。

3.2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

课件制作与课堂讨论占总分40%。笔者围绕当前茶文化的动态,准备了“茶文化发展是硬件重要还是软件重要”、“茶文化与生活”和“茶与健康”等10余项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组内成员明确分工,任选一项议题课后搜集资料,整理并制作ppt展示汇报,最后根据每组汇报情况展开讨论。每组汇报计时5分钟,教师及学生评委根据课件制作和汇报情况综合打分。以上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3课程论文写作

课程论文写作对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自主查阅科研文献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等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公共选修课《中国茶文化》课程论文的写作是考核学生掌握茶文化系统知识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教师规定课程论文的框架,学生自主选题,教师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写作规范要求。笔者以“爱茶者说”、“品茶品人”以及“茶品人品”等立题,要求学生从中任选其一,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字数3000左右。以上课程论文写作部分占总分30%。

4结语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5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强调语文教师的创意教学的能力。创意教学的时代意义在于突破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应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其重要理念在于:活泼多元、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创意教学即建立健康、积极、活泼、创新的教育体制,促使学校落实创造思考教学,使“教学有创意、学习有兴趣”、“学生能将创造力与生活结合”,“培养一流、优秀的人才”。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并积极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境,随时变化语文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教师成长的途径,以发掘出最佳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鉴的过程。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模式,阅读与语文教学工作有关的知识、论文、期刊、报道、网络资源等。其次,书写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事实、推论等书写下来,与同事讨论、分享后,加以反省。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察觉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论、甚或是偏见,而且可将理念加以试验,由此发展并深化语文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可以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独立持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而且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并有效运用时间进行学习。

(二)利用网络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社群

就语文教师而言,网络学习是教师的另类空间,网络学习是多样化的,例如虚拟学校、远距教学、网络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型态及终身教育的机会。计算机网络上学习的具体途径相当多,首先要发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网络沟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同步学习,如开会或学习,让网络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题的讨论,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堂脉络情境,这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不同讨论主题应用在教学实务上。

(三)运用行动研究,落实课程与教学革新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改进教学与辅导、课程发展、促进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研究包括由语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别行动研究”和与其它教师合作的“协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进专业的手段,甚至是专业的本质。专业人员就是运用反省来构思问题,设计与评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主体思考下,教师可以发出声音,与同事相互讨论教育议题,澄清自己信念与价值。

三、结语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6

关键词:音乐通识教育;音乐赏析;古典音乐

一、课程概况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是文化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音乐诞生之日起,人类社会就逐渐形成了音乐文化的不同传承形式,无论是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抑或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传承,课程所具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是巨大的,并且远超于音乐文化自身。古典音乐更是久盛不衰、百听不厌,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音乐,相比之前的任何时期而言,现在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我们身边的音乐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来源范围广泛,音乐是我们灵魂深处的表达,音乐能够表达文字和绘画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如果要真正的理解音乐,我们需要认真的听和思考,这就需要系统的学习,来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古典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设置包括音乐理论基本知识,西方音乐中的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和中国音乐中戏曲音乐及器乐音乐等方面内容。

二、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开设音乐类课程的概况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通识教育从初期的摸索与尝试到现在的总结经验、更改及完善,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实际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体系、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继续努力,希望能够开发、挖掘出不同学生个体的潜质与精神气质,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能力。目前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共开设两门音乐类通识课程分别是《音乐剧》与《古典音乐入门》。

三、提高古典音乐教学质量的几点想法

(一)古典音乐面临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变化、音乐种类的多元化、音乐种类的受众人群也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多的是追逐潮流的变化,例如新的说唱音乐以及近代所占据主要听众的流行音乐形式,而对于让高校学生能静下心来倾听古典音乐以及赏析古典音乐成为了一大难题。所以提倡学生由浅入深的了解方式,形成一个逐步认识以及接受的过程,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大纲的编辑顺序,可在讲授古典音乐之前先从流行音乐入手,在分析了解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以及结构方面入手,结合了解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后,并提出以下的疑问:流行音乐为什么在当代会普遍推广?流行音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中国风的歌曲又是怎样出现的?在结合了流行音乐认识、流行结构认识、基础乐理熟悉等前提条件后再逐步了解古典音乐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普遍容易接受并且引发兴趣。在课堂小结中我们也可以尝试提倡大班式分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此方法的弊端在于人数较多且是选修课,班级不便管理,优势在于可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所以基于两种因素的考量,目前笔者认为最佳的使用方法在于一学期十六节课为例,选取其中的一到两节课使用此方法即可。举其中一个班的例子,班级人数在180人,每6到10人分为一组,进行一次话题讨论。讨论的内容可选为:在学习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创作结构后,了解一些基础乐理的情况下,以组为单位,每个单位共同创作一首中国风的音乐形式并且填词,最终通过大家自主创作出的音乐,选择其中的几个优秀小作品进行展示、探讨。尤其对于中国风音乐的话题引导,优势在于一是属于我国音乐文化自主内容,二是从中国风音乐当中潜移默化引导学生的爱国精神,三是结合了解中国风音乐内容通过1.2.3.5.6(音乐简谱表示形式)中国传统五声音阶的形式普及中国型乐理知识。其二话题讨论也可选择赏析性的题目,例如浪漫主义时期《拉德斯基进行曲》的作者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而《美丽的蓝色多瑙河》又是来自于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这两首曲目都是世界级非常出名的曲目,问题点一:这两首曲目之所以可以非常出名原因在哪里,作品有什么不同?问题点二:作为学习音乐的世家,为何父亲出名的曲目是非常激进的,而儿子出名的曲目却是非常温柔的?

(二)改善大学初衷认知的重要性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一直倡导的是从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当中体会不同的音乐创作理念从而吸取其中的养分。对于通识音乐教育而言学生自主愿意去了解古典音乐的能动性并不高,解决方案其一在于课程教案大纲的改革,其二在于教学过程当中音乐文化的渗透来影响学生看待音乐的初衷认识。为此笔者举过很多的案例,在很多的例子当中主要选择以大家更为熟悉的人物为向导进行举例。如马云先生曾经在某平台上面对于艺术教育的发言说道“昨天晚上我问很多老师您是教什么的,基本讲的教数学的教语文的,其中有两个老师跟我讲除了‘音乐’不教我都教!最后一辈子记住你的,是从音乐、体育、美术这些东西里面你告诉他们做人的道理,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是要勤奋努力学习的,但是文化是玩出来的。”所以结合如上的两点方法结合教学,能够良好的促进学生的音乐认知和教学结果。

(三)考核形式的选择

目前考核的现状,作为通识课程来讲大多都是以论文形式的考核模式进行,尤其对于音乐类课程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网上直接摘抄的现象,这一点和很多的同类型的老师都有讨论过,有很多同类型的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法都是直接要求学生,如果出现大比例的摘抄现象一经发现,不予通过。这种解决方法是有用的,可以让其中的一部分学生不去抄袭,但始终依旧会有学生去做。其实改善考核最大的难点在于我们的形式是趋于考查形式的,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需要一些依托以及求证方可以去进行改善,对此我们不妨大胆的畅想一些方案,比方说分组考核的方案。此方案在笔者的另一门课程《音乐剧》上是已经实现的一种方案,并且效果有明显的改善。但对于《古典音乐入门》来讲,首先它是一门选修课,并不像《音乐剧》是必修课一样比较好调整。其次也是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音乐剧》是所有学生现场表演的形式,所以也就意味着所有人都会参与其中。如果假设《古典音乐入门》也进行分组,以分组的形式,每组派出一个代表上台来进行相关话题的陈述来作为考核点,弊端就很明显了,突显不出组内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到整个考核当中的依据。但如果不分组,每个人都进行现场演讲来进行考核的话,时间同样也是不允许的。在随后的过程里面和同门课程的老师经过多次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其一在我们的分组前提条件下,可做一个详细的分工表,同样的与《音乐剧》不同的地方在于分工表的细节要更加明确,例如选出的一名代表去发言,发言当中必须具备组内每位成员的观点,在进行分工表记录的过程当中,要有详细的说明,每个观点是谁发的,依据在哪里。其二,在整体发言完毕之后,可以如同答辩模式一样,对组内成员进行相关发言话题的提问,通过每位组内成员的回答来给出精准分数。在做为记录方式方面,可选择让学生自行现场录制作为存档记录,以符合学校的规定要求。除此之外,一些细节也可根据语气、形态、声音洪亮来做一些参考。在这样的考核模式下,其一可以避免论文出现的弊端问题,其二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其三也同样的符合我们的考核形式,其四在每位学生都经过这样的一种考核形式之后,相较论文而言会更有启发性的思考。其五,在自述过程中也是给别人分享的过程,也同样是我们通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所在。

四、结语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进行相应思考。随着教学的深入,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对方法的不同,将在下一学期积极作出《古典音乐入门》课程的进一步改进与完善,以期得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悦,袁沁源.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改革研究[J].艺术评鉴,2018,(08):80-81.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7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训练;绘画创作;设计素描

在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基础课程一般包括素描、色彩、装饰画等课程。很多基础课程以写实造型训练为主,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为主的基础课程较少。虽然课程作业强调学生的创造性,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在毕业创作时往往半写生半模仿。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设计素描不仅包含传统素描的造型方法,而且包含许多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在经过设计素描的学习之后,学生对于创作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方法,也对基础课程和其他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包括当代艺术的发展和美术理论。美术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础,而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因此,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实现美术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设计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在美术学专业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第一,美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体系中缺少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的课程,大多基础课程以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如,素描课以全因素素描表现方法训练为主。学生长期以造型能力为训练目标,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不利于之后的绘画创作。学生如何创作、创新是绘画创作课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教师应在立足本专业的基础上,借鉴一些创造性思维专项训练课程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的绘画创作,为学生的毕业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创造性思维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学生需要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探索和选择。因此,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等特点。设计素描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贯穿于设计素描训练的每个环节。设计素描中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也因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设计、绘画创作。第三,设计不仅是一种创作活动,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设计素描课程是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需求而发展形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早期的设计素描课以结构的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后来随着有关创造性思维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设计素描已经发展为融合了创造性思维的一门综合分析的基础课程。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至禹的《设计素描》为例,这本教材中不仅包含造型能力的写生训练、观察方法的写生训练、结构分析的写生训练,而且包含解构、重构的方法训练,材料的表现方法的训练,等等。这些内容丰富了素描的语言表现力,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训练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素描》这本书展现的不是狭义上的只为设计专业服务的设计素描,而是具有表现性的绘画素描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设计素描的结合。正如周至禹提出的“大素描”概念:“在一个‘大素描’概念下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选择,这样的素描就会对当代真正的艺术和设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为,现代设计与现代艺术的联系在当今是前所未有的。”

二、设计素描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对绘画创作的启示

1.表象的训练

学生在表现物象的表象时,可以选择完整的物象,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某一局部。学生会通过观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训练能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开阔视野,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而不再像以往那样,在教师摆放好静物后选择角度写生。传统素描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其中,造型能力包括明暗、虚实、透视、比例、结构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形态的表象研究中,学生可以将这些科学的、理性的造型方法暂时放下,更加注重自身的感知和观察。在这样的体验和感悟下,由于每名学生的情感和喜好不一样,其个体差异性将会被释放,其作品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效果。没有了束缚,学生可以重新回归创作主体的体验和感悟,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也能得以体现。素描不再是程序化的处理,也不再是素描本身,学生通过素描建立一种观察和体验的方式,以表现客观物体,正如中国画理论中的“迁想妙得”,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状态。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表现出的物象不再是千篇一律、程序化的,而是融入了情感、富有生命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发现一些被忽视的物象所具有的表现力,挖掘出新的题材,丰富自身的绘画创作题材。

2.肌理的训练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观察物象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如照相机、显微镜等。通过这些工具,人们发现了物象表面的特征——肌理。肌理包括质地、光泽、纹理等,是现代艺术表现中重要的艺术语言之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丰富的物质生活为创作带来了新的视觉语言。学生可以采用拓印、复印等方式进行创作。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介绍一些肌理表现方法及其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案例。以工笔画创作为例,王冠军在表现许多男性人物的衣着时运用了肌理的表现方法,表现出当代男青年的时尚感。学生不能仅仅复制肌理,更重要的是创造肌理,如,通过洗、刮、擦等方式形成肌理。郑力在工笔画创作中运用了揉纸的方法,使画面形成了斑驳的艺术效果。江宏伟的花鸟画创作运用了擦洗的方法,画面表现出静谧的古典美。学生通过创造肌理,可以为今后的创作积累一些视觉经验和肌理制作方法。

3.画面结构的训练

在对物象结构的分析中,学生可以通过延长线、斜线、中轴线等骨架线分割负空间。通过以骨架线切割画面,学生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形态在空间中的意义,这有助于其把握形体空间在平面中的秩序,从而真正理解构图的重要性。同时,学生也能突破过去的三角形稳定构图形式,探索更加丰富的视觉形式。以现实形态写生为例,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组瓶罐或静物进行表现。这些静物的摆放位置是随意的,因此,学生需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将对象安排在画面中。学生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对形态进行拉伸、缩放、夸张处理,并自觉调整形态的间距,以获得画面中的平衡、和谐的关系;同时,利用形态的中轴线、透视线、辅助线、延长线拆解画面中的正负空间,使形态似乎消失在画面中,形态之间的关系由此变成画面的结构关系,自然的空间关系变成画面关系,具象的形态逐渐向抽象形态转化。这个转化并非易事,学生需要根据直觉和分析进行选择,从而建立起新的视觉形式。这个转化过程虽然并不容易,但是通过这样的转化,学生对画面关系和视觉形式有了动态、直观的了解与审视。这将提高学生构图的分析能力和审美判断力,使其建立起自主意识,形成独特的审美方式,为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4.黑白灰的训练

为了丰富画面的关系,加深对画面关系的理解,学生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训练——黑白灰的训练。黑白灰的训练在现实形态和人工形态写生分析中都可以进行。以人工形态写生为例,经过分解后的画面和形态,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分析。运用黑白对比关系能突出画面的主体,黑白灰的面积大小和秩序也会影响画面的主次与形式感。平面化的黑白灰关系可以表现出理性、冷静的画面关系和情感;加入光影的黑白灰会使画面更加丰富,既能塑造出三维的空间感,又能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感;加入了点、线、面的黑白灰画面会变得更加富有装饰意味。这些不同的黑白灰表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绘画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需要选择,强化训练。

5.材料的训练

传统的素描工具以铅笔和素描纸为主,随着美术的不断发展,美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对审美的包容性越来越大,对审美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学生不能满足于运用传统的工具材料进行表现,教师应鼓励学生探寻更多的材料语言的表现形式。对材料语言的重视,是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之一,也是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途径之一。只有不断探寻新的材料语言的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艺术作品。同时,对材料语言的探索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和灵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经过艺术教育几十年的实践和发展,艺术院校中开设了越来越多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专业性,但是在艺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已经日益凸显。美术教学的基础课程需要融入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近年来的美术大展中也可以看到,许多绘画创作已经融入了一些设计元素和现代元素。绘画创作的发展必须紧随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是时展的需求,也是让学生适应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至禹.设计素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丽婷.图形联想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涂超.绘画性素描与创造性素描的对比研究.大众文艺,2011(13).

[4]常雁来.创意思维在设计素描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艺术评鉴,2017(5).

艺术评鉴论文范文8

环境设计专业是属于新增艺术学学科中设计学下的一个学科,随着2012年教育新专业目录的调整,以能力为导向、以创造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成为高校内环境设计专业中的重要内容。高校中环境设计专业现行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着重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同时评价体系也过于单一、刻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审美的追求越发强烈,因此,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尤为重要,这也成为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文从环境设计的学科特点与价值出发,通过分析现行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弊端,从课程的设置、教学以及评价三个方面,构建一条以设计能力培养为向导,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改革体系。

关键词:

能力导向;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本文为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立项名称:《基于“五法四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16JGA226.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多,为满足社会以及企业的要求,高校需加强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应用能力方面的技能培养。现行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体系更加偏重于学科导向,着重知识基础的传授以及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忽视能力导向,对创造、应用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投入过少,导致目前国内出现虽高校大量招生但是应用于企业的优秀人才却甚少,国内设计水平较发达国家远远落后的现象。因此,基于能力导向进行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高校以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致力于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与市场接轨的现代环境设计人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者应针对目前以学科为向导的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从而寻找一条以设计能力培养为线索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现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弊端

1.以学科为导向规划课程设置

现行的环境设计专业以学科为向导,专注于传授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将综合的设计知识分解为结构、形式、艺术以及技术等方面授课,将本身统一的知识体系分割,学生无法锻炼整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大学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学习室内设计、风景园林、公共艺术等多方面的基础课程,宽泛的知识点无法使学生完善自己的环境设计应用能力。过多的基础课、设计课而实践课程较少的教学课程设置,无法提高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不足,毕业后无法顺应社会市场需求,使其岗位时间较长。

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现行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着重理论课程而忽视了综合素质以及创造能力的提升。教学课程中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采取“填鸭式”的办法而忽视学生的个人能力提升,轻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过分强调继承、模仿与引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学生处于被动的,缺乏思考与分析过程,遏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致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毕业以后,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缺乏应用能力,无法与市场顺利接轨。

3.教学评价体系并未完善

目前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是采取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体系,大多数课程是以静态图像或者是文字论文形式已经评鉴,忽略了多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的评价,使得学生将大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知识上而忽略了对设计内容以及创新逻辑的追求以及实际环境设计中与功能、环境以及文化之间的关联。这种传统的评价体系使环境设计教学逐渐变成形式主义,并没有重视学科的前沿性。

二、以能力为导向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办法

1.以能力为导向规划课程设置

高校的环境设计专业要注重以能力为导向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帮助学生协调空间、尺度、场地、功能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将环境设计课程由浅到深的传递给学生,并将设计的原理、方式、过程以及技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督促并培养学生将一维的视觉设计思想向功能性以及适应人们心理与生活环境的设计,重视理论与实际校核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能力以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出更适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社会型专业人才。

2.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校应在传统枯燥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注重增加以培养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为主的情景教学模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提升自身的应用能力与创造能力。在引入情景模式教学以后,要督促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将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能力培养,打破理论学习的传统构架,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设计以及案例分析等实际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发展,倡导以互动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环境设计专业在教学评价体系上不能一味采取传统的美术学评价体系,要以学生为主题,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促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方面全面且可持续的协调发展。教育者可以在评价体系中,加入获奖竞赛、专业交流、参与讲座、展览参观等方面的成绩考量,协调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对平时成绩的重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竞争意识以及市场适应能力,加强其在学校期间对市场的动向了解,寻找自己的特长,从而才毕业以后可以更迅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快速的融入到工作环境中。

三、结语

以能力为向导,注重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现阶段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培养目标,社会环境设计的实际需求要求改专业教育方向需不断地进行调整。作为环境设计类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及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其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要同步自身的学识,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与市场接轨、能适应工作需要的现代环境设计人才。

作者:刘景群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苏子东.艺术性不等于美术性——兼谈室内设计学科基础与美术教学[J].美术研究,2004(3).

[2]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