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银行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银行业论文

银行业论文范文1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需求巨大

推动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发展,是天津农村城镇化战略的重点内容,是解决农民安居问题和发展小城镇支撑产业的主要途径。“三区”建设项目,涵盖住宅、路网、电网、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应急减灾等多个系统,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潜在融资需求巨大,将给银行业机构信贷、投行等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根据近期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规划,要分批建成54个示范小城镇、31个示范工业园区、100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60万亩高水平设施农业基地。以示范小城镇为例,会涉及683个村、100余万农民,估算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完成投资1500亿元,目前已基本建成22个示范小城镇,45万农民迁入新居。未来几年,天津第四、第五批3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仍需投资1500多亿元,扣除项目资本金,尚需从金融机构融资近1000亿元,规划建设的示范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等基建项目也有巨额融资需求。目前,天津仍有270多万本地农民、200余万外地农民工未纳入城镇化规划。根据天津城镇化的实践经验,向城镇转移一位农村人口需投入28万元~30万元,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成本应摊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因此,从长远看,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融资需求。

(二)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需求旺盛

新型城镇化离不开现代产业的支撑。随着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已降到1%左右,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产业升级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非常旺盛。以示范工业园区为例,31个园区累计签约项目2046个,入驻企业达到6500多家,总投资605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09亿元,后期仍需投入资金超过4300亿元。未来几年,各工业园区将引进更多企业,拟吸纳一百多万人就业、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以上,金融服务需求更大。而且,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成为天津的重点产业,商业、物流、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蕴含巨大商机。此外,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0家)、农民合作社(4000多家)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90%以上的农户已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亟需银行业提供高质量的配套金融服务。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产生的金融需求,将为银行业机构拓展信贷、债券发行、财政资金托管、小微企业服务等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农民市民化蕴藏丰富的金融资源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市民化。天津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保护农民利益和解决民生问题,从而带动农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升。以华明镇为例,农民原有宅基地和房屋估价为5万元左右,通过宅基地换房,三口之家可在示范小城镇置换90平方米左右、价值50万元以上的商品房,家庭财产收入大幅增加;同时,被安置的农民还享有集体企业股金、商铺租金、养老金和薪金等“四金”保障,收入水平远远超过城市居民平均水平3。2011年以来,天津开展了两批“三改一化”试点工作(涉及141个村、40余万农民),即村改居、农改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股份制企业和农民市民化,着力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真正实现医疗、养老、贫困救助等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型农民、新市民不仅在社会保障、投资理财、自主创业等方面需求众多,而且在购置生产和生活用品、旅游、教育等方面的消费性支出将大幅提高,将为银行业机构开展社保资金托管、养老金、企业年金、创业贷款、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良好机遇。

二、天津农村城镇化贷款投放满意度分析:基于AHP方法

根据天津城镇化建设特点、农村产业发展情况和数据可得性实际,本文将农村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的对象确定为两大典型类别4:(1)示范小城镇居住社区、示范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三区”基建项目;(2)园区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

(一)农村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

“三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天津银行业贷款投放的重点领域。其中,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长迅猛。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485亿元,同比增长48%,比2007年末增长31倍,支持小城镇项目29个;示范工业园区贷款余额为113亿元,同比增长36%,比2010年增长94%,支持项目28个(见图2)。两类贷款快速增长,主要原因在于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均由政府融资平台运作,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火爆,宅基地换房后节省的土地(多处于近郊区县)出让收益较高,能实现项目资金预算平衡,信用风险相对较低。但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很难获得银行贷款,主要依靠园区经营主体(多数为民营企业)内源融资。2012年末,银行业机构向此类项目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7亿元,同比增长10%,远低于示范小城镇和工业园区贷款增速。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园区所占土地多数属于农村集体土地,办理抵押融资仍存在介入障碍和政策风险,例如大部分农村集体土地仍未完成确权,而我国《担保法》明确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二)农村城镇化配套产业经济主体贷款

近年来,各银行业机构大力支持示范工业园区内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施农业项目等小城镇配套产业经济主体,天津城镇化发展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2012年,银行业机构向上述三类主体投放的贷款余额为253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工业园区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增长很快,增速分别为79%和37%,但设施农业受制于农村土地抵押难等因素,融资满足率很低,贷款增速较慢。

(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城镇化贷款满意度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将多个因素作为一个系统,进而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的系统方法。本文根据各银行城镇化贷款的投放情况,加上相关主体对贷款投放数量和质量的满意程度的评分来设计评价体系。通过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分析当前银行业贷款投放与城镇化融资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相关经济主体对贷款满意度的评价体系包括四个指标:(1)对贷款质量的满意指数;(2)对贷款数量的满意指数;(3)对贷款品种的满意指数;(4)对银行贷款创新能力的满意指数。据此构建贷款满意度因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后对所有值进行归一化处理。模型中A/B分值越高,说明经济主体对该项贷款情况的满意度越高,反之则满意度越低;计算出的权重值为归一化后满意度评分值,分数越高,说明经济主体整体满意度也越高。为了使分析更加直观,设定标准分数T的满分为10分:贷款质量满意度得分为T*10=2.886;贷款数量满意度得分为T*10=4.356;贷款品种满意度得分为T*10=1.61;贷款创新能力满意度得分为T*10=1.148。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经济主体对贷款数量的满意度最高,说明当前银行业对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大。但是,各银行还需要在贷款产品、贷款服务方面加强创新,尤其要增加更适合农业园区、设施农业等薄弱环节的贷款品种,提高对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园区、企业的贷款质量。

三、天津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风险分析:基于信贷决策模型

天津农村城镇化在给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外部政策环境也给银行业带来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作为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项目——示范小城镇、示范工业园区的基建项目融资需求巨大,投资周期较长,盈利能力较弱,现金流入“前低后高”,而且主要由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承担,还款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客观上使银行业在服务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风险。

(一)天津农村城镇化主要基建项目的运作模式

天津示范小城镇和示范工业园区均有各区县政府组建投融资建设公司统筹运作,具体职能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建设项目实行统一管理,负责项目规划区内土地整理,包括办理前期手续、工程招标;二是负责项目投融资,以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及其他资产收益作为贷款偿还来源;三是负责依法将土地出让金政府收益用于平衡项目建设资金。

(二)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的构建

本文拟构建一个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贷款决策模型,具体分析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成本。假设1:不考虑所得税、减值损失、提前赎回等因素,贷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假设2:银行投放贷款可获得的预期收入为E,贷款本金为B,合同利率为i,还款期数为n,投资总期数N,实际利率为R。假设3:区县政府融资平台是天津农村城镇化项目的运作实体,但对借入的资金没有处置权,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偿还均由政府统筹安排,贷款能否如期归还主要取决于地方财政实力和未来土地出让收入的高低。在项目法人实际缺位、地方债务逐步压缩、融资平台监管政策收紧、未来土地出让收益可能走低等情况下,潜藏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因此,假设贷款违约概率为P,贷款违约损失率为L;假设4:某个城镇化建设项目可能存在多个投融资主体(实际也存在),银行需要承担协调不同经济主体的组织成本C1;假设5:城镇化建设项目由政府主导,银行可能承受各类附加的行政干预和市场阻力,产生一定的阻滞成本C2;假设6:城镇化项目投融资主体是追求利润的,需要一定的排他收益来保障稳定的预期收益,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排他成本C3。

(三)城镇化基建项目贷款决策模型简析

从以上公式可见,银行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项目面临各类风险和成本,只有保证E>O,银行才有贷款投放动力。因此,如何有效分摊和缓释城镇化基建项目的融资风险和各类成本,明晰地方政府、借款人与用款人之间的“借、用、还”和“权、责、利”关系,有效规避地方政府和投融资平台的信用风险,减少项目运作的协调成本和阻滞成本,保证资金的优化分配和高效使用,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和回流机制,是解决农村城镇化基建项目融资困境的关键。

四、支持天津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融资需求巨大,服务需求多样,涉及业务众多,需要政府部门、银行业机构、金融监管部门等共同努力,在严守风险底线的基础上,综合发挥各类金融业态的力量,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

建议政府部门利用财税政策和财政资金杠杆,以部分机动财力做引导,面向社会募集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等,撬动民间社会资本支持城镇化建设。综合运用银行贷款、理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中期票据、私募债券、信贷资产证券化等多种方式,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积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和市政设施管理营运,缓解政府负债压力大、融资平台受限多和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

(二)规范项目运作,严密防范城镇化贷款的信用风险

地方政府应在地方债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和运作城镇化建设项目。要根据区域国家政策和城镇化发展需要,明确产权独立的城镇化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合理界定政府与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风险分配、责任归属和共同目标。应特别重视加强对项目建设和承贷主体的运营授权管理,明确资金使用和监控责任,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项目规范、高效运作。银行业机构应加强客户和项目准入管理,所支持的城镇化建设项目必须符合土地规划、环评要求、土地平衡和资金平衡测算条件,严格落实项目资本金、担保增信和资金监管等条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银行业机构要与地方政府、项目单位加强沟通联系,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情况,防止项目超预算,确保项目工程顺利推进;严格按照项目施工进度划拨资金,采用受托支付方式,确保专款专用;督促地方政府与项目单位处理好与相关利益主体(如周边农户)的关系,降低协调和阻滞成本。

(三)加强金融创新,提高城镇化配套金融服务能力

银行业机构应优先支持天津环城四区经济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综合收益较好、潜在风险较低的城镇化建设项目。重点发展财政金融、金融IC卡、养老金、电子银行等无风险业务,满足城镇化带来的财税资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电子支付结算等金融需求。积极发展投资银行、住房金融、消费金融等风险较低业务,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转型农民和新市民投资理财、买房置业、日常消费等提供便捷的服务。择优支持相关产业融资业务,例如运作相对规范、发展前景较好的中小微企业,等等。

(四)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是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和长期产业支撑,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三农”发展,要以提升农村经济组织的自身实力为根本,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形成金融、产业、财税、投资等优惠政策合力支持的良好局面。完善政策性的涉农贷款融资担保体系,鼓励银担深化合作,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健全涉农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打通制约农村资产抵押融资的“确权颁证、价值评估、抵押登记和流转处置”等四大瓶颈,推动农村资产资本化。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信用环境,推动金融机构与“三农”经济共生共荣发展。

(五)加强监管引导,推动银行业与城镇化共生共荣

银行业论文范文2

所谓低碳经济指的是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著称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在经历了早期的农业文明以及现代的工业文明之后,开始逐步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广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始探寻一条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低碳经济在上述“三低”的基础之上,还有这“高效率、高附加值以及高效能”的“三高特点”,因此,其经济发展模式与人类社会现在所亟需的经济发展需求相符,为人类在经济大力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相较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通过减少碳排放,以有效减少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与损害,以使经济社会步入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我国金融业尚未能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化升级,经济结构的大幅度调整,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推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金融业尚未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者为低碳经济体推出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服务,导致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缺乏适宜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而其发展陷入了瓶颈之中。具体而言,我国金融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限制和阻碍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由于低碳金融是新型概念

其进入到我国的历史也较短,因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理论认识还不足,也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提供专业支持,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在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审批、运作、风险管理等方面缺乏成熟的经验,这导致银行业对待低碳金融项目的热情不足,进而低碳金融项目很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严重制约了低碳金融项目的发展。

2.低碳金融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成正比。

我国金融业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以经济利润作为目标。但是,受到专业人才资源的缺乏、技术水平的有限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向低碳企业转型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重重阻碍,转型成本高,而金融业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尚未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对低碳企业的低碳金融项目的风险以及还款能力进行评估,不敢对低碳企业的金融项目发放贷款,这对于本就资金短缺的低碳金融项目而言更加是雪上加霜。从实践来看,我国低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确能够享受一些地方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发展过程中也能够逐步树立起绿色企业形象。尽管如此,商业银行对发放贷款的严苛性、安全性以及收益性,低碳企业想要企业自身的低碳金融项目获得贷款支持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低碳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而言,其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样重视环境保护,因而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成本投入远远高于传统的金融业,这与目前我国的金融业的实际发展理念还不相符。因而,我国低碳金融在享有较高的社会民声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3.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而言,国际上关于节能减排最权威的国际公约便是于1997年于日本京都通过的《京都议定书》,后于2011年在南非规定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限。虽然,相较于上个世纪而言,各国政府都已经重视并积极投身实践来进行节能减排,但是,立法上却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特备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减排任务轻,政府对于企业的减排监管过于宽松,也未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碳排放行为,这导致部分企业仍然至人类生存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银行业的前景分析

1.碳交易市场出现的历史原因。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各国在碳排放上都承担起了应承担的责任。然而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为了减少本国的碳排放,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上不惜花费大成本,但目前而言其效果还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其减排成本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反观发展中国家,其能源利用率低下,减排压力小,减排成本低廉。上述现象直接导致同一减排单位的国别差价,进而,各国政府、企业为了平衡低碳减排目标,开始以金钱换取低碳排放指标,低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

2.我国银行业在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的发展前景。

虽然自出现后,低碳交易市场曾受到过一定的打击,市场也曾一度陷入低迷状态,碳排放价格也曾经大幅度下跌。但是,上述现象都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例如,碳交易市场初期缺乏健全的制度管理、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未加入《京都议定书》,这些原因都是导致国际上碳交易市场中碳排放价格大幅波动的重大原因。然而,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国家的经济都开始出现了复苏现象。金融业相关学者认为,自2011年后,碳交易市场已经显露生机,这也为各国碳产品的创新以及碳交易市场的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利时机。与此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逐渐意识到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给予了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以极大的政策扶持,我们也可以从互联网、报纸以及电视等传媒媒介上了解到我国政府在低碳金融发展过程中给予的政策扶持措施。自我国上一届领导班子以来,我国政府就已经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经济大国,我国拥有着令人瞩目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参与,将会给碳交易市场带来巨大的金融支持,注入新的活力。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还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低碳企业想要从银行获得贷款支持也困难重重,但是应当看到,无论是我国的低碳交易市场还是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都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而如何把握当下的发展契机,才是我国银行业应当予以关注的问题。

四、结语

银行业论文范文3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意味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客户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客户同等的金融服务权利。十七届三中全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列为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正式纳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将向9亿多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发展村镇银行,对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来看,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民族山区、中西部地区。2007年,国开行共参与组建甘肃、四川、青海、湖北、吉林等五省6家村镇银行。2007年12月13日,国内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全国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设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8年9月12日,彭州民生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由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起的村镇银行,更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在四川重灾区成立的首家支持“三农”、支持灾后重建的金融机构。2008年12月9日,建设银行发起设立的首家村镇银行—湖南桃江建信村镇银行正式开业。2009年2月4日,内蒙古和林格尔渣打村镇银行正式开业。这是渣打银行在华乃至全球范围内建立的首家村镇银行。吉林省截至2009年11月末共设立了6家村镇银行。从目前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来看,当前村镇银行的建立处于“试水”阶段。从目前国外研究现状来看,类似于村镇银行的金融机构现在基本上已经建立了庞大的信息网路,并且朝着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例如,澳大利亚的澳新银行在华的投资以及他们的村镇银行其目的在于不是一个纯盈利的机构,主要是给当地的居民带去金融知识方面的服务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财富。因此,在发展村镇银行业过程中,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2.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3.村镇银行的性质及类型

村镇银行的性质为:经有关部门批准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银行。主要类型有境外金融机构控股、境内金融机构控股、企业法人组建、自然人组建等类型。

3.1村镇银行的作用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解决县域尤其是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优质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影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1)存款方面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是落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比较低,闲散资金少,在吸收存款方面比较困难。其次,营业网点是金融竞争的最前沿,营业网点数量上的多少,提供的服务是否及时、方便、快捷和多样也是吸引客户的主要方面。村镇银行刚刚成立,面临网点少、成本高、吸收存款困难等问题。

(2)贷款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村镇银行面对的放贷需求较大。由于保险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户、村镇企业早已被传统商业银行排除在贷款客户之外,所以村镇银行无疑成为大批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救命稻草。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贷款额度受其资本金限制,服务区域受限。这使得村镇银行不可能拥有大集团客户。大多数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仅仅超过底线。

(3)竞争力方面的问题

因受到业务地域限制,村镇银行之间并不存在业务竞争,而主要表现为与原有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即主要竞争对手是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等。这些率先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凭借自身的优势已经拥有了庞大的金融网点和固定的客户群。而村镇银行还没有树立自己的品牌与信誉,大多数客户还采取观望态度,,因此村镇银行在竞争力方面还处于劣势地位。

(4)配套法规政策不健全

自从《意见》出台以后,中国银监会又陆续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组织的行政许可及监管细则,但是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没有出台,各地区的政策也不一样。具体表现为:一是国家税收政策扶持不明确,能减多少税、免税多少年没有规定;二是国家还未建立支农奖惩机制,对支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尚未建立激励机制,影响其支农积极性;三是中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尚未向村镇银行倾斜;四是村镇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置能否享受国有商业银行的剥离、核销呆账和农信社的中央银行票据置换等政策,当前还未能明确。

4.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2010年3月22日,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新乡银监局批准,河南新乡新兴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市场定位为:立足地方,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乡百姓。目前其人员还未全部到位,业务还未开展。

5.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明朗;(2)资金短缺;(3)人员素质问题;(4)盈利能力

5.2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缓慢;(2)新乡市地处中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市,经济不发达。(3)专业人才大都流向股份制银行及外资银行,农村地区金融专业人才奇缺。(4)村镇银行服务对象是农户及中小企业,管理成本高风险大回报率低。

6.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建议及措施

(1)争取政府正当扶持,减少政府不当干预

政府的政策扶持是村镇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可以在存款准备金、资本充足率、营业税、所得税、分红、进入“门槛”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帮助村镇银行进行融资,解决村镇银行创立初期资金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在法律上和行政上对村镇银行进行规范和管理。但是,政府不当干预也是金融机构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在具体操作上,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政府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只能通过政策加以引导,以使其向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发展,不能够单纯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2)严格进行市场化操作,建立合理的银行制度

首要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对申请开办村镇银行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严格审查,防止出现信用危机。其次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理顺村镇银行内部的各种责、权、利的关系。再次,要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将经营情况进行公开,方便存款人查阅。应建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最后,建立危机处理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系统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及时进行处理,防止其扩大。

(3)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展开错位竞争

村镇银行主要面对的是农户和中小企业,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即将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继续投入该地区,在开展信用审查时除了审查财务数据外,更关注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对还款能力的影响。村镇银行处于发展的初期,由于受资金、地域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展开错位竞争,才能够与大型银行抗衡,吸引更多的客户。

(4)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风险防范

针对农村金融风险较大和村镇银行的实际情况,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首先是外部监管,即要强化公众的社会监管,鼓励存款人加强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其次是专职监管,规范村镇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所有的信息披露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核,保证信息披露的准确、完整、及时;最后是内部监管,要充分发挥银行协会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

7.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

(一)绪论;

(二)村镇银行的理论分析

(三)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经营运作

(四)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完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六)研究的结论

8.论文的选题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案例,对当前我国构建科学有效和谐的村镇银行体系给予系统地研究。本课题首先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给予全面系统地分析。接着,针对作为特殊大省的河南新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河南农业经济的发展作用给予剖析。再者,对作为农村经济金融流通形式的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和地位作用给予分析。最后,根据现代全球经验发展趋势和河南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新乡村镇银行、河南村镇银行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发展对策。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9.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课题主要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研究视角,一点带面的对河南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给与研究。论文主要对全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现状给予分析,以河南新乡村镇银行作为典范,对村镇银行的性质、类型、特征、作用给予详细分析。同时,在科学辨证分析其经营管理中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策略以及存在的困境给予分析。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寻求未来发展的良好对策。本研究课题以河南新乡村镇银作为研究案例对我国村镇银行业的发展给予研究,在河南银行业发展中是一种创新研究。

10.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①创新之处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

研究的视角较新,本文主要是区域性的实证研究,从新乡市的角度来研究农发行对新农村建设支持问题,而国内外文献中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区域性研究较少,大多为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宏观分析和研究。研究的观点较新,从多角度构建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②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技术难点有:(1)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创新之处;(2)如何构建整体新乡市农发行支持新农村建设体系。

11.预期目标

本论文预期达到的目标有:(1)农发行新乡市分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信贷投入的意见;(2)研究的理论成果既要符合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客观规律,又能为农发行信贷风险防范提供科学的理论、实证与政策支持;(3)论文研究水平达到硕士学位论文的高要求。

12.可行性论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绩,业务快速发展,实现了从单一支持粮棉油收储向多方位、宽领域支农的转变,初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制的转变,农发行新乡市分行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和“三农”工作的政策方针,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支持粮棉油收购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乡市新农村的建设。新乡市农发行作为当地的唯一一家政策性银行,将构筑城乡一体的统筹发展体系、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和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作为‘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一体规划、一并推进,新乡市农发行按照总行有关信贷管理办法,结合新乡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新乡市农发行信贷支持新乡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为新乡市的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本人在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工作多年,对农业发展银行新乡市分行的业务情况比较了解,本人已经收集了大量与论文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对于论文的写作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3.研究结论

银行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持续关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满足了各学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要,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商业银行业务的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商业银行实务、实训和实践教学中,更强调的是运用将虚拟仿真思想搭建虚拟真实场景、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平台及后台数据库、模拟金融的现实问题作为实验项目,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有效地弥补了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实操性差的缺陷。

一、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面临创新性要求的挑战。教学研究要思考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商业银行是金融、会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和优先选择,该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经管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完成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促进本学科建设并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无疑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方法。

(二)创新经管学科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不断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本科生的实践性技能要求不断提升,经济管理类的实务课程更加需要一个模拟仿真实际业务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务操作来完成相关实务课程学习。同时金融专业中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高校财经专业通常会依据培养计划和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金融模拟交易系统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实时模拟银行、证券、外汇等交易机构的实时交易过程,建设金融专业综合实验中心,模拟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时交易过程,让学生有一个虚拟仿真的教学环境,完成金融机构的实际金融业务操作。

(三)金融业行业私密性的特殊要求,必须借助新的模拟教学工具和手段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会与货币资金直接接触,其业务的特点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私密性。在商业银行实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实训及专业实习等金融专业实操性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机构现场实习是不现实的。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要求应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系统,引入相关实务案例,营造模拟的金融环境,构建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通过模拟教学项目的建设,建立商业银行业务的操作平台,供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对促进和提升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作用

(1)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能够模拟金融机构交易的实际过程,要求学生能进行模拟实际操作的同时进行风险分析和测评,并能初步尝试相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这种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有利于教学、科研以及创新性人才培养。(2)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银行业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了解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如开户、存款、贷款、结算、交换等;运用金融业务风险分析方法进行金融决策,提升金融业务和产品设计等创新能力。(3)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能够更新原有的教学体系,接入新的教学案例和数据资源,侧重模拟实际交易情景,注重在实务操作基础上的风险分析、产品创新等综合能力提升,在较为完善的虚拟仿真模拟教学系统中完成业务实训。

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和设想

(一)工作设想

金融学科培养计划中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一般都是该专业的学位课和必修课,是打造专业基础、培养专业能力重要的核心课程。同时,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金融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证券交易等金融交易。多年来,很多多学科高等院校、财经专业院校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实践条件等方面累积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国外经典理论与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在综合业务训练中应用虚拟仿真模拟银行业务系统的创新教学模式,必将有力推动各高校金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应该依托专门的金融实验中心或者经管学科综合实验室建设,在金融专业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上进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过程,同时进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与控制、金融产品设计与创新等方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练习,掌握现代银行业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为学生进行金融实务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模拟实践环境。商业银行实务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实习中的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建设在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具备突出重要的地位,应该得到所在学院专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学科专业和学院实验中心的积极配合和维护。

(二)工作思路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面向金融业发展的电子化、工程化,集开发、研究、实验、培训为一体的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项目,是金融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教学探索。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开发设计的金融教学系统,构建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的案例库、数据资料、研究报告、文献资料,通过与原有教学系统对接,在模拟的银行实际运作环境中完成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交易,实现高等院校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或经济类相关专业进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的教学用途。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管理业务的模拟交易,以最新的银行业务规范,完全按商业银行实务流程要求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和风险分析。在教学模拟系统中实时模拟仿真银行业务,依据给出的银行实务案例,学生通过对本系统对业务进行模拟操作,系统给出考评得分。通过这一虚拟仿真系统的运行,学生可以全面熟悉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将银行理论知识应用到银行实际业务中,充分达到理论结合实际、对实务知识进行实践性学习的实践教学目标。

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重点和难点

(一)依托专业实验中心建设,打好前期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项目一般要依托经管类或者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这种实验中心建设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里有比较长的建设历史,在建设过程中很多中心获得过省市、教育部和国家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的资助。同时需要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并得到金融系所和跨专业实验中心的积极建设和维护。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各项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适用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实践教学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看,需要明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平台,建立课程教学梯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的规划建设以及实验课程管理建设的综合管理体系。课程管理统一规范,包括实验实习教学计划、实验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流程管理、实验实习结果评价等系列环节。在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运行下,推动金融教学和研究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效果显著,也为其他相关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借鉴。

(二)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团队,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的教学团队需要教师具有较强专业教学能力,团队成员所承担的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有的教学平台要求团队负责人和主要成员需要具备一些专业资质,如CPA(中国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从而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能力。商业银行教学课程中都设置相关的实习、实验或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师资团队更要充分锻炼实践教学能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团队在学生中扩大影响力,逐渐成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教学骨干,并随着平台建设的开展,开设多个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块,满足学生们多方面的需求。

(三)建设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实施的基础和硬件条件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需要依托在经管学院的金融实验中心或者综合实验室,经管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打造,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平台。一般需要在高等院校高速光纤网基础上建立中心局域网,所有计算机均可通过千兆光纤共享Internet、CERnet上的各种资源。通常综合实验室或者金融实验中心会为诸如银行、证券、期货、外汇模拟系统等这样的模拟教学软件配置专用服务器,通过中心的局域网实现了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中心同时需要配备资源数据库和专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常用软硬件系统,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和教学课件以及相关参考文献等,对于探究性、研究性实验或开放性实验项目可能还需要专业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所以这种实验中心一般需要与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等联网进行信息和数据检索。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需要在此软硬件基础上运行。

五、商业银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内容及投入经费

(1)构建《商业银行实务》《商业银行实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所需的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电子教学资源,需要投入图书资料、文献数据、研究报告、数据资料等购买费用、下载费用等以及相关资料发生的印刷邮寄费。(2)购置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的模拟软件和交易终端,并能进行交易结果显示。如采购商业银行岗位技能实习平台软件、信贷实验室教学软件等,同时购置相应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做终端,以及投影仪及幕布做显示等。(3)教学团队应该参加金融学科和商业银行方向模拟教学相关会议和培训,需要投入差旅及调研费用。(4)建设《商业银行实务》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实习所需要的模拟操作平台和模拟商业银行实际交易环境,按照柜员分工实操的需要,能完成模拟银行业务情景下的专业实训。一般需要购置打印输出设备、点验钞机等相关硬件,同时需要购置专用工具有练功券、各类空白凭证、印章(盒)等。(5)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完成包括教学课件、参考文献、影音资料、教学案例、数据报告等,在实务课程、课程实训、相关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涉及需要委托外部机构将项目建设的信息资源接入仿真教学平台,支付相关劳务费用等。(6)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参加金融机构进行实习实践实训,同时指导撰写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补充实践教学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库;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撰写发表相关教学、科研论文。投入经费包括交通费,学生劳务的补助支出,金融机构相关人员(校外)的劳务费、咨询费等;相关图书资料、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论文版面等相关支出。

结语

银行业论文范文5

 

作者:蔡志平   单位:天津农商银行   一、针对相关研究的综述   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发现,许多作者已经开始关注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问题。所谓“转型”可以理解为,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建立更符合商业环境的服务模式。不难看出,这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中小银行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我国对电子银行业务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王海涛的《浅谈“电子银行区域化发展的科学决策方法”、邓玉的《打造电子银行风险监控系统》以及敦宏程的《构建安全的金融电子支付生态环境》。   从理论研究上看,目前针对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且与之有关的文献也呈现出较为零星的特点;同时,针对中小银行电子银行的讨论就更为稀缺,当然就更不用说“转型”问题了。其中,王威的“对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转型的思考”,是从总括层面来进行论述的,未能深入涉及中小银行的市场功能特征和其内部运营特点。   正因如此,笔者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强调这样几个要素:(1)针对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适应性的建立其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2)该转型定位与四大商业银行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区域植根性,进而这也成为了转型路径的出发点。以下将做具体阐述。   二、电子银行业务的转型定位   上文已经提到,电子银行转型应实现两个目标:即质量的提升和业务的拓展。然而,传统视阈下的转型模式却无法切实建立起中小银行的行业竞争力,这不仅与其业务发展程度有关,也与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有关。因此,在可操作性和差异性的市场竞争策略引导下,应在以下两个方面实现转型定位。   (一)区域植根性方面   从中小股份银行的产权归属来看,大都隶属于区域性地方政府。政府设置该类型商业银行的初衷存在多元导向,其中对于盘活区域性资金存量则成为了主导意识。正因如此,在给予当地小微企业的融资和居民的消费信贷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一客观现实就要求,在电子银行业务转型定位上应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即在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业务拓展方面,须与当地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特征相契合。   这就要求中小银行要在调查研究本地经济特点、区域消费、组织构成、客户特征等方面做足准备,以网上银行为主导平台,将资金流转、信贷支持、特色经济服务与电子银行业务紧密结合起来,按照法人客户、个人客户的不同类别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进行差异化服务、一站式服务,把银行自身发展与本地客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共同发展、互生互利的格局。   (二)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方面   电子银行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其在银行全部业务的占比日益扩大,这充分证明了电子银行业务的便利性,而从电子商务的角度来看,电子银行不仅应在支付方面显现出便捷的特点,还应在业务集中、产品创新等方面充分发挥电子银行的潜力。在成本-收益比较下,中小银行在拓展电子银行业务时应在深度上下工夫,而不应模仿四大商业银行的“广度”策略。不难发现,建立业务供给的深度服务不仅能在金融技术上锁定合作伙伴的合作意愿,还能形成技术壁垒来规避外域商业银行的挑战。   以上两个方面的转型定位是当前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趋势,但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包括区域商业和政策环境因素都将推动或抑制这种转型指向。   三、转型定位下的路径思考   根据以上所述并在转型定位下,具体的实施路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与区域政府的联系方面   在突出电子银行的区域植根性方面不但需要有自主意愿,还应将诸多业务构想传递与区域政府主管部门,从而借助政府公权力的释放来加速实施路径的连接。在与政府的联系方面应落实这样几点信息:(1)该电子银行业务由自己做,而不由四大商业银行的做的优势是什么;(2)电子银行在业务服务上,能为当地实体经济和消费经济带来怎样的益处;(3)在进行业务转型时,需要得到政府哪些方面的支撑。不难看出,前两点都是集中阐述自己的功能优势来获得政府的支持;最后一点,则明确政府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   (二)与商业伙伴的沟通方面   这里的商业伙伴同样具有区域性特质,如本土连锁卖场、中高档餐饮企业、中高档服务性企业、中高档电影院等等。从这一点来看,中小企业电子银行在业务拓展上主要是进入大众消费领域,通过网上银行的订单提交、餐位预定、服务预购,以及网上订票等服务,建立起外域电子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无力竞争的态势。从现实所反馈的信息显示,中小股份银行在上述方面几乎还是空白。在生产消费领域,电子银行可以扮演类似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角色。   (三)与需求主体的联动方面   上文已经指出,中小股份银行电子银行在品牌号召力上存在不足,这也直接影响到当地消费者(包括企业)对它的利用程度,而利用程度的频率大小又将决定与商业伙伴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业务转型时还应通过媒体和政府官方宣传,强化消费者对相关业务的了解,并在促销模式下能建立起商品购买的折扣价格策略。   这样一来,四大商业银行便难以复制这种服务模式,自然为中小银行的电子业务转型提供了空间。   诚然,关于本文主题的实践模式还有许多策略,但结合我国大部分中小银行和区域商业环境的特点,按照本文的观点,相信大家会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能详细说明。当然,业务转型本身就具有动态、可变特征,这就表明本文结论也在一定范围内有效。#p#分页标题#e#   四、小结   本文认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应把握区域植根性和业务集中化、产品创新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应与区域政府、商业伙伴、需求主体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只有突出自己的业务优势才能在四大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夹击下获得生存的空间。

银行业论文范文6

此类模式是以农民组织作为承贷主体。以荷兰为例,该国发达完善的农民合作社和农业协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每个农户一般要参加3~4个合作社,合作社又分中央、地区和基层3个层次;荷兰还存在大量的农协,农协又分为“行业协会”和“商品协会”,其作用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工会组织。上述这些组织把农民联合起来,最大程度地集聚农民手中较分散的信贷资金。

二、我国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难点

(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困境

1.资金投入不足,投入机制亟待完善。长期以来,资金一直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一大制约因素。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1996~2005年的10年间,我国用于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年均仅0.74%,虽然近年来有所提高,但与国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财政支持面偏窄,满足不了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对资金多样化的需求。财政资金多用于农业技术创新前期的研发阶段,而对于大量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活动,财政往往无能为力。

2.体制不顺,“研”“产”衔亟需加强。要想真正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关键是加快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但在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研发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一是效率低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为42%,农业高效转化率为37%,较之农业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相差甚远。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通过省部级鉴定的农业科技成果,有近一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从而严重挫伤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脱离实际。目前,许多地方农业科技发展计划不是实行课题组制,而是过分强调做项目,考核评价标准是课题成果和论文,缺乏退出机制,忽视将研究出的成熟技术转让给企业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人才不济,农技队伍结构优化迫在眉睫。一是农技队伍存在结构“短板”。以国内率先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福建省南平市为例,目前全市农技推广队伍中40岁~55岁年龄段的人员比例超过60%,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危机。同时,农技推广队伍专业结构单一,其中农学专业技术人员占44.26%,其他多种专业技术人员偏少,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发展要求。二是农技队伍不稳定。上述科技特派员多为下派单位的技术骨干,必须兼顾本单位工作,加上基层工作环境艰苦、生活条件差、福利待遇难以保障,易岗混岗现象较严重,专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无法保证。

(二)我国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因素

1.农业科技前期投入高、生产周期长、效益产生慢且不确定性较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介入意愿不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从理论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至少需要经过“研发—推广—应用—产业化”四个阶段。通常来说,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至少需要6~8年时间,一项农业新技术则至少需要4年左右的时间。同时,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还面临着技术、应用及市场等各种风险,因此其融资需求必然存在资金占用时间长、规模大、风险高等特点。由于农业科技创新诸多的不确定性与信贷资金的“三性”要求存在着固有的矛盾,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愿深度介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2.信贷创新产品少、放贷总量有限,企业准入条件不低。从银行方面来看,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抵押物仍以土地、厂房为主,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农产品抵押贷款等少数创新品种,因受限于担保物的流动性,贷款发放规模有限。具体而言,农业科技企业的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知识产权,存在价值认定标准不统一、转让不便等问题;应收账款、农产品则存在着自然风险、违约风险等,预期收益存有较多变数,银行在发放此类贷款时,普遍要求提供担保且抵押率较低,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从企业自身来看,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型企业,一般都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成熟的创新成果商业化机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金依赖度不高;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高度依赖的小微型农业科技企业,由于其处于初创期,技术不成熟,又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很难达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往往陷入“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有银行资金,而要想得到银行资金就必须先做大做强”的怪圈。

3.农险品种少、补偿认定难,风险分担机制未形成。自1982年我国恢复农业保险以来,基本上是在商业保险的框架内推行,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在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地区推广的品种主要以地方重要及特色农产品为标的,农险品种匮乏。同时,由于农业保险在发展中存在着交易成本高、补偿范围认定难、重大自然灾害风险补偿机制欠缺等问题,其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我国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选择

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现实状况出发,并在借鉴农业发达国家银行业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模式基础上,笔者认为,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产、学、研各个阶段,实现互利共赢”的模式。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融资环境

1.吸引多元化主体参与。要适当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比例,营造一个鼓励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氛围,吸引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农业合作组织、私人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有序运转,培育创新主体,孵化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技术。

2.创新资金运用方式。要鼓励各级财政在自身财力范围内,综合运用无偿及有偿资助、创业投资引导、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探索财政支农资金的金融化运用机制,由政府与民间金融组织合作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在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3.完善风险保障机制。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贷款的风险分担和奖励补贴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范围,发挥保险在农业科技创新及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保障及风险分担作用,切实解除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后顾之忧。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作为,满足企业资金需求

1.创新丰富服务产品。要探索以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为质押的贷款担保方式,扩大办理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开发运用“银行+保险”“银行+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组合融资模式,有效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2.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制定专门的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管理办法;加强与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的合作,设计开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信贷品种;加强银行同业之间的合作,对资金需求量庞大的大型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组织银团贷款;加强与农业科技部门的沟通联系,将其推介的优质企业、项目列为关注对象,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和评估项目风险,对不同类别的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差异化管理。

3.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一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尽量单列规模、单独考核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合理调整审贷条件,简化信贷流程,适当降低贷款门槛,切实保证相应资金需求。另一方面,银监部门科学把握原则性和灵活性,适当放宽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不良比率容忍度,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农业科技创新类贷款投放。

银行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网上银行;监管

一、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现状

1、关于网上银行

网上银行是指利用互联网为产品、信息等提供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储蓄和贷款、转账支付、账户管理等,打破了传统的支付方式,大大提高了商品交易的便捷程度,改变了人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甚至给我们带来“无现金社会”这样一个新型的消费观念。

2、我国对于网上银行的监管现状

随着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而中国现有的法律对电子商务普遍缺乏强制性,借由网络这个虚拟的载体,存在着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理清的现象。目前,中国有超过20家银行,200多个网站和网页开展网上银行业务。可想而知,每天通过网上银行交易的数量之大,却都在网络这个大背景下悄悄地进行着。如果对于电子商务、网上银行没有明确的立法,随之而来的问题会不断的爆发,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二、为何需要完善网上银行监管

1、网络银行如何保护客户隐私

互联网交易,电子货币、电子支票等代替了现金,客户需要使用自己的身份信息登录网站或网页进行交易,那么与此同时,网上银行系统运营商将获得大量的他人个人信息,网络应该如何保护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问题呢?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完善《民法》,加大对隐私权的保护,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网上银行应确保个人信息的积累和使用受到限制,以此确保交易安全。

2、网上银行的赔偿责任问题

一旦实现了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无论是合同责任,还是侵权责任,只要是网络银行的责任,最终都逃脱不了赔偿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客户可以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获得赔偿。(1)网上银行疏忽迟交支付信息,其责任仅限于转账或付款令加利息,除非事先就预见会发生这样的损失。如果银行故意或非法泄露客户的个人信息或企业的商业秘密,或涂改、污损客户的交易数据,他们应该补偿客户的全部损失。(2)需要制定强制性责任规则,以解决电子银行和客户责任问题。(3)没有法律规范,客户和网上银行将被要求协商,达成双方明确法律责任有关的协定。(4)客户可以为若干专业投保,以获得损害赔偿保险。

三、从发达国家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得到的启发

发达国家在网上银行这个方面发展的比较早,时间上也比国内的长,因此针对网上银行的法律监管制度也相对比较完善的。本文以美国为例,在网上银行以及法律监管制度上处于领先的水平。作为使用网上银行的发达国家,美国充分认识到技术革新的重要性,认为网上银行是创新性的银行,而技术更新是其生命。因此美国对于网上银行的发展采取的监管态度是比较宽松的,并且立足于现有的对于传统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美国银行业监管局还制定了一些特殊的监管规则专门针对网上银行的特征。1.监管机构和立法的概况。在对网上银行的监管上,美国采取的方式和对传统银行是相类似的,货币监理署、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要监管网上银行,纯网上银行的监管则是由储蓄监管局负责。2.美国监管机构采用的是现场检查这个方式,同时明确银行董事会和高层的管理责任。由此可见,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管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基础上的,可以制定一系列专门用于规范网上银行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不一定需要全部重新制定,可以在原有的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法律制度上进行修改和补充,并且,必须具备一套有效的风险监督机构和体系来进行对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督。网上银行相关法律制度的监督和完善,要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出发,建立专门的网上银行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就先降低风险,补充一些适用于网上银行相关业务的法律条文,更要注重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避免发生网上银行的信誉风险问题。

四、如何完善我国网上监管法律制度

第一,针对网上银行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逐步完善。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主体,将其他一些规范和规章进行修改和整合,明确网上银行的监管主体以及监管的职责,另外,针对网上银行的市场准入原则和推出都要进行立法明确。第二,建立健全以风险监管为核心的法人治理机构。需要注意对网络银行的公司董事会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网上银相当于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企业,因此要加强对网上银行的风险分散,可以在银行的网站上将风险进行详细的说明,做好提示,银行的基本组织结构、财务状况等也需要公示出来。第三,完善网上银行的监管体制。改善传统的监管模式,建立一个全国可以进行共享的数据系统和银行信息系统,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和全国数据系统可以进行联网,这样就可以确保风险监管部门可以及时的从中了解到网上银行的相关信息,并进行跟踪和监管,发现了问题也能及时进行整改,另外,明确监管的主体和责任,加强金融行业内部和外部监管主体对网上银行的风险进行监督,这是以政府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约束体系,指信息技术主管部门等。第四,对网上银行的信誉风险监管进行完善。注重保护客户的利益是保持银行稳健发展的基础,首先在保护客户的利益的基础上明确好双方的职责,其次对于网上银行的客户,必须要进行一定的安全风险提示,更要保护好客户的个人信息,防止泄露出去。

五、结语

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成熟的例子,在原有的传统银行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补充,提出适用于网上银行的规章制度,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监管信息系统,同时维护好客户的权益和个人信息安全,使得客户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金晓辉完善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具体建议中国商界2010

[2]于皓月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吕露李玲浅谈我国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法制与社会2007

[4]应妮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银行业论文范文8

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银行业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考验。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但是随着电子化产品的竞争和股份制银行的崛起,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财务管理制度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对它的研究能更有效地探明银行管理和发展路径。本文从中国与老挝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比较,结合老挝民主共和国的实际情况,给出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老挝;比较;建议

一、中国与老挝商业银行管理制度的比较

(一)财务管理理念的不同

随着中国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相继上市以及管理层对现代商业银行经营体制认识的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目标应该由“利润最大化”调整为“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理念已经在业内0已经运行了好多年。以业绩回报股东,确保经营的稳健和良性循环而不是仅仅关注于短期利润和短浅的目标。但是,由于老挝的银行业起步较晚,初期还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所以商业银行大多比较激进,在经营过程中,一味追求规模、利润最大化,强调存贷款增长率等规模指标,没有充分考虑资本充足率、资产股本回报率等指标,导致银行业务经营的虽然增量明显,但是也面临着大风险和低盈利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老挝改革的时间较短,特别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整体还是以完成国家分配目标为首要财务管理目标。采用层层管理,机构负责人为大的传统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权力及其分散,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层级和制约。计划下的行政干扰还在影响着银行财务管理体系,银行财务政策的执行能力和监督职能十分薄弱。相比较之下,中国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改革实践和改革经验,近年来更是频频颁布政策,加强整个银行财务体系的垂直管理和双线负责。国家对银行业的干预还是存在,但是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和能够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

(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需求不同

随着金融市场对资金强大的需求,如何让银行在发展迅猛的资本市场上发挥好自身的角色,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只有努力做到价值最大化才能吸引充足的资金用于银行整体的发展,保证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发展的质量。风险意识在中国商业银行中逐步建立,建立适应本行发展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发展质量,以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降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推出适合国内投资者的创新性产品。所以中国需要对内适应国内投资者和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积极创新,主动学习,在竞争中不惧强敌,发挥本土优势。老挝现在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与中国有很多的不同。相比较来说,老挝现在的改革压力主要来自于国内,由于民众和国家对经济发展迫切的需要。作为国家最大资金持有者的银行,担负起保证资本市场平稳有效的责任是时代赋予的任务。老挝的国有商业银行并未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这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做出的决定和提供的服务很难跟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甚至国有商业银行还存在政企合一的问题,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行政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上任沿袭着政府机关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极大得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不用说探索更为有效和低成本的财务管理模式的动力。这一模式加大了银行的财务风险,更让整个信用体系岌岌可危。

(三)财务管理方法的差异

现在的中国已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运用财务会计数据,而是进一步得利用这些会计信息进行相关的财务预测,财务规划,并且能够根据分析结果对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分析和评价。虽然现阶段由于方式方法还未达到有效准确的分析,但是事后分析和事后监督的缺漏已经慢慢开始得到修补,管理者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开始关注事前预防的领域,不断建立起过程控制和信息系统的交流核算。关于成本管理,中国也积极地向全面成本管理迈进中,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要实现长期的发展和长期的效益成本预测,根据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成本收益情况,制定全方位的调节和控制,做到事前引导和事前控制。财务管理并不是财务部门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但是在老挝,以几个国有的商业银行威力,财务工作是十分传统简单的会计核算。这样很难将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细化分析很难实现各部门的控制核算。在成本管理部门,也是由财务部门负责,缺乏各部门的联动性,这样制定的方针和做出的分析结果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不能与整体的运作相匹配。简单的减少预算,节约开支,控制费用的目标也无法和长期的发展相适配。

二、结论和建议

(一)国际经验本土化

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发展固然完善,但是那是在长期的资本积累,长期与本国环境国际形势相磨合后得到的结果。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社会情况和发展需要,即使中国和老挝有那么多的相似性,老挝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所挑选,有所评估。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情况决定改革的幅度和速度。可选取个别银行进行改革试点,这样可以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最后得到一个继承了国际先进思想同时和本土银行也发展相适应的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体系。

(二)吸纳国外先进人才的同时培养基层人员

吸纳国外先进人才是获得国外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有效手段和直接方法。但是在引进国外人才的同时要建立国内培养的基层人员的晋升体系。国外人才固然有先进的管理经验,但是却不能如本国人才一般了解本土市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需要。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让国际经验在老挝自己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推动老挝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

(三)建立新型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

新型的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方法对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型的财务管理只有实现了信息化,利用数据库建立数据输入,储存,输出的规范化,管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才能得到更为有效和准确的结果和未来预测,才能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不仅能进一步的降低人工成本,而且可以降低出错率,更好的实现数据的失效性和信息的实时分享。便于银行体系内各分行支行的分析比较,相互学习,监督财务预算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作者:PATHAMMAYO LATCHANA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郭荣丽.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制度创新.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01.

[2]艾洪德,张雪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03.

[3]推进财务创新提高经济效益.冶金财会.2003,(04).

[4]薛楠,华武,殷尹.中外商业银行收入结构比较与业务创新研究.金融会计.2005,(07).

[5]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