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实训总结范例

学院实训总结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总结反思

高职院校近来普遍实施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办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本院进行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推行慕课、云课堂、SPOC课程等建设,激励线上线下教学改革,为此,学院实施“卓越课堂”计划,对全院所有课程进行“卓越课堂”认证,激发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使得我院会计专业实训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以我院会计专业“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课程为例,对实训课程实施“卓越课堂”认证进行说明。

一、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因材施教。我院会计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多个省份,包括新疆西藏地区,入学方式多样,既有高考录取,也有单独招生、注册入学与社会招生等,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差异较大,原来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实训方式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进行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构建网络教学平台

认证课程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方便地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实现考勤、课件与视频学习、课前预习、课中控制与课后反馈等功能。“会计综合模拟实习”课程以云班课为平台,进行了课程框架设计,上传了课程资料。以课程中用友ERP的工作任务为例,教师上传平台资料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注意点:首先,教师需要对ERP账套操作录屏,方便学生反复观看练习,教学中教师发现同样的账套操作对一些学生而言比较难掌握,反复出错,实训不顺利;一些学生态度不端正,畏难怕繁琐,实训中投机取巧,骗取实训成绩;而一些学习能力强,学习比较认真与刻苦的学生却吃不饱,账套学习内容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期望。这就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实施封层教学与考核,设置最基本任务与高层次的学习任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与需要。其次,课程平台要制定详尽的任务清单与考核清单,任务清单中布置预习与实训任务,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单元,根据清单督促学生逐项完成并考核。每天检查清单,可以实现实训进度的控制,对进度落后学生进行督查与帮助,对进度提前的学生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在兼顾学生学习差异的基础上,保证了教学的严肃性,这是在“卓越课堂”认证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再次,要在实训中总结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进行记载,不断进行更新与积累,作为实训的重难点,避免学生实训走弯路,减少学生实训的挫折感。同时,鼓励学生把自己实训中的疑问与错误以文字视频的形式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师生共同丰富课程内容。

(二)组织与推进教学实施

这是教学的主要过程,要让“卓越课堂”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优势与作用:1.进行面授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反复查看资源,但不可避免的是,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教师当面辅导就是学生的“主心骨”,必不可少。教师在当面辅导中,可以察觉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控,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完美结合。2.控制教学过程。课前,通过教学平台统计检查,可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中,教师通过课堂巡查,可以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训进展,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查漏补缺,进行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及时调整课程过程。线上线下的结合,降低了教师不必要的精力付出,很好地实现对实训过程的监督与把握,减少了满堂漫灌,提高了学生操作的积极性,过程考核更有依据,学生容易接受。3.答疑解惑。实训教学线上线下结合优势明显,师生随时可以进行交流答疑,每个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在平台上对所有学生共享,减少了教师重复付出,避免了其他学生重蹈覆辙。而且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学有余力的学生帮助其他同学解决问题,并在平台中展现这个过程,这些学生的成就感会进一步促进实训的积极性,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教学反思是实训不可少的环节,线上线下结合教学,可以覆盖课前与课中,平台留痕,平台统计实训情况,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相对于传统教学,网络平台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设计与内容,教学设计有欠缺,教学内容需增减的,在平台上随时可以调整,优化可以不断进行,这是传统教学不可以比拟的。

二、实施效果

“卓越课堂”对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很多方面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首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卓越课堂的实施,使课程从教学目标开始分层教学,不再以一把尺子衡量全部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完成任务,这在动手操作的实训课程中尤其重要。能力薄弱的学生,可以选择基本实训任务,独立完成,不用为了成绩而学习造假,扎实掌握一定会计技能,解决“吃不了”的现象;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择更难更高要求的任务,多学多得,解决“吃不饱”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获得感与积极性,课程的覆盖面与深度都有保障,针对性与教学效果更好。其次,加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以前,教师对实训的监督更多是依靠经验,大量精力是在与部分学生的猫捉老鼠中浪费的,要吃的学生顾不到,不要吃的学生要追着喂,教师身心俱疲。“卓越课堂”中,教师宽严有度,体现在:设计科学细化的任务清单与考核清单,所有的任务在教学平台上实时监控,每一个单元任务有一定时间节点,一个任务完成,才可以解锁下一单元任务,单元任务完成质量也可以通过平台检查,这样,课前的预习、课中的操作与课后总结,通过教学平台都可以实时统计检查,成绩在平台上累计与共享,学生有相当的紧迫感,提高了教师的过程控制能力。其次,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建设课程。教学方式的变化,使师生之间交流不再局限于课上,很多学生愿意在平台上提出疑问;同时,因为平台的统计与记录功能,实训评价更加直观,容易被学生观察与接受。实践中很多学生有上进心,在平台学习中有更高的学习要求,带动了整个教学班级学风,学生课外搜索的知识覆盖面更广更深,帮助教师实现教学资源的更新与累计。并且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在实训中总能提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具有共性,也更有价值,帮助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共同完善教学。

三、结束语

职业教育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研究探索实训教学模式。学院“卓越课堂”从上至下推动课程认证,对于实训课程信息化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可以起到外部催化剂的作用,从“会计综合实习”课程在认证中的收获而言,有这样几个经验:其一,需正视生源差异在实训教学中的影响。实训教学受到生源差异的影响比理论教学更明显,个别学生的消极就能影响全班的实训效果,但有教无类,需要我们客观承认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的差异,从教学目标开始,分层教学设计,实施不同要求与标准的实训教学,才能有较好的实训效果。其二,需要通过强化考核实现对实训过程的控制,比如,实训任务尽可能细化,量化每个任务的考核标准与时间节点,在教学平台上留痕,统计分析,通过信息化手段强化过程控制。学生可以一定程度上选择实训内容,但实训过程一定要严肃。其三,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模式有重要作用。作者使用过微助教、SPOC、云班课与金课坊等教学平台,进行微课与慕课设计,只要对信息化技术不存在畏难情绪,就能体会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当然,信息化需要教师制作视频等资料,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在没有学校政策与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教师这种付出全凭自觉自愿;但信息化使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完成实训任务,反复观看与学习,师生交流更加便捷,教师的精力配置更加合理,能实现教学实施的动态调整,能强化教师对实训过程的把控等,因此,信息化使得实训教学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张嫚.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18(18).

[2]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3]袁春生.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及质量控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3).

[4]雪敏.ERP财务与业务一体化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新工科;实验实训环节;软件工程;教学模式

1引言

“新工科”是为了适应“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围绕如何培养具有开阔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解决负责工程问题能力的复合型公开专业人才而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有益的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型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息息相关,被誉为“新工科的探路者”[1-2]。培养能够适应软件产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已成为目前的主要任务。面对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日益凸显的缺点和短板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2]。软件工程专业是一类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且创新能力不足。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对现状进行分析,构建出适合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经过一系列的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软件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经验。

2现状和问题

目前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验实训环节的教学主要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实验实训环节教学主要是由任课教师负责,课题组教师根据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即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由个人独立或团队完成,最后由负责教师评分。当前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教师实战经验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开发类的真实项目很少接触,导致只能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建议或方法;对于实际开发中遇到的问题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和主动性。(2)教学内容的局限性。由于任课教师很少接触一些最新的真实项目,实验实训教学内容很多是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归纳综合而来,不新颖,创新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3]。(3)效果评价过于关注编程。实验实训环节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4]。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比较关注学生是否实现了某个模块或是否开发完成了某个系统,而忽略调研、需求分析、设计、测试分析等其他环节。编程在软件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中最多不会超过一半的时间,通常在三分之一左右。学生在编码前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足,编码效率就会越高。因此绝对不能忽略文档编写和设计的重要性。

3教学改革实践

由以上可以看出,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急需改善。立足于新工科背景下的软件工程专业的现状,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强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尝试。

3.1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按需引进、以用为本、加强培养、提升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原则,同时在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上的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鼓励教师到对应的企业或行业进行挂职锻炼,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5]。同时,学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的团队氛围,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学院教师为团队的发展尽职、尽责、尽心,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目前,一支熟悉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规律、学历层次高、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强的团结协作、和谐发展的专业教学团队已具雏形,正在不断完善中。

3.2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风问题,对引领学生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6]。目前很多理论课程也都融入思政元素,但实验实训环节很少涉及。而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实训环节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进行设计和编程的,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从根本上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6]。例如在实验实训开篇讲述程序的设计时融入软件工程专业人员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基础知识夯实,通过实验实训积累经验,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不出现错误或少出现错误;同时融入社会责任感,使得学生学会担当、勇于担当。在2019年,郑州轻工业大学已经开始积极学习课程思政建设,软件学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已覆盖全部课程和实训环节。同时学院在教学环境中也融入思政元素,目前已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7]。

3.3项目驱动式教学

由于软件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实验为主,学生实验学时大部分占整个课程学时的一半,因此实验实训环节的设计应该采用结合理论课的进度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实验课与理论课能够无缝衔接的实训环节。同时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四年相应的学期,打破以往只是作为一个教学环节,在某个学期末进行的惯例[8]。实验的内容由课程组团队根据章节设计成一个项目,或者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一个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成若干小项目,每几个学时完成一个小项目,引导学生分析项目提出问题。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分享和讲解学习心得。最后负责教师分析学习中的错误和总结问题,以实现学生们的共同提高。实训环节的内容根据企业真实案例或行业经典案例进行设计,个别环节邀请企业工程师或专业方面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实践指导,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

3.4校企合作

由于软件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需要实现与企业无缝衔接。软件行业发展迅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课程肯定会出现有部分内容与社会脱节。为了更好地与社会、企业接轨,需要合理地设计校企合作环节。校企合作主要基于实训环节的内容,实训期间主要由企业委派技术强硬的工程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校内教师主要负责辅助管理[9]。企业的工程师一般都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可以针对真实的问题、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针对专业课程的实际情况,将实训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专业基础实训。专业基础实训由本校教师负责,主要是根据课程章节合理地设计实训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第二类是专业实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基地[10],邀请企业的工程师到学校指导实训。第三类是综合实训。这是面向大四学生的实践。由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现场学习,企业为学生委派指导教师,并提供参与项目开发或管理的机会和平台,以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训项目、岗位领导、工作压力和工作机会等,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就业机会[11]。目前郑州轻工业大学与东软集团、中软国际有限公司等著名软件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定期邀请企业教师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指导。2020年学校成立了鲲鹏产业学院,打通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最后一公里”。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共赢”,为学校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助力[9]。

3.5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比较抽象、枯燥,仅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验实训的学习,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科竞赛在无形中督促学生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巨大乐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快速的问题分析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抗压能力。同时,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使学生在助研工作中锻炼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为提高其在学科竞赛中的竞争力奠定了基础[12]。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学科竞赛,加大经费投入,并针对在学科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创新学分认定。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竞赛排行结果中,郑州轻工业大学共获得相关奖项703项,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70位,其中软件学院学生在2021年“第十二届蓝桥杯”大赛中获得部级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11名的佳绩。软件类的学科竞赛较多,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中软件学院学生也获得了不错的佳绩。目前学院有教师专门负责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答疑。

3.6考核内容

由于实验实训环节主要是以代码和文档形式提交的,因此验收考核标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相应比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实验课的考核分为上机操作、实验报告、提问与讨论。另一类实训课的考核分为实验日志、实训报告、实验验收。其中实训课程考核标准如图1所示。(1)实训日志、实训报告编写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不仅仅是编程,调研分析报告、需求分析、详细设计和测试同样重要。同时要求学生每天编写实训日志,针对每天发现的问题和新内容及时进行总结和回顾。(2)实验验收主要是对学生实训成果进行验收,针对功能模块逐个演示实现的结果,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答辩陈述是检验学生在编程前的准备工作是否充足,并能检验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实训环节的考核主要由这三方面加权得到。这样可以做到对学生的综合考核,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实践效果

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共同努力,软件学院的实验实训环节教学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软件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0%以上。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软件学院毕业生整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2021年软件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82.98%,其中用人单位对软件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98.77%,每年招收的学生素质也越来越高,同时学生升学率也在逐年攀升。

5结语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3

会计人才培养既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改革对于提高应用技能和上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但同时也对实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联合实训;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

职业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能力。我国职业教育界一直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出了一系列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高职会计专业培养面向中小企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具有企业会计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进行了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联合实训教学改革。

一、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的必要性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已经全面普及,既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又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成为了对会计人员上岗的必然要求,但在目前的学校会计教学中,较多进行的是单独的手工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的训练,较少将二者联合起来进行实训。这种相互独立的实训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偏见,或认为只要熟练掌握手工账务处理方法就行,电算化知识进行简单培训就可上岗;或认为已经全面采用计算机处理,传统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已无学习必要。通过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让学生在实训中充分体会并认识到对于会计岗位来讲,两门课程是同等重要的,缺了哪一个都不能很好满足岗位要求,做不好会计工作。开展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二者一体化实训教学很有必要。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虽然在处理对象、方法与要求有一致的地方,但在数据处理的起点、记账规则、存储介质、内部控制方式、操作要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要实现使学生充分有效地体验与掌握二者在会计业务处理、操作技能及要求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只有将两门课程的实训教学联合进行才能达到。这是因为,单科实训教学一般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难以与职业岗位对接。开展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既可以训练学生运用财务软件综合处理企业会计业务的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手工会计处理与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异同,为他们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开展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二者一体化实训教学也是可行的。第一,手工与电算化账务处理的对象是完全相同的,处理要求上均遵循同样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第二,处理流程上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是一致的。

二、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

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同样的业务和理论前提,在两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我们使用了同一套实习资料,即模拟公司基本情况与当月业务资料。这是二者联合实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分组分工前提下进行操作,既单独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又在业务处理过程中进行分工与合作。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一)财务会计手工实训

为了保证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我们对实习资料进行了精心编制,既要注意到业务的全面性,也要体现电算化处理的具体要求。我们的模拟公司主要生产建筑用脚手架,公司设有一个基本生产车间,产品有四种,公司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业务有:各种资产的增加、减少的核算,材料采购入库、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款项收付的核算,权益增减的核算以及收入、成本费用的计算、结转,利润分配以及税金缴纳等基本业务。当月经济业务资料全部以仿真原始凭证的形式呈现。在财务会计手工实训环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分为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出纳和成本会计等基本岗位,配备账表、印章、票据打印机、装订机等设备及模拟公司全套业务资料。该实训环节学生需要完成审核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登记总账与明细账、编制财务会计报表等工作任务。

(二)会计电算化实训

到了电算化实训环节,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但相应岗位变成了账套主管、各模块操作员和出纳。由于业务处理环境与设施的变化,学生需要进行业务资料的信息化处理、岗位调整与业务处理流程调整。该环节的实训包括以下步骤:

1.手工业务资料的电算化整理

在进行电算化业务处理前,学生需要运用手工环节的业务资料,在老师指导下对模拟公司相关资料进行初始化整理,具体包括账套基本信息、核算类型、分类编码方案、会计科目及初始余额、部门档案、人员档案、客户分类与档案、供应商分类与档案、结算方式、凭证类别等内容,使之适合电算化处理。这是一个既艰难但又非常重要的实训环节,因为它是会计业务从手工处理过渡到电算化处理的关键环节。虽然是同一套业务资料,但由于处理手段不一样,当学生利用该套资料完成财务会计手工实训后,并不能直接将其用于电算化实训中,还需要进行资料的调整和信息化处理,使之适合进行电算化操作。学生完成财务会计实训环节并不太难,难的是根据手工资料整理出适合电算化业务处理要求的初始化信息与档案资料。由于在单项实训项目中,学生已了解并熟悉了初始化过程中要求的基础信息档案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数据结构等,学生基本能够对照教材和指导资料,运用手工业务资料整理出账套信息和基础档案信息,不完善之处经过老师点拨,大部分同学能够进一步完善资料,直到全部完成手工资料的信息化处理。学生只有通过该环节的实务操作,才能在后面的电算化业务处理中深度理解信息标准化和完善相应业务处理规则的意义与重要性。

2.电算化系统初始设置

经过对手工业务资料的初始化整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电算化初始设置。由于商品化软件具有通用性特点,为使通用软件适合各单位的业务性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个性化要求,需要进行系统初始化。系统初始化工作就是将第一步完成的企业基础信息、岗位分工、编码方案、档案资料、处理规则等信息录入系统,为后面的日常业务处理作好基础准备。当学生从手工实训转入电算化实训环节,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需要调整的地方,这就是系统初始化设置需要完成的任务。如科目体系必须完整而规范,需要使用的会计科目不能再像手工环境下可以随时增加和使用,而必须在初始化时就进行设置,尤其是需要进行辅助核算的科目;初次使用总账模块,必须将科目的初始余额录入后才能进行日常业务处理;凭证编制时使用的科目必须是最明细级科目,部门、人员及存货等档案资料也需要代码化处理等。学生只有正确完成该步骤的工作任务,才能在其后的日常业务处理中得心应手。如果初始化设置未设置到位或设置有误,将会给相关模块与相应业务的处理带来障碍。例如,未进行客户档案设置就会在使用有“客户往来”辅助核算要求的科目时找不到具体客户,不指定出纳科目就无法进行出纳签字等。很多学生在实训后的总结中均提到了系统初始化不到位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3.日常、期末业务处理和会计报表编制

在财务会计实训环节,我们在模拟企业的当月业务资料中设计了约90多项经济业务,要求学生掌握较全面的会计实务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凭证编制、账簿登记和报表编制,完成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在电算化实训环节,重新对该企业的当月业务运用财务软件各模块进行电算化处理,完成单据与业务处理、凭证填制、凭证审核、出纳签字、记账、账簿查询、银行对账到会计报表编制的全过程。由于在电算化处理中启用了总账、固定资产、职工薪酬管理、供应链模块等子系统,学生需要熟悉系统集成使用时的业务处理流程。如采购入库业务,如果已收到采购发票而未付款,其业务处理流程如下:(1)在采购模块填制与审核采购专用发票;(2)在采购模块填制采购入库单;(3)在库存模块审核采购入库单;(4)在采购模块对已审核采购专用发票和采购入库单进行采购结算,确认入库单成本;(5)在核算模块对采购入库单进行单据记账,再次确认入库成本;(6)在核算模块进行供应商往来制单(发票制单),生成应付凭证;(7)在核算模块进行购销单据制单,生成入库凭证。这样的业务处理流程与手工业务处理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学生必须既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基本原理又熟悉电算化业务处理规则与操作流程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电算化日常与期末业务的处理。

(三)实训总结

前两个环节的实训任务完成后,学生进入实训总结阶段。及时进行总结,是实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很多同学一开始对写作实训总结非常抵触,觉得无话可说。但经过老师辅导与提示,大部分同学能够认真总结与反思整个实训过程的收获、不足、经验、教训等,有些同学还对今后怎么办进行了思考。经验和教训是人生的宝贵财富,通过及时总结,既能巩固学习效果,又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更高层次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钻研精神。

三、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总结

(一)实训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改革中,我们使用的是同一套业务资料,保证了实训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财务会计实训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各类经济业务的手工账务处理能力和会计报表编制技能,而到了会计电算化实训环节,学生就必须适应从手工环境到电算化环境的转变,经历甩账过程,即指从手工会计数据处理方式正式转为计算机会计数据处理方式,该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财务业务处理的能力。这样的联合实训,使学生全程参与会计业务两种处理手段的对接过程,深度理解处理手段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的处理方式的变化与要求,直观体验手工业务处理与电算化业务处理的联系与区别。如电算化处理要求操作员、会计科目、客户与供应商等必须代码化,初始化设置的准确与完整是开展日常业务处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凭证的修改不能再使用划线更正法等。另外,有些业务的处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在使用固定资产模块进行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必须先在该模块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才能进行固定资产减少业务的处理,而且学生很自然就明白了会计业务要实现电算化处理,必须对手工资料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代码化处理才能顺利进行。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各种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能力,又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技巧。而像以前两门课程使用不同的资料进行单独实习,就达不到如此的教学效果,因为对不同企业资料进行独立的手工与电算化处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现得不充分,实训内容也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学生不容易对二者之异同产生具体而深刻的认识,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联合实训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务会计和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基本原理和业务处理方法,又必须非常熟悉财务软件设计原理与操作方法。会计电算化其实质是以财务软件来处理会计业务,在业务上与手工会计处理并没有实质的不同。如果教师不熟悉手工业务处理方法,自然无法透彻理解电算化相关理论与实务,也就不能深刻认识二者的异同。在电算化业务处理实训环节,学生可能会犯各种各样的操作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错误能够了然于心,并能及时予以解答与提示。如果教师对财务软件原理与操作技巧掌握不到位就很难保证联合实训教学的顺利进行。另外,由于会计准则和财务软件均会不断更新,教师必须随时更新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对新准则和新版本财务软件首先进行学习,做一个常态的专业领跑者。通过财务会计与电算化联合实训教学改革,同学们普遍感觉得到了一次非常有益的专业技能训练,对以前所学知识是一次全面的梳理与应用。虽然将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处理进行联合实训教学既需要占用更多的时间,也需要教师们的密切配合和精心准备,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与认可,学生无论是专业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技能方面均获得了提升,这样的改革实践对于培养勇于创新、善于总结、长于应用的技能型人才有着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作者:李霞林 张晓红 王国清 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覃志伟.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与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重要性[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2):78-79.

[2]曹献雨.电算化会计和手工会计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探析[J].商业会计,2012,(17):124-125.

[3]张荣.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08,(10):61-62.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基地建设;基地管理

根据国卫医发〔2016〕64号文件《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加强护教协同工作,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1],我校护理专业制定“产教融合、仁术融合、选择多样、胜任岗位”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用“2+1”教学模式,即2年校内培养+1年临床实践,校内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临床实践主要由校外实习基地承担。因此,校内校外基地的内涵建设、加强院校紧密合作是深化我校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1.1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1.1.1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

护理实训中心为直属分院的院校两级管理模式,基地的组织构架为:教务处直接管理,分院教学副院长兼任实训中心主任,实训中心副主任负责中心具体运行,以护理学基础、内外科护理、急重症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老年护理为模块,每一模块配备专门的实验管理人员。

1.1.2建立健全校内基地管理制度

校内实训基地自2002年建成以来,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实验室工作条例》,其中包括《实验室基本信息收集、整理、统计管理办法》《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低值耐用品和易耗品管理办法》《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安全守则》《校内实训基地危险品管理办法》等12项制度。同时根据护理实训中心的特色,制定《学生管理员值班制度》《实训室业余开放制度》《实训授课质量信息员监督制度》等制度。

1.2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机制

1.2.1多中心合作育人的运行机制

根据我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学生以临床护理为基础,开设康复、社区、口腔、涉外、老年、中医、美容等7个护理专业方向。在校期间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由护理实训中心、基础医学实训中心、口腔护理实训中心、康复护理实训中心等多中心合作完成,既增强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也为学生个性化培养提供了选择。各中心除承担《基础护理》《内科护理》《外科护理》等7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外,还承担7个岗位方向的21门专业选修课程。每3年分院在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基于行业发展要求、学生培养质量现状、校外实习基地等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计划,对护理技能实训质量、基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改进意见和建议。

1.2.2以“互联网+”为契机的信息化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在信息化实践教学背景下我校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硬件设施,所有实训基地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完成智能管理系统建设,配备医院模拟信息(HIS)系统和实训中心管理系统等软件。我校教师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手段,对传统的300余项实训项目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教学手段;同时在原有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开发近30项虚拟仿真项目,包括有创血流动力学、大手术后的监护、脐带脱垂急救、子痫急救、有机磷酸酯类的中毒与解救、哮喘、气胸病人综合模拟训练系统、高龄者体验等。

1.2.3多元评价的护理缺陷防范机制

护理实训中心的运行受学生、授课教师、用人单位、兄弟院校、政府部门的多方面评价,从而不断改进、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在学生培养方面,虽然我校已积极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在教学中采用SimMan、情景模拟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但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在真实场景下依旧缺乏感觉、感情、态度和信息等多方面的反馈,实习初期屡犯差错。针对这一现状,我校近几年在实验实训课中加大标准病人(SP)的应用力度,通过专门参加过SP培训的校内专任教师与临床专家共同设计案例、培训SP,将真实临床情景中的各种差错、过失、事故等通过SP呈现出来,通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OSCE)进行站点考核,培养学生的差错防范意识,以便更好地与临床实习、工作衔接。

2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与运行

2.1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模式

2.1.1建立健全的校外实习基地准入机制

为了培养高素质技能紧缺型护理人才,结合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护理专业实纲》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我校对已有的百余所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调研、考察、评比,最终遴选出77家医疗水平较高、带教水平较好的二级甲等及以上级别的实习基地。

2.1.2不断完善的规范化管理机制

随着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分院相继制定和实施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条例》《紧密型合作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毕业实习管理条例》《毕业实习检查制度》《学生实工作职责》《关于实习期间请销假制度规定》及《实纲》等相关规范,并充分发挥学校、分院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的微观调控职能。同时,分院还配合学校教务处制定《优秀实习生评选办法》《优秀带教老师及优秀实习管理工作者评选办法》《优秀实践基地评选办法》,护理学院还制定了《临床见习规章制度》《临床护理教学计划》《实习生和带教老师互评表》,进一步规范了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

2.2校外实习基地的运行机制

2.2.1信息化多方位护生管理运行机制

我校对实习护生实施校内信息化动态监控和临床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模式。利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实习护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专业上通过护生书写周记-教师批改周记、教师线上答疑等方式指导学生业务、就业;辅导员通过该平台动态监测护生就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另一方面在护生进入临床前学校分管临床实践的专业教师与各医院沟通,确认护生进入临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护理部认真制订临床护理带教计划,落实各项教学措施,采用不同形式的带教方式,如“一对一带教”即1名临床护士带教1名实习护生;“导师制带教”即护士长或专科护士带教本科室实习护生。护理部定期检查,带教老师与护生互相评价,严格按照《实习手册》完成临床教学任务。

2.2.2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运行机制

学校每年召开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会,教务处及护理学院每年安排多次实习巡查,定期召开实习医院总带教座谈会、教学医院工作座谈会、实座谈会、实习生座谈会、节假日向实习医院实习生发送慰问信,建立《实月汇报制度》、建立实习生动态检测平台,及时发现临床实践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了学校和基地、学校和实习生之间的交流,促成感情纽带机制,树立校内校外基地一体化的概念。

2.2.3全程化考核运行机制

根据实纲要求,实习期间的考核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完成,实施全程化考核。学生成绩包括校内综合理论考试成绩(70%)和实习单位出具的实习成绩(30%)两部分组成。实习成绩包括平时考核、出科考核和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3部分:平时考核分“优、良、合格、不合格”,由校外实习基地带教老师依据护生医德医风、劳动纪律、工作态度、操作能力、团结友爱、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情况等评定,记录在《实习手册》;出科考核分为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由实习科室在实习生认真做好实习小结的基础上进行,所在科(室)病区负责人及带教老师共同对实习生进行综合考核,出科考核不合格者暂停实习,返校学习并经重新考核合格后再延续实习;临床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以案例分析、床边查房、实践操作考核和观摩等形式在学生实习中后期进行不定期抽查和考核,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和临床学院教师参与,考核结果报学院备案,并反馈实习单位。

3校内外基地建设的规划与展望

3.1进一步提升校内实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我校在原有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7个岗位方向要求,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计划在未来3年,我校将先后拓展虚拟仿真实训中心、OSCE中心、老年服务人才培训中心,拓展面积达3000m2,预计投入资金达3000万元。拓展后的实训基地不仅在硬件上更加贴合临床真实场景,同时引进虚拟医院系统、智慧管理平台等软件。

3.2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医护类高职院校因无附属医院一直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受到诸多掣肘。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我校与宁波市7家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成立7家临床学院,由医院院长担任临床学院院长,医院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和护理学院院长或副院长担任临床学院副院长。下设临床学院办公室和临床护理教研室,重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实行同聘任、同培训,共同完成校内课堂和校外实习的双重教学任务。同时,为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我校积极在护理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以护理卓越班为试点,为每位学生配备双导师———校内导师和临床导师,召开师徒结对大会,明确导师职责,制订结对后工作计划,并有序开展工作,定时阶段总结、反思及改进。为学生在职业素养的养成、课程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计划的制订、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全方位给予辅导,做到专业有引导,实践有指导,双导师协同育人,培养卓越护理人才。总之,高职护理教育中校内外基地的建设、共享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而基地建设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工程,还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理念及经验,探索适合我校“仁爱健康”校训的改革之路,汇集各方优质资源,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平台,提高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质量和对社会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市场营销

一、背景概述

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2019年7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1]。同时,全国各地区政府要深化产教融合,在本地区发展中,将教育、人才、产业等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有机衔接和促动,以此推动本地区的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侧结构相融合,将产业转型升级到产业创新发展的轨道上来。所以,为了能够振兴地区发展,培养新型人才,就需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从而一面拉动经济增长,一面促进人才发展。结合市场营销专业的特征,通过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发展思路,产教协同育人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的服务能力。尤其是自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来,互联网迅猛发展,更多产业需要新兴产业的支持与推动,而企业自身寻求理论支持的能力有限,所以,更需要高职院校能够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将技术知识与能力知识进行转化。根据市场营销的新发展模式,通过校企通力合作,将新营销模式与数字营销理论融入到企业发展和教学中来。利用学院能研究、能分析、能推广的优势,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把数据发展思路对接到产业进程中来,对生产企业在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管理经营、销售服务、运输物流等各环节产业链运作,都能起到巨大的作用[2]。

二、目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理论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起步较晚,目前没有形成权威理论成果,所以,仍然是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总结目前研究内容共有三方面:一是目前涉及“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概念就等同于“校企合作”;二是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扮演设计范围很广,欧美日等国家,在这方面表现较突出;三是在此问题中,关于强化政府推动企业与学校两个主体结合的研究比较多。其实,目前大部分理论仍然坚持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是多元利益共同者协同控制的。尽管不同利益的相关者在合作中都有各自的诉求点,但是都是共同体现在高职教育培养中的[3]。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现实中,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仍停留在比较初浅的层次。比如,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多年,企业方为学校提供学生的实习实训岗位,同时,高校为企业储备相应人才。然而,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仍然是以自身需求为主,并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协同育人理念,也没有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出发,因而所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往往未能基于行业现状,以致发生了偏离。究其原因,是因为企业比较看重利益,对于很多重要的真实岗位,在实训实习过程中校方师生也都没有涉及过,所以很难感受到行业发展的真实状况,因此,在教学中理论与实践出现一些偏离。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管理就是寻求彼此合作中的契合点,将各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制度设计与安排真正地加以融合。而且,目前全国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深化产教融合,拉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都做出了积极响应,促进了企业、学院以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立足学校特色,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设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产教供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4]。

三、市场营销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意义

目前各行各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基于行业的要求,教育的改革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市场营销服务的零售业、制造业、互联网等行业,其发展就成为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5]。只有产业与教学相融合,才能够使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行业要求,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合地区发展目标,增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能力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对于产教融合的政策指导,推动地区产业的向前发展,要通过研究分析本地区的发展目标,结合地区发展情况,通过校企合作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在产教协同育人的同时,强化校企合作的服务能力。具体体现为:一是通过校企实习实训合作,带动企业方进入到学校市场营销专业规划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等环节中来,设计仿真生产、销售、推广等操作环境的任务型培养模式。二是生产性实习实训实践探索。以企业订单为依据,完成实训教学、生产服务、技术研发等工作项目。强化校企合作服务能力,凭借大数据信息分析手段,依托市场分析镜化技术,设计出一系列专业化、市场化、精细化的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利用市场互动,对接地方的产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咨询、分析、策划等服务[6]。三是加强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理论研究向产业应用的转化,在企业、学校、服务产业中形成提炼、对接、转化的过程,提高行业发展、产业转型的速度。四是校企共制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出符合行业、市场、企业需求的人才,校企必须要真诚合作、彼此互通。尤其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要参与进来,一起研究探讨,真正地体现协同育人的理念;在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满足企业人才的要求和标准;在职业技能、生产服务、道德素养等方面都要有体现,制定出符合当前市场与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7]。五是校企师资共建,打造校企师资双向流通机制。高职师资队伍应主要体现双师型特点。要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企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也可以到学校中参与学习培训、实践教学、讲座、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而且,企业要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相应的场所,使学校的实训教学与实践活动在企业中开展,真正地从实践中学习,提升自身实操能力。

五、校企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方向

(一)做好校园职业精神培养。为了更好地发扬营销职业精神,通过提倡工匠精神,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打造“爱劳动、能吃苦、讲诚信、有创新”的校园营销职业人的氛围[8]。

(二)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职业技能为教育核心,让企入教,引企育人。通过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联合招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等途径,促进专业与技术岗位有机衔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引导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前沿课程的开发、职业技能的教学设计、顶岗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环节中来。

(三)做好生产性实习实训。完善专业实训制度,实现校企共享资源优势,校企通力合作,打造本地区行业内集先进的实训教学条件、顶岗实习、策划技术服务、市场分析与开发、企业经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一是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高企业产能;二是强化学生岗前技能掌握、职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塑造等;三是完善学院实训基地建设,教师职业素质提高等。通过以上方面的内容实现,做好校企合作的生产实习实训工作[9]。

(四)对接产业服务。通过与更多企业的合作,树立市场营销先进理念,凭借互联网的发展优势,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展企业行业状况研究、产品研究、用户镜像研究、品牌形象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媒体研究等,为地区行业发展、产业转型、企业定位做精准服务。

(五)将校企合作经验、成果进行转化。将校企合作生产实训中总结的市场反馈信息、职业技能标准、现代化生产操作流程、质量控制手段等加以完善,推广到学校教学与企业经营中去,实现校企共赢。同时以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将合作成果转化为增值服务,为第三方企业、地区产业提供供需对接,引导企业市场精准发展。

六、开辟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发展思路

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促进高职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师整体水平,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学习和借鉴先进企业理念与技术,为地区经济、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通过校企合作,带动学生、学院、企业与社会,互融互利,共赢发展。

(一)学生培养方面。学生培养要研究如何做好校园职业精神培养。通过市场调研,总结职业人的素质与要求,并以此提倡工匠精神,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模拟生产实践场景,营造“能动手、能耐劳、爱岗和敬业”的校园职业氛围。

(二)学校建设方面。学校建设要研究如何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通过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引企入教,引企育人,将市场、需求带入学校。通过校企联合培养、联合招生,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等途径,促进专业与技术岗位有机衔接,深入探讨如何开展生产与实习实训工作。通过完善实训机制,发挥校企共享资源优势,打造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训、服务实训、研发实训、管理实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一是要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高企业产能;二是要强化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掌握,职业素质标准的提高,职业创新能力的培养等;三是要完善学院生产实践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操素质能力等内容。通过以上的这些内容实现,将校企合作的生产型实习实训工作做好。

(三)校企合作方面。校企合作要研究如何将校企合作经验、成果进行转化。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经验积累,需要进行总结与提炼。在校企合作与生产实训中,这些都能反馈出来。学校集中力量进行提炼与总结,将市场需求信息、职业技能标准、现代化生产操作流程、质量控制手段等加以完善并融入到学校教学和企业经营中去,实现校企共赢。同时以校企利益共同体的形式,将合作成果转化为增值服务,为第三方企业、地区产业提供供需对接,引导企业市场精准发展。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6

针对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情况,对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传统实训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对系统化综合实训的实训内容和实训实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化的综合实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技能,且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综合实训;系统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以下简称“模具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模具行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我国从事模具设计与制造行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普遍参差不齐,且总体素质也不高[1]。这说明,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综合能力上跟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所学知识过于片段化,“技能单一,专业潜力不足”[2]。为此,针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

在系统化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上,根据我校实际的实训条件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我们选取了一套简单的垫片冷冲裁模具的设计和加工作为实训内容。所谓系统化综合实训,即是将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到一副模具从设计到制造的整个实训过程之中。因此,在系统化综合实训流程的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的完整性。首先,在完成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后,教师提出此套垫片冷冲压模具的设计任务,学生完成主要零部件的设计,接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该套模具的生产加工和装配。显然,实训内容仍贯穿了几门模具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比如垫片模具的设计任务体现了冷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还能够将AutoCAD、UG三维造型设计等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纳入其中;机械制造技术课程中学生所学到的普通机床及其切削加工知识则能应用于模具零件的加工;若采用数控机床加工,实训还可与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内容相联系;凸凹模的加工则需使用特种加工课程的知识;模具钳工工艺学理论知识则能指导模具的装配与试模。由此可见,在综合实训内容的选择与实训流程设计上,整个实训涵盖了整套模具的设计、模具各零部件的加工与装配,实训的实施流程也贴合实际生产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认识整个工作过程,并使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较好地融合起来,从而使学生不仅仅获得单一的技能,而是模具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实训指导书的编写

作为实训组织、实施、教师指导、学生实操的重要依据,实训指导书在学生的实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院专门组织相关课程的教师为系统化的模具专业综合实训量身打造了实训指导书。实训指导书的内容在排列上仍然遵循实际的生产过程,并将指导部分与学生书写部分结合到一起。首先将模具设计列为第一模块,内容摒弃了繁杂的公式,将设计所需查找的图表截取相关部分附在指导书后面,缩短了学生查找资料的时间。实训时间较短时,我们还可以将整副模具的设计计算过程部分印刷出来,学生只需填写相应的设计内容或选择相应选项即可。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书写时间,统一了书写格式,提高了学生的设计效率并便于教师评阅。设计所涉及的图纸,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和UG软件代替手工进行绘制,图纸格式采用企业常用格式,如尺寸标注等,使学生将来即使刚开始在企业工作也不会对图纸感到陌生或不会读图。第二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指导书中列出相关机床及其基本操作,由学生编写工艺过程卡并进行相关加工。与以往机床操作实训由教师提供零件图纸,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加工不同,这里是由学生自行设计零件并制定加工工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第三模块为一般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视情况可选一个零件的数控加工为代表采用UG软件的数控编程模块进行自动编程与机床对接,还可选一个零件进行手动自主编程,前者能体现实际的生产情况,后者则能检验学生对数控编程知识的掌握。第四模块为模具凸凹模的特种加工,根据我院的实际实训条件可采用快走丝、慢走丝或电火花加工。该模块重点检验学生对加工过程中参数的设置的合理程度。第五模块为模具的装配与调试。实训指导书在内容安排上除了要简单扼要地列出操作步骤和常用工量具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对各工量具的合理应用及对试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

三、实训的组织与安排

联系到实际的工作生产过程,我们将整个系统化综合实训也是分阶段实施的。另外,学生分小组讨论模具设计方案,实施模具的生产加工,以每组不超过5人为宜。第一阶段为模具的设计阶段,学生从这个阶段起即进行分组。设计时间不超过7个工作日,设计完毕交由相关教师审核通过即可进行下一个阶段,鼓励学生提前完成设计。第二阶段为零件的加工。目前,我院在实训实施上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普通机床(除普车外)、特种加工机床数量少,难以同时容纳数量较多的学生进行操作,其他的部分院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个问题。各小组在完成第一阶段所产生的时间差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本院除普车外,其他铣、磨、刨、钻机床合计10台。当同一时间进行此阶段的小组较多机床不够用时,要错开各小组加工的时间段。为使此阶段有序进行并便于安全管理,机床的使用采用预约制,先完成上一步骤并检验合格的先预约。从另一方面来看,预约制减轻了同一时间多人实训的安全隐患,同一时间教学学生数量少,教学效果好,教学双方劳动强度降低,教师在没有预约的时候可以同时任教课堂教学课程,时间灵活。车、铣、磨、刨、钻、特种加工、数控加工分别由不同的教师指导,以满足学生同一时间有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工序的指导要求。第三个阶段为零件的装配与调试。这一阶段可以单个教师指导多组学生,但不宜过多,否则会降低教学质量。第四个阶段为答辩阶段。答辩阶段每组成员全员参与,是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实训内容的全程回顾、分析与总结。教师对每组的实训表现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四、系统化综合实训总结与分析

总结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得到系统化综合实训实施的优点:①学生分小组,设计时相互讨论,加工时分工协作,答辩时总结汇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②各实训阶段时间上灵活安排,缓解了实训设备不足的压力,减少了同一时间实训人数多带来的安全隐患,便于管理;③实训内容的选择和实施,体现了完整的工作过程,有机融合了模具专业的各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以理论指导了实践,以实践巩固验证了理论,提高了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潜力,弥补了传统教学各门课程知识脱节的情况;④提出了实训设备预约制,提高了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间接地加强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主人翁感和时间的紧迫感。

五、结语

通过前面对模具专业系统化实训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综合性系统化的实训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并提出了“预约式实训”这种新的实训安排方式,合理高效地使用了教学资源,教学效果也更好。然而,这种实训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是我们对专业实训系统化实施的初步尝试,它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我们还需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比如建立健全的管理运行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由于系统化综合实训时间的灵活性,如何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性而不拖沓也是我们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实训指导书也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完善。

作者:吴丽霞 李慧娟 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

参考文献: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7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要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大多地方高校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于要不要转,如何转这些问题把握不准,一些学校没有对自己的办学层次明确定位或者是定位不准,长期处于一种摸索状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是年年改,年年变,没有固定的模式。专业规划设置如此,必然会影响课程的教学安排,一门课程什么时候开设,课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标是模糊的。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如何科学地规划教学内容成为一个难题。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学科。专业性质的要求对相应课程的总体规范与安排要求极高。特别是软件工程基础这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对软件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构建一套适合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教育改革的标准模式和培育体系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基于此,笔者以近几年从事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以铜仁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落脚点,从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着手,提出以项目驱动为主线的教学融合模式和两段两维的综合评价机制。

2.软件工程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1.学校寻求发展战略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突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方向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就业为目的,围绕实际岗位应用能力要求而确定的。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根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保障。以铜仁学院为例,其是2006年教育部批准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整改提高阶段。在铜仁学院深化改革的方案中,明确提出将实施以推进“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实现“转型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领域综合改革,把提升人才质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来抓。

2.2.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要求

软件工程专业是培养适应计算机应用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具备计算机软件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用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来分析、设计和实现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能力,毕业后能在IT行业、科研机构、企事业中从事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研制的高级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当前,大多高校软件类学生实践能力和企业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的现象,理论知识的讲解较多,很多实际操作实践课程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这就导致了对软件类专业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忽略。这些问题已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于软件人才培养中将项目实训纳入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软件工程理论学习与软件项目实训实践相结合,把软件项目实训引入到教学中,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断接受企业化项目开发的实践和锻炼。目前,虽然高校改革已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就软件工程课程来讲,尽管软件类专业的教学大纲都增设了软件实训课程,但是在师资、硬件和课时等方面没有配套,软件项目实训教学体系还处于较低层面,没有明确的实训目标、规范的实训大纲以及科学的实训体系,故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措施

3.1.总体规范、项目推进的课堂教学

软件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总体来讲是采用项目推进模式,基于此,论文提出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引入项目管理模式。根据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实际,制定6个项目分别实施,具体介绍如下:

3.1.1.教学内容改革及学时分配方案

3.1.2.教学形式的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打破定制唯一教材的做法,选择多本教材进行授课。通过对多部教材各专业知识点的有效融合,把知识点统筹为相应的专题项目,初步按照软件——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的前导知识——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需求工程、设计工程、测试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工程)思路进行教学。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并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系统开发。

3.2.两段两维的考核评价方式

3.2.1.考试成绩认定办法

整个教学评价中注重两点:一是注重两段两维的管理形式,两段是指平时学习阶段与期末总结阶段,两维是指平时阶段性的总结与考评;二是注重期末综合实践评价。具体的做法:打破传统以期末成绩定成效的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明确阶段性总结,分阶段进行验收,平时加强课堂练习的检查力度,确保课程达到效果;阶段性成果评价分值记入本人成绩核算,最后进行综合评估项目,得出本人成绩。总评成绩组成:总评成绩=平时成绩+期末大作业完成情况+期末理论评价情况。具体来讲,考核体系从平时综合及期末综合两个方面来进行。平时综合的组成:考勤+课堂表现+小组阶段性成果评审+练习作业;期末综合的组成:大作业以及综合答辩。

3.2.2.期末综合考核内容及达标标准学期结束后,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4.总结

学院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高职;风电专业;实践性教学

与在我国风电专业教学当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教学设备落后,所学的内容和实际应用的已经形成脱节;实训课程比重严重不足,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实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无法直接接触平台;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上也存在缺陷等等,所以总结起来,现在我国的风电技术人才培养当中仍然有很多问题。

一、提高课程设置水平

实践教学质量是直接受到课程的设置情况的决定的,无论是课时的多少还是课程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保证原有的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同时,要不断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结合专业内的方向不同,可以将实训课的比例设置为高于50%。风电设备检修与维护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液压系统、风力发电机组工作原理、风电场电气系统、传感技术、PLc原理及应用、继电保护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与维修、风电场运行与维护、金工实训、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电机检修及拖动实训、电工实训、风电机械设备检修实训、电气运行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风电机械设备制造与装配方向实践性教学设置: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计算机绘图(AutocAD)、工程力学、金属工艺学、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数控加工技术、风力发电机组原理、机电设备装配安装与维修、风力发电机组生产及加工、计算机操作与绘图实训、金工实训、电工实训、数控机床操作技能实训、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等。

二、改良教学方式

实训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课堂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校外实习,其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是不同的,所以有着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不仅仅教师要改变教学风格,同时也要进一步拓宽教学内容和范围,以实践性作为立足点,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当中,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的图片,并且应用内部解剖图来让学生了解风电站的工作原理。结合风电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来让学生可以对于设备的运行原理有更深刻的认识。在实验课上,可以结合本校实验室的实际条件来开展实验活动,在实验教学期间可以将实验室全天开放,组织学生分批次来进行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动手的机会,来提高学习效果。高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应建立一套健全的、符合于风电专业应用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实训教学包括的内容有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对于基本技能来说,要以集中实训为主,而专业技能实训则要作为强化内容来教学。其中基本技能包括绘图软件操作、电工金工实训、设备检修等等。实训教学直接决定着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可以学生毕业前一个学年安排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实习,让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过程管理和整个风电站管理体系。

三、完善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实训教学可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要让保障机制有足够的落实力度,保证基地建设力度,对于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也要重视起来,并且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只有保证了实训教学质量,才能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可以视自身情况来确定自建、挂靠等等方式,将行业前沿技术作为标准,并将专业教学作为依托,同时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结合作为主要教学模式。所以学校可以和风电企业积极开展合作,实现优势互利,如有必要可以局部改造设施,来满足于实训教学的需求。对于师资建设来说,要聘用要较高学术水平、深厚理论知识并且有着较强实践能力的中年、青年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将教师派往企业进行锻炼,用于指导教学;同时也可以从企业当中聘任一些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教学,指导实践。最后,要端正实践教学的态度,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激发起更高的积极性,在不断的学习当中不断进步。

四、总结

总结起来,在教学当中注重实践性,对于学生的就业和风电专业的建设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并且是将学习和生产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只有如此才能推动高职院校风力发电专业的持续发展。所以我国的高职院校要结合当前的专业的发展情况来开展实训教学工作,培养更多的风电人才,让我国可以进一步实现能源的更新换代。

参考文献:

[1]丁立新.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探讨[J].风能,2011(4):72-74.

[2]丁立新.对高职风电技术专业学生适岗性的调查研究--以通辽职业学院风电技术专业学生为例[J].风能,2013(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