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专业论文范例

行政专业论文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1

(一)概念界定。

从心理学角度看,认同是一个人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态度、观念、价值标准等,经由模仿、内化,而使其本人与他人或群体趋于一致的心理历程。专业认同则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表现为学习者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特长,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的,而将其他专业视为它者,甚至希望自己成为该专业杰出者的反应。简言之,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专业接纳和认可的心理过程。行政管理专业认同是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通过与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的接触,在对行政管理专业充分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上,逐渐认可、接受所学专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和探究,并愿意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作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目标等一系列认知、情感、动机或行为。它既是一种当前存在的状态,也是一种与学习过程相伴随的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于2014年8月对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150人,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其中男生占41.35%(43人),女生占58.65%(61人),本科学历占60.58%(63人),硕士研究生占39.42%(41人),年龄基本都在23至30岁之间。研究主要以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为主。毕业生对于专业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专业发展与专业就业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与反思,因而能够做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调查对象毕业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安徽工业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众多高等院校。

2.研究工具。

问卷设计了32个指标进行测量,根据对每个指标的看法,采用Likert5点计分,从完全认同、比较认同、一般、比较不认同到完全不认同,分别赋予5、4、3、2、1分,分数越高,表明专业认同度越高。研究对这32个指标进行KMO检验,其KMO值为0.927,巴特利特球状检验的卡方值为3042.918,自由度为496,在0.00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这32个指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为了简洁显示专业认同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变异转轴法对这32个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并在已有文献分析基础上,从中提取概括出四个共同因子:专业归属感因子、专业教学因子、专业就业因子和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此外,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法与分半系数法作为检验问卷信度的方法,利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问卷指标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四个共同因子的Cronbach’sα值检验结果分别为0.821、0.804、0.831、0.831,总量表Cronbach’sα值为0.870,α值均大于0.8,表明量表的内在信度很高,而四个因子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26、0.812、0.846、0.896,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25,故本研究设计的各项测量指标内部一致性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调查数据的处理分析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前提与重要手段。本研究首先剖析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之后针对性地对各子维度内部变量进行探究,最后根据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显著性分析。

(一)对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总体状况的分析。

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为3.14±0.90,其中专业归属感因子、专业教学因子、专业就业因子、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这4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别为:3.26±0.90,3.10±0.82,2.93±0.95,3.28±0.91,介于2与4之间,分数基本围绕3分上下浮动。因为本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中位数为3,从中可以看出,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得分最高,其次是专业归属感,再次是专业教学,专业就业因子得分最低。也就是说,行政管理专业认同整体处于中等水平。通过对四个子维度的方差分析,4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专业就业因子显著低于其他3个维度,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以及专业归属感因子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但远高于其他两个维度,而专业教学因子居于中间水平。此外,通过对32个测量指标的观察,调查对象对于五大选项的选择基本集中于“比较认同”、“一般”和“比较不认同”这三个选项,“完全不认同”与“比较不认同”所占比重较大。据统计,选择“一般”的占所有选项的33.86%,选择“比较不认同”、“比较认同”的分别占了25.54%、18.27%,而选择“完全不认同”和“完全认同”这两种较极端的较少,分别占12.95%和9.38%。由此可以看出,整体而言,行政管理专业认同不容乐观。

(二)专业认同各维度内部分析。

专业归属感是一种稳定的情感,它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自身对其所就读的专业的了解、兴趣、喜爱程度、投入精力等方面。良好的专业归属感是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前提,也是增强专业凝聚力的基础依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衡量专业归属感的八个指标,每个指标的选项中持“完全不认同”与“比较不认同”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少,毕业生对于专业认识、兴趣的培养、专业投入、专业关注、专业自豪感等方面持有较高评价。但是对于“如果还能重新选择专业,仍会选择本专业”这一选项,48.08%的毕业生选择了“完全不认同”和“比较不认同”,这反映了毕业生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还缺乏深入了解,同时,也说明毕业生对行政管理专业情感依然不够浓烈。专业教学因子体现为学生对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材内容等教学情况的认同。毕业生对于师资现状以及该专业的硬件设备设施比较满意,但对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评价一般,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价值、教材的针对性等方面得分较低。专业课程作为专业知识、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专业发展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然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偏重知识理论的掌握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内在的联系和梯度发展的必要衔接,在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与解决技能上着力不足等问题。此外,教学方法上也主要以授课为主,“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现象严重,实践教学匮乏。根据课题组的社会调查,在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就课堂教学方式选取而言,讲授式教学约占总比例的70%,案例式教学比例为12.5%,研讨式教学比例占7.5%,综合式教学比例为6.5%,实践式教学比例占3.5%。专业就业因子表现为毕业生对自身就业倾向与就业规划的认识以及对相关职业地位、特点以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认同。毕业生较乐意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这与行政管理专业对口就业单位(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工作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有关。毕业生对于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优先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的倾向态度一般,对于专业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专业就业优势以及专业薪酬待遇与环境认同度相对较低。这充分反映了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过于宽泛,专业发展与就业相脱节的事实。同时,产生这一现象也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不够系统与连贯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知识链条的断裂,导致一些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思想深度、理论扎实程度不及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深厚,而管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又不如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专业突出。专业价值与发展因子主要涉及对专业的地位、价值、发展前景等衡量指标的认同。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技能于胜任工作、实现个人抱负与体现社会价值这两方面的评价较一般,且绝大多数学生对“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学科地位高”这一观点持质疑态度。由此可见,毕业生对于本专业的价值认同度较低,这与当前行政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不够成熟、及令人堪忧的就业现状有着重要关联。不过,调查对象对于专业发展前景很有信心,认为公务员招考中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为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发挥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作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专业认同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显著性分析。

为了解调查对象的学历、工作单位等人口学变量对于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从整体与各子维度进行比较。(p<0.05)。

1.不同学历的差异。

本研究调查对象的60.58%是本科毕业生,39.42%是硕士毕业生。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可看出,相伴概率p值基本都大于显著水平0.05,不同学历在专业认同与子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学历对专业认同影响较小。

2.不同工作单位的差异。

可见,不同的工作单位在专业认同以及各子维度上差异显著。通过对专业认同以及四个共同因子的平均分数的分析,就职于党政机关的学生认同感最高,且远高于仍在深造的学生以及其他单位就业的学生。选择深造的学生通常基于对本专业有较高程度的认识,兴趣与接受程度较浓烈,因而专业认同也比较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调查结论。

1.毕业生对行政管理专业的总体认同度一般。

专业认同的总平均分为3.14±0.90,总均值仅略高于理论中间值。此外,通过对32个测量指标的观察,调查对象对于五大选项的“一般”、“比较不认同”和“完全不认同”这三个选项所占比例为72.35%,比重较大。

2.毕业生对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情况的认同度较低。

通过对四个子维度的对比分析,专业就业认同显著低于其他3个维度,本专业毕业生对专业就业前景、职业发展空间、专业就业优势以及专业薪酬待遇与环境比较担忧,行政管理专业就业问题值得关注。

3.教学内容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就业的作用还不充分。

根据调查发现,毕业生认为行政管理专业类课程对就业发挥作用的比例不足28%,73%的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计不太满意,削弱了专业认同。这说明,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实施以及课程体系的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影响用人单位对行政管理学专业毕业生的选拔和使用。

4.通过对学历、工作单位等变量的显著性分析,不同学历在专业认同子维度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不同的工作单位在专业认同以及各子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就职于党政机关以及仍在深造的学生专业认同度较高。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行政管理专业应该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实用性强,职业特点明显,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就高。

(二)提升行政管理专业认同的对策建议。

1.营造行政管理学的认知氛围。

从现有专业认同情况和影响因素来看,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提升行政管理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的有利氛围。这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宣传普及行政管理学知识,以扩大行政管理学的社会影响力,为行政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发展空间的舆论环境。一是结合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相关的专题性讲座、研讨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引发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二是加大面向社会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宣传力度。除了公开出版著作、外,广大教师应在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定期发表权威视点或政策解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创建展示政府发展的网站、论坛,并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加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进展进行宣传,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对行政管理专业的印象。三是广大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当前政府改革和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理论问题,积极展开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汇集和整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将其“呼声”传递给政府,做到“上达”和“下达”相结合,成为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2.凝练行政管理学的专业特色。

在当下中国,不管是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层次及其知识结构缺乏差异性、缺乏错位、缺乏特色,千校一面的问题严重,从而使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比较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与发展岗位,出现了所谓的“结构性失业”现象。究其根源,在于没有办出专业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说,专业特色是一个专业发展的灵魂,是提升专业认同度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各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缺乏时代特色与地方特色、缺乏个性的现状,行政管理专业特色建设迫在眉睫。行政管理专业要主动适应社会变革与政府治理转型的现实需要,通过对社会发展、政府发展所亟需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特征和市场需求的总体趋势的深入分析,从中找到专业特色建设的切入点。各高等院校须结合学校自身优势,考虑地方、区域特色,开发创新出更多的专业特色,以增强行政管理专业“人无我有”的独特性、“人有我优”的优质性与“人优我新”的创新性。比如说,大连海事大学利用其培养航运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优势,凝练“港航行政管理”的学科特色,其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广受港航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同济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一直领先于全国其他高校的同专业,因而其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就突出了城市管理的特色。

3.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设计。

在教学内容和行政管理理论建构方面,要增加从历史的、动态的、前沿性的角度建构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合发展所产生的各种理论派别和知识体系,从而形成鲜活的、更贴近时代特色的行政管理理论体系,并迅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增加社会观察与调查、专业实验与技能操作、社会实习、毕业生研究报告等实践教学的比重,使大学生在公共关系、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政府管理等环节受到实际训练,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优化行政管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其着力点在于构建基础模块和方向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基础模块包含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大学生掌握系统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行政科学的基本理论,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奠定坚实的基础。方向模块由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等构成,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一专多能”。方向模块有:(1)继续深造模块:包括比较行政学、行政学说史、行政哲学、行政文化学、公共行政研究方法等课程。(2)公务员入职模块:包括行政职业能力开发、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秘书学、市政学、办公自动化等课程。(3)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模块:包括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决策咨询、项目与政策评估等课程。(4)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企业文化与形象设计等课程。(5)专业技能模块:包括社会调查和统计方法、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与艺术、办公自动化等课程。

4.提升职业素养和职业规划引导。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2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课程群,是行政管理专业教育与社会接轨的桥梁,更是行政管理专业生存下去的保证。当代中国进入了新时期,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政府管理必须顺应时展满足新任务的需要,努力推进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这当然对中国行政管理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行政管理专业要想更好地生存下去,人才培养一定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探索“社会需求”导向锚定人才培养的新型教育模式,适应政府管理和社会发展对新型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进而谋求更好的发展。(3)立足于“社会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群,有助于准确、科学、合理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发挥行政管理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的有效途径。专业特色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独特优势,以及培养出的人才本身要具有独特性,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和特质”。要培养出的人才有独特优势,则首先要立足于实际岗位需求寻找人才培养特色定位,其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设置课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次、规格和类型的特色公共管理人才,以赢得社会赞誉和欢迎。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到目前,全国至少有50多家普通高校施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但是全国统一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普遍沿袭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表述;当然,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整齐划一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的产出是显而易见的。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各级行政组织急需具有现代行政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专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行政单位求职又并非易事。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第一,培养目标方面,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第二,专业取向方面,政治学色彩浓厚,政府管理偏向明显。第三,课程设置方面,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

2.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并调查分析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可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基础、通识性课程群,涵盖要求高校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模块,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富有本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专业技能方法课模块,是专业需要掌握的应用方法与技术课程;其他课程模块,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是指为了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的课程。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关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胜任素质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地反映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却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一、课程中片中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课程比重太少。第二、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第三、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第四、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

2.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设置的现状

一方面,国家启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优化整合的格局在学校课程中呈现出来,课程改革中单纯地针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已经落伍;另一方面,高校层面,对教学资源的优化、师资队伍管理的改革、课程管理改革等举措,使得建设的辐射作用、规模效应在课程建设中得到重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也初见成效,各门专业课程的建设都有了进步和发展,但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上,认识存在不理性,缺乏统一认识,课程群建设力度不够。第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对建设与改革有不利影响。第三,缺乏教学改革研究,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教学改革研究的推动。

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围绕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录用情况;对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配置与评价;对毕业生的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与测评;以及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建议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及分析显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情况是:在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仅占16%,其余大都集中在企业中工作,另有一少部分毕业生在学校工作;具体从事的是一般行政事务类管理工作,具体有:人事管理、综合协调、文秘、办公室管理等,各工种分布比较均匀,差别不明显。调查结果还显示,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于两个大的方面:其一,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英语文献查阅及基本交际技能,公文处理技能等;其二,专业核心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工种具有较大的综合性,需要对机构、人员、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组织协调艺术,才能科学地协调分配工作,提升工作效率。(2)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关系的协调、上级命令的传达、单位信息的传递、组织目标的统一等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与协调。(3)公文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首选就业方向是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而在现今的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选拔中,竞聘者具备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已成为了一项基本的要求。(4)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办公中资料查询、文件处理、信息传递、沟通联系、财务转入转出、电子报表制作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5)调查研究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组织内外环境,为组织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6)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工作会面临大量的信息搜集、识别、甄选、处理、存储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4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路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专业服务;形势与政策教学现状;创新思路

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职业教育承担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特征,以专业服务为导向的实践创新有效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精准性和育人功能,如何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加强时政理论知识学习、实践问题关注、社会价值引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特征

职业教育以培养专业技能水平较高,综合素质较强的职业化人才为教育目标,凸显育人的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功能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创新之处。

(一)以专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设置具备精准性特征

专业为导向是课程设置环节的重要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质,结合教学大纲有效的分类教学,教研室分类研讨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手段,贴合每个班级实际,符合学生专业发展需求,将职业教育的特色融合进来,按层次解决学生对时政信息接收的差异性,较强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特色,发挥课程的精准育人功能。

(二)以服务为导向的教学实践要求具备社会性特征

服务导向反映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将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成为沟通社会时政信息与课堂学习的桥梁,将学习体验、技能实践、服务社会相结合,将研究的实际问题应用到工作实践中,结合实习与就业,拓展广阔的实践平台,使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社会性发挥出来。

二、职业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度下降,育人功能减弱

《形势与政策》课程兼具较强的理论性和实时性特征,理论性强使学生的接受度下降,结合较强的时政新闻又能有效地迎合大学生对信息的巨大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普遍存在学生感觉枯燥,兴趣度下降的现实问题,时政课也往往缺乏对课程大纲与学生兴趣之间的有效结合,探索结合专业实践教育的时政教学路径,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的兴趣下降与时政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教学手段缺乏创新导致课程指导实践的作用不强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主要停留在“教”与“学”的传统方式,使得教学能力目标不能重复实现,理论课教学服务于专业实践的效果不足,学生对于信息的巨大需求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成倍的增长,如何满足学生对时政知识需求,改进学校传统理论的教育手段,成为摆在时政课教育面前的巨大挑战。

(三)师资配备不足,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亟待增强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程度决定了专职教师的配备不足,专职、兼职授课教师,辅导员和心理指导老师,都成为时政课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够深入,尤其对班级学生专业的结合程度不深,影响到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因此,应充分调动已有教师对时政信息的获取,并定期进行研讨与学习,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进行专业与理论相结合的创新教学。

(四)考核方式的单一性,使得时政课教育流于形式

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论文、卷面考试、课堂讨论等单一的考核方式,教学过程较为传统,然而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不仅仅是理论的简单获得,教育环节也应扩大到实习、就业、专业应用以及服务社会的层面,对考核方式应进行多元化的扩充,对教育教学效果进行持续的跟踪与多方面的评价,使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不简单的流于形式。

三、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的思路

根据当前高校特别是职业教育中,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与教学的现状,探索有效解决其中矛盾的创新教学方式,通过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在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选取、知识与实践考核等方面凸显专业实践与精准育人特色,创新的教学思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形势与政策课程与职业教育的精准育人功能

“精准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路,是专业导向的育人方向,是职业教育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以学生专业选择为导向,以时政信息获得为载体,创新精准化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任务,选择任课教师对精准授课全程指导与监督,将时政课程大纲与授课内容结合,渗透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理想信念教育、就业创新意识培养、综合素养实践等多元化能力目标,按专业分类,选择主题式育人方案,设计分类化实践要求,完善专业与理论结合的考核方式。精准育人方案需要推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制度化、系统化,继续完善师资与配套体系。

(二)将课程内容的时事性与实践育人的实践性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程区别于其他思政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广度与深度,涉及国内实时消息、国际重大事件等,授课部分的选择要兼备时间与育人效果的双重目标。因此在授课方法上,要紧紧围绕课程的时事性特点与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最大限度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灵活多样的育人优势,在创新教学手段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创新专业服务导向的专题项目教学

成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专题,完善课程师资,包括专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辅导等多方面教师队伍,专题小组进行专题选择、课程管理、任务监督、进度研讨、实践考核等环节,按照课时要求设定主要教学专题,按照大纲与专业的不同,合理侧重教学任务,立足于学生的专业与技能特长,分解教学实践任务,提高时政的接受度,安排实践活动任务,定期完成实践考核与反馈,提高教研小组的教学实效性。

(四)实现专业分类的教学研讨与考核

以往的理论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出勤、作业、论文和卷面考试,以专业服务为导向型的教学创新,突出教学过程的研讨和教学结果的考核,建立由任课教师、辅导员、实习导师、社会就业方等多方面组成的多元化考评体系,不仅对学生进行课程考核,还包括对教学团队、学生效果反馈的多重评价,创新教师评价机制,结合实习与就业实践,定期组织进行实践督导与效果评价,企业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对师资和实习环境进行反馈,定期召开讨论会,及时掌握任务进程,提出考核与评价建议。职业教育应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品德、政治素质并重,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视程度,因此完善专业分类的教学探索势在必行。

四、结语

职业教育需要更多的信息化手段以创新教育教学路径,使学生能够与时俱进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通过专业服务导向的创新探索,使其发挥实践的指导作用,充分体现教育的社会化与精准化,强调形势与政策的服务社会功能,结合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双重育人目标,因而探索专业服务导向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创新思路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夏依丁•亚森.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204-205.

[2]韩冬.网络媒体环境下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67-168.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4

一、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应立足学生多方面需要

目前的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面临着和其他专业研究生一样重理论轻实践,很难学以致用,就业压力大等残酷现实。从事纯行政工作和纯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的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要到其他领域就业,未必都适合做纯学术型选题。明智做法是从行政管理专业现实针对性出发,根据学生不同情况,通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论文选题是在构思初始阶段选取一个主题或者明确一种立意。选题“既可从实践和社会需要中选取,也可以研究本专业的研究空白或前沿方向,还可以对发生争议的话题进行讨论,或者对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研究,以及针对学科交叉的空白区的研究等等”。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在满足学生多方面需要方面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政治素养的提高。行政管理论文大都涉及政治理论和大政方针,确立这些方面的选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策水平。二是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行政管理论文面向实际的特点非常突出,从政治、经济、文化到教育、医疗、住房无所不包,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针对学生所需确定相应选题,就可带动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和处理,起到排忧解难的作用。三是培养初步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论文选题都关涉行政能力和职场知识,为此,研究生入学就应该确定导师和选题大致方向,然后有针对性地从事一些行政事务性工作,并将其与选题结合起来,也可在工作中完善选题或发现新的选题,这样的论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就强,对学生初步工作能力是很好的训练。四是提供就业指导。现行入职考试都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大量内容,而且行政活动还与其他领域工作联系紧密,导师可以结合学生就业方向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题目,在撰写论文同时也兼顾着备考和了解所关心领域的知识。五是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其一,针对行政管理专业跨学科特点使学生了解多学科知识,便于毕业后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其二,针对行政管理论文大多涉及行政活动中复杂问题处理的特点,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其三,针对驾驭目标多重性选题难度大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训练。其四,针对行政管理论文都关涉行政伦理问题的特点,带动学生对伦理道德问题的了解,学会怎么更好地做人和处事。通过上述多方面才能的积累和训练,学生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既懂得了为人的道理,也受到了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处事训练。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就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从目标多重性出发确定行政管理专业论文选题源于学生多方面需要,是对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训练,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带着问题写作论文,避免了空洞乏味和拼凑应付,学位就会保值甚至增值,为解决当下研究生就业难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高质量目标多重性论文可作为咨询报告提交有关部门

行政管理论文政策对策性非常强,具有政策咨询功能,师生都应把自己当作外脑和智囊,将联系现实的论文视为政策咨询报告来对待,答辩实际上也是政策辩论。一是师生都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实际工作,有一定实际工作经历更好,学院也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实际工作部门实习或调研。二是侧重对策性研究,包括对问题及原因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经验介绍及启示,对策要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三是充分发挥理论对现实政策的指导作用,站在为相关部门出谋划策角度,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研究。四是可聘请与选题相关的实际工作部门人员为答辩委员会成员,帮助解决论文中师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从论文和论文答辩中获得启发,更好地推动本部门工作。这项工作从确定选题后就应该开始,学生可到相关部门调研,请有关人员指点,还可聘其为副导师,或吸收到答辩委员会中,既可全程跟踪,也可只在某个环节排忧解难。当然,这种副导师制是随机的,前提是师生都非常困惑或选题对这些单位有重要参考价值。五是一些实际工作部门也可以把一些疑难问题交给学校作为论文选题,高校行政管理研究机构作为智囊和外脑承揽的一些相关项目,也可吸收有这方面选题的研究生参与,其参与部分可同论文结合起来,也可分出一个或若干个子课题作为论文选题。高质量论文可推荐到相关部门作报告或咨询,由此可知,这种教学、科研、实际工作三位一体的选题模式,使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互通有无,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真正结合。

三、系统规划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

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目标多重性选题模式运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纯是学生和导师的个体行为,学校、学院、答辩委员会都要协同配合,总体设计,周密部署。

(一)学院要制订总体实施方案一是要把目标多重性论文选题模式纳入学院长远发展规划,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调研基础上,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二是制定针对多重性目标选题的学术规范,并对相关师生进行培训。三是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四是及时反馈和排误纠偏。五是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好的论文还可集中起来出专辑或向学术刊物、相关部门推荐。

(二)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生从入学起,就要在扩大知识面上下工夫,同时接触实际。可以以导师研究方向为基础,突出选题目标多重性原则,确定哪些学生适合做这类选题,并提供相关资料。导师也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更要勇于放下身段与学生一起学习,互相启发。把握不好的问题还可与其他教师和学生沟通,也可以拿到开题、中期检查,甚至答辩中集思广益。答辩委员会成员也要知识面广,尽可能对论文涉及的知识有所了解。答辩分数权重上对这类选题要有所侧重,学生答辩结束后还要进一步完善论文,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修改、加工和提炼,应上升到对今后生活的指导意义上。

(三)贯彻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的实用性、科学性与可行性提倡目标多重性选题是突出行政管理论文一题多用,一专多能的优势,而不是一概要求都选择以面向实际为主的多重性目标选题,这类选题只是行政管理专业诸多选题类型的一部分。除那些对纯学术型选题不情愿做或做起来比较困难的学生,还是要以纯学术性选题为主。同时,目标多重性选题的论文也必须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规范,导师必须能够予以指导。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确定选题,绝不能喧宾夺主,那种从功利角度出发,形式上是行政管理专业论文,内容却都是其他学科或其他方面,或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名,行投机取巧之实的情况必须及时予以纠正。总之,行政管理研究生论文选题目标多重性模式一定要考虑实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从学生方面,要扬长避短,选择难易适中、符合自己实际能力的论题。从导师方面,也要不断探索研究生培养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做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性、学生能力复合性、服务领域多元性、就业渠道广阔性的有机统一,读研才真正物有所值。

作者:张晓峰 单位:黑龙江大学

(二)

一、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一)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合理确定开设双语教学的时机

大部分学生都达到了接受双语授课的水平,在行政管理双语教学中能够获得所学,能够达到听得懂、学得会。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赞成开设专业双语课的,但在专业外语和双语课的选择和分配上,学生更倾向于二者皆有,可见课程的多样化、种类的多样性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在对于学生兴趣的分析中亦可看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比较浓厚。在选择开设的年级问题上,较之大一和大二学年,大三和大四学年的学生更希望早点开设,高年级的学生则更能深切体会到双语教学的深远意义,需求也更加迫切。因此,恰当地选好开设中英双语课程的时机显得尤为重要。

(二)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教材的运用

采用恰当的教材是搞好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的重要条件与保证。“最新的外文原版教材是搞好双语教学的基本参照系,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充分得到了证实:在双语教学教材的选择方面,主张采用原版引进教材与中文注释相结合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占58%,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占59%,这一结果大大高于其他教材形式———全外文原版引进教材、国内编写外文教材或讲义以及采用中文教材。当然,在教材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设施和授课学习环境等。针对引进的外文原版教材要客观分析,反对一成不变、教条、死板化。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体系本身就是一直在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因此,我们也要关注并跟上原版教材的信息体系的不断更新。

(三)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中英双语教师除了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与条件,履行教书育人的天赋职责之外,更应注重提高课堂效率和恰当的课程设置,以及选择合适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的外文水平和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分层授课、小班授课。

二、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与对策

(一)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的难点当前黑龙江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主要面临的困境有三方面。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问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外语的水平、表达和写作能力对于课程体系建设十分重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清楚地表达课程主旨,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但目前,多数教师很难做到同时具备课程专业知识和突出的外语水平,这会导致双语教师难以很好地诠释教学内容,进而导致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其次在于学生外语水平的差异性。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一致,所以如何在行政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有效地开展双语教学,因材施教成为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授课模式是影响行政管理专业中英双语教学体系建设的具体因素。教师在提高自身外语水平与专业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灵活生动地传递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但现有的授课班额往往限制了上述目标的实现。根据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到,实现行政管理专业双语教学小班授课是更多学生的要求与期盼,小班授课能够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互动性很强,课上的时间能被高效利用。但究竟如何进行分层授课,具体层面应该如何操作仍然是个难题。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5

毕业论文,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莠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

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入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

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莉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酉阳分校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6

1.1实践教学没有结合开放教育特点和学生实际,简单照搬普通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远程开放教育在生源结构、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有着与传统高等教育形式不同的许多特点。在生源结构上,传统高等教育的生源基本是高中毕业生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的未就业者,生源结构单一,学生学习基础在程度上也比较统一,而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则基本上是已在各行业工作的在职求学人员,生源结构相对复杂,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在学习方式和教学形式方面,传统高等教育基本实行全日制的脱产学习,教学采用组班学习及面授辅导为主要形式,而远程开放教育则实行业余学习方式,教学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面授辅导为辅”的形式。由于生源结构与教学形式的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在形式、内容与标准等方面均应反映和体现其与传统教育不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实践教学目标和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毕业作业环节没有起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的作用

原有的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采取单一的“毕业(学术)论文”形式,严重脱离了专科层次学生实际,无法解决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关联性问题。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撰写学术论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1)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淡化实践性。在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方面,80%以上的学生选择纯理论性的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严重地脱离实际。由于论文选题偏重理论性,学生自己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功底,只能从报刊杂志或网上下载,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2)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开放教育专科层次学生是成人业余学习,底子薄、基础差、水平参差不齐。撰写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功底,以专科学生目前的学术素养和能力水平完成专业学术论文,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无法驾驭。在多年的毕业作业实践环节验收中发现,专科学生毕业论文抄袭、请人、论文拼凑现象严重。(3)论文的逻辑结构不合理、语言表述不规范。不能按照序论、本论、结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来安排论文的逻辑结构,导致逻辑结构混乱;或用报告文学的语言、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论文的学术语言等等。有些论文连基本的要素如内容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都没有,而参考资料列法不规范是最普遍的现象。当然,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基础较差的问题,还有为师生比严重失衡,论文写作指导不力的因素。开放教育实行试点以来,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基本都是位列前茅,学生数量众多,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专业师资缺乏,从省校到各分校尤其是基层教学点,行政管理专业的老师很少,师生比例悬殊,导致学生难以得到有效的指导,论文写作很多时候靠学生自行探索,而学生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毕业论文环节随便应付了事,使得实践教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2探索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和学习者特点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

2.1调整毕业作业环节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对基层的应用性人才,其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如前所述,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生源结构复杂,学生学习基础和学识水则参差不齐,尤其是专科层次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较低,虽有一定社会经验与工作实践,但多为低端的感性认识,他们既难以自主地在教学环节中将所学理论与科学的工作方法同自己的工作实践和社会经验有效结合,也难以自主地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指导毕业作业环节的行动。针对这一实际,电大开放教育的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其实现途径应该是把实践教学与学生本人的工作实践与社会经验相结合,将其自身既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运用这些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及社会实践。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毕业作业环节的首要任务是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学生对所学理论、方法与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行政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写作的基本能力。为此,我们重新调整了该专业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目标与思路:突出实践主体即开放教育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工作实际与社会经验,进行理论与方法的提升,由此实现加强其动手能力的目标。

2.2探索构建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实践教学形式

依照前述的实践教学目标和思路,我们积极探索开发利于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挥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形式。电大开放教育的学生虽然具有成人在职、自学为主的共同特点,但年龄、家庭情况、学习背景、职业特点、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千差万别。不同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同,因此,满足其需求的路径和手段也应当不同。在毕业作业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类型细分,分别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指导,实现毕业作业形式的多元化。为此,我们在研究探索中,将原来毕业作业只是单一的学术论文形式改为适应不同学生情况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等多元形式,由学生根据要求和自己的条件自定。多元化的毕业作业形式,突破了原有电大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使电大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适应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

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四种毕业作业形式中,除了学术论文是原有毕业作业形式的保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工作研究都是结合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学生的特点开发设计的新形式。“工作研究”形式主要适用于在行政单位工作或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目的是促使这类学生利用从事行政管理相关工作的自身优势,联系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和自身工作性质,围绕本职工作和行政管理专业某一主题开展,研究解决管理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总结自己在思想认识、业务认识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收获、感想、心得体会及合理化建议,促进其运用理论知识总结归纳实际工作,将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调查报告”和“案例分析”形式适用于所有学生,供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工作实际自行选定。对于学术论文形式,我们把它作为多元化形式之一进行保留,但是在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创新。在原有毕业作业环节中,学术论文的要求和指导基本参照普通高校的做法,给出选题,由学生自行选定。选题基本以行政管理领域理论研究为主,结合实际的很少,学生写论文基本都是从理论到理论,不少学生东拼西凑完成一篇论文应付了事,抄袭现象比较普遍,很难通过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能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在课题的探讨中提出了论文选题必须联系实际,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实际或社会热点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不提倡写纯理论性文章。通过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析或者是对自己工作的单位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一方面强调了学生探讨问题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学生结合工作实际,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水平。

3改革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为总结新开发设计的毕业作业环节各实践形式的教学经验,2011~2012年,我们以调查报告这一毕业作业形式,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发设计了“南宁市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的专题调查项目,在总校直属班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该专题调查要求学生按照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独立完成社会调查,以调查过程中收集的素材撰写调查报告,完成毕业作业。从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通过结合本地区社会实际开展的专题调查,对促进电大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的落实,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1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从两年的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与之前硬性规定撰写毕业论文的单一形式相比,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学生积极性很高,每一届学生参加毕业作业并顺利完成通过验收的比率由原来的50—70%提高到95%以上。从对参与学生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对这项社会调查的总体效果很满意。

3.2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通过专题调查,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的基本过程,了解了本地区社会热点———市区交通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结合调查素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在收集材料、整理归纳消化素材中,培养了自身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在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该项目调查,是很好的一次系统性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同时锻炼了走访、座谈、记录、统计、写作等多种能力,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3.3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7

行政管理专业是大连电大的主要专业之一。从2002年至今,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教授学员累计超过一万人,并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具有远程开放大学特色的专业教学规则、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其团队建设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2006年以前,教学队伍主要以专业主干课《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等课程为主,主要服务于学校总结性评估和行政管理专业早期资源制作与教学研讨等目标。第二阶段是形成阶段,自2009年至2011年,在《社会调查与研究》《社区治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课的基础上,对行政管理类主干专业基础课进行整合,并据此形成了以课程辅导教师为核心力量的校级教学队伍。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自2011年以后,以服务于国家开放大学建设为目标,对大连电大全系统行政管理学课程群进行师资整合、课程整合。经过10年努力,把原有教师队伍整合成“和谐有序、协商互助、团结协作”的强有力教学团队,形成了以专业教学团队运作为特征、教学改革为核心、学习支持服务为特色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和知识结构等要素相对科学而稳定的,具有相对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优质的科研能力、富于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学习型教师教学团队。目前参与本专业团队的系统内教师达50余人。其中,校本部专兼职教师23名,教授9名、副教授10名、讲师4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名,硕士学位8名。多年来,行政管理专业团队的全体教师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指导方针之下,提倡“勤奋敬业、严格自律”的师德精神,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学员、服务分校及教学单位”的服务意识,实行宽严适度的测评考核制度,发挥团队优势,实现品质提升,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举措

在团队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始终坚持以服务教学为主导,以先进的远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实训(包含虚拟实训)基地建设等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建设,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国家开放大学改革与发展需要的、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逐步形成以校内专兼职课程责任教师队伍为主,各分校教学点专业负责人组成的教学与科研专业研发队伍;以课程为依托,形成《大连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以专业为平台,形成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团队QQ群等有效沟通方式,营造和谐团队文化氛围,加强系统建设。

(一)搭建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平台

本团队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中央电大专业规则和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通过对其核心课程“公共行政学”“政府经济学”“政治学原理”“社区治理”及“社会调查与研究”等进行设计规划,调整课程内容比例,合理分配授课时间,解决了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以及知识更新与学时有限的矛盾,进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同时,结合行政管理类专业共同的知识点,进一步构建成一系列的立体结构知识群组,通过把知识群和具体课程结合起来,建立科学实用的核心课程群,从而设计出更符合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的完整有效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见图1所示。

(二)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行政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弥补原有课程体系的不足,满足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行政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应改变以往采用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提高各门课程理论基础的教学效率前提下,增加实践环节的训练,将教学内容发展为“理论+实践”动态流程一体化的完整教学体系。详见图2所示。与以往课程建设不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更注重关联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要求相关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所授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前沿性的内容,还要知悉核心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而准确掌握教学内容,并能很好地区分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由其他课程予以深化和拓展,哪些内容需要补充等。基于此,核心课程群建设要求对课程师资队伍以梯队形式进行建设,优化组合,为每门课程搭建一支年龄、专业、学历和学科结构合理搭配的师资梯队,确保全部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科学有效进行。为此,教学团队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第一,采取教师专兼职配合,专本科互补,年龄段衔接,高中职称搭配的师资队伍。第二,实施“二级负责制”的运作机制,即从专业负责人到课程责任教师二级责任制。其中,专业负责人也是课程群负责人,负责课程之间的协调,而课程责任教师负责本课程内部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及教学资源的开发、实践环节的建设等具体工作。第三,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的教研活动、师资培训、资源建设、课题研究、视频公开课等重要专业活动。

(三)团队建设的总体要求

1.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通过参加全系统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专业境界,了解全国远程开放大学科研、教学改革信息,及时获得教学改革经验与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提高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学质量,培养中青年教师。具体措施包括:支持任课教师参加高校相关专业学会会议,加强同行交流;不定期举办各类教学观摩活动,交流教学经验;组织任课教师参加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的师资培训和国家精品课程的经验交流会等。

2.深化教学改革与加大课程建设力度

充分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和各成员的积极性,对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及考核验收等进行深入整合、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侧重案例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实现课程资源上网,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构建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增加网上资源,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便捷的条件。

3.加强教学改革和学习交流

利用团队QQ群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或在网上进行教学讨论,或合作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编写,或探讨考试改革,或进行教学业务培训,或对前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讲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十分活跃。通过这些活动,拉近了省校与分校教师的距离,凝聚了系统的教学力量。

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兼职教师要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方面做好教学笔记。第二,兼职老师每学期完成10个学时的听课量并完成听课记录。第三,尽可能从社会各行业具有多年实践管理经验的办公室经理、行政总监、高层管理者中聘请3-5名兼职教师,真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与专职教师形成优势互补。

5.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从课程教学实施到毕业实践环节操作,再到职业证书培训,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选择教学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扩大实训课程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落实“双证书”制度,做好课程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训能力。

三、团队建设的经验及反思

近五年来,大连电视广播大学行政管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主要完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参加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省级电大特色专业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机制建设。第二,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包括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第三,组织团队教师系统修订培养方案及专业规则,编写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开展案例教学的研究与教学,加强教材建设与题库建设等。团队的核心及骨干成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持参与辽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参与中央电大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成果获中央电大论文类研究成果评比一等奖;获中央电大教学设计创新二等奖;参与省部级教学课件制作并获三等奖;主编的专业课程教材《公务员制度概论》,获2009年大连市社会科学进步奖三等奖;教学模式改革论文获中央电大论文评比三等奖;主编教材5部,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和参加了4项省级教学研究课题、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工作、10余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团队骨干教师人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3篇。

行政专业论文范文8

一、职称在医疗单位的重要性

在医疗系统中,单位的主体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知识层次和各项技能直接体现着整个医疗行业的综合水平。职称就是衡量每个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每个医疗工作者而言,职称不仅与其经济收入有关,更是他们孜孜不倦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源动力。着眼于整个医疗系统,对于考核提升每个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职称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职称评审在医疗单位中的意义

(一)职称评审有利于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职称评审工作是对每位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资历、论文专著、科研成果、工作表现、医德医风、工作数质量等多方面内容进行的综合考核,尤其侧重工作实绩、科研文章、技术水平。鼓励他们多进行临床研究的同时,兼顾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有利于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意识和水平。

(二)职称评审工作有利于医院人才梯队的建设医院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规定明确的职责和任职条件,在定编定员的基础上,确定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合理结构比例。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是每个组织团体良性发展的基础,在斟选不同层次的人担任不同岗位的工作上,职称晋升工作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三)职称评审有利于促进专业技术人员主动进行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正是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好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职称评审条件中对学历、资历的要求,可以督促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地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及时更新及补充,以应对更加复杂顽固的医疗难题,这对于医务工作人员个人以及整个医疗行业都是良性的刺激。(四)职称评审能激发专业技术人员撰写论文及进行科学研究的热情奇文共赏之,疑义相与析。一篇好的专业技术论文,在是与非的争论中,往往能促进一个全新技术领域的深度开发。论文不仅仅是个人阐述观点的载体,更是同行业,不同研究人员之间交流的平台。而这种有效互补,更能使每个研究者对其研究方向有着更全面,更细致的理解。而职称对论文的要求,正是敦促每个工作者在自身领域更加深入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磨刀石。

三、医疗单位中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区、各专业没有统一的评审标准一是相同专业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评审标准差异。以卫生系列晋升副高级为例:有的地区要求3篇文章,有的地区要求2篇;有的地区须有市级科研课题,有的地区只要区级甚至不需要有科研课题;有的地区要求有自算机合格证,有的地区则不需要。二是相同地区不同专业评审标准也不相同。例如:有的专业采取的是考评结合的方式,而有的专业只采用单一的评审方式;有的专业要求评审时必须有课题,而有的专业不需要。标准的不同,使得每个地区选拔出的人才擅长的技能也不尽相同,这在跨地区的交流中可能会出现无法衔接的问题。

(二)评审的标准过于简单化,导致职称评审有时只是流于形式目前几乎所有的专业评审标准中,都包括对学历、资历、论文著作、业绩成果、继续教育、外语、计算机等方面的要求,而没有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制定更加细致的评分办法。有些人为了晋职称拼命的搞学历、搞论文、搞业绩成果,尽管本职工作业绩平平但仍然可以取得较高的专业技术职称。有些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实践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却因为缺少论文、业绩成果等而达不到评审要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形而上学的考核形式会对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产生负面影响。

(三)评审专业有待进一步完善医疗单位中有相当比例的行政管理人员,有些管理人员所在岗位无相关专业技术职称可以晋升,而政工系列又不算做专业技术职务,无法兑现相应级别的工资。这一现象将会影响到这部分行政人员无论资历、在职待遇、退休待遇都比其他专业的人低,容易造成这部分人工作情绪低落,影响了整个单位工作衔接的紧密性。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具体工作当中的问题,结合笔者实际工作体会,提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制定统一标准,改进评审方法国家针对同一专业制定相同的评审标准,不同专业评审标准不同时,评审条件要求高的应该比条件低的聘任后工资待遇高。而且建议所有专业都采取考评结合的方式,在理论考试的基础上进行评审,不仅可以检验申报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考察申报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最大限度的保证评审结果的客观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