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本科论文范例

行政本科论文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1

目前,就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来讲,虽然在知识的传授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容乐观的是,其教学效果有效性提升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需调整

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且针对性不强,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培养重视不够。近年来,构建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等理念日益得到公众的重视,这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中理应体现出对这一要求的回应,但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实力不足或其他因素的掣肘,既未适应公众对该专业所需人才的要求,亦未依托其地方资源优势合理设定学生培养的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结构等内容。所培养的学生较缺乏公共服务理念,专业特色不强。此外,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无论是在课程安排还是教学实施上,也都基本上没有把提升学生能力明确作为该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尚需优化

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较严重,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尚需优化。管理类、经济类、实践类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从随机选取的河南省内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大多数院校的课程体系依然由政治学、行政学作为主干学科来支撑。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普遍缺乏适合本校特色的专业课程和教材,教学内容杂陈,缺乏全面性和新颖性。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照本宣科现象较严重,师生间缺少交流与互动。此外,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越来越广泛地运用,部分教师已经能够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但仍有部分教师即使在使用多媒体教学后,仍是边操作多媒体边满堂灌讲授,缺乏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刺激,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有些教师在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面也存在问题。部分教师教学时语言单调,表达不生动,也不善于运用手势、眼神、表情、动作等来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学生对这样的教学也感觉索然无味。

(四)传统的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仍被传统教学观念所束缚,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诚然,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信息的传播者和把关人,在学生心目中具有权威性。但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考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中只是老师提出要求,学生照做,学生被动的、消极的接收信息与知识,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做法会使教学效果有效性大打折扣。

(五)学生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影响不足

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量化指标,考试的检测与反馈功能大致上能反映出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状态与掌握程度,为教师反思自身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成绩分析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反思新视野,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去探讨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如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通过分析学生成绩来了解及优化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这一工作不够重视,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的工具和方法过于简单。还有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生考试的卷面成绩对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的评价功能。

(六)学校及教师本人对教学效果有效性工作重视不够

据调查结果显示,地方本科院校较少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指导、训练、帮助教师。教师们普遍缺乏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机会与实践。此外,部分教师本人狭隘地认为完成了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内容,讲授完教材中所要讲授的知识即为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培养了多少能力却不太关心,以至于对自身教学效果的有效性认识和重视均不足。

(七)学生评教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方面的作用有待加强

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有力手段的学生评教,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视。教师通过学生评教的结果,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如何,从而有针对性地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采取措施。但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评教工作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方面发挥的作用有待加强。多数高校每学期都进行了学生评教,但却较少真正能在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学生评教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维度之一是不可或缺的。但一些高校的学生评教工作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学生评教结果出来后却束之高阁,不反馈给教师本人,又何谈教师依据学生评教情况来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性呢?

二、实现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有效性优化的相关策略

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要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使学生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技能、成为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

(一)调整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定位

现阶段,急需调整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的定位,以此来为提高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有效性奠定基础。我们要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来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写入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中。我们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坚持学科建设、人才培与学校自身特色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正确、清晰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定位能为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效果有效性的优化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改进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提高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效果有效性离不开课程体系结构的完善及教学内容的优化。1.改进课程体系结构是优化教学效果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地方本科院校既要结合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又要结合时展对人才的需求,合理构建和动态改进课程体系结构。逐步淡化政治学科的色彩,强化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专业科目的逐渐多元化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注重以市场需求为教学导向,丰富与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新理念和新思想,结合市场及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公众服务与公共责任意识,满足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的要求。再次,教师还要以就业单位及就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动态安排教学内容,力争使学生毕业后能较好地适应就业单位的需求。最后,教师的授课内容要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三)构建能力训练型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1.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我们要构建能力训练型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教师要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为“教学相长”的启发性教学方式,教学中能有效地使用合作学习策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创新课堂教学。2.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能兼顾差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与合作,在互动中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性。3.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相关的图片、声音和影像资料,立体展现教学内容,大大提升了板书和课件等表达的有效性。此外,教师还要注重提升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和感染力,有效运用眼神、手势、表情、动作等非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和感染力。

(四)更新教学理念,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1.教师要摈弃“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理念,切实贯彻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知识。2.教师要理解并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的思维方式。3.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教师的教学要遵循关心行为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表达观点,教师对学生的需求要有敏捷的回应。

(五)强化学生成绩分析对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影响

地方本科院校要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引导教师和学生运用成绩分析产生的结果和数据来探讨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性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常用的成绩分析方法及工具如等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SPSS统计分析等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对学生掌握整体知识的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学生成绩的高低既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态度,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此外,要避免过分强调学生成绩对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的评价功能。不能简单地以考试的卷面分数来评价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有效性。

(六)学校及教师本人要重视提高教学有效性工作

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都意识到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责任感,精力充沛,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学校要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视、鼓励和支持,在教学上多训练、指导、帮助教师。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创造条件让中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校进修,丰富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自身也要重视提高教学效果有效性工作,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知识,积极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活动并经常反思教学工作中的不足。

(七)重视学生评教工作,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有效性

学校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来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情况。学生因为是教学过程的长期直接感知者,学生通过网上评教平台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难易程度、教学组织、教师讲课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所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还是可以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的。1.构建科学合理的评教制度。各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且行之有效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并恰当设定学生评教成绩的权重。2.引导学生加强对评教工作的重视。指导学生正确对待评教工作,防止评教结果失真。3.正确运用学生评教结果。学校及教师本人均要认真分析评教结果及其产生的真实原因,把学生评教结果作为重要依据来指导教师教育工作,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其教学效果有效性。

三、总结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2

毕业论文,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检查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拟就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裨益。

关键词

论文;教学;问题;原因;对策

开放教育的质量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生命。要提高教育质量,涉及到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其中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是整个质量保证体系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相对薄弱的环节。由于毕业论文写作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加之开放教育这种独特的办学形式和教学体制,使毕业论文实践性环节成为教学中的难点。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本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质量良莠不齐,整体水平堪优。现仅就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作一探讨。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二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

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入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

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2)严把质量,搞好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毕业论文答辩是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只有通过答辩才能反映出学生论文的真实水平。因此,指导教师要把答辩看成是提高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认真对待,高度重视,严格要求,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出答辩提纲。在答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和答辩教师要协调沟通,有的放矢,区别对待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和敷衍应付的学员。对不认真完成论文,敷衍应付者要从严要求,严肃考核,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莉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酉阳分校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3

当前管理类专业的实习普遍存在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内容空洞,实习过程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实习效果不明显等现象。这些现象和实习模式本身以及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也和大学生自身的认识有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往往将很多精力用在考各种资格证书和其他一些看似能迅速带来效果的事情上,但是对毕业实习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真正投入在实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习的形式化、空洞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很难纠正和规避实习中的漏洞和不良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实习的效果。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传统模式下,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任务指标模糊,特别是无法精确考核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客观效果,少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以实习为名复习考研、找工作,甚至游玩。

通过检查实习学生必须提交的实习作业发现,许多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不合格;实习鉴定意见、单位盖章不规范;实习日志、实结相互抄袭和网上下载较多;指导老师任务职责不清,难以检查和评比,导致一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把精力放在其他事项上。上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使本来极为重要的本科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基于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大力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教学实习进行了初步改革,提出了课题式实习的新思路与方法,建构起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和新模式。课题式实习模式通过强化实习监管责任,积极预防实习形式化现象,可以大大增强毕业教学实习学生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为学生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提供帮助,使实习真实有效。

二、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双向建构实习题库

双向建构实习题库是课题式实习模式有效展开和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实习课题的范围、内容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好的选题既能为学生实习指明方向,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起来,使其不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深化理论思维,而且还将使其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我们首先通过到实务部门调研,广泛征集公共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实习课题的初选。在初选课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对其进行归类,形成专业类实习课题库。在课题题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课题30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5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15个,行政管理专业12个。在92个课题库中,基础理论研究17个,约占总题库的18%左右,实证调查分析75个,约占82%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无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题构成中,都偏重和强化实证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细化和优化

在专业归类课题的基础上,我们又对其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保证课题的优化。我们要求各教研室对初次选题进行集体讨论和论证。讨论涉及各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围绕课题形成的设计方案、课题研究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展开,给每个课题进行打分和排序,从中选优。实习学生在选题时还可以对这些题目进行细化,便于研究深层化和实习调研具体化。为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些题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在各题目下配有课题简介,对各课题的主要内容、难点与焦点加以提示,使实习学生选题时目的性更明确,针对性更强。另外,公共管理的实践是动态的、复杂的,因此,我们对反映管理实践的课题进行了动态化管理。每年组织教师根据理论发展前沿和社会发展动态对课题进行调整,以保证学生调研的现实性和有效性。

(三)优选课题指导教师

课题指导老师是保证课题实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学院课题指导老师主要指导学生的专业调研和学术创新活动,更多的是从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进行引导,侧重于理论把关,侧重于从理论前沿和理论创新视角帮助实习学生。政管学院课题指导老师由23名专任教师组成,全部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其士15人,约占6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约占60%。我们对学院指导老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并制定了一系列要求和规范,以保证他们能在学生实习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强调充分发挥实务部门指导老师的作用。实习单位指导老师主要针对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和生活等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侧重于实践的把关,侧重于从工作实践和职位角色定位来帮助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引导和双重养成,能够促进实习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避免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

(四)专业链群设计战略

专业群推进与拓展是课题式实习模式的重要特色。专业群建设是教育部主张和倡导的专业综合改革的基本价值。课题式实习模式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改革为龙头,全面覆盖到整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继而成为整个学院固化和坚持的实习模式,形成了公共管理各专业间、公共管理专业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间相互融通,相互支撑的建设战略。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学科上具有同质性,在实践应用中具有相似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虽然属于法学类,但在学理上能够厚化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拓展专业课题式实习模式,有助于形成师资优势,便于实习过程的监管,实习学生间也容易进行相互交流、帮助和提高。首先,我们在实习课题库建立的过程中,打破教研室和专业限制,让学院所有教师参加不同专业课题的论证、选择,最后由各教研室最终确定本专业的实习课题库。这种做法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课题库中有很多创新性、交叉性的题目。另外,我们为每个学生配备了一名本专业的课题指导老师,主要由其对学生实习课题的选题、撰写等进行指导和监督。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也完全可以通过我们推荐的联系方式和学院其他课题指导老师进行联系,请教专业问题,形成一种互动开放式的指导模式。

(五)强化过程监控

过程监控是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探索,我们总结和完善了由学院、实习单位、实习学生和指导老师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全方位、立体式的实习过程监控机制。

1.解决学生课题实习中的困难

解决学生课题实习过程中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确定实习课题。在课题选择过程中,学生在课题指导老师的帮助下,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结合实习单位的业务内容选择和确定实习课题,实习过程也是完成课题的过程。对未能在双向课题选择机制中选定实习课题的学生,学院实习领导小组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保证毕业教学实习学生课题的全部确定。二是为自主实习学生提供介绍信等各种单位证明,方便学生的实习联系。同时,对于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由学院及时帮助确定实习单位。

2.加强课题实习平台建设

经过多方努力,我们建设了多个实习基地平台,包括政府、科研单位、学校医院等。我们建设了“中共陕西省委讲师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周至县人民政府”、“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陕西省人事厅”、“陕西省社会保障局”和“周至县终南山镇西周初级中学”七个实习基地。此外,还与临潼区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合作发展。通过举办实习单位与学院间座谈会、讨论会等形式,实现学院教学资源与实习单位实务资源共享与共赢目标。

3.注重细节管理

学生来到实习单位后,按照课题要求,实地开展调研,认真撰写实习调查报告。每个课题指定一位专任教师,对调研方案的设计、调研报告的撰写、调研过程的安排进行专门指导,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方式,学生可通过电子信箱、电话与指导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共同分享实习过程的快乐,化解实习过程的困难,交流实习过程的经验。实习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和环节都计入实习成绩的评定和考核中。

4.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制度

实习时间过半后,我们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分别赴实习单位对整个实习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听取实习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实习学生和带队教师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实习工作的进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性建议,掌握实习工作第一手详细资料,动态解决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在实习的整个时间段,采取随机检查和指导的方式,保证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5.学生自查的实习工作制度

我们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根据学院的实习任务和时间安排,每天、每周对自己的实习工作真实记录,反思总结,查漏补缺,自我管理。同时积极撰写实结和实习调研报告,做到实习结束,任务完成。在学生自查的基础上,实习指导老师要认真抽查,为实习成绩的评定和实习工作评优活动积累素材,掌握信息,保证实习成绩的评定和优秀者的遴选客观公开。

三、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创新与效果分析

(一)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创新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一种新型实习模式,它重视实习体系本身各要素的配套和效果的发挥,它把实习目标和过程进行有机协调,把实习效果和学生能力提高以及专业发展进行有机融合,调动实习各方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点及面,达到了系统推进,整体提升的目的。

1.课题式实习模式是目标任务导向型实习教学组织形式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以实习课题遴选和优化为核心,通过强化过程监管,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实习教学组织形式。它以课题调研引领整个实习过程,增强了实习的目的性、针对性,使整个实习过程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从机制上保证了实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2.课题式实习模式强调实习过程的有效监控

实习过程的有效监控是课题式实习新模式的保障机制。课题式实习模式从选择调研课题开始,到确定实习单位,最后提交实习日志、实结、实习单位和指导老师鉴定以及课题调研报告,刚性要求实习调研课题、实习单位、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单位与指导老师鉴定的统一,杜绝了以往实习弄虚作假的顽疾。对课题实习过程中调研课题、实习单位、实习日志、实结和实习鉴定不一致的学生责令重新进行课题调研,否则一律确定此类学生实习这一环节不合格,严格的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习效果。

3.课题式实习模式是一种立体式教学组织形式

课题式实习模式是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及未来就业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立体式教学组织形式。课题式实习模式是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它的目标和手段是多元化、立体化而非单一化的,它的效果也是多元立体交织的。它要求学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写作能力,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实习课题和实习单位的选择无不和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学院指导老师会在指导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并和实习单位进行联系和商讨,尽最大努力为学生的未来就业创造条件,拓展空间。

(二)课题式实习模式的效果分析

对我院近几年1365名毕业实习生的实习效果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总体上,课题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增强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真实有效性

为了解和检验课题实习的效果,我们发放了实习情况调查问卷表,对实习过程、实习效果、学生对实习的总体评价、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等内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的实习成绩和调查问卷表的信息我们每年都要制作统计分析表,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我们对08、09、10、11、12届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课题实习学生全部合格,优秀率也大大提高。2008届毕业实习生267人,优秀率达到44.9%,2012届优秀率上升到66%。

2.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

学生带着课题实习,变过去的被动实习为主动实习,提高了实习主体的积极性。课题式实习方式可以根据实习者的家庭背景,个体的知识储备,个体的研究兴趣以及个体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灵活地选择,实习的行为是自觉的,克服了过去为实习而实习的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由于学生选择了自己关注和感兴趣的题目,就很容易形成持久和深入的研究,很多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就与实习课题密切相关,产生了很多高质量的学生论文。

3.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学生在大三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基本上掌握和了解了学术论文撰写的规范和要求。双导师制的制度安排为打破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创造了制度平台。实习学生在学院指导教师的理论导引下,能够把握和选择专业领域研究的前沿性、重要性和焦点性问题,为高起点地研究专业实际问题和深化专业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学术研讨会制度(六届)为调研课题的理论升华提供了平台。2008年以来,通过课题实习调研参加学院年度学生学术研讨会的本科学生102人,这些学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水平显著提升。2011届几名本科学生通过课题实习所撰写的论文在我院院刊《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上发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应用性。

4.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学校学习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不可避免会与实践有些脱节,带着课题实习,既调动了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课题式实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了学生的科研训练,为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课题式实习可以使学生与实务部门联合攻关,及时解决公共管理实践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拓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在对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调查中,绝大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较高,认为实习加快了理论知识的转化,增强了自身实力。

5.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4

 

一、问题的提出   时代的今天,中国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如何定位,这是每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人必须予以回应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界基本上赞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以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但对于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等课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为混乱,从而严重阻滞了中国地方高等教育的正常或应有的发展。对此,怀化学院以胡建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阶层在指出当前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应用型人才概念模糊、应用型人才培养难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缺乏核心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于功利等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学校特色文化为依托,以‘应用’为特点,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确保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统一,确保公共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的协调统一,确保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大人才培养平台的协调统一。”[1]   毋庸置疑,“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超越与发展,是当下中国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最理性的选择。其中后一个协调统一是前两个协调统一的前提与基础,而在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大人才培养平台的协调统一中,课堂教学又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因此,“三位一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首先应以改革课堂教学平台为突破口。改革课堂教学平台的理想路径在于:其一,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应从“知识本位”转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上的“能力本位”,并遵循能力素质靠学生主体自身内化形成的基本规律,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其二,教学内容应立足于“基础与实用”,学科的系统性应让位于知识与技能的基础性与实用性,减少学术性内容,强化实用性内容;其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知识的自我建构,理论课向实践课学习以加强“体验”,实践课向理论课学习以加强“提炼”;其四,教学效果的测评标准应由传统的以知识技能达标(会什么)转向以能力素质综合发展程度(能干什么)为依据[1]。   显然,课堂教学平台改革的核心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两个问题,前者所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后者所要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的问题”乃“怎么教的问题”的前提,故而,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然又以各专业具体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应改革为出发点。目前,法学专业中的行政法学课程相对于民法学、刑法学课程而言,在教学内容方面存在诸多缺憾,实在难以适应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旨趣,但学界与教育界仍未引起高度重视,已有的关于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成果也极少且过于浅陋,因此,为了真正有效贯彻与实现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与理念,必须认真对待与彰显行政法学课程内容的改革。笔者认为,行政法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涉足教学内容之量与质的两个向度。    二、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之量的改革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要求教师能娴熟地驾驭教材、学生能融会贯通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地方的目的。但我国当下行政法学课程内容的设置存在严重缺失:一方面我们认可行政法是宪法之下的三大部门法之一,是现代法治国家最重要的部门法,因为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乃依法行政,而且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行政法律规范赖以存在的法律形式、法律文件的数量最多,行政法学乃教育部所确定的普通高等教育法学专业核心课程中十四门主干课程之一,也是最难教学的一门课程;另一方面我们对行政法学内容的设置则持歧视态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融为一体,在教材选取方面,大部分高校选择姜明安教授主编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使用该书时,学生的强烈反应是书太厚,教师讲授时也觉得内容过于庞杂、实在难以驾驭[2]。   就笔者所处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政法系的法学专业课从总体上分为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方向课两大版块,从刑法学、民法学以及行政法学三者课程数量的比较视角看,其中刑法学方面的主干课程包括刑法学(一)与刑法学(二),方向课程包括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民法学方面的主干课程包括民法学(一)与民法学(二)以及知识产权法学,方向课程包括物权法、合同法以及婚姻家庭继承法;而行政法学仅一门主干课程并包含行政诉讼法学在内,且一个学期必须学完,每周4学时,由一个老师担任。如此,在我系导致的后果是,行政法专业的老师不想担任行政法课,即使担任也深感力不从心;至于学生,更是苦不堪言:畏惧写行政法方面的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担忧从事行政法方面的实践工作。诚如Sidney A•Shapiro教授所言,法科学生对行政法学只能存在一个不完整的印象,因为行政法学内容过于广泛,老师们不可能讲授所有的内容[3]。PeterStrauss教授讲得更为生动、贴切:我们的盘里所堆放的食物过多以至于教授们难以消化食物,更不用说学生能消化多少了[4]。据此,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之量的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改革的理想对策在于:一是独立行政诉讼法学以合理界定行政法学主干课程;二是增设相关方向课程以保障行政法学主干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独立行政诉讼法学以合理界定行政法学主干课程   相对于刑法学、民法学而言,行政法学是一门发展较晚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十分滞后。   但随着中国行政国时代的到来,依法行政乃依法治国的关键,从而要求不断培养合格的从事行政实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首先应对行政法学课程进行“瘦身”运动,即把行政诉讼法学从行政法学中分离出来,还行政法学的本来面目,使刑法学、民法学及行政法学三大实体法学与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及行政诉讼法学三大诉讼法学一一对应、相得益彰。这样,行政法学这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仅包括行政法本论(讲授行政法的基本概念、行政法的历史、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以及行政法的理论基础等问题)、行政法主体论(讲授行政机关、其他行政主体、公务员、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法制监督主体等问题)、行政行为论(讲授行政行为的概念、分类以及行政程序等问题)以及行政复议论(讲授行政复议的概念、主体范围以及程序等问题)四大板块,至于行政赔偿,因与行政诉讼联系较为密切可纳入到行政诉讼法学内容中去。#p#分页标题#e#   (二)增设相关方向课程以精简行政法学主干课程内容   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法科生为什么喜爱刑法学、民法学并乐于学以致用、服务于地方法律实务工作,而对行政法学则敬而远之,这不外乎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刑法学、民法学课程与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相互独立皆为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但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学融为一体、极为庞杂;其二,法学专业还设置了与刑法学、民法学密切相关的方向课程,如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刑事侦查学、物权法学、合同法学以及婚姻家庭继承法学等。显然,这些方向课程基本上是刑法学与民法学主干课程中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这样,即使任课老师对主干课程讲授得不太理想,但能进一步经由方向课程的讲授予以弥补,从而使学生最终能心领神会。相反,行政法学本身极其繁杂,加之无适当的方向课程对其分解,只能导致学生囫囵吞枣、有苦难言。据此,我们既要敢于坚持独立行政诉讼法学还行政法学的庐山真面目,又要大胆增设与行政法学密切相关的方向课程以精简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对上述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四大板块中的行政主体论与行政行为论予以精简,因为这两大板块的内容较为繁多,学生难以吸收与消化。对于行政主体论可以把公务员、行政相对人增设为公务员法学与行政相对人法学两门方向课程;对于行政行为论可以把行政程序增设为行政程序法学方向课程。如此,则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公务员、行政相对人以及行政程序问题的设置必然较为宏观简洁,而公务员法学、行政相对人法学以及行政程序法学方向课程对这些问题会进一步予以阐释,从而使学生最终能轻松地理解与把握这些问题。     三、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之质的改革   我国法学高等教育主要分为法学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博士)教育两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根本上是一种法学理论教育,它要求受教育者必须已经具备掌握了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是在大学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专门化、理论化学习和研究,所培养的是法律学术型人才,而法学本科则应要求受教育者掌握各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从事法律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所培养的是法律应用型人才,即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重点定位于为法律实务领域输送专门人才的角度,将律师业、司法机关、警察机关以及其他一些行政执法机关作为人才输送的主渠道,因此,应充分考虑这种职业性质,要按照这些法律职业部门的人才引进要求和标准制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5]。具体到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一方面必须精简,使教学内容保持适当的量,因为如果内容过于繁杂,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正常吸收与消化,则谈不上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必须在内容总量恒定的基础上削弱内容的理论深度(减少学术性知识),增强实用性知识内容,使内容的质符合法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内容的理论深度须削弱   目前,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所开设的行政法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理论的深度,即学术性内容偏多,结果所培养的人才既不像学术型人才,也不像应用型人才,从而使地方性法律人才的合理需求陷入严重的困境之中。因此,削弱行政法学课程的学术性内容乃培养真正的地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必要条件之一。行政法学这门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量包括行政法本论、行政法主体论、行政行为论以及行政复议论四大板块,那么减弱其学术性内容的方案体现在:在行政法本论板块中,行政、国家行政与公行政、行政与公权力、行政与行政国家、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以及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历史发展应当简单介绍,不要广征博引,尤其是行政法的理论基础及各国行政法学的主要流派内容可以删掉,因为这纯属于学术性的内容;在行政法主体论板块中,对于行政法主体的概念以及行政法主体与行政组织法的关系应当仅作简单说明;在行政行为论板块中,对于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政程序的价值应当仅作简要说明,尤其是行政行为的模式完全可以删除,因为其理论性太强,缺乏实际操作性,适用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行政复议论板块中,对于行政复议的概念、性质及特征无需作过多阐述。   (二)内容的实用性知识须增强   削弱行政法学课程的学术性内容为地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础,但只有同时增强实用性知识内容才能真正落实地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因为应用型法律人才必须在法律实务能力方面有所彰显,而大量或丰富的法律实用性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之于法律实务能力的培育不可或缺。据此,首先,我们应在行政法学课程教学内容,即行政法本论、行政法主体论、行政行为论以及行政复议论四大板块中增强行政机关的职责、职权与管理手段、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条件和范围、受委托组织的条件与范围、行政许可条件与程序、行政给付的条件与程序、行政征收条件与程序、行政处罚的条件与程序、行政强制条件与程序以及行政听证的条件与程序等实用性知识;其次,我们还应在上述诸实用性知识内容中穿插适当的案例,这是对行政法学课程实用性知识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因为在行政法课程教学内容中先设置法律典则、法律制度、法律原理这样的大前提,再用经过筛选的典型行政案件说明这些法律典则、法律制度、法律原则的法定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法律典则和制度[6]。譬如,在设置行政主体中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内容时,可以先着重说明其条件和范围,然后设置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诉讼案来诠释高校的行政主体资格问题,如此,通过以案说法,使受教育者能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相关实用性知识,以使法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得以达成。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5

1.1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2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3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展的需要。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设计)各环节的质量目标,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6

1.准人方案设置

在完成所有全校通选课的学习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准人课程可以设置为: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准人标准为:在第二学期结束时,完成全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所有通识通修类课程。本院学生第二学期结束时须完成上述6J’丁专业准人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外院系申请准人的学生在第二学期结束时至少取得4个准人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2.准出方案设置

准出标准为:首先必须修完下列基础课程: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公共行政学、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其次,完成全校通识通修类课程、准人课程、专业准出课程,并取得所有学分。

3.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办学目标,应严格按照专业学术类、跨专业复合类以及就业创业类这三种类型的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运作和施教。首先,认真培养从事本专业学习和深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为他们将来能成长为本专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做好准备。该类学生除了要认真学习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之外,推荐选学本专业的选修课程,并且鼓励选学一级学科选修课。其次,积极支持学生们从事跨学科的、跨专业的学习和深造,在他们完成该专业的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外,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学其他学科、专业的课程。在选学过程中,系里将提供一定的专业咨询和指导。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培育方案的设置,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大课程模块:

1.通识通修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基本的哲学、逻辑学等思维。课程包括学校统一安排全校公共课和文科公共基础课,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军训、军事理论与军事高科技、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简明微积分、体育等。

2.学科专业课程模块

包括所在院系的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包括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管理导论、社会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政策基础、国际政治学、公共行政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宪法学、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政治学方法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公务员制度、政治社会学、比较政治制度、中外政治文化比较。

3.开放选修课程模块

包括专业选修课、一级学科选修课、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该模块的课程,应该在院系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的需要自由选择搭配。课程包括政治学专业英语、政府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公共财政与预算管理、城市与社区管理、行政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政策分析、西方行政学说史、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务员职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数字化政务信息管理、政治心理学、政治认同导论、中国行政改革与发展、台港澳政治与行政、社会实践。跨专业选修课包括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公共经济学、公共管理的量化方法、国际法、国际组织、国际经济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7

[关键词]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困境;解决路径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将科学管理的细胞融入了国家治理的血液之中,行政管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同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随着国家对公共管理领域治理能力的科学化、现代化与规范化提出要求,具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掌握现代化管理技能的管理人才的培养成为各高校的紧要任务。各地方大学本就负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在新时代高校改革的发展大趋势之下,这种责任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不仅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为具体和与时俱进,同时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关键。

一、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大多数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明确,但实践教育理念滞后。目前,普洱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行政管理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及技能,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创新精神,掌握管理、经营、策划、调研、沟通等能力,能够在基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相关领域从事管理或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此可知,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还是比较明确的,从过去的偏重“管理层”人才转型为“管理”和“服务”并行,在行业领域、工作范畴和人才定位方面都有所变化。

(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但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机制。以普洱学院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总学分150分,其中实验实践学分49.5分,占总学分33%。其中必修的实践学分占到36.5分,占到总学分的24.3%,占总实践学分的73.7%。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对公共管理类课程实践课程学分数不低于总学分数的15%,普洱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是与时俱进的,也是符合国家要求,甚至在实践课程学分的设置上是高于国家要求的。但是再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都要落到实处,需要相关的配套设施去保证相应的培养目标能够得以实施。作为地方院校所面对的执行困境也具有相似性,如高水平高职称教师的缺乏,实践教师比例较低,实验实训室几乎没有设置或设置了而使用率不高,校内实践课程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库建设困难,实践资源缺乏等等不一而足。每个高校因其学校定位和办学模式不同,在各方面的存在的困难又有所偏重。

(三)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数量有余,但基地建设质量有待提升。对于所有的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为达到教育部要求的本科教学质量,需要在教学基本条件、教学设施等方面达到国家要求,其中实践基地就是其中一项硬性指标。基本上所有有毕业生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有数量比较充足的实践基地或者产学研合作单位,但是这些基地的使用情况是否达到预期则不得而知。根据笔者对云南省内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情况的调研可知,90%以上的高校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是达到了教学的需要,但只有不到一半的高校表示,实践教学基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因为实习时间较短等原因,很多实践平台并不想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日常工作中的重要或重大事项,很多实践环节成了学生为实践单位做些复印、打杂与跑腿等工作,使得实践内容沦为走形式。

二、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实践教育理念滞后,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目前,虽然绝大部分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是较为明确的,如普洱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人员及大部分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育理念滞后,使得人才培养方案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实践学分的实施流于表面,或者有些课程的授课教师直接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实施。具体表现为一是认为见习、实习与假期社会调研才是实践教学的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是可有可无的。课堂实践或走形式、或直接被忽略,以传统的理论讲授来代替;二是在教育教学研讨中很少研讨实践教学形式与载体等内容;三是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中很少或几乎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四是课堂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价被忽略。五是部分授课教师有实践教学的想法与创意,但无资源与平台支持。如行政管理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对于行政管理案例分析及多门课程的建设至关重要,但由于经费缺乏、平台不足及资源缺乏等使得案例教学库的建设工作始终无法有效推动。

(二)实践教学师资不足,尤其是校外实践导师流于形式。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之一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能够满足学生实践需要的实践导师。实践形式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实践导师也分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因其在课程实践中参与比例较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尚不足以造成关键性影响,但校外实践导师的比例却是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中实践指导的主力军。在各院校行政管理的专业见习与实习中,校外导师的指导任务量及其评价体系尚处于自动自发的阶段,本应该定量的工作任务成了凭良心办事。另外还有校外实践导师进学校进课堂的机会和条件也不足,尚未形成理论教师+实践导师的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与机制。其中最大的掣肘就是校外实践导师的缺乏。

(三)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实践资源开发不够。目前几乎所有设有行政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在校外的实践基地设置上基本上都保证了数量和一定的质量,但在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上存在较大短板,尤其是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严重不足。具体表现为校外合作平台缺乏有力组织,实践基地建设缺乏流程监管和质量保障。校内实践平台要么缺乏,要么为了各种考核与评估的需要,形式上设置校内实验实训室,将实验实训的相关材料与数据做全,但在实际应用上存在不会用、不想用和不能用的问题。

(四)实践环节与形式流于传统,缺乏灵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一是缺乏灵活性。在专业实践环节的设置上还沉浸在专业的自我认同和学校教学管理便利的前提中,没有对实践合作单位做充分的调研和有效沟通,及时变通,使得实践基地被动适应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只有10周的集中实习环节,较短的实践时间使得学生错失了在实践学习中的深入体验、反思与感悟。而用人单位对专业实习不长不短的时间也是较难接受,学生刚刚适应单位的工作节奏,接触到一些工作内容时就要结束实践教学。二是缺乏实用性。比较多的学校将专业实习设置在了第8学期。设置者主要是想让学生将实践与专业论文的撰写结合在一起,提升论文质量。同时考虑到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环节,为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就将最后一个学期设置为实践学期。但随着教学管理措施的改进和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大四学生的研究生面试、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考试等各类考试都在本学期进行,与实践教学相冲突。为提升就业率与升学率,只能牺牲部分学生的实践教学时间与内容。三是缺乏创新性。校外实践环节还停留在学生适应单位性质,实习内容和形式主要是跟着单位走,与学校所授内容存在两张皮的情况。校内实践环节主要是案例讨论、调研报告等,没有与课程思政等内容结合起来。从形式与内容上缺乏吸引学生的新颖性、挑战性与有趣性。

(五)实践评价环节薄弱,实践效果难以保证。评价环节停留在集中性的结果评价,对动态性的评价与监督环节缺乏有力的考核与评价。如在集中性实习环节中的评价,过去对学生的实践效果的评价停留在实践报告的撰写与提交,但学生在实习中具体是否投入了充足的实习时间,出勤程度如何?是否深入进行实践学习,是否有深刻的学习体验与反思?校内外实习导师是否对学生的实习给予了充分的指导等等,这些都因痕迹资料的缺乏而无法评价和考量。2020年,普洱学院在学生实习环节中运用了“蘑菇钉”APP软件,对学生的实习考勤和每周学习汇报进行了实时动态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环节时间和学习反思做了有效的监督,使得实习指导教师对于定量的客观评价学生实习效果做了有益补充,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但是对于导师的指导程度及学生的实践形式等监督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解决路径探析

(一)及时更新实践教育理念,结合专业课程特性开展特色实践课程。虽然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教育理念上与一线城市、省会中心城市院校存在较大差距,但基于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特性使然,大部分授课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是知道的,只是迫于实施条件限制和考核评价机制上的缺乏,使得专业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学习研讨和实际运用上缺乏动力和压力。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决:一是通过制度化的学习与培训机制,对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人员与教师的实践教学理念进行更新;二是从学校层面重视文科尤其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并通过制度对考核与评价机制进行保障;三是二级学院或系部制定相关的课程实践教学实施管理办法来保障课程教学实践的质量与效果;四是以课题和教研室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研讨,在普及实践教学的同时,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等;五是由学校或院系统筹相关资源开展专题式实践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成立案例教学研究团队等形式对行政管理教学中的突出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建设,或成立科研团队,专题式研究实践教学,以科研成果推动实践教学的创新。

(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简化手续,建设校外实践导师进校园、进课堂的常规机制。目前校外实践导师无法形成机制的原因有几种:一是公务系统的实践导师因其本身的工作量及工作时间无法像在校老师一样常规性的上好每一节课,做好符合学校要求的规范教学要件等材料;二是有些单位及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允许干部职工在外自由兼职;三是校外人员虽然实践经验充沛,但却缺乏高校教师的规范化的教学形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一是与政府、企业进行合作办学,与合作单位建立良好而有效的沟通机制。只有良好的沟通机制才能推进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二是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实践导师培养培训计划,提升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三是与合作单位深度沟通,建设一批能力强、水平高,负责任的实践教师导师库,并对导师库中的实践教师进行定期更新。四是做好校外导师的指导标准及待遇问题。以普洱学院为例,因学校制度及经费不足等原因,校外导师进课堂的费用和校内教师待遇相同。一般请来的校外导师都是在当地某个领域里影响力较大的行业骨干或领军人物,较低的待遇会让他们产生不受重视的感觉,损害了导师教书育人的热情,对进一步大量引进校外导师造成不利影响。

(三)统筹校内外实践平台资源,实现实践效果从量到质的提升。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专业特色、规划和发展方向有的放矢建设数量适当的校内外实践平台,满足本专业实践需要,消除盲目追求数量的心态,减少人力、经费与相关资源的浪费;二是专业内要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实践教学事宜,实行专人负责制,以求所有的实践设想能够有人保障落到实处,并进行后期的状态跟踪与评价;三是遴选一批有质量的校外实践导师。在目前各高校的实践过程中虽然各实践基地基本上都会派出水平高、负责任的业务骨干负责学生的实践,但个人能力强和会教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学校应该制定相应的实践导师标准,实践基地或合作单位才能够按图索骥的为学生找校外导师或培养相关人员;四是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要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特色密切结合,杜绝形式主义;五是提升校内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送出去”和“引进来”的各种措施,提升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六是经费保障。以普洱学院为例,目前校外专业见习、实习是有专门经费,但校内实践经费存在无专门的专业建设经费尤其是课堂实践经费。而大多数的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也存在实践经费不足的情况。

(四)做好合作单位与实践基地的调研工作,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一是从实用性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时间。首先就是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入手,调整实践课程与见习、实习时间。在保证实践质量的前提下,将实践环节尽量能够集中,同时与毕业论文的撰写、考研、考公务员等时间尽量错开。这样既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又能保障该专业的升学率、就业率等考核指标不受影响。二是适当延长实践时间。部分地方院校在设置实践时长时是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中对实习时间的最低标准设置,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集中实践环节学习内容不够的问题。实践基地也因为学生的实践时间较短,学不到多少东西,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辅助他们做更多的有效性工作,从心理上就存在着带学生随便学学的态度。一般集中实习环节应不少于一个学期才较为恰当。三是根据实践效果及时调整校内课堂教学内容,对专业实践形式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无论是在课堂实践环节还是集中实践环节都要做好调研和质量监控工作,对实践效果及时评价,并将反馈结果进行分析与研讨,及时将正向效果运用到专业教学中,尽力修正负向效果的不利影响。

(五)结合实践教学开展实际,制定富有本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环节起着推动整个环节良性运转的关键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的促进整个环节进行自我修正完善,不断向更好方向发展;脱离实际或者形同虚设的评价机制对是个事务的运转要么不起任何作用、要么起着破坏性作用,最终导致整个环节失灵。目前各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中之所以存在诸多大家有目共睹的问题,但却很少有改进的动力和措施,主要原因在于评价环节的失灵。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做改进:一是从学校到专业要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这套评价机制不仅要对实践教学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要做相应的评价观测点,还要对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的评价做质的区分,不能搞一刀切。二是将评价效果与学生的学分、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学院的经费等相挂钩。只有触及利益系统才会推动事物的发展,不然评价只能流于形式。三是评价结果要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有些教师或单位善于做材料,越是量化的考核标准反而越有利于这些单位的考核。应将量化考核与该专业的特色做法、某课程的创新性做法等结合起来考核,鼓励专业负责人对专业建设做有益探索,鼓励教师在课程实践教学中进行创新,进而促进本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是注意考核评价的形式问题,杜绝形式主义。坚决反对因考核而考核,为了考核而做大量材料既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教师教学时间、精力的极大削弱,更是对专业建设不负责。

综上所述,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虽然面对的困境各有不同,但在理念更新、经费保障、实践师资、平台建设、评价机制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是具有共通性的。为使地方高校在地方社会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智力和人才支持等作用,使得更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各个领域里充分实现其专业价值,有必要在校内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充分的统筹实践教学资源,夯实学生的实践能力。故此,各地方本科院校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善是提升学生应用型能力的关键,对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困境进行充分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应对之策,因校而异制定相应的解决路径,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田钰燕,刘克汉.地方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梧州学院为例[J].南方论坛,2016(6).

[2]陈晴.行政管理专业科研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8(4).

行政本科论文范文8

 

本着服务于本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目的,邵阳学院政法系顺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于2007年创建了法学专业,现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在校学生300多人。4年来,我们不断探索地方性院校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以寻求在现有条件下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一从实际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2007年,我国法学已经有40多种专业,2000多个教学点,110000多本科学生。随着公检法单位人员的饱和、法学毕业生人数暴增等,似乎法学就业的寒冰期已到来。   但是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2002年的统计资料,全国现有律师1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美国30人,英国15人),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和阿根廷就分别达到了20人和12人。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万家,仅有4万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①。而基层应用型法学人才就更为缺乏。邵阳市辖8县1市3区,人口750多万,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7年只有律师不到400人,法律工作者100人左右。因此,面向广阔的就业市场,法学人才市场并没有饱和。我们对目前出现的法学人才就业困难情况做调查,发现主要是人才的培养与市场脱节,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缺乏相应的就业能力所致。如司法考试通过率低,考研率低,公务员考试通过率低,专业适应能力差等。   2007年我系法学专业教师队伍有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4人,律师2人,全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骨干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教学经验丰富,年富力强。本着与市场接轨,又与我们的实际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出发点,我们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掌握法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良好训练,初步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专业技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较强的外语读写能力的,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较高的地方性应用性人才。   二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性目前法学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有这么几个,一是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后挂律师事务所,走律师助理-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之路。律师是公认的高收入阶层,有身份有地位,是很多法学学生的职业理想。其就业关键点是司法考试加实践工作经验。中国加入WTO之后,懂外语和国际法的律师职业前景被看好。二是通过公务员考试。   包括一般公务员和法检系统的公务员考试。在当今中国,公务员不仅意味着稳定和受人尊敬,同时也意味着很好的经济待遇。其就业关键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三是企业法务职员。走助理-主管-高级法律顾问之路。但是一般只有大公司才有这样的职位设置,不仅要求法学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因此竞争相当激烈。四是中介所中介人员。要求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有良好的口才、熟练的文字表达和处理能力②。在中国大多数人大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来很好的就业,专业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是无疑的。我们在课程开设方面主要体现这么几个层次:   (1)整体专业素养的培养。主要指法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按照法学本科专业要求,与全国其他院校一样开设了14门核心课程。包括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国际法、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史、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等。有些院校开设了16门核心课程,我们暂时保持不变,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以后做调整。   (2)法学思维习惯和法律实务能力的培养。开设了证据学、律师与公证制度、民商法案例分析等课程。我们培养的主要是将来直接从事法律事务的一线法律工作人员,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不太可能依赖本科阶段的学习来获得,但是基本的法学思维习惯和法律实务能力必须在这一阶段形成。   (3)复合型应用能力培养。开设专业英语文字处理技术,(含速记技术)、文献检索与应用、逻辑学、企业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申论、行政职业能力。考虑复杂的就业形势,无论是考研、考公务员、或者从事其他相关行业,这些都是很实用的就业技能。   (4)注重第二课堂的建设。作为文科学生。说读写是三项最基本的要求。与其他院校不同,我们也注重最基本技能的培养。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又开设演讲课、写作课和书法课、,每个学期或学年度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抢答赛和征文赛事和书画展。   三实践环节落到实处   与其他院校相同的是,我们的实践教学也由初级到高级的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由法律见习、法庭观摩、实况录像构成感性实践教学;这一阶段主要在大一阶段结合基础课、专业课老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第二阶段由法律咨询与法制宣传、模拟法庭、构成演练实践教学,主要在大二进行;第三阶段由司法实习、律师事务实习、毕业实习和构成职业化实践教学,在大三和大四进行。作为邵阳地区唯一一个法学本科专业,每届学生不到100人,人少成为我们落实实践课程的优势。   我们实践课程的落实,一是,实习单位落到实处。很多院校的实习都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单位,到时候交一份实习报告了事。实习成了走过场。学生学不到东西,学校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我们把实习环节作为本科学习重要的一环,学院领导在经济上给与支持,系里领导亲自落实。   2010年9月,我校与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签署了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协议。同时,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邵阳市大祥区人民法院、双清区人民法院、北塔区人民法院也成为我校司法实务实习合作单位。2011年又增加新邵县人民法院、隆回县人民法院、邵东县等人民法院作为合作单位。   律师实务实习2007级安排在邵阳市楚信、大行、富强三所律师事务所,2008级增加了天戟律师事务所。二是实习方式落到实处。学生全部在合作单位实习。司法实务实习全程是50天,分7个小组。我们采用的是一名专职法官指导一名实习学生的“一一对应指导”模式,保证指导老师有较多的精力实实在在的指导学生,而不是重形式、走过场,以使学生能在实习期间真正能学有所获。这种实习模式,在我省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尚属首次。律师事务实习,我们与三家律师事务所合作,分三个实习小组,全程是20天。采用的是导师制,一名律师带3-5名学生。三是实结落到实处。一些院校的实结停留在书面报告。我们把它做到实处。实习完毕后,系里召开实习报告会,对整个实习进行总结,有带队教师与法院带实习的法官的意见交流反馈,有各个实习小组的实结,还有学生代表的实结,对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同学提出表扬,评选优秀实习生。#p#分页标题#e#   庭审观摩、模拟法庭、法制宣传、法律咨询等环节,我们根据实际条件,在市司法局、法制办、各级法院、市政局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都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四教学管理注重关键   大学法学本科教育到底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一直是个争议的话题。我们的定位是有职业倾向的基础性法律人才,而且是应用类的法律人才,即实践性法律人才和复合型法律人才。那么在教学中这几个关系的处理就很关键。   1.与司法考试的关系处理   几乎所有的法学专业的学生都面临一个全国司法考试的问题,如果以后要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那是一个很重要的门槛。当律师、法官、检察官都需要过司考。考研和进入其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通过了司考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这个关系的处理上,一些院校走极端,把本科教学当成司法考试培训,这样虽然在考试中,学生的通过率高一些,但是,司法考试的重点和科目是有限的,而学生和教师一切围着司考转的话,学生的全面系统的法学素养培养就成问题,尤其是法学理论上的探索习惯就无法养成。而另一些院校则注重法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考虑司法考试的问题,只当作是学生的一个自愿的选择。我们认为作为法学专业人才,一定要具有法学专业的基本素养,养成法学思维习惯,培养法学道德,具有法学实务能力,同时能适应社会多层次的需求。因此首先是按照法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来运作培养计划,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适当参照司法考试的要求,对司考的重点做一个着重点的讲述,并且适当选用一些司考的例题,供学生练习用。大三暑假前,班主任开始做司考动员,系里根据学生的要求,组织学生集中准备司考,在后勤方面尽量与学校协调,保证给学生提供安全、安静的学习环境。也有司考培训班,但是学生自愿参加。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司考主要在课外。   2.关于英语四级   虽然关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必要性,目前在网上有一些非议。但是无论是学士学位要求还是法学硕士入学考试要求,大学期间过英语四级是大学生重要的一个学习门槛。而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的越来越频繁,学好一门外语已经成为一项必要的生活技能。法学类本科生作为文科生本书具有学科优势,我们把学业要求和职业要求相结合。一方面很注重学习风气的培养,要求大一大二的学生早晚自习,且七点半前进教室晨读,一方面在外语教师中特聘教学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优秀教师主讲,另一方面,班主任和系教务人员配合外语教师的工作,进行一系列的模拟考试训练。又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   3.毕业论文与考研、考法检公务员的关系处理   大四是学生最繁忙的一年,忙着实习、各种各样的考试和找工作。在这个同时,还要做毕业论文。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协调与学生考研和其他考试的时间冲突,我们在大三开设论文写作和论文检索课程,专门训练学生检索资料和练习论文写作,并且有一个毕业论文的预写作练习,从选题到开题申请到开题报告到正文的写作都有一个预热过程。大四毕业论文选题一般尽量早安排,最好在9月份司法考试之后马上进行,因为学生10月份司法实务实习期间有很多空闲时间来准备论文。而实习之后是11月份了,是考研复习的关键阶段,这个时候来开题,写开题报告对考研的同学的精力是一个很大的分散和干扰。在选题会上,指导老师与学生有关于如何开题的当面详谈,到开题会上,指导老师与学生错开,A组的老师审B组的学生的题,以便学生能听取更多的老师的意见。之后指导老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安排进度。为了让老师有充分的精力有效地进行指导,我们规定了每位指导老师带学生最多不超过8个,并且带优秀论文的老师的工作量多算。定稿一般安排在学生3-4月份法检考试后,以免学生顾此失彼,从而有效避开冲突。   五培养效果   目前,07级已经顺利毕业,08级也进入大四,总结来看,培养效果有如下特点:   (1)学习成绩优秀。07法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90%,位居全院第一;08法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70%,位居全院第一;07级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52%,全省名列前茅,08法1司法考试一次性通过率达54%,全省名列前茅。   (2)就业能力强。2010年,07法学班在法检考试中,笔试通过为32人次,最后录取为16人;12人考取了研究生,1人考取了其他公务员,其他人进律师事务所,或者其他行业从事法律顾问工作等,就业率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