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实习论文范例

校外实习论文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1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改革

为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金融学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在经济与管理学院领导的指导下,提出在指导教师选拔、论文选题、写作方式、论文撰写时间、答辩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改革方案如下:

一、认真执行学院指导教师选拔的改革方案

(一)实行双导师制

本专业拟在与金融企业密切相关的选题中配备校内外双指导教师,这样学生可针对金融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研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令学生无论是在收集数据、调查资料和解决问题等方面,都会得到企业指导教师的支持,并得到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指导,从而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这样,让校外指导教师从论文选题、开题和写作全程参与指导同时还要指导答辩,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论文应用水平,也可以令校内指导教师进一步了解企业实际,大大提高了校内指导教师的实践能力。但这一过程也需要配备校内指导老师进行指导,因论文的基本要求、框架、格式、书写规范等必须保证统一,这必须由校内指导老师来把关。

(二)校内指导教师跨专业公开选拔

在互联网与全球化背景下,经管类专业已出现趋于交叉的学术融合,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中,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跨专业的选题倾向。为了更好地提升校内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与水平,本专业拟执行经管院在各专业进行公开选拔毕业论文校内指导教师的要求。此举还将有效地拓展金融专业教师的学术视野,并将极大地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

二、认真执行学院要求的写作方式改革

(一)现在的一人一文,可改革为多人一文

此种改革,仅适用于在校外集中实习企业实习一年的大四学生。条件:在同一单位实习,同一校外指导教师。人数不应超过三人。每人分工明确,共同答辩。论文要求要有相对充分的工作量,保证多人一文的每个同学的工作量与一人一文的同学的工作量相当。考核:明确分工,答辩中如对本人负责部分讲述不清的同学,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即一定要将集体成绩与个人成绩分开,以避免个别同学不认真完成自己分工的毕业论文部分,滥竽充数。

(二)现在的一人一文,也可改革为一人多文

如果学生在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前,连续获得专业课程学习中的三个课程小论文质量为优,并将小论文冠以沈阳工学院之名进行公开发表,也可将其视为顺利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

三、论文选题突出“干中学”

金融学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目前以导师命题为主,学生选题为辅。今后拟作如下改革:第一,校内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及课题帮助学生命题,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研究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第二,校外指导教师根据企业需要和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命题,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第三,学生在大创竞赛写作论文的基础上自拟题目,如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大赛、全国大学生金融产品创新与创意大赛等赛事,学生在比赛中已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创新性研究,完全可以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挖掘,通过成果的“升华”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第四,学生根据前期成果自拟题目,有些同学在写毕业论文之前,已经发表过金融学专业的小论文,如我校朱文奇同学在大四前已在正规期刊上7篇,完成可以将其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第五,学生根据创业实践自拟题目,通过“干中学”,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年,金融学专业都有学生进行自主创业,这校的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业经历,分析其融资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当然,这类毕业论文不能写成心得体会,要写出一定的理论深度。

四、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可提前

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撰写目前主要安排在第八学期,提出实习的学生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改革后可作如下安排:第一,在大二下学期开始尝试与校内指导教师进行有关大创竞赛、科研方向、创业实践的沟通。也可提前在大二上学期试行专业导师制,大二下学期开始确定研究方向,利用暑期进行实践。第二,大三上学期基本明确方向和课题,可提前进入论文选题、大纲和论文写作,大三下学期即可完成论文初稿。如通过学生大创竞赛的选拔,成功晋级决赛并获得省级二等奖及以上成绩,毕业论文免予答辩。第三,进入大四就可有针对性选择实习单位,对论文进行实证,如配合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毕业论文与实践结合更紧密。第四,答辩实践改革,可考虑在第八学期,或第六、七学期,也可以在学生大创竞赛决赛现场的答辩内容作为毕业论文的答辩环节。

五、答辩方式突出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2

一、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选择

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是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场所以及了解社会的窗口,因此,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做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根据河南农业大学教学工作安排及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本科生生产实习作为学习环节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实习基地的选择上,要采取实地考察和资格备案制度,由主管教学的老师组成考察小组,每发展一个实习基地,要先期到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中药材种植规模、经济效益和人员管理,尤其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和住宿条件,如果有不符合的地方,向企业提出建议,待企业符合实习的要求后,学院会与企业签订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合作协议,进行授牌仪式,并在学院备案。这样既增加了对企业的了解,也引起企业对实习工作的重视。

二、全员导师制为实习作铺垫

近几年,河南农业大学实施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每名导师每一级带4~6名本科生,导师在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理论学习、综合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全员导师制于第三学期开始实施,导师不仅要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指导学业,提供专业引导,提高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能力,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在生活、品行与心理等方面指导学生,引导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同时,以河南省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两个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河南地产大宗道地药材为载体,鼓励本科生参与导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省教育厅项目等科研项目,通过学科前沿科研项目的参与,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试验操作技能,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促进科研基础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三、实习前的准备

生产实习内容确定后,在进入校外单位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还要召开实习小组会议。首先,强调纪律,包括实习时间、试验等;其次,是怎样去学习企业的管理模式等。此外,还要就责任管理、个人时间管理、个人压力管理、个人金钱管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自我了解、价值观、爱情观等方面再次进行生活教育,帮助他们了解个人管理、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爱情等方面的观念,并且作出明智的选择,使学生有信心进行有意义的实习之旅。虽然学生已经学习过《试验设计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中药材规范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与药用植物生产相关的课程,并且经历过实践教学及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锻炼,但在进入实习以前,还要再一次进行试验设计方法、调查方法的培训,最后还要在学校科教园区进行田间实战练习。另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以实习相关内容为关键词或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向学生提供一些文献检索的途径。比如在学校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搜索等,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所查的文献,进一步讲解如何从文献中获取需要的信息。通过此过程,逐步提高他们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对下一步的生产实习做到心中有底。通过实习前的这些准备工作,让学生熟悉中药材田间试验设计中的问题和方法,并对学生的思路和想法进行积极引导和适时鼓励,以便下一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己的试验。

四、老师指导下的实习生自我管理

虽然选好一个实,将决定一个实习点实习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取得好的实习效果。但我们采取实习生自我管理、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即每位实习生轮流作为组长进行管理,这样每位实习生都能够得到管理方面的锻炼。通过明确分工、层层落实,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实习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通过实习生自我管理,使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实习水平,做到对专业的专和精,这样对学生自学管理、自我管理、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均有促进作用。另外,实行组长轮流制管理制度,对于大学期间没有在学生会和班委锻炼的学生也是一次锻炼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机会,有的学生平时比较内向,不爱与人交流,通过实习,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五、建立定期沟通制度

通过电话、短信息、E-Mail、QQ、微信等现代通讯手段,构建实习期间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方便学生及时反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习基地间的学生也可以彼此信息沟通,交流实习经验。此外,在学生实习之初,建立规章制度,第一,每14d向指导教师通过E-Mail发1次实习汇报,实习结束后以PPT的形式对实习期间的学习心得、取得试验结果等进行集中汇报,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汇报结果对下一步查阅文献、数据整理、论文撰写等进行指导。第二,实习生到实习单位后,从进实验室开始,就要严格执行卫生值日工作,个人试验用品及时整理归位。第三,贵重仪器按照实习单位要求在使用前登记,严禁私自打开查看,以保证贵重仪器免受人为损坏。第四,试验仪器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先进行了解和学习,试验基本操作过关后才能真正进入试验。第五,独立、认真地完成每一个试验步骤,做好详细的实验原始记录。通过定期沟通,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习中去。对于实习试验中出现的问题,鼓励他们去调研文献、收集资料,和同学或老师进行分析讨论,并尝试去解决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及时总结。通过利用网络资源,对实习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习生活,也提高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六、实习单位的支持与配合

对于实习生来说,课堂上学习的有关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方面的知识只是个概念。因此,实习单位不仅结合大学生活跃、上进的特点,给他们安排了体育活动、娱乐活动(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订阅了杂志和报纸,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还定期给他们培训中药材GAP相关知识,讨论中药发展的问题。通过金银花GAP基地和丹参GAP基地的田间实习,实习生了解了金银花、丹参两种中药材GAP认证检查内容和评定标准及目前GA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熟悉了金银花、丹参的繁殖器官和种苗培育技术,以及大田整地、施肥、中耕、灌水、病虫害防治及金银花修剪等栽培管理过程,理解和掌握了金银花、丹参的采收技术(包括采收时期、方法等)及初加工技术(包括金银花不同的干燥方法、丹参发汗等)。通过实习基地实验室的实习,学生对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能够独立熟练操作,掌握了金银花药材中总黄酮、木犀草苷、绿原酸等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和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和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

七、实习与考研关系的协调

社会需求与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间的矛盾促使了考研热的形成。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生产实习跨越第6学期和第7学期,这2个学期是考研准备的黄金时期。针对这个矛盾,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共同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学生认清实习与考研的关系,统筹好复习时间,生产实习是为了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生产实习和理论知识复习并无本质上的冲突,二者结合可有效地巩固理论知识,不能以牺牲专业生产实习为代价,假如研究生没考上,实际生产实践能力差,就更难就业。此外,本着鼓励学生考研的思想,在合理安排实习日程的情况下,给予考研学生适当的集中复习时间,并要求学生在其余时间做好实习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施行,在金银花GAP基地、丹参GAP基地等实习的学生实习和考研成绩都比较理想。

八、毕业论文的写作与完成

一篇好的毕业论文,必须以查阅大量文献为前提。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实习单位的专题研究和讨论,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撰写。开始写作论文前,查阅当年毕业论文的要求,掌握好论文的结构,然后结合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并结合英文摘要、综述和致谢的写作,完成毕业论文并提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至少和学生讨论修改3次。论文定稿后,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论文PPT的制作并进行预答辩,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巩固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流程,还教会学生记住和感谢在求学道路上帮助过他们的每一个人,教会他们要懂得感恩、要学会感恩。

九、小结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3

毕业实习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构建校局合作机制实习管理模式是保障和提高毕业实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文章结合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问题,依据《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送审稿)》要求,从毕业实习管理与实施方案等有关教学文件的制订、实习基地和教官队伍建设、毕业实习手册编制等方面,探讨公安校局合作机制下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

关键词:

校局合作机制;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管理制度;交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军训与入学教育、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课内实践教学、专业综合实训、就业指导、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和方式。其中毕业实习是占用学时最多、持续时间达半年以上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作为一门主要的专业实践课,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必须的实践环节,是学校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联系具体工作实际,应用和进一步巩固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和途径,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业务技能的一个重要手段[1]。但对于毕业实习如何组织实施、如何规范管理,特别是结合公安工作的性质和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的特点和特殊性,如何建立校局合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目前各公安院校普遍处于探索与尝试的初级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统一的规范和模式。本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以及《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送审稿)》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目前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现状问题和实践经验,探讨校局合作机制下的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

一、公安院校毕业实习的地位与作用

公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公安高等学历教育、开展民警训练、进行警务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积极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需要培养公安专业人才。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公安实战能力,能够适应公安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公安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既是公安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的教学与育人特色,也是由公安工作的性质及其对人才需求特殊性决定的,同时对公安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特别是学生毕业实习环节也提出了特别要求。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公安院校必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行适应公安特色的模拟场景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并通过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课堂教学知识和内容,引导和促进学生提高警察职业素养和实战应用能力。公安院校课程体系由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为实现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其实践教学环节要坚持理论联系公安工作实际和学以致用,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公安实战基本能力以及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健全校局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并将实践教学各环节纳入学生的学业考评范围。毕业实习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公安实战基本能力的掌握和培养等功能与作用,同时也是公安院校学生毕业后步入公安工作岗位前的必要锻炼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毕业顶岗实习才能进一步了解公安工作对于专业技能的实际需要,加深对公安工作性质特征的认识与感受,增强对公安工作的切身体会和适应性。交通管理专业作为公安技术类专业之一,其专业教育要突出公安交通管理职业特色和适应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战要求,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的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与公安交通管理实战部门之间协作共建、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公安交通管理专业人才。交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实习这个阶段和过程,掌握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核心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将所学交通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到融会贯通和进一步升华,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是学校专业教育回归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的本位要求,也是对交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和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强化环节[2]。

二、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问题

毕业实习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早已达成共识,但纵观目前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缺少毕业实纲、毕业实习实施与考核方案等相关方面的具体内容。具体到交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推广“2+1”模式[3],即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为2年,毕业实习时间为1年。其目的是通过为期1年的毕业实习,能够将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交通管理实战进行深度融合,并使学生可以从顶岗实习中进一步理解、掌握和提升交通管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交通管理专业“2+1”模式的毕业实习安排,1年的实习时间分两个阶段进行,前半年由学校统一联系、组织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实习(有时根据当地公安部门的实际需要,也被安排到其他部门,如治安、刑警等部门),后半年考虑到学生备考公务员等原因,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称为自主实习)。从时间分配和实习组织来看,交通管理专业“2+1”模式中1年的毕业实习其实只有半年(实际时间是5个月左右),偏离了“2+1”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初衷。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毕业实习安排一般是在系部制定的专业实习方案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宏观的实习方案后,实习学生就被统一安排到各实习地点开始顶岗实习。由于缺乏专业实纲这一规范实习内容与管理的教学文件,加之没有建立相对稳定与长效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普遍缺乏校局合作的深度融合机制,致使交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往往无法保证专业对口,即使专业对口也一般以路面执勤等单一的实习内容为主,往往不能按照交通管理岗位设置进行轮岗实习[4]。因此,交通管理部门的其他岗位工作,如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交通违法案件处理以及交通安全宣传等,实习学生往往没有实践的机会。其次,由于没有提供专业实习指导书,缺乏对实习内容与实习过程具体要求的明确指导和规范,学生在实习中比较盲目和被动,影响毕业实习应有的质量和效果。另外,由于缺乏学校、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之间有关学生实习共同管理模式制度的建立,实习过程主要是学生按既定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对于学生实习内容、过程往往缺乏原始记录载体,不但不利于学生完成实习调研报告的写作与原始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也使得学生实习鉴定和成绩评定缺乏依据,这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的规范化管理,激励学生认真对待毕业实习均是不利因素。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毕业实习时间一般为半年(16-18周)。按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要求,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要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于上述原因使交通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越来越远离实习要求,实习基地对实习学生的需求往往出于顶岗需要,导致学生的毕业实习成为走形式或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实习目的。同时,由于缺乏毕业设计(论文)与公安交通管理警务实战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途径,一般从实习基地聘请的校外指导教师,其主要作用只是提供一些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原始资料,或解答警务实战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因为校外指导教师的职责不明确,而且不熟悉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多数只是挂名而已,失去了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为公安实战服务的应有作用。

三、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立

根据《公安技术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试行)(送审稿)》的要求,毕业实习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兼职教官的指导下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20周。同时要求公安技术类各专业要提前制定实习见习管理办法,并具备完整的实纲和实习指导书。而且毕业实习过程监管要有反映学生实习过程的原始记录档案,要求学生按规范填写实习记录(日志)和撰写实习报告。实习结束后,学生按要求完成实习报告和毕业设计(论文)。为了达到这些规定和要求,针对上述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与完善相应的规范文件与制度。

(一)制定与完善有关毕业实习管理与实施的规范教学文件

1.毕业实习管理办法

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是规范和指导学生毕业实习的纲领性文件。为规范学生毕业实习工作,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和效果,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中须制定与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其内容包括: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实习的组织、领导和分工;实纲(计划)的制定要求;实习具体内容与时段安排;组织纪律及实习纪律要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及实习鉴定表填写要求;实习成绩评定、实结要求;实习经费保障等。对于公安院校要注重建立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必须增设毕业实习校局合作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与要求。这部分内容既属于公安院校教学管理文件的内容之一,也是校局合作单位合作协议内容的其中一项,并把此项内容作为毕业实习校局管理模式与制度建立的重要依据。

2.毕业实纲

制订实纲既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客观需要,也是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要求的主要规范内容之一。毕业实纲对于规范和明确学生的实习内容、如何完成实习目标、如何提高实习质量和效果具有很强的规范与监督作用。编写实纲要明确八个方面的内容:(1)实习的性质、目的和意义;(2)实习的任务和要求;(3)实习的方式和组织管理;(4)毕业实习阶段划分和时间安排;(5)实习纪律与要求;(6)实习教材及主要参考教材;(7)实习报告的内容和要求;(8)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标准等。毕业实纲确定的实习内容,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把具体理论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要求与相应工作岗位的职责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实纲要与平时的校内实训、实践大纲有所区别。对于交通管理专业实纲的内容要求,要结合公安交通管理工作岗位设置,从道路交通勤务、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车辆和驾驶人管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道路交通指挥中心管控等方面明确实习任务和要求,让学生通过实纲就明确知晓自己在实习期间,通过专业实习要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和明确公安交通管理岗位工作职责以及需要培养和掌握的交通管理专业核心技能。

3.毕业实习指导书

毕业实习指导书是在毕业实纲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制定的实习管理办法,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做出具体指导与要求的实践教学文件之一。毕业实习指导书的内容包括:实习目的和目标;实习的要求和基本任务;实习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实习程序和时间分配;实习选点要求;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实习组织与要求;实习保障和管理措施;实结、实习鉴定、毕业设计(论文)等实习后完成和上交材料的规范与要求。毕业实习指导书的功能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毕业实习,规范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要求,以及通过毕业实习要完成和提交哪些成果等。毕业实习指导书对于明确毕业实习要求,加强学生毕业实习管理必不可少。毕业实习指导书要由学校和校局合作单位联合制定,并且要有明确内容体现毕业实习的校局合作管理。

(二)通过校局合作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和实习教官队伍建设

毕业实习的地点(基地)选择,对于学生实习目的的实现以及实习质量和效果的保障具有决定性作用。为贯彻落实《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的精神和要求,根据交通管理专业实纲的具体要求,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和统筹下,要逐步从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筛选出能够进行长期校局合作共建、能够满足学生毕业实习需要的单位,建立稳定和长效的校外实践基地。为保证校外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专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要求,不仅要具备工作场地设施、实习指导教官、实习学生生活经费保障等条件,而且要具有严格规范的工作与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能够借助实习基地双向建设共赢,逐步完善校内实验、实训的设备和条件。为了全方位熟悉和了解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交通管理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兼顾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和城市道路等不同管辖范围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同时兼顾地市交警支队和区、县级交警大队等不同行政级别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教官队伍建设是公安院校理论教学与道路交通管理实战密切结合的重要纽带。目前公安院校教官包括驻校教官和兼职教官[5]。驻校教官是指来自公安实战部门,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被聘请进入公安院校脱产承担相关教学任务的在职民警,如借助“双千计划”①来校任教的教官。兼职教官是指不脱离自身原有工作岗位,根据公安院校需要承担教学或培训任务的在职民警②。为了保障学生毕业实习效果和便于校局联合管理,强化实习带队教师和在职民警对实习学生的具体指导,有必要在实习基地选拔专门的实习教官充实到教官队伍。实习教官主要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岗位工作指导,或者负责毕业实习期间的业务知识培训,并承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校外指导。为了贯彻《关于公安院校教师参加公安业务实践和选聘公安机关业务骨干到公安院校任教的暂行办法》③,要求实习带队教师在带队期间与学生一起深入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一线,并将实习带队作为专业实践的主要途径。通过毕业实习带队,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基层一线调研和实践锻炼,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及实习教官的充分交流和沟通,促进校局合作机制下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上述校外实习基地和教官队伍建设有赖于校局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在确定实习基地及校局合作单位的基础上,需要针对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教官队伍建设制定一系列相关制度。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逐步建立与完善学校与校局合作单位的合作协议与具体制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校局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保障。

(三)通过编制学生实习手册建立与完善毕业实习校局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实习学生的管理和提高实习效果,由校局双方根据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毕业实纲、毕业实习指导书等有关毕业实习管理与实施的文件,结合《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和《交通警察道路执勤执法规范》等,联合编写学生毕业实习手册。毕业实习手册要明确实习目的、要求、内容与实习纪律等,明确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校局以及带队教师与实习教官协同管理制度。毕业实习手册既是实习期间所有工作的指导手册,也是规范学生实习具体工作和实习单位协同育人的重要依据,还是学生实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记录载体。实习手册编制不但包含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专业实纲、专业实习指导书等规范文件,同时包括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以及实习管理制度等内容。另外对于学生实习与指导过程,以及实习成果,包括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也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1.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及实习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实现毕业实习目标,重点明确与专业实纲对应的实习内容(岗位)的具体规定,如不同实习内容通过哪些岗位实习来完成,每个岗位的实习时间与轮岗安排等。实习管理制度主要是实习单位和带队教师对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从建立实习办公室的领导机构和明确具体的管理人员分工、从内务管理、教育培训、日常管理、勤务督察、机动应急等方面入手,将实习管理工作细化落实到每个实习单位的具体民警(实习教官)和带队老师。在学校制定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由带队教师和实习单位实习管理负责人共同起草学员的实习管理制度,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单位岗位职责等情况,将实习学生纳入到单位日常行为规范考核中。其制度包括日常督察检查工作制度、民警(实习教官)帮带学员工作制度、实习学员工作纪律以及实习轮岗制度等,同时可以将实习生培训计划、观摩实践学习等内容也纳入到实施方案中。根据上述要求制定的实习组织与实施方案、实习管理制度在实习手册中要充分展示给学生。

2.学生实习过程的记录内容与记录载体

实习手册中要有对于学生实习过程的记录载体。学生实习过程记录主要有实习工作日志(或周志)、实习指导(调研)记录表、实习岗位工作小结等内容。实习日志是记录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收集与整理专业知识资料、学习与实习体会、策划与完成任务、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以及记录需要指导教师指导与解决的问题等的记录载体。实习手册要求学生每天(周)填写实习工作日志,主要记录当天的实习内容与实习收获以及出现的主要问题,其格式要求依次填写实习日期、地点、工作内容、当天实习小结或体会以及实习指导教师点评等。根据实习内容的不同,实习日志中也可以记录心得体会,同时将实习中了解与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数据、体会记录下来。实习日志记录的内容是否完整、全面、真实,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习过程、实习态度和实习收获,将直接影响实习日志的成绩,进而影响毕业实习的成绩评定。实习岗位小结是指在每个实习岗位完成后要填写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自我思考的结论,同时每周要有简短的实习工作小结,每个实习岗位结束后要有对此岗位的看法和心得。

3.毕业实习成果写作规范和要求

毕业实习成果主要包括实习报告(总结)、实习鉴定表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按时提交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签章的实习鉴定表,并按要求完成和提交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是学生结合平时的工作日志和对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过积极思考与分析后,在实习结束时完成的实习调研报告。实习报告是学生向学校汇报实习完成情况,包括实习的内容以及实习收获、体会与建议等,尤其重要的内容是通过毕业实习获得的一些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心理感受。实习手册对于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有明确的规范与要求,明确实习报告是实习过程全面、客观的总结,其内容大体结构分为实习基本情况概述和专业实结报告两部分,明确实习报告的写作要求,如资料要真实,图标要清晰,内容充实、结论正确、条理清晰等。实习鉴定表是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教官和实习带队教师签署意见并由实习单位签章后提交给学校的实习鉴定资料。实习鉴定是按照毕业实习要求和内容,结合学生实习过程中在公安业务能力上的提高程度或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的程度,主要依据学生的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等,以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考勤、遵守纪律情况、工作态度等内容做出的综合评价。实习鉴定是学生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实习手册对于实习鉴定表的格式、功能与填写要求要有明确的说明。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实习结束,即学生完成所有学历教育环节与过程后,向学校提交的专业教育成果和答卷。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公安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学生准确的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公安教育与公安工作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公安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深化、综合和扩展。因此,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历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要求,要在制订《交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细则》的基础上,在学生实习手册中对学生实习后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做出明确规定和要求。如形式要求、开题要求、成果要求等,并从时间安排与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特别要明确实习教官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规范,建立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以校内教师为主体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队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与水平也可以反映出学生毕业实习的组织管理水平,以及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

作者:张雪梅 单位:山西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雪梅.基于校局合作机制的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92.

[2]管满泉.完善公安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7(7):27.

[3]张雪梅.基于大公安专业的道路交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52.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4

关键词:校外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学校工科教育中,实践教学伴随着整个四年教育过程,是工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1]。目前在新工科建设及工程认证背景下,各高校纷纷加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投入。实践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当前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完善的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5]。地方高校面向应用性转型过程中更要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深化产教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4]。

1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岭南师范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素质要求及新工程背景下,与广东新兴铸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广东新兴铸管有限公司是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的铸管生产、高端产品研发基地,公司生产由动控部、炼铁部、铸管部等部门组成,动控部有发电厂、变电站、煤气站、制氧站和动力供应,这些部门设施、技术人员能满足电气、电子专业学生技能培训与实践的需求,公司与高校加强合作,通过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标与思路

2.1建设目标

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建立校企协同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职业视角,优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素质提升,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面向广东省电子信息和电气工程行业人才需求,充分发挥岭南师范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与广东新兴铸管有限公司合作优势,注重课堂与企业实际的结合,注重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注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2.2建设思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按照“规划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稳定运行发展、加强师资建设”的思路进行建设,使基地建设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完成基地的建设目标。

2.2.1全面规划实践教学基地的体系建设

为了使基地能够长效稳定运行,按照企业需求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从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等方面来规划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统筹相关计划和决策。

2.2.2健全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机制,保障基地稳定运行发展

校企双方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小组当中成员的责任,制定合理的制度,确保基地可持续发展。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配置师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双方明确任务分工,真正地将各种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到位。校企双方及时交流与沟通,明确实践目标、形式、内容与指导教师等,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协商和讨论,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2.2.3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

以基地为依托,外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培养教师骨干专业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一种基地与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机制。学院出台相应课时激励制度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参与企业产学研,通过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3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内容

3.1共建多样化的实践基地模式

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校企双方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探索人才培养和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形成自己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双方共同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修订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共同评价实践教学的培养质量;双方通过行业精英进课堂,定期开展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训;双方合作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形成产学研综合平台。

3.2规范基地管理,建立基地组织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基地分为三级管理,包括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决策层由学院院长和广东新兴铸管有限公司领导组成;管理层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基地依托单位的人事部长组成;执行层由专业系主任和指导教师,以及基地依托单位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组成,形成“层级清晰、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管理层和执行层具体负责基地的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一同参与相关制度和实践计划的制订、参与学生管理、评价和反馈,确保基地的正常运行。

3.3构建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多层次递进、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见下图所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学习全过程。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实验室项目等多种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块,使得实践教学模式不局限于实习。其中低年级的专业认识实习、毕业前的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而各阶段的课程设计、综合项目实训和创新实验室项目,安排在校内实验室完成。指导教师可以安排校企双方人员共同指导。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了解企业技术及需求,增强就业竞争力。

3.4共建学生创新实验室

校内提供实验室场所,校企双方共建创新实验室,为正常教学、课外竞赛等服务。实验室团队成员经过选拔培训,并以老带新的模式管理。在日常教学期间,企业和学校专业老师共同指导实验室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和参加省级大赛。

3.5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师资队伍“双师双能”化

在师资队伍培养上,着重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企业选聘技术骨干作为基地的指导教师,共同承担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学校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计划,使两种师资类型优势互补。学院出台相应激励制度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提供与实习实践相关的课题,为学生搭建理论结合实践的桥梁。校企双方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不断提高指导能力,促进校内指导教师成为双师双能型。

3.6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评价机制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上,坚决杜绝出现表面主义。组织管理层要切实关注合同条款的履行情况、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实践基地根据不同的实践项目,建立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和实践成绩的评定,校、内外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综合鉴定成绩。

3.7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辐射作用

依托规范的管理制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合适的监督评价机制,以及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与扎实理论基础的师资队伍,使实践教学基地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并打造成区域品牌。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实践基地的层次化、立体化,最终形成开放共享机制,为更多兄弟院校提供校外实践教育服务。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实践基地的层次化、立体化,最终形成开放共享机制,为更多兄弟院校提供校外实践教育服务。

4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上重点关注如何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紧紧跟随这一理念,构建多层次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1)新生的职业规划、专业认识实习。入学初邀请企业部门经理进校园进行职业规划讲座;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去实践教学基地参观学习,听取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讲座。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及专业应用领域有个初始认识,增加对专业的认可度以便提高未来学习热情。

(2)各阶段的专业课程设计。相关专业理论课程结束后,安排相应的设计课程,大多是在大二或大三的各阶段进行。课程设计内容安排上尽量接近企业真实技术场景及技术要求,使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内容后获得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成就感。

(3)专业综合项目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末进行。综合项目实训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性的应用。学生按就业兴趣方向分组选择题目,企业派指导教师到校内培训指导,做到就业方向明确,职业化知识储备完善。

(4)毕业前的生产实习。生产实习安排在大四第一学期初开始进行,根据基地企业人数和职位需求以及学生个人发展意愿,经过双方互选,安排学生到基地企业进行跟岗实习。安排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在实习期间,如果有合适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以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继续完成。

(5)毕业前的毕业论文(设计)。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上优先考虑企业技术问题解决难题,同时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下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

(6)创新实验室项目训练。学生在进入大二时通过自愿报名、考核和选拔后进入创新实验室。选拔出来的学生经过校内指导教师的培训,在教师带领下承接企业的科研项目及参加学科竞赛。

5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运行机制

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分成三层管理,形成管理层次清晰、职责分明的管理体系架构。学院基地领导小组负责人院长代表学院与基地依托单位共同探讨发展方向,负责制定基地建设和合作的大政方针;管理层负责人教学副院长负责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调动校内资源,掌握专业实践课程开展情况;执行层负责人各个系主任和专任教师负责教学计划、实习考核方案、具体课程的开发和制定、学生考核制度、管理制度(含实习管理)、具体协调工作;派驻专业指导教师负责具体授课、日常学生管理、学生辅导、学生考核、与基地负责人沟通协调。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单位领导层与学院领导共商建设计划,制定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基地建设保障条件。基地依托单位管理层负责整体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对接、学生管理、考核、协调等工作,参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基地依托单位执行层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开发和对接、教师资源开发、教学场地和活动安排、岗位安排与协调、学生管理、考核等工作;基地依托单位安排实践经验丰富、富有责任心的技术人员作为校外的实践指导教师,为学生实习提供及时的指导,协助我院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双方共同商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配置师资,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

6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师资队伍建设

发挥专业负责人的主导作用,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提高校内专职教师工程素养,构建“专兼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校内专职教师到基地依托企业参加工程培训,不断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将师资队伍逐步打造成为“双师双能型”化、结构合理,满足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优秀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实践基地中高校的智力优势,为企业在职员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加强企业技术人员的基础理论学习。校企双方联合开展课题研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

结语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5

通过分析学院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培养问题阐述了学院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指引方向。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

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新兴学位,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选择率较低,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课程设置较多,内容偏难,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收益难以预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为吸引优秀生源,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学制2年较短,可以很快就业,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B环节为综合环节,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贴近前沿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首先,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改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张琳 苍岩 肖易寒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2).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6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p#分页标题#e#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p#分页标题#e#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7

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其属于应用型、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也是工程领域得到快速发展的学科之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不断涌现,而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急需大批具有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有创新意识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2005年制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规范非常强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推动了环境工程实践性教学改革[1-2]。实践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本文结合近年来在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与体会,旨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更好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为高等纺织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参考。

1注重专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转变办学观念,找准办学定位,立足行业、服务企业,注重自身的特色。高等纺织院校与纺织、印染等企业联系紧密,因而在开设课程方面要紧紧围绕纺织印染企业的现实情况开设纺织印染企业概况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课程,针对纺织印染企业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开设相关课程,开设纺织印染厂水、固体废弃物、粉尘、大气环境污染物和噪声处理与监测等课程,突显高等纺织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使得学生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2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1加强校内实验教学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环境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实验教学大部分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及方法基本上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水平,与现在的实际水平严重脱节[3-4]。为此,武汉纺织大学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实验与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将基础实验与专业实验知识进行优化融合,将最新的科研知识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如本科生的“光催化氧化法处理染料废水”就来源于武汉纺织大学老师项目“印染废水光化学脱色技术与设备”。试验过程中,学生掌握了光催化氧化法的原理、工艺流程、优缺点,了解到诸多工艺参数如催化剂的用量、氧化剂的用量、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并且在试验设备上购进一批大气、水相关实验的模型设备,模拟工业生产过程。有气浮池、絮凝沉降池、活性碳吸附、生物塔式滤池、生物膜转盘、斜板沉淀池、普通快滤池、旋流式气体净化器、旋风除尘器等模型,使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大气、水处理设备的内部构造。在实验室中模拟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对整个工艺以及设备有了一个更完整的认识和掌握,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向基础实验教学转化,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实验技能和科研素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依托学校环境实验中心以及纺织印染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作为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训练,并设有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技课外活动项目,且项目经费达3万元/项,学生可以进行自由申报。从二年级开始,鼓励有潜力的学生及早加入教师的研究团队,浸润科研氛围,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2.2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过去,由于受到经费的限制,学生的生产实习基本上到一些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学习,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一些企业、公司则因怕干扰正常的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效益,一般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且实习单位没有能力同时接纳所有学生的实习,实习时间难以保证,学生对实习指导教师依赖心理强等等,这些问题都导致生产实习只能是走马观花、点到为止。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实习效果很难保证[5-6]。但是现在用人单位在招聘技术人员时,常常会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往往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采用一定的强化手段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在校外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际基地,其次在生产实习的现场,邀请邀请实习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现场讲解单位运行及管理情况并开展相关知识如设计施工生产建设的讲座学习,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进一步增强了实习效果。再次,根据纺织院校的特点主动联系纺织印染企业,利用暑假以及大四时期将学生放到纺织企业进行带薪锻炼,对学生来说,一来学生兴趣浓厚,得到了锻炼,培养了自己的专业才能,对自身的人身的职业规划有一个好的开始。二来也给自己带来一定收益,在国外,如加拿大的渥太华大学、卡尔顿大学等校的大学生经常申请一个学期或暑假到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带薪实习,是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地锻炼和提高。对企业而言,企业可以通过学生的锻炼过程进行挑选人才。

2.3加强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校内进行的专业操作能力锻炼课程,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工程实践及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中心”,导致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也过于理论化,造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出现了明显下降,且内容千篇一律,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的绘图基本功差等。为了提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效果,武汉纺织大学通过多年的实践,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主要表现在:①大四第一学期中期开始开展毕业设计,学生与导师间实施双向选择,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由于毕业设计(论文)开展早,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②每年精心设计毕业设计题目,题目的选取要着眼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并切合专业培养目标。同时联系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和工程科研技术人员,推陈出新,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锻炼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③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控制,确保设计(论文)的质量。首先制定健全的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包括毕业设计指导书、统一的图纸绘制要求、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细则、毕业设计检查及答辩制度等,其次建立实验督查制度,掌握进度,以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④在整个设计完成过程中,要重视设计理念的传授,让学生通过专业的分析思考,查找资料,独立完成设计方案,掌握设计的基本方法。⑤充分利用外部资源,联合培养。让部分学生进入校外科研院所、单位参与实际项目研究,在“真刀真枪”中培养学生科研素质。这一“双赢”的举措颇受学生与校外单位的欢迎,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因此获得工作岗位,并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p#分页标题#e#

校外实习论文范文8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人才尤其是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变化。当今社会不仅需要精确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大量在生产一线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国家教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国情,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从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始,逐渐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数量和比例,目的是改善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端,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区分开。但是,部分培养单位对此认识还不深刻,重视程度还不够[2],导致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区别。与其他专业相比,畜牧兽医类专业是动手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与动物相关的饲养管理、技术服务、饲料开发、疾病防控、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此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以应用教育为主,其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对硕士生的实践要求更强。

一、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良产物,其目的是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应用实践需求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有很大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基本上没有可借鉴的实例。大多数培养单位还处于摸索阶段,脱离不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子。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的入学选拔方式不合理

首先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专业学位的认知问题,多数考生以为专业学位的含金量远低于学术学位,即使不能被学术学位录取,还有很大概率调剂到专业学位。因此,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比例很小,大多数考生是出于无奈,因为第一志愿报考学术学位而没被录取,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才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这部分考生是被动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读取专业学位的动机不明确[3]。其次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和全日制学术型的入学考试方式一样,只是专业科目试题不同。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雷同

学术型硕士突出的是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重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专业型硕士强调的是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尤其是对于畜牧兽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重在传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培养单位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4]。由于国家设置专业硕士的时间短,大多数培养单位以此为借口,对外宣称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的经验,仍然是按照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培养,重点依然是理论性的传授与培养,缺少甚至没有开设实践型课程。即使开设相关的实践型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与现实生产严重脱节。有些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的相关专业教师甚至需要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员讲授。而实际培养过程中,这些课程均直接被培养单位的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讲授。甚至有些专业型硕士毕业后连心脏采血、牛尾静脉采血这些畜牧兽医专业较为常见的基础操作技能都不知道。

(三)专业学位导师制的管理混乱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导师制原则上规定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操作的训练指导。校内校外导师需要经常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内容[5]。然而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双导师制进行培养管理,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培养管理完全是由校内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答辩结束只有校内导师一个人负责。甚至完全是按照学术型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所做课题、实验完全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四)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体系单一

作为畜牧兽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型硕士,其培养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实践应用的知识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课程论文考核等方面。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基本上全是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6],很少甚至没有关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因为市区或者是离市区近的地方不让建养殖场,导致大多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几乎没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只有依靠校外企业培养。而校外企业大多数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原因就是畜牧兽医类的企业担心疾病的传播,一般不会轻易让外人随便进出场区。因此,只能在学校以学术型的考核方式进行。虽然有个别学生确实进入了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进行实习,但也仅是从事一些日常工作,得不到真正的实践操作锻炼,也就不能实施真实的实践操作技术的考核。虽然培养单位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的毕业论文从设计到实施、完成,甚至是最终的评价体系、答辩形式,都与学术硕士基本一致,导致大多数学生被迫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

二、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畜牧兽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该突出实践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入学选拔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制的管理以及培养方案的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方式

一是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知,转变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偏见,提高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主动性和第一志愿报考的比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近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很好的证明。二是针对专业型硕士的面试,应当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调整全日制专业复试的形式,由面试官或小组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践性的考核内容。同时可适当增加面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目的是通过面试选拔出动手能力、实践性更强的学生。

(二)设置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与学术硕士课程区别开来。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外,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同时多收集来自于畜牧兽医行业的校外专家、社会需求单位的建议和要求,制定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培养大纲,开设更趋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7]。另外,要减少必修课程,增加专业操作性强的课程和跨学科综合选修课程。为保证授课质量,应加大与校外指导教师或者相关领域生产一线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向他们颁发聘书,或发放一定的劳动报酬,聘请他们担任主讲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技能。

(三)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考核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制度[8]。对于校内导师的选拔,应选择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来担任,并且依据校内导师的学术和能力水平的考核结果,定期淘汰和增选。并形成合理的考核和遴选标准,对导师的思想道德、学术研究水平以及专业指导水平进行严格审核。校外导师的聘任要建立完善的资格审查制度,但形式允许灵活多样,而且要对指导过程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最终的指导结果的考核方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期间实行的双导师制,要突出校内和校外导师合作指导的重要性,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沟通协商,作为整体共同设计、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相关内容;对两者和学生之间制定明确的沟通次数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真正达到国家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目的。

(四)设置合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考核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学习外,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将养殖企业、兽药企业、饲料企业以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等的具体案例分析、方案设计作为考核内容,更符合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在实习考核方面,要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待学生校内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及时把学生送往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内容的教育培训,严格规定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时间,并制定完善的专业实习跟踪考核制度[9]。校内外导师需要共同协商制定实习综合考核标准,并将经常对接交流,时刻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另外,对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评判,论文形式上要大力鼓励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审核制度上要调整论文质量的外审、答辩等相关制度,同时规定满足毕业要求需要具备的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畜牧兽医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本专业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实践应用能力。随着国家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特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23-25.

[2]马灯秀,卢虎胜,徐加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石油教育,2015(2):54-57.

[3]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5.

[4]张晓慧.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8-19.

[5]王钊.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不同培养模式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11-112.

[6]纂蓄华.关于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95-196.

[7]高秦嫣.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237-239.

[8]杨平,庞全海,张敏,等.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2017(12):234-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