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类专业构建探究

物流类专业构建探究

作者:耿波 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定位:服务于现代物流业,致力于信息科技与流通技术融合,培养高素质的流通管理专才。培养目标:面向徐州地区的物流企业,面向长三角经济区物流企业,培养具有良好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具有规范、安全、环保素养,具有物流企业的产品采购、运输操作、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等岗位操作技能的管理员、业务主管或部门经理,既能进行货物运输、仓储、配送等现场组织管理以及现代物流设备的操作,又能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设内容与措施

1强化校企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局面(1)以校企双边协议为基础,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与相关企业紧密合作,由企业派专家、政府指导、行业参与和学院一起组成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明确该委员会对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领导职责,建立定期会议制度,制定每年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项目,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评,达到共同发展。(2)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融入课程考核,学生在取得学历文凭的同时,必须考取本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为此,首先开展课程改革,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展“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实践导向的教学方式改革;其次,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

2完善基于物流职业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围绕物流行业从业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①职业岗位分析。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和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仓储、配送岗位,运输、装卸操作岗位,流通加工岗位,物流信息技术岗位,货物报关、报检岗位等。同时做好对物流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研讨物流岗位主要的综合能力,再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②构建“校内课程实习、工厂模拟、校外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经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共同审核,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充分体现企业物流、尤其是物流的技能岗位,构建以企业真实场景为教学载体,分阶段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2)确立并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坚持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原则,由专业骨干教师和物流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建设小组,根据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紧盯物联网技术发展,参照国家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做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素质教育与职业素养对接”。(3)抓好工学结合教材建设。按照物流企业工作过程、岗位能力的要求,结合合作物流公司的生产、运作、管理,设置体现物流特色的专业课程,编写具有高职特点的工学结合教材,并与企业共同开发、完成相应的实习指导书,实现与实际操作岗位的无缝对接。(4)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学院现代教学工厂,建设服务于物流人才培养和满足对外技术服务及培训的网络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主要包括工学结合核心课程相关素材-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课件、课程试题库、物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涉及物流流程的各种国家标准,重点与企业合作开发物流工业企业案例,开设物流管理技术发展专栏、经贸信息专栏等。

3与物流企业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强化实践育人依托“校中厂”、“厂中校”建设,进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建设,形成校企互动的双赢局面。(1)共建“厂中校”和“校中厂”。依托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成立厂中校“物流管理技术培训学校”,以此为抓手,深入开展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和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成立校中厂“徐工院物流管理技术服务(实训)中心”,增强科技服务能力,使之成为物流管理技术宣传中心和企业技术支援中心。(2)探索“厂中校”与“校中厂”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与企业定期沟通机制,与企业人力资源主管每学期沟通2次以上;与企业互聘互兼人员;每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学术讲座2场以上。在学院设立物流师工作站2个,推进企业专家学术讲座制;在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1个,推进校企融合等。(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在实施物流管理专业“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依托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总体框架,精心组织,认真实施,扎扎实实地推进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4开展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全面展现产品采购、仓储的各物流岗位操作流程,以突出物流岗位技能训练、职业精神养成、工作经历积累为重点,与企业共同探索和创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物流管理人才能力层层递进。围绕物流实操项目做中学、学中做、学中教、学中说,培养物流从业人员所需的良好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岗位技能。同时,通过开设商务沟通、客户关系管理等相关课程,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活动,例如社会公益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如物流协会、校园快递)、专业技能竞赛、专题讲座、各类考证培训、就业指导教育等,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依托项目化的实训室、综合化的实训中心、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工作性的顶岗实习基地,着力项目实训模块的系统设计,通过课程单项技能训练、学期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上岗见习,围绕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由浅到深、由低到高、由单一到综合的反复训练,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单项能力、综合能力、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层层递进。

5打造职业实践和职业教学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学团队(1)抓好专业带头人培养。从物流企业聘请一名熟悉物流技术发展、熟悉行业发展的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合作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制订课程建设标准,合作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合作指导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共同拓展对外社会服务。注重校内专业带头人培养,通过出国研修、国内培训、企业实践、结对学习,拓展视野,把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升驾驭专业发展能力,发挥团队领军作用。(2)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一要抓好每位专任教师到物流企业参加实践工作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实践累计达6个月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90%以上;二是职业教学技能提升,所有专任教师须通过学院新一轮的职教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试;三是物流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提升,满足跨国公司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四是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各种学习,实现教师发展与专业发展有机统一,打造敬业型、专业型、发展型和合作型的师资队伍。(3)抓好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专、兼任教师1:3比例的专业兼职教师库,从中聘请相关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拓展对外社会服务。利用兼职教师培训基金,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学时不低于50%。定期邀请在专业和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和教授到校举办讲座,拓宽专业师生的视野。#p#分页标题#e#

6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评价(1)重构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现行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对办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而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不足。因此,应打破传统的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将毕业生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工资水平、企业对毕业生满意率、家长对学校满意率、学生对学校满意率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就业率连续两年走低应及时预警,或调整专业结构,使之更适应社会需求;或调整课程结构,或加强管理,增强职业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2)建立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体系。积极吸收行业协会、用人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多元化的社会评价机制,从而对本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服务意识、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进行评价。同时,建立信息集成系统及反馈系统,逐步建立评价专家库等,形成长效评价机制。学校每学年对以往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追踪调查,或每两年委托第三方专业调查公司开展一次“满意度”调查。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满意度或称职率低于一定指标时,则应该及时预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