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

中西文化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

摘要:“好教师”不仅仅是公众对教师的一种称谓,更是公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体现。中西方文化背景中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对不同视角下“好教师”的标准制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标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对比中西方在专业、学生和家长不同的视角中“好教师”标准存在的差异和差距,可对我国当前“好教师”标准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并借鉴西方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来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好教师”;标准

“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先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99”。作为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担任着塑造学生人性的责任,其思想、言行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人生道路的走向产生着影响。西方文化在历史上随着民族的兴衰而在冲突和动荡中更迭、再生,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有实践意义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分析比对中西方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视角中“好教师”标准的差异,反思在我国文化影响下“好教师”在当前不同视角中的标准及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促进我国“好教师”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中西方文化指导思想的殊异:专业视角下“好教师”标准截然不同

中西方指导思想的殊异导致评定教师质量的标准存在不同。我国传统的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意识与西方源于古典的文化传统学说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并且影响至今[2]302。虽然我们当前对优秀教师的评选实行了专门的评选制度,但从考核的要求和过程来看,其指导思想仍然是传统的或古典的文化传递学说教育思想。而西方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文化嬗变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动、更新的,对于优秀教师的标准也不是一直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在修改、更新和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优秀教师认证机构,从最初的评选到最终优秀教师的认定几乎都是某些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特权。在专业标准方面,不仅没有具体的评选细则,也没有具体到学科的教师标准。在我国,对教师的学历没有具体的要求,若教师满足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上,无违法违纪问题,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进教育创新,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成绩显著;在培养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在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3],即可参与评选,且评选的方式严格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民主择优进行。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于优秀教师有专门的认证机构与标准。如美国的NBPTS针对不同课程和教学对象制定了相应的22条优秀教师标准,参与评选的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获得学士学位、至少有三年的幼儿、小学初中或高中的教学经验、获得教师资格证。其次,在线提交三个方面的材料,即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能力(学生作业和书面说明材料)、教学实践与教学环境的影视材料、教学的有效性及教学反思的材料。再次,通过所选择认证学科的背景测试。最后,在所有成绩均合格的情况下通过认证[4]。在英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Standardfor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中,也对“达到优秀”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界定,即教师要引导并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努力让学生不断地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教师自身则要拥有夯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要适当得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回应,并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客观、充分;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安全的学习氛围;对专业应主动承担责任[5]。

2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视角下“好教师”标准有所不同

中西文化的差异折射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判断。“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观念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依然深入人心,学生的思维方式受此影响,从而在对教师做出判断时也会将这些观点作为依据。西方国家学生在对教师做出判断时,其思维方式很少受到类似于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因此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对教师的标准能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通过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学生心中的好教师》的研究报告发现,中西方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是大同小异的。一方面,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的素质都集中在教师的人格、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一是关注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教师是否有耐心、是否对人友善、是否注重自己的仪表等;二是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即教师是否有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处事是否有伸缩性等;三是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如教师是否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是否对学生做到了尊重、关注、宽容和公正等[6]。另一方面,从构成“好教师”各项标准所占的比重及具体排序出发,那么,中西方国家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的标准还是有差异的。首先,中国历来讲究做人要讲道德,而作为教师更应讲究以身作则,在这些文化及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会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把师德看成是好教师最重要的指标。和中国的传统不同,西方国家崇尚自由、个性,因此教师的人格特征被学生们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仪表、对学生是否持友善的态度等都被看成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其次,在传统教育的视界下,教师的知识容量显得十分重要,如人们在日常语言中往往会表达出“要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之类的观点,折射出对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及传授知识的能力的强调[2]316,学生的思维方式受此影响,会对教师产生较高的期望,因而希望教师在知识素质、教育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发展,而在西方国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在取得教师资格之前就已经严格把关,在学生眼中,这些均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因而在考虑优秀教师的标准时,能更加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关注教师的人格特征和职业道德。

3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家长视角中“好教师”标准各有侧重

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缘于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思想,功利文化在当前社会价值体系中表现得愈加明显,大多数家长们功利性太强,因而对“好教师”的标准会侧重于能否提高孩子的成绩。而西方大多数家长的功利意识相对淡薄,其侧重点自然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2014年,HSBC就全球15个国家(地区)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亚洲与西方国家的家长在来自孩子学业的压力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全球家长都将学业看作是孩子们一等一的大事看待,因此,在调查中有五分之二的家长称孩子的学业是家长的压力之源。在调查中,台湾地区的家长以69%的高比例在压力榜中排名榜首,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均不到40%,而法国仅有17%的家长称孩子的学业给家长带来了压力,不到台湾地区的四分之一。在孩子学业压力的推动下,各国(地区)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均有自己的侧重所在。在中国,由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征,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的事情自己就可以置之不理,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应该老师管,将孩子成绩的好坏归因于老师。从孩子的学业成绩出发,家长会关注教师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对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如果一个老师拥有高学历,又是名师,那在家长眼中就是对自己孩子成绩有帮助的“好老师”。此外,从个体家长的角度出发,每位家长关心的重点始终是自己的孩子,也希望作为一名好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格外照顾。在西方国家,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家长们渴望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并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说要求老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独立成长和自由发展,因而自然不会将教师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列入“好教师”的标准,家长们更侧重的大多是教师能否让自己的孩子适应学校环境,是否能使孩子自由成长、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等,作为教师,他的性格、态度及人格魅力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才是家长眼中的“好教师”。

4反思与启示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所不入,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中西方指导思想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上,还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体现。目前,我国对于“好教师”的认证没有具体的相关标准,也没有特定的认证机构,虽然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在一些可以量化和测化的方面有一定的保证,但没有像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样建立起较完备的体系。在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指导思想,建立必要的“好教师”认证标准制度,设立专业与权威并行的认证机构,制定严格明细的“好教师”标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也不能脱离我国当前文化形态而只是单纯地实行量化的知识或技能考核,我国当前文化正处于现代性文化的起始阶段,应考察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好教师”标准的发展经验,而不是一味地对西方国家“好教师”的标准照抄照搬,囫囵吞枣,虽然西方国家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没有完整体系的我国来说确实值得借鉴。另一方面,在制定“好教师”的标准时,应明确教师只是普通人,我们不能像董仲舒那样将其“圣化”,对“好教师”的标准不能定得太高。此外,文化一直处于嬗变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好教师”的标准加以规定,不及时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会取得新的突破,更难以满足人们所需求的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西方的精髓文化并不只是导致了传统儒家伦理根基的动摇,而是更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抓住机遇,吐故纳新,焕发生机,不仅有利于“好教师”的标准的制定,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甚至是整个教育的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冯青来.文化与教育———教育理念的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王颖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4-95.

[4]徐富明.中美“好教师的标准”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6):50-51.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

[6](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M].沈原,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61.

作者:曾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