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论文3篇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论文3篇

第一篇

一、高校校园文化特征体现

(一)内容形式的多样性

校园文化是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改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利于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校园文化拥有多种存在方式,例如校园出版物、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学习手册、教学模式、学生生活模式、管理模式等,还包含多种校园活动形态:文化艺术展演、科技活动、学术讲座等。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与表达形式,涵盖校园多种明确的存在形式,渗入校园时空。

(二)主体明确的规范性

校园文化不是无意识形成的,而是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密切相关,是学校进行的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文化建设,其围绕着主题明确的文化氛围。体现了高校办学宗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教学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让学生在特定文化氛围中获得专业技能与知识,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宗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等重要政治思想的立场相同,融合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方法与观念,包含集体主义、民族主义等内容。以此确保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取向,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校园建筑、教学方式、学生生活环境、文化文艺活动到等形成的文化氛围,都体现出本校特色,具有明确的规范性。

(三)主体与目标的适应性

校园文化发挥着明确的导向性,是建立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上的。高校打造校园文化的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校园文化精神内涵需要得到学生的支持与响应。调动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与营造活动中,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这样的过程中,亲身感受校园文化。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国际学校接轨。不论何种发展模式都需要坚持高校的培养目标,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相同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校园文化中人际关系是否和谐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校园文化环境中人际关系是个人情感、行为与他人之间的联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优劣对自身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影响。心理状态对大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融洽的人际关系体现大学生对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状态的追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和睦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获得发展前景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也体现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社会适应度等。对于社会或者学校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保障良好风尚的重要前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促进和谐和睦人际关系网的形成。大学生可以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受到正面思想作风的耳濡目染。从而实现自身道德品质的提升。良好的校园文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能够让师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不断净化自身心灵世界,保持健康旺盛的精神活力,对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推动作用。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塑造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存在形式之一,其体现了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功能的约束功能。通常情况下,校园制度包括高校的校训、校纪等。校园制度需要高校所有成员都遵守,利于维护高校校园秩序,规范高校所有成员的行为活动。是校园活动的文化准则。规范校园行为,利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审美观、价值观与社会良好风气保持一致。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良好的校园文化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独立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对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有着较强烈的好奇心与向往,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大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自身价值与才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与责任心。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校园文化的艺术魅力,通过多种方式感染到每一位大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发挥着重要的熏陶作用。利于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三、结论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独特的精神内涵,建设校园文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直接促进作用。将校园文化作为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与大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符,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相吻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较为枯燥、单一,缺乏实用性。充分运用高校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作用,克服传统思想教育手段的弊端。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途径,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我们需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不断提高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价值。

作者:王慧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第二篇

一、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分析

高校新校区所处客观环境因素复杂,校园大环境的规划设计要适应其所处的客观环境,校园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则要以以上两方面的环境为基础,通过自我调整内部结构,适应发展变化的环境,形成可持续的环境空间和结构性能。高校校园环境空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缩写和见证,同时人类文明的发展也为校园环境注入新的内容,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一)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总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首要原则是整体性原则,这与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校园文化景观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适应性设计不仅是要适应外部环境,更要适应内部机构。文化景观的整体性包括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即校园精神文化的整体性和文化景观架构的整体性。同时,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和景观文脉与老校区的一脉相承,文化景观的适应性设计应保持校园文化精神的整体性。

2.多样性原则

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多样性原则。师生的不同需求和校园文化的发展和整合都体现了校园环境的多样性,校园文化景观的多样性设计是满足师生不同需求的手段,也是增强校园活力的方法。多样性使校园环境具有矛盾性,这是校园发展的巨大动力和推手。

(二)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的内容

1.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适应性

以人为本是设计的根本,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广大师生服务,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是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首要研究的课题。大学生每天处在同一个校园环境之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励学生努力进取,传统的校园环境有很多制约学生发展的地方,例如学习环境单一、交流空间缺乏等,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应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进步的行为为出发点,切实考虑大学生这一校园空间活动的主体和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很多高校新校区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景观设计花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但空间活力缺乏,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切实从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需求的角度出发,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学习需要,因此,研究校园文化景观与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适应性是很有必要的。

2.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适应性

高校校园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景观的内涵所在,不仅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发展中的丰富积累,也是现代文化的引领者,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校园文化景观应整合这些文化特征和片段,表现整体的校园文化精神和文化的多样性。各个高校同处一个教育系统之中,同时具有高校普遍的基本特征和各自特色鲜明的文化精神,因此研究高校校园文化精神的适应性对创建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文化景观表达要素的适应性

高校校园文化景观是通过各个表达要素共同作用展现出来的,任何一个表达要素设计的不适应性都会影响到文化景观内涵的表达和功能的实现。每一个独立表达要素的适应性和个表达要素之间的适应性和和谐性都是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只有这些表达要素达到自身和相互间的适应与和谐才能创造出整体、和谐、多样性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4.地域的适应性

地域的适应性包括地域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特征和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地域气候环境影响着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可行性,例如植物的选择在北方和南方的高校中具有显著的不同;地理环境特征是校园文化景观布局应遵循的基础,因地制宜设计景观链和景观节点,在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和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的规划设计中就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址的地理特征,节省了建设资金也保护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地域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同时体现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对地域文化应采取保护与吸取精华的原则。

二、校园文化景观适应性设计方法

适应性设计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协调各个设计要素、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方面,具体到校园文化景观设计中,可以从理、情、境、意四个方面来讨论其设计方法。

(一)理—行为心理的满足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的主体主要是师生,他们的需求相对统一但又有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不同和变化,也就是适应这些需求和变化。西蒙兹认为“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规划的是体验——首先是确定的用途或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来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规划的体验3。”我们都知道校园文化景观规划的体验和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师生,而不是设计师或其他人,但是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者和决策者是设计师和极少数高校相关负责人,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往往是强加给真正的使用者的,尤其在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景观设计中尤为突出,这就造成了很多新校区没有人气和活力。因此,应该让广大师生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参与到设计中来,校园文化景观才能达到其设计的初衷,满足使用者的行为心理需求。

(二)情—文化氛围的塑造

自古以来,文化都是教化和鞭策人类的使者。高校校园更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区别于外界,老校区之所以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是因为在老校区的布局、建筑、色彩、景观链中无不反映了校园文化精神和悠久的历史,而新校区多关注大量使用现代的设计方法、理念、材料和技术,忽视了与老校区景观文脉的传承,造成了新校区文化氛围的缺乏。因此,在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中要把老校区的景观文脉引入进来,创造具有心理认同感和场所归属感的校园景观环境,只有将新老校区作为一个文化整体考虑,才能给师生一个统一的心灵记忆,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环境,新校区的文化氛围才会越来越浓厚,景观环境越来越和谐。

(三)境—表达元素的协调

校园文化景观的表达要素是多元化的,不同于设计建筑单体,每个表达元素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而又互相影响制约,使得校园文化景观的构建是一个科学、严谨、多学科参与的复杂过程,大从整体布局、景观节点设计、形式和色彩的选择,小到植物的选择都会对最后形成的景观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参与设计的表达元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其他表达元素发生着联系,对比与协调是常用的设计手法。另外,表达元素的和谐设计不仅会形成完美的景观形式,其形成的景观空间氛围也对师生的行为方式加以引导,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行为需求的满足。总之,表达元素的协调设计运用是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重要方法,需要整体考虑和设计。

(四)意—可持续发展的设计

文化景观的文化底蕴来自于内含的文化演进的连续性,在外在表现上形成了明显的景观动态变化。这种文化底蕴正是一些高校新校区的校园景观所缺乏的,老校区的景观新旧交叠,留存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树木、雕塑等与学校历史有关的残迹,共同形成了学校文脉,新校区的景观设计要继承老校区的景观文脉,有选择的保留文化气息浓厚的景观元素,使其融入新的景观,体现历史的回声。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可以为文化景观提供创作素材,从学校历史和社会各界挖掘先进的人物和事迹,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使学校充满人文气息。校园文化景观的设计还要重视与现代社会的接轨,高校处在时展的前沿,体现和引领时代潮流,所以校园文化景观在保持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的同时,也要引入新的理念和事物,表达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这样才能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景观形式,才能不被历史长河淹没。

三、结语

当今,世界变化万千,高校新校区的文化景观设计也面临很多新的问题、新的变化和新的挑战。大学生行为心理需求的变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差异性和传承性、新的景观形式、新的景观材料、新校区地域气候和人文文化等都对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园文化景观设计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设计使得文化景观与校园环境、地域环境相合,其最终目的也是解决人和环境的关系问题。校园文化景观作为一个具有各种特征的复杂的系统,其适应性设计应从整体出发,不断调整相关要素使之适应客观的外部条件,同时设计应遵循多样性原则,改善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风格趋同的问题,也可以满足高校师生不同的需求,创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

作者:姚鲲 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三篇

一、绿色文化建设丰富了大学文化建设内容

大学的文化建设历来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时代强音的要求一定会在培育人类精神的大学校园得到呼应,一定会在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体现。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励和鼓舞着中国人民,形成时代的最强音。大学文化的建设中,也自然地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锐意创新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作为重要的内容。高校使命也体现了这种时代的要求,大张旗鼓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用时代精神塑造人,以各种手段,利用各种平台培养学生顺应时代要求的高远理想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而几乎令中华民族走进发展死胡同的,之所以耽误了整整一代人,也与它成为特定时代的文化主角从而影响到校园有必然关系。

绿色文化建设是在人类生存环境迅速恶化,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产生的文化建设要求,它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绿色理念全方位地贯穿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具有显著的时代特点,体现强烈的时代要求。当今的世界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安全、可持续和清洁能源的短缺,海平面在上升,冰山在消融,饥荒、干旱、贫困、疾病肆意流行”,地球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有限的资源被过度利用,大量的废气被排入大气层,空气污染严重,温室效应的影响愈加明显。据英国媒体2012年5月9日报道,智库罗马俱乐部的一份报告称,因各国政府与市场没有采取足够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将导致全球平均气温到2052年上升2摄氏度,到2080年上升2.8摄氏度。还有专家预测到21世纪末,海面将上升60cm,可能会对水资源、生态系统、农业等带来持久而深远的负面影响。人类清醒地认识到,人类正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剧烈矛盾。

在这种矛盾越加激烈的情况下,为了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行动。这个活动要求大学应该创建生态文明形象,培养自觉地形成环境道德责任的学生。1990年,由美国塔夫茨发起,几所欧美国家的大学共同签署了《塔乐理宣言》,提出大学应该促成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目前,全世界已经有400多个大学参加《塔乐理宣言》。它们开设节能环保课程,启动创建生态校园和环境研究项目,研发低能耗产品,构建绿色校园文化理念,培养绿色人才。中国的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最早推进绿色大学建设,成为国内高校创建绿色大学的先锋。

人类的生存进入了困境,作为知识、技术、能力和人类精神的先锋,大学生理应成为这场挽救地球、挽救人类自身战斗的主导力量。应该说,大学使命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追求应该呼应时代的要求,具有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大学生应该把人生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人类和谐、永续的发展上,把为此而贡献力量看作人生的最大骄傲。在大学校园建设绿色文化是人类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产生了强烈矛盾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今天时展最新的要求,而且带有全球性。人类必须从理论到实践、再到思维方式彻彻底底地更新,应对这个新现象,解决这个新问题,因而绿色文化建设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新的内容,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之间的互动关系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人类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与当今的大学育人使命相适应,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要在校园的环保型、节约型的文化资源上加以挖掘、整合和创新,努力搭建能够履行大学使命的绿色校园文化体系,浸淫于在这种文化而成才的大学生才有可能养成胸怀人类生存发展的大心胸。而只有具备绿色思想和情感的大学生才有可能以更大的热情和创造能力建设绿色文化校园,弘扬校园绿色文化,成为人类和社会的有用之才。可以说,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成才之间有着互相促进、生衍弘大的互动关系。

互动指两个或更多的人互相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并互相产生影响的过程。互动理论原型本是一个心理学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用于解释人在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过程中,主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同化和顺应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提高和发展。认识到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对探究绿色文化建设途径和大学生成才之路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1.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生态教育的核心内容

绿色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优化的外部条件。绿色文化建设的前提是绿色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包括校园内部环境与校园外部环境。一所学校的建立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优越与否。历史悠久、环境优美、经济发达、政治活动活跃的城市对学校的发展影响深远,历史越悠久文化底蕴越深厚的城市,对学校文化的积淀和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影响越深远。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大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培育校园的绿色精神,它是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高校应将环境建设作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绿色校园创建为契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2.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的重要途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由大学校园里的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接触社会,必然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外在影响;同时,他们将这种影响带回校园,使校园文化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保持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更要注重思想性和导向性。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激发了大学生美好而崇高人类情怀,在增强大学生使命感的同时,也培育了大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3.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环境科学技术能力提升的有利保障

高校开展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充分发挥高校育人职能的具体体现。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科研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节能减排日常行为习惯的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复合型人才。更高的社会需求意味着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更高要求。而绿色校园建设可以从理论体系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实现“环境育人”,从而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社会需要的青年人才。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安排学生积极参与建设劳动,利用多学知识进行环境监测、规划、废物回收等实践,参与社区环保活动,通过具体参与和行动培养环保意识。

4.具有绿色文化良知的人才是丰富和弘扬绿色文化的重要力量

大学绿色文化影响下的绿色人才是富和弘扬绿色文化的重要力量。这类人才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绿色文化的良知。他们清醒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是有限的,人来生存的环境也不是能够无限包容的,他们痛彻认识到人类发展和环境失衡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他们必然成为推动人类绿色文明的动力源,他们对绿色文化的发展和推动将不遗余力,发挥积极作用。这样的人才都具备环境友好的素质和能力。

他们能用绿色思维标准衡量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一切行为。我国多年来习惯唯GDP的观念使我们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近年,全国各地连日的PM2.5超标,雾霉成为年头到年尾最热的话题,污水横流,酸雨、泥雨不时光顾,群发性疾病时有发生等等,已经严重地提醒人们,环境的破坏已经是人类的和谐发展面临的大敌,如果不加以遏制,不改善对环境的态度,肆意短视利用环境,必将毁掉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果。可悲的是,尽管事实就在眼前,政府的一些决策,企业的一些行为、主管部门的一些认知依然是那么冷漠,那么不以为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短期的经济发展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做法。只有管理者队伍具备绿色思维,他们才可能认识并改变目前大行其道的杀鸡取卵的发展观,引导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社会和经济永续发展的发展观,才可能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工作落到实处。而不会单纯地把GDP值作为衡量发展的指标,政府和企业的任何行为是否科学合理也不会失去标准。

他们能自觉践行绿色文化的宗旨、精神,推动社会形成绿色文化氛围。宣传绿色文化,倡导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社会风气,是每一个有环境良知人的自觉行为,他们能主动把推进绿色文化建设视为己任,主动承担改良社会风气,提高人们认知水平的责任,在思考问题、处理事务的各个方面自觉维护环境安全,节约资源,宣扬绿色文化,弘扬科学发展的社会风气,影响和引导人们走出发展短视的误区,把科学发展观念植入人心,融入人们的素质体系、情感体系。他们能热情参与绿色科技创新,提高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具备环境良知的人才能深切认识到资源短缺,环境破坏恶果,才能认识到必须从我做起,积极投身改善环境恶化现状的实践中去,扎实地以自身的行动为拯救千疮百孔的人类生存环境做务实的努力。他们不仅用宣传的方式改变人们的认知,还会积极进行绿色科技的创新、发明,以实现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控制温室效应、减少有害物排放等各个领域的崭新科技成果的运用、推广,改变环境恶化的现状,增强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总结

绿色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的互动是二者的互相促进与提升的关系,是共荣共利的关系,是发展型共兴共荣关系。通过这种互动,双方都能很好地从对方获得提升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抑制各种消极因素,形成良性的互补和互利,达到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更新和大学生成才内容的更新,从而形成文化有活力、成才有新路的全新局面。

作者:韩正宝 刘小华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