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创建综述

关于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创建综述

一、新校区与校园文化的界定

1、校园文化的界定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泛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以在校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活动场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由全校师生在教学、管理等各个领域中相互作用共同生成并传承沿袭的,结合时代特征和社会主流意识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以学生为核心的文化观念在学习、生活、娱乐的各类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如校园精神或校园风气等。

(2)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的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硬件设施,是校园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态,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和基础,也可以说是校园所有可触知的具有物质的实体形态的总和。校园物质文化充分展现出了各校自身的校园特色文化。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独具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包括景观建筑、绿地规划、植被选取、园艺设计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主体群在教学、生活、实践等过程中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各类行为规范。它以校园物质文化为基础,主要是满足校园主体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合理处理和安排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需求。如各类规范行为的制度、各类活动管理的制度等等。校园行为文化是指校园主体群在其内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以语言、活动、惯例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它是校园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常态体现,也是校园精神、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的常态体现。它包括校园主体群行为习惯的传承、生活方式的沿袭、群体及社团活动的延续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沉淀的,并被校园主体群所认同和接受的,由校园主体群在日常教学、生活以及校园各种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主观要素。它包含校园各自独具特色的思想道德、习俗风尚、制度体系、行为习惯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

2、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并在其所存在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其作用。

(1)导向功能校园文化的共享可以唤起和激发校园群体成员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并有效地衡量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主流需求,为其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2)整合功能校园主体都是特立独行的行动者,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需求,会根据自身的原则、需求、标准进行判断,并采取行动。而校园文化恰恰是通过共享价值理念使主体间达成有效的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发挥它的整合功能。

(3)规范功能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校园群体成员在潜移默化间受到影响,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在潜意识中受到启发与感染,或引起情感的共鸣,产生自觉的内在驱动力,进而发挥它的规范功能。

(4)调节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优质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吸引、引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品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得到进一步的成熟,发挥它的心理调节功能。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只是校园文化的一个子概念,它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定教育类型的特点与需求,由高职院校的校园群体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共享的校园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称。

二、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与师生访谈等资料的汇总分析,概括出目前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物质文化先天不足

由于大多新校区都地处城郊地带或城市新的开发区等空旷的地方,交通不太发达,信息相对封闭,校园文化在空间上的拓展受到限制,新校区面临着成为一座孤岛还是一片绿洲的问题。调查显示:在问及到“是否会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3%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参加”,35.7%的学生选择了“参加过”,57.3%的学生选择了“不参加”,4%的学生选择了“无兴趣”;在问及“你们和外校的学生一起组织社会活动”时,0.5%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参加”,26.5%的学生选择了“偶尔有组织”,39%的学生选择了“很少有组织”,33.5%的学生选择了“从没有组织过”。可见,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只能局限在校园内,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出现先天不足的困惑。

2、制度文化缺乏特色创新

大多数新校区在制度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沿袭了原有老校区的制度文化,如各项校规校纪、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都是套用原来的现成制度。调查显示:在问及“是否会编制新的规章制度”时,8%的院校选择“已编制新的规章制度”,27%的院校选择了“正在编制新的规章制度”,35%的院校选择了“打算编制新的规章制度”,30%的院校选择了“沿用原有的规章制度”;在问及“你知道你所就读的大学有何特色”时,4%的学生选择了“知道自己就读大学的特色”,25%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些自己所就读大学的特色”,47%的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自己所就读大学的特色”,24%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自己所就读大学的特色”。此外,新校区自身特点也亟需从制度上加以创新规范,所以也使得新校区制度文化处于不稳定状态。

3、行为文化不能整齐划一

新校区大都设立在城郊结合部,远离繁华的市区,而教师大多数居住在老校区附近,通常是“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与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不能产生共鸣,很难形成步调一致的行为诉求。调查显示:在问及“你是否常与老师面对面交流”时,只有17%的学生选择了“会交流”。

4、精神文化有待提升

目前,在新校区校园文化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满足物质需求比满足精神需求更重要的观点,往往喜欢追求宏大的标志性建筑的建设,进而忽视了在校区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将办学理念和学校的精神总结、宣传、普及,从而致使精神文化建设投入不及时或者不足,严重影响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调查显示:在问及“你是否了解学校标志性建筑的寓意”时,5%的学生选择了“知道”,23%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点”,42%的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30%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在问及“贵校的标语等宣传窗口是否有规划、有特色”时,只有7%的院校选择了“有统一的规划部署”。

三、高职院校新校区校园文化构建的探索

1、拓展物质文化阵地

现如今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新校区在地理位置上先天不足,却正好可以借助网络这个新阵地来填补先天的缺失:

(1)加强校园信息网络建设,通过网络来实现校内外的沟通;

(2)开辟各种“聊天室”,保障同学间、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3)开设网络课堂,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完备制度文化体系

(1)建立相应的师生联系机制“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言传身教”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彰显作用。教师只有通过课堂教学、课外交流等活动,才能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这一制度的完善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师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还有利于将教师身上的精神传递到新校区建设中。

(2)建立相应的教学考核机制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理念指导下,通过“校业联合”,建立完整的“研、教、练”的模式,使学校的科技成果在第一时间及时向社会延伸,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磨炼思想意志、提升职业技能的实践基地。这样既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又造就了一支学术上有造诣、理论上有水平、生产上有经验、经济上有效益的教学与科研合二为一的队伍,更重要的是便于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缩短他们适应社会的时效,提高了就业率。

3、提升精神文化品位

(1)营造品位氛围大学应该有一种氛围,鼓励追求真理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为此,针对新校区边建设边使用的实际情况,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从而营造新校区的文化氛围,提升它的精神文化品位。如利用各类纪念日开展普及党史、国情等知识的活动。

(2)开展品位活动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所以每所院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开展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如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独具特色的社团“自然之家”开展了一系列环保理念的践行与宣传活动。这类特色的文化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提升了院校的精神境界。

4、强化职业要素融入第一,物质文化建设融入职业因素。在教学环境布置上,可以将市场人才需求的信息、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等与职业相关的内容,融入到新校区的物质文化建设中,让学生从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中感受职业发展,提高学习动力。第二,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应结合专业、职业方向,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教学及实践过程融入职业性。创设仿真实训室,如模拟法庭、模拟招聘、社区服务、数控车间、IT工作室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他们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结语

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校区应该以学校的办学特色为主线,以传承原有优秀的校园文化为根基,以兼容其所有的地缘文化为契机,结合新校区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发展和创新校园文化。

作者:王璐 王微 单位: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