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崇拜在庙宇文化中体现研究

英雄崇拜在庙宇文化中体现研究

【摘要】英雄崇拜是嘉兴民间信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诸多嘉兴庙宇中存在着对民间英雄的供奉和祭祀。英雄崇拜与宗教精神的结合是嘉兴庙宇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之一,彰显了嘉兴“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文化精神。

【关键词】嘉兴;庙宇;英雄;文化精神

嘉兴庙宇众多,为民众提供了宗教信仰、祭祀与寄托美好祝愿的场所。这些庙宇除了供奉神佛之外,还供奉着许多当地人们认可的影响广大的英雄人物。人们或为这些英雄人物建祠设庙,或在佛教庙宇中供奉这些民间英雄,借此传播英雄事迹,传承嘉兴文化精神。从而形成嘉兴地方独特的民间信仰。

一、嘉兴庙宇文化中的民间英雄

嘉兴庙宇中供奉的英雄人物众多,其中既有御敌卫国的民族英雄,也有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代表人类文明曙光的文化英雄,既有刚正不阿、忧国忧民的名臣廉吏,亦有侠肝义胆、救民于水火的仁人义士,人们将这些英雄的故事四处传诵,寄托了他们美好的祝愿。旧时嘉兴城内有三座孔庙,分属于嘉兴府及嘉兴、秀水两县,所以有“一府二县三孔庙”之说。嘉兴府孔庙规模最大。前有高大的照壁,上书“万仞宫墙”。庙门外有“文武官员过此下马”的碑刻,以示对孔子的尊敬。嘉兴南湖仓圣祠供奉着文字始祖仓颉,褒扬他对中华民族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嘉兴一带流传着伍子胥的传说。当年,为了防御越国的攻击,伍子胥镇守语儿乡,他带领士兵与百姓叠石为城,抵御越军。但越军攻势凶猛,伍子胥被迫撤出语儿乡,多次向吴王进谏杀勾践,先灭越,再破齐,但吴王不听,反而赐剑令其自杀。伍子胥自杀前命门客将其眼睛挖出挂在东门上,他要眼看着吴国灭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爱护百姓,刚正不阿的忠臣伍子胥,为其建造了伍相祠。伍相祠大殿上的匾额题曰:“春秋大义。”两边的楹联:“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生为相国死为涛神”正是人们对伍子胥的肯定。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勇而怀仁、精忠报国的精神,岳飞之孙岳珂在嘉兴修建了岳王祠。清朝年间,清兵占领嘉兴时,抢掠妇女数十人囚于岳王祠中,祠中和尚仗义相救,被绑于石柱之上,乱箭射死,血液沁入石柱,留下僧人的身形。1925年,嘉兴知事危道丰创建血印禅寺,并勒碑赞颂血印和尚慈悲济世,护国佑民的不屈精神。除此之外,嘉兴刘公祠供奉着南宋“四大抗金”名将之一刘锜;曹王庙供奉着爱民如子的“曹武惠王”曹彬;乌镇的乌将军庙供奉着爱护百姓,骁勇善战的乌将军;杨庙禅寺供奉着公正不阿、廉洁奉公的杨震;海宁吴越王庙供奉着吴越王钱繆等等。可见,人们在对这些英雄的供奉中,传达出对英勇、文明、良善、慈悲、爱国等价值的普遍认可。

二、英雄崇拜与佛教精神的融合

嘉兴民间的英雄有许多直接供奉在佛教的庙宇之中,有的虽则起初单独建祠设庙,但是这些庙祠后来也逐渐发展为人们日常佛教祭祀、祝祷的场所,可见,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与佛教密切相关,这种关联不仅仅是场所的重合,更是英雄道德崇拜与佛教精神的融合。佛教中,“慈”是予乐,给予众生快乐;“悲”是拔苦,让众生脱离痛苦。佛学的“大慈大悲”即是给予众生切实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能够离苦得乐。例如曹王庙供奉的“曹武惠王”曹彬,开宝七年,曹彬受命率军灭南唐,他约束部下,城破后不得乱杀一人,不得纵兵抢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后来江南老百姓感怀他的恩德,建庙祭奠。曹彬不像古时诸多将领那般将纵兵淫掠、屠城当作是胜利者的嘉奖,而是尊重每一条生命,爱护每一个平民百姓,以佛教的慈悲理念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民众对曹彬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正是民众对于佛教“慈悲”“仁爱”“众生平等”等理念的尊崇与向往。嘉兴血印禅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口传诵,清顺治年间,越秀桥边一座寺庙里的一位和尚放了被强盗掳掠而来的妇女,被强盗绑在寺庙门口的石柱上打到鲜血直流,溅得石柱和地上到处都是血,又放了一把大火,将和尚活活给烧死。和尚死了,他的血印却留在了寺庙门口的石柱上。当人们知道和尚是为了救人而被活活烧死的,为了纪念这位见义勇为的和尚,后人将此寺庙命名为血印寺,而这位和尚,尊称他为血印和尚。血印禅寺的修建是英雄崇拜与佛教精神结合的典型例子。血印和尚舍己救人、大公无私的佛家精神仍被世代称赞。有人认为佛教是消极遁世,逃避现实的宗教,对国家对社会毫无贡献,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佛教的教法有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之分,以世间法为权巧,出世间法为究竟。佛教并不是一味强调追求出世解脱而不问世间俗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佛教更重视世间法,因为不通过世间法的修习实践,就不可能实现出世解脱的目的。由此,佛教对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安定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重视,释迦牟尼曾多次教导频婆娑罗、波斯匿等印度名王如法修身治国,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和谐安定。在佛教教义中更是强调佛门弟子要报国爱家,努力护国土、救国难等,蕴含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我们也往往能在众多资料中发现佛门中人奔走于各大战争、灾难前线,只为求国泰民安、全民安乐。因此民间对于岳飞精忠报国的崇拜事实上和民众信仰佛教的部分内核精神具有相应的一致性。岳王祠的建设即是这种联系具象化的表现。当然,嘉兴庙宇供奉、崇拜英雄的行为不仅是对佛教慈悲情怀的推崇,更是对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尊严。这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英雄崇拜与嘉兴文化精神的贯通

嘉兴市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江南水乡特色鲜明。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再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大部分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部分特征,独特与多元并存。由于介于苏杭之间,嘉兴市早期一直以农耕为主,“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能秉礼义,务耕织”,但手工业技术水平也非常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美轮美奂,有着“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局面。又因地处两省交界,多移民,具有兼容并包的特质,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机会“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也因此逐渐形成了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进取求新的民风。在漫长的时代演变过程中,嘉兴人文精神在此民风的基础上,形成了“勤善和美、勇猛精进”的基本内核。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民众对于精神层次方面的需求也同趋势增长,英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寄托群众某些情思与心愿,甚至可以缓解现代社会下人们与日俱增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随着大量寺庙的修建和自媒体的发达,英雄崇拜有了诸多有形与无形的载体,因此英雄崇拜的思潮再次兴起,这与长期以来的嘉兴文化精神在内质上是贯通的。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嘉兴各寺庙会规模之大无过于刘王庙“网船会”。刘王庙始建于明代,神祇姓刘名承忠,元代官指挥,在江淮间为民驱蝗,元亡,自沉于河,世称刘猛将军。刘承忠为官江淮时值蝗虫成灾,他带领灾民除蝗获丰收,深得百姓爱戴。时至今日,刘王庙历经重建,来来往往祭拜民众无数,香火不断,刘承忠的历史故事也被深挖出现在嘉兴人民的口中和各类自媒体上大肆宣扬与称赞。而更脍炙人口的是血印禅寺的故事,这位有善心和同情心的和尚的血印永远留在了寺庙门口的石柱上。当人们知道和尚是为了救人而被活活烧死的,为了纪念这位见义勇为的和尚,后人将此寺庙命名为血印寺,而这位和尚,尊称他为血印和尚。刘承忠和血印和尚等英雄故事直到今日仍被嘉兴市民口口传诵,这也是时代精神嘉兴本土化的具象表现。自古以来,庙宇与英雄崇拜总是息息相关,庙宇也是各类佛教、祭祀活动开展的最基础设施,因此在庙宇中的英雄崇拜对于民众的信仰渗透起到了最主要的作用。而在国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嘉兴各大寺庙香火不断,也是嘉兴人民追逐的精神内涵与传统英雄崇拜相契合的必然结果。嘉兴寺庙文化中,英雄崇拜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寄托着嘉兴民众的美好祝愿与对英雄文化的拥护,从这些民间英雄事迹的口口相传中汲取爱国,忠诚,向善的精神,从英雄崇拜与佛教相结合的民间信仰特殊形式中感受其中的相通之处,在从古至今的不断积累中衍生出新时代嘉兴人文精神。嘉兴寺庙文化中英雄崇拜对嘉兴民众的信仰与未来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寺庙文化的不断丰富,对英雄人物事迹的保护传承,引导健康向上的英雄崇拜信仰,领导嘉兴人民成为勇猛精进、勤善和美的新时代嘉兴人。

参考文献:

[1]史鹏飞.浅析民间庙宇重建现状[J].文艺生活,2015,(01).

[2]赵世瑜.明清时期中国民间寺庙文化初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0,(4).

[3]曾萍,梁贵华.吴头楚尾的萍乡寺庙文化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4]胡金凤,马学文.一百个地名故事[M].嘉兴市南湖区档案馆、嘉兴市南湖区文化馆,2009.

作者:王文慧 张文俐 马琳 单位:嘉兴学院文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