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保护研究

运河古镇历史文化特色保护研究

摘要: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镇现状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和特色挖掘,提出全镇域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合理利用以及功能更新和相关政策支撑等方面的保护策略,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特色保护的路径,引导历史文化保护与更新。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古镇,历史文化遗存,特色保护

扬州市邵伯镇具有1600多年的历史,作为大运河的交通节点,是大运河江苏段中历史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较高的古镇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先后于2006年年底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年底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邵伯镇地形平坦,水网纵横密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因运河而生的城镇,其历史发展也无不与运河及水系密切关联。自东晋谢安建邵伯埭后历代均在此建埭或闸,明初在邵伯增设水驿,清代驿道利用运河堤防,北经清江浦,通往北京,南经扬州,可达南方各省,邵伯的枢纽地位得以显现。自此南北舟车通道,商铺鳞次栉比,邵伯不仅是京杭运河线上文明遐迩的文化古镇,也是商旅流通著名的“大码头”。随着运河地位的衰退,交通方式的转型,邵伯镇在工业经济的带动下,以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生态宜居的水乡工贸型城镇为目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先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镇、江苏省重点中心镇。其变化与发展一直与运河的荣衰演进密切关联,是运河盛衰涨落变化的最佳见证者和展示者。

1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邵伯镇具有1600多年的历史,作为大运河的交通节点,因人流物流的大规模集散而成为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伴随着大运河涨落演替,不仅留下了因运河而生的历史空间格局、传统街区及建筑、古运河遗址、名人故居、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产,歌谣、民间传说、传统手工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留存了沿运河古镇而生的独有的水系、古堤、船闸、码头等古代水利水工设施。邵伯镇历史文化资源主要位于镇域西南,京杭运河东侧的历史镇区内。

1.1物质文化遗存。1.1.1邵伯镇大运河遗产邵伯自建埭以来便是运河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东晋、隋唐、明清、现代各个历史时期,水利航运设施类型丰富,邵伯镇大运河遗产现有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大运河淮扬主线江都段、邵伯古堤4处,均位于邵伯古镇西侧,航道、码头、船闸、古堤等见证了中国运河开凿与技术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与运河动态发展的变迁过程,是邵伯段运河成为利用自然与人工改造结合的杰出例证之一。1.1.2历史镇区邵伯镇历史镇区位于邵伯镇西侧,紧邻京杭运河,历史镇区西临京杭运河,历史镇区内有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较为集中和完整的传统住宅建筑以及大量的生活街巷,具有较为统一的整体风貌,是邵伯镇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邵伯镇历史文化街区街巷空间尺度宜人,较完整的保持了明清时期的街巷空间格局,能完整的体现街道、建筑与运河、码头所形成的关系。自建镇之始,紧邻京杭运河和大码头的条石街就作为重要的集散地,不仅是邵伯水陆交通要冲,而且是当时重要的居住与工商业中心,明清时期随着运河漕运功能的日益发展,邵伯条石街两岸米仓林立,商业发达。“河—堤—河—街”的空间形态逐步形成,体现了运河畔古镇的空间特色及发展脉络。自清末民初,运河水运衰落,邵伯条石街的繁华程度开始降低。建国后邵伯的古运河码头被废,邵伯条石街地位下降,由繁华的商业区逐渐转变为居住区。现状历史镇区保护着重强调文物建筑的保护,而忽视对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内除文保单位外,其余建筑从外观到形式都在逐步更新或相对破败,缺乏修缮。现状居住用地比例较高,而且其中老房子较多,居民居住条件较差,没有完整的配套设施,现有的居住环境与日益增长的现代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使得部分历史街区内的居民逐渐迁出,现状居民退休人员所占比重较大,人口面临老龄化,成年人外迁现象较为严重,缺少活力。街区内严重缺乏较为完整的文化娱乐设施,文教设施不完善,绿化景观差,尤其是公共绿地比例过低,历史镇区内停车场地严重缺乏。1.1.3文物古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2处,市级文保单位12处,建造年代多为明清时期,现状总体保存完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4处:邵伯条石街、邵伯镇徐氏住宅、邵伯镇庙巷口古井、邵伯镇金芝堂药店、邵伯巡检司旧址、露筋碑、邵伯大会堂、邵伯大浴室、盐邵船闸、邵伯镇水塔、邵伯船闸旧址、邵伯张福隆机械厂、邵伯镇渌洋养殖场大会堂、邵伯镇渌洋林场。1.1.4其他物质要素邵伯镇其他历史环境要素有古树4棵,古井2座,门楼、传统地面、门枕石、柱础等散落的历史环境与建筑要素。

1.2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邵伯镇的历史文化精髓,是邵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6大类24小类,其中包括部级民间音乐1项,省级民间音乐1项、省级民间文学1项,民间曲目6项,民间文艺8项,民间传说4项,传统手工艺1项。

2历史文化特色保护重点

2.1保护自然与人工改造结合的水利工程。邵伯镇大运河遗产现有明清运河故道、邵伯码头、大运河淮扬主线江都段、邵伯古堤4处。邵伯位于淮扬运河扬州段中部,在处理河湖关系、河江关系、河淮关系的工程措施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利用自然和人工改造结合的伟大成就和创造精神,现存的邵伯古堤、邵伯老船闸等不同时期的水利设施遗存,见证了中国运河开凿与技术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与运河动态发展的变迁过程,是当代最高水平的水工技术与管理的缩影,为研究中国水利发展史提供了重要依据,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保护运河畔千年古镇明清风貌。邵伯古镇“河—堤—河—街”的格局鲜明,真实的纪录了邵伯随着运河发展的变迁过程,并创造出独特的运河文化与生活,是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镇拥有比较完整的明清商业街的建筑空间格局,建筑类型丰富,街巷尺度宜人,展示了人的尺度、个性化和相互关怀;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形式的传统建筑共存,并达到了较高水平。保护“河—堤—河—街”的历史镇区格局,需重点保护邵伯古镇与运河的空间关系和生态景观环境,突出中大街、南大街主街以及邵伯明清运河故道两条空间轴线,严格控制沿街、沿河的建筑高度及其风貌,对历史环境要素与建(构)筑物进行保护与整治,保护并强化邵伯镇水陆双轴的空间格局。

2.3保护人文荟萃的淮扬文化。邵伯古镇少战乱,城镇发展史呈现比较完整的连续性,承载了大量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历史街区,文保单位,有价值的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文化等),反映了各历史时期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人们认识历史、体验文化的载体,也是维系当地社区共同文化生活和情感归宿的纽带,具有相当重要的情感意义和文化价值。保护文化传承的延续性在邵伯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研究淮扬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3历史文化特色保护策略

镇域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均为研究对象,采取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措施,构成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街区、其他物质文化遗存四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方面的保护内容。

3.1镇域层面的特色挖掘和保护。邵伯镇位于邵伯湖、大运河和盐邵河的环抱中,是大运河畔典型的苏中水乡。在镇域保护层面,保护邵伯镇周边的运河河道网络及以邵伯湖为依托的自然生态风貌,保护邵伯镇西侧的“湖漕”关系,突出运河及邵伯湖等水系两侧的自然、野趣的生态风貌景观。重点从人文资源、生态水图系资源、交通条件、村庄特色风貌四个方面,构建“一心、一带、三区、两沿、多点”的特色保护框架。一心:即邵伯古镇历史文化风貌区,是全镇人文景观资源荟萃的地区,集中展示古运河文化和邵伯明清商贸重镇的历史传统风貌。一带:即京杭运河景观风光带,包括沿运河的湿地区域,重点展示运河航运文化及沿线湿地风貌。三区:即以渌洋湖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为特色的渌洋湖自然生态景观区、以邵伯湖重要湿地为特色的邵伯湖生态湿地景观区和以邵伯镇稻虾连作为特色的农业观光区。两沿:即以生态农业风光为主的沿戚墅河特色风光带和以城镇风貌特色为主沿盐邵河特色风光带。多点:即以湖荡湿地和产业为特色的两个特色村。

3.2历史文化传承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只限于被人参观,而应体现其作为建筑及场所的功能性,以旅游带动邵伯镇的经济发展,从而吸引资金的流入。经过对邵伯镇发展的优劣条件的综合考虑,在立足自身、环比周边同类古镇的市场定位的基础上,重点提升古镇人气,恢复古镇活力,将邵伯古镇逐步打造为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市井与高雅宁静和谐交融的江南水乡人居古镇,充分展示历史遗产价值,使其成为经典的运河文化和古镇线路,通过发展旅游,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3.3功能更新与相关政策保障。历史镇区的发展在功能上、物质空间上实现多样化才能具有活力,而不仅仅用于游客观赏和居住。首先用地功能调整,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开敞空间、道路、停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用地。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增加能够在夜晚留住游客的设施,改变其单一的居住功能。实现居民增收致富,促进当地居民就地就近就业。鼓励居民以出租房屋、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特色产品经营。积极引导和鼓励失地农民投身旅游业,使古镇居民成为旅游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4结语

邵伯镇在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物质历史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情况下,在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本体、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如何能够合理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人居环境,才是历史特色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作者:陈华 汪涛 单位: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 中心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