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园的文化价值与建设发展

运河园的文化价值与建设发展

浙江省绍兴市浙东运河水环境整治从2002年开始,经过一年建设建成了绍兴越城区、柯桥区交界段的“运河园”。2006年年底,“运河园”工程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古建工程金奖;2007年8月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运河园区域正在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

一、文化自信———建设精品工程

21世纪初,大运河申遗工作尚未开展,绍兴水利建设者依靠对文化的热爱和文化自觉,确定“运河园”建设主题为“传承古越文脉,展示水乡风情”,工程定位上要求高品位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标准布展,做成精品工程。

1.浙东运河的价值地位。(1)中国先秦时期的人工运河据《越绝书》卷八记载:“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说明这条古运河在先秦时期已经建成,既是越国的基础设施,也是最大的公益工程,而且通过钱塘江沟通吴越两地,通过沿海连通海外。(2)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自秦始皇巡越开始,这条运河就一直是中国大运河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大业中将东巡会稽,乃发民开江南河”,说明隋炀帝开挖江南运河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东巡会稽;至宋代浙东运河成为国家运河最重要的一段;清代在国家运河地图中标记绍兴为大运河南端。(3)振兴经济的黄金水道在越国“生聚教训”时期,山阴故水道富兴经济,基础保障作用显著。晋代贺循开凿运河,首先是为溉田,之后航运功能随之扩大。到南宋,浙东运河的作用地位不断提升,运河周边的城市经济较发达。(4)涵养文化的重要源流古运河是古越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之源。越国古都、山水风光、名人文化著称于世。唐代诗人元稹描写这里“会稽天下本无俦”。(5)海上丝绸之路南起始段浙东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甚早,越国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是以山阴故水道为主要航线。从越国的固陵、句章开始形成的对外港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繁华,与绍兴丰盛物产与宁波良港融为一体,形成了中国大运河南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唯一出口。(6)中国保存最好的运河之一浙东运河约200km的主航道至今保存完好,并仍在发挥水利、航运、文化、生态、经济等重要作用。

2.营造“水天一色”的生态氛围。“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有山多抱野,无水不连天。”是绍兴运河沿线人文风情与自然生态的写照。(1)碧水长河古运河治理首先要做到水清。所以河道水清、流畅是首要的。开展全线疏浚,拓宽河道,实施水面保洁,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日常河道无漂浮物,及时清除河道设障。(2)白玉长堤以本地天然石材,以传统工艺干砌成岸,与河岸自然结合成一体,显示了一种和谐之美。运河之岸距水面大约在1m,形成岸路相连,桥景相配的景观。游人行走其间可以感受“山阴道上行,如在镜在游”的意境。(3)绿色长廊浙东运河呈东西向贯穿绍兴平原,清水河道与生态河岸组合,相得益彰。因此沿河绿带规划建设多在30m以上,部分地段到60m。

3.保护文脉,古为今用。全面系统保护历史文化是一项创新性工作。(1)保护历史遗存运河沿岸众多的石塘、路、桥、亭、寺是运河的主体组成部分,文物价值很高,是绍兴人民历史活动凝聚的“活化石”,是文献之外能传达时代政治、经济、民俗、宗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在运河整治中要高度重视对这些文化遗存和景观的保护。(2)收集古材料将旧村改造中拆迁出来的老石板、老条石,以及被拆除的老石亭、古桥、古文化遗存等构件收集起来,把它们恰当用于园景之中,彰显特色。(3)选种古树名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名木。古运河的绿化种植,以选种传统乌桕、苦楝、桂、柳、桃、松、竹、梅、紫藤等。古树名木,方显古运河的传统风采。

4.建成经典园林。“运河园”由记载历史文化的“运河纪事”、集聚水乡风情的“沿河风情”、展示桥乡精品的“古桥遗存”、再现千艘万舻的“浪桨风帆”、展示唐代诗人作品经典的“唐诗始路”、以宋高宗于此避战乱之难故事为主题设置的“缘木古渡”等6个景区组成。

二、文化自觉———不断提升文化品质

1.孜孜以求。“运河园”工程部分于2002年始建,到2003年基本建成,而其中的文化布展直到2006年年底增添完善仍在进行。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长期努力,难有精品之作。2.编辑成书古运河整治办组织力量对建设过程、文化内容、特色、主要经验进行梳理整合,以图文并茂形式编辑出版《浙东运河———绍兴运河园》等。除了介绍、传播运河文化,更是鞭策、敦促民众不要忘记身边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水文化。

3.不懈努力。2009年因高桥立交桥建设,绍兴市人民政府决定迁建运河园大门及“运河纪事”景区。面对交通建设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建设者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按照“传承文脉、统一风格、建设精品”要求,集聚优势,依靠社会各界支持历时一年余工程告成。新“运河纪事”景区一是气势宏大。借水、借势,面积由原1.2万m2增至3万余m2。东连绍兴古都,西接柯桥新城,南通鉴湖,北达三江,境界无限。王城东、西两桥遥相呼应,其势壮观;运河古桥群和高桥立交桥连成一体,古今相融。二是文化深厚。体现整体性,除原作迁建,又添牌坊“运河八景”、景墙大运河图浮雕、古条石“人”字造型、古今名人运河题记、古石构件展区等,聚文化风情之菁华。三是园景幽雅。以水为纽带,路、桥、亭、石、绿巧妙组合,形成古渡横碧、名人题记、丹枫迎送、双桥相望、清楼观莲、浮雕思古6景观。

4.展示经典。浙东运河能最后列入大运河申遗范围并取得成功,与绍兴重视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并在保护工程中展示、弘扬分不开,其中“运河园”保护和建设示范作用显著。2013年“中国大运河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战略论坛”在绍兴举行,这是对绍兴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水利风景区、水文化成绩的充分肯定。

三、文化创新———铸就历史丰碑

1.浙东运河文化园。在组织全面调研基础上,认真贯彻“不搞大开发,实施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要求,整合资源,决策在“运河园”水陆交通区域建“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项目东起大越路、南临浙东运河、西至半岛花园、北靠凤林西路,分文博、文创、文旅三大功能区域。建设运河博物馆主馆、运河博物馆副馆(淡水鱼水族馆)、国际垂钓竞技中心、文商旅区、公园等,总建筑面积约12.4万m2,总投资概算约15亿元。目标是将其建设成融文博、文创、文旅于一体的城市公园功能博物园。工程于2020年3月1日开工,计划2020年年底完成博物馆区建筑工程,2021年年底开馆;文商旅区2022年年底完工。

2.区块文化融合。(1)扎实的基础课题自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3月,完成《浙东运河专题研究(文字部分)》41个课题研究200余万字、《浙东运河专题研究(图照部分)》约5000余幅等文稿资料收集。(2)完成《浙东运河博物馆陈列大纲文本》设计确定浙东运河博物馆共6个展厅:序厅(伟大工程、宝贵遗产———中国大运河与浙东运河)、展厅一(沧海桑田、地平天成)、展厅二(千古名河、水运伟绩)、展厅三(富兴百业、海内巨邑)、展厅四(人文荟萃、各领风骚)、展厅五(承前启后、璀璨前程)。《文本》将浙东运河置于大运河总体框架下,以浙东运河为展陈重点,结构合理,叙事宏大,重点反映了两千年来浙东运河工程体系及水运的演变,以及浙东运河历史地位、技术与文化遗产价值。展陈内容在浙东运河主线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视角,全方位系统地呈现出浙东区域丰厚的自然史、人文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3)开展《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场外文化景观大纲》编制编制《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场外文化景观布展大纲》,把运河文化园和原“运河园”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个中心,两条主线”的总框架。一个中心即以“越台”为中心的浙东运河文化园核心广场;两条主线即“一条运河诗路带、一条水上游乐线”。

四、结语

从浙东运河绍兴运河园的建设、发展到不断丰富完善的历程中,得到以下体会:①文化是河流之魂。历经2500年之久的浙东运河文化璀璨、文史鸿深、记载历史、传承文脉。②文化必须持之以恒的保护、传承。作为有情怀的水利人,必须热爱文化、学习文化、保护文化。③文化、生态、旅游的融合是水利风景区创新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姚汉源.京杭运河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2]陈桥驿.中国运河开发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8.

作者:邱志荣 金小军 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鉴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