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下二人台传承新路径探析

新时代文化下二人台传承新路径探析

【摘要】河曲是山西西北地区具备浓郁西口文化的地带,河曲二人台真实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的感情愿望,为后人留下灿烂的文化遗产。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其文化、价值以及生活方式也正冲击着河曲的传统文化。河曲二人台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研究并推进河曲二人台的新发展及传承新路径,从业者们责无旁贷。

【关键词】河曲二人台;传承;新路径

河曲二人台作为山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河曲二人台的发展陷入困境。如何摆脱困难的局面,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现状

关于河曲二人台,前辈们已对二人台的发掘、采集、实地考察,做出记录。其成果大体体现在音乐唱腔、曲牌、剧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二人台的源流、音乐形态等方面。笔者跟随课题组研究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职业教育模式的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实践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先后三次去到河曲县文化馆、河曲二人台艺术团、有幸采访到部级传承人辛礼生老师、贾德义、邬新田、刘玉贵等专家,采取了实地调查、交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河曲二人台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河曲民歌二人台在新时代的发展前途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生存环境。任何一种音乐是离不开社会生活时空环境的。在同一人类社会中,由于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特有的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河曲民歌二人台艺人根据河曲生境“理性”认知的结果,是艺人选择的生计方式,是河曲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1.自然环境河曲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位于黄土高原,自宋置县,秋火山县,金贞元年(公元年1153)改名河曲县。毗邻陕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地势上东高西低,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每年的平均气温徘徊在6.7-8.9摄氏度之间,一月份气氛低于零下10摄氏度,七月超过20摄氏度,年降雨量不到500毫米,无霜期五个月,日照时间2500小时。黄河围绕着河曲县流过,只有北面除外,河曲的名字也是因此而来,河曲县在古代被作为边塞关口使用,一直以来都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地区的经济以及文化核心所在地域。过去交通闭塞,河曲水上通道成为贸易往来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正是因此,河曲发展成为了重要的水旱码头,西门外黄河口岸成为了重要的港口,来自全国的商人们都聚集到了河曲地带,造就了当时繁盛一时的河曲县城。[1]现在河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再依靠种地而生活,经济发展涉足运输业、旅游业、文化产业等等。2.社会环境河曲为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边塞的要冲,是历代部族侵略中原的跳板,战争连年不断。河曲也是历代皇帝西巡的必经之地。自东汉的汉桓帝开始,明代的正德皇帝、清代的康熙皇帝,他们都曾通过渡口。这说明河曲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还是通往西部走廊的必经之路。历史考古也证明河曲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2]

二、传统传承方式

(一)民间活动节日传承。1.祭祀传承。一年一度的河曲西口古渡河灯节,不仅是一个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民俗盛典,更是中国传统节日和地方民间音乐相融合的典型代表。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到十六,河曲县都会举行为期三天的放河灯活动,主要象征祭祀河神大禹,追悼亡灵、祈求河路太平。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新的内容不断充实。在河灯节上,以丰富的民间音乐,尤其是二人台献演或举办民歌二人台艺术交流比赛为其主要的活动内容,历年河灯节活动举行得非常成功,参加人数众多,艺术团的演员们辛苦排练,每次都会听到新老演员演唱的曲目,如张美兰独唱的民歌《谁也比不上妹妹好》;胡秀珍、许海霞、白秋香演唱的《送情郎》;新老艺人的演唱真情流露,情感细腻。随着社会和文化变迁,加入了一些焰火表演,这是新时代社会环境中变迁的产物,是民间节日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动力。

(二)民俗传承。1.河曲乡村的“闹红火”习俗。晋西北的乡村,由于交通不便,历史上形成相对的封闭和独立,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在节日里“闹红火”的乡俗。其中,各种“红火”和河曲民歌对于穷乡僻壤的村庄来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精神文化娱乐形式。河曲的乡村大多坐落于偏僻山区,每年正月元宵节是人们“闹红火”的唯一时刻,其中“河曲民歌二人台”的演唱贴近生活,如二人台剧目《捏软糕》,极具乡土生活气息,他们感叹到:看二人台就像吃酸捞饭,看不厌、吃不烦。看戏构成河曲村民鲜活的生活常态,这是“闹红火”的现实生活写照。笔者于2015年正月现场观看演出,寒风刺骨,群众之多,场景壮观。2.人生礼仪。民间班社经常由于各种生活礼仪被个人请去助兴,长期的参与使民间班社与各种人生礼仪构成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河曲民歌二人台主要参与成人仪式、婚礼和葬礼仪式。(1)乡村成人礼仪在河曲的城镇和农村,至今延续着一种传统的仪式:当孩子12岁时,举行隆重的成年礼仪,即12岁开锁,从而标志成人。一根红绳,两个铜锁,辟邪除瘟,意味“锁住生命”也为“长命锁”。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碰撞,现代成人礼仪比传统的内容丰富多彩,不变的是,二人台演出是永不缺席的节目。演出的曲目一般是《拜大年》、《挂红灯》等一些喜庆的歌曲。(2)乡村婚嫁礼仪河曲乡村,地理封闭,婚礼是人生和家庭的大事,无论家庭条件如何,男方家都会请来二人台为婚礼助兴,有旺家族的象征。结婚必请二人台来演出,二人台始终是闹“红火”的象征,在娶亲、回门等婚礼过程中,二人台自始至终伴随其中,一家结婚,全村欢乐。二人台与婚礼融为一体,主家欢乐,村民同贺,一幅其乐融融的民俗画。婚礼仪式中保留了许多风俗,独具特色。二人台成为婚礼中的重要参与形式,演出内容如《拜大年》、《一对对鸳鸯水上漂》、《十对花》、《双喜临门》、《洞房》等。

三、传承新路径

十八大以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各族人民提升精神文化需求的出发点,“西口文化”也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线,对于西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尽心尽力。

(一)非遗进景区常态化、普惠群众。非遗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但非遗保护不是静止不动的,非遗保护传承需要活生生的,融入当代生活。如忻州市、河曲县二人台艺术团举行送戏进景区活动,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上演小品《呼唤和平》和《闹元宵》、《五哥放羊》、《走西口》等二人台传统小戏,《婆媳三代》、《双喜临门》等二人台现代小戏,还有《挂红灯》、《红红火火二人台》、《兰花花》等民歌二人台精品对唱歌伴舞。演出剧目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受到游客朋友们的高度赞赏。

(二)打造文化名片、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党的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加强文化建设,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根植于新时代的青少年心中,鼓励青年人编创新剧目,让文化创作扎根于河曲这篇热土,生根发芽。2013年,中国保利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作为定点帮扶单位,以教育帮扶,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中国艺术文化名片。之后,在中国保利集团的帮扶下,开始了河曲二人台的全国巡演之路,2014年河曲民歌、二人台开始在全国六十多家保利院线演出,并举办知识讲座,河曲民歌和二人台备受关注,进而让二人台越走越远,也让从事二人台演出的演员充满了自信,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唤醒几代人的记忆。

(三)文旅融合。河曲作为汉族的边疆地带,特殊的地理形势使这里成为华夏(汉)与戎狄(胡)民族错综交错的历史大舞台。娘娘滩的传说,说明自汉代以来这里就是边疆的流放之地,形成晋文化之中边缘文化的特征。明代长城是这里最突出的边塞景观,至今仍依稀可见一座座古长城烽火台,或屹立、或俯身,不失当年古塞雄风。古代屯兵营寨林立于黄河沿岸,至今以“营、寨、堡”为名的村庄很多。河曲于晋国开始,晋民族与戎狄族有文化、贸易、通婚等自然融合的活动,进入战国,作为赵国疆域之,与胡人进行大量渗透融合,经历秦汉匈奴与汉民杂居,在唐末五代成为北方少数民族决战千里的古战场,明代以来,河曲边地战火不绝,万历年间筑起长城。正是由于数不清的征战,使这里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人物,如民族英雄杨家将。至今,这里的杨家寨、火山遗址都为后人留下许多金戈铁马的壮丽篇章。

(四)短视频提升关注度。随着智能化设备日益普及,看、拍短视频,取代了昔日的娱乐方式。我们可以借抖音、快手受众年轻化、移动化、碎片化、场景化、流量大的优势,提升河曲二人台及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非物质遗产文化河曲二人台在当地情境中更真实,而随手拍摄、随时上传,可以方便快捷的记录与传播。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因为短视频制作流程简单,人人都能参与,能真实反应河曲二人台的艺术情境,原汁原味地展现二人台的文化语境,极大的丰富了河曲二人台的表现力。相信长期的、海量的传播,能逐渐提升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配以适当的特效,能使传统文化中的亮点更突出、更精彩,唤起人们情感共鸣,为人们带来真、善、美的享受,同时让河曲二人台及非遗在传播过程中新鲜而充满活力,才能真正将传统文化扎根于群众内心,才能拥有真正的传承价值。

四、结语

河曲二人台是山西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融合了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常年的战争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雄浑的历史足音,成就了二人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生存环境,也为后人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河曲二人台的生态环境、演唱状况、曲目流传及文化产业化价值,对于我们在新时代下有效传承河曲二人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红.当代社会变迁中的二人台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28,48.

[2]河曲县志编撰委员会.河曲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4-48.

作者:徐晓洁 单位: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旅游文化与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