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视域下的传统文化论文

创业教育视域下的传统文化论文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创业教育的价值

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代表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于东方之林的肥沃土壤。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一)“爱国”文化增强主体认同、创业自信,丰富创业文化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国历史上无数的志士仁人书写了精彩纷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篇章,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等,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蕴藏着“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铸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现阶段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凝聚到为国家统一、繁荣和富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上。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激发当代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和价值观自信,利于形成共同的团队愿景,增强其创业团队的主体认同感和面对挫折、坚定信念的执著力。

(二)“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夯实创业文化基础

古代圣贤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谐理念,如提倡“天人合一”的精神,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和为贵”思想,利于营造和谐和睦共处的人际关系;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应尊重历史自然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和”文化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这种普遍和谐的观念体现了传统文化宽容的品格和智慧”。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学习,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创业环境,激发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自由、平等、守信的“契约精神”,形成凝心聚力的团队。大学生创业不能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甚至仅为赚钱满足自我的物质需要;应合法创业、守法经营,守住道德的底线,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三)“信”文化崇尚诚信守信、合法经营,构建创业文化核心

“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一个人基本的五种道德,称为“五达德”。诚信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深邃的见解和丰富的内涵。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古人讲诚信、守诺言案例很多,宋就“以诚感人”、季礼“赠剑”、季布“一诺千金”就是典型例子。这样的文化思想精华对促进商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儒家“义利观”的价值核心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在经济交往中表现为重信守信,经营者除追求经济利益还应注重追求高尚的人格,表现在经济活动中即为孔子所说的“义以生利,利以平民”。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曾说“:一个企业的开发意味着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在社会转型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等落后道德拥有市场,出现炫富、毒奶粉、小悦悦事件等大量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现象,需要大学生发扬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培养高尚的个人情操,做严守法律、恪守道德的良好公民。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过程中,应使诚信教育贯穿始终“,民无信不立”“童叟无欺”等诚信观应成为当前经济模式下必须遵守的商业准则。

二、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创业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创业教育风生水起,探索出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模式等多样创业教育模式,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在整体上相对滞后,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意识淡薄,缺乏创业思维与创业精神方面的教育,其主要原因是:

(一)大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感不高

传统文化蕴藏着指导人们创业的价值追求、行为理念,也包含着对创业的巨大偏见,受传统“重士轻商“”重农轻商“”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典型表现是把“商业”列入“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在历代经济立法中,抑商政策是重要的一部分,新兴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们认为“‘工商重则国贫’,工商是动乱的根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压制、限制工商业,尤其是商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商业的认同感,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使创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受很大限制,直接影响了当代高校创业教育、家庭教育及大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

“中国的几千年来是一个重人伦、重整体、人们习惯与在‘大我’,甚至‘无我’的集群化共同体中生活”,塑造了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但同时也形成了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顺其自然、害怕竞争的思想,创业所需的竞争、进取、开放、独立等品格失去了其生存的文化沃土。中国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期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大多数人的基本价值取向。加上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忽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中重智商轻情商、重分数轻人格养成、重书本知识轻综合素质等普遍教育行为,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发展,导致高校大学生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挫伤,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将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不竭的智力支持,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价值。作为当代大学生,应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自觉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继承发展、兼收并蓄是大学生创业与立身处世的根本。

(一)转变就业观念,孕育创业氛围

针对传统文化中“抑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维理念,创业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完成从“天之骄子”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培养他们的创业动机、志向、信念,激发他们强烈的创业愿望,把“君子不为”的低贱职业转变为“香饽饽”。“‘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隐含了一个道理:宽松的环境是创业活动的有效保障。”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从舆论导向、社会宣传、价值观念上鼓励创业、崇尚创业,提倡人人想创业、会创业、敢创业的社会氛围,倡导与人为善、关爱宽容、和衷共济、发展共赢的社会风尚,营造崇尚创造、褒奖成功、宽容失败,善待他人,善于合作的和谐创业环境。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崇德尚学”道德养成的人文精神以及“专心致志,知难而进”的学习态度等均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能为当代大学创业实践提供学思结合、理论实践结合的精神财富。创业是极具挑战性的社会活动,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必须挖掘和梳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遗产,赋予这些思想以新的理解和内涵。

1.创新精神。

先秦时期众多文人学者以独特的视角、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和超越时代的睿智卓识,创立各自的思想、学说。形成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儒、道、法、墨、兵、杂、名、纵横、阴阳、小说等“百家”学派,使先秦诸子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代。大学生要站在时代的浪尖上,敢于创立自己的“学派”,兼容并蓄、推陈出新。

2.团结协作精神。

传统文化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深刻地体现了“爱人”的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3.竞争意识。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虽屡屡碰壁,仍“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认为“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在中国历史上,“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均充分反映了刚窘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努力、积极进取。

(三)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最先建构的学术宗旨和思想体系,他说“‘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工夫,全不曾道着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说的是“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作两件去做’,从而肯定它们是一个不能割裂的同一过程,以使人们能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顺利克服那‘不善的念’”。引导人们不要将道德认知与生活实践分开,后逐渐演化为“知”指科学知识“,行”指人的实践,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强调“亲知”,即从“行”中,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知行合一”充分地解决创业活动何以可能的问题。

1.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应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中,高校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启发、诱导、挖掘大学生创业潜能,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具有行业特征、学院特色、创业特点的体现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成果孵化方式。可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实施“‘专业+创业’的复合型人才教育方式”;创立创业教育网站,提供创业知识、创业案例、创业模拟等学习内容,开展自测训练和创业指导;培养创新力、行动领先、关系能力和把握机会与创造机遇的能力,学会识别和评估市场机会,学习如何制订创业计划书,加强创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2.鼓励大学生参加创业实践。

创业实践活动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个性,开发和释放各种潜能,实现创业教育目的的重要方式和手段。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经典诵读、名著欣赏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通过献爱心活动、志愿者活动和日常行为规范评估等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水平,引导他们以传统文化中的仁人君子为楷模,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完善自我人格;通过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创业能力的场所,如创业实习基地、商业一条街和创业园等,让大学生体悟创业过程和创业价值,以全面提高创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把一些创业活动的优秀成果直接推向市场;组织学生参加“GYB”“SYB”等创业培训,带领学生考察企业创业的经历和经营状况,邀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和成功人士开展创业方面的讲座;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课题或协助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激发专业学习的热情。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核心和本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哲理的、有启示意义的文化、理念、制度内涵等,对各方面发展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同样可以运用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精神的形成中。“爱国”文化“、和”文化和“信”文化因其与创业文化的高度契合性成为创业教育的基础与核心。创业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和提升国家活力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创业认同感不高、教育目的和价值取向产生偏差等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和解释力,且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财富。传统文化视域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的培养、塑造及创业教育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作者:阚兴辉 王刚 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