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探析

新时代传统文化思想研究探析

摘要:学术界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以及对待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研究评析

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珍视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途径等问题,给予详细阐述,形成了系统的传统文化思想。学者们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一、学术界研究概况

国内学术界关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的十八大以后,近三年来,国内关于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截至目前,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主要有《谈治国理政(第一、第二、第三卷)》《用典》《平易近人———的语言力量》《讲故事》《梁家河》等,著作为研究传统文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在中国知网,以“的传统文化思想”“的传统文化观”为主题,共检索到246份文献。对传统文化思想最早的研究是2014年王杰在《人民论坛》上发表的《传统文化观三个重要方面》[2],最新一篇是2021年4月盛杨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的《传统文化观视域的学校德育》[3]。这些研究成果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人们全面正确把握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学术界论述的主要问题

(一)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

李净、谢霄男将传统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核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统一、三个层次和四个方法,即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实现传统文化与文化现实相统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统一,注重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层面的传统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采取夯实基础、培元、继承和发展、创造和改造、深挖的方法[4]。赖雄麟、李健从民本观、治国观、廉政观和修养观等方面论述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容[5]。通过梳理可看出,研究者们认为的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内涵可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寄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6],“如果它被遗弃了,就会切断精神命脉”[7]。世界上许多古代的文明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而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仍然能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十分珍视。在历史的行进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传统文化的沉淀中得到孕育,成为“精神命脉”的精华。它们铸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中华儿女不管身处何方,都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印记。翻阅浩瀚的传统文化典籍,感悟古代先贤的思想智慧,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着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向往和价值追求。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基础。理论不能脱离现实的文化基础独立出现,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才能诞生和发展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8]。改革开放后,不同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它虽然形成于改革开放后的实践中,但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彰显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凝聚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衡量指标之一,体现了一个国家对社会文化资源的利用开发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本值得认真品味的书,凝结着先哲的智慧,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历史镜鉴,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9],既有国家动荡百姓生灵涂炭的反思教训,也有太平盛世居民安居乐业的成功经验。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体现了为国分忧,为人民谋福的政治抱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舍己为民的奉献精神,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引领社会发展、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文明进步提供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中国古代先贤的智慧,体现了他们对人类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探寻,回答了有关人类生存发展的众多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超时空、超地域的特征,能为其他民族和国家提供解决发展难题的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7]。战争、饥荒、发展等问题是当今世界性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国提出的合作共赢世界秩序的构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这些方案的背后蕴藏的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仁爱思想、合和思想等。

(二)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探讨了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冯思淇认为,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0]。奚玲、崔楠指出,把握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中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树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传统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可概括为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

1.理论方面

传统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渊源[12],系统阐释传统文化,提出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科学解释了我党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我们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并给出了全面地回答,从而匡正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正如所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经受住历史风浪考验的精神动力。将“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充分运用到治国理政中,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很好地解答了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途径问题。

2.实践层面

对于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以及时代价值,传统文化思想给予全面回答,它科学地阐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指出,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获得充足的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综合素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指导推进作用。特别是在丰富人们对精神和文化要求、促进社会向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体现了古代圣贤对自然规律的探究,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现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三)关于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方法

李燕、周良书认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要分精华、分糟粕,反对两种虚无主义,重视宣传教育功能[13]。李军指出,提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改造和创新发展,不仅澄清了处理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倾向,而且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途径[14]。学术界认为,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大部分学者认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的科学方法是扬弃性继承和双创性发展。

1.扬弃性继承

思想文化和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在人们认知水平以及时代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不合时宜、消极、糟粕的东西。这就需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8],使其不仅能够适应时展,并且不失其精华部分。对于那些糟粕性思想,如封建迷信、重男轻女等,要坚决扔掉。对于积极合理的因素,如孝道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等必须积极继承和发展。

2.双创性发展

强调,为了实现传统文化能够始终充满活力,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创造性转化,就是要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对传统文化过时的外部形式进行改造,保留它们的内在价值,使之能够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需求相适应。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根据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让其具有时代特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者相辅相成[15]。只有把二者协调推进,才能使传统文化充满活力,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三、结论

目前的研究对于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也有值得关注和进一步深入思考的地方。学者们对传统文化思想的内涵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对人们全面认识、把握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然有继承的特点,但不能简单照搬,更不能直接拿来,应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为人们全面正确把握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秋准 欧阳国庆 马波 单位:广州软件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