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名城建设路径

新时代文化名城建设路径

摘要:本文对新时代常州文化名城建设路径进行了阐述,一是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二是基于常州大运河文化资源。

关键词:新时代;常州;体育文化

1基于红色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新时代常州文化名城建设路径

1.1常州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需要兼容并蓄,树立“大文化”史观。常州现有部级文保单位1处、市级文保单位4处、县(区)级文保单位6处,走访这些单位最大的感触是展品或视频呈现出的红色历史、红色记忆,厚重、久远,有种透过橱窗触摸历史的感觉,既熟悉又陌生。当然,这种感触不是只在探寻常州红色文化资源时才会产生,走访全国各地红色文化时同样的感触也存在[2]。站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角度,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存的红色史料十分有限,尽管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完善过党史,补充过地方志,但是历史留存的以及现在研究的关于具体的红色事件形成的材料仍旧十分缺乏;二是常州现有的红色文化遗迹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对于文字与视频等可传播、随处可看的教育材料,放在历史遗留的狭小空间里,难以形成红色文化的视觉冲击感。

1.2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需要放大“常州三杰”品牌效应,展现常州红色文化魅力。常州市现存的乡村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有33处,分布在溧阳、金坛市、新北、武进等地。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0处、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1处、革命领导人故居3处、纪念设施15处、烈士墓3处、损毁遗址4处,红色文化资源不可谓不多。但是,与常州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常州红色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水平,红色体育文化的影响更无从谈起。加大常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升到城市精神文化建设的高度,一座城市,呈现出一种精神气质,提及张太雷、瞿秋白或恽代英,人们潜意识下的反应就是常州,并能随口讲出很多故事来。人因城而闻名,城因人而更凝聚人气,这是红色文化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二是出台涵盖体育在内的常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用市场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工作。发掘资源与市场的最佳结合点,将各地分散的红色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做大常州红色旅游。以经济效益带动品牌效益,市场经济与红色教育齐头并进。如孟河古镇、杨桥古村、焦溪古村等古街、古镇在打造特色小镇时,可以有选择地结合常州红色有序进行。

2基于大运河文化资源新时代常州文化名城建设路径

2.1常州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基于“惠民生促发展”的设计理念,深挖城市内涵。常州大运河保护开发工作仅仅为了开发而开发是远远不够的。对运河古迹的修缮,运河两岸的步道铺设,加之灯光、图文向游客讲述历史常州,仅仅是运河开发工作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基于现有的运河设施提高民生质量,建设好当今的常州。民生的好坏,百姓口口相传,口碑即金杯。常州市民汇集到运河两岸或者运河链接的公园进行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市民在集群的体育生活中有了健身的同伴,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归属感,身体健康质量自然也就提升了,运河开发的最大社会效益也就体现了出来;第三步是以大运河开发为契机,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不断开拓常州宜居城市建设。常州地铁的诞生对常州市民最直接的思想冲击是地铁即城市未来的骨架,大运河曾经也是常州古城的骨架,未来,常州大运河依然可以是这座宜居城市的骨架,只是承载的功能由过去的经济功能变成了当前乃至未来观光、休闲、健身、游憩的线路或者休闲产业基地。所以,以运河作线以古迹作珍珠式的开发工作,只适合于前期资金有限,景点知名度不高的运河开发背景[3]。一旦大运河开发工作深入人心,把更多的市民吸纳过来,大运河现在的开发容量是不够的。未来,常州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始终坚持“惠民生促发展”的设计理念,深挖城市内涵,才能更好为城市发展服务。具体如何开发,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大运河发展规划设计,在当前串珠成链、连线成面,因地制宜的基础上,要从宏观上把控,治河是为了更好地治城,站在治理城市的高度治理运河,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将民生放在第一位;二是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相辅助,调动全常州运河治理的积极性,打造常州大运河休闲体育产业链。对于自行车骑行都来说,川藏线、京杭运河线都是热点的骑行路线。常州政府可以沿运河线有选择地进行自行车骑行道建设,这样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也能够吸引市民及外地骑行爱好者参与进来,口碑有了,社会资金自然就会聚集过来;三是大运河开发要借鉴恐龙园发展经验,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常州城市品牌。中华恐龙园在全国美誉度甚高,已经成为来常州旅游的首选之地。从商业价值上看,恐龙园、迪诺水镇、奥特莱斯等一体化的商业模式,较运河五号等运河沿线的商业运营有太多运作理念可以挖掘。大运河的商业定位上,可设定为夜生活聚集区,让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在常州的夜空下合理碰撞。

2.2常州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要把游客“引进来、留得住”,以运河休闲旅游为纽带,提升城市的整体效益。当前,常州大运河吸引的主要是常州本地市民,无论是刚建好的运河健身路径,还是通过运河衔接的红梅公园、东坡公园,多为常州市民休闲娱乐之用,这些地方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并不高。来常州的游客可能会选择淹城春秋乐园、淹城动物园、江南环球港,对于常州大运河的特色了解甚少。未来,常州大运河开发需要借助休闲旅游发力,打造运动城市、健康城市、体育城市。运河沿线的商业要素开发要与体育健身产业在体验性、包容性、延伸性以及聚集性等要素衔接,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体育需求、休闲需求,借力发力,共同发展。具体地讲,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在对接前应考虑消费者的体验需求,对接时应深挖二者的互补性以及可共享的资源,通过实践最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双向延伸与对接,最终实现体育产业与运河商业的资源共享、关联互补,以及产业链延伸[4]。

参考文献

[1]卢长宝,于然海,段奕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J].体育科学,2011,31(09):27~33.

[2]常州市古运河旅游总体规划[EB/OL].

[3]常州最美规划古韵新风都在常州大运河风景路不要错过[EB/OL].

作者:闫杰 单位: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