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类论文范例

土木类论文

土木类论文范文1

文章选取了土木工程学科的17种中文核心期刊为样本刊,运用现代文献计量研究的方法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公布的相关数据,选取了样本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等数据进行了解读,发现基于文献引证分析的计量评价方法与传统的期刊品牌和影响力的同行评价并无矛盾,用好这些数据将对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大有帮助。

关键词:

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品牌和影响力;影响因子;平均引文数;web即年下载率

1引言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发展和交流的工具,既积累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学术人才。在当今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虽然学术成果、发表的渠道日趋广泛,传播变得相对容易,但作为学术论文定向的媒介,学术期刊的作用依然是巨大的。随着学术资源的不断整合,学术界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成果群体。具有品牌和影响力的核心学术期刊,即便是以市场规律去运作依然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考察目前我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期刊评价系统,以《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影响最为深远。自其1992年首次研究报告以来,在我国学术界已得到广泛认可,并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成为评价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要目总览》2011年版在“TU建筑科学”类共收录了263种源期刊,并遴选出33种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占比为12.5%,低于《要目总览》的核心期刊平均选出率[1]。核心期刊不论是论文质量还是出版的及时性、规范性都得到了社会特别是学术界的承认和重视,也是绝大多数优秀论文在国内的首发平台。系统梳理、了解、评价土木工程类的核心期刊,可以让学界特别是作为个体的读者、作者能较为宏观、全面地了解本专业的高端期刊,更加便于选择性阅读和投稿。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发起研究和编辑的《要目总览》已历时二十余年,在受到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的同时,还在全国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中变相演化成为对论文质量评价的一个手段。由于《要目总览》只公布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并没有公布具体评价数据和过程,故不能对每一种期刊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而由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于2014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则公布了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近6000种期刊数据,可以对学术期刊进行定量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要目总览》与《年报》都是建立在CNKI原始数据基础上的成果,二者在数据源和统计覆盖范围上高度重合,不同的是《要目总览》在原始数据上增加了同行评价的矫正和二者在统计口径和具体的学科范畴划分上有所差异,因此可以借用《年报》的相关数据对土木工程学科的核心期刊进行定量研究。在现代文献计量研究中,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影响力可以通过恰当的指标进行呈现和分析。在当前普遍采用的文献指标之中,影响因子及由其拓展开来的相关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该期刊在学术研究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占有的相对地位,影响因子越高表明其所刊载的论文对学术研究所起到的借鉴价值和参考作用越大,反之则表明价值越低或关注的领域过于薄弱;除此之外学术期刊的平均引文数等指标则表明在既有的学术规范框架内论文对既有成果的借鉴程度,平均引文数越高表明学科体系愈发成熟和严谨,而事实也证明学术论文的整体质量与论文的严谨度、引文质量之间往往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受关注程度方面,随着大型学术成果数据库的普遍使用,使对学术期刊影响力的评判有了更为直观的方式,《年报》中统计了不同期刊的下载量与web下载率,能够对土木工程学科学术期刊的整体影响力进行一定程度的阐释。基于CNKI的基础文献源、借用《年报》公布的期刊数据,笔者运用国际通用的学术文献引文定量评价方法,对《要目总览》中已经筛选出的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进行比较分析,期望对该领域内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解读。

2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样本群

在《要目总览》中土木建筑科学类源期刊为263种,其中核心期刊33种,核心期刊占比为12.5%,这其中建筑学仅有《建筑学报》1种,风景园林学仅有《中国园林》1种,城乡规划学也仅有《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规划师》和《国际城市规划》4种,而土木工程学科中以学术研究为办刊方向、偏重解决理论与设计问题(不包括大学学报和施工技术)的期刊数量有17种,占到核心期刊的51.5%。与其他学科和研究方向相比,土木工程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占据绝对地位。本文以《要目总览》中公布的17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在土木工程学科中以学术研究为办刊方向、偏重解决理论与设计问题的期刊数量约为30种,而在文献计量研究与同行评价体系下入选《要目总览》中文核心期刊的数量超过半数,这一比例远大于《要目总览》所统计的核心期刊占全国正式期刊(源期刊)的比例,也超过核心期刊在《年报》“TU土木建筑工程”大类的138种期刊中的比例,这说明土木工程学科的期刊不仅具有一定的保有量,而且多年来经过学者、作者、编者的共同努力已培育出一批在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力和高水平的期刊。虽然不能说在具有品牌和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的每篇文章都是高质量的,但只有刊发若干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经过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刊物的品牌和影响力却是毋庸置疑的。

3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的影响力分析

3.1期刊的影响因子

尽管在当前的文献计量体系和学术期刊评价范畴内,影响因子不是评价学术期刊优劣的唯一指标,但不能否认的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说明某期刊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对学术话题的把握能力与所刊载论文对学术研究的直接推动程度。影响因子的计量依据表明,学术期刊刊载文章的话题把握能力越好,得到同行引用的可能性越高,进而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同时学术期刊所刊载论文的学术水平越高,也越能够得到同行在后续研究中的借鉴和引用。这些事实都表明影响因子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说明和衡量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尽管当前影响因子体系还不完善,但可以肯定的是影响因子体系在样本足够大的时候是能够尽可能客观的反映该领域内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要目总览》还是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年报》都较为全面地覆盖了中国大陆地区的近6000种学术期刊,从而得出了某一学术期刊的以学术期刊为统计源的综合影响因子;同时覆盖了中国大陆地区的30余万篇博硕士学位论文与2000余种会议论文集,从而与学术期刊一同作为数据源得出了某一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尽管当前由于技术限制等因素无法采集到较为全面的图书方面的引用数据,但是可以说目前的文献计量成果无论是在数据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有较好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做出的评价能够较好反映某种学术期刊在整个学科领域乃至整体学术界的影响力,具有较高的数据质量。世界各学科顶尖期刊是指学科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在2008年美国兰德公司的研究报告《美国科技竞争力》中,将高被引论文的数量作为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重要指标[3],可见影响因子对于学术期刊的重要程度。土木工程学科17种核心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0.982,期刊综合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0.592[4],均高于《年报》“土木建筑工程”大类的对应平均值0.460和0.248,同时也高于同属于“TU土木建筑工程”类的建筑学学科排名第一的《建筑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0.945、期刊综合影响因子0.372,由此可见,土木工程学科的期刊整体质量是值得肯定的。影响因子是计量评价学术期刊优劣的最重要的指标,却并非是唯一的指标,不能以期刊的影响因子替代评价每篇论文的学术价值,《年报》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推出了影响因子指标体系,统计并公布了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等指标数据。从这几个不同限定范围的影响因子来看,复合类影响因子统计源包括了全部的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等,覆盖比较全面,更能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而综合类影响因子的统计源限定在期刊范围内,虽然涵括了人文社科、自热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绝大部分期刊,却仍有局限。而期刊综合类五年影响因子则考察了规定时间内期刊的持续影响力。也许由于技术和统计数据工作量的原因,目前各类评价系统的研究均未将图书纳入统计源,没考虑图书的影响力,期待不远的将来,能将图书建立电子数据库纳入评价,这将更全面、更客观、更真实。

3.2期刊的平均引文数

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渐进之作,这就决定了学术文稿的撰写也是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体现在学术文稿中便是文稿自身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涉猎与借鉴。科学研究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上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将既有成果、发明、发现等进行和扩散,在、扩散时所有学者都应该遵守一个共同规范,即注明参考文献和引注,既表达对已有成果的尊重,也体现既有成果对当前学术研究的价值。若忽略这一写作规范,新观点、新理论将变成无源之水而无迹可寻。追溯分析参考文献不仅可以解读作者的阅读范围、知识结构,了解文章阐述的理论发展脉络、形成过程和研究现状;还能够对作者的涉猎深度和广度有较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被引用文献的数量判断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和同行的评价。在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学术文稿的参考引文数据虽然不占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严谨而扎实的学术文稿都是建立在较为充分的文献阅读和对既有成果的借鉴基础之上的结果,同时还可以肯定的是严谨的学术论文中对于既有文献的涉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研究者对该研究方向和领域的熟悉与了解程度。由于学术研究的成果除了通过产业化等实用方式呈现之外,其重要的呈现方式便是通过学术期刊进行,客观上使大多数的学术研究成果都是可以在学术期刊或是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以及图书等范围中进行查找的,使学术研究工作能够较为紧密地建立在他人的工作之上,从而对学术研究的规范性和示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换言之,学术文稿的撰写要求撰稿人对既有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认识和掌握,并提出自己较为新颖的认识或见解,即学术文稿中对于创新有较高的要求。而学术文稿的创新性往往体现在对既有成果和文献的尽可能了解和查阅与借鉴中,进而表现为文稿的参考文献和引证情况。土木工程学科保有一批有品牌、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学术界的幸事,也为这个学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评价一本学术期刊的质量有多种方法,《年报》采用的是计量评价法,统计了每篇刊发文章的引文数、整本刊物的平均引文数、刊物的参考文献互引数据等,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直观而有效。土木工程学科17种核心期刊的平均引文数为13.7条/篇,而《年报》“TU土木建筑工程”大类138种期刊的平均引文数为8条/篇。从引文数量来看本文考察的土木工程核心期刊高于“TU土木建筑工程”大类138种期刊平均数,但低于2013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15.9条/篇[5],这也许有统计口径不同的原因,也许也有学科的差异。但土木工程学科部分核心期刊的参考文献数仍有提升的空间却是不争的事实,如《防灾减灾工程学报》、《建筑钢结构进展》和《工业建筑》为10条/篇,而《建筑结构》则只有7条/篇,与平均引文数有一定差距。被引用次数较多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文在其创建性、科学性、理论性、新颖性、针对性、实用性等方面相对有较好的表现。在当前来看,尽管学术期刊的平均引文数量与其自身的影响因子以及学术质量尚无较强的直接正相关性,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学术领域的大范围内,平均引文数量过少的刊物与文稿在严谨性方面是有所欠缺[5],这就表明学术文稿的撰写与期刊质量的建设需要对学术文章的引文数量与质量进行重视。在下图中,笔者绘制了17种中文核心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与平均引文数的趋势图,从中可以看到尽管不能体现出复合影响因子与平均引文数之间的正相关性,但可以体现的是大体上平均引文数少的学术期刊其复合影响因子值也较低。与这一趋势相同的是,在绘制的综合影响因子与平均引文数之间的趋势图中也证明了这一观点。就此来看,可以说明某学术刊物平均引文数的情况尽管不能完全与影响因子等指标对应,但是从整体来看,平均引文数的情况依然能够说明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某种程度而言在既有的学术规范框架下,平均引文数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3.3期刊的web即年下载率

在计算机网络、电子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纸质期刊的功能日渐弱化,正逐渐被电子期刊所替代。十多年前一本好的期刊动辄印数数十万甚至超过百万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大量的读者转移到计算机前,借助电子化期刊进行阅读和研究。基于这一现状,《年报》根据中国知网的文献被当年全文下载的总篇数与该期刊当年出版上网的文献总数之比形成了web即年下载率,web即年下载率受期刊发文量影响不大,是一个相对客观的、衡量期刊论文被关注程度的指标。研究样本中17种土木工程学科核心期刊的web即年下载率最高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的84,《钢结构》web即年下载率最低,仅为10。这一学科核心期刊即年下载率平均值为40.4,而“TU土木建筑工程”大类的即年下载率均为28。与影响因子的值作逐项比较,发现下载率与影响因子基本是关联对应的。一般是下载率越高,受关注度越高、被引文数越高、影响因子越高,反之亦然。只有个别期刊的契合度较差,如《建筑结构》的下载率为65,居17种核心期刊的第4位,而复合影响因子为0.89,排名11位,这说明该刊被关注度、下载率不能完全对应转化为影响因子。而《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的下载率仅为18,远低于17种样本核心期刊的平均值,甚至于不足“TU土木建筑工程”大类平均值的一半,长久以往必将影响到该刊的影响力和相关数据指标,值得该期刊主办单位密切关注。

4土木工程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国内评价体系之中,还体现在国际相关评价体系中,以当前国际上对理工科学术期刊影响最为广泛的评价体系SCI和EI为例,目前随着我国学术期刊的英文版或是英文刊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使我国大陆地区学术刊物的相关指标也有一定提升。然而,由于语种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建筑科学类刊物进入国际著名索引的数量依旧很少。但是到目前为止,根据CNKI的统计,在土木工程学科的期刊中有5种期刊入选EI工程索引,分别为《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岩土力学》、《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远好于同属建筑科学范畴的建筑学等学科。按本学科的期刊数量来说,得到国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认可的占比较高,反映出土木工程学科的期刊群体质量值得肯定。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意义和如何国际化的问题越来越被重视。从2012年开始,由清华大学所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每年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建立了一个较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评价体系,依据国内学术期刊被国际学术研究的引用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其中,《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学报》三刊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入TOP5%期刊行列,分别位列46、89、112位,而《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学报》两刊入选“2014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进入TOP10%期刊行列,分别位列18、47位[9],而同为建筑科学范畴内的建筑学等学科则没有一种期刊进入该序列之中,表明土木工程学科在国际影响力方面远远超过同属建筑科学的其他学科和研究方向的。

5思考与结论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在大数据时代中,以往基于同行评价的学术期刊评价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基于文献引证分析的文献计量研究方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未来对于学术期刊乃至学术文章的评价将可能更为清晰和直观,在借用现代计量手段的前提下对学术期刊以及学术文章的影响力评价也将更为准确[10]。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形成无外乎学术话题的掌握和刊载文章的质量两个方面,而这与学科自身的工作方法和研究手段等是息息相关的,本文通过对土木工程学科内的17种核心期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学科内较好的影响因子表现、较好的web下载率和国际影响力都是与其较为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较好的学风不可分割的,而这一点也恰恰是同属建筑科学范畴内的建筑学等学科所缺乏的。

作者:邵松 谈一评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12.

[4]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12.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6]雷心田,彭明辉.对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土木工程学报》论文作者的研究[J].土木工程学,1993(2):59-67.

[7]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8]贺德方.中国影响力论文产出状况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软科学[J].2011(9):94-98.

[9]中国科学技术文献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12.

土木类论文范文2

关键词: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研究生肩负着学术研究的使命,是推动未来科技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代研究生教育在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培养研究生自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素质,这样才满足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邵永健、毛小勇指出当前课程体系满足了知识结构的培养要求,但对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依然相对薄弱[1];杨慧珍指出,学校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资源有限,学校应与社会用人单位或者研究所开展合作,共同建立研究生创新教育机制[2]。如何面对市场需求,立足自身条件,寻求自身发展,成为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重要内容[3]。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正确方向。为了培养合格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本文分析了当前时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阐述了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传统的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

(一)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学科分支多、专业广泛、综合性强是土木工程专业所具有的显著特点。土木工程师在步入岗位之后将面临复杂的工作,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需要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的高校必须明确行业的人才需求导向,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断强化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土木工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优秀的能为现代化建设助力的土木工程师,他们在具备完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还应具备对实际工程分析的能力。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敢于开拓创新和不断实践,以及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快速适应现代化工程不断发展的需要。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是施工设计、工程监理等与实际工程相关的工作,他们不仅要掌握一般工程人员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趋向多元化,由单纯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的培养模式。

二、高校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1.课程体系不完善土木工程师所要求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全面呈现,新兴学科领域内的一些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无法向学生全面展示,从而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单一,不利于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平衡,缺乏一定的宽度和深度,不利于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形成专业知识体系;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缺乏各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选修课设置较少,研究方法单一以及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方式不新颖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没有打破教师主导式授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达不到真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自主学习的效果。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教学内容多以理论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导致当代研究生学非所用[5]。而且专业课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自主能力产生不利影响[6]。3.缺乏实践性训练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的实践训练不足,缺乏相应的创新实践环节。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能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即使理论知识充足,但不能充分地将其运用于实际当中,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不能有效达到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生培养差异对比。1.国内: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实行导师管理制度,即学生由双方互相选定的导师来指导其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术研究及培养计划;教学方式则是根据个人研究方向选择自己专业相关的课程,制定个人培养方案并依照培养方案修完学业;我国研究生学年制一般是三年制,主要以学术研究为主,以学习课程为辅;学分制则是学生按照自己专业选择课程,取得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相应学分即可。2.国外: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把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实行多位导师与学科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指导制度;教学方式则采取分开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学年制一般是两年,主要以学习课程为主;学分制则是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设置广泛的学分,学分可以储存、转移和累积,并可在各学习领域、各高等院校内自由流通。综上对比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学年制以及学分制,可以看出国外研究生的培养趋势逐渐多元化,国外更倾向于把理论基础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模式。在硕士生指导方式上则采取多位导师与学科指导小组相结合的指导制度,学生也可汲取不同导师的知识与经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潜力,开拓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对比之下,国内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实行单一导师制度,仅学习专业领域内的规定课程,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制定培养目标。任何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就是制定培养目标。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了使研究生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拓展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掌握解决土木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研究生在进入企业工作岗位后,运用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工程技术及解决方案。

(二)确立核心课程。设置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对每个专业方向进行模块化分类,旨在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为此确立核心课程并制定详细的课程规划。学生在专业课学习阶段,可以从自身条件出发,不再受传统选课约束,根据个人兴趣及就业去向选择主攻方向,从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7]。

(三)训练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在课程中为学生引入实际工程问题,增加案例教学内容,注重加强规范学习,强化工程语言的专业表达,营造良好的工程环境氛围。为学生创造能参与相关课题研究的机会。教师有意识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提问、主动研讨、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辅助指导其开展独立思考和积极动手的实践学习,并采用相应合理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来有效保证学习效果。

(四)创新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考查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关键指标,更是应用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当注重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实践,来源于工程,才能体现学位论文的实用性、前沿性。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时,在保证严格参考开题、中期审核和答辩等方面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应将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

四、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注重基础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又要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同时还要满足职业资格认证的需求。因此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应做到以下几点。1.以专业基础和实践类课程为主体,将人文社科类课程作为补充,开拓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兴趣度和课程挑战度,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2.开设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与职业资格认证相关的课程,这样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而且对今后参加注册考试和行业工作能力培养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研究生教育的课堂教学方式除了以教师板书为主的传统被动式教学外,还需增加研讨会、科研实践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师不再单一的以现有教材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而是进行模块化教学,将教学课时分解成若干模块,并对各模块制订相应教学主题,针对课堂上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将学生分组,通过查阅文献、理论模拟、设计实验等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锻炼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教学还应结合慕课、互联网课程,将具体的知识点教学交给网课,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将课堂真正变成开放式的、启发式的教学阵营。强化线下讲座环节,有利于研究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较多的学科前沿知识,为跨学科、交叉学科知识的打通创造条件,为人才的创新培养奠定基础。

(三)积极创建科研平台。高校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需要为学生积极地创建科研平台,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展实验课教学覆盖面。建立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以及研究实验中心,努力搭建院校合作平台,保证院校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开放型试验项目,从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

五、结论

土木类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土木工程

1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中锻炼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最后教学环节,也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指标[1,2]。本科毕业论文可以弥补以往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了解学生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情况,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查阅文献、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通知”[3]中指出:“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教育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增强社会意识、加强科研训练和提高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土木工程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毕业论文应体现本专业的培养特色[4]。然而,目前众多高校中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存在较大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存在问题并做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

2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2.1选题与实践脱节

选取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由于很多院校缺少与企业合作,校外实习基地难以结合实际工程,导致在选题过程中出现题目宽泛、针对性缺乏、选题偏离本专业知识或缺乏新意等现象。

2.2缺乏科学创新性

随着本科毕业生与指导教师比例的增加,指导教师名下的毕业生数量增多,以笔者院系为例,每位专业老师所带毕业生数量在7-15个,超过了高校毕业生培养和教学评估规定的5个要求,且教学大纲要求本科毕业以设计为主,科研论文不超过总数的10%。难以制定多元化创新课题,毕业论文基本上以“公式化”设计计算为主,内容较为单调和理论化,缺乏创新性,该模式下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和满足国家对土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2.3学生的重视度不够、论文时间冲突,存在严重抄袭或造假现象

本科毕业论文通常在第八学期开展,而大四是最忙碌的一年,很多学生同时参加研究生和公务员考试及工作招聘,与论文实验和撰写时间相冲突,使学生无法安心做论文。此外,一些学校流传着“只要找到工作,毕业论文都会通过;只要考研成功,毕业论文等级就是优”的说法,使学生心里轻视毕业论文,答辩前从网上下载往年学位论文、敷衍拼凑了事。

2.4缺乏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师生比的减少使许多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繁重,无法针对每位学生选题和完成情况进行“一对一”指导;其次,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能力,但缺乏一线工程实践经验,不能将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有效传递给学生;再者,在现有教师职称评定中,较注重教师科研成果,使教师重视项目申报和科研而忽视教学;在论文指导过程中,多应付学校各种形式检查和表格填写,难以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2.5实践能力差、论文不规范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注重课堂教学和灌输式讲授,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的锻炼。对于实验课,很多学生抄袭实验报告应付差事,不能正确认识实验的重要性,科研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在论文选题阶段,学生是被动选题,缺乏对题目内容的主动了解;对于开题报告,往往是指导教师提供参考文献,学生缺乏主动查阅和搜集整理文献的能力;在论文撰写阶段,学生对研究方法、内容和写作规范缺乏正确认识,论文格式排版几乎不会。论文复制粘贴痕迹较重、缺乏原创性,尤其在论文绪论部分,即使学校进行重复率检索,有些学生也能通过技术手段避开。

2.6学校论文监管不够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秩序散漫、平时作业抄袭、考前投机和考试作弊,这些不良学术道德为部分学生不认真查阅资料和做实验及论文抄袭埋下伏笔;此外,随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长,毕业论文各环节工作量相应增加,传统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显得效率低下,未能有效监控毕业论文各环节。

3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

3.1提早落实学术导师制

大学生的理论学习由相应教研组负责,课程选修和课后学习计划均由学生自主安排,缺少教师专业指导。虽然有些高校开始安排导师指导学生选课,帮学生制订适合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学习计划[5],但对学生学术缺乏有效指导。此外,大四课程很少涉及论文撰写规范和技巧的讲授,使学生压力很大,教师指导力不从心。为此,可以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和选课导师制优点,对本科生整个在校学习阶段进行科研学术方面的全程指导,即建立本科学术导师制,且该方法在笔者学院开始试点。具体方法是先选择科研和教学良好的老师作为指导教师,学生通过教师的学术报告选择感兴趣的方向,结合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自愿调配指导教师。学术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学年对学生学习计划、文献阅读进行总体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理规划;第二学年安排学生参与高年级科研实践课题,尝试撰写学年论文,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研究内容,申报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第三学年根据申报书内容来执行大学生科研创新课题或指导老师课题,结合学年论文完成毕业论文综述或实验数据分析,并参加专业竞赛;第四学年完善课题相关内容,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3.2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能力和水平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指导教师短缺和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高校应该优化和调整指导教师队伍,缓解生师比高给教师带来的超负荷工作;营造科研氛围,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给青年教师适当的政策倾斜;加大科研培训力度,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将论文指导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并纳入到教师职称评定量化考核指标中来。

3.3保障经费和实验条件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是设计和科研试验两种类型,毕业生在论文执行过程中需要一定经费,用于文献检索、信息查询和图纸打印等,此外,做试验的学生需要购买试验耗材和试剂药品等。在指导老师科研经费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将直接影响论文质量。此外,由于试验仪器紧张,实验室管理人员常以教学试验为由,婉拒或拖延毕业生实验仪器使用,影响毕业论文的进展和质量。所以,学校应增加经费投入和科研仪器平台建设,必要时可采用教师、学院和学校经费配比方式。

3.4完善论文管理制度

学校和学院教务部门应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包括时间、撰写规范、学术道德等。学校应制定严格考勤制度,确保足够的论文写作时间。在论文规范性上:学生按照学校统一的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来进行调整,仔细管理学术论文格式,诸如分级标题、目录等排版细节缺乏规范性。在学术道德方面,应大力度管理学术论文道德,对于抄袭严重的给予惩罚,不能为提高毕业率和就业率而放任论文质量差的学生毕业。

3.5规范答辩程序

应在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客观公平的论文评分,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小组来负责毕业论文答辩。每一答辩小组由5名老师组成,参加答辩人员应有答辩委员会成员、指导老师和评阅老师。答辩前,按学生学号预先制定答辩日程安排表,学生按照时间安排来参加答辩;答辩过程中,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PPT阐述自己毕业论文或设计内容;由答辩小组老师提问与论文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思路和结果分析等问题,指出修改地方。答辩小组的老师根据学生论文撰写情况、图纸质量、汇报表现和问题回答情况,对论文按百分制进行初评。为确保学生认真修改论文,答辩现场不公布评分结果,给学生2-5天时间进行修改,并由指导老师和阅评老师把关,所有学生修改后,再由答辩老师进行统一汇总和表决,给学生最终成绩。

4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是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是高校教师教研能力的重要体现。本文深入分析影响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路径。高校作为改进毕业论文质量的主体,需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学术导师制完善、论文管理和答辩程序等方面着手,规范论文写作、制定质量标准,对毕业论文进行全程监督。

参考文献

[1]闻亮.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2]蒋永生,邱洪兴,陈以一.土建类专业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2-23.

[3]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教高厅[2004]14号,2004,4.

[4]高明生.工科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高等教育研究,2009(2):51-53.

土木类论文范文4

(一)着眼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三个层次的子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体系落实到新修订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第一子系统以认识实习为主体,涵盖工程制图、土木工程概论、测量实习等。使学生了解、认识、描述土木工程产品的功能要求、内部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土木工程的热情。第二子系统包括力学、工程材料、土力学及结构实验及课程设计等。使学生掌握材料性能、结构建模及结构分析设计方法。第三子系统包括结构检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学生掌握与实践土木工程的分析、设计、施工检测和控制方法。三个子系统的层次结构是“综合—分解—再综合”的关系;具有“实验、实习和设计”三要素,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中,从以下三个方面纳入实践教学体系。

1.与土木实验平台相对应,设立《实验系列课程》,打好全面开放式实验的基础。

2.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指导表》,将课内各集中实践环节与课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学科竞赛、创新实践、学年作品和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等结合起来,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研究型、创新型实践课和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列入教学计划,如力学模型测试、应用软件培训、结构模型竞赛实验课等。

3.增设创新实践学分,即对学生参加的各类竞赛、科技创作和论文写作等活动,进行考核后计入学分,且可免修其他课程。

(二)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科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活动的开展,必须寓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改革。对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以及结构类实验课等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线。《土木工程概论》可计划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的教学,组织有丰富经验的老师、专家授课,使新生刚入学就重视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发挥以智引人、以志树人的作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将课程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是以子项工程中的工种工程施工为对象的基本施工知识;第二层次是以整个项目工程施工为对象的现代土木工程施工,在后者中引入现代化的最新方法,采用多媒体授课,授课过程中,使学生站在项目经理的高度,统管全局,运用最新技术,去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土木工程材料和结构类课程内容广泛,实验课时较多,长期以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实验,学生主动参与少,可计划制作各类实验课件,让学生利用课件,主动参与,进行模拟实验后,再正式进行实验室试验,这项改革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开发创造性思维,潜移默化地掌握创新方法。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四年级的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为贯彻因材施教的育人原则,更好地实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拟将毕业设计改在一年内机动安排,规定对四年级的导师制必须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导师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在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要提供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的条件,与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结合起来。

3.探索寓于教学过程、形式多样、可持续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新路子。在教学过程中,开拓一些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学参加挑战杯结构设计竞赛:以激发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主动精神,竞赛活动鼓励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以体现团队精神。组织学生科技活动:设置学生科技活动基金,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结合教学环节,撰写小论文: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结合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安排撰写小论文,促进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为实行开放性实验创造硬件条件。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实验进行调整、投入,围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工作。在保证开出原计划规定的混凝土结构、土力学、建筑材料等各类课程的实验基础上,拟增开一些实验项目如“预应力张拉工艺”、“结构非破损试验”、“道路工程现场检测”等。

(三)通过“产、学、研”结合,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有效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

搞好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拟将广大教师的“产、学、研”结合点形成为较大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网络,组成可跟踪最新技术、灵活的校外实践基地。这是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新观念。观念的更新,可使我们克服困难,有效地提高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在认识实习的两周时间里,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的作用,利用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现状、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使认识实习具有内容广、技术新的特点。依靠“产、学、研”合作网络,生产实习可实行“开放式”,为强调能力的培养并进一步提高生产实习的质量,修订适用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纲并用于实践。落实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产、学、研”基地,保证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涉及到土木工程各个领域的合作单位;每年拟聘任10名左右校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为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创造有利的条件。在毕业设计中实现五个结合,即四年级导师制与毕业设计相结合;设计题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设计题目与用人单位要求相结合。

二、结语

土木类论文范文5

关键词:双一流;土木工程;培养体系;人才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我国综合实力为目的的国家战略,坚持“双一流”旨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终实现培养出更多更加优良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标,让高素质人才与现代化社会相互促进[1]。土木工程专业是为培养一群具备从事土木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及研发,施工到管理能力的高技术人才而设立的。自21世纪以来,楼房大厦崛起,水利、公路,隧道和桥梁等兴建。这些现象和趋势都在提醒我们人才的培养需跟上时代的脚步[2]。在“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大专业,作为一流学科之一,对于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改革处于不断探索状态,并随着国家对专业目录的调整,时代和市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变化,力图制定出更加合适的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1]。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一流人才是为培养出满足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更具体地说,即培养出“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3]。人才的“才”首先体现在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上,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将其融会贯通于实践中。其次,能力是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将知识运用起来的因素之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各种工程事故又要求我们对书本内容进行调整。了解和掌握往往与运用存在偏差,应用于土木建筑行业中,即要求其具有设计,选择施工方案,进行项目管理监控,对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等能力。而人才的“人”,主要体现在健康的身体素质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身体素质是根基,只有身体素质过关才能正常的进行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良好的身体状态可以维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优良的学习状态和清醒的头脑,便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向导,是被现代高素质人群所具备的。土木建筑工程行业涉及到居民日常交通、居住等重大工程,一项工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利益与便利。因此需要毕业学生及工程师具有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土木工程人才对事故预防能力,提高工程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二、优化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其在校期间进行学科基础教育,毕业后由企业工作培训成为合格的工程师[4]。培养模式的优化最终要达到大学生知识面拓宽,综合素质好,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实践能力的目标,即向“一流人才”靠拢的目标。知识面的拓宽主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拥有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权力,可以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将课本的课堂知识消化吸收,提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高校可以引进发达国家教学内容及课程,打开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培养要求高校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外,还需进行思想道德课程、体育运动课程等,将大学生在教育和环境作用下发展成为多方面主体性品质。教学方法因根据培养模式积极改进。课堂的新颖化要求我们学习各国各地的授课教学方式,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创新,成为“一流人才”。首先,教学内容需不断被更新以图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动态,接受最先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培养其创新能力。这无疑是加大的教学的工作量,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时代的前沿创造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科研内容。其次,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没有知识储备无法发挥才能,正如建造高楼需要稳固的基础一样,同时实践让知识更加具体,让教育不单单是纸上谈兵。

三、强化实践教育

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激烈,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无法满足培养目标。实践教育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与提高部分,更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环节,因此更需要我们关注实践教育。实践教育应采用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在校构建实践教育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以毕业设计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实践教育体系是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增加实践内容原有体系中的比中,确立课程实践,调查实习,论文设计和课外实践四个环节为重点,以公共实践,学科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为层次的体系。增添自主学习实践的比重,如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独立完成实验和所需的程序设计,最终整合与处理数据,导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能力的反馈,一篇优秀作文,应具有创新点和借鉴意义,这也是在辅导论文完成中要注意的问题。论文在从设计,实践到最终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紧扣主题,科学严谨地将实践教育产物以良好的质量展现出来。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应当进行变革,以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身体状态,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优化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培养创新与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陆书建,倪松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71-73.

[2]刘荣桂,蔡东升.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2):21-24.

[3]车国文,付忠义.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19(3):64-65.

土木类论文范文6

关键词: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毕业设计;本科生导师制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教育大国。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正是在这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国际化趋势背景下,我国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从关注工程人才数量的增加向工程人才质量的提升上转变。本科毕业设计是工科类专业本科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本科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根据《华盛顿协议》制定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对毕业设计(论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要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协助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需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1]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重新配置和优化毕业设计流程,成为提升高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知识、工程素养和工程能力的必由之路[2]。本文以土木工程类毕业设计为例,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为基本导向,从设计选题、课题研究、质量评价等几个方面去分析当前毕业设计环节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思路和全过程管理模式,以促进工程教育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一、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类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本专业大学生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培养和检验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四年所学,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理论力学、工程制图等基础知识以及弹塑性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结构力学、基础工程、锚固与支挡技术等专业知识对某一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选题偏难或与工程实际问题相脱离,指导老师工程经验缺乏或时间有限,学生认识不足或因面临找工作、考研等而疲于应对,导致毕业设计环节的培养效果往往不尽人意[3-6]。

1.选题方向不明确

笔者通过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在土木工程专业类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学生的整体满意度不高,教师的积极性也不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选题的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在目前毕业设计的选题工作中,多数指导教师需要在一两周时间内给出多个选题供学生选择,这难免会出现选题之间相互重复、科学性低、可行性差等问题。(2)选题难易程度把握不好。由于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缺乏经验,容易出现题目选得过难或过易,太大或太小等问题,难以给出与当前工程问题密切相关、并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选题。此外,若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制定选题,学生会对毕业设计感到困难或积极性不高。(3)选题模式单一,缺乏新意。目前的选题模式一般为指导教师定题,学生选题。设计题目多年重复使用,同质化程度高。同时,选题大多缺乏整体考虑,基本是让学生独立开展,学生相互之间缺乏协作与配合,缺乏多学科方向的团队合作式选题,不利于学生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此外,由于选题过程中师生缺乏充分交流,容易导致选题与学生的兴趣或特长相脱离,致使学生对毕业设计感到困难或积极性不高。

2.研究过程不深入

毕业设计过程是对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1)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课题研究环节缺乏足够重视。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本科生大规模扩招,师生比例极不平衡。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由于教学任务过重,指导的学生过多而无法进行全过程、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者因科研任务过重,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单个学生进行耐心、细心的单独指导。另一方面,表现在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质量要求不够严格,对学生论文不能进行严格的审阅并指出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没有坚持让学生全部修改后再去参加答辩。(2)学生重视程度不足,投入时间少。一方面,如前所述老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审查不严,容易导致学生态度松懈;另一方面,由于毕业设计时间一般是在大四上学期期末或下学期期初开始,大部分学生均面临找工作、考研等问题,由于时间紧张或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很难将大量时间花在毕业设计上,导致开题准备仓促,查阅资料文献不全面甚至严重偏少,缺乏对毕业设计目的和课题研究问题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而计算设计上投入时间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错误频出或是缺乏创新。(3)指导过程管理缺位。虽然学校的培养文件里面一般都有对毕业设计实施过程的相关要求,例如要求指导老师每周给所带本科生至少开一次例会等,但这些要求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或监管过程控制不严,从而导致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的指导质量大打折扣。

3.评价反馈不到位

毕业设计评审是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实践环节综合表现的评估。当前,毕业设计的评审环节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指导教师难以给自己指导的学生进行公正评价。由于毕业设计的总成绩直接关系到优秀和不合格毕业设计的评选,与指导老师的教学业绩挂钩,因而不少指导老师给自己指导的学生评分尤其是评优时普遍偏高,明显干扰了毕业设计评判的公正性。(2)有些答辩评委教师可能并不熟悉一些学生的毕业设计内容,因而无法给出权威评价。例如,土木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建筑结构、岩土工程、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等,如果建筑结构方向的老师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答辩专家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答辩专家可能会因为研究方向的差异显得捉襟见肘而难以给出比较权威的评判。(3)答辩评委成员中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家比例偏少。由于在校的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以从事教学工作为主,工程经验相对缺乏,在评价过程中难以指出学生毕业设计中存在的实际工程问题,或者对工程图纸编制的规范性要求不严。(4)毕业设计的评价工作缺乏与相应的改进措施形成闭环。目前毕业设计的评价仅仅是为了评价,各届学生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相互孤立,缺乏动态反馈和改进工作的激励机制,没有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二、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构想

工程教育认证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具体而言,一切教育教学过程和环节都应该以学生为本,包括: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标准要使学生成为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课程体系要成为培养标准实现的平台,教学组织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资源配置等要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等,以至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朝着达到培养标准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向努力[3]。针对当前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按照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标准的相关要求,并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提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和贯穿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模式[1,3-4](见图1)。

1.前期介入,指明选题方向

(1)做好前期准备,选题时间前移。在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可以考虑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将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时间前移。工科类本科生导师制是指聘请高校科研骨干教师或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专家,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在思想、学业、生活及心理等方面为本科生提供引导、咨询或帮助[7-8]。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一般需要经过选题、查阅资料、课题理论分析、课题实验研究、撰写毕业设计等过程,对于一个本科生来说,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查阅文献和专业积累,要想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开始较早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做实验和撰写小论文,形成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规范,为毕业设计课题的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2)加强专业引导,增设“专业前沿课”。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开设“专业前沿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方向选择参加不同指导教师的专业前沿研讨课。教师在课上系统地介绍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和科技前沿问题,学生通过专业前沿课上的思考、交流和讨论,与教师探讨可能的选题方向,逐步确定自己的论文设计题目。(3)因材施教,个性化指导。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在给学生讲授专业前沿研讨课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未来职业规划,因材施教,并结合工程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将课题分解出不同类型、方向的小课题供学生选择,每个小课题的设计使得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验技能以及科学研究思维等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并可便于教师较好把握选题的难易程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选题时提前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课题方向,采取师生互选的选题方式,采用“公开课题方向—学生填报志愿选择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特点确定选题题目—协调调整”的选题流程来满足大多数学生对选题的要求。

2.过程参与,深入实践指导

(1)导师分组,按学科方向给予学生专业性指导。在毕业设计课题研究阶段,首先可以按学科方向进行导师分组,这样便于导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程实践对学生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同时,设置指导学生人数上限。建议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3个,这样可以保证每个学生尽可能得到充分指导。(2)进度跟踪,有序推进。整个毕业设计过程应建立完整的任务进度检查制。课题研究阶段可以分为开题、中期检查和正式答辩3个环节。开题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1月份),中期检查安排在大四下半学期的3月中旬。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提交的任务进度安排表定期对学生的进度进行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意见及时整改和反馈,确保进度有序推进。(3)管理跟进,整体协调。导师可以根据课题的实际需求,让不同学科方向的学生参与到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开展不同方向和内容的毕业设计工作,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并发挥各自的专长,提升通过相互协作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多元评价,提升反馈实效

(1)学科分组,客观评价。在毕业设计评审阶段,首先可以按学科方向或设计内容,分组对毕业设计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尽量做到导师在评审时更加权威公正。学院可以邀请企业技术专家作为企业导师共同参与答辩评审,企业导师可以切实从工程角度对答辩内容给出客观评价和建议。(2)多方参与,公正评价。毕业设计成绩由指导教师的成绩(50%)、评阅成绩(20%)和答辩成绩(30%)三部分构成,应分别针对指导环节、评阅环节和答辩环节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导师评分环节应根据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对学生完成课题的情况、论文的质量和价值等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给出具体的评分理由。评审环节可对学校部分毕业设计进行“外送盲审”,以通过率和优秀率来进一步保证本批次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并以此判断校内评阅的公正性。在评审优秀毕业设计时,可以先分组经过导师组研究讨论,每组推荐两名同学参评;然后推选具有不同学科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评优委员会,对每位参评同学的毕业设计进行匿名评优打分,最后取加权平均分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学统计方法来对委员会评分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确定评分的公平公正。(3)及时反馈,有效评价。在每年一轮评审结束后,学院应召集指导教师及时讨论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与不足,并调研毕业生所反映的毕业设计过程存在问题和建议,并在下一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中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完善,形成为改进而评价的闭环。

三、结束语

土木类论文范文7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尤为注重及强调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以培养更加符合土木工程技术岗位的复合型人才。本文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入手,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路径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到土木工程的设计、土木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结构、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各类试验及实践学习,以更好地架构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在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立足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特点,探究实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更显重要。

一、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实践应用技能及创新能力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在开展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需要经由实践教学及上岗实习等途径得以实现[1]。因此,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属性上看,要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需要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及时跟进。而从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现状上分析,较常采用的以班级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支撑、以理论教学、定期实习及留置作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暴露出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如设计作业及学科论文创新性不强、实验课程设置较少、实习岗位不够充足、实习效果不佳等,要解决这些缺陷和不足,客观上也需要科学完善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做保障。

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凸显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校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分配不够合理,另一方面,高校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上的投入相对有限,制约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其次,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中用于学生提高实践技能和水平的实验室及实习基地较为匮乏,且稳定性不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在数量上难以全面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在使用时间及周期上也比较短暂,这就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推进构成了阻碍[2]。第三,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在设置课程及后续考核环节也欠缺合理。一是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较少,实践教学与岗位实习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二是高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考核中,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要求过于单一,导致毕业设计论文及作品雷同度高,形式化严重。

三、构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究

(一)重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推行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制度

高校在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时,首先要强化对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一方面要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分配理论知识课程、实践操作课程及毕业设计课程的比重,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对所学的诸如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土木工程材料选择、土木工程施工组织等内容加以实践验证,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做好铺垫;另一方面要投入充足的资金用于土木工程专业实验室及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配置水平。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中,可以借助高职院校改革成果,推行土木工程专业的“双证融通”制度,鼓励学生考取注册结构师、注册岩土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工程师等证书,通过实施双证融通制度,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完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完善和改进,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1.借助实验课及分组讨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在传授完基本理论知识后,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其自主选择实验内容,通过资料查阅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营造师生交流讨论的氛围,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原理,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

2.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高校在实施校企合作及上岗实训等教学内容时,应集中让学生进入实训及实习现场,并做好实践教学的指导。在实训操作及岗位实习结束后,由学生出具实习报告,并由学校及实习企业共同加以鉴定评价。为提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的效果,可以探索实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项目建设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在真正参与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对土木工程理论知识、现场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等加以全面培养[3]。

(三)依托信息技术,打造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与评价的网络化平台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打造网络化操作平台,从而形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线上及线下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网络化平台,一方面可能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及实训学习的积极性,做好与土木工程企业的信息交流反馈,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在实操、实训及实习后的成果交流及作品共享创造条件,也便于通过网络化平台,让教师及企业对学生的实践成果、毕业论文、设计作品进行双向评价。

四、结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应重点突出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在土木工程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操作、实训演练及上岗实习等多个环节做好实践教学的软件及硬件建设,并同步开展土木工程专业双证融通及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网络化平台搭建,以为土木工程行业培养出理论与实践技能双优的专业人才。

作者:梁文静 单位: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欣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学实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1):237+238.

土木类论文范文8

1.学时少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少高校打破了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建立了新的课程结构体系,增设了不少专业课程,并对课程的学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南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和杏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课程学时从原来的72学时不断调整到现在的56学时,而工程管理专业甚至只有48学时,造成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的现状。由于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是由原来的交通土建、建筑工程、桥梁工程等八个专业合并而成,教师无法根据本校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发展状况进行授课,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来说,在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接受那些对他们来说抽象、繁杂和陌生的课程内容,最终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2.实践环节效果欠佳

目前施工课程的实践环节,不少普通高校采取在大四第一学期开学初集中安排为期四周左右的生产实习,实习工地一般由学生本人或学校帮忙联系。由于生产实习工地大多由学生自己联系,往往会选择在家附近的工地。如果学生实习选择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省份,就给实习教师的管理工作造成了困难。加上普通高校本科生进入大四第一学期即面临较大的就业和考研压力,且由于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见到的施工技术较为单一,施工工艺也不够全面,因此,实践环节的效果并不理想。

3.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考核方式多以考试来呈现,具有模式僵化、命题陈旧、题型单一、评分精确等弊端。虽然考试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但由于主观题型少,所以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不多,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阻碍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1.补充“四新技术”讲义

由于目前大多数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方面的内容,我院根据自身条件,采取先编写该方面内容作为讲义供学生学习掌握,再逐步增加内容形成教材的方式。在补充讲义的同时,拍摄施工现场“四新技术”的应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采取的措施的视频供学生观看,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面对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问题,我院采取课内和课外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仅对课程的重点、难点结合多媒体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对一些相对浅显的内容和视频资料则采取课外学习课堂答疑的方式。实践表明,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程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采取课堂教学的同时,我院结合自己的校区建设进行了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学校近年陆续增加了一些基础建设项目,比如图文信息中心、学生宿舍楼、化工纺织楼、理科楼等。由于开工时间以及工期的不同,这些项目处于不同的施工阶段,教师结合课程内容进行一定学时的现场教学,并和工地的施工技术人员一起解答学生在现场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对施工过程有了更为感性的认识。

4.加强实践环节管理和实践基地建设

针对实践环节难以管理的问题,我院充分利用“地利”条件予以解决。南通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南通铁军”闻名全国,高资质的施工企业比比皆是,施工队伍更是遍布世界各地,更需要大量的土建人才作为行业发展的支撑。南通大学作为江苏省与交通运输部共建的高校,利用“地利”条件,和将近一百家的施工、设计类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我校的实践教学基地,解决了学生生产实习联系工地的问题,并且在实习结束后由实践单位给出评价意见。这样,不仅加强了实践环节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5.多种课程考核方式相结合

考核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方式,既是学生学习的压力也是动力。为了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对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的考核方式进行了适当调整,改变原来单一的考试方式,采取考试、小论文和答辩相结合的方式,各部分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约为5:3:2。考试采取开卷的形式,注重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和要点的掌握。小论文题目不限,以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现场教学中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小论文中的优秀者进行答辩,了解学生对所论述问题研究的深入程度。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发现其中的佼佼者。

三、课程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实施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两年来,我院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课程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内容新颖、技术全面的教材,并且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培养方面,不管是已经毕业的学生还是参加生产实习的在校生,都得到用人单位和实践单位的普遍认可,并且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连年达到100%(包括升学),始终占据在南通大学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的首位。师资培养方面,由于任课教师要讲授“四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等内容,这就促使教师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深入生产第一线去了解这些技术的实际应用。有的教师参与了学校的基础建设,有的参与了施工企业的工程建设,有的参与了监理单位的工程管理,造就了一大批即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