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探索

区块链技术下图书馆学科服务探索

摘要:区块链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基于其多种技术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服务管理领域,本研究试图将其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相结合,分析了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阐明了区块链技术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将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从用户参与、学科服务供给的协同机制、全流程的学科服务模式和开放共享的学科服务机制四个方面改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路径。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2008年,中本聪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首次提出区块链技术这一概念。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存储账本,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备记账能力,可实现点对点的去中心化功能,确保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和透明度[1]。随着互联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增加,海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中,读者对于信息质量和时效性要求更高,读者期待获得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另外,随着读者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产权意识的增强,对于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尽管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和学科服务等方面的服务质量得到巨大提升,但仍不能充分满足用户个性化、深层次的信息需求以及对数据安全性的要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特征,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从而提高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水平,尽可能满足用户教学和科研的信息需求,促进学科服务信息之间的有效流动,推动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革。

一、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分析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应用于图书馆服务,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得到改善,但是随着科研环境的快速变化以及学术信息资源的急剧增加,图书馆的资源存储与处理能力受到挑战。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发展,用户阅读方式和行为也发生深刻变革,用户需求更加的多样化,学科馆员的素质和能力亟需提升,学科馆员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需持续优化,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数据存储及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信息检索为基础的知识信息服务开始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流,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不仅是简单的检索、整理、推送学科资源信息,而是要通过利用海量的数据,根据用户的需求去挖掘分析目前的学科发展态势,预测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具备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复制、备份、高效安全处理的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存在数据存储能力不足,元数据整理混乱,数据检索的精确度低,文献分类不规范且相互关联度低,资源扩展能力不足,信息处理速度不高等问题。

(二)用户需求的转变

目前,高校图书馆是基于自身原有的馆藏信息资源、读者借阅信息、学校学科设置信息等进行数据分析的,为用户提供基于关键词检索的基础的学科服务,缺乏对用户信息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分析,在收集用户信息时,出现信息缺失和失真现象。当前移动阅读、休闲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等阅读方式改变了用户信息需求,用户期待图书馆能够提供深层次、个性化、全方位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满足不同科研团队和师生的科研和教学需求。高校图书馆要通过结合用户动静态信息数据,利用数据挖掘用户的潜在信息需求。对用户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做到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及时对其需求作出反馈。为用户提供全流程的学科服务。

(三)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高校图书馆作为教学科研的辅助单位,其主要任务是为全校师生和不同的科研团队提供学科服务。由于学科服务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并且缺乏宣传渠道,使得大多数用户不了解高校图书馆所提供学科服务内容。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科研成果评价方式的逐步完善,使得用户对于信息检索服务、科研支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学科动态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急剧增加。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科研团队和师生个人对于信息的需求与图书馆所提供的学科服务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这阻碍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内容的改善和水平的提高。

二、区块链技术的含义和特征

(一)区块链技术的含义

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加密链式区块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产和更新数据,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去中心化基础架构和分布式计算范式。区块链技术的创新点为: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分布式节点的共识机制。

(二)区块链技术的特征

区块链最主要特征的是去中心化、安全性、信任、可追溯性。链上的所有节点共同参与数据的存储,系统中的每个节点都能成为系统的中心,任意节点都无法对区块信息进行单独的篡改,有效避免个人隐私数据遭遇泄露的风险,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区块链技术基于时间顺序对作者信息、原创内容等元数据加盖时间戳,将数据存储到区块链结构上,并全程记录使用和交易的痕迹,便于后期对数据的追踪和溯源。同时,结合密码学技术,密钥生成签名值,避免信息泄露的风险,有效保护个人知识产权。在无需借助第三方机构前提下,通过加密算法存放数据“账本”,达到链上的数据开放共享,组成数据信任网络,实现多节点可信沟通。

三、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一)提高用户需求识别精度

目前学科馆员是基于图书馆管理系统读者的年龄、性别、学院、研究方向等基础信息识别读者的信息需求,所提供的学科服务较为单一。要丰富用户需求的相关数据资源,需要图书馆与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积极沟通,及时了解学校重点学科发展、不同科研团队研究进展和全校师生信息需求等相关数据,但是部门沟通壁垒导致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并且存在信息时滞,降低了信息的精准度。利用区块链技术使不同主体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上传到平台上,使链上各个节点携带的数据能够实时共享,促进信息数据之间的充分流动,使学科馆员能够及时监测到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个性化、全流程的学科服务[2]。

(二)去中心化

目前各高校之间开展的学科服务是以高校图书馆为中心,是从学科馆员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出发,向用户提供学科服务的,缺乏对用户需求的实地调研和了解,难以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的把控。高校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各院系、各科研团队、师生个人之间存在信息偏差,在向用户提供学科服务时缺乏有效的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存在信息沟通不畅、服务内容重复、学科服务存在时滞等问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等特点,能够确保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安全流动,确保教师和学生等用户和相关机构有权参与到图书馆学科服务中,便于用户自主获取信息服务,使用户对图书馆馆员的依赖性降低,拓展了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范围,倒逼图书馆学科馆员改变服务方式,提高了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水平。

(三)增强用户信任

目前图书馆学科馆员在开展学科服务时,主要遇到两大问题,一是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缺乏面对面的直接沟通,用户沟通主要是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在线留言的方式,这一现状造成图书馆开展的学科服务缺乏时效性且流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精准学科服务。二是学科馆员向用户提供学科服务时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通过应用区块链技术,将增强图书馆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信任程度[3]。区块链技术提供的在线身份验证登录,通过建立用户与学科馆员之间直接点对点的联系,降低了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此外,区块链采用分布式账本、数字时间戳、非对称加密算法等技术,可以有效解决现有互联网的个人隐私数据泄露、身份安全等难题,图书馆在不访问原始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存取和运算,保护了用户的个人隐私,既促进了数据的有效流动,又降低了用户隐私数据泄露的风险。区块链技术赋能于图书馆管理,助力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路径的改革。

四、区块链技术驱动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路径

(一)基于用户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通过采集、分析读者阅读、学习行为数据和科研数据,精准识别读者信息需求,为科研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学科服务。但是,在大数据环境下读者个人隐私数据存在泄露的风险,区块链技术的唯一性、防篡改性、可追溯性等特征可以保证读者个人隐私数据的完整性和受限使用性,为解决个性化需求和隐私保护提供了一条有效解决途径。通过建立一个去中心化、加密、真实借阅行为等个人信息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基于资源检索和使用的参考咨询服务。区块链技术基于信息加密技术,将用户的需求完整记录并形成需求链,学科馆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形成信息服务供给链,通过信息的供需匹配,为用户推送相关服务,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外,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使得用户能够将自身的信息需求、科研成果等内容上传到平台上,不同用户之间可以加强信息沟通,便于用户自主获取信息服务[4],激发了用户参与的自主性,提高了学科服务的质量。

(二)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构建学科服务供给的协同机制

高校师生个人、科研团队、高校职能部门和决策机构是不同层面的学科信息需求主体,不同主体之间所期待获得的学科服务存在明显的差异,个体读者更期待满足信息检索方面的需求,而不同的科研团队则希望获得最新的科研动态方面的信息服务,高校职能部门则希望获得学科发展方面的支撑服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征,将高校图书馆、学校职能部门、学院、用户等均视为系统中的各个独立节点,依据每个节点上的具体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向不同的主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学科服务。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中仅包含了读者的性别、年龄、学院、借阅情况等简单的数据,无法对读者的需求进行动态监测。学校职能部门掌握了全校师生个人信息以及学校优势学科和发展方向等相关数据,学院掌握了其特色专业、新建专业等重要数据,可以为图书馆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数据来助力学科服务。通过构建高校内部多主体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促进信息传递和沟通,实现去中心化,提高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时效,进而提高不同用户对学科服务的满意度。

(三)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性,构建全流程的学科服务模式

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可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全过程。学科馆员将用户需求内容、所提供的基于资源检索和使用的参考咨询服务、通过数据获取的信息素养服务、实时推送的学科服务进行标签化分类并存储在链上,并根据系统中记录的时间加盖时间戳,及时了解用户满意度和所提供的学科服务具体内容,并根据实时变动情况对学科服务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善,提高学科服务质量。每条信息记录都被加盖了时间戳,从而建立起学科服务的可溯源机制,便于图书馆对已完成的学科服务进行回溯分析,能够及时对已提供的学科服务进行总结归纳,不断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学科服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特征,为学科馆员全流程的参与学科服务提供了技术性保障,保证了全流程学科服务的质量。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构建了学科服务的开放共享机制

区块链技术利用密码学的相关原理对用户进行数据验证,通过加密技术对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信息服务需求数据等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对数据进行标签化分类,使标签化的分类数据被长期存储,并运用私钥进行访问权限控制,使用户在修改数据时需要进行身份认证,保证了信息安全。当前随着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用户信息需求存在多学科、深层次的特征,学科馆员在提供学科知识服务时存在读者隐私保护这一关键问题,而区块链技术通过身份认证设置访问权限,使不同用户只能访问自己权限内的信息,降低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增强了用户与学科馆员之间的信任,用户之间可以自主地获取权限内的数据信息和服务内容[5],减少了学科馆员重复进行学科服务,提高了学科服务的效率,进一步加快构建开放共享的学科服务机制。同时,区块链可溯源的特点可明确追溯科研成果的版权归属,从而对用户的科研成果进行产权保护,提高用户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满意度。

五、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区块链技术已由开始的概念炒作到实际应用环节,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逐步应用于金融、实体服务、教育文化等领域。区块链技术具有多种技术优势,将其应用于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学科服务、智慧化服务等方面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一系列大数据、云计算、5G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技术叠加将驱动未来图书馆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而学科服务作为高校图书馆最为重要的服务内容,则需要依托多种新型信息技术拓宽学科服务的范围,通过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学科服务的具体路径,提高学科服务的质量,助力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

作者:赵彦盈 单位: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