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论文范例

区块链技术论文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1

一、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出版之前: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学术不端现象

剽窃、抄袭和侵占,是学术不端的最主要表现之一,目前存在的情况也最多。表现为:引用他人成果,故意不注明出处;故意将他人未发表的全部或部分学术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使人们误将其视为原创作品。特别是目前的系统和软件还不完善,存在着一定“盲点”,一些“隐形”的学术不端难以发现,更难以监管。一稿多投和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是指将同一篇论文同时向多个刊物投稿。重复发表是指将公开出版的会议论文集或类似出版物形式发表的论文再次发表[3];在没有征得首发和再发期刊同意的情况下,将中文发表的论文用其他文字在外文学术期刊上再次发表。论文数据造假。主要包括伪造数据、篡改数据和买卖数据。伪造数据是指未经过正常的渠道或者实验过程,凭空捏造出论文数据;篡改数据是指故意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故意对自己不期望得出的结果进行挑选或者删除,或者故意使用非正式或者误导性的统计手段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结果进行有偏向性或歪曲的表述;买卖数据是指论文中的数据是真实的,但不是作者本人实验所得,是由他人做出来的,论文作者通过花钱购买到的数据。

(二)出版之中:专家评审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

审稿专家与被审论文不相匹配。一方面,审稿专家的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编辑在选择送审时也不可能一一具体了解,可能导致对稿件的误审误判,从而使评审结果的权威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送审时专业匹配困难。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极度细分、研究内容高度融合,加之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找到与送审论文精确匹配的专家存在困难,可能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论文。部分评审专家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论文的评审专家是学术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如果他们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不能诚信履职,利用职务便利或学术地位、学术评议评审权力在论文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就会对学术成果做出不实或者不公正的评价。同行评议的结果不会对外公布,也可能导致审稿专家不负责任、权利滥用和持有偏见。可以说,以上行为是学术活动中的权力变性与异化的产物[4]。

(三)出版之后:学术评价缺乏公信力和论文复证难以实现

学术评价缺乏公信力。学术评价与学术发展之间的互动虽然已成为事实,但是两者之间的和谐可以说尚不存在[5]。以刊评文是现在的普遍现象,评判一篇论文的好坏,甚至不看内容,只是关注其是否发表在SCI、SSCI、CSSCI等期刊上。那么对刊物的评价,又主要是依靠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在线关注量等计量指标。得到的统计数据存在以下问题,公信力值得质疑:一是创新性越高的研究,在短时间内被引用的可能性越低,而那些与不一定具有学术价值的热点问题相关的论文却很容易被频繁引用。二是虚拟自由的互联网环境和其他人为因素导致数据造假的现象层出不穷。论文复证难以实现。论文的复证指的是读者、出版机构等采用论文中的研究数据和研究方法对实验重新进行一次操作,以检验和证明得出结果是否与原研究成果相符合,从而判断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可信性和可靠性。复证不仅是检验学术期刊出版内容真实性和科学性的有效手段,也是学术期刊出版的核心价值与主要功能[6]。但是目前由于存在无法找到原始数据和源程序代码,或者研究结果可能被人为操纵,如研究者通过控制变量来操纵结果等,因此论文复证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实现,从而使学术成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遭到了质疑。

二、学术期刊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剖析

(一)缺乏学术出版诚信保障体系

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和科学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例如国际学术版权保障体系(IF-LA),对有效抑制学术造假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我国在此方面起步较晚,学术诚信缺乏保障造成了学术诚信不良的产生。

(二)缺乏数字化监督管理体系

我国绝大部分的期刊文献数字保护措施不足,没有加密、防盗拷的监管技术,致使文档很容易被下载。有些文档下载之后还可以随意编辑,增加了抄袭、剽窃的可能性。另外,目前主要使用的各类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够完善、效果有限。

(三)缺乏联动体系和有效的管理及惩罚措施

在作者、期刊、读者和管理部门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一旦出现了以上的学术不诚信问题,一方面不能及时或者有效地对上下游进行追索,另一方面根本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认定和依法惩处。

三、区块链技术解决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问题的机理

目前区块链不仅在金融领域应用,而且得到越来越多行业的关注和支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区块链是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链接桥梁,其意义在于重新构造一种信任机制,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从技术特征来看,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智能合约、信息可追溯性、去中心化以及信任共识机制等,都可以运用到学术出版过程中,解决上述学术期刊出版诚信缺失的问题。

(一)区块链的数据不可篡改特征能够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信息安全水平

在区块链中,各节点都可以获得一份完整数据库的拷贝,并且运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保证链上数据不会被随意篡改。基于此,可以为每一份出版内容加盖唯一的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也被称为“时间戳”,被证明的内容不仅仅是文字,也包括图表、图片或者公式等任何形式。这样可以解决上文提到的目前系统和软件存在“盲点”的问题。另外,作者查阅和下载的文献都可以由系统来自动记录,这就从技术上根本地解决学术不端的问题,提升学术期刊出版的信息安全水平。

(二)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机制能够重复实验过程,实现论文的复证

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详细记录研究人员的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及结果,而且通过某种授权,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相关信息,并实现信息的交流。这种高度的透明性会使欺诈、虚假数据无处遁形,从而增强了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智能合约是部署在记录内的信息传递服务程序,可以自动执行一些预先定义好的规则和条款。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可以针对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建立一个具有高效共识机制、支持更多应用场景的智能合约开发平台,自动进行验证,以保证实验过程和数据的真实准确性。如此一来重复实验过程就变得简单易行,论文的复证得以实现,也为后续学术评价的公正客观奠定了基础。

(三)区块链的可追溯性特征可以避免专家滥用学术权力和信誉

基于区块链的可靠数据库具有可追溯特点,针对审稿领域的学术不诚信,通过区块链技术,在授权的前提下,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和追踪每一位专家的身份信息和审稿记录,包括审稿的数量和质量都会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对于同行评议的结果,也可以被加密保存并对某些用户公开。所以一旦审稿出现不良记录,无法消除,可以形成一种激励机制与声誉度机制,使专家在审稿时更加认真和谨慎,进而增强审稿结果的专业性、公正性和严谨性。

(四)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有助于稿件和审稿专家的精准匹配

在通过授权的前提下,每一位审稿专家的身份信息和发表信息都可以被系统自动记录和追踪,系统自动生成一个私钥和公钥来密封这个记录,并将记录存放于不同节点。在为稿件选取审稿专家时,系统自动将稿件和资质足够、研究领域相符的专家进行精准匹配,避免由于稿件和审稿专家不完全匹配造成的审稿结果不够客观公正的问题。

(五)区块链的共识信任机制有助于客观公正地进行学术评价

区块链采用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可以使整个系统中的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的交换数据,使对“人”的信任改成了对机器的信任,任何人为的干预不起作用。根据这一特征,在区块链系统中,读者直接接触和参考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数据自动记录,保证了学术内容的阅读量、下载量、引用量等相关评价指标透明公开,避免了第三方对评价数据的干涉和人为操纵,有利于学术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7]。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术诚信保障体系构建

面对当前学术诚信不良问题突出,我国亟须建立学术诚信保障体系。根据区块链“重新构造的一种信任机制,提升现实世界的有序度”的理念和区块链技术方面的特征,我们可以区块链模式来构建学术诚信保障体系。

(一)用户注册模块

首先需要登录平台进行实名注册,例如需提供相应的身份证件号码,便于平台审核认证。实名认证之后,用户才可以查阅或者参考相应的文献,而这些行为也就可以被追溯。

(二)授权模块

作者将自己的原创文章及相关协议上传至区块链,平台审核之后会生成此作品文件的数字证书,作者还可以自行设置对该作品的授权方式,例如:是否可以查阅,是否可以下载等,从而维护信息和文献的安全性。

(三)获取模块

通过实名认证,以“申请→获取”的模式对期刊文献进行相应权限的操作,获取自己需要的文献资料。获取的行为会被一一记录在区块链中并不可篡改,同时配合“数字签名”“时间戳”等技术,对文献的复制或删改行为会有效得到防止[8]。

(四)监控报警模块

通过这个模块可以实现实时全覆盖的侵权监控,还可以自动固化保全侵权的证据。当学术诚信不良行为发生时,可以及时向权利主体甚至监管机构发出警报,便于他们进一步采取相关的法律措施。

(五)追索和惩戒模块

通过这个模块掌握所有的“失信信息”,一旦行为人发生了学术诚信不良的行为,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和“共识信任机制”自动启动追索制度,并据此进行惩戒。由此,通过这种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在授权的前提下,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和追踪每一位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和行为记录。对有抄袭、伪造数据等不良行为的作者会被记录学术信用“污点”,对其今后的论文公开发表进行限制;对相应的期刊进行降级或限制出版制裁;对学术诚信不良的审稿专家记入“黑名单”,做相应处罚,取消审稿专家身份等,有效扼制当前期刊学术诚信不良的现象。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2

1学术期刊转型升级中的发展瓶颈

作为知识传播的关键环节,在信息技术革命的冲击下,学术期出版面临着升级转型。学术出版包括学术期刊出版和学术图书出版,虽然学术期刊出版在学术出版领域比重有限,但学术期刊的文化传递功能和社会思潮影响力是其他舆论介质无法替代的[3]。从目前来看,制约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科研诚信困难和协作效率低下。

1.1科研诚信困境

近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由学术不端行为特别是剽窃、造假等引起的科研诚信问题层出不穷,并屡屡引起各界激烈讨论和反响,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从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的某电影学院博士学术不端事件到席卷国际学术界的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学术出版模式在科研诚信上的短板。传统学术期刊出版业一直以来都充斥着关于版权、内容及其来源的真实性和可信度的争议,并且经常要和剽窃科研成果进行斗争。基于传统出版模式的学术不端行为具有长期隐蔽性,剽窃来的文章很难被立即发现。这不仅会减缓科学进步,还会破坏科学的核心价值。

1.2协作效率低下

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生态链是不透明的,内容的创造者、同行评审人员、出版商、研究机构、资助机构、内容的使用者之间充满了壁垒,这其实违背了科学研究在协作和交流中前进的特性。学术期刊出版对质量把控的高要求、层层壁垒的协作模式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都造成了整个行业的低效率。研究人员对学术期刊出版的低效也十分了解,根据2013年开放获取网站Rubriq的一篇报告,每年学者们需要花费共计350万个小时在那些被拒绝接收的论文上,如果加上研究者们等待稿件被拒通知的时间,总耗时显然还要再增加好几倍。[4]冗长的同行评审过程被认为是延缓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原因。目前使用的同行评审工具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无法检测重复研究和学术不端行为。此外,由于评审专家的匿名性,相互之间无法交流对稿件的评审意见,无法形成一致的修改意见反馈给作者。不透明的同行评审过程还容易造成诚信问题。2017年由于同行评审造假,来自中国的多达107篇文章从德国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团旗下杂志撤稿。

2无缝链接的学术交流——基于区块链的学术期刊出版创新路径

区块链技术可布局学术期刊出版的分配资金、研究合作、评审发表、传播引用等各个环节。本文结合区块链的特性,借鉴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情况,探索其与学术期刊出版产业的结合并突破发展瓶颈的路径。

2.1区块链:以技术保障诚信

区块链其最核心的价值是改变了现有的信任机制。信任的建立将不再依赖于强大的第三方,而是通过计算机代码,基于智能合约和信任协议。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对数据进行分布式记录和存储。区块链记录了全网、全过程、全交易的数据,并且所有数据被全网所有节点所共同拥有。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访问整个数据库及其完整的交易记录。交易数据或者信息不被任何一方所控制。每个参与节点均拥有数据副本,任意节点的数据损坏或者异常都不会影响整个数据系统的运行。[6]区块链的每个新区块都包含一个哈希指针。当新数据写入区块以后,会生成该数据块的哈希指针,我们可以把这个指针理解成该数据块的指纹,用于链接下一个数据块和实现校验,由系统中所有参与的节点共同认定记录的真伪。因为加密哈希函数的特性,所有的区块都是紧密相连的。对任一区块链的哈希指数改变都会影响整个区块链的数据。正因为如此,区块链被认为仅添加、不可篡改,并且透明可溯源。学术期刊出版业对于诚信的高度要求成为区块链技术的完美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是一项以技术保障诚信的创新。学术交流无疑会受益于将每次提交、引用、编辑、评议和出版的明确时间戳记录在区块链里。区块链可对每次学术研究和行为进行确权,为成果提供不可篡改的数字化证明。当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数据和文章上传至区块链平台以后,这个学术成果的名称、权利人和登记时间等核心信息将生成唯一对应的数字块指纹,并将数字指纹封存于不可篡改的区块链数据中,实现版权信息的永久存证。之后,不管谁抄袭或者转载了这部作品都可以被轻易追踪。可追溯的数字化证明,大幅度降低了学术不端的风险,也降低了因知识产权纠纷而产生的人力与时间浪费。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过程无疑可以得益于区块链兼具透明性和匿名性的技术特征。在区块链环境下,任何有权限访问系统的用户都可以看见链上的所有信息和记录。每个用户在区块链上都有一个独特的身份认证,这个身份认证是长达30多个字符的数字地址。加密算法允许对同行评审的身份进行验证,但仍然保持其匿名性并将评审内容永久储存。在区块链上,任何对文章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检验都可以被加盖时间戳,这将有效实现版权追溯,鼓励学术分享与合作。此外,这项技术的衍生作用是可以更加高效地收集研究人员、研究团队和学术机构的科研绩效,从而使学科评估、专业排名等环节更加可信。英国技术研究公司数字科学(DigitalScience)于2017年11月在伦敦和波士顿《区块链研究报告——学术交流新范式展望》(《BlockchainforResearch:PerspectivesonaNewParadigmforScholarlyCommunication》),报告把视线聚焦在区块链对诚信问题的解决上,认为区块链带来的技术革新对学术实践会有积极影响,区块链的技术潜力可以延伸到解决学术交流危机和减低信任成本。[7]报告强调了区块链技术怎样触及学术交流中的许多关键方面,如透明度、开放科学和重现性。国际STM出版商协会的标准和技术负责人EefkeSmith对区块链技术持有肯定而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学术出版界目前正陷入自身的一系列信任危机中,虽然学术出版系统目前仍然很强大,也可以提供高效的基础设施,但是区块链技术在解决学术出版信任危机方面大有可为。

2.2区块链:无缝对接的高效平台

区块链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术诚信,同时可以使内容创作者、同行评审专家和内容使用者打破壁垒进行直接沟通。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带来的双向链接系统,让我们有可能在不依赖第三方的情况下计量链接的使用情况,并通过智能合约让使用知识内容的用户向作者自动实时付款,对整个知识经济产业都将造成巨大影响。智能合约(smartcontracts),本质上是运行在区块链上的一段代码,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等特点,由尼克•萨博(NickSzabo)于1994年发明。[9-10]在加密货币或可编程支付的概念出现之前,智能合约并没有发挥出多大的作用。在区块链的背景下,当触发合同协议的预编程条件被满足时,智能合约可以触发自动付款和其他相关行为,这使验证和交易数字资产变得十分便捷。[11]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结构”“共识互信”“可内设智能合约”等特点基于公共账本打破了各协作主体的信任不对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智能合约和代币经济模式构建了一个去中介的利益共同体,将知识内容的创建者和使用者无缝对接,从而打破壁垒,减少中间成本,提高协作效率、优化知识传播的过程。例如,同行评审环节可以通过区块链得到极大的优化。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约有1/3的研究成果可以复制。[12]在区块链协议中纳入智能合约和基于加密代币的激励措施,可以对包括同行评审、验证数据有效性、检测实验可复性等任何形式的学术活动进行有效激励。此外,出版业对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的影响过大,反而会对科学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普遍存在的出版偏见使大量带有负面结果的论文未能发表,这可能对科学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出版那些进行相同假设的研究成果,也会导致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而区块链带来的无缝对接平台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为了发表而进行科研的现状。总部设在维也纳的区块链项目Scienceroot致力于创建一个透明、高效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该平台研究成果、申请资金和参与同行评审,在研究领域作出贡献。该项目还发行“科学代币”用于奖励任何形式的科学贡献。该平台的三个要素分别是:分散的开放式访问协作平台、基于代币经济的激励机制和基于区块链的《科学根源杂志》(《SciencerootsJournal》)。无论实验结果如何,所有科学成果都可能被公布和奖励。这很好地改善了目前许多科学家为迎合出版商口味而进行科研的现象。在优化协作关系,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上,区块链还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可以展现科学家的整个研究思路和所有成果。总部位于波士顿的区块链项目Artifacts认为科研成果应该不仅限于最后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Artifacts不仅基于区块链技术整合学术论文,还整合传统学术期刊出版系统中通常不发表的、关于科学研究的所有内容,包括数据集、研究设计、手稿、同行评审内容以及文章发表后的评论。

3区块链技术的重点、难点

3.1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商对新角色的适应

虽然学术期刊出版商目前对区块链持积极态度,他们发现区块链可以帮助他们改进日常工作流程,特别在有多种期刊和海量论文需要管理的时候,区块链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明晰知识产权归属,便捷管理数字版权。但从理论上来说,区块链学术平台的开发,有可能消除学术期刊出版业中间商的角色。新型的学术交流平台允许作者上传内容、设置价格,之后分发内容,甚至无需出版商就可以完成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个流程。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可能将会失去对科研成果传播的垄断权,如何在这个过程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和价值体系将是推行区块链学术期刊出版平台的难点。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商可能将侧重于提供编辑和同行评审等服务,作为重要的内容过滤机制为科研成果的质量把关。

3.2技术不足、成本高昂和缺乏监督体系带来的挑战

作为一个新兴技术,区块链依然面临行业标准缺失、底层技术不成熟等问题。当我们将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业务框架转移到区块链上的时候也涉及大量的成本。区块链产业发展还面临政策和法规空白,针对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法理性仍然不能得到确认,特别是基于区块链的通证经济模式,需要特别考虑其监管和法律风险。目前,大多区块链项目仍然在概念或起步阶段。区块链技术的许多理念和解决方案都建立在Science2.0、开放存取、开放数据、开放同行评审的倡议和想法之上。区块链的分布式结构、智能合约和代币经济将这些想法提升到新的水平。然而,虽然学术界肯定了区块链技术的潜力并表现出了热情,但区块链的落地运用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每个学科、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不同的痛点,我们不能依赖一项技术来提供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到底可以对学术期刊出版界带来怎样的影响和革新还有待观察。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区块链;企业实践教学;去中心化;可信性;管理系统

0引言

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实施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确保累计一年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高效规范地运行,保障企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发、部署了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通过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学巡查及企业现场调研等教学活动的落实。然而,由于传统的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具有中心化的特点,存在数据不安全和容易滋生系统开发人员或管理人员未经授权就删除或篡改数据的现象;其次,由于系统中的数据影响到对学生和教师的考核,部分用户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抵赖自己的错误行为,例如,可能有的教师给错了一个成绩,但却坚持谎称自己提交的是另一个成绩,之所以出现信息不对,是因为系统出了问题或其他管理人员可能的误操作甚至是有意修改,而这无疑会让系统陷入被质疑的境地,从而给系统的管理带来麻烦;最后,传统的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极容易导致集体作假的情况,个别部门可能出于应付上级管理部门评估检查的需要而通过行政的手段要求教师、学生甚至系统开发人员或管理人员批量修改数据,这将给上级管理部门准确了解下级部门的教学运行情况带来极大的障碍。所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系统的可信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极大地增加系统的信用成本和管理成本。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基于现代密码学、分布式一致性协议、点对点网络通信技术和智能合约编程语言等形成的数据交换、处理和存储的技术组合,是比特币、以太坊等诸多密码学货币背后的支撑性技术,可以在互不信任的环境下实现去信任中介的可信交易,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化、防伪造和不可篡改的特点,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可作为价值转移的技术手段,能有效解决上述传统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的业务需求为立足点,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案。

1设计

1.1功能设计

根据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需要为用户提供实习安排、教学巡查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业务服务,为此,我们将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划分为四个子系统,具体的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实习安排子系统主要实现了实习基地管理、实习岗位管理、学生岗位安排、学生导师安排及现场调研等功能,它明确了学生与实习岗位、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同时规定了学生实习期间需要完成的任务,具体包括在系统中提交企业现场调研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实习周记及实习鉴定表等材料。教学巡查子系统主要实现了巡查申请、巡查审核及巡查评价等功能,通过该子系统,教师可以申请到企业现场巡查某些学生,而学校可以审核教师的教学巡查申请,当教学巡查完成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巡查进行评价打分。毕业设计(论文)子系统主要实现了选题、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答辩等功能,它明确了学生、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组长协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及其需要在系统中提交的各种材料,具体包括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毕业设计(论文)等。用户子系统主要实现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用户角色管理和角色权限管理等功能。通过该子系统,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确保用户只能访问与其身份相符的功能与数据,它是系统信息安全的保障。

1.2基于区块链的可信化设计

传统的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普遍采用B/S结构设计实现,即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服务器,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请求返回数据或将数据存储至数据库中。但这样的设计存在开发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权限过大的缺点,极容易滋生造假、抵赖和腐败的现象。为保障系统的可信性与权威性,在不影响高校企业实践教学运行效率与质量的情况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在传统B/S结构的基础上增加了区块链和区块链访问对象。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系统中,当用户通过系统实现教学业务数据的提交时,系统在将业务数据存储到传统数据库的同时,将业务的核心数据以交易的方式发送至区块链上,并将交易的哈希返回给用户。由于系统同时与中心化的数据库和去中心化的区块链进行交互,而且用户可以通过第三方区块链客户端直接访问区块链数据,因此开发人员与系统管理人员无法篡改系统的数据。如果开发人员或系统管理人员通过修改系统程序或篡改系统中心数据库的数据实现作假或抵赖已发生过的行为,那么用户可以凭借发生过的交易哈希通过第三方区块链客户端访问区块链数据实现对数据真伪的验证。

2实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使用

ASP.NETMVC、SQLServer、Nethereum和Geth(Go-ethereum)等技术和工具设计实现。其中ASP.NETMVC用于实现系统的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和用户接口。系统的数据主要存储于SQLServer数据库,但核心业务数据则同时存储于以太坊联盟区块链。以太坊是一个具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区块链平台,具有更快的“出块”速度,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系统使用当前最为成熟且应用广泛的以太坊客户端Geth部署以太坊联盟链,并通过专为以太坊设计的.NET集成库Nethereum实现与以太坊联盟链进行交互。

2.1以太坊区块链访问对象设计

为实现和以太坊区块链的交互,系统设计实现了以太坊区块链访问对象。以太坊区块链访问对象主要包括交易发送对象、交易查询对象和账户分配对象。交易发送对象主要封装了交易发送方法Send⁃Transaction,该方法接收用户以JSON格式提交的数据,并将其编码为一个字节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字节序列转换为十六进制格式,再将其发送给指定的高校以太坊联盟链账户。如果交易发送成功,交易发送方法将返回此次交易的哈希,否则返回空字符串。由于用户可通过第三方以太坊客户端向特定以太坊账户发送交易,且以太坊上的数据是公开透明的,为了防止用户通过第三方以太坊客户端直接向高校以太坊联盟链账户发送交易,从而达到伪造数据的目的,系统在调用Nethereum.NET集成库中的web3.Transac⁃tionManager.SendTransactionAsync方法发送交易时,将使用SHA512算法计算用户提交的原始数据的哈希,并使用系统的密钥和DES加密算法对求得的哈希进行加密,然后与原始数据一起发送给以太坊高校盟链账户。交易查询对象主要封装了交易查询方法GetTrans⁃actionByHash和交易验证方法CheckTransaction。交易查询方法接收用户传递的交易哈希,并将该交易哈希传送给Nethereum.NET集成库中的web3.Eth.Transac⁃tions.GetTransactionByHash.SendRequestAsync方法以获取与该交易哈希相匹配的以太坊交易对象,并返回该以太坊交易对象。交易验证方法接收一个以太坊交易对象作为参数,通过获取该参数的Input属性获取用户提交的原始数据InitialData和经系统加密的哈希EncryptHash,然后使用SHA512算法计算用户提交的原始数据InitialData的哈希,并将得到的哈希与使用系统密钥和DES解密算法解密EncryptHash得到的哈希进行比对,如果相等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账户分配对象封装了为用户生成以太坊账户的方法CreateEthAccountForUser和查询以太坊账户余额的方法GetAccountBalanceEther。CreateEthAccountForUs⁃er方法接收一个系统用户名作为参数,通过调用Neth⁃ereum.NET集成库中的Signer.EthECKey.GenerateKey()方法生成私钥,然后根据该私钥构造一个Nethereum.Web3.Accounts.Account类型对象。在获得以太坊账户对象之后,系统进一步通过交易发送对象为该以太坊账户转账一定额度的以太币,以确保该以太坊账户拥有足够的以太币能将数据存储至以太坊区块链上,最后系统将用户的用户名、以太坊账户的地址和私钥保存到数据库中。GetAccountBalanceEther方法接收一个以太坊账户地址作为参数,并通过调用Nethereum.Net集成库中的web3.Eth.GetBalance.SendRequestAsync方法获取指定账户的余额。

2.2数据存储设计

在确保系统可信的同时,为兼顾系统的运行性能,系统并没有将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的所有业务数据都存储到以太坊区块链上,而是只将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组长和系主任等用户对学生提交的作业、毕业设计(论文)或调研报告等的评价或评分等核心数据保存到以太坊区块链上。与此同时,在系统的数据库中,系统在以太坊交易记录表中保存了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评价时产生的以太坊交易哈希。通过以太坊交易记录表,用户可以凭借评价客体类型和评价客体主键快速地查询指定作业相关的以太坊交易哈希,然后通过调用以太坊区块链访问对象中的交易查询方法获取该交易哈希对应的以太坊交易对象,而不必以遍历以太坊区链上每个区块的交易,然后匹配每一笔交易中的目标数据的方式实现交易查询,这极大地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性能。在用户体验方面,为简化用户提交数据的流程,系统为每个用户分配了以太坊账户,并将其保存在数据库中,当系统需要将数据存储到以太坊联盟链上时,系统根据用户登录系统的用户名查询数据库中相应用户的以太坊账户和私钥,并以该以太坊账户和私钥给系统指定的高校以太坊联盟链账户发送一笔交易。

2.3验证机制设计

为确保用户可以便捷地对系统中的核心数据进行验证,当用户将数据以交易的方式发送至高校以太坊联盟链账户时,系统将发送交易时返回的交易哈希以邮件的方式同时发送至相关用户的电子邮箱,并告知用户如何使用以太坊客户端Geth查询交易。由于以太坊客户端Geth为第三方开发的软件,而以太坊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可溯源、不可篡改的特点,因此能有效防止程序员、数据库管理员或系统管理员对系统数据或程序的篡改,从而可以实现对数据和信息的有效验证。

3结语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企业实践教学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综合应用ASP.NETMVC、SQLServer、Geth以太坊客户端和Nethereum等技术和工具将中心化与去中心化结合起来,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与可信性验证,以中心化的方式兼顾系统的运行性能,有效地实现了高校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可信、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陈伟利,郑子彬.区块链数据分析:现状、趋势与挑战.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8,55(9).

[2]闫莺,郑凯,郭众鑫.以太坊技术详解与实战.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6.

[3]纳拉扬•普鲁斯蒂.区块链项目开发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11.

[4]邹均,张海宁,唐屹,李磊.区块链技术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11.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著作权认证;应用研究

一、引言

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受到很多人的重视与关注,很多人将其视为与互联网技术一样重要的技术。对于区块链技术,我国出台了相应政策条例,并将其纳入信息化发展,纳入战略性前沿技术。社会市场中的不同领域,如电子商务领域、股权众筹领域等,开始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出版业也不例外,逐渐将其应用在作者著作权认证中。本文对区块链技术在作者著作权认证中的应用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二、区块链技术概述

(一)内涵。人们将区块链技术称为分布式总账技术,实质上属于数据库,并且是分布式数据库。在这一过程中采用不同方式,如去中心化方式、共识信任方式等,使数据库得到集体维护,并提升其可靠性。区块链技术属于比特币的底层技术,该技术诞生于2008年,其中包含许多不同的内容,如密码学原理内容、共识机制内容等,从而构建出不可篡改的数据库体系、去中心化数据库体系等。在区块链技术体系中,信息从形成的那一瞬间起就被记录在区域链中,而且存储在网络的不同节点当中,全部节点可以形成一个账本,该账本包含不同信息。如果在此期间某个节点发生异常情况,或者出现问题,那么需要立即提交仲裁,与其他节点之间做好相应比较工作,从而明确系统中存在的虚假数据,并将虚假数据消除,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二)特点。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1.去中心化的特点。区块链在信息存储中,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针对不同数据节点,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复制与备份。在具体信息的传输中,采用的是点对点的信息传输方式。该种方式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有效存储,促使更新工作与维护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2.不可篡改的特点。在区块链中,如果生成不同新的数据节点,那么工作人员要及时做好节点核对工作,与其他节点进行有效核对。完成核对工作后,要尽量获取到大多数节点的有效批准,使数据节点可以被更好地添加到区块链当中[1]。数据一旦被添加到区块链中,那么将实现对数据的永久保存,并且很难修改。想要实现对数据的修改,那么要实现对系统中一半以上节点的控制,否则怎样都无法实现对数据的修改。3.智能合约特点。智能合约这一概念于1995年提出,通常情况下是指结合相应法律法规及相应准则,做好计算机程序编写工作,并实现对合约的合理替代,在此基础上,执行合约双方交易的行为,将智能合约的特点展现出来。

三、作者著作权认证分析

(一)版权概念著作权就是版权,版权主要是指作者或其他权利人,对于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等,享有的人身权以及财产权的总称。

(二)版权领域现状。在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需求也逐渐提升,所以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都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高质量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很多人为获得更大的效益,未经允许对其他人的作品进行篡改,或者随意发表作品,通过该种方式获得巨大的利润,该类事件在我国学术界中时有发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品的传播途径不断创新与拓展,为作品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原创作品在网络中面对版权被侵害的风险。

(三)学术期刊出版现状。在如今的学术期刊出版领域,对于文章有严格的标准,文章还需要接受同行的评审。因此,不存在肆意传播问题以及盗版问题等,但是其中存在影响学术交流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1.著作权归属问题。在学术期刊数据库中,作者在标志自身作品的过程中,并没有使用唯一ID(通用账户),这一问题会导致重名问题的发生。也就是说,文章著作权在确认的过程中,可能被分配到与作者同名的另一名作者身上[2]。很多数据库在问题处理期间,会采用给同名作者发送文件的方式,对作者进行询问,明确该篇文章是否为本人所著。如果是本人所著,那么该名作者要点击确认,如果不是本人,那么可以直接忽略文件。对于著作权归属的明确,采用发送邮件的调查方式,在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要及时对其进行转变。2.数据共享问题。从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中可以看出,目前存在很多较为大型的数据库,数据库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如综合性数据库、专业性数据库。一般情况下,数据库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及作品的共享[3]。读者在一个数据库中搜索论文信息时,通常无法得到该领域中的全部论文信息,这会对读者了解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产生一定的制约。很多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会出现重叠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会造成信息不一致的问题。这说明在数据库中,著作权归属出现错误,从而对作者的学术贡献等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区块链技术在作者著作权认证中的应用

(一)在ID唯一作者信息中的应用。在作者著作权的认证中,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确保作者获得全网唯一ID,不会出现重名情况。在此背景下,在相同的数据库中,如果想要对作者的某一篇论文进行查询,或者对作者进行查询,那么只需要在搜索栏中搜索作者的ID即可。作者创造的作品、学术成果等,能被全部展示出来,而且其中也不会混入其他作者的学术成果。在不同的数据库中,对区块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可以促使不同数据库的信息,更加完整地呈现在查询者眼前。

(二)在中心化版权确权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实际上属于一种分布式数据库,具有较强的去中心化技术特点。区域链版权确权,也就是人们熟知的版权登记。在这一过程中,要对去中心化这一特点进行合理应用,对文章进行加密,采用十六进制加密数据的方式,该加密数据会被存放到区块链系统不同的节点中[4]。与此同时,要将此类加密数据作为文章ID,并绑定作者。区块链技术还具备不可篡改的优势、永久生效的优势,促使文章在生成ID期间,能够被全部记录,防止版权归属错误的情况出现,从而更好地完成版权确权工作。

(三)在智能合约式版权交易中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具有智能合约特点,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创造出更加智能化的履约解决方式与更加自动化的履约解决方式。智能化合约能够对履约情况进行实时追踪与监督,实现各项交易工作的自主执行。此类工作的完成并不需要工作人员参与,各类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例如,难以解决的版权内容访问问题等。可以推动版权交易环节朝着透明化的方向发展,为作者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读者文献阅读引用情况的细粒度追踪。

(四)在学术期刊版权管理平台中的应用。在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对构建完善学术期刊版权管理服务平台,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保证每一位作者都能拥有唯一的ID、实现去中心化版权确权[5]。在该平台中,区块链技术具备的不可篡改特点,能够将文章的全部变化过程真实地记录下来。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可以对权利的形势以及追溯进行自动规范,通过该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确权成本。此外,区块链技术具有共识信任这一优势,能够促使作者在统一平台管理中对版权的实际情况有正确的了解,从而结合实际情况,给作品创造曝光机会与交易机会。在平台侧链中,对读者阅读行为以及观赏行为等进行详细记录,用户结合这一特点进行付费,平台结合这一情况对版权所有者进行费用支付。

(五)应用措施。从目前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该项技术正不断完善与优化,并在著作权认证以及著作权保护中得到应用,“区块链+版权”的研究力度逐渐加大,通过对区块链加密签名技术与时间维度的应用,实现对著作权的全面保护[6]。为更好地实现第三方开发者的无缝集成,要对侧链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对不同去中心化的应用进行开发与研究。纸贵版权要及时对版权登记周期进行优化与完善,构建快速维权通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作品的统称)孵化方案,构建一站式版权服务平台[7],使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让版权市场模式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区块链技术在作者著作权的认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著作权认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区块链技术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要结合实际情况,将其应用在唯一ID认证以及版权确权等环节中,为我国学术行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正逸凡.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型初探[J].办公自动化,2020,25(14):32-36.

[2]赖利娜,李永明.区块链技术下数字版权保护的机遇、挑战与发展路径[J].法治研究,2020(04):127-135.

[3]费硕.区块链技术在数字版权市场的运用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06):222-223.

[4]王清,陈潇婷.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著作权保护中的运用与法律规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150-157.

[5]张颖.区块链技术驱动下的著作权登记制度变革[J].图书馆论坛,2019(12):84-89.

[6]毛宁,张小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网络版权保护[J].图书馆论坛,2019(08):90-95+145.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技术机制;科技期刊;策略研究

近年来,由于自媒体的冲击以及科技期刊自身的“严肃性”与“专业性”特征,使得读者呈现缩减的态势。此外,评议信息不透明、评议权威性下降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科技期刊出版市场的萎缩。随着区块链技术在科技期刊平台中的尝试性运用,为科技期刊实现资源聚合、流程优化提供了实践指向。区块链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分布共识、密码学等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在科技期刊出版中运用区块链技术的信源追踪范式可实现学术成果全过程的追踪与溯源;通过数字代币可实现数字资产开发与广告量化等,进而可解决科技期刊当前所遭遇的学术成果重复、同行评议公信力下降以及商业收入下降等问题。

一、当前科技期刊出版的困境

智能算法与大数据等技术与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促使科技期刊积极创新出版模式,以此来实现品牌核心竞争力。但科技期刊出版业目前仍存在同行评议模式僵化、读者流失以及市场竞争力低下等问题。

(一)信息数据透明度较低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NatureBio-technology)宣布撤回韩春雨团队发表的关于基因编辑的论文,原因在于实验记录不透明及论文的可重复性遭到广泛质疑。撤稿事件的发生,使得科学界逐渐正视原始科研数据透明化的重要性。由于期刊版面限制,学术论文难以做到将科研过程和原始数据进行完整阐述。基于这种情形,学术成果往往存在盗用和剽窃等问题。

(二)版权归属存在争议

互联网平台开放获取的特点,使科技期刊盗版侵权现象日益严重以及学术成果的版权认证越发困难。在学术论文开放获取过程中,有不少不法分子利用这些论文来获取收益,这也触犯了版权保护协议。同时,也有不少学者通过洗稿等一系列不正当手段来盗窃学术成果,使得学术成果的版权认证一直存在争议。

(三)受众接受度不高

由于科技期刊其专业性特质,受众接受与理解程度低,这也大大降低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与商业价值。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现状来看,出版资源零散、品牌影响力较低、期刊规模相对较小。除此之外,出版商也将收录来的学术论文进行多次流转售卖以此来获取利益。这些不良现状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科技期刊的重要变量。

二、区块链技术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应用

区块链以信源追溯、身份认证、数据不可篡改等技术机制为表现特征,在出版流程透明化、同行评议权威化、版权认证精准化、数字资产开发上发挥了创新优势。通过区块链所蕴含的技术机制与科技期刊出版流程相契合的特质,能够实现科技期刊在专业领域中公信力的提升以及在版权认证中权威性的塑造。(一)信源溯源:依托节点记账技术实现出版流程透明化区块链技术是最好的节点记账——无论是POW(工作量证明)模式、POS(权益证明)还是DPOS(授权股权证明)模式,每个区块账本都被打上时间戳,与其他节点共同验证。依托这种验证技术,一方面,可以将科研者的研究过程和数据载入区块链节点当中,从而实现研究全过程溯源。同时,还可以实现学术内容与科研数据的自我审核与其他节点的协同监督,从而降低审核成本和数据造假的可能性。例如,ManuelMartin等人于创办的Or-vium项目,依托信源溯源机制构建起一个管理科学期刊相关数据的分散透明化平台。在此平台中,论文、评审数据等信息都被登记并储存,在实践中实现评审流程和出版过程的全程溯源。

(二)学术评审:凭借身份认证系统提升同行评议权威化

2015年,ShoCard公司依托区块链技术生成一个身份认证的系统。在该身份认证应用中,用户扫描身份信息并签字后,系统随即自动生成私钥/公钥封存这些信息,且每一个节点都存储这些信息。借助此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审稿专家身份信息、信息、评议结果的储存、记录和追踪,而且还可以实现审稿专家的专业水准、研究领域与评议论文的精准匹配。比如,《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在其自身的编辑系统中嵌入ORCID认证系统。在此系统中,评审专家的所有评审过程都将被写入系统当中,同时,其所评审的论文质量和数量也将实现透明化,成为衡量评审人水平和诚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智能合约:通过去中心化的合约模式解决版权归属认证

智能合约是指参与各方均可读的以数字化程序代码表现的合同承诺。当某一事件或条件触发后,合约会立即执行,整个交易过程无需具有信用保证的中介机构参与,可有效简化出版流程和降低交易成本。将智能合约机制嵌入科技期刊出版场景中,构建一个高效、透明、交互性强的出版平台。在此平台中,使用者可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以数据化的形式进行登记与存储,这也使得版权归属等问题得以透明化。例如,欧洲团队所落实的Orvium项目,支持自有系统中的每一个操作与事务可被所有人访问,以透明化特征优化版权流转。

(四)数字资产:借助数字代币创新科技期刊盈利新模式

在科技期刊商业收入不断下降的背景下,合理运用数字代币形式,将对解决科技期刊商业发展瓶颈起到积极作用。第一是广告效果量化。通过区块链点对点网络通信的技术机制,对广告的市场占有率、用户注意力等进行审计追踪与数据记录,从而实现广告的效果评测与精准化投放。第二是数字资产开发。数字代币作为一种数字权益证明,以不可篡改、透明化为表现特征,在科技期刊用户价值开发上发挥了创新优势。例如,Steemit是一个以区块链为技术驱动的内容生产平台。它将用户生成的各种浏览、转发、评论等信息流作为数字资产进行开发、流转,以此增强用户黏性和提升市场占有率。

三、区块链技术对科技期刊出版路径的优化

区块链技术在核验期刊内容、量化广告效果、开发数字资产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区块链技术与科技期刊出版的融合发展,将促进科技期刊出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新,也将对科技期刊出版的优化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一)权威化:以信源溯源提升期刊公信力

区块链是以数据可溯源的形式来形成高可信度、强安全性等特质。科技期刊可基于区块链这一形式来使信息在生产的过程中完成时间戳的植入,进而以区块数据的形态完成存储。这将便于对学术成果进行追踪及核实,同时,依托区块链优化的同行评审制度将最大限度地保证学术成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记录在期刊平台的信息一旦遭到人为修改,其生成的哈希值就无法匹配,并且任何节点都能清晰地看到修改的全部过程及内容。因此,一旦将学术成果与专家评议记录上传到科技期刊出版平台中,就会形成永久可追溯的记录,这也将大大提升科技期刊的公信力。

(二)平台化:以去中心化构建协同生产平台

随着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愈发成熟,其具备的联结性对科技期刊构建协同化生产平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此平台不仅可以提升科技期刊的科研协作效率,还可以提升其内容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具体体现在,一是可以满足学术信息交互的需求。通过此平台的学术交流版块,传受双方寻求科学生产及传播的契合点,并实现科学研究协同记录,形成全程透明的科研协同。二是出版全流程的记录和监管。依托此生产平台,科研者可以实现研究过程和原始数据永久记录与存储,科技期刊出版信息可以实现每一个环节交互的完整记录。三是提供真实和优质的平台内容。此平台可以实现内容生产的直接传输,减少中间环节的流转,以此来避免信息内容遭到第三方曲解与滥用。

(三)版权化:以数据记录优化知识产权流转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为数字签名(ECDSA)和哈希算法协同互联网生成的新型网络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撑,进而实现数据不可篡改和信息可溯源。在此模式中,所有信息都以点对点的形式形成互联机制,尤其是其蕴含的账本式的分布存储范式——从确权、用权、维权三个环节完整记录版权流转过程,从而解决科技期刊无形资产确权和版权认证等问题。美国区块链公司Binded依托数据记录技术为用户构建一个流程优化、操作便捷的版权保护平台。创作者将内容成果上传至私人版权保护库后,会生成验证指纹与版权证书,并会被永久存储与保护。

(四)盈利化:以数字资产重构盈利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用户与产品内容数据库的协同化构建和精准化营销成为科技期刊发展重中之重。具体而言,一方面,科技期刊可以依托区块链技术“多点构建和信息追溯”的特质,对受众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进行长期的追踪、分析与预测,形成用户行为选择的信息流,以此来实现用户注意力经济结算和变现。另一方面,科技期刊还可以借助股权众筹途径进入文化金融市场,然后提供学术成果版权登记、注册与认证服务,从而实现科技期刊多种盈利模式的协同发展。

四、结语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科研档案;区块链;档案利用率

0引言

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令第15号《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三条指出科研档案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认证、研究实施及过程管理、结题验收及绩效评价、成果管理等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文件材料以及标本、样本等实物[1]。高校的科学研究主要包括论文、项目(纵向项目、横向项目)、专利和获奖等[2]。高校科研档案就是对科学研究的记录,主要包括已的电子稿;各类项目从立项到结项所涉及的材料、成果(支撑项目的论文、专利、项目和获奖等)等;已经授权专利的申请书;奖项申报书以及支撑获奖所需要的相关成果。《规定》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研档案开放利用机制,促进科研档案信息共享,加强科研档案资源深度开发。”科研数据既是一个国家和科研组织机构的核心资源,也是科学研究得以进步的重要战略资源[3]。因此高校科研档案数据的完整性是科研档案得到很好地开发利用的重要前提。

1高校科研档案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还很不规范,导致科研材料收集不全、档案信息数据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朱玉清在2009年对北京地区高校调研发现53.5%的高校科研档案基本完整,27.9%的高校科研档案不完整[4];科研档案收集不全和数据不准确的原因主要由于档案管理员并不是科研档案产生者,档案人员只是按规定进行收集相关科研档案材料。以纵向科研项目为例,项目档案材料包括申报材料、中期检查材料、结项材料、论文、专利、获奖、鉴定和项目等。如果科研档案者应该有5篇论文、3个专利,但在科研档案收集时,对方只提供3篇论文和2个专利,恰好这些成果能够满足结项要求,所以项目成果在归档时就会出现档案信息不完整的情况;另外,成果之间的关联度不能体现,以及成果信息不齐全。以纵向科研项目为例,一般高校只收集立项、中期检查以及结项材料作为科研档案,而对支撑科研项目的论文、获奖、项目和专利等科研成果很少和科研项目本身一起作为一套材料归档。科研档案资源中大量的科研过程材料、数据和方法等对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性研究具有较高价值。针对论文、著作、专利、结题报告等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管理,能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的价值、提升档案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科学研究[5]。科研档案归档主要为了利用,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重保管、轻利用的情况[6]。高校科研档案最主要目的是有效的开发利用,而高校档案部门只做了科研档案收集和基本的查档工作,对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少之又少。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是“手工”管理,收集主要通过“索要”,档案资源处在“以存为主”的阶段。资源缺乏开发和共享,没有充分发挥科研档案的价值[5]。充分利用好科研档案可为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提供更加优化的人员组合,从而提高项目获批的概率以及降低项目结题难度。项目申请者在项目申报时,填写的项目成员主要是项目负责人熟悉的人,但这些人的成果不一定对所申报项目有足够地支撑,导致项目很难获批。或者项目获批后,由于项目组成员所研究的方向并不完全和项目契合,项目结题时的成果主要是项目负责人产出的,导致项目结题困难或出现不能正常结题的情况。如果高校档案部门为教师提供优质科研档案查询服务,项目负责人可通过全校教师的相关成果合理地组建项目团队,这样不但可提高项目获批率而且可培育出好的科研团队。由于有了项目经费,锻炼出来的科研团队,可产出好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2区块链技术下的科研档案归档模式能够保证档案的完整性

传统的科研档案归档模式如图1所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一般每年年底对全校教师的科研材料进行集中收集,在这种档案收集模式下,很容易出现收集的档案信息不完整或错误的情况。对高校教师而言,年底除了要申报个人科研材料外,还有学生考试(出试卷、印刷试卷、批改试卷和监考等)、年度考核材料和个人小结等事。教师在申报个人科研材料时难免会出现申报材料不准确和不完整的情况;对科研管理部门审核人员而言,审核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审核全校科研人员(对于一般普通本科而言教师的规模一般都是在1000人以上)的科研数据和材料。通过1到2个科研审核人员来审核并收集1000多人的科研材料,收集科研材料时出现不完整和错误在所难免。对全国大部分高校而言,科研管理部门一旦把所收集的不完整或错误的科研材料提交给档案部门,由于档案的中心化管理,教师个人并不会再对个人科研信息中错误的信息去进行更正或修改,导致档案馆存放的科研档案信息错误或不完整。区块链模式下的科研档案的收集能彻底改变上面所提的弊端。教师可随时进行科研档案材料申报,审核人员也可随时对科研材料进行审核,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出现科研档案材料填写不完整和收集错误的情况。教师申报后,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员和科研分管院长对材料进行审核。教师个人申报科研材料流程如图2所示。审核通过后,再通过二级学院作为区块链中的节点对科研档案上传区块链申请,在通过相关节点投票通过后,最终把科研档案上传至区块链上。科研档案上传区块链流程如图3所示。区块链模式下,科研档案材料申报经过层层审核和投票能有效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教师可随时申请查看自己的科研档案,一旦发现某科研档案信息不完整或有新增科研成果可以随时申请添加,这样能有效保证科研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3区块链技术下的科研档案管理能提升档案利用率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7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电力数字新基建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电力行业的整体架构影响深远,对于能源互联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技术无疑是电力数字新基建的两大关键支撑技术。区块链技术有助于协调能源市场中诸多参与方的利益,通过智能合约等机制促进信息和价值可信交换,构建区域可信协同综合能源网络,以应对近年来电力系统中电动汽车、分布式储能装置、分布式微电网、新能源发电大量并网对于传统电网商业模式的挑战。物联网技术充分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建设电力互联网发展与互联网经济相关的新业态,包括新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新业务,最终构建万物互联、人机交互的电力物联网。

为展示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研究进展,促进行业技术交流与发展,《电力工程技术》编辑部开设了“电力数字新基建中区块链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专题,本人有幸受邀担任专题主编。专题收到大量具备理论创新与工程指导性的优质稿件,经同行评议、专家评定,最终选出5篇论文组成专题。在区块链技术方面,东南大学陈妍希等针对规模化电动汽车在充电交易时安全性低、自主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动汽车充电交易模型,在“多卖方-多买方”的电力市场竞争机制下,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安全性高等特点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开放用户协商定价的权利;南京工程学院李大伟等分析了电力物联网终端跨域认证需求和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区块链跨链技术中的侧链技术及实现机理,并将其引入到电力物联网跨域认证方案中,提出一种基于侧链技术的电力物联网跨域认证方案,在配电自动化应用场景中进行了仿真实验。在电力物联网技术方面,河海大学胡悦等针对LoRaWAN网络架构中终端节点移动造成信号错误传播以及高能耗问题,在混合译码放大转发(HDAF)方式下,提出了一种基于LoRa网关的无线中继优化算法方案;南瑞继保公司程立等针对电能质量终端的设计缺陷,提出基于信息安全的设计及实现方案,在访问授权、审计记录、数据完整及防篡改性、网络攻击、备份与恢复以及源码安全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措施,提升了终端本体的信息安全强度;国网江苏电科院张潼等基于负荷工作时功率、电流等特征差异,建立负荷特征指纹库,提出非侵入式低压负荷构成辨识方法和由下至上的台区负荷需求响应能力在线聚合监测方法,实现台区负荷资源参与需求响应能力的评估。

本专题旨在展示电力数字新基建背景下区块链及物联网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由于专题论文数量限制以及发表时间的安排,很多有价值的论文未能在专题中收录,希望能够得到所有作者和广大读者的理解。

在此感谢有关专家学者对本专题的大力支持,感谢《电力工程技术》编辑部为本专题的策划、组织和出版所做的大量而细致的工作,最后衷心希望本专题能够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为电力数字新基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邱雪松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区块链技术论文范文8

2008年,中本聪发表了题为《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可通过完全点对点的技术形式去实现的电子现金交易系统。比特币基于密码学原理而非信用,使得在线支付能够直接由一方发起并支付给另外一方,中间不需要通过任何金融机构。由此,比特币作为最基本的底层应用技术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中的应用受到关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区块链技术日趋成熟,目前已经到了3.5时代,自身的技术特点也慢慢得以展现。

一、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1.区块链技术核心是去中心化

在区块链的交互信息系统中,任意多节点间的义务及权利都是公开且平等的,每个节点都有能力进行计算投票,因此从数据交换本质上基本保证了信任。如果数据交换得到承认的结果是过半数节点都认可的解决方式,那么即使受到网络或者黑客攻击,只要他们控制的节点数不超过全球节点总数一半以上,数据交互系统依然能正常运行。

2.颠覆性在于数据交换信用的建立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如此评价区块链:“创造信任的机器,将重塑世界经济。”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对于数据的存真去伪有着跨时代的创新意义。区块链也让人们在互不信任且没有中立中央机构的情况下,能够做到互相协作。相信日趋成熟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将为打击假货和问题溯源提供途径。

3.集体维护可以降低成本

在中心化网络体系下,系统的维护和经营依赖于数据中心等平台的运维和经营,成本不可省略。区块链节点任何人都可参与,每一个节点在参与记录的同时也用来验证其他节点记录结果的正确性,维护效率提高,成本降低。

二、区块链技术在包装行业的主要应用

1.货品及食品生产安全性包装溯源

当今社会,货品及食品安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上链数据不可篡改等技术特点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并最终在货品及食品包装上通过二维码的方式进行呈现。如果在有机食品生产的每个节点上链均确保数据的真实性,消费者只需要通过手机扫码就能清晰了解该产品来自于哪个农场、什么时候采摘、通过什么方式运输、在哪里包装及生产,买得安心也吃得放心。通过包装技术的赋能价值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可谓一举多得。

2.食品产品防窜货管理

食品安全每个节点上链即可满足消费者的验真需求,也方便企业建立安全追溯体系和智能防窜货管理体系。由于区块链技术的信息不可篡改,一经上链就无法修改,相当于每个节点都上了不可修改的“身份信息”,也为企业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信息追溯技术手段。企业可凭不可修改的“身份信息”追查到生产的每个节点,消费者可以扫描食品包装的二维码,后台数据库都会一一记录。由此企业可建立安全、有效、可信的追溯机制,以及智能防窜货管理系统。通过平台的智能管理及大数据分析,产品的最终流向可做到清晰明了。

3.数字化营销管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零售行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平台电商、直播带货成为热点,每个厂家都想在互联网的红利下分一杯羹。企业可以将包装作为最终商品的媒介,在消费者对食品包装扫码验真伪及查询生产信息的同时进行流量的引流,从而完成从公域流量到私域流量的转换,再配合数字化的营销手段,进一步扩大终端产品销量。

三、区块链在食品包装行业的发展展望

1.呈现方式的抗复制性

虽然区块链解决了从原材料加工至生产、包装到运输、销售乃至产品最终流向等食品供应链一系列的问题,但呈现在终端的基本形式是二维码。一旦此码被造假者复制出来贴在伪劣商品上,那么假货也就变成了真货。这给防伪二维码提出了新的课题,相信通过印刷技术手段能得到解决。

2.食品包装领域应用场景有待探索

大浪淘沙,区块链技术经过近年来的沉淀日趋完善,应用场景也日益丰富。在数字金融、数字政务、数字版权等领域有很多应用,但在食品包装行业却是初露头角。食品包装的供应链复杂、物流系统复杂、销售渠道复杂等特点,对区块链数据的安全性、吞吐量、数据交换的延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方案能否真实落地提出了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