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与运用实践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与运用实践

【摘要】基于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分析与运用实践的分析,首先,分析绿色移动信息通信基本概述。然后,阐述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分析与运用实践,其中包括优化基础设施、分布式基站技术、高压直流供电以及截波关断操作。最后,要认识到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对社会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不断进行创新工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帮助。

【关键词】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并且已经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促进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并且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而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是在传统通信新技术的基础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实现节约资源的目标。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会为社会发展带来极大便利。本文将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分析与运用实践进行相应阐述。

一、绿色移动信息通信基本概述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降低对能源的消耗,从而推动能源更好利用。所以,要认识到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其网络构架。据相关调查显示,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利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那么资源的节能效果将会超过百分之七十,从而推动信息通信行业的更好发展。电信营业商会对其上级设备供应商以及下级用户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将用户与电信营业商的服务过程与设备供应商的技术相结合,可以进一步实现移动信息通信的绿色化发展,节约更多能源。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运营方式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流程,因为它会对运营商、企业、个人用户等产生直接影响。并且这些部门之间相辅相成,彼此影响,到最后才能形成完整的网络运营体系。进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实践,从而降低能源的消耗。

二、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分析与运用实践

2.1优化基础设施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应用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上,还可以优化其基础设施。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的基础设施包含许多,其中有生产机房、营业厅等[1]。要将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观念结合到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且要对问题进行全方位考虑,比如场地所占用的能源问题等。并且在使用消耗型的设施材料时,要对其有明确的规划,合理利用消耗型的材料,从而防止资源的浪费。在对建筑进行设计与规划时,也要讲绿色的理念融入其中,合理利用有效资源,从而有效减少能源的损耗。

2.2分布式基站技术

分布式基站技术将基带处理与射频处理相结合,与此同时将各部分网络进行连接,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的建设。分布式基站技术不仅可以扩展覆盖范围,还能够降低设备耗能速度,避免其他因素对设备产生污染。

2.3高压直流供电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核心电源模式是高压直流供电,而高压直流供电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将输出模块与直流电源进行连接,从而使通信设备在使用时拥有充足电能[2]。高压直流供电主要有两大优点,其一,能使电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其二,能有效实现在电源没有断电的情况下进行割接。与此同时,高压直流供电作为电器电源系统,能够降低能源消耗。

2.4截波关断操作

从人们日常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工作中可以看出,在白天的工作当中,客户端经常出现在办公大楼、写字楼以及事业单位等办公区域,但是当人们下班之后,客户端将会集中在居民区域。为解决此类情况,可以采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根据每天不同的时间点和每个不同区域的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进一步建设出智能化的截波关断操作。例如,在一天当中哪个时间段网络没有被应用,空闲时间较长,那么将会切断与之相对应的PA工作电压。如果在网络使用比较频繁的时间段,那么该操作将会自动连接,从而使人们的工作以及工作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截波关断操作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便利,同时还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促进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更好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将会得到更好发展。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便利,还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促进社会资源更好利用。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为生产机房,营业厅等的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所以要重视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通过不断的改革创新,使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进一步实现相关通信行业的不断进步,使社会能源得到合理利用,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泓谕.对于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探索[J].中国新通信,2016(2):100-100.

[2]程国财.对绿色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和思考[J].信息通信,2017(5):256-257.

作者:王磊 单位:河南黄河河务局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