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论文范例

数学素养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1

1正确把控多种教学关系

培育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要遵循客观的课堂教学规律.教师教学生学数学要按照培育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要求,从过程性教学、发展认知能力、塑造个体学习品质等方面寻找突破口,以确保数学学习素养的培育目标不发生偏离,相关教学得以有效实施.其间,需要把握和正确处理以下关系.

1.1过程性教学与发展数学学习素养的关系

人的素养是后天孕育发展形成的,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应是可教的、可学的.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或手段,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教师都应遵循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强化过程性教学,确保学生能掌握“学法”、学会数学学习,由此积淀形成个体的数学学习素养.教师要注意安排“动动手”、“做做看”、“想一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问题解决方法的探寻过程;经历分析、抽象、建模等思维过程.教师应减少“讲、演、练”的传统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过程性教学的洗礼.要避免以“教”为主,简化教学过程、直接呈现结果.因为这样虽能使学生学得轻松、快速,但会造成其知识掌握不牢固、思维展现不充分、方法运用不娴熟等问题.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下降,阻碍其数学素养发展.

1.2发展认知能力与提高数学学习素养的关系

数学学习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所具备的能力与涵养,表现为能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能对数学问题作出理性分析、严密求证和实践探索;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认知发现、展示思维成果.由此看来,数学学习素养的涵盖内容涉及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其认知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评判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水平,要将个体认知能力与数学学习素养挂钩.这是因为,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数学学习素养,其终归能表现出诸如知识丰富、思维灵活、解题能力强、学习有韧劲等等.鉴于此,教师应提升个体认识能力推动其数学学习素养的发展,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体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努力发展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使之积极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3塑造学习品质与数学学习素养提升的关系

学习品质应是数学学习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当多的教师较为重视对学生展开知识教学、忽视个体学习品质的培养.这使得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表现出不能坚持动脑筋思考、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养成被动接受、依赖教师讲授的学习习惯.改进学生学习韧性不足,防止其出现学习依耐心理等不良学习问题,要求教师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此强化其主动思考、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学习品质.其一,要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难题,让学生去勇敢面对,主动攻克;其二,要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进程,对其展开点拨指导,教给他们自主解决学习困难的方法;其三,应及时对学生展开形成性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形成舆论导向,促进学生内化生成优秀学习品质.

2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形成,主要经历“素养萌发———孕育———内化”三个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能确保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他们能按照其熟悉的、自我掌控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以此展现和发展个体认知行为上的熟练度、认知方法的灵活性、认知思考的创新性,进而孕育形成个体的数学学习素养.

2.1组织探究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意义上的探究是指教学能围绕一个真实具体的、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借助相关研究工具和方法,对问题展开过程性研究,从而发现数学规律,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有序组织探究活动,促使学生调用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数学问题展开阅读、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比如,教学“图形的平移”,出示“小船图和金鱼图各平移了几格”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展开“画一画”、“数一数”、“议一议”等探索活动,使其经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研讨的学习过程,掌握“描数点、数格子、标数据”的图形平移方法,能准确地数出不同图形平移的数格子.学生经历上述探究活动过程,就能有效提升其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进而形成个体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素养.

2.2专项练习安排,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教学安排课堂练习,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其“学法”,以此形成个体持续增长的学习力.(1)练习前,要求教师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出错;(2)练习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尝试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做边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及时梳理解题思考,记录学习疑问,追踪解题目标;(3)完成练习后,教师要教育学生克服自我羞怯、畏惧的消极心理,引导他们主动走上讲台说明自身的问题思考和解题方法;主动征询同伴意见、聚焦学习疑问.比如:教学“认识整万数”中,教师可以呈现“读数、写数”的练习;可以安排对比辨析练习;还可以安排例举一些生活中万级数的练习.组织开展课堂练习活动时,教师要安排学生先自己说一说读数、数数的方法,在小组里汇报交流,以此初步明确整万数的意义及其读写方法.再通过有步骤、有针对性的练习训练,最终有效提升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数学学习素养.

2.3强化个体反思,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学法”展开自我回顾与反思,以此完善认知结构;要求学生检讨发现自身的学习问题,生成内化个体的学习经验;要求学生畅谈内心感受,积淀个体的认知学习情感.对此,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确保学生产生反思性学习行为.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反思要求;其二,要求学生反思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表现;其三,要展开交流研讨,展示新发现、新思考.如:教学“运算律”一课时,教学出示“573-197”的计算例题.学生做题过程中时常会出现“573-200-3”的错误算法,表明其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受到减法性质干扰性定势影响.这就要求教学须围绕“573-200”与“573-197”这两道算式,组织对比探讨活动.要让学生从结果的差距中获得启发,反思这类转化题型的计算过程,弄通算理,按照“多减就应补加”的特殊算法,展开思考和计算,以此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运算律辩证解题的意识.

3实施恰当的评估手段

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数学水平能力检测和教学分析等多种手段,科学评估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发展水平,促进变革自身传统教学行为.要围绕数学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学习素养要素,实施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此推进、深化数学“教改”实验、优化素质教育.

3.1实施课堂观察,及时评估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发展动态水平

教师要运用课堂观察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素养的动态水平.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师应从教学环节、人物、事件中寻找课堂观察切入点,力求从一点突破、以小见大.考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能力发展的过程性表现,籍此诊断和衡量立足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素养所运用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内容入手实施课堂观察:(1)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行为.教师要留心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展示交流活动中的表现;(2)观察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要数据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分配:包括独立思考时间、动手操作时间、交流合作时间,并对学生完成任务耗时与课堂总时间占比心中有数;(3)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要记录学生自主提问的次数,统计解题过程的正确率、动手操作实验的成功率等能力发展进程性情况.

3.2安排能力检测,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整体发展水平

教师应避免受到“为了解题而解题”传统评价思维的影响,从考察个体素质的角度入手,科学编写能力检测试题,适当增加一些带有主观性的思考题,客观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整体发展水平.如:铺路队铺一条公路,每天完成2千米,15天后刚好铺完全长的60%.照这样的速度,30天能铺完吗?要求学生观察上述的四种不同思维水平的解题方法,说明哪些方法是正确的?其中,你最欣赏哪种方法?上述能力检测试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四种解题方法,能够判断正误,同时对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分析,作出比较和评价.类似的能力检测试题,能发展学生主动观察、判断、质疑的评价意识,综合提升个体的数学思维能力,较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的整体水平.

3.3运用延时评价,滞后认可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发展态势水平

延时评价是指当教师觉察部分学生还未达到规定的能力水平时,教师不应急于给出评价意见,而是留给这部分学生一定的矫治时间,当其经过努力达到其应有的能力水平后,教师再给予认可评价.数学教学鼓励教师运用延时评价手段,充分认可评估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教学中,当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素养未能及时、充分地展现时,教师就对其当时的状态、实时的表现给出评估意见,不仅显得仓促,还会导致学生固化失误反馈,产生学习挫败感;另一方面,数学学习素养本身具备奠基性、发展性和涵养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素养发展的态势,能为学生留足时间,在其达到自身满意发展水平时再加以考察评估,予以充分认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确保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的科学性.总之,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培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秉承素质教育观念,在课堂中长期坚持使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获得全方位发展,进而提升儿童个体数学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03):11-14.

[2]黄四林,左璜,莫雷,刘霞,辛涛,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06):8-14.

[3]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02):39-46.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2

1.教师应注意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该内容适当删减,仅要求学生了解到这是一种解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方法即可。再如,数字电路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触发器电路工作原理,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全部掌握,也可以考虑适当删减。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有的触发器都有其对应集成模块,学生只要了解触发器逻辑功能表等功能即可。以上两例可以说明,教学内容广度要够,但是难度可以适当降低。

2.教师应注意知识范围的拓宽。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应当注意专业课程同基础文化课程的有效融合,以期更进一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基本素养。每一门基础课程都有这个学科的必要知识,教师应将这些知识同本专业特点相结合,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借助基础学科的参与而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

二、完善评价体系

传统的学生评价办法具有统一、高效的特点,但无法全面关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更遑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及个性发展特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否将所学知识真正利用起来,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参与,而这种评价不能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元的。多元化评价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弹性较强的评价手段。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评价形式多元化,如卷面与实践共同参与评价;评价标准多元化,如点评与分数共同参与评价……它们共同组成了多元化评价模式的立体体系。与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比起来,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注重实践考核,既可以多次考核评价,也可以分类、分项考核评价。对于教师来说,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真正体现出评价的公正客观,摸清学生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评价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这样做可以在评价内容上更具多元性,让他们在学习态度、作业练习、技术安全、团队协作等方面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需要指出的是,多元评价同样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评价过程中,最好不做定量评价,而只做定性评价。在给学生提供评语时,鼓励性评语的作用远比刺激性评语的作用更强。

三、开设选修课程

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目标发展过程中,数量合适的选修内容能够让课程变得更加丰富,同时给学生以充足的选择范围,让其有机会接触更多感兴趣的知识,借以挖掘自身潜力及特长。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可以开设的选修课内容有机械基础、材料学、工程制图、传感技术应用、电机技术、录音录像、开关电源、电子器件结构、计算机维修、数字音频、显示器原理、自动检测、企业市场营销、演讲口才、公共关系等。当然,不可能所有学生都要接触这么多课程,时间条件与环境条件都不允许,甚至一所学校全部开设这些课程的可能性也不是很大。我们现在可以设想,是否可以对邻近几所学校的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使学生的选修范围更宽一些。无论如何,专业必修科目是基于电子技术的必然应用而设,反映出岗位群的基本职业能力,而选修科目则侧重于能力拓展,是岗位群的可能职业能力。选修课的设置,就是要让学生的可能职业能力更强,更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

四、开展技能竞赛

教师应当积极提倡与组织校内、校际各种类型电子技能赛事。近些年,以学生为主体参加的电子技术技能大赛有不少,从班级选拔到学校推荐,直至部级赛事均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培养机会。以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里面涉及的电子技术技能比赛中职组为例,经过对国赛项目具体考核内容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所提倡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在赛事中都会用另外一种评价形式体现出来。借助竞赛可以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用素质更加符合要求,同时还能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是,竞技比赛能够给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带来哪些具体的帮助?笔者认为有两点,一是可以把竞技比赛的内容当作教学目标指引,将历年各级竞赛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发现其与教材相关联的内容。二是可以借助竞技比赛的形式,在课堂上开展类似竞赛,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五、结语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3

在当前这种信息化环境中,信息资源开始不断扩充和更新,并且冗杂信息也逐渐增多。信息技术教育就是为了迎接信息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可以正确地筛选和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并做到对信息实施创造性的加工与处理。所以说,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立足点。信息素养是所有人都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它和其他能力相同,已经逐渐受到教育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对知识传授有着过于注重的倾向,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这就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这对于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创新的意识以及提高其实践能力是相当不利的。由此看来,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知识的设计者、传授者以及指导者这种多维性的角色,尽可能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行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适当情况下为其提供引导。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成为能够探索新方法,思考新技术,主动接受新事物,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人。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训遇到的困难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展开依然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一是学校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重视。首先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给予信息技术课程应有的重视。其次,学生比较简单地认识了信息技术课程,认为只要会操作计算机,或者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使用,再者会上网聊天就是掌握了信息技术。最后,难以保证信息活动的有效展开,主要是投入的资金和设备都较少,而且安排的课时也相对较少。二是学生没有对课程形成应有的认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非高考科目,难以得到学生的重视。至于信息能力、知识、意识、伦理道德等方面,学生更是没有投入足够的学习精力。同时,学生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第三,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直以来,信息技术都作为其他学科的辅助工具,和其他学科之间到目前为止依然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整合。高中生还没有能力将信息技术完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使其在其他学科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1.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运用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任务驱动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由教师将适当的任务设置出来,学生则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的目的。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当中,除了能够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固定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比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为学生讲述如何借助互联网对信息进行搜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设置以下情境:假如现在有一名学生要去武汉旅游,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对当地的景点展开搜索。在情境中将任务布置给学生,紧接着就要求学生独立地去互联网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最终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适当地指导学生。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自己的实际操作就学会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注重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促使其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操作和应用计算机上,所以一定要对学生动手练习计算机形成应有的重视,使学生深刻把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想要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展开培养,就应该做到因地制宜,结合学生实际具备的能力,做好信息环境的建设工作,不断完善当前学校拥有的信息设施,促使其运行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信息素养。和传统课程相比较看,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让所有学生多视角地观察、多方位地探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而促使他们提高创造能力,形成发散性思维,这些能力是形成信息素养的一种标志。在高中生的生活及学习中充分融入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3.以兴趣为入手点,提高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频繁地开展信息技术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组织兴趣小组是对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培训的一种途径,可以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比如教学生利用Word软件制作小报,使用Frontpage软件制作网页,使用Flash制作动画等。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能够让学生将信息技术视作有效的学习工具和助手,借助网络以及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将学生学习到的信息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

4.加大整合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的力度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信息技术课本,还要有机地将其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贯穿到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这样不仅能够为其他课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实现信息技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主要有两个好处:其一,信息技术能够促进其他学科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从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新气象;其二,在其他学科中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促使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四、结语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4

社会的发展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不能再以单纯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教育为主,而要在这些基础课程上加强生物、化学、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有了明显的转变。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逐渐走出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模式,开始走以知识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信息素养为宗旨的路线。应该说,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教师依然被狭隘的传统思想所束缚,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中泥足不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为此,教师不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而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应用能力,从而提升信息素养。

二、立足学生,突出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学生自然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无论是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学习方式的引导,一切都要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展开。在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并不局限于分数的提高,相反是要摒弃以分数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狭隘观念,从而实现终身发展、全面发展。新课改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为此,教师要摒弃以书本和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而要以课堂为中轴,整合家庭、社会等多种环境,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环境中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网站设计与评价”教学为例,教师可组织学生深入家庭或社区对各类网站进行调查,通过小组合作设计网站而让学生掌握网站、网页、主页的概念,了解静态网页、动态网页的含义及其区别,在实践中初步学习网站设计。同时,新课改中还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如在“网络的连接策略”教学中,教师以电教室为基本环境,组织学生对电教室的传输介质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全面,关注差异

在传统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全面发展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从全体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是以参考率、及格率等来评定全面发展,由此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为保住升学率而对学生实施“魔鬼训练”。从学生个体角度而言,发展更多指向的是考试成绩,分数高就意味着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难发现,一些学生虽然在理论学习方面稍逊一筹,但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显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这样才能更好地通过教学来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标中指出:“关照全体学生,建设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这里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全面发展。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学生发展基础之上的。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小组教学、分层教学等让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学生指的是教育教学所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而全面发展则是全体学生的共同的全面性的发展。以“信息交换方式———数据交换技术”的教学为例,首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三种数据交换技术及用途、理解IP电话的工作原理,而这可采用分层教学方式进行。其次,在全体学生掌握了数据交换的基本方式后,教师以电话为例组织学生分析数据交换方式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5

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师应把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贯穿在计算机技能知识的讲授中,使学生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当介绍计算机发展史及应用领域时,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享受着计算机带来的成果,体验着计算机带来的变化,但是,我国的计算机发展还存在不足,需要每位学生努力学习并为之做出贡献,从而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和信心;当讲到“二进制”时,告诉学生这一算法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知识结构是学生在校其间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的范围和程度。能力结构是指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及合作能力。其中也包括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知识与能力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有了知识才可能有能力,然而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真正的能力,能力的获得需要通过实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及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讲授“计算机发展史”时,我在课前准备了电子管、晶体管等实物,在课堂上对照这些实物讲述各代计算机的特点,使学生获得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在讲授“计算机的硬件结构”时,我拆开主机,先让学生观察学习,同时鼓励学生动手拆装。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讲解每个硬件的功能及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组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授“网络基础操作”时,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利用网络,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在讲授“Print语句”时,先引导学生输入语句Prin“tP”、“L”、“A”、“Y”让其运行,并观察运行结果;然后将语句中的“,”改成“;”,再让学生观察运行结果;接着用Print语句编制简单的图形程序(如三角形、正方形等),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和“;”的输出差别;最后,再讲解Print语句的各种显示格式。由于上机演示留下的深刻印象,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很容易理解掌握,而且兴趣很高,并积极地编制出人物头像、小猫、小房子等图形程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后续内容的积极性,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以上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爱操作、爱动手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三、结语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6

引导本专业学生正确认知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导和重视。这个“重要”性,既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性”“职业性”中,又表明它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中“强化人本理念,聚焦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育技术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课堂教学重视学生职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渗透相关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熏陶。相应的,学生只有接受这种熏陶,才不再仅仅是被动的学习者、吸收者,而应成为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者与研究者。事实上,这种探索与研究意识以及实际行为的存在是必需的。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数要进入企业从事一线生产与管理技术性工作,而工作中新问题的出现在现有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事先的预案或解决方案可循,只能依赖于岗位工作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并决策以开拓性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主要在于以实际的案例组织,引导学生集思广益、综合分析、相互观摩、自己动手,以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基。

2.引入5S管理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5S管理理念,又被称为“五常法则”或“五常法”,取自日文单词SEI-RI、SEITON、SEISO、SEIKETSU、SHIT-SUKE的首字母,其含义依次是整理,将工作场所内物品进行区分,必要的留下,不必要的清除;整顿,把留下的物品依照规定位置合理放置,并明确标示;清扫,将工作场所清扫干净;清洁,维持上述成果;素养,每位成员养成良好工作习惯,遵守规则做事。由此可以看出,这一管理理念的管理对象是现场的“环境”,即对生产现场的环境布局做综合考虑,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管理计划与管理措施,达成规范管理的目的。其中,员工职业素养是核心。把这一管理理念纳入课堂教学,即是要从教室这一师生(尤其是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的“环境”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环境管理意识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等。相较于工厂生产一线场所来说,保持教室这一教学的一线场所的环境规范,即是在为师生共同的教与学活动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与工作的环境。

3.以小组合作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并提高合作能力

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科技的辉煌等,无一不是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晶,合作能够聚集力量、启迪思维、激发创造性并能培养人的奉献精神等。因而,现代企业招聘员工时对员工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尤为重视。以本专业学生走入职场后的工作来说,对于类似教学资源、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等工作,在多数时候是难以以个人之力去完成的而非要团队的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因此,在本专业的教学课程设计中,教师应增加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与作业完成训练并保证其质与量;同时将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与作业任务的参与度进行量化,纳入学生考评系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精神,锻炼其合作能力。

4.结语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7

一、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目论文梳理

《初中数学教与学》是精选众多期刊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精良之作,为读者提供初中数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论点和话题、最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数学文化等.2017年《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共涉及12个主题,具体情况见表1.表1中表明每一个专题下转载论文数量为4篇或5篇,约占每期论文容量的观点摘录2篇,与相关题录一起占本期杂志的一个页面.专题栏转载的51篇论文中,有29篇独立撰写,其中14篇是中学教师所写,11篇是教研部门的人员所写,4篇是高校教师所写;有22篇是合作撰写,其中16篇有中学教师参与,可见中学教师是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研究的主体力量.所转论文的原发刊有22种,转发量最多的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占总量的58.82%.24个观点摘编来源于16种期刊,来源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有5篇,其次有《中学数学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数学教育》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1.围绕一个热门主题: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杂志中有5期专题栏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热门话题展开研究.研读5期杂志中的20篇论文,以挖掘所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透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20篇论文,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可见,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研究者黄玉华以苏科版七年级下的证明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育评价这3条培养途径落实核心素养.研究者杨慧娟、柴晓龙、马勇军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以一节数学课中的三个细节为例,具体说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李树臣以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的“几何证明初步”为例,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联系,并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研究者牟天伟、张燕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具体说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者楚秉晶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提出“数学抽象”须着眼于概念的分离与构建、概念的概括与普适化、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化、概念的系统化.

2.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教师教和学生学

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继承、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学校全部教育工作的依靠者和真正的主人,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关键.而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课堂教学,使他们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中,研究者从情景设计、实验教学及中小学衔接这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学方法;从数学交流方法及深度学习这两方面探索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品读案例的过程中,提出相应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会真正的数学味道.研究者戴通过5个案例品读“情景引入”问题设计的“数学味”,并提出3点教学思考:切实吃透教材、充分领会学情、认真研究教法.研究者姜晓刚以制作容积尽可能大的长方形纸盒为题,设计实验教学,并从教学的起点、方法的渗透、教师的协调与学生的参与及经验的获取与积累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反思.对于初中与小学的数学衔接问题,徐小莉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了:上好“起始课”、准确解析教学内容的衔接点、加大小学教法和学法的研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小学和初中数学老师在中小学衔接问题上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热爱数学的学生会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数学的方法,会用数学语言交流数学问题,想法设法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且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能够类比解决.在当下大数据时代,要求初中生对数学进行深度学习.研究者吕亚军、顾正刚对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及促进策略做了深层次的探析,提出了初中数学深度学习应该具备的特征和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促进策略,即创设情景、问题驱动、知识整合、合作探究.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数学交流较少、形式单一现象,对此研究者罗云、夏小刚提出了几点思考:注重学生参与数学交流的方式,为学生数学交流提供素材,为学生数学交流赢得时间.

3.着眼于两个重要问题:中考试题评析及数学文化

随着社会和人类文化水平的进步,中考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是每位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林建军、蔡德清对于2016年福建省各区市中考数学卷亮点进行挖掘和思考,并对试卷命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专题栏中关于中考评析的4篇文章都提到数学试卷的特点是“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可见,中考数学试题命题水平、命题趋势相对一致,这对初中数学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数学对现实生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相应的数学文化也变得重要起来.许多一线教师都绞尽脑汁想把数学文化带到数学课堂中来,给学生提供数学场景和学习氛围.研究者方均斌、赵丹慧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数学与民族文化、数学与现实生活、数学与思维发展、数学与情感教育等方面讨论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中去的策略.

三、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特色与亮点

《初中数学教与学》基于时代、现实、未来发展的需要构建每一个主题,有其独特之处,纵观这12个专题,其最为显著的特色与亮点有如下4点.

1.运用实证研究,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专题栏所涉及的文章,即有专家学者对理论的探析与研究,又有一线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关注,还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佳作.在《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专题栏所转文章中,有几位研究者针对江苏省基于质量检测的初中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得到结论,并提出一些相应的教学建议,有理论分析、有实践探索,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精品佳作.

2.基于教学设计,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学校最核心任务就是学生的学习,而学生的学习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课堂中来.所以说,一堂优秀的课需要教师的精心打磨,也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才可以做到.专题栏所转文章中,大部分文章都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设计出发,对一系列问题提出建议和想法.如实验教学、情景创设、核心素养培养等栏目,设计的问题具有现实性、完整性和引导性.观点摘编中更是收录了许多研究者独特的观点.《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一文中,研究者以“全等三角形的复习”一课为例,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说明.数学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研究者杨丽娟以数学实验“数格点,算面积”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设计数学实验教学,体现数学的实验味.

3.整合中外观点,全视角探析数学教育

无论是从大陆到台湾,还是从国内到国外,数学及数学教育总是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专题栏所转文章中,既研究了两岸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文化,也对中美两国初中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历史、现状及差异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虽然有所差异,但差异之中也渗透着许多共同点.王薇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对中国及美国数学推理能力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并从认识角度、评价角度等方面对我国数学推理能力进行了反思.

4.数量和质量并重,着力提升研究质量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文章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质的飞跃.每一期专题栏论文所转文章数量占总数量的13,是分量最重的一个栏目.并且专题栏的论文观点独特,角度新颖,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发出自己的声音.从研究本身来看,研究的问题都是数学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如从数学核心素养中挖掘课堂教学技能,从数学课堂中传承数学文化,从对话角度认识数学交流,从数学试卷中挖掘数学难题等.这些研究成为专题栏目的特色与亮点.

四、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展望

专题栏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系统认知某一主题开拓了思路,但专题栏也有其拓展空间.

1.研究问题的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然而信息技术如何有效融入数学教育,是研究者应该深入讨论的话题.目前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的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研究者认真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完美融合在一起,引领教学方式变革,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使得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让教师和学生更方便地获得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思维等.

2.研究方法的拓展

《初中数学教与学》影响深远,其读者有专家学者、教研员、数学教师和研究生,所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会给读者带来思路和想法.但纵观专题栏51篇论文,研究方法都比较单一,最多的是实证调查法和案例法.需要拓展研究方法,比如教育实验法,使得研究结果更具有真实性;对一线教师设计访谈提纲,了解他们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是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等.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让众多读者学会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数学教育的技能.

3.研究路径的拓展

数学素养论文范文8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