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论文范例

传染病学论文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1

1.1综合性的防止措施不到位

部分养殖户虽然每年都按时按程序给畜禽注射疫苗,但是因为忽视了对畜禽的检疫、消毒、隔离以及科学性的饲养管理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致使畜禽体内生潜伏着部分病原微生物,一旦畜禽的抵抗力降低,此时病原微生物就趁机侵入畜禽的体内引发疾病的流行。

1.2疫苗的因素

1.2.1疫苗的质量问题

由于部分疫苗自身质量不符合标准,例如弱毒苗中的活菌量比较大,而灭火苗中的抗原量相对较少等等。同时乡村地区因对疫苗的运输中没有完善的保存,如温度过高或者是过低都会造成疫苗的质量降低或者是失效。

1.2.2免疫的程序、方法不对

根据疫苗的种类,不同免疫的部位、方法、使用的计量以及稀释的方法都是不相同的,一定要按照“药物的用法”进行操作,若是使用不恰当,不仅会影响免疫的效果,导致免疫失效,甚至会造成畜禽的死亡。

1.2.3畜禽的免疫力降低

饲养环境的恶劣,饥饿、潮湿、寒冷、高温、噪音、缺水或者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以及长途的运输等的应激因素,这些都可能造成畜禽的抵抗力下降。许多养殖户习惯给畜禽滥用抗生素等,例如磺胺类的药物、氯霉素等,都会抑制畜禽免疫系统的功能。

1.3疫病发生变异

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病原,因为免疫或者是环境的压力,在疫病的传染过程中发生了变异,使以往的旧病毒变种,例如非典型的新城疫、非典型的猪瘟等;还有一些病毒的毒性加强,例如传染性的法氏囊炎、马立克氏病等。这些病变往往会造成免疫的失败,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控制畜禽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2.1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

为了降低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流行,坚决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并按照“早、快、严”的原则进行:早封锁、行动果断迅速、严密封锁。加强防与治的结合,将传染病的病原消灭在萌芽的状态,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平时的预防工作,不仅能提升畜禽的抵抗力,而且一旦发病,能及时有效的控制。

2.2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

由于农村的条件相对落后,因此保持畜舍的清洁卫生、空气畅通、光照适宜、及时的排除畜禽的排泄物等显得尤为重要。还有要加强畜舍冬春季节的保暖工作以及夏秋季节的降温工作等;尤其要做好畜舍的消毒工作,例如福尔马林、过氧乙酸、来苏尔、氢氧化钠等。但是要注意:因为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不同,因此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药,要经常更换,并且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对畜禽的草垫、场地以及进入畜舍的工作人员进行消毒后方能进入,防止病原的侵入。

2.3实施正确的防疫程序

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疫苗注射,使畜禽的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从而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发生。猪、牛、羊、鸡等注射的疫苗差异不同。现介绍两种。

2.3.1猪的免疫

常见的疫苗有: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弱毒三联活疫苗、猪口蹄疫灭火苗、仔猪副伤寒活疫苗等。生猪在1d、20d、60d的时候注射猪瘟疫苗;仔猪在断奶之后的3d注射口蹄疫,半月之后进行二次免疫,后备猪在6个月之后免疫1次;在春秋季节猪丹毒个免疫一次;仔猪在30d后注射1头份仔猪副伤寒疫苗。

2.3.2鸡的免疫

常见的疫苗有:新城疫冻干苗、法氏囊冻干苗、油苗或者是联苗等。1d的鸡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3~5滴眼免疫新支二联疫苗;颈部皮下注射禽流感疫苗H9;7~12d后滴眼法氏囊病疫苗,注射禽流感疫苗H5+H9;40d之后给鸡注射新城疫Ⅰ犀系疫苗。

2.4实行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

不论是个体户还是养殖场最好是实行自繁自养的原则,从种畜的生产着手,坚决不能引进疫区市场、乡村的种畜。养殖场对商品畜禽实行全进全出的政策;不能在同一个养殖场养殖多个种类的畜禽。生产的安全,才能提升经济效益。

2.5隔离、封锁

隔离:主要是为了控制传染病的继续传播,防止畜禽受到传染,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之类并加以扑灭[2]。当发生疫情时,首先调查疫病的病原处,然后检查病畜临床症状,在必要的时候采取变态反应、血清学,根据其检查的结果,将畜禽分为病畜、可疑病畜、假定健康的畜禽进行隔离。封锁:当某种重大的传染病爆发时,严格的隔离之后,还硬挨划定封锁区域,以防疫病向安全区和健康畜禽传播。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2

影视作为一种文化,其传播方式直观、新颖,给人以形象化的感受和心灵启迪[1]。利用原声影视辅助教学在语言类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样,与医学有关的影视佳片也不少,为该学科的教学提供了简便而生动的素材。利用电影参与医学教学实践不仅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还能拓展其知识面,有效培养学习兴趣[2]。传统的流行病学教学侧重语言交流,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讲、教师听的模式[3]。一些空洞、晦涩的理论不仅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感到枯燥乏味。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成为当前教学实践的重要任务[4]。我们以传染病流行病学为着眼点,对“影视赏析、寓教于乐”在流行病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学习传染病流行病学必须掌握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两因素”。然而很多学生反映概念抽像难以理解。虽然课堂上可以通过模拟传染病暴发帮助学生学习,但虚拟的现实却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际工作中遇到疾病流行时往往手足无措。针对传染病流行病学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5],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与传染病流行有关的影视素材,通过组织学生看电影与论电影,理论联系实际,寓教于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

二、利用影视素材辅助教学的模式

与一般教学方式不同,本模式采用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分为理论课前自主观看影片、课堂理论学习与影片内容讨论、理论课后再次观看影片并撰写评述性短文的三段式教学模式(附图)。第一阶段一般是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由于没有相应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知识,这阶段学生对影片的认识多集中于感性方面。第二阶段相当重要,教师需结合理论学习,将知识点与影片内容有机融合,通过与学生互动帮助其理解知识点,启发学生对电影相关信息的思考、辨析,使学生掌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相关知识。有了理论基础再次观看影片会有深层次的理解。针对某一主题的评述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案例

1.影片选择。选择作为教学片的影片应该有丰富的内涵,要让学生通过看影片获取大量的与流行病学有关的知识。最近美国发行了一部影片《Contagion》,我们认为极适合作为教学辅助材料。影片讲述了一种新的高传染性、高病死率的病毒性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社会各阶层人士面临的考验和抉择。首个病例是一个叫贝丝的女职员,从香港出差返家后很快出现身体不适,两天之后死在急诊室,且死因不明。很快,类似病例相继出现:剧烈的咳嗽、高烧,接着昏迷、脑出血,最终死亡。更可怕的是这种疾病正在全球范围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出现,并以极可怕的速度传播与蔓延,全球性恐慌开始……

2.组织观看。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章节学习之前,先推荐学生观看这部影片,让学生对传染病的重要性和疾病流行背景有一初步认识。受课堂时间限制,初次观赏在课外由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进行。

3.课堂理论学习与讨论。传染病流行病学理论主要包括什么是暴发(流行)?什么是三环节两因素?如何应对疾病暴发流行等?学完理论知识后我们在课堂上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讨论,及时将书本理论与影片情节结合。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再来看影片就会容易得多。但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不能将影片全部放映,教师应事先选好需要放映的重要片段。

4.课外任务。讨论结束后可以适时布置课外任务。如利用业余时间再次欣赏整部影片,撰写观后感和评述性论文,可以利用实习课时间请学生从不同角度针对影片进行发言。学生在调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材料时,会有一种自我诱发、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我补充的过程,以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明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撰写的评述性论文或PPT,教师应结合流行病学理论进行指导与评阅。

四、影片赏析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案例

1.对疾病流行强度的理解。流行强度是指疾病在某地区一定时期内人群中发病数量的变化及各病例间的联系程度。结合影片中所描述的传染病发病数量变化的特点,学生很容易理解散发、暴发及流行的含义。此外,教师应进一步指出,如果传染病迅速蔓延跨越省界、国界或洲界,其发病率水平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流行水平时,就称为大流行,并可引用历史上出现的流感、霍乱的世界大流行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2.对三环节的理解。谁是影片中传染病暴发的最初传染源呢?有学生认为是贝丝,因为她是第一个发病的人。也有学生提出“病毒是谁传染给贝丝的呢”?影片结尾给出了线索:一名中餐馆厨师宰杀一头被感染的猪后,没有洗手与贝丝握手而导致病原体从猪传给了人,最终酿成一场全球性惨剧。通过影片,我们知道传染源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受感染的动物。患者无疑是重要的传染源,隔离和治疗传染源是控制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影片采用生动的手法描述了超级病毒可以通过空气、接触、血液等多种途径传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进一步指出切断传播途径能控制传染病流行。影片中的超级病毒为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其基本无免疫力,易感性高,从而引起该病的广泛流行。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贝丝的丈夫没有被感染”?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个体易感性存在差异、感染后的转归也存在差异这些知识点。影片中疾病最后被控制也正是依赖疫苗接种提高了人群免疫力而产生的效果。

3.对两因素的理解。针对这部影片,有学生指出人类砍伐森林,破坏环境,导致蝙蝠这类野生动物失去了生活和栖息的场所,增加了与猪等家禽、家畜甚至人类接触的机会,不同来源的病毒发生重组,导致新型病毒产生;也有学生认为人口密度大、交通发达、流动频繁是导致疾病在短时间内传播至世界各地的社会因素。通过讨论,学生对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

4.深层次问题的探讨。影片中的传染病最终是通过科学家成功研制出的疫苗而得到控制。一方面教师有必要介绍预防接种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思考,如当卫生资源有限时,谁享有优先权?面对政治、科学、伦理、亲情的碰撞时如何决择?这些是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3

目的:掌握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的发展规律,更好地为加快医院发展服务。方法:通过医院学科建设的实际发展情况,参阅发展过程中的结果。通过对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当前学科建设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做必要的探讨。结果: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学科建设中发现有些项目操之过急和拔苗助长现象,反而欲速而不达。结论:基层医院的学科建设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科学严谨符合现代客观事实的计划,本着为病人服务的宗旨,才能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专科医院;学科建设;发展思考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更是医院发展的核心任务,直接关系到医院发展的整体水平[1]。医院要实现良性发展,就必须建设有特色、有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的专业学科。本文就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如何推进重点专科建设,形成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推进医院整体发展谈谈几点思考。

1医院的基本情况

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是全市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医院,现有医护人员150余人(其中,传染病专科医师30余人,护理人员50余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人),实际开放床位数160张,医院目前拥有螺旋CT、DR、彩超、电子胃镜、支气管镜、动态心电图、肺功能测试仪、人工肝支持系统、持续血液滤过系统、肝穿刺等大型仪器和专科设备。设有结核科、肝病科、普内科、感染科和重肝ICU室等5个重点传染病专科。传染病专科开展的的技术项目主要有:腹水超滤浓缩回输、人工肝血浆置换、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活检、电子胃镜活检、支气管镜镜下给药等技术项目,能基本满足马鞍山市传染病患者的就医需求。

2学科建设情况

2.1学科建设与管理制度较为完备

2.1.1制定完善了医院《学科建设方案》、《学科建设奖励办法》、《外出进修、学习管理规定》、《科研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

2.1.2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若干规定》,结合《医疗质量管理奖惩规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严格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和核心制度。

2.1.3制定与完善了传染病疫情奖罚制度,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等管理制度。明确了临床医务人员及科主任、疫情管理人员的职责与义务,并与奖惩挂钩。

2.2重点特色专科及医疗技术稳步发展

2.2.1肝病科为市立医疗集团第一轮重点扶持学科(2010-2013)、市立医疗集团第二轮重点学科(2014-2017)、市卫生局第四轮(2012-2014)、第五轮(2015-2017)重点扶持学科(2012-2014)。目前肝病科医师队伍有12人,其中正高1名、副高4名,中级职称5名,初级职称3名,设置床位60张。慢性丙型肝炎、乙型肝炎和重肝的治疗技术进展迅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2013年以来,获得市卫生局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

2.2.22013年,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成为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试点项目单位,承担了全市中药防治艾滋病的试点项目。

2.2.32014年重肝ICU专科正式组建并投入使用,拥有ICU病床4张,重症肝病患者的救治能力与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2.2.42014年制定了《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三新”项目管理办法》,对“三新”项目的申报、实施、管理、追踪、评价及奖惩均作了明确规定,目前引进和开展“三新”项目共7项。

2.2.52014年制定《学科评价体系建立与应用实施方案》。将结核科、肝病科(含感染科)、综合科等临床科室及影像科、药械科等医技科室纳入学科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使医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工作中再上新台阶。

2.3专业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3.1针对不同层次开展培训。对初级职称人员以“三基”与临床规范化培训为主,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以专科专病学习培训为主,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则以高新技术的学习引进和科研培育为主要方向。

2.3.2分学科和专业进行培养。肝病科以人工肝支持系统技术、结核病科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普内科以肿瘤科化疗技术为主要任务。2012-2014年,派往南京二院、南京八一医院、南京胸科医院、南京鼓楼医院等地进修学习医务人员达到19人次,外出短期培训超过100人次。

2.3.3制定人才培养相关政策。2014年医院开展了首次人才选拔,共有11位同志进入第一周期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队伍。医院为他们量身定做了2~3年周期的培养计划和目标考核细则,投入数十万元培养经费。目前其中8位同志已分赴南京北京等地学习,其中人工肝支持系统、纤维支气管镜、心脏彩超等技术在临床正式开展。

2.3.4加强与先进地区间合作。医院与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南京二院)、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医院)签订了医疗协作框架协议,在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会诊查房、科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聘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呼吸内科、南京市胸科医院结核科教授为肝病科、结核科外聘专家,来院开展教学查房、科教培训、病例分析、学术报告等。

2.3.5鼓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医院下发了《奖惩管理办法》,医院鼓励职工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提高了SCI收录期刊、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奖励标准,降低统计源及以下期刊版面费报销比例,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及科主任年终目标考核,提高了医院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目前,各级专业技术人员每年15篇以上。

3讨论

3.1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匮乏

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缺少具备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和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发展影响较大[4]。由于医院建院时间短、地理位置偏僻、待遇与地位偏低及传染病专科特点的约束等因素,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在高级人才引进工作上一直没有取得突破。近年来针对这个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如制定人才引进方案给予特殊政策、待遇等,但尚未取得实效。

3.2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法定传染病种类共有39种,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对结核和肝病之外的传染性疾病的救治技术水平和技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3]。在传染病重症和疑难病例的救治能力方面,与南京、芜湖以及三级综合性医院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3.3医保政策制约专科发展

由于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就诊病人以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为主,传染科病人一旦确诊又存在住院时间长、药品使用量多、门诊检查较少等特点,因此,目前医疗保险部门实行的总额预付制度[5]。“切蛋糕”式资金支付模式就对医院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发展。

4改进方法

4.1加强重点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

4.1.1实行人才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制度。一是完善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和计划,力争每年引进3~5名中高级职称的实用型人才(3年内不少于10人);二是对该院现有的专业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考核;三是加强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实践锻炼,鼓励和支持技术骨干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和进修学习;四是实行严格考核,动态管理,定期对新技术掌握、新项目开展和、学术交流等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4.1.2实行重点专科倾斜制度。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重点扶持专科的发展目标和建设要求,医院应针对当前肝病患者的现状,进一步加强肝病专科专业技术人员、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设备购置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并按年度、有计划、分步骤推进结核科等其他学科的市重点(扶持)专科建设与申报工作[6],力争3年内有2~3个市级重点(扶持)专科。4.2提升传染病防控和救治能力

4.2.1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应急体系,加强急救装备建设,持续开展岗位练兵(每年不低于2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夯实各种急救技术等措施,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水平应急队伍,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7]。

4.2.2提升各类传染病患者救治能力。改变观念,由传统的专科发展模式向传染病综合发展模式转变,在不断扩大传染病救治范围、提高医院整体管理能力等的基础上,重点加强ICU室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切实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学科建设在农村基层医院的建设中,不能急躁,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按章办事,搞好基金管理,建立医院资金精细化管理模式[8]。

作者:朱春燕 郑帮林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传染病医院

参考文献

[1]翁心华.当前感染病学科的现状与发展方向[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6,1(1):17-19.

[2]申婷,游晶,范晶华,等.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3):339-341.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23(6):421-431.

[4]严金二.传染病医院学科建设探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2,23(1):70-71.

[5]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M].北京:卫生部,2003:24-25.

[6]郭莺,高鑫.医院如何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J].中国社会保障,2010(5):82-83.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培养公共卫生人才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人民福扯。公共卫生体系是以医务人员、医疗机构、疾控系统为主体,以卫生和相关社会政策为导引,以医药与健康产业为支撑,社会各界广泛支持参与,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群整体与长远健康效益最大化,全面维护和促进公众健康的综合社会体系[1]。目前,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卫生人才培养单位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2]。因此,培养掌握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并具有现场组织协调能力、宣传沟通能力、应急判断及处理能力、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现代公共卫生人才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当务之急。本研究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了解他们对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满意情况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建议,以全面了解我校公共卫生类专业毕业生的实践需求,探讨目前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为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共81人,年龄(23.49±1.87)岁。

1.2方法

根据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现况及需求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问卷收集。

1.3调查内容

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和希望的实习单位类别)、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获得专业实践的途径、期望实践单位提供的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模式。

1.4质量控制

问卷设计完成后通过预调查再次讨论完善调查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班主任开班会的形式强调此次调查的重要意义和调查表填报的统一要求,课题组人员对收集到的调查问卷进行完整性和合理性评判。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星在线平台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描述指标主要为构成比(%)。

2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共81人,其中预防医学专业63人(77.78%),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18人(22.22%);男生39人(48.15%),女生42人(51.85%);本科毕业希望去的实习单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占比最高,为77.78%,见表1。

2.2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的需求

参加调查的81名公共卫生类专业本科生,愿意去甘肃省外进行毕业实习的54人(66.67%),92.5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通过实践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确认喜欢或擅长的职业。此外,大部分学生想通过专业实践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测和文件撰写方面的实践能力(见表2)。

2.3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获得专业实践的途径和保障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专业实践主要依靠学院安排的占96.30%;希望专业实践的时间为4~6个月的占66.67%;在专业实践之前,拥有其他社会实践经历的占55.56%,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历的占44.44%;此外,被调查的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内部管理架构(见表3)。

2.4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单位应向学生提供的实践项目

调查对象期望专业实践单位能提供的实践项目主要涵盖公共卫生领域的大部分实践领域,如: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知识、院感防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和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急性传染病与地方病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与性病管理、结核病防控、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卫生监测(水、食品、学校卫生等)和实验室检验技术等(见表4)。

2.5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现况

参加调查的本科生,70.37%的期望毕业实践采用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85.19%的学生希望专业实践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并在开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给予指导;实习结束,66.67%的学生希望在学校完成毕业答辩;此外,针对目前毕业实践的现况,25.93%的学生满意,59.26%的学生认为一般,14.81%的学生不满意,详见表5。

3讨论

3.1专业实践是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

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是培养合格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探索其实践教学规律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公共安全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使能广大的公共卫生专业教师队伍深入了解医疗卫生单位一线工作需求,而且也能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付诸实际并在具体实践中提升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3-4]。此外,伴随着新冠肺炎等传染病的流行,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已纳入国家应急战略体系,而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保障[5]。因此,本研究调查了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6、2017级预防医学专业和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81名本科生,大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培养的过程控制重视程度不够,66.67%的学生更倾向于去省外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较好的单位进行毕业实践。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部分学生对现行本科生专业实践教学满意。因此,合理安排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对提升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2强化公共卫生类专业实践训练环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远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公共卫生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6]。因此,以“培养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为主线,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前期调查显示,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较为欠缺的实践能力主要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统计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7-8]。本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被调查学生认为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参与实践可加深对职业与行业的了解,且通过专业实践可获得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实验室检测和文件撰写方面的实践能力。此外,大部分学生有意愿赴省外发达地区开展为期6个月左右的专业实践,主要原因是公共卫生专业实践单位的级别和地域差异。调查显示,拥有社会实践经历如社区服务、兼职等的占55.56%,但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医疗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具体职能与内部管理架构,说明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单位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导致公共卫生类专业学生对就业单位基本不了解。因此,在理论课程设置中需要及时将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知识、院感防控、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和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管理、急性传染病与地方病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与性病管理、结核病防控、免疫规划、消毒与病媒生物防控、慢性非传染病防控、卫生监测(水、食品、学校卫生等)和实验室检验技术等的最新成果融入教材,体现公共卫生教育的时代性,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学校和实践单位联合培养模式

国家提出培养具有公共卫生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目前院校教育与实践基地实践相融合已成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方式[9-10]。本研究显示,70.37%的学生期望毕业实践采用实践单位和学校相结合的形式,在专业实践时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分析原因,此模式下学校可提供理论知识帮助,实践单位可以提供实践训练,使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践和完成毕业论文撰写。学生在校外实习期间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并在开题、数据分析、论文撰写和答辩等环节进行指导。因此,两者的结合可充分发挥实践单位教师的实践指导和在校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既可使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能提升实践单位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在校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此外,本科毕业论文答辩是对学生专业实践综合能力的重要考核,本研究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毕业答辩应该在学校进行,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单位对学校毕业要求不清楚,难以做到对论文从格式到内容的整体把关,学校今后应与实践单位加强沟通和联系,对实践单位主管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力争做到学生在实践单位和学校均可答辩。

4结语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病毒肺炎;防控;学生管理

自2019年12月底以来,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武汉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1号公告,将2019-nCoV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治、防控措施[1]。从2020年1月21日起,教育部连续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关于切实做好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的通知》和《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至此,全国教育系统打响了疫情防控阻击战。贵州省某高校迅速部署,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截至2月22日,该校无学生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1加强健康宣教,做好个人防护

学校利用学生微信群、官方网站等网络渠道,采取通告、温馨提示、写给师生一封信等方式,向学生宣传2019-nCoV的防护知识,包括口罩佩戴、手卫生、咳嗽注意事项及妥善处理防护物品垃圾等。指导学生及其家长做好居家隔离,尽量不要外出,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风险。

2借助防疫契机,学习防治知识

传染病临床教学工作是传染病学,乃至临床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有研究表明,我国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传染病教学内容脱离疾病预防控制实际[3],从而导致医学生传染病理论知识掌握不系统,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因诊断、隔离观察、环境消毒和易感人群保护等应急处置能力明显不足[4]。作为医学专业院校,学校各学院组织学生自行学习《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及《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着重强调掌握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等,提高学生传染病防治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能力。

3监测学生情况,掌握每日疫情

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按照关于“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精神,学校以学院为整体,以专业为单位,以学号为顺序建立2019-nCoV专项微信工作群,全体学生定时在群里上报身体状况、居住地信息等,切实把“严格把控、及时汇报、数据精准”的工作要求落实到“日报告、零报告”制度中。要求学生自测体温2次/日,如有异常及时汇报。

4实行分类管控,阻断疫情传播

根据实际情况,学校重点针对3个学生群体分类推进防控工作:(1)住培学员、实习生:学校要求直属附属医院以更加严格有效的措施做好在院实习学生和住培学员的防护工作。对仍在学校附属医院基地轮训的,基地将充分征求并尊重学员意愿,若个人要求暂时离岗,要求其签署离岗承诺书,并不得离开目前住地,做好自身防护。若个人要求坚守岗位,根据科室需要排班,要求签署守岗承诺书并做好管理防护。集中培训实习生、住培学员,使其熟练掌握肺炎的相关知识;落实标准预防,强化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的感染防控;针对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为其进行健康监测等。(2)留校生:为降低病毒传播扩散风险,学校实行校园封闭管理制度,留校学生原则上不允许外出,特殊情况须严格执行外出请销假制度,外出必须佩戴口罩,出示学生证。每日早晚测量留校学生体温,如有发热情况及时上报学工部。实行不定期查寝,严防学生乱跑乱窜。建立留校学生包括个人信息、留校原因、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等信息的实时数据库,并24小时关注学生情况,随时应对紧急情况。(3)居家学生:要求在家学生不得离开住地,做好居家防护,不得提前返校。

5发挥中医特色,强身健体抗疫情

八段锦、五禽戏属于中国古代导引术,此两套功法是通过古人不断习练、研究,以《黄帝内经》为指导,结合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理论学说整理创编得出,具有体育运动的属性,又有养身健身的功效[5]。张刚[6]等的研究证实,有规律地练习八段锦和五禽戏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肺通气功能,增强肺活量。《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指出,病毒感染的肺炎临床表现是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气功不仅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中医类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为提高居家学生的肺呼吸功能,增强其机体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学校倡导学生在室内采用八段锦结合五禽戏的锻炼方式。结合当前疫情情况,使八段锦、五禽戏作为居家学生的一种日常健身方式或生活习惯,为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6提供心理咨询热线,筑起防控“心”防线

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是重大社会应激事件,给当前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影响,也给民众心理造成较大冲击。为了在疫情期间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服务,学校附属中医医院心理科经过紧急筹备,正式开通心理支持网络服务,筑起防疫防控“心”防线,做到宣传教育全覆盖。校宣传部积极收集战斗在防控疫情一线的共产党员和医护人员的优秀事迹,发挥榜样引领的作用,为全体师生构筑最坚固的心理防线。

7加强舆论引导,不传谣,不信谣

高校学生需求多变、思想多元,同时接收信息渠道多样,这些都给当前校园疫情防控舆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最好的辟谣方式是让真相跑在谣言前头。学校充分利用公共宣传阵地,如学校宣传栏、学生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及时传达官方防疫工作要求,转发官方辟谣新闻,坚持用正确的舆论教育引导师生自觉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师生思想上重视、防控上科学。同时,建立以班主任、辅导员、导师共同发力的三级联动机制,及时向学生解疑释惑,做好舆情应对与引导工作。

8开学不返校,防控不停学

为减少人员流动,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延期开学、不返校、不返岗”是学校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关键措施。学校与直属附属医院积极沟通并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先后联合关于《住培学员、实习同学延期返回基地轮训的通知及补充通知》。对确有特殊情况需提前返校的学生,严格落实审批制度,并视情况对学生进行为期两周的隔离观察,隔离期间由后勤集团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所需。延期开学并不是不上课,教书育人仍然是医学院校不可拖延的职责。学校整合教学资源,保证防控不停学:(1)学校从校外登录校图书馆的操作指南,并收集整理了“居家利用学校及社会数据库资源指南”,保证学生及时获取学术文献。(2)组建学习交流群,开展线上答疑,助力学业指导,确保学生“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3)导师开展远程指导,做到研究不中断。研究生导师根据研究生科研进展情况定期组织线上研讨会和读书会,有针对性地对每位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进行指导。(4)学校将尽最大努力保证春季学期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按时毕业。针对毕业生材料上交、学位论文评审、学位论文答辩、毕业审批、学位审议等环节适当调整时间;学校要求指导教师加强与毕业生的交流和沟通,保证学生按时保质完成论文,从而有效进行个性化指导。综上,学校抓住开学前的有利窗口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全校学生“零感染”。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作为全国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校园疫情防控工作是阻断疫情蔓延的重要环节,校园成为教育系统战“疫”的主战场,只有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学生管理工作,才能保障学生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李胜,杨建国,鄢建军,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应对2019年病毒感染肺炎的管理实践[J].全科护理,2020,18(4):64.

[2]张玉林,陈德喜,金荣华.现代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的思考[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8(22):217-220.

[3]单晶,孔明,李宁.新形势下传染病教学的问题及措施[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增刊):486-489.

[4]巧燕,许鸣,骆湘香,等.医学生网络学习资源运用现状与需求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9):32-33.

[5]覃刚.不同养生功法对医学类大学生心血管功能影响的比较研究——以八段锦、五禽戏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9):98-101.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6

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概况分析

为初步窥探该学科期刊引用网络结构,笔者统计了学科内期刊2004至2008年度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次数,归一化后求的综合值,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期刊的引文数量、被引次数及自引情况及期刊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均影响到期刊的引用网络结构,其中除期刊自引次数与期刊引用网络的复杂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外,其他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为了保证数据对引用网络结构影响的一致性,笔者对自引次数归一化值进行了数据处理。观察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6本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综合值呈现出明显的层次现象:(1)《中国妇幼保健》位于第一层次,其引文数量、综合值排名均列第一,表明该期刊网络结构最为复杂、稳定,与其他期刊交互频繁。(2)位于第二层次的为综合值位于0.6左右的三本期刊,分别为:《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公共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说明其期刊引用网络结构较为复杂,期刊发展较为成熟。(3)综合值介于0.4和0.6之间16本期刊归为第三层次,该层次内综合值变化幅度较小,网络结构相对简单。该层次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被引次数、自引次数均为学科内最高,表明该期刊单纯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渠道单一,网络结构稳定性偏低。(4)其他6种期刊则隶属于第四层次,该层次内期刊引文数量、被引次数、自引次数位于学科内较低水平,表明该层次期刊研究内容与其他层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引用网络结构简单,稳定性较低,但6本期刊的存在扩充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学科引用网络的稳定性,对学科发展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EugeneGarfield曾指出“引文能够把全部科学论文编织成一个统一的网系”。因此以期刊为节点,以期刊之间的引证关系为联系,可以得到期刊间的有向网络关系图,进而发现学科内部期刊的引用特点及关系。为此笔者构建了该学科的二维期刊引用网络矩阵,如表2所示,其中行标题代表来源期刊,列标题代表被引期刊,主对角线数据代表自引数据。姜春林等[14]认为作为有向网络的期刊引文网络,节点的度数分为出度和入度。出度越大,说明引用其他期刊次数越多,入度越大,则说明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次数越多。据此,笔者统计了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26本期刊的出入度,以衡量学科内知识流向。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5年内两种期刊之间学科引用总次数或学科被引总次数大于10次,视为相互连通,出度或入度增加1,反之不连通。(2)期刊自引视为不连通,因此26本来源期刊出度或入度最大为25。首先从连通度的角度对表2的数据进行分析:如果代表26本期刊的26个节点能够完全连通,那么共可以构成650条有向边。表2数据显示,26本CMSCI来源期刊的连通度为296,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内部期刊之间相互融合度较低,学科内多个研究领域具有差异性。其次从出入度的角度进行分析,依据出入度的差值将26本来源期刊划分为3类:(1)出度高于入度5次以上的为第一类,有:《环境与职业医学》和《中国妇幼保健》两本期刊。对比两本期刊,其入度值相同、出度值相当,但《环境与职业医学》期刊被学科内期刊引用次数为305次仅占《中国妇幼保健》的51%,表明《中国妇幼保健》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强度较强。(2)出入度基本平衡,期刊对学科内信息的输入、输出基本相当的为第二类。该类期刊种类高达20种,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发展较为成熟。其中《中国公共卫生》期刊的出入度均达到了25,为该学科内最高水准,显示出该刊在学科内部处于核心地位。《现代预防医学》出入度水平均高于20,说明该期刊对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的出入度水平位于学科内最低,表明该刊研究内容与学科内多数期刊有明显的差异,处于学科内相对边缘的位置。(3)出度低于入度5次以上的其他4本期刊归为第三类,该类期刊最明显的特点是对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影响较大,但吸收借鉴较少。其中《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学科内他引次数高于引用他刊次数446次,学科自引率高达91%,说明该刊较为注重本期刊的发展,吸收信息的渠道单一。

为了更形象展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部期刊的二维引用网络矩阵,笔者将表2数据输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生成期刊引用网络图谱。其中每个节点代表1种CMSCI来源期刊,两个节点之间的有向连接线粗细代表对应相互关系的强弱。据此我们发现:26本CMSCI来源期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聚集现象,形成了多个聚合子网。子网内部各期刊在研究内容上具有高度一致性:(1)《中国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经济》及《中华医院管理杂志》构成的子网相对闭合,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较粗,表明期刊之间联系较为密切。这可能与这3本期刊载文的研究内容较多涉及卫生学与管理学有关,与学科内其他期刊明显相异;(2)《工业卫生与职业病》、《中国职业医学》、《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职业医学》和《环境与职业医学》5本期刊构成一个子网,5本期刊主要以职业病为选题,因此自然形成了关系子网;(3)《生殖与避孕》、《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及《中国妇幼保健》3本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主要涉及优生保健,相互借鉴成果较多,形成了子网;(4)《中国公共卫生》、《现代预防医学》、《中国学校卫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本期刊之间的有向连接线最粗,形成了整个网络中联系最为密切的子网。该子网的形成表明:流行病依旧困扰着学校等公共场所,因此成为了现代医学预防的主要对象。

三、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引用网络分析

为探索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程度,笔者统计了该学科期刊与其他学科期刊之间的相互引用数据如表3、表4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共收录了256本医学期刊划分为17个学科,其中综合性医药卫生学科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综合性较高,无法隶属于某一特定学科,笔者未将该学科作为讨论对象。此外,将口腔医学、眼科学及耳鼻咽喉科学三个学科合并为五官科学,因此纳入讨论范围的最终有14个学科。分析表3、表4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5年内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期刊引用及被引总次数逐年上升,该现象一方面说明该学科注重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和吸收,另一方面说明该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能力逐步提高,学科融合度逐步提升。综合分析表3、表4,依据5年合计引用次数指标,将其他13个学科分为3类:第一类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包括临床医学、内科学及基础医学3个学科;第二类是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部分相关学科,囊括药学、中医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及妇产科学6个学科;其他4个学科为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p#分页标题#e#

(一)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学科

预防医学卫生学着重在保持、促进与维护社会大众、特定群体或一般个人的健康,并包括预防传染病、疾病、残疾、癌症、其他身体组织变异、与过早死亡的发生,因此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其他多个学科的研究内容存在交叉。临床医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次数高达4386次,是第二位的内科学2倍多,百分比高达33.0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临床医学次数为3881次,表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和临床医学两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程度高,关系紧密。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重点在于利用现代科学手段诊断并治疗疾病。预防医学对疾病进行预防的同时,需要借鉴临床医学的诊断经验、了解疾病发病的机理,因此两个学科内部期刊相互引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两学科关系紧密,相辅相成。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内科学次数及被内科学引用次数均位于第二位,引用百分比均不低于15%,两学科相互渗透程度很高、关系较为密切。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存在交叉,两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借鉴,融合度较高。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强相关的学科还有基础医学,其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及被引次数均位于第三位。基础医学学科内被引较多的期刊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及《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其研究内容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类似,因此学科实现双向互动,联系紧密。

(二)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本相关学科

儿童是患传染病高危人群之一,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内《中国妇幼保健》期刊引用儿科学次数较多,儿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最多的也为《中国妇幼保健》,因此两学科通过《中国妇幼保健》形成良好互动。《现代预防医学》及《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引用药学期刊《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学杂志》次数较多,反映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依赖于抗生素等药物的运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药学及被药学引用的次数均位于1000次以上,因此两个学科相互渗透程度较高。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由来已久,到现代逐步演变为预防医学,《现代预防医学》较多引用《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材》等描述中药药理特性的期刊,表明现代预防医学研究热点为如何利用中药预防、治疗常见传染病。外科手术通常需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预防传染病的重要过程之一就是隔离传染源,同样需要无菌的环境,学科内《现代预防医学》引用外科学次数最多,表明隔离技术已经成为现代预防医学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外科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较多的期刊为《中华男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5年共引用外科学1198,而被引仅为439,说明两学科信息传输不对称,与该学科类似还有妇产科学。心脑血管疾病是近年来预防医学与卫生学防治的重点,该类疾病病因与人类饮食习惯联系紧密,因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期刊中被引最多的期刊为《中国行为医学科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约为其被引次数的两倍,反映出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影响较大。

(三)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弱相关学科

由于与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研究规律、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肿瘤学、五官科学、特种医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4个学科被引用次数较少,但是其对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与临床医学、内科学、基础医学、药学4个学科引用与被引次数较多且基本平衡隶属于双向强引用层次;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外科学次数远远高于其被引次数,属于单向强引用层次;中医学、特种医学、五官科学、肿瘤学及皮肤病学与性病学引用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次数、被引用次数均相对较少属于双向弱引用层次。

四、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引用外文期刊分析

对外文知识的借鉴程度是衡量学科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考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学科与国际接轨程度,笔者统计了2004-2008年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各期刊引用外文期刊次数如表5所示。对表4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2004至2008年度我国预防医学与卫生学期刊引用外文数量总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前3年增长趋势较为缓慢,2007年较2006年度增长次数多达10291篇次,实现了较快增长,2007至2008年度增长趋势仍然持续,但增长幅度较小,该现象说明2007年为该学科发展的重要时期。(2)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5年篇均引用外文高达18.66远远高于学科内其他期刊,该现象是由于该刊主要是以综述、编译及简讯等形式报道国外卫生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自然对外文期刊引用次数较多。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7

1《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10月1日,原刊名《中国卫生杂志》,1959年与《中华医学杂志》、《医学史与保健组织》合并,改名为《人民保健》;1978年8月25日复刊时更名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卫生杂志》创刊于1953年10月1日,为双月刊,1953年出刊2期。在杂志编后记[6]中记载“中华医学会总会为了适应全国各地卫生工作者的需要,经过理事会决定,由公共卫生学会和妇幼卫生学会发行本杂志”。发刊词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理事长傅连璋撰写[7]。文中谈到“中国卫生杂志的编辑方针应该是根据国家卫生事业的方针政策,……来建立我国预防医学的学术基础,协助政府加强卫生工作的科学指导,提高卫生工作的质量,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除了当时形势的用词外,办刊方针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前两卷杂志在消毒和预防医学方面发表了:“苏联消毒工作的组织和方法”、“流行性感冒病因学与流行病学问题的现阶段情况”、“飞沫传染病的消毒”、“上海市卢湾区的预防麻疹措施”、“流行性感冒之特异性预防”等和感染控制相关的文章。《人民保健》杂志创刊于1959年1月1日,为月刊。其前身是“中华医学杂志”和“医学史与保健组织”。它[8]“是综合性的医学杂志,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组织和医学史。读者对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内容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为原则的。它首先要面对基层,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起到指导和经验交流的作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于1978年复刊,复刊号为第12卷第1期,出版于8月25日。1994年之前为季刊,1994年-2007年为双月刊,2008年至今为月刊。第12卷出版了两期,发表了几篇和医院感染和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文献。如“1977年达县地区流感流行的分析”、“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对制定消灭麻疹策略的意义”、“流脑流行与咽炎发病关系的调查”等。《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网站上记载的杂志历史“《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创刊于1953年10月1日,创刊时杂志名称为《中华卫生杂志》,1960年与《中华医学杂志》、《医学史与保健组织》合并,改名为《人民保健》;1978年11月25日复刊时更名为《中华预防医学杂志》。”有误。从杂志演进过程的创刊号中可以看出,《人民保健》应为1959年1月1日,《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应为1978年8月25日。目前《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已经成为我国预防医学界的高级学术期刊,是学界中历史最悠久的公认的核心期刊。刊物内容涉及流行病学、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学、放射卫生、卫生毒理、卫生统计、社会医学、地方病、肿瘤病因(病原)及流行病学、疾病检测与计划免疫、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卫生保健,以及卫生化学、检验技术等方面。刊物被国内外20余种重要数据库收录。2001年11月获第二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二等奖,2002年12月获第三届中国科协优秀期刊三等奖;2001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中国期刊方阵”,为双效期刊,2006-2009年本刊连续4年被中国科协评为“精品科技期刊(C类)”,在2007年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2《中华消毒学杂志》

原刊名《消毒与灭菌》,创刊于1984年3月15日,1990年改用《中华消毒学杂志》。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疾病预防控制所和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主办的消毒学理论与应用性杂志。介绍国内外有关消毒与灭菌的科研成果、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消毒与灭菌》第一卷第一期出版于1984年3月15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编。在发刊词[9]中阐述了办刊宗旨:“本刊拟以多种方式介绍国内外有关的科技成果、工作经验和理论知识。论文部分附英文摘要以能与国外交流。在编辑中,将贯彻'百花争鸣'的方针,以利发扬学术民主,开阔思路。”创刊初期为内部刊物,每季度出刊一期。刊物为广大消毒工作者推广科研成果,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园地。设有论著、综述、技术方法、专题介绍、讲座、经验谈、短篇报道、译文与文摘、期刊索引、问题解答等栏目。尤其是每期的“消毒与灭菌中文文献索引”,为读者提供了当时最新的消毒相关文献,极大的方便了读者。在第一卷第一期中介绍了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醛氯合剂、次氯酸钠等消毒剂的特点和在临床中的应用。尤其是还刊登了富川佐太郎撰写的“灭菌、消毒的发展历史”,让广大读者以史为鉴,以开创中国消毒领域的未来。在创刊号中还夹入了“《消毒与灭菌》编辑部征求意见单”,向读者征集有关栏目、内容、版面和感兴趣文章的建议,表明了编辑部为办好刊物的决心。1987年刊物改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医学中心领导。1988年成立中华预防医学会后作为该会会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1990年第7卷第1期起更名为《中国消毒学杂志》,于3月15日出版,为季刊。2006年改为双月刊,2012年改为月刊。在杂志版权部分记载的1984年6月创刊,与实际创刊号的3月15日存在差异。

3《医院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管理》1986年12月出版第一期,由北京医科大学《医院感染管理》研究组编辑出版,是我国最早的刊登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期刊之一,内部期刊,没有刊号,不定期出版。1987年12月出版《医院感染管理(2)》,1988年出版2期。在创刊号的编者的话[10]中阐明:“...现代医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各种新诊断治疗仪器的使用,以及近些年来细菌菌型的变化,日前医院内感染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医院内感染管理已作为医院管理学的一个专业,正在迅速发展。…希望本刊能对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1986年4月北京医科大学受卫生部委托举办了解放后我国第一次“医院感染管理研讨会”,在这期刊物中,主要刊登了这次研讨会的发言。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消毒管理条例(第三次征求意见稿);湖南省医院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的实施办法;关于重点医院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的暂行办法以及北京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专修科(83)级毕业班有关研究的课题等内容。1989年使用刊名《医院内感染与管理杂志》,为季刊,总期数仍然延续原来的顺序,如第4卷第4期杂志为总第(8)期。杂志由卫生部医政司、北京医科大学和医院内感染与管理杂志编辑部编辑出版。准印刷号:北京市新闻出版局891086。设置了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感染管理、调查报告、综述和简讯等栏目。发表的文章涵盖面也越来越广泛。在总第8期杂志上报导了中华预防医学会于1989年10月23日-25日在重庆市召开的首届全国医院内感染学术交流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成立了医院内感染控制学组,由王枢群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张邦燮等10余人担任委员。1989年仍为季刊,1990年6月第10期后改用《中华医院管理杂志》“医院感染管理”专栏发表有关文章。是《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的前身。编辑部由北京医科大学迁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4《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1987年出版第1卷第1期,由第三军医大学创办。在李希楷4月27日撰写的发刊词[11]中阐明了办刊宗旨:“……它的主要任务是报道我校及其他单位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全院性医院感染措施及实施细则执行情况,定期总结预防医院感染的经验,……以求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创刊号上并没有版权页的相关内容。刊登了1987年2月20日成立第三军医大学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决定。6月20日由第三军医大学训练部的关于试行《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化学抗菌剂的规则》,和在第50页刊登的稿约为5月1日。从以上几个时间推断,杂志发行时间估计在6月底。第2期在目录页注明的出版时间为1987年12月。当时为半年刊。作者目前只收集到2期,后面出版期数尚不详,目前已经停刊。在创刊号上除了刊登第三军医大学开展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外,首先刊登了张邦燮教授翻译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部制定的“确定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之存在及感染之分类的准则”,这个准则已被国际卫生组织(WHO)采纳作为国际通用的准则。文中给出了医院感染的定义:“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发生的感染,而在其入院时尚未发生此感染或处于潜伏期中。对潜伏期不明的感染,凡发生于入院后皆列入医院感染,若病人入院时已发生的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相关,亦列入医院感染。凡不符合以上情况都属于社会获得性感染。”这个定义未包括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准则中阐述了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胃肠炎、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其他部位的感染和腹内感染等六大类13种感染的诊断标准。第1期中还刊登了多篇关于抗生素的规范和临床经验总结。在《医院感染》第2期中以传染病为重点,包括乙型肝炎、δ肝炎、艾滋病和带状疱疹等。特别是刊登了《中华医学会全国医院内感染及管理学术会议论文录》,本次会议于1987年12月1-4日在河北省保定市召开。当时的会议是由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也希望我们院感能够早日回到中华医学会的队伍中,为提高医疗质量做出贡献。

5《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原刊名《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创刊于1991年8月15日,1994年改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英文刊名不变。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医院感染管理的专业期刊。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出版,期刊准印证:Z2014。创刊初期为季刊。在创刊词[12]中指出“为了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研究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和控制的特有规律,一门崭新的独立学科《医院感染学》应运而生。卫生部最近实施了医院分级管理,在分级标准中把医院感染的控制水平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各医院纷纷开展医院感染的控制工作。为了尽快提高这项工作的研究水平,在客观实际上急需一专业期刊进行交流经验和互通信息,以促进全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发展,本刊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创办的。”作为由学会出版的正式专业期刊,在内容上涉及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病原学、病因学、临床疾病学、医院管理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医院消毒学等。杂志设置了论著、综述、讲座、技术方法、病例讨论、问题探讨以及国内外信息等。为了及时介绍我国全国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进展,特开辟“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专栏。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由王枢群教授担任总编辑,张邦燮和朱士俊教授担任副总编辑,魏华担任编辑部主任。第一篇刊登的是时任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迟宝兰在第二届全国医院感染学术交流暨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经验交流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在讲话中迟宝兰副司长回顾了我国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工作的五点建议。授予湖南医科大学一附院、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和北京同仁医院等三家医院“医院感染监测先进单位”称号,并表扬了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市瑞金医院、上海市中山医院、上海市六院、遵义地区医院和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院等做得较好的医院。王枢群教授分析了“我国医院感染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杂志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专业研究探讨的主阵地。

传染病学论文范文8

1.根据养殖业结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目前养殖业主要以反刍兽、猪、禽、宠物等动物饲养为主,所有专业课程除了以传统教材中的大家畜和家禽为主要内容,还增加了反刍兽、中小动物和宠物等疾病的相关内容,并补充了当下新的防治方法和药物知识,以适应当前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需求。

2.改变传统观念,由全面授课改为专题授课。在大学普遍“课时减少,教学质量绝不能降低”的前提下,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经讨论决定采用“专题授课”的方式教学。在兽医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筛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并且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作重点讲授,采用专题形式全面讲解。这样教师就有充裕的时间根据专题多角度全面备课,把课讲得更精,重点难点讲得更透。另外教师在介绍某一专题疾病的基本情况后,根据每一专题疾病的特点,提出比较全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最后教师补充、归纳、总结,上升为理论性的知识重点。专题授课可让学生进行充分地参与和独立思考,使得课程的讲解既全面而又重难点突出,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采用此种方式可以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要求教师把教材的各章节都要向学生讲到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扭转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开拓能力的培养,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效果不很理想的教学局面。

3.运用多媒体教学。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中的家畜内科学、家畜外科学、家畜传染病、兽医寄生虫学、中兽医、畜牧学概论、家畜繁殖都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授课教师均制作出了精美、完整、实用的课件,转变了原有的在黑板上画图、或作挂图等方法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使得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如教师在上《家畜传染病学》课程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直观地反映家畜传染病的病原、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病理学变化等特征。多媒体教学存在学生上课记笔记跟不上教师速度的问题,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一份内容包括讲授的主要内容和一些知识难点、思考题及学生参考书目的教学提纲,使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有了提纲后,再也不必忙于在课堂上记笔记,这样有时间进行课堂思考;教师的讲授速度也可大大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4.安排学生自学。因学时有限而无法讲授的内容,但这些内容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了解或掌握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自学。为保证学生自学的质量,教师在适当的时间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进行督促、检查和测试。

5.考试形式灵活多样。以前各门课程均采用单一的闭卷形式考试,以百分制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影响了学生全面能力的提高。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改革兽医专业考试的形式,按课程性质和特点,灵活运用笔试(开卷和闭卷)、口试、实际操作、写小论文或小综述等多种考核方式,鼓励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联合运用的考试形式。对专业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可实行严格的闭卷考试,选修课程和考查课程可采用开卷考试、口试、小论文或小综述形式进行考核,按优秀、良好、中等、合格和不合格五档记入成绩,控制优秀比例,奖学金及优秀生的评定在选修和考查课程合格的基础上按主干课程的成绩计算。促使学生把主要时间与精力放在主干课程上,同时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度,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对实行笔试的课程,要加强试题库、试卷库的建设,确保试题质量;加强笔试考试各种题型(填空、选择、判断、简答、问答、论述、名词解释、计算)的把握,尽量在试卷中兼顾各种题型,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教学改革

动物医学专业具有实践性和技能性非常强的特点,实践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认真做好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是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在工作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进行动物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1.开设独立的实验技术课。实验不仅使学生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培养兽医专业学生能独立进行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工作,具备做临床医生的能力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将实验与理论分开,作为一门独立的实验技术课进行教学,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创造条件。目前动物医学专业开设家畜解剖实验、动物生理实验、兽医药理学实验、兽医病理实验、兽医临床诊断实验、家畜传染病实验、家畜内科实验、兽医寄生虫实验、家畜外科实验和家畜繁殖技术实验等。

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保证兽医专业学生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前提下,适当加入一些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专业教师提前把综合性实验的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对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加以指导,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操作技能。如家畜繁殖技术实验中的精液品质检验方面的技能就可以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围绕精液品质检验理论方面的各项检测指标(外观、密度、畸形率、顶体异常率、生存指数等)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这样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并更好地掌握精液品质检验的实践技能。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在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把兽医临床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巩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进行兽医方面的专题调查,把生产实践中急需解决的畜牧生产中的疾病问题列为实验教学的内容,依此来组织大的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使实验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得以调动。专业教师还利用课余、双休日、假期带领和指导学生到佳木斯附近郊区农村、养殖场开展畜禽疾病的普查工作,了解常见畜禽疾病的流行与畜禽舍环境卫生状况、畜禽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关系。加强兽医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自学等独立开展兽医工作能力和独自分析、解决实际饲养过程中畜禽疾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接触畜牧生产,认识社会,培养劳动观念的重要形式。

4.加强实验室建设。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实验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设实验室。动物医学专业组建了兽医实验室、动物生理解剖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室、兽医诊断实验准备室、动物标本制作实验室等5间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达到240m2。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设备、实验药品和实验易消耗材料能够充分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很好的满足了教学需要;实验室现有六道生理记录仪、大动物手术台、小动物手术台、冰箱、离心机、752分光光度计、蒸汽灭菌器等先进仪器,且设备完好,能很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二是加强实验室管理。除认真执行佳木斯大学和学院实验室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外,我们还根据兽医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管理更加科学和合理。实验室主任负责整个实验室的规划,仪器购置、实验动物计划制定等工作。每学期进行一次实验室工作考核、登记实验员考勤情况和兽医专业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情况,保证所有教师均参加实验室建设。每门兽医专业课程设立骨干教师,骨干教师负责各分实验室的发展规划。各分实验室实验员分工细致,管理好各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环境卫生;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我们制定了兽医专业各分实验室详细发展规划,指导实验室建设。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为原则,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方针,有计划分阶段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

5.加强实习环节的组织与管理。一是制定毕业生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单位、学生如何分组、每组学生人数及名单、每组联系人及联系方式、每组指导教师、实习检查方式和实习考核方式等。从召开毕业实习动员大会、实习过程中教师检查指导方式、实习结束时实习报告的提交,到教师实习成绩考核等各个方面都有严密计划。二是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随着我校兽医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上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多畜牧兽医单位或公司要求我校派实习生。我们选择实习条件好的、交通方便的单位或公司作为我校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基地。三是严格实习考核。考核内容具体包括:实习的纪律、态度、出勤和兽医专业技能。考核方式包括学生自我考核、实习小组考核、实习单位考核和指导教师考核等四种形式。

三、专业师资水平的改革

教学师资水平方面的改革目的是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确保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的基础。佳木斯大学动物教研室根据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措施积极采取外校引进、送出去培养、在职培养、相互帮扶等途径,加快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技能的提高。目前动物教研室形成了完善的高学历、高水平、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动物教研室目前共有专任教师9人,平均年龄38岁。45岁以下博士、硕士4人占人员总数44%;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人,占人员总数55%。学术梯队结构基本合理(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1名)。

四、教材方面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