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课程范例

双语课程

双语课程范文1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建构性、丰富性和差异性。从当前的《金融学》双语课程实施现状看,其存在着英文配套教材缺乏;课程设置盲目随意;课程评价机制落后等问题,本文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相关特点,提出了丰富《金融学》教材资源,科学设置《金融学》课程和构建“学教结合”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后现代;《金融学》;双语教学;对策

后现代课程观是21世纪较为流行的,主要区别现代课程观的新探索。现代课程观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而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目标产生于一切活动中,课程目标既是一种目标,同时又是一种手段。教学和课程是连续的,课程不能脱离于教学课程,边教学边设计边思考,这是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特色。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推进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尤其是在金融学、国际贸易、生物工程等专业实行双语教学。在中国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入,金融理论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探讨后现代课程观背景下的《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很有意义。

一、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理念

从美国后现代课程观的发展看,主要分成两种类型:即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无论是哪种类型,其课程设置都主要具备一些特点:

1、课程具有建构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这种建构性体现在参与者和相互作用上,它是一种模体,没有严格的终点和起点,课程随着建构体系越来越丰富,交叉点也越来越多,意义也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也是交叉融合的关系,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课程目标在一级意义上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它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求教学一方面进行着课程的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在解读和建构着什么是课程。

2、课程具有丰富性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强调课程具有丰富性,没有固定不变的课程,没有一层不变的标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具有不缺定性、不平衡性,强调课程的生成过程,强调生成过程的随机性和生动性。课程没有固定的起点与终点,课程的终点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课程本身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新课程观强调对话、组织、解释和假设,课程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运用某种事物的能力。完整的课程观强调反思,强调深度同时也强调需要让他人同伴、教师考察、批评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对话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关键,对于课程来说,做和做中的反思对于课程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的反思使得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丰富了课程内容。

3、课程具有差异性

从后现代主义的课程建构思想来看,其思想主张自我意识的提升和个性的解放。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关注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存在经验,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学习经验,使其课程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为重要的意义体现在其探索知识。在个体探索与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具体到每一个体的文化背景、知识积淀不同,因此个体对于课程的主张也不同,理解和思考的维度也不同。个体意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意识性,从而有利于整个课程的长远发展,这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重要意义。

二、后现代课程观下的《金融学》双语课程现状

从我国金融学双语课程培养现状看,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双语教学,将双语课程作为课程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之一。从现有已经使用双语课程教学的学校看,目前很多高校的双语教学采用的模式参差不齐,在课程教学上,基本上都是使用混乱式和半外语式,学生和师资的授课模式往往难以调和,但是其教材难以“中西合璧”,部分教师的英文水平有限,授课方式与手段以及英文教材生词过多,教学思维与学生水平不适应,再加上高校大班教学,教材的选定和信息技术落后,这使得《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英文配套教材缺乏

从《金融学》双语课程培养实施现状看,目前部分高校使用的双语教材主要以英文原版教材为主,原版教材的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国内课程教学大纲不相符合。从国外教材的编制特点看,国外的教材是根据自身国家的课程标准,在摸清相关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编制。这种情况下编制的教材,其编排上不符合中国学生的习得理念,也不符合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原版的英文教材真要针对的是母语为英语学生,而中国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水平,很难达到第一语言为英语的国外学生水平,课程教材中的某些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中国学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因此,对于国外的原版英语教材,很多都超出了广大学生对其所学内容的消化,从而使得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难以实施,其所学内容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最终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难以消化,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最终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双语课程教学的学习兴趣。在英文原版教材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很多高校苦于没有相关教材资料、没有教学参考书,这对于双语教学来说,无异于缘木求鱼。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很多高校在开设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时,不得不依靠各种渠道提供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配套教材的缺乏,这是当前《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中的最大难题。

2、课程设置盲目随意

从《金融学》双语课程设置看,存在着盲目行为,往往学生还不具备条件,就盲目开设了课程。有的学校在大一刚进入学校时,学生还不具备专业基础学习能力,只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对相关知识还比较模糊,尤其是对于专业英语中特殊的构词、术语、句法、语篇等还相当陌生,就直接进行双语课程教学。事实上,如果在学生刚进入大一时,先开设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课程,使得学生对于《金融学》的课程内容紧密关联,使得学生在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英语词汇后,再根据金融学专业特定的术语、句法及语篇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此时再对学生进行双语授课则水到渠成,学生很容易掌握。因此,在这个课程设置上,第一要考虑金融学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第二要考虑金融学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第三要顾及学生现有基础英语水平。在现有的课程设置原则上,需要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而不仅仅是考虑对课程的熟悉程度,教师本身的开课能力,学生的外语基础,如果仅仅是为了课程开设的形式和课程设置的容易度,那么金融学的双语课程选择不当,课程体系设置盲目,课程选择随意必将导致双语教学方向的迷失,使得双语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与实施双语教学的初衷背道而弛。

3、课程评价机制落后

双语教学不同于大学现有的课程评价制度,需要有符合双语教学的评价系统。课程评价是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学》双语课程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根据双语课程的目标,对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控。科学的课程评价机制,有利于金融学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学课程的开设应该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建立自信,金融学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得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感觉。金融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不断强化能够使得双语教师及时获取教学的反馈信息,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对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进行反思和创新,教师才能够逐步认清自身的教学行为。只有对于金融学双语教学的过程监控,才能够知晓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保证金融学双语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金融学课程评价体系是一个监控系统,评价机制能够不仅能够清楚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程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学校准确了解双语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而采取必要措施,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促使整个金融学双语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三、完善后现代课程观下《金融学》双语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后现代课程教学理念,结合后现代课程相关理念的特点,在金融学双语课程设置上,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的建构性、丰富性和差异性,结合金融学双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金融学双语课程的对策与建议。

1、丰富《金融学》教材资源

后现代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课程设置的建构性,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课程具有建构性。在金融学双语教学课程设置上,需要保证教材资源的丰富性。一方面,可以在现有的原版英文教材上,对其进行修改,在没有合适的外文原版教材或实际条件不允许大量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时,也可以通过请教学经验丰富且英文水平高的资深专业教师通过中西结合改编来进行弥补。《金融学》课程讲究建构性,教师可以选取适合我国双语教学的章节并对关键知识进行汉语注释,组织编写成语言规范、针对性强的双语教材。一方面,其能够丰富《金融学》教材资源,另一方面,又能够彰显课程设置的建构性。

2、科学设置《金融学》课程

双语课程的顺利进行不仅对教师的专业功底和外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进行金融学双语课程时间选择上,需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注意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可以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将双语课程细分为难易等级不同的类别,在学习《金融学》双语课程时,首先开设相关的一个学期的专业英语课程,使得学生对于《金融学》专业特定的术语、句法及语篇有一定了解,奠定相应的专业基础。在金融学双语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级教学,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尊重学生个性,符合后现代课程教学理念中的差异性原则。

3、构建“学教结合”评价体系

后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助,强调教学的监考与管理,注重课程的评价反馈体系。《金融学》双语课程需要建立透明的评价体系,第一是要加强学生自评能力,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第二是要注重教师评价,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量规表,课程评价需要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适时地调整双语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在评价方式上,将课前、课中及课后评价相结合,既有形成性评价又有终结性评价。学校也可以根据课程设置特点及学生、教师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内容,促进学校《金融学》双语教学课程水平的提高。

作者:文婕 单位:红河学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静.张进明,试论高校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J].高教探索,2007(1).

[2]赵林海.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1(3).

[3]郭洋生.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7.

[4]曹东云.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双语课程范文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推行双语教学是顺应该课程特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需求的需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从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方式设计、教学资源拓宽、师资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SWOT分析法;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涉外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课程,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对该课程均已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本文将借助SWOT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发扬有利因素,避开不利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期对我国未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机遇

(一)顺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全球科技领域竞争的加剧,各国开始意识到,只有拥有先进科技,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众所周知,美、英等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占据世界前沿,采用英语直接获取先进科技成为最佳途径,因此,采用双语教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要求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外语教学课程需达到所开课程的5%-10%,此外,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在对高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中,更是要求A级标准中必修课双语教学授课的比例达到或大于15%,并且教学效果要好。[1]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日渐重视,对推动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满足社会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日益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各校国贸专业的培养目标呈现两种趋势:一种更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只要求普通四级,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非常看重而对实训课时不作要求;另一种则更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即对英语要求专业八级,对专业课程实施双语教学并强调外贸模拟实习培训。调查显示,相较于前者,后一类学生更受就业单位的偏好、与进出口贸易单位的签约率更高、工作适应期更短。因此,为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就有必要在《国际贸易实务》等专业课程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以满足时展对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符合本课程特点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流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该课程中除了贸易术语、合同的磋商与签订、结算方式、单据和往来函电的制作撰写等均为英文外,大量的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惯例也基本都为英文原版。虽然有翻译中文版,但法律条款经过中英文的翻译易出现晦涩难懂的情况,从而导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贸易双方以及相关当事方对于所出现的争议无法正确引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虽能让学生掌握进出口贸易流程,但学生却很难自如地用英文审核信用证、制作英文单据、进行英文发盘还盘,更谈不上用英文进行合同的磋商与签订、在出现国际贸易纠纷时采用国际惯例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了解《国际贸易实务》的英语知识,是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践所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也是本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的初衷。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外部威胁

(一)学校对双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相较于全中文授课教师,双语教师不仅要准备中文授课内容,还要花时间将中文内容转换成英文进行讲解,课下还要花精力搜集英文案例,备课时间大大增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但目前很多高校对双语教学认识不足,未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对双语教学进行有效实施和管理,缺少双语教学激励机制,造成双语教学教师工作量增加但待遇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双语教师双语教学工作积极性将大大受到打击。

(二)双语教学教学目的不明确

自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要求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采用双语教学,全国各高校响应号召,大量推行双语教学。但推行效果不佳,很多人对双语教学失去信心。究其原因,在于大家对于双语教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没有明确双语教学的教学目的。双语教学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既熟知专业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实践的复合型人才。其中,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双语教学的重点,英语水平的提高只是双语教学的“副产品”,但目前很多高校单纯追求英语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大大提高英语比例,很多同学因自身英语能力欠缺无法顺利消化吸收课堂知识,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无法很好的学习专业知识,本末倒置,造成双语教学效果不佳。

(三)师生存在畏难情绪

双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非常高。[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国际贸易知识、熟练使用英语,还要求教师掌握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双语教学无疑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和课堂教学的难度,造成教师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同样,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理解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很多学生因为自身英语听说能力弱,无法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学习积极性降低,对双语教学产生畏难情绪。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经贸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既熟知国际贸易知识,又可以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的复合型人才。[3]《国际贸易实务》作为国贸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必然成为该课程的设置目标。如果对该课程采用单一的汉语教学,英语教学仅限于英语课,即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比较单一,懂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薄弱,而懂英语的专业知识欠缺,无法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但若对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有效糅合,可以促使学生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掌握国际贸易流程,有利于培养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从而推动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普遍欠缺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究其原因,归根究底在于学生专业英文水平较低。而对英文专业文献的检索是开拓专业知识面的有效途径,更是进行专业研究和论文创新的必要条件,因此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迫在眉睫。为提升学生英文专业文献检索能力,就需要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专业英文水平,从而可以轻松检索查阅英文专业文献,培养自身的研究与创新能力,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最新动态,形成良好研究成果。

(三)促进英语语言的学习

在单一的汉语教学中,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脱节,造成学生对英语学与用的脱节。学生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英语,英语书面能力毋庸置疑,但英语运用能力欠缺,更别提使用英语进行国际贸易实践。但若采用双语教学,将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糅合,学生为顺利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必然主动提高自身英文水平,特别是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还产生英文应用能力提升这一“溢出”。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促进了学生英语语言的学以致用。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推行双语教学的劣势分析

(一)教学素材缺乏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材之外,还需要大量案例、图片和相关软件的支持。但目前相关软件特别是英文原声视听材料欠缺,双语教材也存在颇多问题。具体来说,目前双语教材主要有三种:一是国外原版教材;二是国内知名学者所编写的英文教材;三是高校内部采用的任课教师自编的英文教材。[4]对于第一种,由于国内外课程设置的差异,国外没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因此该课程的国外原版教材很少,一般都是对《国际经济学》国外原版教材中的贸易部分截取而成。这类教材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内容上主要是对于贸易理论、政策与模型的推导,缺乏贸易实务内容;第二,价格普遍昂贵,只配备习题册,没有学生指导手册等教辅材料;第三,不符合我国国情,文化背景的不同制约学生对原版教材内容的理解。而对于第二和第三种,目前可选教材不多,总体上专业性不强,且存在英文鲜活性和地道性问题。教学素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素材的缺乏必然会影响双语教学教学效果。

(二)双语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双语教学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双语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语言上,从事《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出身,虽然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和较好的英文基础,但毕竟不是英语专业出身,没有受到长期系统的英语培训,听力和口语较差,因此要想正确把握中英文比例,流畅表达专业知识,将该课程讲得清晰明了,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很大难度;第二,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大多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将传统板书与CAI相结合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不注重师生互动,教学方式单一;第三,在教学经验上,大多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双语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培训[5],都是接到双语教学任务后,本着自愿的原则开始备课,缺乏双语教学经验,教学质量不佳;第四,在实践经验上,双语师资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很少,甚至有部分教师从来没有从事过国际贸易实践,欠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能力。[6]

(三)考核方式存在缺陷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不同于其他一般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涉外性,因而对其的考核应与一般专业课程不同。但目前教育部未对其双语教学制定统一的考核方式,因此各大高校对其仍采用传统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即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下,很多学生上课时缺乏积极性,不主动发言,甚至不上课,期末考试时完全靠突击通过考试。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考试结束后学生什么知识都未掌握,更不用说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这不仅仅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一大弊端,也是中国教育的弊端。

五、提高《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式

虽然国外有很多双语教学方式,但考虑到我国国情,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每个学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存在差异,如果采用单一教学方式不符合实际,因此有必要根据学生个性,设计出具有各校特色并适合该校学生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事前调研,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根据学生英文基础分班因材施教,设计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计划,并在教学计划执行中关注学生反映,根据反馈信息进行相应调整。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教学原则,将讲授、情境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相结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教学资源多样化

为改善目前教学资源缺乏的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从而改善双语教学教学效果。一是推荐学生浏览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的重要网站,如OECD、世界银行、国家商务部网站等,吸取专业前沿知识;二是利用学校双语教学项目经费,引进英文原声贸易方面视听材料、国际贸易操作软件,使学生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三是充分利用学校海外合作办学资源,寻找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并大力鼓励英语知识与专业知识全面的教师参考国外相关原版教材,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材,以一本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为主、一本国内教材为辅。

(三)加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为提升双语师资水平,有必要建立双语教学实践的培养机制。对于双语师资的培养,首先是存量师资的提升,即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将教师派到国内一流学校或国外进修,提高教师英文水平,加大教师梯队建设;其次是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引进既具备良好英文水平又有外贸实战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并对其进行职前培养。双语师资培养的实现需要双语教学激励机制的支持,对双语教学师资的激励包含政府激励和学校激励两个层面。从政府角度,教育部有必要对每年的教师国际交流名额与资金给予支持,并给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从学校角度,高校不仅应对双语教学师资给予工作量计算与津贴发放上的倾斜、教改立项的支持,还应在出国进修人员选拔上优先考虑双语教学师资。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为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有必要改革考核方式,从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个方面共同达到提高学生双语课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设置多种参数指标,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presentation的质量、师生互动率、学生的出勤率和课后作业等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内容计入总成绩;另一方面,在期末考试中选择采用全英文出卷,简单的题目如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要求英文作答,较难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论述题等主观题采用中文或英文选择性作答,但学生若采用英文作答会根据其英文准确度给予加分。

作者:汪颖颖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若梅.1998年以来我国提高本科教育质量政策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6)56-61.

[2]曾明.高等学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48-49.

[3]陈鸣,邓荣荣.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6)119-120.

[4]赵楠.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8(9)148-149.

双语课程范文3

[关键词]疫情;双语课程;机遇;挑战

肺炎疫情发生之初,正值中国的传统春节,各个行业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也有一些行业迎来发展机遇。互联网、新媒体等行业以其受空间、场地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疫情期间增长迅速。一时间,互联网+物流、互联网+餐饮、互联网+线上销售等快速发展。在教育领域,疫情发生之际,各地纷纷实行“停课不停学”,亿万学子在家利用手机或者电脑,开始了长达数月的线上学习,教育领域的改革迎来了发展机遇,双语教学亦是如此。双语教学是指以两种以上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学,其中一种语言并不一定是学生的母语。其目标是让学生充分地、平衡地掌握两种语言,或者促使学生学习和使用第二种语言[1]。它的具体内涵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指在汉语地区用英语授课的教学形式。双语教学自2001年教育部政策大力提倡以来,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先快速后迟缓。此次肺炎疫情不仅推动着传统教育的变革,也给双语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1双语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

1.1传统的教育方式亟需改变。经过此次疫情,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行业受此次肺炎疫情影响较大,他们因人员密集、受场地限制等因素,在此次疫情中受到重创。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在教室授课、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这种方式需要有固定的学习、生活场地,也避免不了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因此不符合疫情防控的要求,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需要做出改变。传统的双语教学也是采用线下教学的方式,随着教育领域的改革推进,双语教学方式也应该做出调整。根据防疫专家的预测,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肺炎疫情还会迎来小范围的局部暴发,作为人员密集场所的高校,也要提前制定好疫情防控的预案,调整教学方式。

1.2互联网、新媒体技术推动教育改革。虽然大部分行业在这次肺炎疫情中受影响严重,但是也有一些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医疗卫生、健康产业、互联网、新媒体等因不受时间、地域等限制,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物流、互联网+电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行业也得到发展。受肺炎疫情影响,教育领域实行“停课不停学”,为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教师纷纷转型当起了直播博主,学生们开始了长达数月的线上学习,互联网技术推动着在线教育平台快速发展。在线教育平台为线上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线上教育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在线教育平台的完善。随着我国进入后疫情时代,虽然正常的教学活动已经恢复,学生也回到校园,但是局部地区疫情的暴发还是会对高校的教学活动造成影响。在校园里实施在线教育,节约了课堂与课堂之间的交通成本,能够合理化利用碎片时间[2],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具有更大的优势,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知识掌握。

1.3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随着疫情的发展,中国政府快速做出响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同时也得益于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肺炎疫情在中国得到有效控制。然而纵观全球疫情,能做到中国政府这样不顾一切、抗疫为大的国家很少,疫情在国外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愈加严重,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抗疫问题上的矛盾愈演愈烈。加之中美贸易战、5G之战等问题在疫情期间也更加突出,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致力于从自身做起,提高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教育是综合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基础,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我们也必须要掌握国际上的通用语言——英语,因此我们可以从双语教学改革开始,培养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内的理论知识,学习领域内前沿的技术和方法,熟练学会英语的使用和表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迎接将来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2双语课程改革的有力条件

2.1线上教学的尝试与经验积累为双语教学改革提供经验。线上教学在中国发展多年,但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发展时机,发展比较缓慢。此次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各个高校纷纷响应教育部的“停课不停学”号召,组织学生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借助学习通、腾讯课堂、钉钉等在线教育平台,开始了长达数月的在线教学,并且学生返校之初,为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高校还是实行线上教学的方式。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从小白学起,不断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失误。通过老师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逐步增强了线上教学的能力和技巧,这些积累为双语课程在线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师生返校之后,教师更有机会和时间去总结线上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为在线双语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2.2在线教育资源增长为双语教学改革提供素材。随着互联网+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在线教育的新路径,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疫情期间,不仅仅是中国,世界各地高校都实行了线上教学,在线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线上教育资源。双语教学相比于单语种教学来说,有着发展时间较短,双语教材、教学资源以及国外教材的配套资源还不够健全等劣势,因此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于双语教学有着很大影响。疫情期间,全世界范围内在线教育资源的快速增长为双语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世界高校实现教育跨国界交流提供了有力条件。

2.3学生对于在线教育的适应为双语教学改革扫清障碍。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他们的接受程度、适应能力对于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也会对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线上教学实行之初,由于学生之前很少接触在线学习,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在线学习的节奏和方法,并且受家里环境、网络、学习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加之学生在家比较放松、自身自制力不强、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线上教学实行之初效果并不好,教师和学生都怨声载道。随着线上教学的不断深入开展,教师逐渐掌握线上教学技巧,其网络授课技能不断增强,学生逐渐适应线上学习的节奏,不断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线上学习方法,对于在线学习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也不断提高,适应能力也不断提升,学生反映线上教学的回播功能、练习功能,可以不断巩固课堂的学习效果,也增加了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为双语教学改革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水文地球化学》双语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3.1以学生为中心。此次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一个很重要经验是我国的各项政策部署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健康安全为出发点,并且紧紧依靠人民。因此《水文地球化学》双语教学改革,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3],从学生掌握知识、锻炼技能为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和意见,随时进行动态调整。并且要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习得进行前期规划,将学生最终会达到的学习效果与课程设计进行呼应,增强教学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如果割裂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建议进行教学改革,会影响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获得,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3.2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疫情发生之初,各大高校没有条件进行线下教学,给线上教学提供了发展机遇。随着疫情的平稳控制,我们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后疫情时代虽然不用像疫情严重时那么严格控制,但是也有可能随时面临疫情的卷土重来。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做好重新开展线下教学的准备,按照《水文地球化学》双语教学改革的要求,选择适合的双语教学教材、编制配套的英文教学大纲、精心设计PPT等,如条件成熟,就进行线下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如果再有规模性的疫情暴发,就要继续进行线上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水文地球化学》双语教学的线上准备,提前给学生准备好国外教材的电子版,提前录制教学视频,编制双语课程教学资源库,按照双语课程的要求编制习题、试卷。根据水文地球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在实行双语教学改革之初,学生的接受程度有限、教师的教学经验有限,我们可以适当采用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4],利用在线教学的优势和资源对线下教学进行补充,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增强,学生外语水平的提升和适应能力的增强,可以逐步减少线上教学的比例,增加线下教学的比重。

3.3教师要不断进步,适应时展。这次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很多人都敲响了警钟:改变迫在眉睫。线上教学和线上授课给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促使他们不断前进。而《水文地球化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要转变传统的汉语思维方式,适应双语教学的模式,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还要具备熟练的英语授课能力,以及贯通中英文知识的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对于教学活动也是影响很大,因此任课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学习,可以参加双语教学技能培训,有机会也可以利用出国交流的机会,加强自身英文水平的提升,也可以与专业领域内的前辈交流学习,增强双语教学的技能。

双语课程范文4

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包括: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蒙汉双语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四个方面。

〔关键词〕

蒙汉双语教学;“教育学”课程;课程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内蒙古地区民族高校实行的蒙汉双语教学,是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活动中的特殊类型及重要形式。作为民族院校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1〕,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本文中蒙汉双语教学指的是使用蒙古语或汉语作为授课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双语教育教学经验,现已初步形成了科学、严谨、实用的,比较成型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2〕。“教育学”课程作为彰显师范教育性质的核心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汉班用汉语授课,蒙班用蒙古语授课的蒙汉双语教学体系。在多民族国家的多种语言环境下,教育学课程为直接服务于少数民族师资的培养工作做出了贡献。随着当代课程观念的不断深化,“教育学”课程建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是什么,已成为当前教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介。学校课程从广义上讲就是连接教与学的基本媒介,是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所进行的教育内容的组织与操作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是指某一门学科。由此推之有二:其一,课程建设作为教育活动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参与活动,两者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两级。其二,课程建设就其本体而言,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个维度。本文对此试作论述。

一、蒙汉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学团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蒙汉双语教学团队。教育学团队中蒙授和汉授教师约各占50%,其中蒙古语授课教师基本都能够使用蒙汉双语授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有待提高。从教学实践看,个别教师缺乏用蒙古语准确表述专业知识、解析专业词汇,更好地把握语言教学的水平和能力,这已成为制约蒙古语授课质量发展的瓶颈。为此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立蒙汉双语教师准入制度,由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研讨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蒙汉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以此来规范具有我校鲜明特色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其次,给予政策支持。由于我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课程建设受到历史条件与客观因素的制约。只有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保障,才能稳定和提高双语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这是蒙汉双语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如对双语教师和专门研究人员实行专项补助、职称评定的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创造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和谐环境,增加其满意度,才能使教师安心扎根于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和发扬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培训与进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专业性强、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师资培训可通过正规的脱产学习和不脱产进修、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途径进行。对于蒙古语授课的教师,尤其应加强与自治区内各高校之间的联系,通过同行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之可以胜任专业的蒙汉双语教学工作。第四,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在信息化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学习观、人生观等等都处于不断变化中。教师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加强自主性学习,探寻新形式下与学生交流提高的新路经。

二、蒙汉双语教材建设

“教育学”课程蒙古语教学已实现了使用自编蒙古文教材(协作八省区民族院校蒙古文教材编译出版),目前已出版了2套自编蒙古文《教育学》教材,基本上满足了蒙古语授课学生对于蒙古文教材的需求。但与汉文教材相比在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在教材语言专业性、精准性以及是否符合蒙古族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均存在偏差。因此,在蒙古文《教育学》教材编写方面,今后编写的着力点在于适合蒙古语授课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教育学教材语言的专业性方面,避免学科上的随意性与语言表达上的偏差。“教育学”课程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因统编教材具有权威性、主导性、理论的前瞻性,能够与世界主流专业思想接轨,有利于学生了解专业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实践发展动态。但是,教材是给学生用的,编写教材其着眼点应是学生。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蒙汉学生有其独特性,在教材选择和编写过程中,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什么地方,以选择或编写出真正贴合学生实际的教材。据此,在教材建设中,应着力选择或编写适合地方特色和学生需求的教材。如在编写教材中除了关注并吸收国内外关于教育教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考虑学术的前沿性外,突出体现教育学课程服务于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内容框架中,适当融入地方教育、民族教育的内容,出版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配合教材建设,蒙汉双语教学还要提供与课程有关的电子文档和视频资料等,其主要特色是搜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相关资料,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三、蒙汉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究

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涯中,学校阶段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即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自主的学习过程。目前大家诟病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堪忧等等问题,其中很重要一点便是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何为不当?何为得当?衡量标准有一条:是否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果教师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硬性灌输,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那就是不当的教学方法。相反,能够使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这便是得当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内讨论最多的话题,恐怕莫过于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在传统课堂演讲式教学方式基础之上,各种形式的网络教学开始成为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本质是什么?答案无非就是在学校教育领域,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对此,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教法改革作如下探索:其一,在“教育学”教学中,探索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教学信息化方式,实现教与学的翻转,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水平、学生的民族心理、思维特点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进行教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其二,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的提高。由于蒙古语授课师资培养的相对滞后,尤其是蒙古语教材凤毛麟角,缺乏在专业领域内可借鉴的材料。因此,提高蒙古语授课教师专业语言水平,除了高校加强职前培养外,还要通过教材的翻译、编写、研讨等基本途径实施。其三,汉语授课教师在民族高校的教学也具有特殊使命。由于其面对的是多民族的学生,了解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以多元文化视角进行教学,使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我校汉语授课教师的教育使命。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内蒙古的高校,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传播蒙古族文化,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与历史。在教育学课程中,教师可介绍蒙古族教育的历史与文化、经验与教训,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提高学生视界,促进各民族学生的友好交流,和平共处。

四、课程决策的学生参与

目前,对决策主体的研究认为,决策主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决策主体、咨询主体和参与主体。决策主体是核心,一般由党、政部门的代表人员构成,具有权威性;咨询主体由学科专家组成,保证决策的学理性;参与主体是决策的执行者,由他们发现决策执行中的实际情况,根据反馈信息不断对决策进行修正,以增加其合理性。〔3〕学生是课程实施的直接践行者,是课程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对课程实施效果有直接感受和体悟,能够针对学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问题,表达自身的课程愿景和意志。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有关问题的看法,有利于提高课程决策的理性成分,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能力。因此,学生对于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有发言权,我们需要为学生的参与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参与教育学课程决策的方式有:其一,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教师向学生咨询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反思,并与同行交流,及时改进课堂教学,并为日后的课程改革提供实证依据。这是学生间接参与课程决策的表现。其二,作为合作者的直接参与。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合作协商课程问题,主动地介入课程决策。学生作为合作者的参与一般以依托学生会或学生代表的形式介入学校课程决策。其三,“学生作为研究者”身份充分参与课程决策。可成立蒙授、汉授教育学课程研究小组,在教师或相关人员的指导下,独立承担起课程决策的事宜。可以使学生深入参与到教育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的决策之中,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参与方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化。总之,我校蒙汉双语“教育学”课程已经形成了从教材、师资、教学语言都具有蒙、汉双语教学特色的民族高等学校课程,并于2009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在这样一个发展平台上,课程建设应以当代课程观为指导,与时俱进,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服务于本地区的教师教育和培养。

作者:乌兰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阿都沁夫.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3,(1):79-84.

双语课程范文5

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项目教学法应用的现状,针对目前财务报表解析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状况,提出了构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财务报表解析双语教学课程体系,探索适合该课程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实施策略,并提出了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财务报表解析;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关键所在。双语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培养综合性的国际人才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双语教学课程改革,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

一、项目教学法简介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指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教师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突出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过程应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充分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尽情体验和经历实践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国内外项目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目前,在发达国家,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已非常广泛,有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迄今为止,很多国家都已寻找到了各自适合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许多高校已开始尝试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积极探索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方法和途径,目前已初见成效。但就财务报表解析这门具有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双语教学课程而言,纵观我国高校的教学现状,其实践性和操作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还存在重理论轻操作、教学方法陈旧、教材设计缺陷、考核方式不合理、双语师资匮乏等诸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效果。因此,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构建基于项目教学法的财务报表解析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依托于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的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若能引入项目教学法,通过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改善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环节、变革教学管理、开发特色项目,形成基于项目教学法的会计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必将对学生的未来大有裨益。因此,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有其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目的就是要在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训练、学生能力提升等方面,创出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的优势,努力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在运用项目教学法对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协助作用,选取适当的项目进行操作,并创设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客观评价学生完成项目的效果。具体的实施环节包括:

(一)项目的确定。

课程开始之际,首先要进行项目小组的划分,教师应根据选课人数合理确定团队人数,同时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爱好、学习成绩等因素进行分组,通常以8—10人一组为宜,并要求学生为各自组建的团队命名、设计队标和口号、拟定团队规则、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工作计划等,并以团队合约的形式存档于教师处。课程结束时,根据各项目小组的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打分。对于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而言,学生所接触的均为英文的财务报告资料,因此每个小组的具体项目就是分析一家境外上市公司或者境内外资公司的英文财务报告,使用网上公开提供的该公司的年报作为基础资料,具体查找该公司最近三年的财务报告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

(二)项目的实施。

各项目小组可以进行各自的角色定位,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小组成员则应根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按照已确立的工作计划进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计划的意向通过学生以不同的形式自主实施;而教师在其中只充当协调者的角色。随着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内容的展开,应阶段性地针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同时对该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尤其是收益的质量做出具体分析与评价。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来完成项目,需要分工合作,共同参与财务分析项目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这能够很好地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三)项目的评估。

项目评估是对项目结果的检验,可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总评的方式,即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评分,最后由教师对各项目进行综合评价。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结束时,各项目小组应提交一份完整的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英文分析报告,同时要求各项目小组按抽签结果对阶段性分析报告或综合分析报告的分析成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汇报,对于汇报的形式不作限定,鼓励创新,所有的项目参与者都有机会陈述自己的工作结果,汇报小组成员同时负责回答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项目教学法注重的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分析的结果正确与否并不能作为评判项目完成效果的唯一标准。因此应全面衡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表现,师生共评,尽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师生通过共同讨论,总结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从而使学生能够继续完善项目以便推广应用。

(四)项目的应用。

对于那些进行评价之后得以完善且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应该进行推广,将项目成果应用于企业实际,同时教师要注意保留学生的项目分析成果,可将其作为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教学案例库的素材,以备今后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资料。此外,在财务报表解析双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项目的实施工作,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项目的开展可以进行商业化运作,并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项目质量,以达到最佳的应用效果。

四、项目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学时安排。

项目教学法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协作精神。因此教师应避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操作,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计划和组织教学,每次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难度不宜过大,重点是要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同时,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互动式的实践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定期汇报项目的分析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这必然会占用课堂理论授课的时间,教师除了要合理安排好基础理论讲解的时间外,可以建议学校适当增加课时量,以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

(二)优化教材设计,精炼教学内容。

双语教学课程的教材选取有一定的难度,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按照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开展教材的编制工作,精选能够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显实践性和操作性的内容作为素材,争取编制出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形式新颖的财务报表解析教材,同时还可将各种资源有机整合,开发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授课录像、试题案例库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三)改进考核方式,进行科学评价。

项目教学法的考核标准应重点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性”的评价,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终结性”的考核标准。在对项目分析成果进行考核时,应采用科学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成员间的相互评价、教师的综合评价等,并侧重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争取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重视师资培养,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进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精通专业课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另一方面,项目教学法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组织设计和实施实践教学活动的能力,具备完成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能够找到那些可以涵盖绝大部分教学内容的合适的项目供学生选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以应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双语教学师资的培养,努力优化师资队伍,可以选派专业教师出国研修,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应加强项目教学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和设计能力,还可以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业务综合素质和财务分析的水平。

综上所述,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突破了原有的外语教育模式和专业课教学模式,在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财务报表解析双语教学课程中,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掌握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和精髓,因而有其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作者:李娜 郭振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波.《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3,(3):282-284.

双语课程范文6

双语教育是满足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中对于双语教育的关注度逐年增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计划实施或者已经实施双语教学。尤其在全球化商业时代,工商管理专业人员对于双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将探讨工商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性,了解高校工商管理双语课程的实际现状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思考教师与学生如何对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中英双语;工商管理课程;教学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双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部与全国各个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双语顾名思义也就是是指运用两种语言进行课程教学。在教材的选择,课堂的讲授,作业考试等教学一系列的环节中使用两种语言外语和中文进行全部或者部分教学演练活动。由于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也是全球通用的语言之一。中国在对外政治,科技,文化,经济贸易上不断扩展,这时中国需要更多的英语专业人才。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都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方式。

一、双语对工商管理教学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急需不仅有顶尖知识装备的人才,还需要精通英语的复合型涉外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化的工商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以及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应与国际接轨,使学生在今后能快速的适应变化万千的社会商业环境。特别是高校中许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他们在未来将与中国甚至全球竞争者进行竞争或者商谈合作。在这种对外商业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我国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更加严格,从而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与挑战。教育部也明确的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所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要更先进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的课程达到所开课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施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部到位。”

1.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在中国,教师讲授是传统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双语教学的教学方式在教改中得到更多认可与接受。在许多西方国家,商学院的教学方式大部分都是案例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自觉查找材料并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还能有效的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开阔学生的思维。目前许多高校在双语课程教学中,教师也经常运用近期国际经济、商业等新闻与学生进行分享和互动,并且得到一定的效果。

2.双语教学是培养复合型商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

工商管理专业最初起源于美国,如果我们运用双语课程教学,可以了解更多西方的知识文化,使学生更好有效的掌握国际最新商业信息。并且在双语教学中,学生还能有效的进行英语的学习,这不仅可以掌握英语知识,还能提高语言能力。总而言之,中双语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以及让学生尽快适应商业全球化做了最好的助力。

3.双语教学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适应时展

由于数字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互联网在管理、医疗和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英语作为全球主要通用语言,其就成为传播先进媒体科学技术、科学文化知识信息的主要语言。我国高校在在双语教学中,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英语,不仅可以在英语课的课堂上学习英语,也可以在其他课程上运用英语学习交流。这增加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机会,让学生更快的结合英语掌握国际管理知识内容,早日适应全球商业信息技术化的环境。

二、列举工商管理双语课程中国际营销导论的实践状况

1.选用教材

双语课程教学的展开需要选用一本适合学生的英文版课程教材。笔者在双语教学中采用了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编著的《InternationalMarketing:AnIntroduction》(国际营销导论)。作为国外的原版教材,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的每个小章节了解公司为什么要进入国际市场,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等知识点。在课堂教学期间,笔者会解释说明教材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结合当下国际热点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信息,降低难易度。在课余时间,笔者会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关当天的课程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英文交流能力与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全英文教材的选用与课程双语的教学不仅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环境。

2.双语教学模式

当今让人较为熟悉的双语教育模式主要涉及的有浸没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以及双向型双语教学等等。按照比较通俗的理解,笔者觉得我国高校的双语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英文教材、以中文为主的双语教学;第二种是英文教材、以英文为主的双语教学;最后一种就是全英教学、英文教材与全英文授课。工商管理课程是比较专业化的学科,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能让学生体验全面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课程和纯正的英文。但是由于有些知识点的难度比较大,学生的英文程度还没达到较高水平,所以笔者在上课的时候会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为辅的双语模式。由于数字媒体在教育领域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校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中所有教学PPT课件使用纯英文,对于重要或者难以理解的词汇,在上课时候都会给予讲解说明。

三、双语教学在工商管理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各个高校希望通过双语教学的模式,提高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英文能力,从而培养我国各个专业方向的优秀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双语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同时也相继出现了相应问题。为此,笔者将从自己教学的工商管理的双语课程中总结几点问题。

1.双语教师相对缺乏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性,所以专业双语课程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非常的高,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的教学知识涵养、高水平的英文能力,还需要对工商专业的课程用英文模式进行授课、解析专业的英文词汇以及对英文原版教材能充分的理解和运用。但是,现在高校绝大部分缺乏有专业知识又有英文能力的教师。大部分的专业课教师英文水平相对较弱,英文水平较高的英文教师又缺乏工商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些情况都影响工商管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普及和发展。

2.学生英文素质欠缺

中国初高中的英语课程侧重于书面英语,导致学生的英文听说能力比较薄弱。在高校双语教学中,要求学生不仅需要阅读英文版教材、听懂教师英文授课的内容,还需要与教师、同学英文沟通互动。这些双语要求导致许多学生在大学双语教学中无法跟上课堂的节奏,特别是许多工商管理课程的专业知识点、名词解释等都相对难理解和枯燥,大大消减了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影响学生对课程的掌握。

3.双语教材的缺乏

相对于工商管理课程而言,我国高校双语教学大多数采用国外的英文原版教材,从而使学生更能了解国外商业管理理念、掌握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我们从原版教材中无法了解中国的商业管理的情况,在价格方面,国外原版教材价格也比较高,有些学生难以接受。目前国内的工商管理的许多双语教材还是比较缺乏,比如商务谈判等课程教材,而且我国工商管理课程专业没有统一指定的教材,所以每个高校都是自行选择符合学生的双语教材。这些问题都使高校双语课程无法的到更好的发展。

四、关于工商管理双语课程教学问题的建议

1.发展工商管理专业双语课程师资团队

工商管理双语教学的专业性,对于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更多的要求。各大高校需要加强双语教师的能力培养,高校可以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英文能力强的教师,也可以筛选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师中,有专业知识能力和英文能力的教师出国进修。各大高校在招聘教师时,可以招收有双语教学经验的教师、或者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建立优质的双语教师队伍。或者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英文能力、多研究双语教学课程,培养他们使用双语教学模式。

2.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双语课程教学中,学生使用英语的时间仅限于课堂是不够的。课后没有听讲英文的气氛,那会使课堂上学到的英文无法得到充分使用、语感也会逐渐消失。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就无法得到快速的提高。学校应多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氛围。例如:创办英语角、举办英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教师可以多鼓励学生参与、激励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这些都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让双语教学得到完善的改进、学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在双语教学中,使双语课程教学得到更好的效果。

3.教材合理使用

一本优秀的教材是实施双语课程的基本要求,原版的英文教材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接触英语,但是原版英文教材费用较贵,而且教材内容无法贴近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高校可以自己编写内容结构合理的教材,不仅可以体现西方的知识点,也可以从中了解中国国情。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可以多增加双语教材的资料,方便学生借阅,为双语教学提供更多方便。

五、结语

发展工商管理课程双语教学是为国内提供更多商业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工商管理双语课程的改进,积极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双语人才。国家、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共同努力、积极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作贡献。

作者:林珊珊 单位:福建江夏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文娟.中英双语教学在商科课程中的综合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6).

[2]范炳絮.工商管理专业人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双语教学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6(34).

双语课程范文7

(一)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外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转变,企业不再需要懂得外贸知识,但英语能力较低的人才,当前社会更注重的是既懂得专业外贸知识,而且英语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开展国际贸易双语模式教学中,高校要准确定位培养目标,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具体的实践,逐渐地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书写能力,与此同时,还应该将英语和国际贸易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教材定位

国家贸易双语教学是否可以取得成功,与教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前很多教材的功能都比较片面,比如说国内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此教材注重进出口贸易基础知识的讲解,但忽视了英语,而英文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则可以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但此教材非常稀缺,而且价格昂贵。鉴于此种情况,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明确教材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材。

(三)教学方式定位

当前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教师的英语水平比较低,无法利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教学;第二是教师没有明确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一味的使用英语,忽视了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讲解,本末倒置,从而导致双语教学模式效果不明显。鉴于此种情况,高校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定位,让教师掌握准确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专业知识讲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做到中英结合,进而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为国家培养所需的外向型人才。

二、在国际贸易课程中应用双语教学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确定教学目标,按层次进行教学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该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层次教学计划。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按照制定好的层次逐步开展教学,循序渐进,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将双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讲解基础知识,简单渗入。教师在这一层次中应该使用英语为学生讲解一些专业术语以及关键词等;第二层次是知识整合。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交替的应用英语和中文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掌握利用英语表达中文内容的技巧;第三层次是培养学生的双语思维。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利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思维来思考问题。

(二)要把握好英语渗透力度

在双语教学中,并不是说英语使用的越多越好,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英语,要把握好英语的渗透力度,循序渐进,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要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考虑难易程度。当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英语使用程度,当教学内容较为专业的时候,教师可以少用一些英语;第二,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来确定英语使用量。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若是学生一脸茫然,教师就应该减少英语使用量,多用中文来阐述知识,若是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则可以适当的增加英语使用量。

(三)在教学中应用外贸模拟软件

教师想要培养外向型贸易人才,仅靠知识讲解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应用其它措施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当前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外贸模拟软件作为辅助手段来开展教学。通过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进而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模拟软件中,填写实际单据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培训方法,学生在实际填写的过程中,可以加深自身对国际贸易知识的记忆程度,而且由于单据一般是用英文进行填写的,还可以实现锻炼学生灵活应用英语的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外贸模拟软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标。

三、结语

双语课程范文8

双语教学是教育国际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在互联网环境下,网络营销课程自身的信息化、交叉性和前沿性特征要求教学与国际接轨,避免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时滞性,这些特征为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知识基础储备等方面提供了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课程考核、资料收集和教学规模等方面也为网络营销的双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网络营销;双语教学;互联网;实践教学

当前经济发展潮流进入“互联网+”时代,在创新2.0思维的引导下,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在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的基础上,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ITFIN)、在线旅游等行业发展迅速,并逐渐成为新的中国经济增长点。同时,“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为工具下信息的快速更新与获取,在引起经济、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带来了行业格局的快速变动与不断重塑。通过互联网进行购物、交易、支付等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动力。这一时展潮流为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与学生培养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但同时也意味着课程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网络营销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是电子商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鉴于近年来网络营销理论与实践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变革,尤其是其他发达国家在相关行业的先进经验,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更应做到与时俱进,保持敏锐的国际视角。因此,开展双语教学,实现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与国际接轨,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强化学生对电子商务行业现状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培养更具实践精神和开放观点,具有实际技能的电子商务行业人才。本文根据双语教学改革开展的实际要求,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要求、学生知识体系特点和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体系,对在电子商务等相关专业开展网络营销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实践的可行性与关键点进行分析。

一、双语教学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教育的国际化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双语教学是以教育的国际化为背景,以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人才为目标的现代化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1]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2]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双语教学的语种存在很大差异,如在美国、加拿大等英语系国家,双语教学可以是指用法语、西班牙语等非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而在中国,则大部分情况下主要是指用英语结合汉语来进行学科教学,以避免语言滞后导致学生学习的障碍,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教育部2001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2003年的《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条件的要求[3],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政策的开端,推动了中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教育部成立双语教学协作组,正式启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建设工作。2007年,随着《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4]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5]的颁布,我国的双语教学建设正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为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能力发挥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而言,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师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储备、学生基础素质训练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双语教学师资缺乏、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适当、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极大的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双语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二、网络营销课程特点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领域,一方面是市场营销理论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上的运用,另一方面也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市场营销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市场营销本身是我国较早开展双语教学改革的专业之一,尤其是其核心课程市场营销学是许多高校大力推行的双语教学科目,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关、教材选择的适用性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着市场营销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网络营销课程虽也属于营销类专业课程,但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上还是与市场营销有着很大的区别。网络营销是一门以需求、行为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着眼于如何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互联网来影响和管理顾客的需求和行为。由于不同高校对网络营销课程所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设置类型和侧重点不同,使得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不同的侧重点与教学体系。从课程内容的专业属性来看,网络营销课程属于交叉性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体系本身既涉及市场营销专业的内容,也涉及电子商务专业的内容。根据教育部的专业设置,总体来说,当前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包含两个方向:一是偏向于网络营销的技术特征与实现手段的教学框架,另一个则是针对网络营销的理论体系与营销内容的教学框架。相比较而言,前者更着眼于无技术基础的营销类专业的教学培养,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营销活动的技术能力;后者则更针对电子商务类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的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的网络营销理念与思维。鉴于不同学生学科背景中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积累程度不同,在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需要把网络知识、技能与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中各类营销主体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形成的一系列新方法、新工具,并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新的市场调研、客户管理、沟通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在定价、分销等方面的特征和方法,这些都为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网络营销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一般教学都配套有一定课时的实验课时,需要引进相关的实验软件与工具,为保证实验效果的有效性,操作软件和工具的时效性也是网络营销教学效果的要求与保证。

三、网络营销双语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根据课程的特征,无论是上述何种类型的教学,都需要紧跟国内外市场的变化,要求能够不断的发掘网络营销活动中出现的新特点、新方法与新手段,因此,针对网络营销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改革探索符合课程建设和教学的特点,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与更新,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要的网络营销人才,具体的课程建设特征如下。

(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密切相关,无论是技术手段和模式方法,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结合当今行业新形势。虽然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繁荣时期,互联网经济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与特征,但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网络营销的模式与手段大多是借鉴于国外的网络营销经验。因此,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来源于国外相关的教材资料。但实际教学中,国内教材的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比,存在着很大的滞后性,造成这个现状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实践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周期上,当网络营销活动出现新的模式与手段后,需要得到市场推广应用及认可,并经过学者的理论升华后才能纳入教学内容中,这本身需要一定的周期才能实现;二是教材的出版周期上,任何一本教材从撰写到出版都需要经过几个月至一年以上的出版周期,而国外教材出版后引进入国内、翻译后再进行国内出版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三是数据采集的时滞性上,网络营销教材的编写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如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现状方面的分析等,这些数据的收集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而且各国数据的时间节点不同,会造成一定的数据的时滞,而互联网相关行业本身就是瞬息万变的,数据收集的时滞很可能造成教材内容与实际情况又有很大的差异。举例来说,互联网发展中的网民用户类型数据,经过数据统计、整理、分析后列入教材中,经过审稿和出版,大致在数据的一至两年可以出版成书,并为网络营销教学所用,而此时,网民的主要构成类型可能已经由电脑用户转变为手机用户,这使得教材一经使用就已不能适用于实际教学。实际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速度,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网络营销方面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方法,因此,如果不能在教学中引入这些新的思想和方法,会极大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直接获取国外的相关外文资料和书籍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可以直接从国外的相关图书网站购买和下载电子书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学内容的时滞性,将教学内容更紧密的与行业的实际发展状况相结合。而在教学中辅助以其他的英语案例资料等,还可以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近两年出现的海淘与直邮营销模式为教学资料的获取提供了渠道和便利,而其本身就是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可以将教学资料的储备过程转换成课程案例和实验内容,从而使网络营销的教学内容更具直观性和实用性,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条件的可行性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这些方面的综合能力,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上,常常是在课堂授课的基础上,辅以案例分析讨论、课外营销计划起草、课堂实验等。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都已实施了多媒体教学,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网络营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尤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而给学生准备的各种网络营销工具、平台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得以更好的发挥,同时也为网络营销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便利。基于互联网平台,可以直接以微信、邮箱等方式向学生发送双语教学资料,英语案例信息,或者直接通过网络连接国外的相关网站,开展网络双语教学和讨论,将双语教学同时在课程讲授和学生实践两个环节开展,强化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同时,也便于教师和学生能够直接了解和应用国外网络营销领域的典型软件和平台,而不局限于国内相关的软件的开发与发行,使学生网络营销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语言基础积累的可行性

网络营销课程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开设的交叉课程,课程建设时间较短,因此,师资力量的积累与培养主要是以年轻教师为主。这些师资力量多是受过一定程度的高等教育,有一定的外语语言基础,具备一定的简单英语资料阅读与解释的能力,并且还具有很强的学习意愿与能力,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开展双语教学的语言基础。另一方面,网络营销课程与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很高,一般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而信息技术的学习常常涉及编码等英语输入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语言基础,减轻了教学压力。从学生的素质角度来说,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的语言素质基础不同,但英语作为大学的通用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前期的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累积英语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因此,学生对于外语的语言环境并不十分陌生。同时,如前所述,网络营销课程以电子商务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学生在学习前面的课程时需要练习编程和信息系统使用、数据库建设,甚至网页设计方面的操作能力,因而已在无形中锻炼了一定程度的外语使用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对他们实施网络营销的双语教学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在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方面也比较轻松。

四、网络营销双语教学的困难

(一)教学资料收集依然存在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较好,极大地扩展了相关教学资料的获取渠道,为网络营销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互联网开放程度不高,在与国外网站的互通互联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限制,一些国外网络营销的典型网站无法直接登录,或者登录加载的速度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学资料的收集带来了难度。

(二)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如前所述,高等学校开展网络营销双语教学在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上面都有一定的语言基础积累,但是这些语言基础与专业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融合。网络营销是语言与技术并重的课程,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比较熟悉编程的技术语言,而在理解网络营销基础理论等内容上语言能力不足;也可能会出现有些学生自身的语言基础很好,但是对于专业词汇和专业性的语言掌握不够等现象。因此,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双语教学时能够及时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在教学和实践中注意专业技术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平衡。

(三)课程考核模式难以明确

开展网络营销的双语教学改革后,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标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的考核模式无法真正地反映出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效果,如何设计一套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的表现、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模式与评价体系也是开展网络营销双语教学的难点。

五、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营销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和学生基础知识等方面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现有的情况来看,开展网络营销的双语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资料储备,并且由于双语教学需要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也要求选择更为灵活的课程考核模式,因此,双语教学更适用于班级规模不大,可以开展外语讨论和分析的教学活动。

作者:夏青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注释]

[1]林颖,曾志新,朱敏,等.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6):1-2.

[2]张卫华,李冬媛.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及经验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60-164.

[3]谈多娇.双语教学: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教育研究,2012(1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