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思想论文范例

史学思想论文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1

1 数学思想的基本内涵

数学思想方法是前人探索数学真理过程中的精髓。而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是对数学事实与数学理论的本质认识,是知识中奠基性的成分。首先,数学思想比一般说的数学概念具有更高的抽象和概括水平。其次,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方法三者密不可分。如果人们站在某个位置、从某个角度运用数学方法去观察和思考问题,那么数学思想也就成了一种观点、一种认识。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理论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提炼和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数学思想具有概括性和普通性,而数学方法它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作为数学思想,它不仅比数学方法处于更高层次,而且是数学知识、数学方法的精髓和灵魂,其运用和发展有助于知识得到优化,有助于理性认识迅速构建,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数学思想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数学方法具有操作性和具体性。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数学思想都是通过某种方法来体现,而任何一种数学方法都反映了一定的数学思想。高职数学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有:(1)符号化与变元表示思想。包括符号化思想、换元思想、方程思想、参数思想。(2)集合思想。包括分类思想、交集思想、补集思想、包含排除思想。(3)对应思想。包括映射思想、函数思想、变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4)公理化与结构思想。包括基元与母结构思想、演绎推理思想、数学模式思想。(5)数学系统思想。包括整体思想、分解与组合思想、状态运动变化思想、最优化思想。(6)统计思想。包括随机思想、抽样统计思想。(7)辩证的数学思想。包括数学范畴的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相互制约、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数学化归、极限思想。(8)整体与局部思想。

高职数学中所蕴含的这些丰富的数学思想,它们与其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一起构成了高等数学的主要内容。同时,又由于这些思想往往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里,也就伴随着数学思想产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数学思想其内涵也是会更丰富的,内容也是会不断的延展的。

2 数学思想对高职数学教学的启示

2.1 数学思想在数学教材内容体系中的呈现

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学是以应用为重点,必需够用为度,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因此,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生产中必备的数学知识,能以数学为工具解决一定的实际问题应作为高职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数学方法是指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数学内部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其中包括交换数学形式。但数学教材并不是这种探索过程的真实记录。恰恰相反,教材对完美演绎形式的追求往往掩盖了内在的思想方法,颠倒了数学真理的发现过程。整个高等数学其主要思想观点就是运动与变化的观点,以运动与变化的观点去考察问题,从运动与变化中去认识事物,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数学中的反映。例如,高等数学就是从圆的内接正多边形面积的变化中去认识圆的面积,从割线运动中去认识切线,从平均速度的变化中去认识瞬时速度等等。而初等数学基本上不涉及运动与变化,只是在几个相对固定量的关系中从已知求未知。研究对象从初等数学主要研究常量的运算和固定不变图形的性质,反映运动与变化的数学概念是变量与函数,到高等数学是以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函数作为研究对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极限,这是因为在数学和科学技术应用发展中,所带来出现的问题表现出的矛盾,如“曲”与“直”、“均匀”与“非均匀”等等,虽然各自的具体意义千差万别,但表现在数量关系上都归结成“近似”与“精确”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极限方法,借助于这实质上深刻的辩证法,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定不变的事物是过程、运动的结果。高职数学内容全面,结构严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获得从数和形两个方面洞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能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质。找到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调动和激发学生在教和学中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为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奠定必需的数学基础。使学生明白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正在渗透到许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当中。高职数学既是工具,又是文化,学生自身也要加强对高等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获得掌握和认识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强有力的工具。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使数学思想的精神得以完整的体现。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一个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2.2 数学思想是课堂教学实施的精髓,是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指导思想

数学既有一般科学的特征,又具有横向移植的特点,因而在整个科学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数学方法是指用数学语言表述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并加以推导、演算和分析,以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判断和预言。数学思想以解决问题为根本,指导人们从数学概念、命题、规律、方法和技巧的本质认识中获取解决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或社会科学等各个方面问题的具体途径、策略和手段。数学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和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学科。它的这些特点决定着高职数学教学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和应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更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抽象性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发散思维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代科学技术所面临的许多问题。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他们在面临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目前对于入学的高职学生群体中体现入学起点较低,中学数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由于高职数学要求的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原则,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上都进行了压缩和调整,对教师要求备课中要深入钻研教材和参阅有关参考材料,要善于从具体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和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要预先把全书、每单元章节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搞明确具体,然后统筹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和有要求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备课充分、规范,教学态度端正,治学严谨,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在教学应教育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深刻去体会数学思想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锻造学生的辨证观。例如,导数概念在工程技术上更多的是被称为在一点的变化率,在数学课上强调这一点,可使学生迅速地接受专业概念的数学描述;另一方面还要对数学概念的实质分析透彻,以使学生能够意识到哪类专业问题可以使用相应的数学概念去表述,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对于习题课的教学中,要尽可能注意避免陷入模式化的算式形式,着重要以应用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突出应用,引导和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思维,而去解决实际问题作用,也还要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意识到数学的意义,从中领略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2.3 数学知识背景学习能深化学生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材是按知识的体系编写的,是逻辑的,严谨的。对于知识产生的背景和解决的过程介绍的甚少。适当地给学生介绍有关数学发展史,适时开展一些数学讲座如“数学热门话题”,“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等,开阔学生眼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适时去介绍和挖掘教学内容与所学专业和实际生活中实例的联系,也会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他们也能够形

成良好思维和学习兴趣也有帮助。这样既能突出高职的培养目标,学生充分了解数学的发展、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4 数学思想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数学知识在当今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不断的知识扩充和延展。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自己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从来都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同时,数学教师还应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增强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高职数学教学中,自然也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会更高。面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让教师和学生都要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不单单仅是各自单方面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数学素质、科学的思维能力建立与培养的过程。这样才能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应用能力好,具有良好品格的高等技能型适用人才。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2

(一)能够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所谓的时事热点问题是当前社会上最近发生的,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结合相应的时事政治问题,能够使得学生对知识有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能够使得学生自身的知识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宽,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和提升,继而能够营造良好的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与学习氛围。

(二)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加以培养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对当前社会上的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教师应当将学生的思维积极调动起来,通过对时事政治信息的搜集以及分析等多过程,使得学生对整个时事政治背景以及过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继而使得学生自身的综合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

教师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和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对这样一些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在掌握相关的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培养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二、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时事政治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

总得来说,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是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通过对时事政治热点的分析以及结合,使得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效果以及目的得到有效的实现,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要专门设置时事热点教学专题

由于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所涉及的时事热点内容比较少,还不够完善,因此应当在以后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专门设置相关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的教学,通过这样的专门性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方式以及思考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使得学生对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的过程中能够对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解读。另外,对于学校而言,还应当积极成立专门性的时事热点问题的小组进行研究,要由专门的教师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选取以及做出具体的教学安排,因为这样的一种研究工作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教学得以实现的一大前提。

(二)依据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兴趣选取时事热点问题

如果要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地结合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应当在实施热点问题的选择上应当要注意合理和科学,应当依据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教材的内容要求,以及我国初中学生自身的学习状况尤其是学习兴趣进行选择,比如说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意识到追星现象的时候,教师应当选择当前社会上某些明星现象,哪些明星在做一些慈善的公益事业,哪些明星召开演唱会,有些歌迷竟然为了买一张票去卖肾等,通过这样鲜活的话题,能够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能够依据当前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有效教育学生的思想,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培养起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要进一步增强学生自身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参与性

教师在将思想品德教学和时事政治问题进行有效结合的时候,应当注意将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参与性加以提升,要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性调动起来,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将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要对当前社会上时事政治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以及解读,比如说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关于集体的团结以及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时事政治问题进行选择的时候应当注意选择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例子,比如说一起抗击地震或者是非典等典型的案例或者是话题,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身的参与性积极调动起来,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对资料进行收集,并制作成幻灯片,并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还应当和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自身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学生对合作以及团结的概念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身的荣誉感以及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对教学的效果做进一步强化

当前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课堂教学改革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改善,教师在结合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可以将互联网以及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技术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得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丰富,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具有多元化,比如说在八年级下册的思想品德教育中,关于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知识传授的时候,应当结合我国神九和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例子,教师通过现代化的媒体对我国的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展示,使得学生能够对我国的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有更好的了解,能够真正认识到科教兴国以及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继而鼓励学生要奋发图强。

(五)引导学生进行日常生活的积累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来说,与日常的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应当对学生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累积,继而对自身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巩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其实这样的一种方式与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内容也是一致的。

三、结束语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3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人为本”,它是学生通过任务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地知识探究者。教师不再主宰课堂,不再机械地对学生进行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有意图地建构实践来获得知识。学生通过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反复地思考,在任务地驱动下进行知识的积累和探索,构建出自己的知识体系,引发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二、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作用

把任务型教学模式应用到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探究认识不断地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和“填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明确目标,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学生通过对于任务的学习,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发现问题,通过学生不断地探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探究,让学生在这里展开探索和合作学习。在任务情境中,教师指导和点拨学生,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了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三、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操作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动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实现知识的习得。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任务、故事任务、讨论任务、练习任务、作业任务等不同形式的任务。

1.问题任务,促进思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疑问的产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知识。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激励学生产生完成任务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成长在社会》中关心社会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亚维伦的野童回到人类社会也难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而“鲁滨逊”却能很快适应社会生活?问题任务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知道了该去探究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由此会想到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社会,应该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提高自己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并且学会关心时政。通过教师的问题任务,学生的思维就会不断地发散,了解相关的知识,促进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

2.故事任务,激发兴趣

故事任务就是教师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情境中,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故事背后的道理和思想品德知识。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在故事情境中,学生会产生一种愉快的心情,从而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会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探究。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设计这样的故事情境,以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融入民族文化》中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授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事,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让学生关注课堂学习。之后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讲授他们所知道的优秀人物或事迹的故事。学生会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讲诉故事,探究思想品德知识。并且从这些故事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了解到他们是民族赖以继续和发展的推动力,领悟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故事任务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给课堂带来了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3.讨论任务,鼓励合作

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讨论任务的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并且进行积极探究,不断地解决问题,构建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讨论任务让学生产生一种主人翁的意识,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究。例如在学习《学会与人合作》的时候,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锻炼学生合作能力与技巧,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计讨论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感受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合作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形成合作技能,而且还会体会到在合作中需要同学之间的宽容、欣赏。通过讨论任务,学生生对于“与人合作”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了,让学生在任务中提高能力,深化认识。

4.练习任务,反馈巩固

学生通过学习对于知识是否掌握还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练习任务,对学生进行检测。练习会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内化知识,加深对于知识的认识。练习任务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利用练习会对学生起到很好地检测作用,让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进度,促进学生的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发展人民民主》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设置丰富的练习任务,比如选择题、判断题、简析题、时间探究题……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探究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了让学生掌握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权,教师就可以以中国博客发展为背景,让学生理解博客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新途径,并让学生思考它为公民的哪一项政治自由提供了平台?练习形式还让学生以不同方式去探究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规律,在头脑中构建出一个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内化知识。

5.作业任务,加强提升

学生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学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作业任务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了。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任务是多种多样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探究和思考,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进步的更快。例如在学习《维护合法权利》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比如“蓝色风暴”商标案宣判百事可乐被判赔300万,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等,让学生思考结合案例思考,这些事件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着什么现象?这些现象有什么危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对于作业的思考和学习,让学生去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结语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4

拼图式合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合作学习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人亚森等提出,迄今为止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每一代的拼图式合作学习都强调学生都是有“潜能”的,赋予每个学生一份责任,这份责任是积极教授某些知识给同组组员,以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换言之,是让各小组组员负责学习教学内容中的某一部分,并在所谓的“专家组”内进行相关信息的讨论、研究与交换后,再回到各自小组内,将所学到的内容传授给其他组员。这种合作学习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语言学、文学等教学中。近年来,国内一些教育者尝试将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用于历史、政治、地理等概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且根据实际对拼图式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进行了调整,实践证实效果良好。与传统的小组合作学习相比,拼图式合作学习强调在完成整个学习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个人努力和贡献的作用,要求学生全面应用听、说、读、写等技能,自主学习,互相倾听,彼此分享,使之在集体完成任务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这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动机水平,有利于学生合作观念与能力的培养,与现代教育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互动的课堂等不谋而合。

二、拼图式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以思品教学为例

1.学习小组自学。

将学生分为10个组,每组4名学生,分别编号为A、B、C、D,代表不同的学习能力、水平。将《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一节内容分为四块,A解释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B懂得人口问题的实质;C确认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要求与意义;D描述我国人口国情及特点。将这四块学习内容分别安排给每组编号相对应的学生,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学生明确自己负责的学习内容后,在学习目标引领下自主阅读,做学案。通过自学,掌握自己所负责的学习内容基本知识或找出疑惑。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下发一些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2.专家小组学习。

原小组分开,编号相同(即学习相同内容)的学生组成一个新的组(即专家组),负责同一块内容,共同讨论、答疑解惑。教师把各部分学习内容中的重难点变为探究问题,以“问题引领”的方式引导专家组讨论。专家组A:用实例说明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带来的问题;专家组B:解释人口问题的实质;专家组C:结合材料说明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专家组D:举例说明我国人口特点。讨论过程中,各“专家”需认真做好记录,回到原小组才能为组员讲解明白。在此过程中,教师并非无所事事,应穿梭于各专家组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及时给予指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回原学习小组报告。

专家组学习完毕,每位同学对自己负责的学习内容都进行了深入和精致的加工,有较好理解。学生回到原学习小组互相教自己在专家组内讨论的内容,如编号为B的同学将自己在专家组B内讨论研读的“人口过多过快增长带来的诸多问题”讲解给组内另外三人并解答听者的疑问。

4.教师点拨。

经过学习小组的互教互助,学生基本掌握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容。这时教师应向全班学生就该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一些提示或拓展等,用知识结构图将各部分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整体上掌握本节课内容。

5.达标检测。

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便于激励小组合作。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份涵盖本节课学习内容的试题,要求独立完成,组内互相批改,对成绩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或奖励。在学习结果评价基础上还要结合学习过程评价,以求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做出个人努力且小组内成员建立互助合作的良性机制。

三、拼图式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在进行拼图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明白“自己会不是真的会,教会别人才是真的会”,引导他们克服被动接受知识的心理倾向,树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信心。有了合作学习的意愿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特别是倾听、提问、给予解释等能力,否则会影响合作学习效果。

2.实践发现,拼图合作学习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课堂的嘈杂和混乱。

教师经常会感觉课堂有点失去控制,所以这种合作学习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吃透教材,把握好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外,还要花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调控和评估。

3.拼图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拼图小组,其组建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以4-6人为宜。

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教师可做适当调整,尽可能使性别、个性、学习风格、成绩档次等特征在各组分布均匀,以便学生的特长和优势互补,同时使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确保小组间公平竞争。拼图小组可保持固定,也可根据学习内容等进行调整;小组内学生应根据成绩、能力等进行分层,便于安排恰当的学习内容,比如难度大的内容分给每组的A同学,难度小的分给D等,这样可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学得到,体会到自学与合作学习的乐趣。

4.将学习任务进行分割时,尽量让各部分相对独立而又有一些联系。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5

苏雪林从1931年开始执教于武汉大学后,她的文学思想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对内审视自我、对外批判国民性的启蒙立场,转向接近于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立场。她与梁实秋的关系很少有人提及,在悼念后者的文章中,苏雪林这样写道:“我对梁实秋先生的倾慕之情及与他精神上的契合,并不始于今日,可说差不多有一甲子之久。”[1](P149)这所谓的“一甲子”,应该追溯到梁实秋与鲁迅之间那场关于人性与阶级性的论争。从最早在卢梭问题上的针锋相对,到“硬译”一事再起波澜,最后在人性与阶级性问题上来回交锋,双方笔战了好几年。论战的策略都是将对方的逻辑推到极致然后给予致命一击。其实,平心静气而论,双方的观点都并没有那么极端。鲁迅在给李恺良的回信中认为:对阶级性一词的修饰应是“都带”而并非“只有”,[2](P128)文学应该兼具阶级性和人性,只不过,他在梁实秋等自由知识分子貌似中立的立场上看到其为政府所用的倾向,所以才有《“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这样的“诛心”之作。梁实秋也并非认为文学只有描写人性而无其他,只是不愿看到左翼文人以阶级性的名义借文学鼓吹革命,从而使文学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在这场充满火药味的笔战中,苏雪林也曾以一篇《文学有否阶级性的讨论》参与进来,这一史料几乎未被研究者提及。

在该文中,苏雪林从“左翼”作家的立场为普罗文学的成立假想了三条根据,然后逐一击破。其实,这三点根据的内在逻辑其实就是“谁在写———写什么———写给谁”。普罗文学由无产阶级所写,表现的是无产阶级的生活,然后用通俗的形式呈现给无产阶级看。那么,苏雪林是如何一一反驳的呢?首先,她认为:就“谁在写”而言,回溯历史,终究还是文人阶级所创造的优秀作品居多;其次,至于“写什么”,虽然各人痛苦的原因多样,但贫富阶级对痛苦的感受并无二致,没必要专注于表现某个阶级的情感;最后,就“写给谁”来说,她认为:真正的好作品必然曲高和寡,人人都欢迎的未必是好文学,所以,不需要以人人都能看懂为目标。文章的结尾是以梁实秋的话作总结:“‘文学就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这两句话足以概括我前面三项辨论而有余了。”[3](P3-12)很显然,苏雪林的立场是偏于梁实秋一方。这只是个开始,在此后的批评实践中,两人在“反鲁”和“反郁”的问题上都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不管是因为受了梁实秋的影响,还是两人原本就精神契合,苏雪林这一阶段的批评和创作的确表现出鲜明的新人文主义色彩。她反对把道德从文学中剥离,认为文学应追求一种理想主义;相信文学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表现,具有“永久的兴味”;反感因想象力或情感的泛滥导致文学形式的失范,强调理性的节制。下面,笔者将从三方面逐一分析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

一、文学与道德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雪林就不加掩饰地表达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喜爱:“我爱古典派,因为它所写的情感,注重于伟大崇高的方面;它常将宗教的虔洁,爱国的热忱,美人的节操,英雄的气概和一种关系生命的情感,相对抗,相肉搏,结果,书中的主人公每于尸横血溅之中,牺牲了私情,护住了公义,舍弃了小我,成就了大我,这虽然中了礼教的毒,但对于人生态度的庄严,实教人赞美崇拜。”[4](P541)虽然她不忘用当时典型的启蒙口吻指出这些男英女烈崇高举止后面有着中礼教之毒的原因,但她依然被这些作品所散发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所迷醉。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文坛进一步分化,种种“贻害世道人心之流”促使她继续思考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很少有一个作家像苏雪林这样反复提到关于“世纪病”的判断:西方自十九世纪末,科学成为万能,物质极大丰富,而宗教信仰,道德信条,亦被自然科学破坏无余,现代人终日为物质所奋斗,心灵上遂失安身立命之地,于是“不安”、“动摇”为这一时代普遍的情调,一面发出悲观厌世的呼声,一面怀疑苦闷。此种倾向,人称之为“世纪病”。……“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啊!是科学的流弊么?物质主义的余毒么?但又谁敢这样说,说了你就要得到群众对于你的严厉的教训!”[5]“世纪病”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源于对现代性的反思。启蒙现代性的发生把西方社会从农业文明带入工业文明,科技高速发展,生产力迅速提高,物质极大丰富,城市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其负面影响逐渐滋生,自然被破坏,神明被驱逐,人性被扭曲,生活被全面异化,于是,各种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应运而生。这种反思在中国同样存在。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由被动变主动接受西方传来的现代性,从器物更新到制度变革,引入科学精神,传播民主思想。但同时,现代性在西方引起的负值反应也经由一些学者的介绍影响到中国学界,如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就认为欧洲人由于过分崇信“科学万能”,“托庇科学宇下建立一种纯物质的纯机械的人生观,把一切内部生活外部生活,都归到物质运动的‘必然法则’之下”,当这种幻梦破灭,信仰出现真空,顿失安心立命之所。[6](P407-408)正是在此背景下,苏雪林认为中国社会也沾染了西方民众的“世纪末”心态,反应在文坛上则出现两种倾向:一类是“专事描写丑恶的兽性”的颓废文学,如郁达夫等好写性的苦闷、鸦片、酒精、麻雀牌、燕子窠、下等娼妓、偷窃、诈骗以及各种堕落行径,以颓废之风迎合读者心理;一类是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能事的过激文学,如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左翼文学社团,以文字激起民众的愤怒,鼓吹革命的需求。在她看来,一味迎合只能让读者更空虚,而一味煽动则易引发社会的动乱。针对这种迎合与煽动的文学,苏雪林给予了一个统一的称谓:病态文学。她说:我们可以叫那些满足官能、刺激色情的、肉麻淫猥的小说为病态文学;我们可以叫那些动以天才自居歌德自命的以夸大自尊狂示范青年的诗文为病态文学。……我们也可以叫那些专门刺探人家隐事、攻讦人家隐私,甚至描头画脚,拿刻划当代人物来开心的身边故事为病态文学。[7](P93-94)#p#分页标题#e#

所以,在当时的批评实践中,她可谓是“左右开弓”,一方面,对创造社诸人不留任何颜面:“夸大狂和领袖欲发达的郭沫若,为一般知识浅薄的中学生所崇拜;善写多角恋爱的张资平,为供奉电影明星玉照,捧女校皇后的摩登青年所醉心,而赤裸裸描写色情与性的烦闷的郁达夫,则为荒唐颓废的现代中国人所欢迎。”[5](P319)另一方面,她把对左翼的情绪,爆发在去世后的鲁迅身上,高举“反鲁”大旗,不惜得罪整个左翼文坛。但值得注意的是,她对这些作家的批评最后无一例外都归结于道德之因,认为他们作品的病态都是其不健全人格的体现。自“五四”以后,“文以载道”的观念受到批判,于是,作家们在处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上非常谨慎,没有人愿意被当成文学的功利主义者和道德的说教者。所以,苏雪林很少直接提及文学的道德性,而是换一种说法,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拥有一个高尚的人格。在她看来,真正的文学应该像《新月月刊》发刊辞中所提出的:“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她认为这是徐志摩的“理想主义”,即便现实丑陋,也要从中寻找人生的美。而能否做到这一点,跟作家的人格有很大关系。上述逻辑导致她在从事文学批评的时候先在地确立了一个人格判断的标准,这往往让她陷入吊诡的循环论证:一个作品不道德必然是作家的人格有问题,一个作家的人格不健全那作品也注定不道德。只是她忽略的是,她所谓的道德有否、人格健全与否,都掺杂了太多的个人主观性和随意性。为了不让人把她看成是功利派的批评家,苏雪林强调:“作家对于丑恶的题材,本非不能采取,不过紧要的是能将它加以艺术化,使读者于享乐之中不至引起实际情感。我们瞻仰希腊裸体雕像时的感觉,与阅览春画时的感觉不同,即因为我们的情感已被优美的艺术净化了。”[8](P320)这一点梁实秋也有过相似的说法,他说文学并非不可把变态的人物做题材,关键在于作者的态度。

他同样以希腊艺术为例,希腊悲剧里的母子媾婚、父被子弑都是骇人听闻的勾当,但作家站在一个“常态的位置”保持“冷静的态度”来处理,因此并不会妨碍“作品的质地”。[9](P107)虽然苏梁二人在处理不道德题材上的方式不尽相同,前者是要求以艺术化来转移读者的视点,后者则是要求作家以伦理的态度来处理不伦理的故事,但共同点都是认为不能因题材的不道德性而引起读者的不道德反应。所以,苏雪林在其文学批评中认为:李金发、邵洵美的诗富于颓废色彩,但他们懂得艺术化,因而读者仍然觉得清新有味;而郁达夫则缺乏艺术手腕,不过,利用那些与传统思想和固有道德相冲突的思想,激动读者神经,以此获得人的注意而已。[8](P320)说到底,还是强调作家不能表现不道德的题材,即使要采用,也要以不引起读者不道德的反应为前提。更何况,所谓艺术标准言人人殊,说郁达夫艺术手腕不如李金发、邵洵美,不过是苏雪林个人先入为主的人格判断在起作用。

二、文学贵在表现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

我们以为文艺的任务在于表现那永久的普遍的人性,时代潮流日异而月不同,文艺的本质,却不能随之变化,你能将这不变的人性充分表现出来,你的大作自会博得不朽的声誉,否则无论你怎样跟着时代跑,将来的文学史决不会有你的位置。[7](P91-92)如果不注明出处的话,上述大谈“不变的人性”的引文也许会被当成是梁实秋所写,事实上,这段话摘自创刊于1935年的《现代文艺》(《武汉日报》副刊)发刊词,作者正是苏雪林。不过,苏雪林人性论的形成相对复杂,在此过程中,美国威司莱尼安大学英文教授文却斯德的影响不可忽略。文却斯德著有一本概论性质的文学教材《文学批评原理》,现在几乎被人遗忘,但在当时,他的理论被不同倾向的作家所介绍和吸收。1920年,创造社成员田汉首次翻译了该书的“诗论”部分,1921年8月,文学研究会成员郑振铎所写《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一文开始在《时事新报•学灯》上连载。而该书的完整版却是由“学衡派”成员完成。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书名译为《文学评论之原理》,作者温切斯特,由景昌极、钱堃新翻译。杨晓帆在《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观中的情感论———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的译介与误读》一文中谈到这一现象时说:“《文学批评原理》实际上是一种打了折扣的‘浪漫主义,19世纪早期原本反叛的、精力旺盛的浪漫主义在维多利亚时代被阿诺德式追求美好与光明的道德理想主义所调和’,而这种混杂性的存在,也使得文学主张上意见分歧的接受者难免在译介文著时‘六经注我’,对文齐斯德的文学情感论作出不同的筛选与改造。”但他依然指出:“用白璧德的理论来论,文却斯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郑振铎对其是进行‘人道主义’的误读。”[10]阿诺德、白璧德都是梁实秋所推崇的新人文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也就是说,苏雪林对文却斯德的接受正是因为后者身上的新人文主义倾向。不过,她接受文却斯德的途径却不是通过上述三家的译介,而是来自本间久雄的《文学概论》。

苏雪林在批评郁达夫的文章中认为:郁氏小说人物的“色情狂”倾向其实是他自己的写照,并不是一般青年人的特征。“小说贵能写出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伟大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虽历千百年,尚可与读者心灵起共鸣作用,郁达夫作品中人物虽与读者同一时代,却使读者大感隔膜,岂非他艺术上的大失败?”[5](P320)其中,“基本的情绪”和“人间性”正是本间久雄在其《文学概论》中介绍文却斯德观点时常用的术语。文却斯德举出文学有四要素:情绪、想象、思想和形式。田汉认同他的原因正是因为他把“情绪”置于文学要素的首位。其实,文却斯德所说的“情绪”跟创作社成员们推崇的个性化的情感有明显的不同。文却斯德认为:个人的情绪虽然是瞬间的、个性的,但人间一般的感情、情绪却是永久的、共通的、不变的,“连续的各感情的波浪,虽然在一寸之间倏起倏灭,但波浪的大洋,却历几世几代不绝地波动着”。所以说,荷马时代的学问虽然已废,但荷马却不废,就是因为荷马是诉诸人间不灭的情绪的缘故。如果没有这种不变的情绪,就决不会产生出优美的文学。[11](P23-24)在这里,我们惊讶地发现,文却斯德被田汉推崇的“情绪”其实更近似于梁实秋所说的人性:“(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和恐怖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9](P141)所以,苏雪林在文章中呼应梁实秋的时候才会多次引用文却斯德的话,她正是经由文却斯德“基本的情绪”说而抵达梁实秋的“基本的人性”说。既然基本的情绪和人性是不变的,那能够表现不变的情绪和基本的人性之文学自然也含有永久性和普遍性,用文却斯德的话说就是含有“永久的兴味”[11](P19)。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苏雪林常用文学有无表现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来衡量作品价值的高低。比如她指出:“许多作家的作品虽‘喧赫一时’,不久都烟消云散,被时代所遗忘,而冰心的作品却如‘一方光荣的纪念碑,巍巍然永远立在人们的记忆里’,其原因是她以‘爱的哲学’为起点,写母亲的爱、小孩的爱、自然的爱这一类超越时代界限的情感,其实也就是指‘基本的情绪’,或者‘不变的人性’。文却斯德说文学须含有‘永久的兴味’,我说冰心的作品就是具有这样‘永久’性的。”[5](P230-234)在苏雪林那里,所谓“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性”是同一层面的概念,它们共同指向的是文学的“永久的兴味”。#p#分页标题#e#

三、理性的节制

研究者在谈到梁实秋的文学观时总会提到“以理节情”的说法,理性与情感不言而喻是一组对立的概念。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大准确的说法。在梁实秋那里,首先并不反对文学应该表现情感,“情感不是一定该被诅咒的”;其次,理性与情感不是对等的范畴,而是把理性作为最高的节制机关。也就是说,情感、想象都是文学的必须要素,但都要在理性的指导下运用,理性并不仅仅节情,也节制想象:“文学的态度之严重,情感想象的理性的制裁,这全是文学最根本的纪律。”此外,理性对形式也有要求。梁实秋认为形式虽然是限制,但唯有“在限制之内才有自由可言”。当然,形式的意义不在于“字句的雕饰,语调的整肃,段落的均匀”,“我们注意的是在单一,是在免除枝节,是在完整,是在免除冗赘”。[9](P103-104)苏雪林没有像梁实秋这样完整表述过理性在文学中的作用,但上述观点却处处体现于她的批评实践当中。或者说,相对于梁实秋的重理论而轻实践,她倒更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人文主义批评家。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6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当代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的思考,他们在获取信息之后要经过筛选和过滤等几个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这种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者来说,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大学生比较适应的方法进行教学,用坚持不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意志,通过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和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标准,高校的教育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教育形式让学生形成对正确价值观念的认同并自觉遵守、内化于心才是最终目的。也只有真正构建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才能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遇到不良社会现象时才能敢于面对,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维和行动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教学内容上,要保证教学理念的科学性,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逻辑思维的推敲,能够对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反应。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真正实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与学生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了解大学生发展动态,为大学生发展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划。

2.主体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就是要转变以往教师灌输教学的模式,真正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内因,而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外因,对学生的学习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客观性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更不能以简单的说教作为教学方法,而要客观的分析当前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做到与时俱进,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深入了解学生,服务学生,解决学生的客观困难,坚持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培养学生在考虑个人价值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价值。

4.实践性原则。当前部分高校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育形式,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中,就要在进行传统理论观念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对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自我教育培养,树立自己坚强的意志,以此来增强自己社会生存能力,服务他人。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优化构建

要构建并且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和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主体,提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统一思想,创新教育教学机制,并且严格按照规定落实。

(一)增强受教育主体学生的自律及自我教育能力

1.建立学生参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大学生群体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群体,他们具有稳定的思维,希望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去。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可以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生部分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大学生自身观念中去。同时,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模式,就要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优势,发挥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的带动作用,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密切联系和团结同学,积极弘扬正能量,将党和国家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给学生,并且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2.发动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正确引导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需要高校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组织,例如通过学生自己的社团开展相关的艺术活动和体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化正确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学生自己建设和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养学生自发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产生积极的兴趣。同时,学校还要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供经费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结合网络科技的发展,带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开展,大力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校风,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3.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水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是所有道德观念形成的基础,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指导着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行为的方向,对于自律性教育和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理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自身学习能力和自律行为的水平。高校对于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教育和传统的灌输方式上,而应该将理论知识深入到学生内心,真正成为指导学生行为的方针和指南。通过正确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熏陶学生,帮助学生在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并用其思维规范自己的言行。

(二)深化教育主体高校和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功能

1.在保证内化模式构建的科学性和方向性基础上,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和国际形式,以大学生实际思想变化为依据,结合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模式的构建编制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调动起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学实践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作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形式与政策的教学。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环境,营造全方位培育人才的校园氛围和社会氛围。全方位培育具有坚定思想政治素质的人才,是当前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用自己的知识去教育学生,用自己的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高校各级管理部门也要从培育大学生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着手,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且坚决贯彻执行。同时,高校教师和各级行政部门也都要通过多种途径提升自身政治素质,加强自身学习,用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教育学生,用自己优质的服务去培养学生,为育人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7

在传统的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上普遍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等现象。而且,教师最多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一块小黑板,教具简单,设备缺乏。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很多知识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同时,教师也无法用二维思维将三维的语言、图像阐述和展示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下,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也很累,甚至使一些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现在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师可以通过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突破传统模式,拓宽教与学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一单元一课《珍爱生命》时,我就先放了一段由图片组成的小短片,并配有轻松的音乐。悦耳动听的音乐、精美的画面,一方面给了学生美的享受,带来了视觉冲击,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学生分散的心集中到课堂上来。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学生觉得课堂既轻松又新颖。而且,直观的教学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与独特,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说,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突出直观性、形象性,易于学生感知

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初中学生直观感受能力强,喜欢学习更加直观的知识。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增加更多的直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形象生动、看得见、摸得到的感性材料,便可以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习。例如,在上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课《抵御不良诱惑》时,我意识到大部分学生无法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诱惑,而且仅靠讲解这样的传统教学手段是不会引起学生认同的。于是,我就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资源创设了情境,并播放视频资源给学生看,然后用低沉的语调讲述哪些是不良诱惑,都有哪些危害。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直观展示比较抽象的问题,让学生能清晰感知哪些是生活中的不良诱惑,并知道如何抵御不良诱惑,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能增加信息储备,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目标。要由学习课本、解决课本这个“小社会”的问题到认识社会、解决社会这个“大社会”的问题,决定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要适度增加有利于教学的信息量,要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新情境、新语言。而且,要让学生学会知识储备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和民族使命感,学会辨别事物,认识事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可塑之才。而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体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将这种特点融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使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量,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上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了解经济生活》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感受身边生活环境的变化,感受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学习为什么要提倡节约;怎样学会理财、合理消费,同时作为现代中学生又怎样进行“绿色消费”等。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有效查阅大量关于消费的资料,通过国内、国外的例子来证明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从小学会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并结合主席在十八大提倡的“厉行节约”为准则,严格要求我们自身,做一个合格的好公民。这就使知识得到了融会贯通,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语

史学思想论文范文8

高校寝室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寝室文化的重要体现,属于高校寝室文化的中高层寝室文化部分,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和学校的学风有直接关系,可见学风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风的好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学风通俗地讲是学习的风气。从学生的角度讲,学风是学生思想作风在业务学习上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在寝室文化的设计环节中,学习型寝室是基本的发展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通识是目标,为给同学们提供充分发挥才能,展现创造、想象的空间,打破单一寝室评比模式,提倡个性发展,特色寝室建设,希望能建成学习型、低碳型、综合型,和谐型等寝室。然后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未来要求和发展,学院注重英语交流,和国外大学的合作也日趋平凡,也可以评三级英语寝室,四级英语冲刺寝室和对外交流国际寝室。根据学院普遍要求也可以分为,就业型和升学型寝室。同学们可积极依据自己寝室特点,设计学习型寝室文化。充分把学习型寝室的氛围推广,让整个学院都充满学习的氛围。

二、寝室文化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内外因分析

1.内因分析和管理

寝室文化对学生生活在学校中3年有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里不得不谈到学生寝室制度,首先,寝室制度文化的健全与人性化,是大学生在寝室基本生活的制度保障,大学生要想在寝室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必须要求每位大学生严格遵守寝室制度,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投入足够的精力。而要求同学们能够共同遵守,则需要道德和价值观的认同,如果一个寝室卫生没有人打扫,同学的作息时间无规律,很难想象这个寝室的同学能100%投入到寝室文化中。其次,学会良好的人际交流,培养自身的人际交流能力,是同学们在寝室中必须慢慢思考和处理的问题。大学生在寝室生活中,第一次尝试处理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寝室成员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从长远来看,如果一个学生在寝室不能和其他同学很好的交流,那势必会导致精神紧张,身心疲惫,所以,在创建寝室文化中,人际关系对于该宿舍也有很大的影响。然后,随着电脑的普及化,寝室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网络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合理控制电脑网络文化对于寝室文化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来正确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电脑网络成为学习的工具必须坚定不移。随着网络的出现,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求,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学生如果娱乐多了,会使学生们减弱学习风气,减少对于学习话题的探讨,那就更加不会去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做人道理,做事情的原则了。

2.外因分析和管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创建寝室文化,加强学生党员、学生辅导员等先进学生代表也应起到带头模范作用。积极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习寝室,加强大学生寝室学风建设,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寝室建设提供有力指导。追求和谐。共生理念是要求寝室公共环境和谐,制度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和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学生基础文明水准。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