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课程论文范例

实习课程论文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1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专业能力目标:1.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2.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在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与个性化特质,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切性分层,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时,通过对物流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系统研究,确定物流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在三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注意协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职业目标的整体化与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由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学生认知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每五人一组,实习时间共计1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技能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具应用等,由师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师傅配对,全程观察师傅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每一个岗位的体验时间为1天。5个岗位进行轮换。第一阶段顶岗实习时间共计5天。实习完成后,学生完成认知性顶岗实习报告。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分为5人小组,实习时间为1周。学生轮岗参与物流作业,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设备使用与维护,固化职业思想,独立完成物流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周末、假期、工作日多种实习时间安排,充分协调企业与学生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第三阶段:就业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习以员工身份进行技能岗位的顶岗工作与学习,安排师傅指导,为期6个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岗位操作性标准,熟悉物流行业各项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还必须签订顶岗实习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能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课程管理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分别制定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管理职责。专业教师和师傅共同负责专业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管理。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行企业化,校外基地的指导教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开展物流作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评选优秀实习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部安排专人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考核,并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运用QQ群建设课程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互相监督。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校企共建协议到物流企业文化集训,从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系统讲解与训练到实习主管和师傅们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导,从严格的准员工管理(参与企业人员考核)到实习考核(经验知识+技能)与激励,最后经过双向选择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当然,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管理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现存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企业需要,迫切需要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投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经费不足,单纯由企业承担不可能支持顶岗实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的缺位,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课程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2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现实紧密结合的企业财务管理类人才。由于会计类软件的普及和发展,企事业单位普遍都采用了软件进行记账、核算和报告管理。会计软件操作和使用已成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的核心内容。只有掌握一般会计类软件的操作和使用,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从社会各类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技能要求角度,主要分为三类需求:第一类是对会计软件操作技能的需求,例如会计记账与核算、报表编制与输出、账套审计与查询等,这是对于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第二类是对会计软件管控技能的需求,例如全面预算管理、集团财务管控、资金集中管理等,这是对会计从业人员管理技能的需要;第三类是对会计软件设计与研发的需求,例如财务软件设计与研发、Excel财务开发技术、XBRL网络财务报告等技能需求,此类需求对计算机技术要求较高,是对高级会计信息化技能的需要。针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不同培养需要,北方工业大学采用“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综合培养模式,从大三开始设置会计信息化培养方向,组织专业教师形成会计信息化课程群,不断探索和建设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分批逐步建设,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4)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四、小结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3

1.缺乏对基础教育改革中数学课程内容变化的认识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改革.虽然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行最彻底的一次,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次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数学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方面是增加了新的内容,其中有一部分是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不能完全覆盖的,例如:视图与投影、始建于综合应用学习领域以及数学建模等等,这些内容在现在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中是比较薄弱的;另一方面是对原来的内容采取了新的处理方式和方法,如对立体几何的处理,采用了新的方法———综合法和向量法.因此,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2.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大大地提高,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也在不断地提高.众所周知,高师院校是培养教育基础工作的根源,在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型人才等综合型人才的重担就要落高师院校的肩上.因此,对高师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3.现代高科技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已成为“信息化”的时代.因此,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介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传统的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观念已经成为过去,现代的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和高科技相结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

脱离原来旧的教学观念———树立“理论够用、实践为重、内容创新、素养本位”的教学思想,确立新的培养目标———端正的思想、品德兼优,并遵循新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原则:一是树立“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甩掉传统的教学观念;二是重视学生数学观念、数学能力以及数学逻辑思维的培养;三是教学方式应该由以前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四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知识的强化,拓宽学习领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五是优化教学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并处理好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2.改革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构成了课程体系,然而对课程类别、各阶段主要教学目标、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主干课程改革方向以及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这些分支机构的改革就实施了课程体系的初步完善,再在此基础上作出一定的改革就构成了完整的新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以阶段教学目标为主,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以“创新、实践”为主,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为主要改革目标.另一方面是改革数学专业课程.数学课程是在校学生的一个致命的弱点,现在普遍存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恐惧现象,因此,课程改革中,数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非常的困难.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合理、适应性好以及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

在科技发达的时代里,教学设备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渐渐地跟上社会的步伐,与时俱进.在传统的数学教育中,对于数学分析、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以及解析几何等学习中,只是有老师教,学生学,通常情况下学生都处于被动,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现代教学可以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教学设施,来实现高师数学专业课程的体系改革———树立“素养本位”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数学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结语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4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有很多优点,比如: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开展PBL教学,由于现场课堂环境可以营造逼真生动的问题情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可以面对面交流,所以“参与学习者可以感受到真实的学习激励气氛,能够充分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开展PBL教学也具有以下的局限性:

1.学习资源的获取极为有限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学习资料仅局限于课堂中现有的资料,资料的来源面狭窄,资料内容的数量与质量也相当有限。

2.学习小组成员思维同质性高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学习小组成员主要局限于同一个班级的同学,这样,小组中各成员的思维同质性较高,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3.PBL的评价受教师本身能力的制约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教师必须扮演学科专家、资源引导者和任务咨询者等多重角色,如果教师在这几方面没有较高的能力与素质,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就可能不够全面、不够客观,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贪信心。

4.教学花费时间比较长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的,是跨学科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PBL教学中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并且在让学生主动寻求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因此,教学时间会比传统教学花费得更多。

5.知识迁移比较困难

由于受课堂环境的制约,很难顾及到问题解决的举一反三以及解决途径的多元化,造成知识的迁移性不强。

6.教师缺乏必要的技能和参与的动机

传统教学环境中的PBL,并不是学生们在问题讨论时遇到的问题都能由教师来解答的,受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影响,有些教师因害怕自己的权威受到影响,而缺乏PBL教学的主动性。

二、网络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环境具有时空开放性、交互灵活性、现实模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丰富多样等点。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打破时空局限的优点,将PBL的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的灵活性大幅度扩大和提高。Internet网络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生动场景,能为学习者提供海量的知识库与信息库,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与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相比,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PBL教学具有以下的优势:

1.教与学的积极性共同提高

传统教学环境下实施PBL教学,对指导教学的教师要求较高,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往往会觉得心有余力而不足。而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网络提供的互动交流平台,例如BBS论坛、QQ群、MSN、博客等,使本领域的其他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加入到学习指导中,可以将教学中的单个教师扩展成为‘专家指导团’,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索可以获得更广泛的指导”。在这样一个由“专家指导团”参与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生获得了更丰富更全面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获得了提升,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随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获得了提高。

2.教学交互更加便利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师生通过各种网络通讯工具进行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了面对面交流时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某种隔膜,师生之间能够更加自由畅快地进行交流,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另外,网络也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指导提供了便利,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指导的不足。

3.学习资源的获取便利丰富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生可通过搜索引擎快速查询到他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给教师或相关专家发送E-mail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知识”,极大地扩展了问题解答的资源内容、资源呈现形式和资源获取方式。这样,PBL教学活动中学生探索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

4.学习社群得到了拓展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由于学习伙伴来源广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接触和了解到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学习伙伴,而这些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可以共同探讨学习主题在不同地域的相关信息,扩充知识,拓展思路,还能接触和了解与自己的民族和文化完全不同的人群,这对促进人类多元化学习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对提高小组的总体智慧水平和创造性思维是极具帮助的。

5.学习交流更加畅通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协作平台,或是各种交流通讯工具,例如QQ、MSN、E-mail,视频会议系统等,加速学生之间协作、交流的速度,克服了传统教学环境下PBL学习中学习伙伴之间因为交通、通讯等等原因造成的交流障碍。

6.问题情境的呈现更加逼真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去呈现PBL的问题,使问题情境的呈现更加的逼真的,这样便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问题,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7.学习评价的更加客观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记录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为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而且,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评价教师队伍扩大了,评价主体不仅仅限于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包括学生的家长、学校的老师和同学、社会人士等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可从多方面获取综合性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三、PBL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的可行性

计算机网络环境为PBL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整合各种资源的平台,充分地发挥网络的优势,能更好地开展PBL教学。前面我们已经探讨过现行网络课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探讨了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PBL教学的优势,综合上面的研究,我们来分析一下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设计模式会有哪些优势,是否可以弥补现行网络课程中的一些不足。

1.PBL是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教学策略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活动围绕一个真实情境的问题展开,而且强调小组协作学习。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使网络课程中呈现出优良的学习活动的设计,在这个活动里,学习者交互的信息来自于网络,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学习也通过网络通讯工具来实现,教师对学习者指导更加及时,体现出了网络课程的交互性特点。

2.PBL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在情境中发挥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取代灌输式的、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方式。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使网络课程真正体现出远程学习者“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3.PBL重视学习评价与反思

并且评价方式力求多样化、科学化。将PBL作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以利用网络的特点和优势,使学习评价更加客观及时,实现多元化评价,网络课程的评价设计丰富更合理,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四、基于PBL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

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应该把握PBL的基本特征,以问题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设计过程中要以问题情境的设计作为开始,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体现在相关情境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的作为设计的中心任务。PBL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所以基于PBL的网络课程设计流程与其他网络课程相似,所以,我们先以流程图的形式描述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除依照以上的网络课程设计基本流程进行设计外,在基于PBL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我们还应以下注意问题:

1.问题情境设计

“问题和问题情境的设计是PBL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在了解了课程和教学目标后,首先应为学生选择适当的问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逐步深入的,前一个问题的解决为后一个问题的展开做知识基础和铺垫,另外,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应该包含许多相互联系的知识内容,问题的解决是多途径多答案的,当问题都解决了之后,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能对知识目标形成一个整体认识。

2.学习资源的设计

为了解决问题,学习者需要掌握一些新的知识和额外的信息,为此需要通过网络建立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所必须的知识资源库和相关案例给学习者。例如“,可以建立小百科资源库、多媒体素材库、案例库、学习工具库等等”。

3.学习工具的设计

在PBL的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经常进行交流和协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没着正确的方向去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以及学生向教师提交学习成果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这就需要在网络课程设计时,设计教学活动开展所需要的常用学习工具,例如网络通讯工具、问题解决工具、检索工具、文件传输工具等。

4.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是基于问题的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BL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设计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活动”。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PBL教学中,学习者和教师所进行的活动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基于PBL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时要将学习者和教师分成两个不同模块分别设计。

5.学习活动的评价设计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5

学分要求方面,长江大学课程设置规定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最低学分必须修满7学分,其中第一学年必须选修2学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第三、四学期必须选修1学分“大学艺术”课程。学校教务处通过和院系的交流研究,在2009年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一直沿用至2014年。从以上所得资料来看,长江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音乐公选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鉴赏类课程为主,便于实施大班式的课程教学。但是其音乐公选课更多的是将“音乐鉴赏”的方向划分的更为细致而已,而不能凸显其课程的延续性和递进性。这也可以说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面向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通病,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管理上入手。笔者认为,学校应成立专门运作艺术通识教育的部门,常态化管理相关通识教育课程。不管学校下属的有没有音乐院系,都成立负责艺术通识教育的职能部门,将艺术通识教育系统化、常态化运作,此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虽然在大多数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都隶属于学校的外语系或外语学院,但是在外语院系内部是有专门的“大外部”英语专职教师负责全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日常教学工作的,因此,尽管《大学英语》这一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但是其教学的日常进行和管理工作都是井然有序的,据笔者了解,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亦是如此,并且担任该课程的专职教师每年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探索,学校也会定期输送教师参加短期或中期的培训。这些现成的成功经验其实都可以用于学校成立专门运作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部门,常态化管理相关通识教育课程。

二、组织专职隶属于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从事一线课程教学

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这学校教育的成败。就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而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并且,由于音乐素质教育至今未收到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可,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还处于相对盲目的阶段。我校的音乐公选课主要由音乐学院承担,每个学期都会由音乐学院的教师面向全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七至十门的音乐类公选课,并且每学期所授的课程都呈现“断代史”的态势,没有专门的管理者组织专人对这些已经开设的音乐类公选课进行研讨,整合相关课程,让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呈现系统性、延续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加之公选课的限选人数均在120人,实际课堂教学都只能以“大班课”的形式实施;再者,任课教师每学期也不太固定,又没有专人负责日常的教学督导工作,因此,虽然每学期选修音乐公选课的人数众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不仅学生不满意,任课教师也同样存在诸多抱怨,使得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更多的流于形式。在笔者对“音乐通识教育”所做的调研中,很多担任音乐公选课的一线教师都迫切希望学校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让担任课程的教师可以成为实施学校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地从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而不是将这一工作作为自己教师工作的一个附带品,而以为其他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无暇顾及音乐公选课的课程教学探讨。

三、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以音乐公选课的形式存在,在近五年所开设的音乐公选课中,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具有连贯性的,教师在开课前所考虑的更多是自己所学专业能开设什么课程,如何在学时有较大压缩的前提下,压缩所带课程的内入,根本不会考虑学校整个音乐通识教育中各门音乐公选课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学校在审核这些课程时,更多的是将重复性较大的课程予以否决,不会组织专人讨论哪些课程更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哪些课程才是音乐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哪些课程应成为音乐通识教育的连续性课程和相关性课程。笔者认为,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虽然开展的年限很长,但是组织教师就音乐通识教育的开展所进行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却少之又少,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导致承接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部门也不重视,更导致实际代课老师的不重视,最后还恶性循环到学生也仅是为了学分才选修音乐公选课的恶果。这也是为何我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年限很长,但是音乐通识教育却并不能深入人心的重要所在。要将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相关,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专人就我校的师资情况与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论证音乐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与教学改革。

四、加大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选修学分,夯实学生音乐素养基础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6

随着计算机的逐渐普及,多数学生已经在家里接触到了计算机的很多方面,例如Office办公软件,学生已经有所了解,但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所以,将个性化教学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会使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提高。个别化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指导可以促进个别化学习的进行,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更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并提升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个别化的教学模式还在尝试之中,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两个方面:第一,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使学习方式逐步从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第二,教师起到主要的指导作用,要将知识的运用作为教学的重点,巧妙安排课堂内容,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考和探索,养成自主学习,善于应变的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多种学习方法,面对科学技术的改革,学生在课堂上会接触到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会使学生的学习观念得到端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1]。

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与提升学生求知欲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开展实践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实践能力,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来进行自主思考,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构建者。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以学习任务为线索在课堂活动中对学习内容进行开发。以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的教学为例,由于学生已经接触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因此掌握这一软件比较容易。在第一节课,教师需要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于Frontpage的基本特点,演示网页制作的过程,设置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1)建立并管理站点;(2)运用科学健康的主题思想对网页的内容进行填充;(3)对网页的文字进行编辑,并添加音乐、动画、图片等,同时可以进一步探索Word的相关内容。(4)教师进行最后的总结和下一步的学习指导。在第二节课,提出文字的动态出现、制作以及超链接等任务。经过三个课时的学习,学生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并获得浓厚的兴趣,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还培养了探索知识的能力[2]。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自己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或所要设计的项目,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自己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去。例如,在Excel的教学当中,首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了调查,例如学生作业的多少、零花钱的使用等,然后把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运用Excel进行数据的处理和运算,并通过分析运算结果得到结论。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课外时间,走出学校,步入社会,与不认识的人进行交流获得数据。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输入到Excel当中,并进行平均数、求和等运算,将结果制作成图表展示出来,并对其进行美化。研究性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走出校园,在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四、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

小组协作教学就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创造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合作来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信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例如,在对Word的编辑进行讲解时,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组,教师首先用短暂的时间对学习内容稍加讲解,然后将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例如,制作一张主题小报,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最终将一张特色小报制作出来,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结语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7

室内设计基础课程通常针对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对室内设计的概念、空间尺度的理解都较为初级,作为入门课程,这一阶段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尺度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习惯。传统课堂教学以教科书为蓝本,以大纲为参照,理论讲授与课题练习相结合。然而,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与深化,循规蹈矩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多维度室内空间设计理念的要求,如今的室内设计已不再是传统概念中的三维立体空间设计,而是将时间、情感等诸多客观或主观因素加诸建筑内环境之中,从而使环境设计更为饱满。所以,打破传统单一环境教学的模式,以课堂理论授课与施工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这一模式一方面坚持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性,同时将课堂搬至施工工地或各类展览馆等多维度空间,并与知名设计院开展深度合作,为学生的作业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现场考察资源。创造一个让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室内设计的基层学习,了解施工工艺,与工人、设计师交流,从而打破了课堂与工地的界限,避免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施工工地实践零经验的遗憾现状,使课程设置更具适时性,满足岗位任职实际需求。

二、课题练习项目化

环艺专业和传统文理科有所不同,没有基本公式可遵循,设计理论是学习的基础,动手能力的培养则需要通过大量的设计作业进行训练。一般而言,室内设计专业根据不同功能空间进行课程划分,传统课程作业也是针对不同功能空间进行专项练习。随着室内设计行业的发展,各功能空间的划分不再一成不变,多功能混合空间趋势明显。如此编排的授课过程,强调了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训练,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应变能力。如上所述,笔者提倡将实际工程项目作为课程作业安排,并为学生创造参与项目设计施工的全过程的条件,改革以假想空间为主的主流作业布置方式,甚至让学生有机会与实际项目委托方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全程参与设计项目市场化的操作流程,快速培养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使课程评价体系更具多维实践意义。

三、作业评比比赛制

作业评比是衡量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标准,而环艺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多为考查课程,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两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中出勤、课堂测验、学习主动性等占50%,平时作业占50%。学生对多年未变固有的成绩评定体系较为麻木,课程作业好坏与出勤率甚至任课教师对该生的印象等都有直接关系,所以无法刺激全体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在课题合适且时间契合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本科生在校期间广泛尝试、参与各类型设计比赛。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能有效刺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班级里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

四、结语

实习课程论文范文8

高职工业设计实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设计人才,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特点和人才规格的标准改善教育体系。该系统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门课程的相互渗透、影响,因此可以将此分为实习教育和实训教育两个方面的学习:

1.1实习教育

实习教育包括社会自己专业岗位的实践、生产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根据实习教育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自身的职业素养。学生可以在实习中了解自己相对应专业的知识,在从事自己工作的同时掌握好职位的分工流程、设计流程、工艺流程等专业知识。

1.2实训教育

实训教育是对于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工程化基础技能和综合的设计技能的加强和巩固,实训教育是整个高职教育的中心内容,贯穿于学生的教育过程之间,学校在课时的安排上实训教育应该占有一定的比例。

2.工业设计课程的构建

2.1工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2.1.1要与职业教育相对应

实训课程的设置要满足专业岗位能力需求,以人才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主要针对工业设计专业而言,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要求具有明显的职业教学特点。因此,工业设计课程的设置要建立在对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分析的前提之下。

2.1.2要以培养专业技术的运用能力为首要目标

高职教育意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简单的理论教育和基本学科的普通高等教育,例如在工业设计教育上,要重点培养学生将现有的科学技术在进行工业设计制作后转变为具备一定功能的科学技术,使它成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工业产品。这必须要求学生具有鲜明的技术能力,因此在工业设计课程的设置中必须要将专业技能和技术运用能力结合起来,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2.1.3实用性

实训课程的设置要与社会贴近,在相仿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我们在日后适应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分析企业在工业设计这一方面还存在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怎样的技术支持。在设置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会那么被动。

2.1.4质量监督控制

传统的质量监控主要是对在实践教学质量中各种的影响因素开展全面的管理,侧重于使用行政管理的方式。监控的内容为检查教学大纲、专业教育计划、课程规范等文件,经过定期的考察、诊断、奖惩等手段来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传统的质量监控方法很可能流于形式,工业设计专业有着很强的创新性,大多数课程的评价标准有着很强的主观意识,不适合使用传统的监控方法。我们应该采用较为柔性化的监控方法,例如将监控系统有机的结合在课程体系中利用综合设计课程来监控主题设计课程,以设计课程来监督控制基础课程。

2.2工业设计课程的结构

2.2.1课程构建的首要环节

培养最基础的设计概念和基础的设计表达能力,详细的课程有:包含CAD、Photoshop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重点的产品速写课程,基础的课程有着工业设计的概论、色彩、素描。经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一些简单产品的设计能力,能够掌握二维软件的草图绘制和提高手绘草图的能力。

2.1.2课程构建的次要环节

培养对产品造型设计的技能,详细的课程有:重点课程快题设计、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Rhino&3Dmax、产品效果图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接卸结构设计实训,通过该环节的课程学习能提高学生对一般产品的设计能力,学生能够掌握三维软件绘制效果图、利用自己所学的课堂知识推测设计思路的技能。

2.1.3课程构建的最后环节

目的是培养将设计理念工程化、现实化,提高自己综合设计的能力。主要的课程为:产品设计程序法、综合设计实训、PRO-E建模软件、CI设计、产品快速成型的工艺设计和程序设计等。通过该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工业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制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并且能够利用计算机等设备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转变为实物模型,在产品设计到样机制造、外观包装、产品宣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具备的综合设计能力。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