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论文范例

设计思路论文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1

在字体设计实践中,不论是拉丁字母、阿拉伯数字还是汉字,首要应把握设计信息准确的识别性。拉丁字母以英文为中心,其二十六个字母有大写与小写的区别,不同于我们汉字的拼音,因为汉字有其独立性,而拉丁字母构成的英语,因其经过不同排列组合形成的单字字义大有不同,又因其字母的特殊性,字距无法等分,因此设计上要依靠上位线、下位线、基线和肩线四条线来控制。汉字有象形、表意等特殊性,通过形、音、义结合的汉字,总的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形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六书”。又因汉字多样的构成形式,使得汉字在外形上呈现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形态特征,通过分析研究这些汉字的基本规律性,有助于启发创意的思维形成。同时在研究汉字组织构成上,我们常常通过“永”字八法来实现,即“点、横、竖、撇、捺、挑、钩、折”的基本笔画构成,这是学习写汉字和传统书法学习的基本功,也是决定字体美感的具体因素。在教学中注重导入这些知识背景了解,配合相关字体的临摹,可以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字体的探究兴趣,并抓住重点,才能在设计中把握好特征,形成特色。通过强化不同文字的了解与分析,可以使学生自发形成感受力,判断力;通过手工绘制辅助电脑设计的实践方法,从而提高对创造力和美感的把握。

2掌握基本信息特色,强化字体识别性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频繁,以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宽泛,中国传统文化和汉字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国界的人的喜爱与关注。随处可见的英文、汉字书法等元素应用的设计形式,成为设计界普及性的手法,然而在字体设计中,好的汉字设计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在现代设计中,标准的印刷字体、富有意蕴的书法字体,成为最常见的应用形式。中国书法具有浓郁的哲学以及儒、道文化内涵,以及高度的审美意识。外国人可能不知道具体的汉语意思,但深受蜿转流变的线条,以及浓淡的色彩变化而着迷。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作品,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学会把握中西方审美的异同性,求同存异设计表现信息要点,充分思考为谁设计、设计为谁看的问题,使得文化特征鲜明。品牌文字、招贴设计、型录设计等项目应用中,文字在体现美感的同时,更应注重把握识别性,在实际设计实践中,图形与文字结合、变化字体笔画成图形等手法比较常见,如可口可乐、心相印等设计。汉字受其笔画影响,如果不改变笔画结构,单纯的添加图形、进行组合,只会适得其反。要知道任何时候文字设计都注重思想情感的传递,要使得文字设计个性强烈,视觉效果冲击力突出,不但要从信息上进行联想,还要从心理上进行暗示。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多种思维方法的草图分析,激发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获取最佳方案,不仅能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习惯,还能强化对字义字形方面的理解,不断拓宽设计创意思路。

3强化文字文化修养,做到设计个性鲜明

对待不同的文字,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文化蕴含性。东西方人在文化地域上的不同,所产生的趣味以及禁忌也有所差异,在设计实践训练时教师应注重导入这方面的知识普及。把文化底蕴融入到字体设计中,不仅能使字体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并且使得字体的个性十分鲜明。如装饰杂志的“装饰”两个字的设计,古典含蓄又有现代美感,陈幼坚设计的以文字为主的个人作品集封面设计,作品利用拉丁字母的形态结构,巧妙的设计组合成他的自画像,ALAN是他的名,胡须的文字CHAN则是他的姓,配合金丝眼镜出现,真是活灵活现。中国文化深受儒家、道家、释家三家文化长期影响,骨子里有含蓄的东方古典美学思想基础,这也成为人们为人做事的关键,试想人都做不好,设计的东西谁会欣赏,设计能好到哪去?中国古典文献思想受到国外热捧并不是偶然,而是说明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正被更多的人所认可,然而,这却正是当下在校学生所缺失的东西,因为社会炒作出“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的怪相。著名设计师陈绍华、靳埭强等人的成功,最大的优势在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鲁迅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对所有国家的学生都受用,可见只有加强扩大学生文化修养,并逐渐理解文化的精髓,才可做到设计上的原汁原味,以及设计的个性鲜明。当下电脑辅助设计给设计工作带来很大便利,同时也促进了一些学生惰性思想的形成,电脑特效字体虽然快捷,但缺乏个性,简单的电脑滤镜特效操作,只能博得一时视觉上的快感,并不能做到个性内涵的回味无穷。手写字体抒发感情、情绪特征,手写文字具有强烈的个性,以及不可重复性和亲和力。只有合理利用快捷的网络资源,以及各种渠道获得设计工作的更多信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才能确定若干方案并选出最佳方案,在教学中应坚持手工绘制与电脑辅助相结合的课堂实践操作方式,即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加强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并赋予了作品中更多的人情味。

4结语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2

在实施巡回电播教学的实验过程中,镇江民众教育馆结合施教设备和播音环境进行了各种试验,就地取材,探索出多种经济可行的巡回方式:[2]手提式。肩挑式。扛运式。两人同时肩扛一横担,横担中间固定有电播教学机和蓄电池组,肩扛横担前端的施教人员手持固定有扬声器的长杆,负责扬声器管理,肩扛横担后端的施教人员负责操控收音机或者实施演讲,二人分工合作,比较便利。电杆式。在街道马路巡回施教时,即将扬声器挂于电杆上,收音演讲发声自高而下,自然格外响亮清晰。大树式。与电杆悬挂扬声器类似,适用于没有电杆的环境,将扬声器挂于大树上。竹竿式。利用竹竿构建稳固的三角支架,适用于既没有电杆又没有大树的教学环境,在乡村或会场施教时,扬声器如无处悬挂,用竹竿三根交叉竖起,系在正中,声音可以四达,足供数百民众之听取。骡马式,在乡村集市、庙会等不便于安装布置施教器材的场所,可以雇用骡马驮载机器设备,把扬声器拿在手中,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收音演讲。独轮车式。赴乡村巡回时,将机件装置独轮车上,无论大道小路,皆可到达施教。黄包车式。与独轮车式相似,赴乡村巡回时,又利用黄包车装载机件,将扬声器系在车后,随时集合路人收音讲演。自行车式。与独轮车巡回法类似,所不同的是适用于巡回区域较远且道路平坦的教学环境,将扬声器装于车前,其他的器材装于车后,其特点是速度比较快。送货车式。所谓送货车是一种前面两个轮子后面一个轮子、车厢在前骑乘人员在后的人力三轮车(如图1所示),“在送货之暇利用其装载机件,至各商店巡回实施商人教育。做国货宣传,其巡回效能较以上车辆尤为稳妥”。火车式。针对旅客在乘坐火车时缺乏交流、旅途乏味的现状,镇江民众教育馆曾在京沪铁路线的火车上试用收音机收听中央电台的节目,并每次作十余分钟的精神谈话及旅行常识演讲,效果显著。轮船式。迢迢长途中,为施教之良好机会,除报告实时消息而外,当有充裕时间推行识字教育,旅客虽来去无定,然能利用枯燥时间使之认识一字一句,印象自然深刻。

1934年元旦,镇江民众教育馆在正东路本馆建立了教育电影总场并正式开幕,1月12日在城西伯先公园施教区办公处成立了教育电影分场。[3]1935年,镇江民众教育馆“在省会交通地点设立大众教学场,白日举行电播,晚间放映电影或幻灯教学,使城内外来往之民众皆得到场受教”。[4]教育电影场面向社会举办了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原定每周二、周三在总场,五、六、日在分场轮流放映,后因城西观众较多,乃改为周二、周三总场放两天,四、五、六、日分场放映四天,每日放映的场次也随时变更,少则一场,多则三场,仅1934年,在两个电影场施教日数达224日,约400余场,总计观众约62481人次。教育影片都是经过慎重选择的,内容包括公民教育类17种61卷,生计教育类29种38卷,健康教育类22种34卷,科学教育类20种20卷,新闻宣传类4种11卷,滑稽片类21种36卷,总计113种200卷。[5]因为,总觉得这两个场所,不能收普及之效,而且像学生、工人等又各以职守所羁,不能随时到场观览,于是镇江民众教育馆采用巡回办法,向各机关、学校、工厂发出电影认映函,携带电影工具到各机关、学校、工厂去巡回开映。电影认映函内容包括放映教育电影的意向、放映时间、地点、观影人数,确认每月放映次数、开映影片等。[6]对于参加认证的放映者,镇江民众教育馆视所需的工具、电影本数等象征性收取补助费用,单放教育片两本的收取二元四角,放映教育片及滑稽片三本的收取六元,放映全部影片则收取十二元。表2列举出1934年1月至4月间巡回放映安排。镇江民众教育馆组织力量赴省内外各地巡回放映,期待教育电影逐渐推广。起初,巡回放映地点局限在距离镇江较近的扬州中学,其后,因为各地社教机关纷纷接洽请求巡回放映,于是由江苏省教育厅拨付经费,购置设备,按照征求认映排定巡回日程,于10月10日开始赴各县巡回放映。

在电播巡回施教过程中,为了发挥电播教学的功能,镇江民众教育馆针对电播教学的特点,选择中央电台有关民众教育的节目,再补充自编播音材料,印发给各听讲处,材料每周更换一次,方便听众按需听取。同时播放教育唱片,收集编印唱片材料,分发听众对照阅读,有时将唱词制成横幅,悬挂在扬声器前,字迹大且注上拼音以便于听众学习。在实施电播教学时,由播音员集合听众到施教点分发歌词本,并播出唱片名、歌词页码,待听众查到页码后读出唱片歌词。教法上先一字一读,然后一句一读并唱一次,最后逐句讲解并连续唱。因此,听众对于歌词的字句和意义都能认识和理解。镇江民众教育馆对教育电影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刘之常在《教学法上的大革命》一文中提到,教育工具“由口授到书写,由书写到印刷,再由印刷到各种仪器、标本、图表、影灯等的应用,教具改进一次,教学亦跟着演进一次”,教法和师生的关系也发生改变,随着电影和播音进入教育领域,“教学将接受很大的帮助”。

经过巡回施教,逐步总结出教育电影的教学方法包括三个方面:设计和编制电影说明,指导观众了解电影的内容。针对不识字的观众,镇江民众教育馆又设计了放音说明,把银幕上一幕一幕的情形,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事先设计并报告,然后通过放音机传播给观众。设计并编制幻灯教学片。在每次电影开映之前,将准备好的教育幻灯片逐一地映给观众观看,同时辅以放音机读出各幻灯片上的文字,并加以解读。唱片教学法。选择适合教育的唱片,在影片开映前和休息中播放,同时把唱片的内容写在幻灯片上映入银幕,让观众既能看见唱片文字,又能听到歌词,让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在电化教学场开办的第一年,镇江民众教育馆共绘制幻灯片668片,编制唱片198种,其中教育唱片116种,音乐伴奏72种,影片配声片10种。[7]在唱片教学中,所有教学内容以两周为一期设计教学节目。

在巡回施教过程中,电教工具往往影响了实施进度。如扩声机及幻灯机很笨重,携带不方便,需要4~5人搬运,消耗人力和财力。镇江民众教育馆积极思考工具改良。经研究,先后设计了巡回施教车、六伏特两用教学机、教学扩声机等施教工具,并进行教学技术方面的改进,使之更适合巡回电化施教。设计巡回施教车,便于灵活施教1937年初,镇江民众教育馆把一辆儿童推车改装成一架结构和功能类似原设计车型的巡回施教车。该车为船型藤质推车,车下为四枚实心橡皮车轮,车后有扶手可推动前行,车前竖有四根六尺长的藤杆,藤杆上固定着一个可放置扬声器的筐,车上装配的设备包括:“六伏特两用播音教学机一具,一百二十安小时蓄电池一只,三角折叠凳一张,教鞭一根,手摇留声机一具,教学歌词唱片及教育挂图各若干。环状代天线一根。”[8]该车特点是“各种施教用具计九件,均安置定所,无散失之虑,扬声器则高峙空中,无觅场所悬挂之麻烦,教材挂图夹置于扬声器下,有如黑板,可调节受教之视觉,以免专用听觉而感疲劳,减低教育效率,全体甚轻,一人推行,并不费力”。[9]施教者可推着此车开展施教工作,可转播电台节目,也可利用话筒、扬声器、挂图进行识字教学,还可利用唱片教学和进行播音讲演。一般的教学情境是到达某一场所后先接收中央广播电台或者江苏电台的音乐播音节目,这段时间的目的是吸引听众陆续集合前来收听,等听众达到一定人数后,施教者开始用话筒报告本次播音教学的节目安排,并简略介绍大概内容,随后将挂图悬挂在扩音器下面,按照教学内容的章节安排更换挂图,“播音内容如为民众识字课本,必须用教鞭逐字点出,以收视听合一之效。每节终了后,再用话筒作方言之补充,以补救国语之隔阂。同时视环境及听众情形,举行唱片教学,或作通俗讲演,均无不可。每次施教时间为一小时左右为限,并可预订场所,按时前往播音,使各地民众能受一有系统之教学”。[10]#p#分页标题#e#

该车投入使用后,先在省会的大市口江边河滨公园试播,当时民众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该车还到丹徒等乡镇开展国防教育及国民经济建设和新生活运动讲演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巡回电播施教车的研制和使用也为该馆1937年研制开发功能更为强大的综合电教巡回施教车打下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巡回施教的效率、扩大巡回施教范围、克服巡回施教工作中因交通不便而造成的器材设备携运困难,民众教育馆选购了一辆奔驰牌汽车的底盘,重新设计安装车身,成功开发了具有机械动力的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该车外形类似旅行车,车顶四周装有栏杆,配置了电影放映机、扬声器、照明灯等设备。车前有支架固定,可装设活动银幕,以便在放映时接收从后面投射的电影画面;车前装有可移动陈设台,按照实际教学的需要可自由收起或放下,以供摆放教学标本、模型或实物,车身周围可同时悬挂教学挂图或照片;车内还装配有当时先进的幻灯机、收音机、扩音机等设备,可放映电影和幻灯,播放电台教育节目和唱片,集多种电教手段于一体,极大地方便了到各地去巡回施教。演者如教师,观者如学生,听者如上课,幻影等于实物,银幕代黑板,映画代演说,播音代口授,广场有如讲台,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装饰的横幅标语可谓恰如其分。在1936年5月,镇江民众教育馆就开始该车的筹划工作并制订了实施方案,报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落实经费后,开始实施。首先对各汽车公司及其产品性能和成本进行了细致的调研,选定采购性价比较高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生产的奔驰牌两吨半柴油车底盘。

为了满足电化施教的需要并克服巡回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决定自主设计车身,以求合用。设计原则有四项:车上能配置各种电化教学设备;车内须能布置工作人员食宿用具;车顶须替代讲映场;一切构造须精美耐用。设计完成后,由上海的中国汽车制造公司制造,而镇江民众教育馆派人赴沪督促监制。经过十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巡回施教车于1937年5月制造完成。镇江民众教育馆馆长赵鸿谦偕教导部主任刘之常于5月13日赴沪正式验收。第二天在上海体育场试用,当晚放映电影,吸引了观众千余人。该车试车成功的消息引起了上海教育界的关注。15日,上海民众教育馆随即邀请表演该车的使用方法,晚间赴省立上海中学放映电影,包括该校师生在内的各界民众三千余人观看了电影。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上海分会及军事委员会训政股还分别摄制了纪录片,在当时影响极大。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18日离开上海,当晚到达武进。19日该车回到镇江,当晚预定在镇江体育场放映电影,但因大雨未能如期举行。次日应教育部之召赴南京展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陈礼江,科长钟云秀、顾良杰,电教委秘书潘澄侯等教育界人士五十余人到现场参观、观摩,由刘之常负责说明和解答事宜。

随后在体育场展示,当晚南京举行了大规模公演,放映科教片《饮水卫生》,并加入各种补充教材,到场观众在五千人以上。由南京返回镇江后,25日开往省政府,接受时任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建设厅长等人的检视。27日电化教学巡回施教车在镇江正式启用,每日下午在体育场施教,吸引了众多民众参加。6月3日利用该车通过电影、电播手段进行禁烟日宣传,取得了极佳的效果。除在镇江市区各施教点巡回服务以外,还至武进奔镇和西夏墅等处乡村施教,均获得满意效果。经过试用,也发现一些需要加配的设备和改进之处。6月15日将该车重新开往上海,添加或安装了对讲电话、展览台、轻便旅行凳、汽车钟、科学仪器、播音机前照明灯等设备。[11]此后,该车被确定开展三方面的施教工作:一为省会郊外巡回。将省会各公路沿线之乡镇排定为施教站,前往巡回施教。二为公路沿线各地巡回。凡在江苏省江南各公路沿线的机关学校团体,需要实施电化教学的单位,均列入巡回施教范围。三为辅导区巡回,即以区内公路沿线之中心民众学校为实施对象,尽可能发挥其功效。抗战开始以后,该车及部分工作人员在刘之常的带领下撤向后方,沿途巡回施教,后来由教育部收编直接管理,成为“教育部民众教育巡回施教车”,在云南、贵州、四川一带采取灵活的方式巡回,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战宣传和社会教育工作。设计六伏特两用教学机,解决巡回教学用电问题镇江民众教育馆在实施巡回教学中,由于地点多选址于营业场所附近,大量民众集合于此收听广播,影响了这些单位的营业,各处供给电源时都要求民众教育馆担负更多的电费,使巡回教学工作一度受阻。

为了克服在巡回电化教学过程中电力供给的困难,镇江民众教育馆于1936年设计开发了利用手摇发电机供电的专用电播教学机———六伏特电播教学机。“此机系托由上海中华电化教具制造厂制造,电源用手摇发电机充入六伏特蓄电池使用,摇电之时人愈多愈佳,每人可手摇五分钟轮流替换,十二人摇完一小时,足供四小时消费。故团体使用此机,极为便利,如用整流充电机亦可,惟三安培充电机,充电一小时,只供半小时之用,如用十五安培充电机,则与手摇机效力相同。”从现有的图片(如图2所示)来看,手摇式发电机配有一个固定支架,工作时将发电机装置于支架前侧,施教人员坐于支架后侧摇动发电,类似于今天的手摇自行车设计理念,从力学角度而言相当合理。在当时人们看来这一六伏特电播教学机有四大特点:巡回便利。该机设计动机即为便于巡回教学,一台收音机和一支话筒合组为一箱,约重12公斤,另有手摇电机一架、100安培小时蓄电池一组约重20公斤,与原来的电教设备相比更加轻巧便携,可由一人手提或肩挑,不论施教地点在城市还是乡村,基本不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均可前往施教。以手摇式发电机独立为电教设备提供电源,保障了巡回教学“不论城市乡村,有无电源,皆可前往施教,绝不致再有借用电源问题发生”。[12]消耗极省。当时一般的直流收音机多以干电池作为电源供给,若以收音机每天开启播放六小时计算,每月干电池消耗费用月二十元左右,这样的供电成本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手摇式发电机的引入,在当时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电能供给源,颇具开创意义。制造精巧。“此机为一精巧收音机,上面有盖,中装喇叭,合成一箱,颇便提携,另有小话筒一具,悬挂胸前,讲演时,转侧俯仰,话筒亦随其移动,故讲演时之姿态,不因发音而呆板,收音部分长短波皆可。如施教地点,较近中央及江苏电台者,亦不必装置天地线”,悬挂式话筒的使用对演讲者来说极其方便,大大增强了通俗讲演的教育效果。声音宏大。“此机收音及演讲两部分,发音清晰宏大,无杂声或失真等弊,故施教时,虽有数百人集合一处,皆能聆听,而演讲者,亦丝毫不感费力”。[13]设计中华式扩声机中华式扩声机由上海中华无线电研究社制造。设计扩声机的主要原因除本身需要外,另一个原因是在进行电播和电影教学中,喇叭和扩音机最易损坏,修理频繁。因此,镇江民众教育馆结合实践,着手自行设计了适合交流电、直流电的扩声机共三种,即甲种扩声机具备可收无线电音乐、可放大演讲者和唱片声音的功效,还可作有声电影片上的发声机;乙种扩声机具有可放大演讲者和唱片声音的功效;丙种扩声具有可收无线电音乐和放大演讲者声音的功效。#p#分页标题#e#

电化教育是“舶来品”,巡回施教给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生根发芽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土壤。正如佛教传入中国被发扬光大一样,巡回施教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教学方法的改变,吸引更多单位对教学技术的关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化教育思想。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变,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土特征的教学设计思想在文化落后、交通闭塞的时代,为了使教育的力量迅速地深入各地城市乡村,镇江民众教育馆探索出电播巡回教学的13种方式,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内容为中心的简单教学设计流程。在教育电影巡回放映过程中,教学者“注意如何使观众获得影片的知识,受到影片上的感化,灌输他们知识,培养他们的品格,要达到这几种目的,就得注意教学设计”,[14]并针对影片试映、解说影片内容、图书与影片互助、电影教学测验、唱片、幻灯、扩声机等情况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施方案,初步形成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具有本土特征的中国电化教育,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3

一、当前教育期刊面对的利好形势

当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能使期刊健康持续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4月28日刘奇葆部长在“期刊发展茶叙会”报告中批示:“期刊是主流舆论阵地,要发挥有能力做内容的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及时创新……使期刊跟上时展的步伐,坚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传媒和新形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形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2020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4—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全民阅读”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上这些对于我们期刊界来说都是政策利好,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机会及时发展壮大自己。具体对于编辑而言,就要依靠期刊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深耕主业,延伸产业,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做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期刊影响力。这也应该成为期刊业界转型创新的共识。期刊创新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的提供者是作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期刊高质量地发展。

二、当前教师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抄袭毕业论文、教授抄袭学术研究论文、教师找“”写职称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有机会长期和一线教师接触,笔者特地与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到教师找人写论文也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如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一样面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负担,心理负担非常重;教师在百忙之中要兼顾家庭,工作家庭忙不过来,抽不出时间写论文;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而评定职称需要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工作压力和时间不够用让很多教师疲于写专业论文……这些都导致教师缺乏写作动力,而为了评职称或评优秀骨干,不得不找“”文章的因素。

三、解决对策:结合新形势,利用“期刊+”的思路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需要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热爱写作的作者队伍。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编辑除了要善于利用期刊舆论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的优势来培养作者队伍,还应该根据“坚持内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指导思想去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要多途径约稿。下面,笔者拟结合“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期刊+”的思路来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从而促使教育期刊能拥有一支较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一)利用网络平台培养作者队伍

针对作者来稿发现亮点,这是编辑工作中最基本的培养和发现作者的途径。除了以前本人在《对当前教育期刊教师作者队伍建设的思考》一文中介绍的培养教师作者队伍的方法,笔者还结合当前教育新形势多途径地组稿。比如,当前互联网的条件下,很多教师会把自己的教育研究论文或教育课题研究成果、教育创新思想等到自己的微博或相关教育网站或论坛上,对此,编辑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比如,笔者从江苏某教研员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中了解到,徐州市对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工作抓得比较好,同时对中小学课题研究支持系统的研究工作也做得比较到位,并了解到该市的课题研究做得很扎实且经验丰富,做法成熟。考虑到我区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为了让我区的教师有机会学习该市的优秀课题研究经验,也为了能从中挖掘一批优秀作者,笔者特地利用网络平台主动联系该教研员,请她牵线搭桥,帮我刊物色一批课题研究骨干或热爱写作的教师,由编辑与其联系组稿事宜。从后来该教研员联系到的相关学校提供的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来看,这确实有助于编辑从中发展一批有较好写作潜力的作者。另外,在“期刊+”思路下的教师作者队伍培养,编辑不应止步于挖掘作者,指导学校的课题研究开展指导和论文写作指导,还应该有长远的目光,为有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丰富课题研究工作经验的学校搭桥牵线,让他们到课题研究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学习取经,从而一方面有助于学校丰富课题研究开展经验,另一方面也促进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明确研究方向和论文写作方向,以便丰富教师的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资源的同时,又能为期刊带来更优质的稿源。这应该可以说也是“期刊+”思路下编辑应该具备的发展眼光。

(二)关注当前教育研究方向或动态指引作者写作方向

教育期刊编辑要关注世界及国内教育动态,及时掌握前沿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动态。比如,全国各地大概有哪些教育研究或动态,当地学校的教育特色或正在研究开展的工作是什么,等等,最好都能大致涉足。如对于正在开展课题工作的学校,可以发挥编辑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让他们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和写论文的方向。如北流市某小学的课题项目“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创新课程———在小学语文、艺术学科有机融入地方文化教学的研究”工作,笔者了解到他们开展该课题已有较长一段时间,需要发表中期研究论文成果,于是,笔者让他们先发中期研究报告,结合课题研究报告给学校提出中肯的建议。比如,该校课题命名为“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创新课程———在小学语文、艺术学科有机融入地方文化教学的研究”,可从他们的中期研究报告中,编辑根本没有找到相关的体现“互联网+”的操作方法与主题。为了促成学校写出一批具有较高质量的课题研究论文,笔者给学校提出了如下写作建议:

1.课题研究的名称涉及“互联网+”,但是研究报告中却甚少体现这一内容,仅见“上网学习”字眼,建议对“互联网+”的定义做清晰的界定,并提出利用互联网的详细思路,这样才能引导课题组成员往这个方向去做相关研究与撰文。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应该有相关文章,前期工作涉及内容偏少,建议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调整方向或思路。如可以往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实施课程评价,以及利用“互联网+”开展学生自我评价和师生评价等方面去思考。

2.建议课题负责人整理一篇关于该课题研究的总的文章,统领其他课题参与者所写的文章。写该课题研究论文的思路:提出为什么要开展互联网+学科探究型校本课程研究的问题,论述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及其背景→(实施过程)利用现有的互联网条件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调查研究确定开发的内容与方向;如何按学科开发,开发效果如何(课题负责人最好能结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效果或出现的新问题是什么,或点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或思路。同时,还应穿插补充校本教材编写是否有系统性,编写设计教材的思路是什么,校本教材编写过程其实是从隐性课程变为显性课程的过程,对于这一变化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是否接受,开发后的效果能否出来,学生反馈的情况如何,等等。

3.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做法,具体请主要做这方面研究工作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和经验来介绍开发教学资源的方法。比如,如何根据本学科特点来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整理的校本课程教材结合到本学科具体是怎么使用的,效果如何。

4.对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负责人或管理者具体是怎么做的,在介绍相关经验时最好能结合某些教师的个案来谈。这类文章主要是学校管理者或课题研究负责人总结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经验,以供其他学校学习和参考。

5.地方文化与语文、艺术等课程资源整合的做法或模式。有哪个学科的教师对于整合课程资源有值得推广的模式或做法,建议他们总结成文,介绍整合课程资源做法时应务必结合本学科的具体课例来谈。

6.对于课题研究精神和经验掌握比较充足的教师,且结合课题研究经验把课上得比较好的教师,建议其整理好相关课堂教学案例或课堂教学实录(获得过市级以上奖励的更佳),每一教学片段部分加入设计意图或专家点评(专家可请特级教师或教育局教研室的学科负责人)。以上建议对于该校加深课题研究深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且有助于教师在写结题论文时有明确的写作方向,最重要的是能为期刊组到一批优质课题研究稿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区域优势,从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中挖掘和培养作者

笔者所在的单位在广西首府南宁,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很多大型教科研活动都是在南宁举办,如“名师的力量———2017年南宁•东盟人才活动月基础教育高端论坛”“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项目组专家能力提升培训会”“广西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校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会”等活动,编辑如果抽空去参加相关活动,就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的前沿活动信息,也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挖掘和培养作者。这应该也可以说是“期刊+”思路下培养作者的新思路。如果期刊社有能力,最好能利用良好的资源来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学习活动,从而使编辑既能及时掌握一线教师们的教学困惑,通过组织平台让他们交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又能为期刊提供最新的一线教学资源论文。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4

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基本模式的构建

按专业方向开展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理念,也是读者培训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与探索,需要在吸收以往各类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深化和创新,主要是由各专业的学科馆员根据专业需求分别设计符合本专业研究方向的培训内容和方案,针对相应专业的读者进行培训,并最后给予效果的评价和进一步改进。而培训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将对培训项目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为此,笔者在参考了一些相关培训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专业需求分析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对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及电子资源的需求情况往往是与其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紧密联系的,因此在制定培训方案前,图书馆员必须首先对本校所有学科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了解,在研究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最好能与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沟通,找准专业定位,把握本专业的资源需求状况。总之,明确专业研究方向是开展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础,在培训时最好能使读者带着研究课题查找资料,做到有的放矢。

培训内容设计培训内容的设计要结合专业研究方向的特点来展开。一方面需要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精选和推介,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及其利用技巧,将图书馆现有的电子资源中与本专业研究方向联系紧密或者相关度高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统一抽取并融入整个培训内容中,此外可着重挑选几个专业性强的数据库进行重点推介,这也是体现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特点的最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为了使读者更深入了解电子资源应如何与自身专业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可以选取几个本专业方向的利用电子资源进行研究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同时穿插一些专业领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数据库操作技巧和统计功能等为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或跨学科的研究中提供一些启发思考与创新思路,进而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培训效果评价在对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需要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从前来参加培训讲座的人数以及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反应等来评价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电子资源使用量的统计数据来观察和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开展

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上外”)图书馆的读者培训采取了多种形式开展,包括本科生的新生入馆教育、面向全校的文献检索公选课,以及相关数据库专业人员作的电子资源系列培训讲座等等。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的推广力度和利用效率,面向更高层次和需求的读者进行更有专业针对性的电子资源使用培训,根据以上培训设计思路,“上外”图书馆开展了由学科馆员按专业方向分专题讲解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的系列培训讲座,并陆续推出了语言学、文学、新闻传播、国际关系、经济管理及其他人文社科等方向的专题图书馆资源利用培训。这些讲座主要由图书馆相关专业的资深学科馆员担任主讲,除介绍图书馆文献和服务之外,重点结合各个专业方向开展电子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培训和现场演示,指导读者更为有效地查找和利用论文写作及学术研究所需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强大的文献保障,培养其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科研能力。以下结合专业方向资源利用培训的基本模式及“上外”开展的实践,以“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为例,尝试结合其学科特色和相关资源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探索专业方向电子资源培训的新思路,以期为此类培训项目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从而提高图书馆电子资源培训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新闻传播学专业需求分析对于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需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新闻素材的需求,即各类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材料,这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中外文报纸和相关网站上;二是对学术文献的需求,包括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文献,这主要可以从图书馆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图书和学位论文中获得。同时,由于电子资源具有比纸质资源内容更丰富、更新更迅速、检索更便捷等诸多优势,因此,新闻传播学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应当主要从报纸、期刊、图书以及学位论文这四种类型的资源展开介绍。

新闻传播学专业培训设计培训的内容主要根据专业需求和文献类型等展开,一方面对图书馆相关文献资源进行推介,重点介绍电子资源的相关收录内容和演示其利用技巧;另一方面结合有关研究案例来深入探讨数据库在学术科研中对于提供文献保障和启发研究思路等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图书馆相关资源介绍及其利用学科馆员在对专业定位和学科方向有了明确的把握之后,就需要对图书馆现有的相关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梳理,找出与之相关度最高的各类文献,并有重点地将其推介给该专业的学生加以利用。由于图书馆文献种类繁多,笔者主要从资源类型入手加以分类介绍,重点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与新闻传播学联系紧密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及相关功能。报纸。报纸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与其具有极高的相关度。因此,在进行该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时,报纸这一类型的资源应作为首选的推介对象。就中文报纸而言,培训主要推介了CNKI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对于检索和利用国内主流的报纸媒体资源十分方便和全面。就外文报纸而言,则首推Lex-isNexis学术大全,可深入搜索世界范围内的众多报纸内容,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的必备数据库之一。另外,Factiva新闻数据库也可一站式访问大量的新闻资讯,时效性强,检索方便。由于这两个数据库的使用技巧性较高,培训时应重点介绍和演示其检索利用的具体操作流程。

期刊。鉴于电子期刊的学术性和便捷性,培训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善加利用电子期刊资源。就新闻传播学专业期刊而言,重点推介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EBSCO的传播学与大众媒体数据库,基本涵盖了中文和外文的重要新闻传播学类期刊资源,对于利用中外文资源进行学术研究具有很大作用。此外,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资源对于新闻传播的学习和研究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由于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它的发展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因此,要搞好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还必须注意相关人文社会学科文献资源的利用。培训时可适当推介如SAGE人文社科库(包含有Commu-nication&MediaStudies学科专题)、ProQuestRe-searchLibrary等相关资源。对于外文期刊数据库的快速查找和定位,培训中需强调图书馆的“外文期刊导航”功能。利用该导航读者可以按照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查找和定位所需电子期刊资源,从而极大地节省读者的检索时间,并使资源得到更为充分有效的利用。#p#分页标题#e#

图书。与报纸和期刊相比,图书类文献资源在数据库中的收录并不十分全面,利用方式上也较之前两者存在一定的不便,而纸本书籍或更能满足读者需求。因此,在进行图书文献介绍和利用的培训过程中,应协调纸本和电子的平衡,建议读者从馆藏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此两种类型的图书资源。对于中文图书的利用,可以突出强调“读秀学术搜索”功能对于查找纸本和电子图书的重要作用,其能一站式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电子书以及该馆馆藏的纸本书,对于读者而言资源获取率大大提高,是目前查找中文图书的首选方式。对于外文电子书而言,主要介绍Ebrary电子书和MyiLibrary电子书这两个数据库。在这两个库中虽然没有新闻传播学类的专题分类,但其人文社科类图书资源相当丰富,且学术质量也很高,适合读者进行扩展性阅读,开阔视野和研究思路,为跨学科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帮助。这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对于专业学习和研究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CNKI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库可下载全国各大高校历届硕博士的学位论文,尤其是本校相同研究方向或相同导师的论文更是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思路、写作方法、格式等各方面起到极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具有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对于“上外”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师生而言,除了参考中文的学位论文外,英文的学位论文资源也是极其重要和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ProQuest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了欧美1000余所著名大学的硕博士学位论文,是学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外文学位论文信息资源,可以帮助学生们及时了解国外该学科领域的硕博士研究生的最新研究动向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将其引进或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来。因此,这两大学位论文库也是专业方向的资源利用培训不可忽视的内容。新闻传播与文献研究案例举要培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分析新闻传播学相关研究案例,结合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和统计功能等剖析在研究方法上的拓展与创新,为学生的学术科研提供一定的思路上的启发与指导,展示电子资源在检索和利用上的便捷性和科学性。以下通过两种类型的案例加以分析。

新闻传播学文献的计量统计研究。该类型的研究主要通过对新闻传播学领域相关专业期刊或学术论文等的文献引证频次或下载数量等信息的计量统计和汇总分析,研究新闻传播学自身的学术发展状况。如“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一文,分析了新闻传播学学术论文CSSCI、CNKI两个数据库被引证的现状,找出了新闻传播学自1978-2007年30年以来的高被引论文,比较两个数据库的引证特点,并对发现的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的领域分布、年代分布、期刊分布等数据进行了分析〔2〕。从该实际研究案例中,重点引出对于CNKI数据库引文统计功能的介绍,演示新闻传播学领域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统计和排序功能,从而可以进一步对高被引论文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又如“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比较研究———兼谈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一文,选取了中美两国各两份新闻传播学的主流学术期刊(分别为美国《Jour-nalism&MassCommunicationQuarterly》和《Jour-nalofCommunication》以及中国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和《新闻大学》),通过对其6年间(2000-2005年)所有论文的内容分析,描绘出中美新闻传播学学术传统的概貌并比较其异同〔3〕。

对于此研究案例而言,中外文期刊数据库就能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其检索和统计远比纸本期刊方便快捷得多。结合专业领域与相关案例的分析,介绍数据库的功能特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并深入发掘其对实际研究有意义的功能。新闻媒体信息源检索搜集与统计分析。该类型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如报纸、期刊、图书等)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报道、阐述、论证等的文献资源,通过专业数据库全面搜集,对其信息源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从而得出该领域的某些结论。如“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一文,以我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为切入点,通过对2004-2008年间LexisNexis数据库中新闻文本的定量分析和定性解读,探索了当代中国外交话语在西方舆论中的角色问题〔4〕。本案例值得借鉴之处是其对于数据库中检索条件的设定,其以LexisNexis学术大全数据库为资料源,选取其新闻库中世界主流报纸库(MajorWorldNews-papers)里的英语报纸为样本范围,对近5年的新闻设置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这样的实际检索案例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据库的检索限定技巧和研究使用方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培训方式探讨

培训讲座主要采取PPT课件演示和网上数据库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同时设置现场提问和互动环节来解答同学和老师的提问。多种方式的相互配合与穿插可以使培训效果得到最优化的呈现。PPT课件讲授作为一种多媒体演示工具,PPT已被普遍应用于各类教学培训,图书馆的文献检索课程和资源利用培训也不例外,其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PPT的页面导航层次和内在逻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有人说“逻辑”是PPT的灵魂,的确如此。PPT也要讲究谋篇布局和创意策划,应能体现培训内容的层次结构和表达出教师的脉络思路〔5〕。如本培训设计分别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需求、图书馆相关电子资源的利用(资源又进一步按照类型进行分类介绍),以及结合有关研究案例对数据库使用和研究思路等进行深入探讨等几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结构清晰,导航明确,对于培训信息的传递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网络平台演示由于网络数据库的操作步骤连续性等特性,如果仅凭PPT的图表和截屏等方式来展现教学内容还无法达到良好效果,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网上现场操作演示的方式来进一步呈现。有调查显示,有将近80%的图书馆文献资源检索类课程运用了截屏来讲述教学内容,有的截屏页面数量占了PPT总页数的绝大部分〔6〕。这与网络数据库的应用性特点有一定关系,但并非所有的操作过程和步骤都适合用PPT来展示。一般而言,在重点介绍某一数据库(如本培训中的LexisNexis学术大全)的利用方法和检索技巧时,可以选择在线演示的方式来进行,其操作过程的连续性和动态性更有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整个流程。当然,在线操作可能会受到网速条件影响和培训时间制约,因此,应选择几个与培训专业方向密切相关的重点电子资源数据库加以演示。#p#分页标题#e#

现场互动问答除了PPT课件和在线数据库演示以外,还应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和老师进行现场提问,这样可以弥补讲座培训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也可以了解相关专业读者在利用图书馆文献尤其是电子资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帮助和现场解答。此外,在培训中还应准备一份专业方向读者利用电子资源的需求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读者的身份、专业和研究方向、最常使用的数据库类型、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利用电子资源的实际需求和目的,以及对于本次培训效果的满意程度和意见建议等,以便于回收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项培训工作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形式。

培训效果评价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专业选修课;沉浸式教学;课程融合;毕业论文

从国内大学培养方案的惯例来看,一二年级主要以公共课、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为主,注重基本专业知识的体系性建构;三四年级则开始向专业选修课倾斜,注重建立在学生兴趣基础上的差异化培养。以西南政法大学哲学专业为例,三年级安排了《文化哲学》《法哲学》等一系列部门哲学专业选修课,以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就业指导》等工具性选修课。但实践中却存在不少问题,如选修课到课率低,学生积极性差。结果导致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和工具选修课在老师和学生眼中处境尴尬。学生为了挣学分勉强出勤,老师由于缺乏严肃的聆听者而意兴阑珊,两者共同形成了所谓的“大四现象”。[1-2]为此,我们在三年级下期的《法哲学》专业选修课中以毕业论文设计为模拟对象,尝试了沉浸式的选修课多课程融合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关的做法值得借鉴与审视。

一、高年级选修课处境尴尬的主因

从理论上讲,“专业主干必修课”+“专业部门选修课”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尊重专业学科规律,尊重学生自主意愿的合理选择。专业必修课提供各个专业基本的知识体系,专业选修课则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方向。但在教学实践当中专业选修课的实际效果却远远不如理论上那么美好。据调研报告显示,八成左右的学生具有明确的选修意愿[3],不过选修课的实际效果却难以获得多数学生的认同[4]。排除选修课体系设置不科学,比如内容重复、先难后易;教师积极性不强,比如备课成本和产出收益不成正比;高年级学生管理松懈等外在偶然因素,我们认为造成专业选修课“失格”的客观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高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就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毕业论文设计等多方面的任务,专业选修课程虽然数量不多,但相对高年级学生对时间的分配和权重而言,仍然显得过于繁重。在众多任务当中,能够分配给专业选修课的有效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在大三大四仍然指望学生全身心投入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这是不现实的。第二,由于专业选修课本身属性,难以同主干课一样具有较高的信息有效率。简单地讲,相比于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的开设范围有限,并且各个专业选修课传递的信息范围较窄,往往并不适应于本专业的每一个学生,或者说对不同学生的有效性差异较大。对于相当部分学生来讲,专业选修课有效信息产出率低下,是一种不经济的无奈之选。

二、课程有机融合的解决思路

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主干课程具有补充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征。但由于升学和就业压力,高年级本科生学习目的和动机明显向实用方向倾斜,更愿意把精力集中在服务于各类考试的课程上。所以高年级专业选修课通常被当成“休闲课”“水课”,教学效果自然不会理想。专业选修课的理论价值和它的实际境遇天差地别,这个问题的成因是多层面的,消解这个问题办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毫无疑问,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专业选修课的突破创新。虽然高年级选修课课程数量较多,但单个课程的覆盖面和信息量相对主干课程极其有限。如何在“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框架下有效改变这一局面呢?我们认为课程的有机融合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改革思路。如果专业选修课的课程融合能够做到一方面减少学生的必要课时,一方面又能够保留几门被融合课程的核心内容,强化信息供给的效率,那么问题就能同时得到解决。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从课程设计的层面上提高专业选修课的信息供给效率。就此问题,先对相关成功经验进行考察。国外著名学府的选修课设计大多具有课程功能多元化,课程内容专题化,注重学科交叉的特点。[5]专业选修课设计向更加符合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所需要的“问题导向”倾斜,表现为课程的“部门化”和“领域化”。这在国内也并非新鲜,原因在于专业选修课的部门化符合当下主动学习的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本身不是外界知识信息刺激心灵从而产生理解。理解的机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统摄和涵盖。当代学习和认知理论中的重要一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习得知识的关键在于新知识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建构和生长。与这种学习观相契合的方法则强调探究、合作、自主的主动学习,而非知识传输的被动学习[6]。按照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观点,教学所提供的无非是知识生长的平台。相比以客观知识体系为平台,以对问题理解和阐释为平台,显然同主体的联系更为紧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理解和解释的主观性所在。所以,专题化、问题化的课程总体上更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然而,仅仅在课程内容上具有“问题意识”,还不足以保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教学实践也表明,部门化的选修课程也的确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这同学生、教师、管理等因素也有直接关系,但如前所述,偶然性和主观性因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合主动学习的学习对象并不必然引起切实的主动学习和有效的主动学习。为此,我们的课程改革思路是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往前推进一步,以一种沉浸式的,或者说“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共同实践的方式,利用教师对相关问题的主动学习动机和知识建构经验,为学生提供参考。简单讲,教师除了传达必要的体系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共同的学习研究实践中传达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比于一般的经验交流,沉浸式体验教学所传达的经验是在相似背景、相似处境、相似语言中的,是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的。结合国外选修课的成功经验以及当代教育理论,启发我们设计一种沉浸式的课程融合模式。具体讲这种模式包含三个步骤,第一,设计部门化、领域化、问题化的教学内容;第二,由教师赋予学生一种特殊的身份或任务;第三;教师引导、伴随学生完成身份或任务要求的相关体验。按照这种思路,我们能用一门选修课的课时涵盖多门选修课的重要信息,并通过“问题化”和“体验式”的课程设计,有效地实现多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三、模拟毕业论文设计的沉浸式课程融合实践———以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大三下期为例

以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大三下期专业选修课为例。由于政法大学之中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几乎人人参与,再加上考研复习等因素,大三下期专业选修课教学效果尤其不好。在此背景下,笔者将自己承担的《法哲学》设计成一门融合多门选修课内容,并且强调学生沉浸式体验的专业选修课。具体方案如下:首先,专业选修课《法哲学》不再按照法理学法哲学教科书,总体性地讲授从古希腊到当代的主要法哲学思想,而是按照每一到两年选择一个法哲学专题。我们已经开设的课程专题是正义专题和人权专题。这些问题的现实性很强,同时也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能够较好地兼顾学生的概念认知和叙事认知,并且很容易拓展开来同其他学科相联系。其次,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平均水平不高,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论文写作经验的现实情况,我们选择融合的课程主要是工具性选修课《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以及口才、礼仪类实践选修课。最后,我们设计沉浸式体验,要求学生扮演教师科研合作者的角色,一起完成以课程专题为对象的论文提纲。教师在介绍某领域的现实问题和理论研究现状之后,便会基于自己对本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两三个有待深入讨论的话题。随后,教师将引导学生就某个具体的问题寻找理论支撑,并且练习使用图书和文献检索系统。学生将阅读并整理自己分配到的资料检索任务,并且通过类似课题组会的方式在班级中分享笔记、心得和观点。在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补充和启发之后,每个同学将再次通过文献研究和理论反思得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观点和论证。此时,教师和学生的论文都已经部分成型,课堂上将再次组织类似开题报告式的答辩会。就论文的架构、格式和学术规范进行讨论和修改。教师本人也就讨论内容撰写一篇学术论文,并把写作的过程和写作时的思路,包括资料收集,专家咨询等步骤,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可见,本门课程实际上引导学生把论文从开题到答辩的整个过程,都经历了一遍。所以我们也把本门课程称为“以毕业设计为核心”的沉浸式体验。该课程的特点在于,首先,该课程基本包含了《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选修课的关键内容。由于改革周期较短,我们还不能量化本课程改革对毕业论文质量造成的影响。但学生和其他任课老师都一致认为《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工具选修课,只不过由于学生已经修满学分所以通常放弃。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融合进《法哲学》课程至少就具有了某种形式上的必要性。此外,借学生发言、答辩的机会,让他们有类似面试、演讲经历,以便使学生正视自己的问题,据此有针对地准备毕业、升学和就业。总之,以本校为例,改革后的《法哲学》课程至少能为学生节省40个学时,大幅度地提升了知识密度。其次,该课程虽然弱化了法哲学体系性知识的传输,但却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更加符合知识建构的要求。据学生反馈,在此授课形式下,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哲学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对诸多冲突的理论的印象也远比平日深刻。有不少学生甚至表示,在平时读书上网的过程中,常常就某个现象和观点联想到分配正义或人权研究。最为直接的影响在于,16、17级哲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均有2位以上同学选择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在《法哲学》选修课上提交的论文提纲,并且实际成果也完整、规范。可以说,改革后的《法哲学》课程大幅度地提升了知识转化的效率。所以,结合知识密度和转化效率两方面看,沉浸式的选修课融合思路值得认真对待。

四、沉浸式融合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沉浸式课程融合在课堂氛围、参与程度和学生反馈几个方面都有不错的效果,但这种教学方式同样也存在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沉浸式融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该课程设计对教师额外提出了两个要求。首先,问题导向的课程选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多门课程的内容,需要教师将讲授内容吃透,才能真正凝练出好的问题。比方说“分配正义”专题,需要教师对哲学伦理学、法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乃至集体心理学都有所涉猎,此外还需要准备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礼仪口才等方面的教程。再比方说接下来我们拟开发的“人权的哲学基础”专题,准备让学生模拟“人权法庭”以及“人权理事会议”。此课程也要求教师要对主体哲学、权利哲学、国际法等领域有所研究。显然,此类课程的设计远比参考现成教材撰写教案复杂。其次,沉浸体验式教学是高度灵活和自由的,但同时也要求教师有更强的课堂调节和掌控能力,以防止节奏拖沓,或者偏离讨论主题等状况的发生。第二,专业选修课的沉浸式课程融合并非立竿见影的改革手段,而是系统工程,有赖于高质量的主干课教学,以及其他培养方案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融合课程之中表现出色的是那些已经建立起自己知识体系的学生。如果专业必修课学习效果一般,则即便教师对论文的全过程身体力行地引导展示,同学们仍然很难提出有效的、学术化的问题,也就更谈不上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逻辑、有说服力的观点。所以,扎实的专业必修课教学仍然是我们专业选修课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第三,融合课程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信息传递和转化的效率,强化供给,从而减少学生课时负担。但什么样的课程能够算作有效的课程融合,学分如何给,是简单的课程分数相加,还是系数相加?融合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等同于多门课程之和?凭借当前有限的实践经验,以上问题都无法得到准确的回答。因此,融合课程想要得到学校学分的认可,尚需更科学的论证和设计。

五、结语

综上可见,一方面沉浸式的课程融合改革在理论上似乎大有可为,另一方面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上也还非常不成熟,并且存在教学管理和学生工作上的一些疏漏。不过我们改革的意愿非常明确,壁垒森严的专业学科教学模式离复杂的社会问题越来越远,一成不变的师生身份认同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了学习效率。面对互联网思维、用户体验导向、成本收益计算、传播效率等新时代的新命题、新思路和新方法,高等教育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可以说,沉浸式的课程融合改革正是在此背景之下的一种积极探索,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杨远芬,郭元锋.“大四现象”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170-171.

[2]党亭军,张玉琴.地方高校“大四现象”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9(5):150-152.

[3]林同.大学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0(7):193-198.

[4]熊匡汉.关于大学选修课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6(6):51-54.

[5]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04):100-103,128.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6

1.研究现状

纵观以往文献,目前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观念层面的问题,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教师定位不准,投入不够;学生没有正确的态度。二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教学目标设置不切合实际;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教学环节烦琐,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三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选题大而空,学生写作能力、文献检索能力、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缺乏,论文写作不规范等。基于上述问题,学者们探索并探讨了多元化模式教学和当前网络语境下毕业论文指导方式的变革路径。可见,既有研究对毕业论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表象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对于我们认清毕业论文教学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经过梳理发现相关文献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现有文献的研究路径呈现单一化趋势,要么仅从制度层面来谈其弊端,要么只就教学过程来谈其问题,少数文献能兼顾两方面来分析但因没有明确的厘清而陷入混为一谈的尴尬境地,均难以廊清毕业论文现状的全貌。

2.研究思路

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考虑到毕业论文教学不同于一般课堂教学(主要为线下面对面授课方式),具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特点,为解决目前公共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空泛、缺乏实践、内容空洞、缺乏创新等主要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精神,拟引入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来探索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论文教学的思路。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建构主义理论重新界定了学习的含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做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提出的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在以下的研究中,拟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通过近五年457篇毕业论文文本的分析,揭示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制度设计和现实问题,找出其机制弊端和人为影响因素,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提出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使本科毕业论文发挥它应有的检验和考评作用。

二、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1)时间安排极不合理。

按学校教学规划的规定,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而毕业论文执行阶段的重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和论文撰写)实际上是在第八学期(大四的春季)进行的。这一时间安排与大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等重大抉择时间发生严重冲突,直接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疲于应付,流于形式。许多学生选题阶段尚能认真对待,选题新颖、提纲思路清晰,很有希望完成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可是到了大四春季学期由于紧张繁忙的实习和就业就会大打折扣、敷衍了事。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据统计,从2009届至今,平均每届都有接近5%的本科毕业生由于精力投入不足导致好的选题最终以成绩不佳而遗憾收官。

(2)导师指定、专属及考核制度存在弊端。

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现行的毕业论文设计实行的是导师指定和专属制度,一个指导教师指导哪些学生一般实行平均分配制,即按照某专业毕业人数和系教师人数来平均分配。在实际运行中主要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学生没有选择指导教师的自主权,即使选题的研究领域超出了导师的专业范围也要服从导师的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导致被动应付;另一方面,教师不敢“越权”指导其他学生,以免影响人际关系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学校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目前还仅停留在数量阶段,导师工作量的核定只考虑所指导的学生数量,至于指导过程和质量如何却没有明确的指标和细则。而毕业论文教学由于周期较长、与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一致等原因,主要以线上指导为主,这间接导致一部分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教学,马虎从事,个别教师甚至平时对学生根本不闻不问,等到学生毕业实习返校后再集中对论文进行一次指导就定稿参加答辩了,结果不言而喻。

(3)评审制度和答辩制度存在严重的“走过场”现象。

评审制度和答辩制度是为毕业论文质量把关的重要环节,本应在毕业论文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现状来看,评审过程和答辩过程都有形同虚设之嫌,历年来毕业生毕业论文水平逐渐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却几乎没有学生不通过论文答辩,也没有学生因论文质量不合格而推迟毕业。

2.教学实施现状及问题

(1)选题比较契合时代的热点和焦点,但缺乏创新性。

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思维敏捷,关注社会新生事物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时展的脉搏。以广东海洋大学公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我们统计了2009-2014届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领域和主题基本上契合了大学生的身份特点以及所学专业与时代热点相结合的特点。根据统计,2009-2014届毕业论文选题的热点领域涵盖了公共文化、三农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城市社区管理、高校管理、公共交通、政府管理和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选题视野开阔,范围广,这正好反映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视角优势。从近五年毕业论文选题关注点的变化来看,与时展的特点也是遥相呼应的。2009-2011期间,选题热点主要集中在政府管理、高校管理和三农问题上,危机管理仍然有相当的关注度,而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后续阶段;2012年以后,虽然高校管理和政府管理还有一定的热度,但大学生对社区管理(包括城市和农村)、公共交通与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问题以及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关注度大大提升,而这也正是现阶段中国社会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可见,在毕业论文的选题阶段,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现实热点、焦点问题相结合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选题只是人云亦云,或者是照搬别人的观点和看法,或者是依样画葫芦,换汤不换药,缺乏自己的思考,缺乏创新性。历届选题领域宽广,热点频出,几乎可以做到“一人一题”,可最终具有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论文数量却寥寥无几,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存在大量的模仿甚至抄袭而缺乏创新性。

(2)研究环节上,普遍忽视开题报告和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环节一般分为定题-开题报告-初稿-中期报告-终稿-答辩这六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特定任务和必要性,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开始阶段作为整个研究工作的起点将为后面的环节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实施状况却不容乐观。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学生对研究的开始阶段不太重视,一些学生和指导教师甚至对选题阶段马虎了事,在没有查阅足够文献的基础上草率确定选题,如个别小组就是在一周内确定选题的;此外,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忽视开题报告和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从历届的毕业论文指导来看,几乎都是跳过开题报告环节直接进入论文写作过程的,前期的资料搜集工作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全凭学生自由掌握,导致相当多学生完成的初稿内容空洞、言之无物、不知所云,后期即使努力修补完善,最终也是事倍功半。

(3)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偏少且统计分析技术欠佳。

就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而言,是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政策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等科学方法,培养能在政府机关等公共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从历届毕业论文的写作来看,学生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能力特别是对实证分析技术的驾驭还很不足,为此,我们统计了2009-2014届毕业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情况。历届毕业论文中理论研究居多而实证研究偏少,2009-2011届毕业学生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的仅为10%-20%,此后在2012届、2013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即使是在最高的2013届其比例也没有过半,而2014届又大幅下降至28.3%,实证研究缺乏也是毕业论文生搬硬套,缺乏创新性的原因之一。2012届以来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计划中增设了“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技术”课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其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呢?我们以2012-2014届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的毕业论文为样本,从方法介绍、问卷设计、问卷分析三大方面来进行说明。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技术有一定的掌握,问卷设计比较规范,占比90%以上;但方法介绍方面有至少三成的论文存在无介绍或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只简单介绍了调查概况,并未说明问卷的发放、内容、样本特征等重要信息;有的甚至只提到了问卷调查这几个字,关于调查的相关信息只字未提。还有一些对方法的称呼不科学,如将问卷法称为数据统计法,将文献法称为文献调查法、资料收集法,以为使用了二次数据的就是定量分析方法等等;而问卷分析方面则有40%以上的论文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问卷资料利用不充分导致分析不够深入。可见,学生对统计分析技术的驾驭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研究质量上,整体有所提升但精品匮乏。

历年来毕业论文饱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论文质量低下,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统计数据表明:2009-2014届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整体还算不错,良好和中等的比率之和约占九成稍强,特别是2014届本科生的研究质量有所提升,良好率接近75%,优秀率达到6%,是历届中最高的。但即便如此,历届中优秀毕业论文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2009-2013年间优秀率均不足5%,精品匮乏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不大,多数学生只局限于为毕业而完成论文,缺乏开拓和创新思维,也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毕业论文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三、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措施

1.建立新的毕业论文时间进度安排制度

我们以“提前毕业论文初始时间,延长毕业论文设计周期”作为立足点,提出“建构式”教学模式,即致力于为学生创设毕业论文设计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自主达成意义建构,以便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教学活动。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为毕业论文实践活动创设情境,学生在大三秋季学期就进入毕业论文教学的引导阶段。拟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开学初应由本专业教师对所有学生介绍毕业设计的意义、执行流程、选题、如何开展等大致情况,并特别强调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标准及淘汰制度,使学生初步了解毕业论文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将一些功能相似的论文教学和实习实训与毕业论文实践环节整合起来,前后衔接,相互贯通。如学校文科专业在大四的毕业论文综合性实践教学之前,安排了大三秋季的专业论文和春季的专业调研等“预演预练”环节,但它们基本上孤立开展,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既徒增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没有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真可谓是事倍功半。因此可将专业论文与专业调研整合,时间整合延长为四周(原来各为二周),内容整合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论文的撰写(改变专业论文为纯写作,专业调研为纯调研的现状,结果整合专业论文与调研报告合二为一)。通过前期的实践环节练习,实际上已为学生创设了毕业论文实践的情境。其次,在前期了解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形成毕业论文实践的意义建构,学生在大三春季学期进入选题和文献查阅阶段。这一阶段分两部分进行:前半学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感兴趣的研究领域或方面,写一份总结报告或心得体会,这部分教师可不参与,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半学期由学生进行选题明确化,自行提出具体的题目和思路,这部分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评价其重要性、创新性、可行性。期间,教师应努力创造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如提供信息检索方法、组织讨论、发起会话,协作完成选题阶段的意义建构。第三,学生在大三暑假和大四的秋季学期进入资料收集和初稿撰写阶段。经过了缜密的选题阶段及各种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能力又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一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鼓励学生展开调研活动,增进对选题的了解和认识,获取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而调研活动在校内一般难以展开(有关大学生问题的选题除外),因此安排在暑假进行;另一方面督促学生及时整理资料、总结提炼,得到满意的研究结果,学期末完成初稿。最后,学生在大四春季学期完成论文定稿和答辩环节。在紧张繁忙的就业、考研之际,学生只需完成论文的修改定稿,做好答辩的相关事宜。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顾问”的新导师制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必须变革导师专属和决定制度,变教师“教练”角色为“顾问”角色,在整个论文实践教学周期要重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到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应始终由学生自主达成意义建构。首先在选题前半部分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找到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接下来根据学生大致的研究领域可指定1-2名导师作为顾问提供咨询和帮助,教师的任务是尽可能创设有利的学习环境,协助、促进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实践活动,如共享信息检索方法,组织选题讨论会,提供调研方法指导等。

3.建立严格的评审和答辩淘汰机制

一方面要制定精确的评价标准,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现行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评价指标多为定性指标,执行弹性大,应增加精细化的定量指标。另一方面要佐以严格的答辩淘汰机制,如广东海洋大学设置了二次答辩机制,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淘汰机制,关键是不能形式化,对于二次答辩不能达标者,一定要予以淘汰或相应的惩罚。

4.开展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模块建设

一方面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结构,使之更为优化合理,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广东海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现有体系中社会调查方法技术课程的学时仅为48个,理论和实验各为24个,但事实上这门课程应用性很强,可加大学时量至54个,同时增加实验课的比重,从而更好地训练学生应用社会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要大力开展实践型课程模块,除了传统的理论讲授和实验训练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如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调查小分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定期调查活动,通过选题-收集资料-上机录入资料-分析资料的多次情景演练,在意义建构的同时应用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最终的毕业论文综合考核中也会大显身手。

5.加大对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监控和质量考核

一方面要加大对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监控,对于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中期报告以及答辩过程都要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如可规定线下指导的次数和具体操作方式、重要环节的指导标准等;另一方面将指导数量与质量结合进行全面考核,并作为教师工作量的计算依据。要建立科学的毕业论文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细化定量考核指标,结合学生评价对相关教学环节进行质量考核,改变以往教师为权威主导、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6.积极构建师生良好互动的毕业论文教学网络平台载体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模式

一引言

随着对工程教育重视程度、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参与、接受工程教育的总人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但在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与其他许多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随着城镇市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强国必先强教”,为此,教育部提出《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应用型本科是为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满足市场建设中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广大企事业单位对第一线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现代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而开设的本科专业。其宗旨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这对于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究其本质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上手快,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从培养模式上看,突出“应用”主旨,据此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因此,应用型本科生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有企业的配合,与实际生产接轨,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进而根据实际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应用型本科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在实践环节中也更注重强调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来提升自学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适应社会、行业的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人才市场来说,用人单位也迫切需要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2]。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的总结检查,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设计能力的一次综合性检验,是本科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学生只有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与实习,经考试、考查及格后始可进行。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及格才能毕业。通过本科毕业设计,学生进一步了解行业、深入实践、完成设计或撰写论文等诸多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毕业设计还可以使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将就某一课题检索相关文献,熟悉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他人的研究思路及方案,学会运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在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扩大、加深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自己的研究方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夯实基础。与普通本科生毕业设计有区别的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大学阶段的一次作业,更是深化、拓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对学生自学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检验。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与文科的毕业论文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构架除了论文之外,还应包含设计方案论证、重要部件的设计计算等,体现形式也不只是论文,还应包括体现设计者思路的图纸等资料。我们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为例。随着应用技术的发展、设计理念的更新,各大高校对机械毕业设计的内容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在2000年左右,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毕业设计图纸+说明书(毕业论文),其中图纸更多是手绘或简单的CAD二维图。2005年以后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新的要求,结合工厂需求加入了三维建模设计、装配仿真、运动模拟、结构优化等内容。其毕业设计材料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毕业设计图纸(三维模型+CAD二维图)+设计说明书(论文)。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83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数量数目急剧增多,但同时也面临教育资源分配到人的减少,由扩招引发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并导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压力下,本科毕业设计被不同程度地削弱。毕业设计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极大降低,毕业设计脱离工程实际,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贡献相当有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更为了完善和充实应用技术型教育培养中对毕业设计的要求,其它高校也进行了一些关于毕业设计方面的研究,如广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等进行了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3-5],合肥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进行了毕业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6-9]。我校正处于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阶段,对毕业设计培养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现就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如下一些问题。1.选题与工程实际的契合度较低。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与实际生产接轨,让学生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对本专业的需求,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而目前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为理论课学习中选出的题目,与现实生产的技术发展有脱节现象,有些题目甚至非常陈旧,实用性相对较低。这不利于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2.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自主设计的自由度较低。目前仍沿用的做法是:老师给定设计题目后,学生基本按照老师的思路确定方案,进行设计。学生并没有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自主设计的自由度较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3.结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条件欠缺。毕业设计活动受到经费及时间的限制,无法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企业、实验场所等环境,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需要的教学环境和条件的缺失,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外从指导教师角度看,虽然本专业方向的老师都在企业从事过相关方面的工作,但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还需增强。4.学生毕业设计中所需掌握的知识体系不完善。目前学生所做的毕业设计题目集中在结构设计,所应运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等方面,对控制方面的知识点几乎没有涉及。原因之一是指导老师掌握的知识偏向与设计制造,对控制掌握不多;其二是毕业设计题目的来源更多源于老师熟悉的领域。因此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运用的知识不能更好地构成完整的体系。5.严格的教学过程监控体系还有待完善。毕业设计涉及的环节很多,目前对某些环节的过程控制还不到位,无法真正保证设计质量。

三毕业设计模式探索

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并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贯彻执行。

(一)做好选题工作

1.加强资格审核。选题截止日期前,所有未修完课程学分(不含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学期应开设课程学分)累计达15学分及以上者,需提交书面申请并经专业导师、专业所属系审核通过后方能进入毕业设计环节。2.严格导师遴选。专业系配备了工程实践和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鼓励组建指导老师团队,以较大的题目由多个学生选题设计。题目所需知识点不但包括机械设计制造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控制方面如液压与气压传动、电气控制等方面的知识点,这样既能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协调能力,实现综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的三个专业均推进双导师制,即校内和行业企业教师联合指导(校内指导教师为主),行业企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中级(含)以上职称,并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行业一线从业经历、行业从业资格。3.提升课题质量。严把课题质量。毕业设计题目应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并尽可能地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题目的范围和深度应符合本科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际情况,并尽可能反映现代科技发展水平,并且应涵盖毕业设计所需的所有项目,如计算、图纸、零部件加工工序及论文等。课题类型以工程设计、产品开发为主,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0%,课题来源于工程实践、研究项目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85%。以“产教融合、校企联合、跨专业协作”为抓手,突出“真题真做”。为了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题目与工程实际的契合度,我们让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由学校与企业联合指导,从企业寻找题目。严格执行选题院系两级审核制度,严格审查课题的规范性、符合度、类型、来源等,重复课题原则上不超过两届,且应有所创新。学生自拟的题目须经指导教师认可,专业负责人审核,学院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4.丰富课题形式。选题一人一题,实行教师指导性命题与学生自由选题、自主命题相结合,鼓励学生结合与专业密切相关的部级、省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高水平学科竞赛项目、“赛课计划”、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成果及就业单位实际情况自行拟定题目。5.加强宣传指导。各专业要召开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指导教师要介绍题目来源、工作内容及要求等,供学生选题参考。

(二)加强设计环节管理

1.规范任务书。毕业设计任务书应提供详细的设计参数或原始资料,明确设计内容及设计要求,指定的参考文献应与课题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尽量提供近三年的文献。2.做好开题工作。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审定学生的总体方案和工作计划,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析解决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认真签署完整、详实的指导意见。3.加强过程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过程指导和管理,对学生的指导可采用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每周指导时间不得少于2次,并认真填写指导记录。校企联合毕业设计要做好企业导师学生指导工作,形成固定的会议制度,每次企业导师见面交流指导,请做好见面交流指导会议记录(附件6)。4.严抓过程管理。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做好考勤记录,学生请假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办理,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考勤纳入评语和成绩中。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术道德行为负有监督责任,应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必要时可取消其答辩资格。指导教师应坚守岗位,不得随意出差。确因工作需要出差时,必须经主管院长批准,出差时间超过5天及以上,应委派水平相当的教师指导。5.加强工作检查(1)检查内容包括纪律,设计进度,完成质量。(2)在开题阶段、设计阶段和答辩前进行多次检查与指导老师自查。(3)各系应加强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并做好原始管理记录。(4)对于严重不遵守纪律,设计进度滞后,完成质量较差的同学将进行警告,整改后改善不明显的将延迟答辩时间,直至最终取消毕业设计资格。(5)专业系将不定期对毕业设计进行抽查。6.创造有效的学习环境场所,提供经费保障。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体系基地,让学生走进企业,以企业为主战场;以学校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契机,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性研究。

(三)严把答辩质量关

1.做好预答辩工作。学生参加预答辩时需提交毕业论文初稿及形式审查表,专业系组成的预答辩小组对初稿形式及质量进行初审。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质量,将学校毕业设计规范进行梳理,整理出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审查的76个关键点,首先要求学生自查,然后由指导教师与评语教师进行审查,凡达到3项及以上审查点存在严重问题的论文,将要求学生整改,并将论文将纳入延迟答辩环节。预答辩达不到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不准进入正常答辩。2.严肃答辩工作。采用按分组交叉实施的方式进行,避免指导教师影响成绩评定。在毕业设计答辩之前,由答辩组对答辩学生进行成果检查,毕业设计成果达不到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的学生,直接进入毕业设计延迟答辩环节,对继续完善毕业设计成果。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过程中,客观公正给予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能为了提升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放弃了毕业设计质量要求的基本原则,做到“工作不缩水、质量不放水”。毕业设计总评成绩为优秀与不及格的论文,全部由答辩组进行重新审查,对有异议的论文进行修订成绩,以便各答辩组在成绩评定标准上,尽量减小差异性。3.规范答辩流程(1)毕业答辩采取各答辩小组间交叉评审与答辩,毕业答辩前,各系安排详细交叉答辩分组表。(2)对答辩成绩有异议者,可以向答辩委员会提出申诉,由答辩委员会最终审定毕业设计答辩成绩。3.严格成绩评定(1)总成绩权重:指导教师40%、评阅教师20%和答辩小组40%。(2)在第二阶段(设计环节)若有不合格的情况,则该同学的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以不及格计。3.加强诚信检查。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提交论文定稿时进行,并将报告提供给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答辩小组和相关管理人员查阅,无报告或重复率超标的不能参加答辩。

(四)重视资料归档及总结工作

1.完善资料归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全部资料(含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设计说明书或论文、图纸、磁盘、指导教师和交叉评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成绩及评语、答辩记录以及其他支撑材料)经专业系检查合格后,交学院统一归档,学院将安排教学督导对教学资料进行抽查。2.做好工作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结束后,各系(中心)应做好工作总结,写出书面总结材料并于答辩结束后一周内送教务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将作为对各系的教学工作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四结束语

按照提出的解决思路及措施,在毕业设计中贯彻执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研究地位,采用自主探究式设计、专题研究设计等方法,使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牢固更全面;构建了合理的过程监控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既能使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也便于指导老师进行最终成绩评定。这些在毕业设计资料的规范性及答辩质量上表现得尤其明显。20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总人数146人,优秀人数8人,良好人数41人,不及格人数7人。优秀率偏低,不及格人数中,5人属于降级生,2015级不及格学生只有2人,不到2%,不及格率属正常范围。从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上看,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基本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学校论文的写作规范要求,围绕任务展开工作,能够基本做到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数据详实,达到了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魏中林.面向2035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J].高教探索,2019,11:5-8.

[2]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全面质量管理[J].高教探索,2006,4:62-64.

[3]徐莉莉,赵升吨,王朝晖,等.卓越工程师培养中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保证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工教育,2012(16):25-27.

[4]王丽娜.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现代化,2017,28:91-93.

[5]刘朋,向立明,姚鹏华.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分析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45):207-209.

[6]张孝远,吴杰.电气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实验实践教学,2014,14:197-198.

[7]王殊凤,王颖.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毕业设计教学设计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122-123.

[8]任晓明,刘军.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实验实践教学,2014,36:161-162.

设计思路论文范文8

一、开题报告与学位论文写作的基础性工作

1.选题方向与题目

论文选题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研究基础、研究能力和研究兴趣。所选的研究课题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具有重要性。学位论文选题要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定要是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而又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能解决理论问题以推动学科发展,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多种效益,这样的问题当然就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具有创新性。学位论文课题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产生的新问题,以及前人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推动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应用创新,因此,论文选题可以是完善或创新理论与方法,也可以是拓展现有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三是具有学术性。论文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是一个学术问题,才有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四是具有可行性。论文选题要求在科学上成立并可以探究,符合发展趋势,并有一定宽度,可分解,能循序渐进,可以深入研究。在选题方向确定后,拟定具体的题目就非常重要了。论文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可谓“千言万语第一句话”。拟定题目时要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体现专业性,符合本学科专业的学术要求和规范。二是要有问题意识,有针对性,从题目表述就可以看出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三是题目大小要适度,表述简洁、无歧义。一般采取中性表达,文题相对。字数一般在25个字左右,最好不要超过30个字。

2.文献选择与阅读

围绕研究方向领域或关键词选择文献,所选文献要尽量权威和前沿,特别是近五年的同类研究文献,要尽量“一网打尽”。与此同时,要对文献进行编排处理,并严格按文献著录格式标明文献出处。文献选定后就要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文献,熟悉了解本研究领域国内外主流期刊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问题。一是论文所研究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是否重要?为什么重要?二是论文中用到哪些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手段足以解决所提出的科学问题吗?三是论文中是否有创新的思想?是否使用了新的研究手段?四是论文产生了新的结论或概念吗?论文的数据是否能够支持这些结论或概念?在此基础上,尽量整理出系统的文献综述,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以实现“更加熟悉前沿研究、有效提高写作能力和形成物化成果”等多种目的。同时,通过多看文献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精炼的语言词汇。文献阅读一般包括精读(基础文献、经典文献)和泛读(知识点、跨学科文献)两个层面。对重点文献、经典文献要精读,而且要进行解释、评论和分析。

3.研究内容与提纲

第一,与专业相关。这是研究生论文选题和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过毕业答辩的基本前提。第二,与兴趣相关。论文选题既要与兴趣相关,也要与自己未来的发展相关。“题对一生荣”。如果今后从事学术研究,就要选定较为长远的研究领域,深入持久地做下去,持之以恒,逐步培养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兴趣。第三,适当跨学科研究。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来研究本学科专业的问题,常常能产生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不仅体现了创新,而且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在研究生学习期间要注重学术交流,请教不同专业的同行,善于从多角度来思考所研究的问题。

4.研究思路与方法

在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前,要在充分查阅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权威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研究对象,尽可能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事实上,任何理论的创新归根结底都是方法的创新。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定性和规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特点与本质。在此基础上,借助数理工具,建立分析模型,推演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对所要研究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就要努力去构建一个创新的研究思路,设计一个创新的技术路线,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或借用,就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找到课题的创新点。

二、开题报告的文本格式与报告重点

《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要表述的主要内容有:一是论文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要重点报告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题价值与意义,重点讲你要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是什么;二是研究内容与方法,重点讲你研究的主要内容、思路、方法、重点与创新点是什么;三是研究基础与困难,重点讲你的研究准备工作情况和存在的困难与疑惑有哪些,希望得到参加开题报告评议专家的哪些指导。

三、学位论文的写作要求

研究生学位论文特别强调和突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重点谈一下学位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学术纪律要求。

1.基本要求

第一,观点明确。观点明确是学位论文写作成功的基础。学位论文一般运用演绎法,先提出(归纳)创新点(或观点或结论),然后演绎分析。虽然不特别强调观点“正确”,但在观点的描述上应力求做到条理清楚,语言简单、平实、明确、直接,容易理解,能正确、准确地使用语言。第二,论证充分。论证充分是学位论文写作成功的前提。所谓论证充分,就是论文所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要具有说服力。胡适先生有两句名言,第一句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第二句是“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如果能做到这两句话,你的论证就是严谨的、科学的。第三,逻辑清晰。逻辑清晰是学位论文成功的保障。要求论文的框架结构体系比较完整,逻辑清晰。在写作前,要根据论文的研究框架和体系仔细推敲论文的二级大纲,在正式写作时要细化论文的三级提纲,确保论文的逻辑框架与研究思路保持一致。第四,行文规范。行文规范是学位论文写作成功的底线。注重学术规范,讲究行文格式,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要做到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