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制度变革下的室内坐具发展研究

建筑制度变革下的室内坐具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基于近代广东地区建筑制度变革的角度作为研究视野的切入点,并立足时代背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层面,进行阐述室内坐具与建筑空间的关系。从传统木构建筑发展角度来看,室内坐具形制是建筑形制的缩影。文章将从建筑制度变革的维度探讨室内坐具形制的演变,并对传统室内建筑空间中的坐具文化进行梳理,进而对室内坐具近代化转型进行探讨,进一步阐述时代变迁中物质文明演变,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广东地区;建筑制度;室内空间;坐具形制;物质文明

1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制与建筑空间礼制文化的关系

1.1室内坐具是社会礼制文化发展的产物。坐具作为中国礼制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的产物,其有着相当严格的使用制度。就先秦来说,周代就有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不同名分的人需要根据各自的地位来规范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周代对于各个朝代器物的使用、秩序的建立有着深远的影响。先贤思想家孔子根据周代的礼乐制度撰写了《周礼》、《仪礼》、《礼记》等著作,这些著作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被经学家注入新的含义,以此用于规范各自朝代中不同阶层的社会生活。因此周朝在一定意义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的礼制文化,这让器具的使用、营造、装饰有了特殊的意义,可以说中国坐具的发展是伴随着礼制文化的演变,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坐具中的礼制文化现象做出总结。

1.2建筑空间中的礼制文化对室内坐具形制的影响。探讨岭南地区室内坐具与建筑空间关系的同时,还需对室内坐具的时代风格做出分析。近代广东地区是室内坐具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潮汕地区宗族祠堂中坐具的造型和摆放位置都蕴含着传统空间秩序。从传统建筑空间中的高低椅坐礼来看,其诠释了空间中权利“在场”的礼仪文化。例如,在《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的《莺命童吃饭写书寄生》插图中,描绘了用坐具高低关系来彰显身份地位的不同,童侍坐在低于?杌的坐具之上,饭菜置于带托泥圆形高束腰圆?,崔莺莺坐于另一张带托泥圆形高束腰圆?上研磨书写,其礼仪规范造就了近代坐具在使用功能之外的象征文化符号。此外,近代广东地区建筑空间关系的变化对室内坐具设计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在近代社会建筑空间中往往通过器物来营造等第关系,例如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也在其著作《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指出,自周代以来屏风就是汉族传统礼制的象征,并且通过屏风和坐具的结合树立起中国古代室内建筑空间的礼仪与秩序。因此,通过研究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制与建筑空间礼制文化的关系,对坐具中的文化现象做出展望。

2近代广东地区建筑制度变革对室内坐具发展的影响

2.1建筑制度的变革促进室内坐具商品化。我国近代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促进了社会意识形态转变以及近代建筑制度的变革,广东地区建筑制度的变革并非仅仅趋向于样式风格的变化,而是形成一种系统又多元的商品经济模式,并延伸到空间内部中。建筑制度的变革是以其外向型经济格局为前提,促进建筑活动中各要素商品化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们的目光逐渐深入到建筑内部环境和功能器物中,并促其商品化活动的展开。另外,室内坐具作为建筑内部功能器物存在,依附于建筑空间风格发生相应变化,形成当时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心理的直接反映。在近代广东地区殖民文化的影响下,设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开始认知,人们逐渐对空间内部功能器物进行技术与艺术的综合设计,促使室内坐具作为单独的手工艺设计门类从建筑空间礼制文化象征的角色中分离出来。此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制度的变化并非单一趋向于样式风格的视觉变化,而且还导致了建筑空间的商品化,又延伸出空间器物商品化模式,并划分出功能与形式以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的产业化模式也由此开始形成雏形。

2.2建筑制度的变革促进室内坐具产业化。我国传统室内空间发展之初主要依附于建筑内部的界面装饰、家具、艺术品陈设来实现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坐具在传统室内空间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建筑空间中的功能器物,又是空间礼仪秩序的象征。近代广东地区建筑设计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影响,设计的概念从懵懂到熟知,随着改革开放,室内以坐具为代表的木作逐步归类为家具设计领域,设计理念也由传统的二维模式转变为现代的三维模式,并从建筑内部空间的功能器物角色中独立出来,作为单独的设计门类。不难看出,建筑行业制度的变革对建筑内部空间装饰与室内家具类型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对建筑外观的关注转移到室内的功能器物上,逐渐带动家具设计行业的兴起。近代广东地区借助自身“得风气之先”的环境优势,大批量生产满足人们需求的坐具类型,并进行出口贸易,坐具在家具设计行业中逐渐走向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3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制的近代化演变

3.1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风格西方化。中国坐具受到西方坐具形制影响是在18世纪末的乾隆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器物进入中国,从而为坐具的形制发展开拓了新的风格,在当时广东沿海地区已成为中西合璧样式坐具的主要生产地。西方设计思想传播下的广东地区在一定意义上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最初的西方样式,近代室内坐具不能单纯地从自身发展的维度去看待其文化的变迁,我们更不能孤立地从坐具本身来研究一个时代赋予其形制的特征。因此,在研究传统室内坐具近代化演变的同时,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物质文明的演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西式设计思想和设计风格与岭南传统文化所能提供的参照有很大不同,它提供的是一种现代性的形象,而同建筑相比,室内坐具为适应空间环境更新频率较快,对潮流把握更为敏感,形成这一社会阶段人们意识形态视觉化的集中体现,从而揭示了中西文化融合中消化与吸收、同化与顺应的历史现象。

3.2近代广东地区室内坐具形式多元化。广东地区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开放通商口岸的地区,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设计思潮的融入使建筑空间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发展态势,以传统木构建筑发展角度来看,座椅是建筑的缩影,因此室内坐具形制也经历了逐步的演变。从广东地区近代室内坐具形制来看,由于受殖民环境影响,坐具形式在岭南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传统结构中融合西式元素,构成中西结合的坐具形式。以广州为中心的通商口岸,生产中西合璧款式的室内坐具成为当时家具手工业的主力军。此外,近代广东地区较早受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在设计领域开始学习西式的科学与技术。这一时期坐具在形制上虽留有清式的风格,但在装饰和造型上却发展出了一种西方化的装饰韵味,例如百结纹扶手椅、嵌瓷靠背扶手椅、卷书式靠背椅、瓜果纹圈背椅等等如图1、2、3、4所示。从而看出,西方近代思想的传播影响着近代建筑空间发展,并引领着传统室内坐具向现代设计起航。

4总结

本文从建筑学、图像学、考据学等不同学科进行交叉研究,以广东地区近代建筑制度变革对坐具设计的影响作为研究视野的切入点,并立足时代背景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层面,阐述了在建筑制度变革下室内坐具形制的发展与演变。运用“历时”与“共时”的方法,将建筑空间与室内坐具的关系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为目前广东地区建筑空间与室内坐具的发展提供更为明确的参照。

作者:温宏岩 单位: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