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向度的保暖服装设计

产品向度的保暖服装设计

摘要:如何将冬季穿着的保暖服装作为产品来考量,其防寒功能、材料成本和发展方向是保暖服装从业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探索了保暖服装的设计趋势。

关键词:产品向度;服装设计;保暖防寒功能;保暖材料

作为人类的“第二张皮肤”,服装从诞生之初,就既注重功能性,也注重艺术性。作为消费品概念层面的服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市场、成本、效益是应考虑的首要因素,而艺术、风格、质量、环保等因素则服务于产品的效益实现。服装产品是满足人们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载体,是日常起居的消费品。[1]作为消费品,服装产品的设计应突出商业的人性化、合理性和大众性。

1保暖服装防寒功能设计

作为商业化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服装的保暖防寒功能。对于冬季穿着的服装,其保暖原理实际上就是降低导热率,减少热对流,或者采用具有热辐射的材料。降低导热率,就要使保暖服装的防寒功能最大化,需要寻找到导热率最低的服装材料。而在棉、丝、羊毛等服装材料,以及空气、水、木板等材料中,空气的导热率最低,并且重量也最轻。因此,使空气成为服装材料并且不流失,也就是通过使服装内蕴含不流动的空气,是使服装保暖的重要手段。减少热对流,则要使服装材料内部的空气不流动,即使服装材料拥有静止的空气。常见的有羽绒服等使用蓬松的絮料填充的衣物,还有一些本身含气率比较高的服装面料,如毛皮、毛线织物等。近年来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空气棉,也叫空气层面料,其保有空气的效果也比较好。空气棉的构成纤维主要包括涤纶、涤氨纶和涤棉氨纶,通常为三层织物结构,中间一层采用蓬松性好、弹性好的填充纱,以形成静止空气层,起到保暖效果。第三种方法是采用具有热辐射功能的材料,如具有红外功能的服装面料。这种面料能吸收人体自身向外散发的热量,吸收并发射回人体远红外线,具有促进血液循环进而保暖的作用。目前这种材料主要有内衣﹑垫子等具有保健作用的服装产品,尚未在普通保暖服装中大范围推广。

2保暖服装面辅料成本

从服装材料的保暖需求来看,合理运用空气保暖是非常有效且低成本的手段。因此,成本低廉、含气量高的絮料,和既防水又透气的面料,是对设计制作保暖服装产品的要求之一。

2.1絮料

絮料主要指利用填充材料自身结构或外形特征,彼此之间相互支撑,或者借助物理化学手段使材料彼此粘连,最终形成比较蓬松的结构,同时保证内部一定的填充密度以便形成相对固定的静止空气网,使材料达到御寒保暖的作用。[2]通常,絮料是作为填充物,填充于里外两层材料缝合而成的夹层里,起到保持静止空气的作用。常用来填充保暖服装的絮料,有天然保暖絮料、合成保暖絮料和混合型保暖絮料三种。其中,羊毛、棉、羽绒都是常用的天然保暖絮料,而涤纶、丙纶和腈纶则是合成保暖絮料。絮料的保暖功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絮料纤维本身的含气量和导热系数外,还受到絮料填充密度、絮料纤度、絮料干湿度等因素的影响。其一,絮料填充密度过大则所含空气越少,保暖性会降低;填充密度过小,则其中所含空气易形成对流,保暖性也会降低。经研究,絮料体积密度为0.032~0.08g/cm3,保暖性最佳。其二,絮料纤度越小,纤维也就越细,那么同样重量的纤维数目就越多,表面积就越大,其吸附空气的能力也就越强,保暖性就越好;但纤度过细则被挤压后不易恢复成蓬松状态。因此,所选用纤维的纤度在1.5~6D之间。其三,絮料干湿度对其保暖性也有很大的影响,湿度越大,保暖性越差。

2.2面料

从减少热对流角度考虑,保暖服装面料要能够起到隔离环境冷空气、保持衣服内空气静止的作用。因而,保暖服装面料应选择质地较为紧密厚实、导热系数小的材质,或通过增加涂层来加强保温、防风的效果。

3保暖服装的发展趋势

保暖服装为了保证防寒保暖的功能性,相对其他服装一般较为厚重。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追求美丽和时尚成为对保暖服装的新的需求。

3.1体量更为轻薄

保暖服装的发展和其他服装发展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观念的变化,其发展方向也不断变化,同时也受到服装面料、絮料等技术水平的约束。体量轻薄的保暖服装不仅在外形上有了改变,而且也使着装习惯发生了变化。因为轻薄,多件服装的搭配成为可能,颜色、面料的混搭也变得更容易实现;因为轻薄,可以叠穿或单穿,就能够适应更多的季节,更广泛的温度变化。

3.2结构更为多样

从保暖服装发展趋势来看,结构设计上的变化更为多样,不仅仅满足穿着者的保暖性要求,更加注重人体造型的美感。塑造多样化的廓形。服装的外轮廓线是影响服装整体变化和视觉印象的关键,其变化是款式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服装廓形的视觉构成除了由外轮廓构成的外轮廓线,服装的量感也是重要的因素。保暖服装因为较厚,具有体积感,因此也比较容易塑造出立体效果,较容易塑造出多样化的服装廓形。实现多样化的搭配。服装部件可脱卸,在功能上实现一衣多穿。较为多见的如衣袖可拆卸,将普通外套变为马甲,适应室内外温度的差异;还可以将下摆变为可拆卸部分,实现长、短款之间的自由切换;甚至还可以将整件服装重新组装,变成背包。

3.3色彩更为明快

保暖服装的颜色设计,从沉闷、低调的黑色、灰色、墨绿、酱紫,到现在更加明快、鲜亮的浅粉、姜黄、荧光绿等,这也与人们穿衣的主要诉求产生变化有直接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把耐脏、耐穿作为挑选衣服颜色的首选,人们更加注重时尚感和搭配。

3.4设计更为多元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群体多元化的消费诉求,随着服装面辅料的发展和服装生产工艺的进步,修身款式、个性款式等各种多元化的设计成为可能,设计师在设计保暖服装时有更多的空间。

4结语

服务于冬季的保暖服装,其保暖防寒的功能、服装面辅料的成本,以及对消费者心态的迎合等方面,都需要满足保暖服装产品向度的需求。它的设计不仅要实现经济目的,也要满足消费者的舒适要求和美观要求。因此,保暖服装的设计语言在趋向功能化、理性化的同时,也实现了艺术化和人文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廖江波,杨小明.新现代主义服饰文化中的四个向度[J].纺织科技进展,2016(02):51-60.

[2]赵媛媛.服装絮料的保暖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4.

[3]王西亭.防寒服保暖材料研究[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3(05):12-14.

[4]章瓯雁.高科技面料与服装设计[J].丝绸,2005(01):10-12.

作者:倪丹 高旋 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