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年度总结范例

社保年度总结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1

一、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就业创业工作:预计到12月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38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493人,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106.6%、107.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202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0.4%。

2.社会保障工作:预计到12月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新增1607人,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2%,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缴16000万元,完成目标任务数的79.13%(我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年征缴能力在1.5亿元左右。2018年我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1.86亿元,创历史最高,主要原因是区财政拨付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费达0.334亿元。2019年下达的征缴任务数是在2018年实际征收数的基础上进行测算的,远超我区的实际征缴能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5300人,完成目标任务数的100.1%。工伤保险参保26371人(无任务指标)。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促进就业创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一是落实就业政策。今年,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笔165万元,为10名符合条件的军队退役人员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5万元。完成了"就业服务局"微信公众号的注册认证,各类招聘信息50余条。推进了福祥返乡创业园建设,共入驻项目34个,带动就业110余人,给予补贴120万元。共开发大学生见习岗位113名,发放见习补贴54.44万元。为16家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41.65万元。

二是丰富就业活动。从2月15日起,联合顺义区人社局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春风行动。4月15日至21日,开展了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8月22日,开展了秋季大型人才招聘会。通过招聘会等渠道,已实现3121名建档立卡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三是推动劳务协作。今年共计向北京、天津、内蒙、山西等省外其他地区输出贫困劳动力48人,就地就近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690人。举办了"京冀协作就业扶贫技能培训应急救护专业班",共有94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培训。我局与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建立了长期的委托招工关系,截止目前,共向会议服务处、餐饮处输送优秀工作人员10名。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目前,我区已认定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等5家培训学校为就业扶贫培训定点机构。2019年,完成178人的育婴员专业培训、100人的营业员专业培训、702人的居家就业培训、323人次的致富带头人培训。

2.立足全民社保,建设更加完备的保障体系

一是不断扩大社保覆盖范围。重点吸纳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各类社会保险,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配合税务部门依法推进了基金征缴工作,配合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为370名企业破产失业和自谋职业类别的退役士兵补缴了社会保险。

二是深入推进社保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实施,完成改革准备期保险费清算和退休人员待遇核定,全区221个机关事业单位5471名人员业务实现上线运行,推动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目前方案已经区政府常务会通过并报市局审批。按规定将我局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外国专家管理、公务员管理、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费征缴等职能有序划转,确保实现平稳过渡。

三是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完成了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同步调整工作。此次增资涉及机关单位退休(退职)1012人,月人均增加172.07元;事业单位退休(退职)2003人,月人均增加166.53元。企业退休(退职)人员11795人,人均月增资119.67元,此次待遇调整使我区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养老金水平由过去的月均1862.04元增至月均1981.71元。为3086名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41亿元,为36442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发放养老金5019.31万元,为12323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15亿元,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率和社会化发放率均达100%。

四是加大社保基金监管力度。对照省社保局下发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数据检查规则》,共核查各类疑似数据34280条。针对风险防控制度机制建设和运行、业务运行控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等方面,开展了社会保险经办风险防控工作。

3.强化人才建设,稳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一是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成了2019年度中、高级职称申报工作。完成了2019度全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审验工作,共计审验证书2395份。

二是做好人事人才交流工作。截止目前,人事人数达到356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接收2018年毕业生档案804份,接收2019年毕业生档案738份,毕业生档案共达到5237份。

三是做好机构改革人员划转工作。会同区委组织部、区委编委办认真做好机构改革涉改单位人员划转工作。按职能划出单位划出人员统计,共计涉及17个单位195人。

四是完成2018年度考核和奖惩工作。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参加考核268人,评为优秀等次38人,给予记三等功9人、嘉奖29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勤人员参加考核4024人,评为优秀等次498人,给予记功36人、嘉奖462人。

五是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从2019年1月1日起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补助标准。分别从600元和720元调整到660元和792元。从2019年11月1日起,全区最低工资标准从1590元调整到1790元。对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人均月增资300元左右,对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增加了离休费。

六是开展区级公立医院过渡考试。会同区卫健局组织区、中两所公立医院220名在册在岗编制外聘用人员进行了第二批过渡笔试考试。

七是做好劳务派遣工作人员招聘。为乡镇和区直部门公开招聘劳务派遣工作人员137名,目前,已完成笔试工作,本月22日进行面试。

4.保障合法权益,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一是做好人社信访维稳工作。共办理各类群众来信来访和领导签批件36件,其中有的问题处理涉及时间跨度30余年,由我局处理的信访问题没有出现赴省进京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二是开展劳动用工监督检查。针对保障农民工工资成为三项单项考核县区工作之一的实际,共依法处理劳动保障违法案件26起,累计为830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007.7万元。

三是加强工伤认定与伤残鉴定。共计申报工伤171起,申报劳动能力伤残鉴定91起,为142人支付工伤保险费833.47万元。

四是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共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7起,裁决13起、不予受理6起、调解18起,案外调解16起,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74万元。

五是做好用工合同鉴证及备案。共为241名行政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签订、续签聘用合同723份,为3901名企业职工签订、续签劳动合同11703份。

5.落实惠民政策,切实推动人社扶贫工作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2

关键词: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数据分析

一、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的重要意义

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必然要求。一是便于考查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情况;便于分析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发现辖区社保预算管理和社保基金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改进方法,加强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为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做好基金预决算工作,是社会保障基金应收尽收、足额发放的强力保证。社会保险基金的预算和决算是相辅相成的两项工作,互为促进。通过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保险基金的年度收支状况,益于分析和检验社会保险基金执行情况,加强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管理。三是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工作,有利于提高预决算编制水平。在分析过程中,对异常指标查找原因,做出合理解释,或修改相关数据,进一步确保报表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报表编报质量。四是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有利于加强对县(市)的管理,增强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计划性和约束力。如对县(市)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结余的分析,找出预计滚存结余和决算滚存结余的差额较大原因,如县(市)企业补缴当年欠费较多,个体灵活就业人员四季度补缴当年费用较多,导致收入增加,滚存结余增大。通过分析,了解到每个县(市)不同的增长原因,有一次性的,有经常性的,对次年调剂金的预算安排,就有了更准确地分配方案。

二、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的方法

近几年,本地区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方面较为注重,这是本地区预决算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重要因素,下面就浅谈本地区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的具体做法。

1.做好预决算填报前的准备工作

一是对预决算编制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明确预决算编制原则、标准,做好社会保险基金政策分析和政策讲解,使预算编报与预算执行有效衔接,综合考虑政策等因素影响,剔除特殊情况进行测算,社保收入、支出要综合考虑参保人数、保险费率、上年度职工工资水平等因素,充分考虑社保政策调整、阶段性减免等政策,合理预计编制预算草案,做到统筹兼顾、讲究绩效、收支平衡。

二是做好社保基金预算执行季、月报审核、汇总、分析及报送工作,坚持不懈抓好社会保障基金监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要求,健全社保基金监管机制,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报表编审质量,做好分析,把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工作分解落实到年度当中。

三是社会保险管理局、医疗保障局、税务局及财政局要协调配合,积极主动做好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准确把握自身应该做好哪些工作,形成合力,确保数据采集、汇总、审核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落到实处。对此要未雨绸缪,开预决算布置会时认真制定会审流程,同时倾听各方的声音,按照时间节点缜密推进预决算工作,并重点做好对流程的监督管理。

2.做好数据的填报,正确理解填报口径

一套好的报表,首先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只有准确的数据才能产生准确的分析。做好基金日常财务工作,提高社保基金经办机构、财政社保部门的财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其次,加强财政社保部门内部管理,在科室内部严格执行财务人员定岗定责制度,提高岗位间制约的能力,进而使得内部控制更加科学有效。还要加强财政与外部,如与税务、社保、医保部门之间的及时对账工作,财政部门要定时定期认真核查社保、医保资金的账务工作,一旦发现问题要运用科学的方式及时解决,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与社保、医保沟通,确保账表一致、账账相符不出纰漏。如财政基金专户与社保、医保基金收入户收入不一致,原因是社保、医保缴费后,发生退费时从A++系统中直接冲减收入,自动生成凭证,社保、医保部门在月底向财政基金专户划缴收入户收入时按全额划转,退费金额由社保、医保向财政提交申请报告,财政审核后将基金拨付至社保、医保支出户做退费处理。再次准确理解填报口径,是保证报表质量的重要因素。对填报口径理解错误或者疏忽,是导致分析结果异常的常见原因。如县(市)对补充资料表缴费基数总额的单位及个人部分的填报常常容易出错,导致缴费基数增幅异常,就对缴费基数加强填报要求和审核,要求县(市)对增减幅度异常的缴费基数相关指标进行详尽分析,规范填报口径。

3.善于设计公式,深挖分析结果

公式是基金预决算审核的灵魂,合理区间的设置能够反映县(市)预决算偏离程度。为提高审核水平,我们不能仅仅依靠上级部门下发的分析表,还要学习设计公式,增加对报表数据的分析与审核项目。在查询分析过程中,除了对超出合理区间的指标及需强审的结果进行分析,深挖原因,对未超出合理区间但临界于上下限的查询结果也予以重视。结合分析结果,总结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对每个会计期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数据的异常变化、年初数与上年年末数不一致、人均指标不合理、特殊填报口径、部分强制审核原因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上。我们要求县(市)说明要合理合规,一语中的。对个别县(市)解释问题应付差事、没有说服力的现象,地区在审核时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解释不能签字过关,查找原因一定要加强针对性,一语中的。往往就是在我们反复要求的过程中,县(市)发现了错误与问题,提高了填报质量。

4.勤于总结经验,重视分析报告的撰写

社保基金预决算,落在一个准字,强调一个细字,针对每年预决算审核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及时分类梳理,整理记录,形成书面材料下一年度备用。在下一年度预决算时,对上一年度出现问题较多的县(市)重点审核。及早准备、加强积累、细致总结,对薄弱环节重点关注,这样几年下来,预决算水平一定会得到提高。认真撰写年度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情况的总结和说明,不仅说明基金收支的总体情况,还要通过数据分析本地区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发现本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的问题及特点,分析收支数据变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如是否加大征缴和清欠力度、社会保险扩面、夯实缴费基数和人数、调整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等。根据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增长以及基金累计结余,深入分析社会保险制度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三、统筹力量、密切配合,做好预决算管理分析

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工作,纵向贯穿地、县两级政府,横向涉及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健委等多个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有上下联动、密切配合,才能各尽其职做好这项工作。近年来,建立了分工明确、配合协调、沟通顺畅的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机制。形成了财政牵头,部门配合,沟通协商,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从编制方案、工作布置、集中会审、到汇总报送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确保了预决算编报工作的顺利开展。预决算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时效性强,有关的布置、培训、编制、审核、汇总、报送等大量工作,只有保证工作力量,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和时间做好分析研究工作。我们很多县(市)年底在预决算工作时期还要保证发放待遇等日常社保基金工作的开展,既要做部门决算,又要做基金决算,人员少,时间紧,但报表分析不投入时间和精力,只能做粗浅的分析,或者仅仅能保证数据填写完整,这样是不能提高基金预决算管理分析水平的。所以保证预决算时期的工作力量很重要。合理调配力量,安排业务精、能力强的同志具体参与,才能不断提高预决算编制的水平。

四、存在问题及工作思路

本地区在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工作中还存在问题及难点,一是县(市)基础数据尤其是统计数据的质量仍需加强。各县(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统筹编制,提高编制预决算数据质量,规范编制,确保数据准确。二是相关部门对预决算的管理分析仍需加强。对此,本地区将加强每季度的预算执行分析,将每一季的执行情况都当作一次预决算来考核,做到日常工作精细化,到预决算时才能未雨绸缪。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对口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严格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编制管理程序,按照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管理要求,并会同财政、医保、税务部门严格按照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审核指标审核汇总上报。发挥人社部门尤其是社保经办机构对预决算管理分析的主观能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尚怀涛.社保基金预决算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财会学习,2021(3).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3

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重点针对居保与国家其他民生政策的衔接、待遇水平的调整、缴费年限和养老金的挂钩、财政补贴、基层平台的建设等问题,广泛开展走访调研,为上级制定和完善居保政策提供有效参考意见,维护城乡居保基层工作环境的通畅和稳定。

二、全力抓好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和应缴费人员续费工作。全民参保登记和续费工作是全年工作的核心任务,要按照省市要求对工作进行紧密部署和落实,采取各种有效手段做好参保登记和续费工作的宣传、动员、组织。在抢抓续费工作的基础上科学动员参保群众提高缴费水平,以提高领取人员待遇水平。

三、严肃开展防冒领工作。按期组织开展20万待遇领取人员年度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加强对认证结果的核查和监督。对省市交办疑似冒领人员进行严格核查,密切与县职工社保局进行配合,严肃打击重复领取、虚领和冒领基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对冒领基金严格追回。加强基金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四、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切实落实居保扶贫帮困政策,结合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推动贫困人员参保缴费,协调落实帮联单位代缴(补贴)养老保险费工作,确保贫困人员不漏保不漏缴,确保到龄人员按时以较高标准领取养老金。认真落实单位帮联村的脱贫攻坚工作,按要求按进度完成村级建设和贫困人口脱贫工作。

五、加强县乡两级经办服务队伍作风建设。夯实经办基础,狠抓县乡队伍建设,强化各级经办人员服务意识、宗旨意识,加强法纪教育。开展新进经办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经办人员业务水平,特别针对贫困群众展开更细致的服务工作。

六、加强信息档案管理。根据市县对城乡居保档案管理的要求,研究业务档案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使信息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对现有档案管理软件和数据库进行升级,按省市要求,加快对剩余档案整理速度。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4

关键词:新形势 企业 社会保险 对策

社会保险是国家强制建立并组织实施的,通过劳资双方缴费参加,保障劳动者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时获得必要生活保障的制度架构和运行机制。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是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立足企业实际,最大限度地解决企业员工后顾之忧,提高企业凝聚力,而配合国家实施的一系列企业保险措施。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用工紧张,人工成本上涨等现状,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意义

社会保险一般是指由国家通过颁布法律强制实施的,针对全体公民或一定范围内的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在生活中出现的其它困难,依法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证公民或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制度。企业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加强企业社会保险工作是保障社会保险安全、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保证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适应就业形势新变化、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目标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社会保险制度,有利于均衡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障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是政治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因此,企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提高认识,创新思路,不断提高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实效,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企业社保工作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缺乏专业社会保险管理人才。企业出于节约人工成本的目的,鲜有企业配备专门的社保管理人员岗位,社保管理工作往往由财务部门或者综合办公室人员进行兼任。这些人员由于岗位不固定,社保管理的职能不确定,一些人员缺乏必要的社保管理专业知识,只能从工作实践中进行摸索,导致企业社保管理水平不高、社保作用发挥不明显。

2、企业社保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有些企业对社保工作重视度不够,社保制度不健全,流程不规范,导致社保工作经常出现规范性错误,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社保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当然,随着企业对社保管理工作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社会行业细化的加深,现代社保服务机构、企业逐渐增多,企业可以通过社保机构来对企业社保工作进行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人工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专业社保机构的专业特长,提高管理效益,促进企业社保工作的开展。

3、企业年金计划缺乏。建立企业年金,可以提高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解除职工养老的后顾之忧,稳定队伍,为公司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制度保障;丰富员工中长期激励约束机制,将企业长远发展与员工个人利益和员工价值贡献紧密相连,提升公司凝聚力;享受国家税优政策,合理降低企业福利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计划,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往往都缺乏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计划,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社保效益的发挥。

三、新形势下做好企业社会保险工作对策

1、健全企业社保服务机构。企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设立专门机构和岗位,指定具有社保专业基础的专业人才从事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社保机构的内部管理制度。统一企业社保管理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考核管理标准,建立社保信息上报制度并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和业务交流分析会,提高企业社保服务水平。

2、规范企业社保服务程序。企业应按规定主动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并按月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如实申报单位工资总额和职工工资收入,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按照规定的费率到当地地税机关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年度汇总结算时,单位计税工资总额低于其申报核定的职工缴费基数之和的,不足部分由单位按规定补缴;计税工资总额高于申报核定基数之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当按照规定重新核定基数并相应调整职工个人帐户。

3、提高企业社保管理透明度。企业应当通过各种媒介,每年向职工公布本单位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情况,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的监督;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免费为用人单位和企业职工查询缴费记录或个人帐户提供服务;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的,要及时复核处理并告知处理结果。对不履行社会保险登记缴费义务的违法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投诉。劳动保障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对被举报、投诉的企业和个人的违法行为要依法及时进行核实处理,进一步增强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参考文献:

[1]吴宏平.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发展煤矿企业社会保险管理工作[J].科学之友,2010,(11).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公司;保险合同;湛江模式;珠海模式;江门模式

大病保险是在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之上,对高额费用进一步保障的制度性安排。它是基本医疗保障的拓展和延伸,是在基本医疗保障报销后对于患者自付的合理部分再给予一定比例的报销。由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下称居民医保)的封顶线较低,随着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和大病、重病的不断增多,多数参保者都会发生超过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给个人和家庭造成难以承受的负担。2012年8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引入市场机制,引导商业保险参与,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减轻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省较早开始了商业保险承办大病医疗保险的实践。本文以广东省为个案,综合运用文献法、调研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商业保险承办大病医疗保险进行总结、比较,以期为各地大病医疗保险公私合作提供经验借鉴,为进一步深化大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1广东省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运行概况

2012年,广东省在总结“湛江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开展试点,确定汕头等4个地市为居民医保引入商业保险机制扩大试点地市。2013年3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13个地市于当年将大病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2014年底,广州市大病保险项目正式启动,广东省提前完成了大病保险全覆盖。2013年以来,广东省保险业累计承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4.47亿人次,有639.93万人次获得补偿,累计支付赔款125.87亿元[1],大病保险已经成为广东省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广东省人社厅公布了《广东省完善城乡大病保险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将整合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统一筹资标准、待遇水平等,在社会保障的制度整合方面又迈进一大步。目前东莞、珠海、江门等地已经实现了职工和居民大病医保的一体化运行。

2广东省大病医疗保险运行中的典型地区经验

随着大病医疗保险的全面试点运行,广东省在引入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实践,在湛江模式的基础上,又走出了珠海模式、江门模式等创新模式。

2.1湛江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

2009年,湛江市实行城乡统筹一体化,将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轨,建立了城乡居民医保一体化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管理,由湛江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二级机构)负责具体经办。湛江社保基金管理局通过招标,选择了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湛江支公司(下称人保健康)经办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向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缴费参保,起付线以上、封顶线以下的医疗费用由社保局统筹基金支付;超出部分由商业保险公司的大病医疗补助基金承担。对于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参保人不需要另外缴费,社保局从每年的居民医保缴费收入中拨付15%给商业保险公司(2010年以后,拨付比例上升到30%)[2],由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大额医疗费用的审核报销和待遇支付,保险公司自负盈亏。参保人出院时,只需支付自负部分医疗费,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保险的费用报销在出院办理结算时一次性完成。湛江大病医保实施10年来,其保障范围和待遇标准一直在提高,参保人自付医疗费用累计10万元以上的,大病医疗补助支付80%,大病保险(加上基本医疗保险)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达到60万。大病医疗保险的开展,在政府不增加投入、个人缴费标准不提高的条件下,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得以提高。

2.2珠海补充医疗保险

2013年1月1日起,《珠海市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开始实施。珠海市称之为补充医疗保险,而不是大病医疗保险,其基本医疗保险中本身就包含了大病重病,其报销比例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多年来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下称“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最高支付限额达30万元,平均报销比例90%;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最高支付限额20万元,平均报销比例75%。因此,在贯彻国家六部门关于开展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时,珠海将其定位为补充医疗保险。

2.2.1制度覆盖人群

珠海市补充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泛,除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外,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当时珠海市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外来劳务人员大病医疗保险(以下通称“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未成年人医疗保险(以下通称“居民医疗保险”)这四项制度组成。2013年实施的补充医疗保险把这四项制度的参保人全部纳入了保障范围,属全国首创。

2.2.2保障范围和待遇支付标准

珠海市补充医疗保险实施初期,是实行一元二档制,职工参保人和居民参保人享受的待遇标准不同。2016年7月,珠海对补充医疗保险项目做了调整,不再区分职工和居民,所有参保者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标准统一。珠海市补充医疗保险包括高额费用(30万元以上、50万元以内)补偿、自付部分(个人自付1万元以上)补偿、特定重大疾病自费项目补偿,补偿比例均达到80%,困难群体的补偿比例达到90%。珠海市还鼓励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了大爱无疆项目,这是一种附加补充保险项目,包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的再补偿、重大疾病的现金补偿、意外伤残和死亡的补偿、长期护理保险等。由参保人以团购的方式自愿购买,可以使用个人医保账户结余购买。目前珠海市已有102万人参加大爱无疆项目[3]。补充医疗保险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珠海市民的医疗保险待遇水平。2018年珠海市共受理14?277人次补充医疗保险待遇申请,支付补充医疗保险待遇3940万元[4]。

2.3江门大病保险

2013年,江门市印发了《城乡居民和职工大病保险实施方案》,把江门市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的参保人都纳入了大病保险,但是这两个大病保险项目的筹资标准、待遇水平并没有合并统一,只是同时交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而已。2017年,江门市开始实行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改革,把原有的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纳入一档,原职工身份参保人同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一档及二档。

2.3.1保障范围和待遇标准

一档参保人超过1万元以上、12万元(含12万元)以内的年度累计自付医疗费用,由大病保险赔付60%,超过12万元以上的部分赔付70%。贫困人员的支付水平高于此标准。参保人在基本医疗保险年度内累计最高赔付限额为24万元。职工参保人在享受一档待遇的基础上,还可以享受二档待遇,年度累计自付医疗费5000元(含5000元)以内,由医保基金支付50%,5000元以上、20万元(含20万元)以内支付85%,20万元以上支付90%。

2.3.2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在江门市大病保险实施过程中,承保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门分公司创新家庭医生试点,在社区建立家庭医生服务点,组建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健康档案、就医预约登记服务、转介转诊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慢性病管理、肿瘤管理服务、预防保健、健康咨询及用药指导、健康体检等特色服务项目。江门模式与英国的家庭医生模式相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推行,政府通过有效监督来保证服务质量不下降。在江门市社保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也完全放开,实现了社保局和保险公司数据的完全对接。家庭医生诊所纳入“特定门诊”定点机构,家庭医生管理平台与人社局和定点药店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参保人员凭家庭医生开具的特殊病种处方,就可在邻近的“签约药店”购药,获全市社保系统提供的即时结算服务,真正实现了医药分离。

3广东省大病医疗保险运行模式比较分析

3.1相同点

3.1.1商业医疗保险参与大病医疗保险的运作方式相同

无论是湛江模式,还是后来的珠海和江门模式,都是一种保险合同模式,由社会保险局统一为参保人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大病医疗保险,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种模式又称“契约型”模式,是指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承办经营政策性医疗保险业务,按照保险协议承担有关的医疗费用补偿责任,或者说是地方政府用筹集到的医保资金或分拆出来的部分保险费为参保人统一投保团体健康保险。在保险责任、赔付比例、赔付限额等方面协商一致后,保险公司与政府签订保险合同,按约定向被保人提供医疗保障。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是投保人,全体参保人员为被保险人,通过保险合同与商业保险公司形成权利义务关系。由于属于团体健康保险形式,通常可以较低费率承保且大多是投保大病(如住院医疗、大额医疗费)风险。

3.1.2本质上都是一种政府购买服务行为

广东省大病医疗保险委托商业保险公司来承办,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监管,商业保险公司负责具体业务的经办,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保险由政府经办管理,实质上是一种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要注意的是,政府购买的是医疗保险服务而不是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机构变成了大病医疗保险服务的购买人而非提供者,参保公众是最终受益人,客观上也促进了医疗保险机构“管办分开”的实践运作。参保者与商业保险机构并不直接发生关系,而是通过医疗保险机构予以实现。医疗保险机构的职责更为清晰和明确,避免繁琐的经办业务,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监管功能[5]。

3.1.3采取了商业保险公司和社会保险机构合署办公的方式

商业保险公司与社会医疗保险的合作,采取合署办公联合作业的管理机制。保险公司派出人员和医保办合署办公,共同开展医疗服务巡查、审核赔案、费用清算、参保人信息档案管理、定点医院考评和特殊门诊资格审查等工作。根据社保部门授权,商业保险公司组建了专门的医疗服务巡查队伍,一部分长期派驻就医流量较大的三级甲等医院,其余开展流动巡查,严格审核大病医疗保险的费用清单、加强住院巡访,提出专业诊疗建议,查处冒名就医、挂床住院、不符合住院条件的人住院等虚假医疗行为。

3.1.4都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做出了限制

为了防止商业保险公司的逐利本性,各地的大病医疗保险管理办法都明确提出保险公司必须以非营利的方式来承办,按照“自负盈亏,保本微利,收支平衡”的原则来运营,并对商业保险公司的最大盈利上限做出了规定。如珠海补充医疗保险协议规定,在补充医保基金有结余的情况下,商保公司可提取的管理费(结余留用费)最高不超过补充医保基金的6%。江门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大病保险资金结余超过合同约定盈利率以上部分返还城乡医保基金,大病医疗保险盈余在4%以内的部分,全部归保险公司所有;盈余在4%~8%的部分,商业保险公司和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各占50%;盈余超过8%的部分,全部返还给基本医保基金。湛江对保险公司盈利的平衡点限制更严格,盈利超出3%时,多出来的盈利由人保健康和社保局五五分账。

3.1.5商业保险公司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目前广东省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大病医疗保险运行,90%都处于亏损状态。2009年人保健康在“湛江模式”中实收保费为1795万元,赔付2925万元,缺口达到1130万元。年终结算时,湛江市政府给予回补资金1115万元。此外,湛江人保健康投入前期设备服务1000多万元。2010年,湛江人保健康亏损50万元,2011年盈利47万,2012年预计盈利应该超过3%[6]。珠海补充医疗保险2014年度,在补充医保运行的第二年超支约700万元,赔付率达111%,3年承保期合计超支达1500万元左右,赔付率达113%[7]。在与商业保险公司的合作中,各地都建立了动态调整机制,对政策性亏损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适当补偿。但是目前补偿并没有落实到位,除了湛江市在2009年由政府回补资金外,保险公司的亏损没有得到补偿,保险公司在合同期满后会不会继续承办,这对大病医疗保险的可持续运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2不同点

3.2.1制度的覆盖范围不同

湛江模式只覆盖了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人员。珠海模式首次实现了职工、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待遇统一,珠海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将全市152万城镇职工、异地务工人员、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属全国首创,全民医疗保险体系迈出了重要步伐。江门模式虽然覆盖了城乡医保和职工医保的参保人员,但最初这两种制度并没有合并统一,按照有无职业进行分割,城乡一体化改革后虽然统一了制度,但两类人员享受的待遇仍不同。

3.2.2各地筹资标准各不相同

对于大病医疗保险,参保人不需要另外缴费,社保局从每年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收入中支付,但各地的支付筹资标准各不相同。湛江的做法是从每年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收入中拨付30%给商业保险公司。而珠海市经过测算,人均年筹资标准为22.89元,其中职工25.72元,城乡居民15.7元,而实际支付给补充医疗保险的资金超过这个数额。如2017年,医疗保险基金划拨补充医疗保险7167万元[8],2018年达到8622万元。江门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筹资标准为人均30元,职工大病保险为140元,城乡统筹后会进行调整。从广东省城乡居民用于购买大病医保的费用情况看,平均每25元/人/年。

3.2.3不同的模式各具特色

在大病医保的建设中,广东省不断改革创新,首创了湛江模式,后来的珠海模式、江门模式也各具特色。湛江模式首创了通过再保险方式将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交由商业保险公司运营管理。珠海模式首次实现了职工、居民两种大病医保的待遇统一,职工和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起付线、封顶线及住院报销比例基本统一,享受同等的待遇。珠海市补充医疗保险在城乡统筹、一体化运行方面走在了前列,并且在全国首次支持商业保险公司经营附加补充保险项目,其补偿范围除了高额医疗费用和自付部分外,还对特定重大疾病自费项目进行补偿。江门模式借助大病保险项目的推进,建立家庭医生制度,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支持保险机构参与健康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探索运用股权投资、战略合作等方式,设立医疗机构和参与公立医院改制,走出了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结合的综合保障服务的新模式,逐步形成病前预防保健、病中合理诊疗、病后康复管理的全程管理服务模式,形成健康管理的理念。

4对广东省大病医疗保险运行的思考和建议

4.1政府必须对大病医疗保险有明确的定位

大病医疗保险的运行,在不增加参保人负担的情况下提高了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带来了政府、参保者和商业保险公司三赢的局面。但当前大病医疗保险是政府主导的,仍然是社会医疗保险的范畴,属于基本医疗保险的延伸,只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而已。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大病医疗保险,多出于占领市场提高影响力的目的,如果目前的微利或者亏损经营一直持续,商业保险公司退出后大病医疗保险如何运营,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政府必须对大病医疗保险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是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畴交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还是发展为真正的补充医疗保险完全交给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或维持现状只是增加对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费补偿,这关系到大病医疗保险的未来发展方向,政府必须慎重考虑,完善顶层制度设计。从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安排以及大病保险保大病的属性来看,建议把大病保险定位为补充性质的医疗保险[9],等时机成熟商业保险公司发展足够完善时,可以考虑将大病保险完全交给商业保险公司运营,政府做好基本医疗保险事务即可,没有必要大包大揽。并且,我国的行政管理模式以及市民社会不发达的现状,还不能完全像瑞士那样由居民自由选择保险公司,政府招投标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及其项目更符合我国国情。故可以借鉴瑞士、荷兰等国的经验[10],把现有的大病保险作为一个强制性的保险项目,全民参与,政府对诸如待遇标准、受益项目等政策框架做出统一规范,具体的大病保险制度设计、内容设置等由各商业保险公司自己规定,相互竞争,政府通过招投标选择合适的商业保险公司来运营。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自主权和精算优势,通过市场竞争促进效率。各商业保险公司在政府的政策框架范围下自主经营,接受政府的监管。

4.2加强对现有商业保险公司的培育和能力建设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6

关键词: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新时期;档案管理

概述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是指在办理城乡居民参保业务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法律效力的文字材料、图表、声像等历史记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作为参保人员缴费、享受社保待遇的重要依据,在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特点

1.1政策性强

我国人口基数大,区域差异性大,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使得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始终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资源参保”“自由选择参保档次及缴费水平”等基本原则。因此,作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工作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适应和尊重不同参保群体多样性、流动性及差异性特点,将党和国家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落实好、执行好,维护每一名参保人员的切实利益。

1.2涉及面广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了13.95亿人,城镇常住人口8.31亿人,乡村常住人口5.64亿人。因此,我国城乡居民养老社会保险涉及面广、群体数量庞大,这是其他任何一种保险所无法比拟的。

1.3内容复杂

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为城乡符合条件的居民提供参保登记、保费收缴、保费拨付、账户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收、稽核以及基金管理等,保险业务环节众多,导致各个环节形成的档案内容结构复杂,涉及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1.4变动性大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主要是为广大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等提供养老保险业务办理,这些人员大多没有固定单位、户籍流动性强,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且其工作又不固定,这就使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理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导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常常处于变动状态,增加了养老保险档案资料收集、移交和管理的难度。

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价值

2.1助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立旨在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一份生活保障,是一项得民心、利千秋的民生工程。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制度改革的深入,通过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推进,为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例如,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不仅担负社保责任,还需要对60岁以上老人提供社会化服务。通过对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规范管理,有助于新增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和执行。

2.2保障城乡居民切身利益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关每一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参保人员参保手续的办理,还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待遇享受等,都会涉及参保人员的信息采集、保费划拨等,在此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档案资料保管,可以为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转移、保费申领提供依据,一旦发生纷争时,可以第一时间调阅相关档案资料,作为权利维护的重要凭据。

2.3提升养老保险业务质量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资料的收集、编目、整理、归档,以及信息化录入等,其实质就是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工作开展的有效梳理和归纳,并对业已完成的养老保险业务进行系统回顾、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馆藏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编研,数据统计分析,为城乡居民社保部门领导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提升养老保险业务质量和水平。

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现状

3.1管理基础薄弱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但从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现状来看,其基础十分薄弱,主要表现在专业人员数量配备不足,“重业务、轻档案”的思想认识和观念在不同程度存在,业务档案管理所需的经费投入不足,无论是硬件配备,还是软件投入都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险档案的现实需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收集、整理、鉴定、查询、利用,以及销毁等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短板。

3.2业务素能不精

从目前从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的现状分析,主要存在人员数量配备较少、年龄结构老化、专业知识欠缺、后期业务培训跟不上等,这导致从事养老保险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能不精,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养老保险业务知识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复合型人才奇缺。

3.3利用效率不高

档案的价值在于利用。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现状来看,突出表现在档案的利用效率不高。由于单位合并、机构分拆、人员频繁调动,影响到社保档案保管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此外,社保档案沿袭了手工纸质操作为主,电子化、数字化进程缓慢,影响了社保档案的后期利用效率,社保档案价值无法发挥出来。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对策

4.1思想上重视是关键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做好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关键是各级人员在思想上要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党委政府应成立专门的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组织机构,将社保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纳入到领导小组之中,让档案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积极参与进来,及时掌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进展,及时做好调度。为保障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行政主管部门应将社保档案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配备养老保险档案管理所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如密集架、档案柜、除湿机、计算机、恒温机等,按照“十防”标准和要求做好档案室建设和运行管理。此外,要加快养老保险档案数字化、现代化进程,对馆藏的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录入专门的档案数据库中。对新增养老保险档案要及时对其进行数字化录入,不断丰富馆藏档案资源,为后期的查询、利用奠定扎实基础。

4.2制度上健全是基础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启动时间较短,随着养老保险业务工作的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参保业务档案数量呈现出大幅增长态势,由此所涉及的养老保险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亟待完善。为了保障整个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规范开展,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指导和保障。为了提升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应由档案管理部门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管理规则》《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重点是要详细做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业务工作的规定,包括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整理要求、安全保管、鉴定销毁程序等,确保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业务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此外,社区、街道人员大多只熟悉参保缴费业务工作,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精、不透,可由档案行政主管部门会同人社部门加强双方的合作配合,组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从业者参加档案业务培训。通过邀请专家、业务骨干手把手讲解、面对面教授,及时回复工作人员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不断提升从业者的业务理论和实践能力。此外,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还应加强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化等知识的培训,提升档案从业者的综合业务素能。

4.3管理上规范是保障

为了有效保障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做好养老保险档案利用,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服务,需要在管理的方式方法上与时俱进,创新管理方法,实现养老保险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和先进性。严格按照“参保一生、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原则和要求,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介入,及时审查收集的业务资料是否完整,如申请表、登记表,表、册、卡及相关证明资料是否齐全。此外,需要对归档的养老保险业务档案进行分类,如分为登记类、申请类,并用不同标识区分。前者用“DJ”,后者用“SQ”不同字母表示。将同一年度、类别及期限的归档资料,按照“件”为单位进行归档整理。最后进行组卷,在明确类别、保管期限的前提下,对城乡居民的镇(街)按照同一年度、保管期限及类别的文件资料进行组卷,可以是100户一卷,如,第1~100户为一卷,第101~200户为第二卷,等等。最后,是以“卷”为单位,来详细编辑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全宗号、案卷号、件号、标题等等,确保整个档案管理的规范、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赵敦芳.规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案管理[J].中国档案,2015(9):40—41.

[2]童正花.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档案规范化管理建议[J].2017(13):43.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7

关键词:境外工程项目;税务管理;财税调研;纳税筹划

近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广大工程施工企业迈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但因不熟悉境外税收环境,对税收风险认识不足,管控不力,导致投标失败或项目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充分认识税务管理的重要性,从项目运行各阶段全程把控各项重点税务工作是境外工程项目规避税务风险、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一、财税调研阶段

(1)收集机构注册信息。外国公司承揽项目能注册哪些组织机构,以及在纳税申报、外汇管制、进出口权、劳务签证办理上的不同;各类机构形式注册、注销流程和耗时长短;外国企业能否独自承揽工程,是否必须注册联合体。(2)收集税收法律信息。必须注册哪些税种,税基、税率如何,各税种注册程序、资料要求和耗时;是否实行预扣所得税政策,若实行不同业务税率如何,是否是最终税赋;是否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若已签订,各项优惠税率如何;个人所得税税率如何,外国人是否必须注册税号;两国是否已签订社保互免协议,外国人是否必须购买保险、缴纳公积金;是否有资本弱化相关规定。(3)收集会计政策信息。是否适用国际会计准则,会计记账语言能否为英语;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如何,资产调拨、回运、处置如何核算;国内为项目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能否税前扣除。

二、投标报价阶段

(一)确定项目组织结构形式

基于财税调研阶段的分析,应确定本项目依托何种组织结构进行运作,后续的财税测算都基于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在东南亚国家,联合体投标已成为强制性要求,要对各种联合体形式的涉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进行选择。

(二)分析招标文件的税务条款

明确本项目承包商和业主各需要承担哪些税费,税费的扣缴方式是业主代扣代缴还是自行缴纳。招标文件有时提到免税条款,要弄清楚承包商是否符合免税条件,避免进入税务报价的陷阱。对招标文件中提到的税费条款,存在疑惑的要积极澄清。

(三)抓住主要税种进行税费测算,合理给出财税报价

(1)所得税或预扣所得税。①弄清本项目业主支付合同价款时是否要预扣所得税,此预扣税是否为最终税赋;或者项目直接按年度的利润总额计算缴纳所得税。如果存在预扣所得税,计算的基数是否包括增值税或其他价外税。要注意预扣所得税也是所得税,不要在投标价格分解表中单独体现。②若存在预扣所得税,报价中内外部分包商的二次分包或采购成本应包括预扣所得税,以免投标落项,避免日后就成本分担问题扯皮。(2)红利税。考虑缴纳过所得税后项目剩余利润是否还要征收红利税。在测算项目盈利水平时,除了考虑所得税成本外,红利税也不能落下。(3)增值税或其他价外税。①注意招标文件对此类税种的规定。如果招标文件要求含,结果报价不含,那么就是重大报价失误。②注意是否由业主代扣代缴。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规定,由能源、电力等国企代扣代缴承包商的增值税,承包商无法收取合同的销项税,而仍需支付各类进项税,承包商必须进行进项税的退税。而当地退税流程长、环节多、审计风险大,难以百分百退回。此时必须将退税成本和损失考虑到投标价格中。(4)关税相关税费。①关税的测算必须采办部门参与。需理清本项目进口设备、物资种类,获取海关关税目录,分大类测算税率。②确认临时进口设备的关税规定,是否可以保函替代关税,是否有按年度缴纳税费的要求。③确认是否有所在国无法购买的设备物资的免税规定,是否业主负责部分设备材料的关税。(5)个人所得税。国际工程项目普遍采取中方员工名义工资入账,个税由公司承担。因此要弄清所在国个税税率和计算方法,基于中方员工境外名义工资进行测算。

三、合同签订阶段

(一)争取税收优惠条款

业主对所在国税收法规更了解,能争取更多税收优惠政策。可商谈请业主承担相应的税费,同时从合同价格中相应扣减。如业主能获得特定设备物资的免关税或低关税政策,承包商可要求以业主名义进口,并对合同价格做一定折让。与业主谈定的税收优惠要在合同中明确。

(二)争取签订税收政策变动补偿条款

国际工程项目多工期长,如果税收政策变化,税率增加,会导致承包商成本加大。应与业主商谈增加税收政策变动补偿条款,如果税收政策改变导致的税负加重,业主给予相应补偿。

(三)商谈EPC合同拆分签订

多数情况下,把设计、施工、采办合同分别签订,能减少在项目所在国的所得税,同时也可能利用中国和项目所在国税率差异获得节税收益。因此在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并且存在税差的国家承揽项目应争取能拆分签订EPC合同。

四、项目执行阶段

(一)制定、修订纳税筹划方案

新项目合同签订后应在1个月内基于依托的组织机构形式,制定首版纳税筹划方案,确定筹划目标,拟定筹划安排,确立筹划范围和幅度。应根据财税调研阶段收集的信息,选定税务咨询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随着对所在国财税环境逐步深入的了解,要结合运营中碰到的税务问题,对筹划方案纠偏、修正。

(二)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境外工程项目的纳税筹划应以实际业务为基石,谨慎审慎,不得冒进野蛮筹划。纳税筹划的主要点如下:(1)项目前期费用入成本。项目落地前在所在国发生的筹备和投标费用应尽可能计入外账成本。由于大多数国家都规定税务注册前的费用不得税前抵扣,所以一旦确定要在所在国开展业务,就要尽早税务注册,保证前期费用能入成本并税前扣除。(2)国内总部或母公司为项目发生的管理费入成本。对分公司来说,总部费用一般可按一定比例分摊计入外账成本。而对子公司来说,按比例分摊母公司管理费用一般不被当地税法允许。总部或母公司直接为项目发生的差旅费、住宿费等零星费用一般可记入外账成本,但要注意按照当地税法要求,提供支持性材料,有的还需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认证。(3)资本弱化筹划。项目可以根据所在国资本弱化的规定,在限度内适当提高负债比例,增加利息支出,充分利用负债的税盾作用降低企业所得税。(4)人工费的筹划。①名义工资:中方人员在境内发放的的工资奖金在当地一般不被税务机关认可,中资企业常采取名义工资入账。名义工资的制定要考虑当地外国人工资水平的指导标准,并维持稳定性,避免忽高忽低遭致税务机关怀疑。同时还要考虑项目承担的名义工资、个税与节约的企业所得税孰高孰低,寻找最佳点。②属地发薪:属地发薪不仅可解决中方人员人工成本进外账的问题,还能解决资金回流问题。属地发薪要对两国的个税情况和发薪渠道深入研究,并兼顾员工个人的利益,方能推行。③保险福利:要了解两国是否已签署互认社保协议,如果已签署那么不必在项目所在国重复购买保险。如果没签署,一般需按所在国要求购买一定比例的社保。(5)项目盈亏安排。跨年的境外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始年份外账账面应少盈利或亏损,以后年份逐渐盈利直到项目结束。这种安排是要充分利用年度亏损弥补政策。多数国家税法规定,一定年份以内,以前年度的亏损可抵减以后年份的盈利。如果开始年份盈利多,就不能运用亏损弥补政策,即便以后年度亏损导致项目整体亏损了,以前年度已经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也难以退回。(6)转让定价安排。转让定价安排是指通过价格转移分摊利润,利用关联方所得税率差异达到降低税赋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货物购销、特许使用权收费、集团内部劳务收费、成本分摊协议、内部债务融资、设备租赁等。要特别注意交易价格避免与市场价格偏差过大引起税务机关怀疑,同时要保留所有相关文档,证明交易的独立性,准备应对税务机关的检查。(7)关税的筹划安排。①利用物资分类降低税赋。进口设备物资在分类时,常常会有商品归属的交集,可将部分物资划归到税率较低的类型中降低关税税赋。②开立临时进口设备关税保函避免缴纳关税相关税费。大多数国家能接受临时进口设备关税保函,有的甚至公司保证就能满足要求。特别注意要按时将设备运送回国,否则可能导致保函没收和处罚。③结合转让定价降低税赋。考虑关税和所得税税率差异,对于关税税率低或免税物资,考虑加大清关货值,进而加大材料成本抵减所得税。(8)充分利用避免双重征税协议。中国已与10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议。①充分应用协议,将在所在国缴纳的所得税或已享受的税收优惠,利用直接抵免、间接抵免、税收饶让等政策,在国内汇算清缴时抵免。②因协议对某些交易事项实行低税率,可结合项目利润情况进行此类交易安排,比如技术服务、设备租赁、商标使用等,来充实外账成本,降低税赋。

五、项目退出阶段

(1)总结各项纳税筹划工作。分析各项纳税筹划工作成效,剖析成败得失,发掘好的做法,并形成总结分析报告,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参考。(2)完善税收资料收集存档。各种税务相关资料如凭证、发票、合同、货运单、出入库单、关单、银行流水记录等都要查漏补缺、归集完整,按照当地法律要求妥善保管。(3)应对税务清算审计。项目退出时,税务机关经常会对项目完税情况进行审计。承包商要积极与税务机关沟通,提供证明材料,有理有节,积极应对。(4)必要时注销税号、银行账户。若计划退出所在国市场,并且各项税务检查完毕,各种退税已完成,就应及时注销税号和银行账户,避免日后税务机关进行税务检查时,重新将本项目列为检查对象,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六、结语

境外工程项目面临的税收环境复杂多变,风险较高,税收管理工作对项目成败影响重大。承包商要制定有效措施加强税收管理,合理筹划安排,全员参与,全过程控制,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俊峰,李梦晨,郭鑫昌,王天祺,傅乐.能源企业国际投融资管理体系研究[J].理论与创新,2020(3).

[2]贺俊峰,孙红玉,李梦晨,李婉棣,智向.油气储运企业亚太地区“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发展研究[J].博鳌观察,2020(4).

[3]贺俊峰,孙红玉,李梦晨,智向,徐大宁.能源管道企业亚太地区国际化发展研究[J].大经贸,2020(3).

[4]牟善平,贺俊峰.国际项目工程分包税务优化管理研究[J].理财,2020(6).

[5]刘恒书.“走出去”企业境外工程项目五阶段税收筹划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8(22).

社保年度总结范文8

一、2019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中心组理论学习扎实开展

2019年初我们制定了《2019年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局党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制定了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组织人,扎扎实实开展好理论学习,目前正按照规定的学习内容,已组织局领导开展中心组学习9次。通过理论政治学习,增强了班子成员学习的自觉性,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同时,认真落实党委议事规则,认真执行党委会议记录制度,使党委工作更加规范。

(二)人事基础管理工作规范有序

人事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涉及每个同志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对每一项工作,不论大小,都进行了周密安排,严格执行政策,确保工作不出纰漏。

一是人员考核。按照市局通知,我局今年二月按要求完成了2018年度全体在职干部的考核及上报工作,做好年度考核上报,工资年报等各项人事年报工作。

二是工资晋级晋档及清算等工作。工资晋级晋档工作始终坚持严肃认真,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严格按照文件执行。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按时进行级别滚动升级、晋升档次和薪级;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做好了转正定级工资;职务变动人员工资也及时做好了变动工资的审批工资。分别在今年3月和5月进行了原国税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清算和原地税养老保险、职业年金的调整。计算了原地税具有乡镇工作经验干部的乡镇补贴并发放到位。

三是做好人员调动的各项工作。2019年我局调走2名干部,调入1名干部,根据市局要求,人事教育股为调出干部办理调动手续,为调入干部审批调入工资,安排工作部门并做好调入调出干部的档案交接维护工作。

四是抓好人事年报、退休人员呈报、离退休老干部和困难职工慰问、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离退休干部年统等日常工作,均高质量完成。本年度我局到龄正常退休5人,人事教育股对到龄退休人员做到了提前一个月通知本人,当月将退休人工资等报省社保局审批完成。

(三)教育培训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019年在教育培训方面,一是按照市局安排积极参加省、市局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确保了各项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我局在8月组织了1次32人的业务培训,地点在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校通过具体的政策内容讲解,采取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确保了培训的效果,为税收工作奠定了基础;重点加强了省、市局安排的“大比武大练兵”培训班的培训,做到了以点带面,带动我局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积极鼓励干部参加2019年注册税务师考试,并斥资2万多元为报名考试的干部购买学习资料。

二、2020年工作规划:

2020年,人事教育股将继续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局工作中心,加强队伍建设、作风建设、思想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为税收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具体包括:

(一)开展全局干部培训,确保培训质量。进一步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方法,严格培训管理,改进培训考核:一是坚持学用结合,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切实搞好各类培训。针对干部队伍现状、征管形势发展要求和不同岗位特点,合理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明确培训目标,做到有的放失、按需施教,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把培训结果和干部使用挂钩。二是突出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基层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职业资格和各种专业职称考试,制定奖励办法。三是组织分岗位达标考试,制定实施方案,对在职人员按岗位类别进行考试,全面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二)建立个人培训档案和政治业务学习考勤制度。结合数字人事系统,对税务干部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管理,历史客观地反映和评价干部综合表现,通过建立个人培训档案和政治业务学习考勤制度,促进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提高干部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