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汇报材料范例

商场汇报材料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1

引入一个企业真实设计项目,根据项目完成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展开,细分为11个工作任务:

1.成立项目组。

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老师角色转换,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全案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企业项目见面会,学生角色转换—从学生到项目负责人,教师角色转换—从指导老师到项目总监;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工作室、校内实训室之间相互切换!

2.市场调研。

告知学生设计调研的重要性,做任何设计都必须强调“设计之前调研先行”只有调研之后才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全面准确调研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相关背景、产品属性研究,现有包装、材料、工艺、卖场陈列方式分析,同类产品分析,消费者分析;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校外包装市场、企业相互切换,强调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做一体!

3.项目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提炼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设计的切入点;教学内容包括项目组讨论分析总结,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调研结果,和初步的设计,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4.材料与工艺。

要求学生熟悉常用包装材料的特性和制作工艺,并能运用合适的包装材料进行创作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包装材料实训行现场教学,材料与产品属性的关系,常用材料特性及制作工艺,走访包装材料市场,实地教学;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材料市场,多媒体相互切换。

5.结构与造型。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合适的材料,进行产品包装内部结构和外部造型的设计能力;教学内容以纸制材料包装结构造型设计为主;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6.容器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运用三维造型设计进行包装容器外观设计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液体类产品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7.草模试验。

培养学生具备精细手工制作的能力,和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进行包装草模的制作;教学场地为材料实训室结合包装操作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之间相互切换。

8.视觉设计。

培养学生具备视觉元素分析、提炼、设计排版的综合设计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视觉设计构成要素,视觉设计的构思方法,视觉元素版面编排设计;教学场地为包装设计多功能机房。

9.制作与印刷。

要求学生掌握包装印前的印刷常识和印后的各种印刷工艺流程;教学内容包括包装印前印刷常,包装印后各种印刷工艺流程,考察包装印刷制作企业;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10.项目提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设计过程提案汇报的能力;教学内容为企业参与,项目组向企业汇报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案;教学场地为企业、多媒体教室。

11.总结分析。

培养学生善于总结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为指导学生撰写项目总结书;教学场地为多媒体教室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针对上述课程体系的11个教学任务,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四合一教学模式的导入。

1.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合一。

教室和设计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实训室的设计模拟设计公司办公的格局,有集体讨论听课区、设计区,制作区,作品点评提案区,加强实训室的设计氛围。再次是教室和企业办公室合一,学生在专业课程期间、定期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实习交替进行,实现教室和企业办公室的合一

2.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

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①学校灵活调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和课时计算方法引进更多的企业一线设计师到学校任课;②从企业兼课到企业深度参与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让企业设计人员成为教学团队的中坚力量;③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岗位,专业教师得到更多的一线实践机会和经验;④通过深度合作,企业设计师带来大量的实操项目、专业任课老师通过挂职锻炼积累实操项目,学生得到大量进行实操训练的机会,最终实现企业、学校,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之间的角色互换合一。

3.学生和企业设计师合一。

因教室和工作实训室的合一,学生在工作室内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教室和办公室合一,学生在实习学习过程中完成角色的转换;因指导老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合一,学生在实操训练中完成角色的转换。

4.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合一。

艺术设计类专业技能强调动手能力,实做的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操练!但高职教育也决不是单纯的培养技术操练工,实践操练应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支撑,如何有效的将理论知识灌输在实践操练中?这里提出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的合一,强调边实践操练边理论教学,边理论教学边实践操练,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互补,缺一不可。其次是多形式的教学环境更替。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场所,校内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制作实训室,电脑后期处理实训室,多媒体教室,校外个大商场、超市,材料市场,校外实训基地,企业等,学生在各种教学场所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实现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模式。再次是启发式、鼓励式、卡片式、头脑风暴式等创新教学方法的交替循环实施。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采用过程评价的方式,按单元教学独立评价,每个教学单元根据工作任务设计要点进行考核评价,考核评价的标准侧重点会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要掌握的工作能力去衡量,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评价成绩汇总取一平均分为课程的平时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75%,其中包括企业对于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的成绩,如“项目分析”和“项目提案”单元教学中,企业直接参与到教学中,教学评价的标准以企业的要求为主;在注重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考核,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创新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考核,占课程总评成绩的25%。课程结束后的综合评价,按各工作任务的评价成绩和综合创新素质、职业素质考核成绩直接生成。课程评价应强调目标评价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注重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素质及能力。

四、结语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2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从调研,广场环境分析,广场人群活动模式分析、设计任务书的制定与完善、方案的生成到方案成果的完整表达。在此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分析问题的洞察力,以问题为切入点来思考建筑,以环境行为分析为出发点设计建筑,着重关注场所与居民活动、建筑与人的社会活动的关联,激发学生对社区活动中心的社会性、人文性思考,让学生认知到影响建筑的社会、城市、文化因素和其他广泛的相关因素,而非孤立的理解建筑。

二、设计教学过程

(一)问题提出

设计任务书只提基本要求,即用地现状及红线、设计目标和成果,不再具化每项设计内容,而社区活动中心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加以编写、细化完善。此外,依据调研结果,学生还需对社区中心周边的广场区域进行合理改造。由此,教学方式一开始就要转变,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模式,教师扮演引导者,培养学生关注城市问题和社会问题,以调研的方式,以问题为切入点去思考建筑,设计建筑。学生则需要通过调研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并进行系列目标问题的思考,关注建筑的介入将会对现有场地产生的影响以及对居民行为产生的改变,思考如何既能较好地延续居民日常行为模式,又能更好地满足居民户外活动需求。

(二)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

设计以两人为一组。每个小组首先需要调研阳光广场和月光广场所在的城市位置,解读河西新城与老城区的关系。其次,分析广场与城市空间结构、景观结构、道路系统、绿地系统的对应关系;调研广场周边的学校、医院、市级体育馆、商场公共设施。深入解读环境信息,把握场地内道路、绿化、建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构思的形成做好前期准备。再次,详细了解广场人群活动与使用情况。以周末与工作日为对比,观察并记录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各个时段广场人群的主要活动区域以及活动模式。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用数码相机拍照,记录数据采集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时段、不同背景、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各自的活动特征,细致分类,并鼓励学生多交流,了解被访者对广场现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社区中心提供哪些公共服务等,从而为建筑功能的确定及场地改造提供有力依据。此外,每个小组依据不同问题与各自的兴趣点,设计不同的问卷调查表,对广场活动人群进行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应涵盖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社会背景,不同职业,人数不低于100人。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并梳理观察记录内容,绘制分析图,撰写文字小结。

2.案例参观

教师列出市区多个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社区活动中心,让学生参观调研,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建筑空间特点,着重了解使用者的感受与意见,并做好相关记录。

3.阶段成果

此阶段成果要求每组完成一张设计图,并将调研内容、分析结果、解决方法进行ppt汇报。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展开讨论,进一步补充完善。

(三)建筑方案的生成

1.设计任务书的完善

在完成调研参观后,学生需要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整理互联网信息,完成多种资料及数据的收集。在基于调研成果分析的基础上,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确定建筑合理具体的功能设置,制定出完整的设计任务书。

2.方案的生成

方案初始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调研分析结果,从问题入手,通过对广场人群的行为分析、建筑功能与环境的互动研究,思考方案的形体生成及平面布局,勾画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草模,形成设计构思和方向。在此阶段,教学着重于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性的尝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每组学生需要对各自的方案构思进行详细讲解,即方案一开始应对的是哪些问题,如何从问题入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一步步推导出方案设计。各组之间相互交流,均可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作为引导者,不直接对方案进行优劣评价,而是依据不同方案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建议与意见,对不足之处予以补充,帮助学生确立方案发展方向与目标。设计过程中,草模与草图同步进行,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方案之初,要求制作基地模型进行场地与环境的分析,制作工作模型推敲建筑体块与场地的关系、空间体量关系,直观地理解建筑空间。随着方案的深入,工作模型的制作更加细致,不仅要反映建筑的结构关系,也要表达建筑分隔与围护界面的材料选择。此外,现场调研贯穿方案生成的全过程,学生还将通过不断的调研、思考来积累关于设计的理性认识,甚至将草图与草模带到广场与居民交流,征求建议与意见。当然,与高年级相比,二年级的教学对学生在空间建构、材料建造、结构选型等方面的要求有所节制,重点还在于思维方法、设计方法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本文来自于《高等建筑教育》杂志。《高等建筑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三、评价体系

过去设计基础课考核评价重结果,以最后的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而设计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往往被忽视。针对这一问题,重新制定了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从方案构思到设计完成的全过程,包括现场调研、调研成果汇报、方案过程中的草图与草模、最终设计成果等,并将此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依据。新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促使学生关注设计的全过程,注重设计能力的提高,而非仅仅是设计成果图纸与模型表现的技巧。

四、结语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3

 

与其他教学资料相比,报刊具有四大鲜明特色:内容新颖、语言现代、知识丰富、词语实用(端木义万,2005)。报刊英语专家周学艺(2010)将报刊英语比喻成一面时代的镜子,称其“无所不包,无时不在,无孔不入,集当代英语之大成,开明日英语之先河”。英文报刊的自身特点可以帮助提升外语教学的现代性、复合性和实用性,因此教育部对高校英语报刊教学给予了高度关注,英语教学大纲十分明确的将报刊阅读能力列为评定阅读技能的标准。二级要求能够读懂难度相当于Reader’sDigest的文章。四级要求能够读懂难度相当于Newsweek的国际新闻报道。六级阅读的技能项目中写道:读懂难度相当于美国TIME或TheNewYorkTimes的社论和政论文章(端木义万,2010)。在大纲的推动作用下,我国大多数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英语报刊阅读课程,而在非英语专业教学方面,部分学校以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对本科非英语专业报刊教学做出探索和尝试。   开展报刊阅读教学是有其优势的。英文报刊是目前主要信息传播工具。在英文报刊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最新的事实,其内容也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和娱乐。学生从报刊阅读中得到的能力提高也是多方面的。世界上瞬息万变的信息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语感和增加信息输入,扩充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拓展知识和视野。长期的阅读社论和时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徐锡华,2010)。因此,英语报刊教学成为本科外语教学中阅读课程的延伸。   报刊阅读课程在本科外语教学中的应用需抓住两个重点:教学选材和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对象恰当、合理的使用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是报刊阅读课程成功的根本。   1报刊英语教学的选材   从教学内容选材方面来说,王亚民(2010)将教材选取分为五大类,但其中对于新闻专业的分类对英语教学并不适用,因此本文将高校英语报刊教学的材料分为四大来源。①使用精选报刊内容编纂而成的课本进行精读或泛读。目前,报刊汇编教材层出不穷,主要有南京国际关系学院端木义万教授主编的《英美报刊阅读教程》以及北京大学周学义教授的《英美报刊导读》已经在高校应用多年。近年来又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教授的《英语报刊阅读教程》和北京科技大学张敬源的《英美报刊深度阅读》等。主要为报刊阅读辅导书和教材。②使用最新出版的英语报刊进行时事新闻教学。例如,《21世纪英文报》与高校合作开设了《21世纪英文报》读报选修课程,利用《21世纪英文报》报纸资源在院系大一、大二中开设读报选修课,原则上每周不少于一个课时,每学期不少于15周。华东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等50多所高校都加入了《21世纪英文报》的读报班。③使用汇编教材与出版报刊相结合的英语报刊教学。这一方法弥补了汇编教材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同时又弥补了新出版报刊在类型体系上的不充分,但两者结合的教学材料势必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这种教材选择适合偶然穿插于部分课堂中。④临时选取英语报刊的相关内容或使用英语报刊作为手段充实其他英语课程的教学。报刊英语教学在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中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教师在教材的选取上也相对灵活,有的就时事话题在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等西方主流报纸上寻找热点话题,这也要求教师在耗去时间精力的同时在选材的“度”和“量”上也要有精当的把握。教材的选取与授课对象的层次和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系统的讲授可使用报刊阅读系列教材,培养学生兴趣时则可使用《21世纪英文报》等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报刊杂志。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时,则可选用西方主流报刊的特写类文章,做到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   2报刊英语教学的模式   报刊英语教学的内容可以是多彩纷呈的。在教学模式方面,可以有所侧重,也可以百花齐放。总的来说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化背景知识、新闻术语、报刊语言特点、报刊报道的主要版面与内容,英文欣赏以及热点话题讨论,从实际语言应用、学习策略和跨文化知识传播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主要分为四大类。   2.1汇集报刊知识特点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在本科外语教学中开展的“英语报刊阅读课”多为公共选修课,大都是超过百人的大课,甚至达到300-400人,有些类似系列讲座的形式(王亚民,2010)。   受到班级规模的制约,授课形式一般采取讲授式,内容涉及到报刊新闻知识的术语和特点,例如最常见版面术语、标题最常用短词、标题句式、常用缩略词、常见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词语,以及常用的转喻等。报刊是主流信息传播媒介,无论对于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对报刊知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提升其对英语语言的掌握,以及西方语言文化特点的认识。正如Larsen-Freeman(2000)所指出的,在二语习得中,正式的教授能学习任务、影响习得加工、加快习得速度,最终提高语言水平。这种模式的优势是信息量大,条理清晰,主题集中,方便教师控制管理,缺点是学生思维被动,课堂参与少。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报刊知识特点与实际应用关系不够紧密,难以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   2.2围绕报刊语言内容的讲练型教学模式   在小班授课中,许多教员以报刊语言内容为依托,采用讲练的模式,将构建主义理论运用到英语报刊教学中去。以外交学院副教授梅琼(2010)为例,她将学员分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文章的一部分,总结作者的论点和写作手法,对该部分内容做出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利用10min的时间陈述课下准备内容,并回答学生提问。华东理工大学颜静兰教授认为应将普通读报课与专业报刊课区分开来。普通读报课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一份报纸,通过读报接触真正的、鲜活的英语,开拓视野,培养媒体基本素养,关注媒体新闻主流事件、了解新闻用语和表述特点。培养其思考问题和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遇到某个问题或现象时,要学会思考,能够产生自己的思想观点,而且言之有理。她在教学中突出了对文章的导读、提问、讨论和测验。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学生人数较少,外语能力较高,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p#分页标题#e#   2.3多媒体参与的复合型教学模式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模式以外,多媒体的介入也对英语报刊教学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以文化知识和思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中,纸质媒体,电视广播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参与到了广义的报刊教学之中。就一个问题,从不同国家,不同媒介来获取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知、对比、探讨和辩论,能够让学生提高对不同媒体的关注度,从而潜移默化的进行教育。邹卫宁(2010)在英语报刊课堂的四步教学法中,专门提出多媒体助学的作用。他认为多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感情激励工具。   2.4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随着课堂外教学形式的深入,课外教学活动也可以成为课内教学的延伸,并起到补充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作用。课外报刊阅读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可以展开小组合作,把自己摘抄的语句和段落与全班分享,对报道展开评论并写读书笔记。教师可以定期总结报纸上的信息,举办形式灵活的读报知识竞赛,例如将报道的题目隐藏起来,让学生为报道写标题,也可根据标题猜测文章内容。信息不等于知识,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如每学期还可以举行一次手抄报比赛,或让学生整理学校发生的大事以报刊报道的形式将本学期的重大事件编纂成册。在报刊英语课程教学课时数不足的情况下,这些课外活动将成为报刊英语阅读的有力补充。高校英语报刊教学模式已经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化”。授课方式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互动教学模式转化,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能够使构建主义理论、混合教学、自主学习等教学理论在课内外都得以体现。3英语报刊教学中的问题英语报刊教学对英语阅读有着诸多益处,同时高校英语报刊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障碍。这些问题与教师素养有关,也与报刊英语本身的特点相联系。此处举例讨论三个主要问题。   3.1教师应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   英语中每年出现上千个新词,这些新词多是报刊带头使用,其中不少可以根据构词法,大体猜出来,但更多是熟词新义,处处有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周学艺,2010)。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twitter”在国外已经成为“微博”的代名词,而国内的翻译使用的是“microblog”。如果教师不深入了解国外情况,就无法正确理解。又如“Buyone,getonefree!”的口号,原意指商场里买一赠一,但在政治竞选上指“投我一票,还能得到一个免费的高参”,此处的“高参”指美国总统Obama的夫人Michelle。没有丰富的生活背景知识和对时事的了解,就无法理解这样简单的政治口号。   而事实上,国内英语教师出国培训的机会少,又身兼多门外语课程,如果不能潜心研究,在授课中也只能做到“蜻蜓点水”,无法“抽丝剥茧”为学生解读文章真正的内涵。   3.2教学应注意趣味性和知识性统一   为了突出报刊阅读的时效性,许多教师选择使用刚出版的美国期刊,将他们印制成活页供学生使用,也有教师让学生通读报纸,挑选自己喜爱的内容课堂汇报。一份报刊包罗万象,有时文,有奇文,有趣闻。学生看重趣味性,教师偏重知识性。例如,美国先后在伊拉克、阿富汗和利比亚发动战争,这跟恐怖主义,中东问题,各国利益都有关。这类时评文章通常篇幅较长,内容复杂,意义深刻,部分学生可能会回避这种文章,而鉴于教学中知识传授的重要性,教师在选择此类文章时应注重补充外延知识。如在本例中,教师需要展示中东地图,列举中东大事等。如何在趣味性和知识性中达到平衡,是英语报刊教学的关键。   3.3报刊英语教学也要“中西合璧”   诚然,国内英语报刊的大部分内容不是出自英美编辑笔下,但学生有必要了解国内的热点新闻及相关词汇,这样在对外交流和介绍本国情况时才不会无从下手。教师对国内英文报纸的忽视会造成学生相关词汇的缺乏。因此,在教学中“中西合璧”也十分必要。如探讨食品安全时会提到三聚氰胺“Melamine”和毒奶粉“contaminatedmilk”,小悦悦事件中的见死不救“leavesomebodyinthelurch”或央视王牌节目改版“CCTV’sflagshipshowgotamakeover”。这些表达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满足其学习英语以“为我所用”的初衷。《21世纪英文报》改版后推出的Buzz热点词汇版可在这方面供教师学习参考。   4结语   英语报刊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各高校的关注和重视,这是与报刊英语的自身优势分不开的。英语报刊教材内容的选择也百花齐放,各有所长。近年来,经过高校教师和专家的探索和努力,报刊英语教学模式由单一的“讲授式”逐渐转变为由多媒体辅助、课堂练习和课外活动结合的“多元化”模式。这种转变使报刊英语教学在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上都登上了新的台阶。然而,在本科报刊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合理选材,平衡教学内容以及加强自身英文修养来解决。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英语报刊教学模式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提高本科报刊英语教学的质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4

1.1教学内容设计

在展示设计是一门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知识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交叉性,具体涵盖了形象策划、视觉传达、展示陈列、空间规划等四大范畴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面临对任务无从下手、设计的目标性不强、主题不明确等问题。第一,展示设计理论学习任务:包括国内展示设计发展的沿革及前沿,虽然技术的学习是良好的理论支撑,但掌握国内外展示设计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观点是必须且重要的。第二,展示设计方法学习任务:展示设计是品牌营销或展览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故在教学内容上将品牌形象策划作为教学重点第一步。例如,品牌内涵、品牌形象、品牌营销策略等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原理及实施要点。第三,展示设计在具体工作情境中的应用任务:展示设计已广泛用于商业展示以及其他相关展览中。例如,商店橱窗、商场陈列、品牌促销、博物馆及艺术馆展览等。故让学生通过对实际商业环境中展示方案的设计是可以帮助学生练习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的。

1.2教学方法设计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次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性提问法——调研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总结性讲授法,充分体现学生为教学中心的现代大学教育思想。打破单一讲授法局限,突破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地域上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多元化、多渠道地接受教学信息,以达到高效率学习的目的。本课程以4个课程专题为载体,采取启发性提问法——调研分析法——互动讨论法——总结性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统一学习的形式,将学生分配为4~6人左右的若干小组,每12个课时完成一个专题学习。

1.3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不单一依靠课堂考勤来管理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交流分析结果优良来判定学生平时学习成果,对改革学生学习环节进行更有效的监控。在每个专题开始之初,教师除了要布置学习专题以外还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考核要求,其中包括完成学习成果报告、调研PPT及课堂分析讨论回答,并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学习过程有小组讨论记录。另外,本次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的以45分钟为教学课时的课时分配方式,而是配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以180分钟为一个教学课时来进行教学环节安排,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理论连贯性与实践完整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步骤一:教师提出专题,并分配学习任务,说明完成专题学习的具体要求(20分钟)。步骤二:学生利用部分课堂时间及课余时间,通过资料查找、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上次布置的专题学习,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内容。全体学生需要进入开放实验室或者图书馆阅览室等进行自主学习(50分钟)。步骤三:教师分小组进行课堂讨论分析与课外指导(课堂指导60分钟,其余时间为课外指导)。步骤四:每个专题抽取某些小组以PPT演示及演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30分钟)。步骤五:教师总结并启发下一步骤(20分钟)。

1.4教学考核设计

本课程成绩的评定基本模式:平时成绩(50%)+期末作品成绩。其中:平时成绩=课堂讨论+PPT调研报告演示及演讲,期末作品考试是根据作品制作难度与最终成品效果为评判标准。学生可根据调研和专题研究深度,汇集资料思考写一篇800~1500字论文作为加分作业。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考试课程,是以最终作品为期末成绩,但是这样的考核办法是导致很多平时认真上课的同学可能作品效果原因最终成绩却比平时旷课同学更低,所以加大平时调研分析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比例,可以让学生真正地把学习重心放在学习过程上,而非最后的分数而已,也让真正认真学习的学生能得到合理分数。最后的选做学术论文旨在帮助优秀学生形成基础的学术观点。

2教学过程重点步骤

2.1教学任务设计

从教学内容设计出发,结合教学任务可设计相应教学专题任务:

(1)教学专题任务一。

根据选取品牌空间性质,选择创作空间视觉元素1~2个,并将元素构成化使用于100*200*300(毫米)硬卡纸白盒内。

(2)教学专题任务二。

在空间草稿(白盒子)的基础之上,作展厅规划设计,以1︰20的比例等比缩小实际展厅制作展厅空间模型。设计内容包括:空间内造型、组合、功能设计、灯光选取等方面;制作内容包括:选材、裁切、固定等方面。达到实际操作,表现真实空间氛围的目的。

(3)教学专题任务三。

在展厅空间模型制作的基础上,选取橱窗位置作展厅橱窗设计,以1︰2的比例等比缩小实际橱窗空间,再作模型制作。制作内容包括:选材、切割、定位、灯具选配、电路设计等方面。达到深层次表达设计的作用。

2.2教学辅导过程设计

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辅导主要分为五类:第一,课题调研辅导,课题前期调研室确定项目设计主题的关键。第二,确立主题材料,主题的确立是对未解决问题的明确指向,探明事物本质的导向性和逻辑性。第三,表现项目主题,在设计主题和材料选取完成的基础上,对设计主题模型的呈现方式辅导探讨,探索材料和设计的物质属性和视觉属性的双重体现。第四,作品展示与验证,在作品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地对比现实与预期效果,不断验证作品效果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3结语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5

关键词:包装设计;项目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可谓是传统本科教学的压缩版,教学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授课过程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常规的先讲解理论,后进行设计实践的两段式方法,而实践又以虚拟的侧重创意的概念设计居多。如果说普通教育是学科知识的传播,那么职业教育则注重实战经验的培养。作为培育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包装设计中对空间造型、材料工艺、平面装饰以及版面设计等诸多能力的考核应多参照企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一味照搬传统教学模式容易造成学生对市场需求和行业现状理解的局限,出现工作后还需时间重新适应新工种的现象。

1高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实践的意义

项目实践的理论基础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项目实践简言之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的程序制定计划,进而完成项目。教育部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项目实践正是突破了传统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与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高职教育“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培养目标。高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实践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将知识构建和技能训练融入课程内容中,使学生保持在亦工亦学的实战状态,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此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市场进行零距离对接,将大为改善课堂学习的效果。

2高职包装设计课程项目实践的思路

本课程的实施形式是以设计公司真实的包装项目为任务驱动,通过市场调研、概念发想、视觉表现、成品展示等一系列课程程序将包装的保护、储运、销售的市场属性在产品容器、包装结构、视觉设计的操作实践中体现出来。教学过程应用项目化管理体制来运作,将一个设计项目分解成实际工作的若干段,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下,或以个体或以团队的形式参与其中,完成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并做出展示和评价。校企双方教师负责设置、跟踪、操作示范整个项目,期间将基础理论与技能知识点以任务分解的形式对教学内容加以强化,融入学科发展和设计前沿的最新理念,着重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及任务执行能力。

3高职包装设计课程的项目实践

3.1组建教学团队

项目实践的教学团队不应只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需加入公司设计师和印刷厂技师。可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包装设计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对项目全程的把控,公司设计师引入具体项目并同步指导,印刷厂技师讲解印刷工艺并指导学生操作。这支由校企双方组成的教学团队在准备阶段提供项目相关的信息资料;在实施阶段创设学习情境,引领项目过程;在评价阶段帮助学生对最终的目标和效果进行总结。教学团队是整个项目实践的引领者和指导者。

3.2制定授课计划

以我校高职大三上学期包装设计课程为例,课程时间为8周,每周16课时,共计128课时。主体分为三部分,首先讲解包装设计的基础知识,包括对包装材料、成型方法和设计技法的综述以及优秀包装设计的评析。其次将企业的项目先期分解成单项的小项目,分别从容器造型、纸盒结构、视觉设计三方面进行创意训练,提升学生的单项能力。最后主课题是完成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这是一个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过程,市场调研、设计定位、方案具体化、设计表现、定稿、制版打样、成品出厂等,多个环节紧密相连。整个授课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计划如下表所示。

3.3项目实践的实施过程

第一周为理论授课,教师讲解包装的概念、历史发展、构成要素等知识点,辅以优秀包装设计作品的剖析,给学生以直观的认知。同时,要求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资源进一步加强自我学习。特别聘请企业的包装设计师从市场的角度对包装的科学性、商业性、文化性、环保性等方面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从课程之初就使学生树立包装设计的市场意识。第二周至第四周为项目分解式的训练小课题,分别是化妆品包装容器设计、食品纸盒结构设计、礼品包装视觉设计。第二周容器设计要求学生在经过市场调研、草图推敲、形态处理等程序后应用软件画出化妆品瓶型的电脑三视图和效果图,并且使用油泥和石膏制作出瓶子造型的模型,以便全方位观察和进一步推敲验证。第三周纸盒结构设计即就市面上同一类型食品包装盒进行调研,然后勾勒草图进行推敲,对形态结构做出创新设计,学生需将设计的CAD线稿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包装彩盒数控切割机自动切割成型,最后将纸盒折叠、插接、粘合,以成品形式呈现。教师对其的评判标准是结构科学、合理、安全,方便运输,利于销售、使用和回收。第四周礼品包装视觉设计是设计专业学生最熟悉的内容,但若做得出彩还需细心钻研,教师注重设计新颖性和创意性的引导。这几周是主课题前的设计小热身,师生交流互动贯穿其中。第五周为主课题的导入,引入公司真实的四个不同类型的商品包装项目,请企业设计师走进课堂,从消费者、竞争者、品牌自身三个市场要素方面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精选企业成功案例做分析点评,加强学生的认知。学生根据对不同项目的兴趣自行分组,以小组形式对商场、超市等一线市场展开调研,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调查结果以PPT形式总结汇报。这也是最终课程项目评价之一的学业报告书的开端。学业报告书是作品全程的跟踪记录,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灵感随想,思维的来龙去脉一一展现,形式随意,可以是文字、拍摄、涂鸦、剪贴等,这些看似不甚规范的草稿却是项目进展的真实记录,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体现。第六周进入实质设计阶段,为避免出现设计与应用脱节的情况,教师邀请印刷厂技师讲解包装的印制工序和后期工艺,这也能为学生的设计提供多样的思路和方向。教学团队在此项目实施的核心环节进行全程把控,要求学生按照设定的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引,如摄影摆拍的手法、插画绘制的风格,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七周为深入完善阶段,在包装容器造型、盒面工艺外观的推敲上,教学团队都要求学生向专业的技术标准和工艺规范靠拢。为以最佳工艺方案呈现原稿效果,学生需深入印刷厂一线学习,亲身体验印前、印中、印后的各道工序。第八周是包装最后的实物成型阶段,同时实物需与学业报告书共同展出做课程的汇报。教学团队成员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综合评价,企业设计师可从专业岗位的要求出发,根据包装设计的技术含量打分;校内教师的评价可多元化,包括项目的进度、团队的协作、包装的创新等。最后还可开展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环节,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表达能力。

4结束语

高职包装设计是艺术类视觉传达专业重要的骨干课程,相当多的学生都会选择包装设计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然而一些院校在实际的包装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仅为商品做外盒的片面理念。注重包装二维效果却忽略容器三维造型;强调电脑绘制能力却淡化外盒结构创新;重视效果图的美观却对材料、印刷工艺概念模糊。如此纸上谈兵只能造成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脱节。本文从项目实践的教改角度入手,围绕真实的市场项目开展教学,弥补了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升了学生应对市场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为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提供一种教改思路。

参考文献:

[1]王安霞.包装设计与制作[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2]周青奇.广告设计课程“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6(27).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6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

一、跨文化能力与探究式教学的契合学术界

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比较丰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能力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也将跨文化能力视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不仅包含外语专业教学,而且包含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的学习者来自于高校各个专业,今后将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建构不再是为了培养单一的外语人才,而是新时期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这与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主体目标相符,即“跨文化能力培养必须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之中”[1]。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建构应与适当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师遵循相应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建构之上,于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便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跨文化能力建构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知识结构的一种方法”[2]。结合不同的教学实践内容,探究式教学模式又可被划分为问题探究、合作探究、情境探究等不同类型。这种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合作策略、实践能力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与跨文化能力建构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跨文化能力的建构是非常必要的。

二、基于探究式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能力建构策略

跨文化能力的核心概念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交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商讨文化意义、辨析文化身份、有效而得体地进行交际的能力”[3]。本文以陈国明与斯塔罗斯塔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为基础,对跨文化能力建构的过程进行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三个过程构成:情感过程、认知过程、行为过程,因此,从理论的结构上看,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基本变量”[4]。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体框架之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探究类型对三个变量分别进行介入,以此达到建构跨文化能力的目的。

1.问题探究———跨文化情感建构

跨文化情感主要包含自我意识、开明态度、交际意愿等要素,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是以向学生提供问题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跨文化情感。问题的设置应层层递进、适于探究并紧扣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强调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乐观精神,自我意识强的学习者具有较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空间。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问题设置。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全新的开始”,课文选取了一所大学校长给大一新生的欢迎致辞,致辞对大学带给人的优势以及问题作出了展望。在课前,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哪些方面的资源?大学生活又为学生带来了哪些挑战与困难?面对优势与挑战,怎样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请找出典型事例加以说明。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究,学生会作出相应的调研,在对大学的优势与挑战分别进行扩充了解的基础上,找出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并规划大学生活,进而形成一种较强的自我意识。

(2)开明态度。开明态度以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态为中心,强调学生对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的不同观点的接受程度。教师可在教材中找到合适的素材,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明态度。《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倡导动物实验”,课文从医生的角度介绍了动物实验对于医学发展的必要性;而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主题却变为了“反对动物实验”,课文从动物权益保护者的角度介绍了动物保护的一些活动与成就,两个单元的内容对同一问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可设置的探究问题为:两篇文章的作者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文化身份?他们为什么对动物实验有不同的态度?能否在同学中作一个调查,看看两种观点各有多少支持者?调查之后,能否谈谈你对两种观点各自合理性的解释?显然,开明态度的培养使学生不再固守己见,而是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来自不同角度的多元思维方式。

(3)交际意愿。交际意愿强调学生在交际情境下,愿意表达自我的同时又能够倾听对方表达的能力,这无疑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版)中,每个单元都有BBC街头采访的视频片段,以第三册第五单元为例,采访的主题是“梦想中的职业”,主持人先是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介绍,表达了对职业的热爱,但又强调了她梦想中的职业并非目前从事的职业,从而引出了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讨论。接下来,主持人在街上随机选择行人进行采访,采访由以下几个问题构成:你是做什么职业的?你认为你现在的职业是你一直以来梦想中的职业吗?你小时候的职业梦想是什么?随后,受访对象依次讲述了各自不同的情况。在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可布置问题探究作业:仿照教材中的采访视频,如果由你采访学校里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了解一下他们梦想中的专业,你会如何表达自我?又会设置哪些采访问题引导他们表达自我?为什么?通过这种启发式的问题探究,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采访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交际意愿。

2.合作探究———跨文化认知建构

跨文化认知主要是指跨文化意识,即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跨文化意识特别强调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主要包括二者在生活习俗、社会规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由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究涉及的材料多、内容广,适合多人合作完成,所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为前提,教师根据班级规模,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各成员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达到整体获益的目的。由于合作探究强调合作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素:一是分组原则,总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一个小组内部的成员各有差异,小组与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二是教师指导,虽然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但在探究内容、环节等方面仍需教师的指导;三是明确分工,每个小组应确定好组长、组员,并在任务开始前,由组长明确各个组员的具体任务,以便提高协作效率。

(1)生活习俗差异。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旅行的意义”,强调了出国旅行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们形成开放性思维的促进作用。课文介绍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客人到主人家里吃饭,不宜将所有的食物都吃光,总要剩下一部分,以表示主人准备的菜肴很丰盛,不仅足够款待客人,而且还有富余;而在西方,如果客人不吃光所有食物,则暗示主人准备的饭菜不可口,这便成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教师可指导合作小组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展开合作探究。课前的合作以搜集整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资料为主,由组长为每位组员分配具体任务,如资料查找、整理汇总、PPT制作、课堂汇报等;课中的合作以小组讨论为主,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对本小组课前合作成果进行PPT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要点,如中西饮食文化整体差异、中西餐桌礼仪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等核心问题,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后分享每个小组的观点;课后的合作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呈现,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将整个合作探究的内容、过程及结论整理成探究学习报告,并作为学习档案保存。

(2)社会规约差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很多文章的选取体现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对于社会规约的介绍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以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主题贯穿始终,课文讲述了一个年满18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故事。文中的母亲受够了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一直盼望着她能早日成年,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在女儿离开后,母亲开始收拾她的房间,打算彻底改变房间的原貌与功能。但当母亲看到女儿留给她的信时,浓浓的亲情使她改变了主意,虽然女儿以后不会经常回来,但她打算保留房间原样,使之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在很多西方国家,孩子成年后,便要离开家,开始独立的生活,他们一般选择与他人合租,在父母的部分资助与自身赚钱相结合的方式下完成学业,并逐渐步入社会,这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社会规约。相比之下,中国家庭相应的社会规约与之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与亲情,儿孙满堂的幸福一直是我们对于其乐融融家庭生活的追求,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西方社会成年便要离家的社会规约缺乏了解与认识。合作探究仍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师可指导各个小组对于此种社会规约的现象进行探究,包括体现中西方不同社会规约典型事例的搜集、对于社会规约差异性成因的探讨、关于差异性的不同看法讨论等探究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3)思维方式差异。关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四册第五单元中有所体现,该单元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的主题,根据课文的介绍,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大都对中国人有一种刻板印象,即有话不明言、过度礼貌、过分谨慎等,而产生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是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脱离了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表达的信息只是整个交际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文化语境进行判断,如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素;相反,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习惯于将大部分交际信息用明确、清晰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而需要依靠文化语境进行判断的信息所占比例很小。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根据教材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合作探究可围绕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高低语境文化中典型交际事例、中西思维方式对高低语境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在探究中,各个小组都能够获取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梳理与讲解,再通过讨论达到对知识的内化,这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度契合的。

3.情境探究———跨文化行为建构

跨文化行为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层面密切相关,它强调交际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恰当的交际技巧表达自我、获取信息并形成交际互动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交际技巧的训练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实现,这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境探究非常吻合。情境探究的基础是情境的创设,师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简单的道具、服装等手段创设适当的交际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进行交际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实施交际行为,从而逐步实现跨文化行为的建构。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版)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特定交际情境中口语技巧讲解、交际用语总结、角色扮演练习等环节。以下结合该教材的购物情境实例,介绍情境探究在视、听、说三个环节与跨文化行为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1)视频情境创设。在此模块中,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购物的视频,视频可选自英文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播放视频的目的是结合单元主题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观看视频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设定交际双方为顾客与售货员,对话发生的地点是商场,交际的目的为寻找购物目标及完成购物行为。由于交际用语在交际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视频所创设的情境自主探究,将购物交际过程总结为五个阶段,即打招呼、寻找购物目标、询问商品细节、询问支付方式、告别。在“视”的环节,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课堂活动,完成交际情境的创设,并搭建交际行为的主体框架。

(2)听力情境拓展。在“听”的环节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播放音频,内容为在购物情境中发生的几个长对话,对话类型各有不同,有的购物目标明确,比较简短,有的购物目标模糊,交际双方需要商讨,也有的在支付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寻求解决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听到的交际用语句式依次识别出来,并按照上面划分的五个阶段进行归类,再鼓励学生造句,对每一类句式都进行适当扩充。通过听力训练与探究活动,学生接触到的购物情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相关的交际用语也在原有基本框架之上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3)口语情境体验。在“说”的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运用刚刚总结的交际用语编写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商场的情境以适当的布置呈现,不同的小组可运用不同的道具、服装、群众演员、背景声音、灯光等细节再现不同的商场情境,以此达到利用情境探究最大限度地实施真实交际过程的目的。除遵循固定剧本的表演之外,教师可安排一个灵活角色,该角色融入各组表演之中,并“扰乱”节奏,制造出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以此锻炼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运用恰当的交际技巧实现交际行为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做好记录,对学生的语音面貌、语言表达、交际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三、结论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7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大学英语;探究式教学

一、跨文化能力与探究式教学的契合学术界

关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比较丰富,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跨文化能力理论模型,这些模型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的外语教学,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也将跨文化能力视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高等教育阶段的外语教学不仅包含外语专业教学,而且包含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的学习者来自于高校各个专业,今后将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建构不再是为了培养单一的外语人才,而是新时期整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一环,这与当今外语教学改革的主体目标相符,即“跨文化能力培养必须渗透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之中”[1]。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建构应与适当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师遵循相应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与实施,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建构之上,于是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便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跨文化能力建构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只提供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知识结构的一种方法”[2]。结合不同的教学实践内容,探究式教学模式又可被划分为问题探究、合作探究、情境探究等不同类型。这种教学模式着重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合作策略、实践能力等要素,而这些要素与跨文化能力建构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跨文化能力的建构是非常必要的。

二、基于探究式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能力建构策略

跨文化能力的核心概念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交际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商讨文化意义、辨析文化身份、有效而得体地进行交际的能力”[3]。本文以陈国明与斯塔罗斯塔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为基础,对跨文化能力建构的过程进行阐释。“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三个过程构成:情感过程、认知过程、行为过程,因此,从理论的结构上看,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个基本变量”[4]。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主体框架之下,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探究类型对三个变量分别进行介入,以此达到建构跨文化能力的目的。

1.问题探究———跨文化情感建构

跨文化情感主要包含自我意识、开明态度、交际意愿等要素,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是以向学生提供问题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建构跨文化情感。问题的设置应层层递进、适于探究并紧扣教学内容。

(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强调积极向上的心态与乐观精神,自我意识强的学习者具有较大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空间。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问题设置。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一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全新的开始”,课文选取了一所大学校长给大一新生的欢迎致辞,致辞对大学带给人的优势以及问题作出了展望。在课前,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能够给学生提供哪些方面的资源?大学生活又为学生带来了哪些挑战与困难?面对优势与挑战,怎样的大学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请找出典型事例加以说明。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究,学生会作出相应的调研,在对大学的优势与挑战分别进行扩充了解的基础上,找出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并规划大学生活,进而形成一种较强的自我意识。

(2)开明态度。开明态度以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心态为中心,强调学生对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的不同观点的接受程度。教师可在教材中找到合适的素材,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明态度。《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倡导动物实验”,课文从医生的角度介绍了动物实验对于医学发展的必要性;而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主题却变为了“反对动物实验”,课文从动物权益保护者的角度介绍了动物保护的一些活动与成就,两个单元的内容对同一问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教师可设置的探究问题为:两篇文章的作者有着怎样不同的社会文化身份?他们为什么对动物实验有不同的态度?能否在同学中作一个调查,看看两种观点各有多少支持者?调查之后,能否谈谈你对两种观点各自合理性的解释?显然,开明态度的培养使学生不再固守己见,而是能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来自不同角度的多元思维方式。

(3)交际意愿。交际意愿强调学生在交际情境下,愿意表达自我的同时又能够倾听对方表达的能力,这无疑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得以发展的基础。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版)中,每个单元都有BBC街头采访的视频片段,以第三册第五单元为例,采访的主题是“梦想中的职业”,主持人先是对自己的职业进行了介绍,表达了对职业的热爱,但又强调了她梦想中的职业并非目前从事的职业,从而引出了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讨论。接下来,主持人在街上随机选择行人进行采访,采访由以下几个问题构成:你是做什么职业的?你认为你现在的职业是你一直以来梦想中的职业吗?你小时候的职业梦想是什么?随后,受访对象依次讲述了各自不同的情况。在观看视频之后,教师可布置问题探究作业:仿照教材中的采访视频,如果由你采访学校里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了解一下他们梦想中的专业,你会如何表达自我?又会设置哪些采访问题引导他们表达自我?为什么?通过这种启发式的问题探究,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采访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充分调动自己的交际意愿。

2.合作探究———跨文化认知建构

跨文化认知主要是指跨文化意识,即对不同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跨文化意识特别强调其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主要包括二者在生活习俗、社会规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由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究涉及的材料多、内容广,适合多人合作完成,所以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合作探究。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小组合作为前提,教师根据班级规模,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小组各成员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达到整体获益的目的。由于合作探究强调合作小组作为一个整体的作用,在合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素:一是分组原则,总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即一个小组内部的成员各有差异,小组与小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二是教师指导,虽然合作探究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但在探究内容、环节等方面仍需教师的指导;三是明确分工,每个小组应确定好组长、组员,并在任务开始前,由组长明确各个组员的具体任务,以便提高协作效率。

(1)生活习俗差异。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三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的主题是“旅行的意义”,强调了出国旅行并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人们形成开放性思维的促进作用。课文介绍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在中国,客人到主人家里吃饭,不宜将所有的食物都吃光,总要剩下一部分,以表示主人准备的菜肴很丰盛,不仅足够款待客人,而且还有富余;而在西方,如果客人不吃光所有食物,则暗示主人准备的饭菜不可口,这便成为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教师可指导合作小组在课前、课中、课后等环节展开合作探究。课前的合作以搜集整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资料为主,由组长为每位组员分配具体任务,如资料查找、整理汇总、PPT制作、课堂汇报等;课中的合作以小组讨论为主,在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对本小组课前合作成果进行PPT汇报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要点,如中西饮食文化整体差异、中西餐桌礼仪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等核心问题,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后分享每个小组的观点;课后的合作以小组作业的形式呈现,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小组将整个合作探究的内容、过程及结论整理成探究学习报告,并作为学习档案保存。

(2)社会规约差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中,很多文章的选取体现了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对于社会规约的介绍是其中的一个重点。以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主题贯穿始终,课文讲述了一个年满18岁的孩子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的故事。文中的母亲受够了处于叛逆期的女儿,一直盼望着她能早日成年,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在女儿离开后,母亲开始收拾她的房间,打算彻底改变房间的原貌与功能。但当母亲看到女儿留给她的信时,浓浓的亲情使她改变了主意,虽然女儿以后不会经常回来,但她打算保留房间原样,使之成为一种心灵的寄托。在很多西方国家,孩子成年后,便要离开家,开始独立的生活,他们一般选择与他人合租,在父母的部分资助与自身赚钱相结合的方式下完成学业,并逐渐步入社会,这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一种社会规约。相比之下,中国家庭相应的社会规约与之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历来重视家庭与亲情,儿孙满堂的幸福一直是我们对于其乐融融家庭生活的追求,因此大多数学生对于西方社会成年便要离家的社会规约缺乏了解与认识。合作探究仍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教师可指导各个小组对于此种社会规约的现象进行探究,包括体现中西方不同社会规约典型事例的搜集、对于社会规约差异性成因的探讨、关于差异性的不同看法讨论等探究活动,以此加深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

(3)思维方式差异。关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四册第五单元中有所体现,该单元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刻板印象”的主题,根据课文的介绍,来自英语国家的人大都对中国人有一种刻板印象,即有话不明言、过度礼貌、过分谨慎等,而产生这种刻板印象的原因是双方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脱离了各自的文化语境。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高语境文化,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表达的信息只是整个交际信息的一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文化语境进行判断,如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素;相反,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习惯于将大部分交际信息用明确、清晰的语言直接表达出来,而需要依靠文化语境进行判断的信息所占比例很小。高低语境文化的不同,归根结底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根据教材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合作探究可围绕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高低语境文化中典型交际事例、中西思维方式对高低语境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在探究中,各个小组都能够获取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梳理与讲解,再通过讨论达到对知识的内化,这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度契合的。

3.情境探究———跨文化行为建构

跨文化行为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践层面密切相关,它强调交际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恰当的交际技巧表达自我、获取信息并形成交际互动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交际技巧的训练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实现,这与探究式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情境探究非常吻合。情境探究的基础是情境的创设,师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简单的道具、服装等手段创设适当的交际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进行交际的情感体验,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实施交际行为,从而逐步实现跨文化行为的建构。在《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三版)中,每个单元都有口语交际的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特定交际情境中口语技巧讲解、交际用语总结、角色扮演练习等环节。以下结合该教材的购物情境实例,介绍情境探究在视、听、说三个环节与跨文化行为建构相结合的过程。

(1)视频情境创设。在此模块中,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购物的视频,视频可选自英文电影或电视剧的片段,播放视频的目的是结合单元主题创设交际情境,通过观看视频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设定交际双方为顾客与售货员,对话发生的地点是商场,交际的目的为寻找购物目标及完成购物行为。由于交际用语在交际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征,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视频所创设的情境自主探究,将购物交际过程总结为五个阶段,即打招呼、寻找购物目标、询问商品细节、询问支付方式、告别。在“视”的环节,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探究式课堂活动,完成交际情境的创设,并搭建交际行为的主体框架。

(2)听力情境拓展。在“听”的环节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播放音频,内容为在购物情境中发生的几个长对话,对话类型各有不同,有的购物目标明确,比较简短,有的购物目标模糊,交际双方需要商讨,也有的在支付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寻求解决方式。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听到的交际用语句式依次识别出来,并按照上面划分的五个阶段进行归类,再鼓励学生造句,对每一类句式都进行适当扩充。通过听力训练与探究活动,学生接触到的购物情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相关的交际用语也在原有基本框架之上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为下一环节打好基础。

(3)口语情境体验。在“说”的环节中,教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合,运用刚刚总结的交际用语编写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商场的情境以适当的布置呈现,不同的小组可运用不同的道具、服装、群众演员、背景声音、灯光等细节再现不同的商场情境,以此达到利用情境探究最大限度地实施真实交际过程的目的。除遵循固定剧本的表演之外,教师可安排一个灵活角色,该角色融入各组表演之中,并“扰乱”节奏,制造出一些意料之外的状况,以此锻炼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运用恰当的交际技巧实现交际行为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做好记录,对学生的语音面貌、语言表达、交际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三、结论

商场汇报材料范文8

关键词:橱窗展示设计课程;3dmax;陈列与展示设计;教学实践

橱窗展示设计课程是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较强,以笔者所在的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常州纺院)为例,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与前期开设的Photoshop、Illustrator、Autocad、服装卖场陈列、服装品牌策划等课程衔接紧密。学生主要通过三维建模设计软件——3dmax软件,完成前期服装橱窗三维效果图设计,后期通过雪弗板、木材、泡沫等材料或者运用3D打印制作橱窗道具、人模,完成橱窗示意模型。橱窗展示设计课程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从创意灵感出发,结合艺术知识、设计软件完成橱窗展示设计方案。课程的目标是培养“懂艺术”“能创造”“会设计”且能满足商业展示类企业要求、对接岗位需求的服装卖场橱窗策划、商品陈列策划人员。

1三维设计效果图在橱窗展示设计课程中的重要性

橱窗设计效果图是橱窗设计师表达自己设计方案、创意思维的载体,橱窗设计效果图由二维手绘稿和三维效果图组成。但橱窗设计作为商业展示空间设计,非常注重展示空间比例、尺度、色彩的把控,二维手绘稿画面感较平,在表达空间的视觉关系上有其不足。三维效果图可以借助常用的三维数字化展示设计软件如3dmax、GoogleSketchup草图大师等,通过三维展示软件,道具、人模可以快速进行三维建模,创建出准确直观的三维橱窗空间。三维数字化展示设计软件特有的渲染表现(材质的和灯光系统),只需通过简单的参数调节,就能模拟出真实展陈环境中的色彩、灯光照明等效果。后期借助Pano2VR、线上720云渲染平台,制作基础的全景漫游系统,通过简单的几个步骤即可实现橱窗三维交互式设计,同时也能够通过创造沉浸式体验,对前期方案进行推敲,进而为后期方案的落地进行验证、完善和深化。3dmax的运用提升了橱窗展示设计流程的整体效率,越来越受到橱窗展示行业的应用和推广,3dmax、GoogleSketchup草图大师等主流三维展示设计软件也成为橱窗设计师需要掌握的软件。

2传统橱窗展示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橱窗展示设计对橱窗的视觉效果、艺术审美要求较高,在“眼球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橱窗的设计理念、效果呈现与店铺的销售业绩息息相关。企业对橱窗及商品陈列策划行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因此,橱窗设计需要设计师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结合品牌的风格、定位,进行巧妙合理的设计。然而,笔者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考察调研发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主要侧重理论教学,设计只停留在课堂中,很少接触商场及企业,学生脱离真实的展陈设计环境,缺少对空间比例、尺度的直观感知。也有部分高职院校教学流程单一枯燥,授课内容一成不变,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教师多年来用相同的案例和主题来演示软件操作。在这样的授课模式中,教师“代替”并“代劳”学生进行设计,学生提交的作业、作品千篇一律,设计思路得不到发散,学生长期接受教师的“间接经验”,导致在后续的课程学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中遇到稍微复杂的工作任务时,不能够举一反三,更无法应对设计难题。在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环节,教师主要看重学生软件技能的掌握情况和最终效果图的表现技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学生在造型、色彩、空间上的创新设计能力。部分教师以结果为导向,以学生的橱窗设计效果图为唯一评分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学生得不到教学过程中的答疑指导、教学反馈,技能点得不到提升,这样容易造成授课效果差,人才培养偏向软件技能型人才,学生不具备服装陈列岗位素养,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33dmax软件在橱窗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3.1以项目为导向,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课程教学分为3dmax软件建模、灯光与材质和渲染表现三大项目。首先,将项目任务融入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围绕项目任务进行线下、线上设计调研,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设计主题,提炼关键词,进行头脑风暴,绘制思维导图;其次,完成设计灵感、图片素材的查找搜集;最后进行橱窗设计草图绘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按照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三维建模、灯光与材质、渲染每个工作任务设定一定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穿插。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创造性,根据每个学生的橱窗设计草图,单独进行指导、讲解、示范。

3.2按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精心设计教学思维导图。从橱窗设计师职业能力需求出发,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将橱窗设计师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整个教学流程。按照橱窗设计岗位设计规范及行业标准完成橱窗设计任务。让学生以真实橱窗设计师的身份,向“甲方客户”进行方案的展示汇报,并引导其他同学以“客户”的身份对方案的创意灵感、创新点等进行评分,整个环节需要学生拥有敏锐的视觉营销洞察力,发现方案的亮点和不足。教师自己也参与方案的点评,从橱窗创意策划、整体效果图表现到陈列展示细节进行深入分析,以“评”促学,让汇报方案的学生在听取客户意见后,深化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鼓励学生在设计方案落实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现场调研,了解橱窗的真实状况,在后期项目落地的过程中不仅能考虑橱窗的艺术性和创造性,还能兼顾橱窗实际。学生的“橱窗设计”项目任务如下:(1)目标:通过橱窗设计项目让学生了解橱窗的构成要素,掌握橱窗三维效果图设计的流程和方法;(2)内容:完成橱窗设计彩色效果图、重点和局部效果图、材料、线框结构图;(3)要求:设计方案要求立足实际,后期需要落地;(4)说明:可以用文字、图片等形式来阐述橱窗设计的创意思路,如灵感来源、市场价值、设计构思、品牌风格、品牌定位等。

3.3教学案例。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也要提高课程参与度。以图2学生作业为例:学生以英国实验性当代艺术家达明·赫斯特(DamienHirst)药丸系列装置作品为设计灵感,选取“药丸”的中文谐音“要玩”(英语Let’sPlay)为设计主题。创作初期,笔者引导学生用Illustrator软件完成橱窗设计效果图初稿(图a),在第1稿上,学生能基本传达设计主题,将“要玩”元素融入橱窗展陈中,但是在橱窗的空间层次上,元素表现较乱,重点展示商品不突出。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引导学生用3dmax软件进行方案的深化,首先表现展示主体,其次选择与主题相符的道具配饰加以点缀,从整体色彩的把握到服装、服饰品、橱窗道具、橱窗背景、装饰字体等展陈细节的表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橱窗框架的建模,然后进行展示主体、道具的建模,依次赋予材质贴图,创建灯光,最后进行最终稿(图b)的渲染,引导学生打造出一个极具视觉吸引力、充满童趣、立体真实的商业展示场景。在该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角色从消费者转换为设计者,即从真实橱窗的消费体验者转换为橱窗设计表达的设计师,设计方案以实例为依托。学生也能借助计算机三维数字化展示设计软件,提高课程学习内容表达能力,增加课堂成果可视化即时呈现。3dmax软件在橱窗展示设计课程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