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实训总结范例

钳工实训总结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1

钳工是中职机械专业实训常见工种之一,该课程的理论和技能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本文主要从教师、教学内容、教法及评价标准等多个层面探讨钳工实训有效教学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中职;钳工实训;有效教学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钳工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地举行,各学校又重新审视和解读钳工教学。钳工技术是一门操作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但钳工实训本身设备简单,手工操作居多,自动化程度和劳动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体能消耗大,内容较为枯燥加之实训环境差,教学效果常常大折扣。

一、思考

如何开展本课程的教学,又怎么样提高钳工实训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实绩,成为了摆在广大钳工实训指导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机械类专业教师的一员,自工作以来就一直从事钳工实训教学,这里笔者就怀揣冒昧地单从教师的角度谈谈自己对钳工实训的有效教学这个问题的思考。

(一)教师的眼界

钳工自其产生以来,其工具除了材质并未有实质性变化,不少教师因循守旧仍引用旧法,数年如一日,不曾改变。教师本人要深谙钳工技术的过去和现在,更要关注钳工的发展动态尤其是高级别钳工技能竞赛的动向。不少教师只愿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故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不足为怪。比如,带表卡尺作为传统游标卡尺的优化,在测量读数时无疑快捷和方便许多,更能减少因看错刻度对齐而造成的误差,无疑可以提高学生读数的速度和准确性,化解游标卡尺读数的难度。又比如说,不少教师在处理斜边时,往往只考虑角度的准确,却容易忽视斜边的定位尺寸。如果教师不知道V型块为何物,亦或者没有这样的便捷的工具,往往在加工这些斜边缺少足够的保证手段,造成失分。以上这些问题,只是教师因眼界问题造成教学困顿的一点缩影,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钳工教学无法向更简单、便捷、易懂的方向发展,反而会削减学生的学习兴趣,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有鉴于此,笔者建议钳工实训教师应多走出去,参加多种形式的技能比赛和培训,获取钳工技术的发展动向,掌握新设备,新工具和新方法。例如,在去除半封闭腔时,以前用的较多的是交叉锯法或打排孔錾削法,前者锉削余量大,后者钻孔数量多。借鉴技能竞赛的经验,笔者在教学中引入了窄锯条转锯法,只要对使用的锯条进行特别的处理,就能使用人手一把的锯弓,加工出直线度高且余量小的半封闭腔,这样的方法既减轻了劳动量,也节约了时间,教学的实效性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

(二)内容的选择

从钳工实训的现状来看,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设计方面投入不多,,实践内容枯燥乏味。笔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基本功练习外,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只有花更多时间练好钳工基本功,才能更好地完成钳工实训任务。其次,教师要选择合理内容作为载体来分解实施钳工各技能等级的技能点,例如初学时安排制作梳排以提高学生的锉削技能,然后安排长方体的制作让学生掌握锉削的基本技巧,随后安排3-4个包含角度、对称度、孔加工、攻丝等初级技能鉴定要求的工件,在中高级鉴定中有意识地插入两件对配、镶配,以及多件的装配,但不论是安排什么内容,都必须紧扣技能考核的主线。在此基础上,给学生穿插如划线尺寸计算,V型块中心高计算,窄锯条的制备,清角锉的加工,麻花钻的磨削等实用技能,让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操作技能上的全方位提高。以锉削为例,在初级工阶段笔者就从不给学生介绍推锉法,因为初级工阶段,工件加工的允差较大,无需使用推锉法这种仅适用于局部余量较小的场合的锉削方法,而初学者往往对教师强调的推锉的使用时机不放在心上,乱用滥用推锉法,造成锉削效率低下。如此一来,笔者认为在初级工阶段引入推锉法显得不合时宜,倒不如到中级工阶段,待到学生有了足够的速度和精度意识后,讲解为佳。这样的做法无疑在教学中要比笼而统之的全部讲解要更具实效。再比如说,对确实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额外布置新的任务,比如制作心形吊坠、刨刀、耳勺等简单实用的趣味制件,让学生感受到钳工的实用之处,这也无疑对技能上较为吃力的学生是一个莫大的刺激促动。

(三)教法的优化

参与钳工教学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宏观教学的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有效教学也就无从谈起了。不少学校钳工实训配备多为外聘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出众,但往往在教学方法上墨守成规,不能也不敢创新。例如钳工教学中,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理实一体化,精讲多练。其实只要在对着黑板讲步骤和布置学生操作间加入示范,亦或者把讲和示范结合起来,将教室的教授内容转移到实训现场,用实物或实操代替空洞的讲解,便可以弥补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之间的真空地带,快速的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也更能减少衔接过程中的无效学习。除此以外,实物教学、示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的综合使用,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大纲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欲望。以示范教学为例,钳工作业囿于时间,教师不可能每次都给学生进行示范。拿工艺分析来说,起初教师应讲明工艺编制的主要脉络和注意点,在多次示范后,可以尝试逐步引导学生自己编排零件的加工工艺,教师只在必要的核心问题上说明加工技能要领,有时候让学生走点“弯路”,犯点错误也无妨,这样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自己工艺编制适合合理产生反思,使学生在失败中领悟正确,这要比总是由教师告知正确做法更“走心”。在处理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个别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的指出并予以正确的技能示范,以强化教学效果。

二、结语

总结来说,示范教学还是要做到“五勤”,即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前三者旨在发现问题,后两者意在通过细致的讲解,及时的纠正反复的示范,纠错,巩固教学效果。不少实训教师在批改工件往往改完了事,忽视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这一点是不可取的。工件批改后进行必要的点评既能对作业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激励、促进,也能对共性错误提出整改,“惩前毖后”。

作者:管鹤 单位: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2

将项目教学法应用于钳工生产实习教学中,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地融合,任何一个实际工作规范与程序都与每一个项目有关。在钳工生产实习教学中,教师应真正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对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与提升的作用。项目教学不仅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与特点,从而大大加快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速度。就“项目教学法”的含义、钳工实习教学在中职学校的实施现状、如何确定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步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中职学校;钳工生产;项目教学法;实习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一项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项目工作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能够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一个项目从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至评价项目有效完成。通过实际的项目学习,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每一个环节的基本知识点与要求,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社会能力及其他能力均得到综合训练。另外,项目教学法还能够对学生的人生与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中职教师应明确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发展为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使钳工生产实习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完成一个完整项目的教学活动。该教学法的教学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并通过任务与项目的驱动和带动,充分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出现了以下3点转变,即中心由课堂转变为教学工厂,中心由课本转变为项目任务,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学方式只注重教师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负责听取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师生间传递信息与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虽然存在互动现象,但也是被动的;学生的自觉性越高,其参与程度则随之增高。该教学方式的激励方法主要是外在鼓励,然而这种鼓励方法持续时间短,对学生起不到长效的作用。然而,项目教学法的中心是学生。该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为以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该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而且还注重调节学生的动手能力,师生间传递信息与交流的方式是双向的,并由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在实施该教学法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其参与活动的程度则会越高。该教学法的激励方法为内在鼓励,持续时间较长。

2钳工实习教学在中职学校的实施现状

目前,在我国的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素质较低、专业知识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对于专业理论课,学生均缺乏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专研精神。以上状况均会使学生对钳工技能训练感到乏味枯燥;而且当钳工生产实践操作的新鲜感已褪去时,学生就不会再提高对该项目工作的学习兴趣。针对以上钳工实习教学的现状,如果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尽管再怎么细致、耐心地讲解知识点,也是对学生千篇一律地灌输。这样会使学生缺乏学习钳工知识的活力与生气,从而导致课堂氛围乏味、枯燥,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同时还会产生无法完成钳工教学目标的情况。另外,因为钳工实训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传统的常规操作,与现代化制造技术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在学习数控编程等内容后,大部分学生则会认为钳工传统的加工方式效率较低、强度过大并相对较为落后,所以大大减弱了其对钳工实训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对钳工知识的看法,从而有效提升其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方式上改进,并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与掌握课程要求的技能与知识,并能够体会创新的乐趣与艰辛,从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想。

3如何确定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步骤

3.1将项目任务进行确定

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与交流,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与任务。例如,教师在传授《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机械制图》和《机械制造工艺》这几节理论知识后,并确认学生理解钳工入门知识(包括锯削、锉削、打眼、划线等基本操作)后,可以提高实训操作技能水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全面地理解以上知识。教师可以与学生将汽车车标制作的项目任务进行共同讨论与确定。这样,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使其技能水平得到提高。

3.2将工作方案进行制定

教师应将项目工作的方案与计划交给学生制定,并确定工作的流程与步骤。另外,还应注意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能够保证项目计划的可行性。例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制作车标的技能时,可以负责提供相关资料,然后在班级中组织学生交流,并帮助学生完成项目工作计划的制订、项目加工工艺方案的编制、工量卡具的提供准备。而学生则应对资料进行认真地查阅,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加工适当的品牌车标,再制订项目的工作方案。

3.3实施组织项目

确定每位学生的分工与合作,并依照制定好的工作计划实施组织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教师应与学生研讨并解决问题。

3.4展示成果

在学生将车标制作完毕后,让组长将本组所有成员的成果进行收集与展示,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督促作用.

3.5总结评价

首先由学生对自己完成项目工作的过程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再由教师检查、评分学生的工作成绩,这样能够训练学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的能力。

4结束语

诸多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在对学生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其地位变为一位顾问与向导;而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将项目工作独立完成,并在其中将理论融合于实践,使其实际操作能力与理论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对学生进行观察与帮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使自己的视野得到开拓,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水平。总而言之,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将项目共同完成、并共同获得进步的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在钳工实训中能够将学生学习兴趣进行充分地调动,并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该方法仍有部分缺点,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研究。

作者:张志忠 单位:云南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俊清.浅谈项目教学法在模具专业钳工实训课程中的有效运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02):362-364.

[2]王敏.探析项目教学法在模具钳工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探索,2013(354):184-185.

[3]卞为民.项目教学法在钳工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2014(30):58-59.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3

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确立,在制造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模具工业一直以15%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模具制造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些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模具生产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不断快速地更新模具设计、生产新技术、新设备,同时也在强化模具设计制造生产组织流程,逐步健全各岗位群。

一、我国模具企业生产组织流程及岗位群

企业调研显示,我国模具生产企业生产组织流程主要有两种,即FE+FP和FE+RP[1]。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应用FE+FP路线较多,特别在北方的模具企业及南方的一些中小模具生产企业。在我国南方模具发达地区,一些模具生产企业也开始使用FE+RP路线,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风险和企业运行成本,得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FE+RP路线在今后几年将得到迅速普及。一套模具的生产需要各个岗位群的工作人员密切协作,现在企业更多的采用项目组的方式进行组织生产,由项目经理组织协调各岗位群人员,组成团队,完成从模具的设计到模具生产制造和试模成功的整个过程,降低了过程失误几率,大大提高了模具的制造效率。

二、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模具钳工模块》课程作用

当今的模具已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的模具设计理论与制造工艺外,还需CAD/CAM/CAE一体化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各类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的支撑。作为高职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各种加工机床操作技能,也就是说其所需学习的理论课程多,需掌握的技能也多[2]。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使之适应模具企业设备、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的需求。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按照先理论后实践进行教学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模具CAD/CAM实训室、机加实训基地、数控实训基地等实训条件与理论课程相结合,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各种实践技能。各模块课程以模具企业工作过程(模具设计———模具各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模具各零件的加工———模具装配———试模)为导向组织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生产的过程及模具设计、制造的各种实践技能。

《模具钳工模块》课程是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是整个教学内容的综合应用。《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将先前学习的专业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结合,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化理解和掌握,系统的对模具设计、生产加工过程、各种加工工艺及方法、加工设备操作技能综合应用及掌握。《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在这里不再是简单、狭义的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及技能,而是在“广义的包含模具设计、模具加工、模具试模等整个模具生产过程”中学习模具钳工基础操作知识和技能。《模具钳工模块》课程合理有效地开设及组织教学,是保证学生系统了解模具企业组织生产流程、掌握模具生产各个岗位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达到适应模具企业技术及生产组织流程变革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的核心课程。

三、《模具钳工模块》课程教学项目任务的确定

教学项目任务的确定是本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根据学校现有加工条件及学生数量,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力争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模具的设计及加工过程;在学校有限的加工条件下,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模具企业的加工组织流程,并系统地掌握模具设计与加工的各项理论知识及各项操作技能”,即教学项目的确定要保证“模具要有足够的零件数量;各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加工过程要有一定的难度,并要用到各种加工设备;在模具的加工及装配过程中,要包括模具钳工的各项技能操作内容;模具各零件的配合要求较高,需要学生互相讨论、互相配合、团结协作才能完成的模具”。

四、教学组织

《模具钳工模块》课程确定的三个教学内容中各个教学项目的教学过程依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按照模具企业生产模具的过程进行设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模具企业模具生产组织流程,系统地掌握模具生产的各项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学生组织生产的组织能力、各个生产岗位的相互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等。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是将学生分组,要求其按计划进行工作,每组都设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负责协调整个生产过程的调度,每组都设生产工具保管员,负责刀具、量具、风动工具等出入库管理等。学生依次进行各教学项目的工作过程中,都是首先制定方案,然后集体对方案做报告演讲,讨论决定最佳方案,统一思想,详细书写工作计划及过程注意事项、设备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小组讨论丰富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最后具体操作实施,完成各项目。例如在项目(二)的加工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召集各小组进行加工工艺编制、加工情况说明及讨论会,各零件的加工方案只有通过讨论决定才可以进行实际的加工操作,同时强化学生自我进行生产组织协调,要求各种机床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项目负责人的安排调度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通过制作方案、计划和进行具体加工操作等逐步掌握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同时了解和掌握模具生产的组织流程及各个岗位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要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检查评估和交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发生工件加工报废的现象,这时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总结和失误分析,查找失误原因,寻找解决办法。例如凹模型面在数控铣削过程中过切后,进行补焊,再铣削型面。总之,每项项目的检查评估和交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学生的成就感、促进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由于学院存在现有加工设备数量有限及教学班级众多的情况,在合理安排项目(一)、项目(二)、项目(三)、项目(四)的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穿插项目(五)、项目(六)的教学,达到加工设备不停,教学过程不停,学生时刻在学习的状态,达到加工设备的最大利用率,教学的最大效率。项目(七)是本课程最后进行的教学项目,也可穿插于各教学项目之间。例如,可以在项目(四)未完成前,应用企业报废模具进行模具试模,分析模具损坏情况等。同样在模具各零件实际加工的过程中,按照生产设备的调度情况,钳工实践教师组织无加工任务的同学学习模具钳工的各理论知识及操作实践技能、钳工工具使用方法、模具装配等,例如划线、钻孔、抛光、电动工具的使用等操作。按照加工设备的调度情况合理地安排项目(三)、项目(四)的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教学条件及教学方法

(一)教学条件

上课地点在数控实训基地,教学环境为一体化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一间可容纳45人。课程可选用设备有:数控铣床一台、数控车床一台、电火花机床一台、线切割机床一台、普铣一台、磨床一台、摇臂钻一台、台钻两台、风动工具三台、角磨机一台、电动抛光机一台、钳工工作台三台、企业报废模具6套。实训耗材主要有标准模架一套、400×300×50的45#板料3块、400×300×20的45#板料3块、准80的45#圆钢1500长、准60铜棒200长、钼丝2卷、150#—180#油石、砂纸、180#—800#砂带、准20×30砂轮、准8—准10砂轮、准20—准10×30锥度砂轮、准6—准25×30抛光轮、准6—准25×30砂布圈、数控铣刀等若干。本课程配备指导教师两名,一名学校专任教师、一名外聘企业高级钳工,两名机床操作指导教师。课程配备各种教学资源,《模具钳工模块》指导书、网络视频资源、模具结构图册、模具钳工基础教程及其他参考书籍。

(二)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项目教学法组织教学,同时兼用其它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工作意识。

1.案例分析法:本课程项目教学中广泛使用案例分析法。选用球模典型的成型零件结构作为教学案例,制作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料,将模具钳工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给学生,同时教师对各类工具仪器的使用进行演示及讲解。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

2.小组讨论法:在实施每项教学项目过程中,以组为单位组织项目教学,在教师引导学生做完每项教学项目后,以组为单位进行总结讨论,形成方法总结报告,并按组进行汇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总结学习能力,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动态教学现场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讲解,对于普遍性的问题,会采用现场临时集中讨论等方法。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针对性更强,效果更好,做到有的放矢,但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4.头脑风暴法: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教师广泛使用头脑风暴法,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某项任务或某项具体操作,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记录员,要求每个组员进行意见性发言,教师应避免立刻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评价,应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求异、创新,全部发言完毕,教师最后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同学们互相学习借鉴,形成团队意识。

六、教学实施效果

通过对本课程的实施,主要有以下效果:

(一)较真实的工作岗位体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所有学生体验了模具生产过程的各个岗位的职能要求,了解了模具企业生产的组织流程。

(二)学以致用。在实施每个项目时,通过制作方案、计划,讨论方案和计划以及实际实施过程,综合应用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且都围绕着一个具体项目,这为零距离的上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方案、计划的制定,对方案和计划的讨论及实际实施过程,会发现自身知识和操作技能的不足,通过不断向别人学习、翻阅资料来提高自身能力,最终完成项目工作任务。这样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四)学生成就感的体验。从模具的设计方案确定开始,到模具设计完成,再到模具零件加工完成、模具装配完毕、最后到模具试模成功的整个过程中,学生也都在努力追求完美,他们不断修改设计方案、修改零件图纸、修改零件的加工工艺,重复的打磨抛光模具零件型面,一直到模具装配完成乃至模具试模成功,学生们看着自己制作的每一步成果,都非常高兴,有成就感。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石油工程;教学改革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油气资源消费量不断增加。2020年全年我国原油表观消费量为7.36亿吨,国内生产原油1.9492亿吨,对外依存度高达73.5%;全年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253.6亿立方米,生产天然气1888.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达42%[1]。为保障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我们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石油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然而,目前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人才还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工程企业需求,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需要强化、综合职业素养有待提高。[2]调研发现,目前的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一定程度受到本科石油工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影响,现有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存在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脱节,难以较快地适应石油工程一线工作岗位。通过深入企业一线调研专业岗位分布和职业能力要求发现,校企合作制定基于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总体构架、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重点。

1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1.1专业课程设置岗位针对性不强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和江汉石油工程公司下属钻井公司、井下测试公司、页岩气公司和测录井公司进行岗位和职业能力调研发现,现行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仍未能完全摆脱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影响,课程设置部分存在从石油工程本科学科知识中选择“合适”内容进行简化。这种方法可以为文化基础相对较强的本科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是对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生来说并不合适[3],因为其课程设置缺乏职业岗位针对性,学习内容与岗位实践关联性不强,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的学生不能完全符合石油工程一线岗位的要求,也无法满足石油工程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体系未完全包含石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伴随石油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大量出现,原有的课程设置已不能完全满足石油工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学生到岗以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重新培训才能满足企业需求。例如,井下测试公司的岗位细分为试油试气、修井侧钻、地层测试、酸化压裂,原隶属于井下测试公司的连续油管业务独立出来,归属于页岩气开采技术服务公司;钻井公司在原来钻井业务的基础上分化独立出钻井定向岗位;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未充分包含石油工程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内容。

2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提炼出石油工程专业的主要岗位有:油井管井工、油井资料工、油井维修工、油井班班长、注水管井工、注水资料工、注水维修工、注水班班长、集输工、集输资料员、集输班长、测试工、注采分析员、化验员、井下作业班长、井下作业工、作业机司机、司钻、副司钻、井架工、泥浆工、内钳工、外钳工、场地工、资料员等。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上述操作执行层岗位可归纳为司钻、井架工、内钳工、外钳工、采油工、集输工、作业工等7个主要职业岗位群,见图1。主要的职业能力为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在石油工程一线从事钻井施工、油气开采、油气集输及井下作业等方面的生产操作、工程施工、技术应用和生产管理等工作。调研发现企业最看重员工的敬业精神、责任心、合作能力、安全与环保意识、胜任目前工作的能力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多数企业将对敬业精神与责任心的要求排在了第一位。[4]

3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和思路

3.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思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石油工程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和具体岗位工作过程为基础,突出职业能力培养[5]。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技能名师合作开发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课程,实施以石油工程现场真实工作任务为项目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

3.2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组建由钻井、采油、井下作业和页岩气开采等石油工程企业的专家、技术能手、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面向企业开展深度调研,通过现场走访、召开访谈会等形式,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石油工程职业岗位分析,归纳出石油工程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总结出行动领域,开发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4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

4.1课程体系总体构建

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体系和专业课体系组成。公共课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创新创业精神、人文素养等能力,专业课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按照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紧贴生产实际、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以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为中心重组专业课程与专业知识,实现专业课程体系的项目化。根据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突出职业特征,体现实践性和开放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4.2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根据专业岗位专业能力分析,结合石油工程采油、钻井生产特点,从岗位工作过程出发,确定《油田开发地质学》、《钻井工程》、《采油工程》、《井下作业》、《采油模拟实训》、《钻井模拟实训》等6门对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起关键作用的课程,作为工学结合的核心课程。这6门课程按典型工作任务安排教学内容,校内配套的石油工程国家实训基地与校外油田企业实训基地相结合,实行“学校+井场”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校企合作进行石油工程行动领域分析,确定学习情境,明确每个学习情境需要的工具、学习要求、组织形式与方法,考核与评价方法,形成该门课程的课程标准[6]。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实训教材,搭建专业共享网络资源平台,与全国开设石油工程技术专业院校共享专业建设资料,建设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配套习题集,有条件的课程建设课程网站,目前《采油工程》和《钻井工程事故处理》建设有课程网站。

4.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和校外实践教学部分两部分组成,校内实践教学部分主要依托石油工程国家实训基地开设实训课程,校外实践教学依托油田企业来开展。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石油企业见习参观、石油企业认识实习、石油工程岗位生产实训、石油企业顶岗实习等,通过循序渐进的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顶岗实习是重点,通过顶岗实习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钻井、采油、井下作业等工种的实际操作技能,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另外,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参加劳动,培养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通过实际岗位操作培养职业素养,树立干事创业的创新精神。最终,通过系统的校内外实习实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择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结论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工作过程;实训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而且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趋多样化。笔者在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从事实训工作已经多年,以自身的经验为基础,论述了目前专业实践的现状,并对如何改进实训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深入研究了构建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模式的策略,对中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的意义

1.1理论意义。机电专业包含的内容较为繁杂,学习者在将来的工作中若仅仅掌握机械或是电气方面的知识,将会被社会很快淘汰。机电专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技术也处于时时更新之中,特别是计算机和机电设备的结合比较紧密,所以就要找到机械与机电的连接点,互相帮衬。因此,这就需要机电设备方面的工作人员能够懂得机电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掌握操作维修的技术。一般而言,这些专业人才更多是在职业院校的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最终会进入企业。所以,职院院校可以说是机电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倾向于培养学习者的岗位能力,由此能够提升机电专业人才的综合水平,也会更加贴合企业的要求。

1.2实践意义。机电专业在机械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科学水平的发展,该领域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因为高新技术在本专业的渗透中更加广泛,其具体划分也变得更为精细,所以也就形成了极富特色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不是单一的,相较于传统专业,其中内容更为广泛,需要工作人员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所以,学校在开展实训时,可以深入分析其内涵与意义,以此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也能够让其他专业或学校加以借鉴。

2.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的现状

2.1实训内容单一,无法满足岗位要求。第一,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课程内容包含很多,在实训的时候很多课程仅仅是给学习者讲解机械加工操作方面的内容,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岗位技术却并未涉及。第二,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较为浅显,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并不完全清楚,所以学习者所具备的能力也不足与完全应对未来的工作岗位。

2.2实训缺乏练习,无法提升学习者能力。现阶段,很多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实训所采取的方式都是较为单一的,大多采用的为单科分段式。不论是哪项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职位的活动,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要不断提升你能力。例如,钳工的工作中设计对锉削的识读、运用等,所以学习者就要在实训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2.3实训评价欠缺,无法提高评价能力。因为目前的学校中机电维修专业实训起步得相对较晚,发展也相对缓慢,所以造成学校实训课程的评价体系并不完善。除了上述说的实训内容单一、实训缺乏练习等,对学习者的实训评价也缺乏合理方式。现在很多学校对学习者的实训进行评价时方式运用不当,这就是的考核的标准与岗位需求有差距。

3.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

为能够获得良好的专业额实训效果,那么学校就要对师生搭配方式进行优化,同时还要从多方面对实训的条件进行完善,例如实训施教者的选择、实训内容的筛选以及实训的具体时间等。本文坚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由此开展专业实训模式,这不仅能够让学习者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更符合工作的需求,真正让学习者实现零距离就业(如图1)。工作过程导向是指工作人员需要有效利用工作中的资源,身处特定的环境,并对加工设备有效运用,最大限度的完成既定的项目任务,并获得成果。其在学习者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属于对职业行动进行科学分析的手段,工作过程是否复杂与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工作过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因为职位、工种或是背景等不同,所以工作人员在任务方面也会有巨大区别,不过从宏观上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明确任务、制定计划、作出决策、正式实施、有效控制与评价的反馈等。

3.1明确实训任务。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开展实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习者明晰实训的任务,对项目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旨在让学习者了解实训的目的是什么。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活动的主体为学习者,施教者切忌越俎代庖,而是要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例如,开展《钳工生产实习》课程的实训项目时,施教者可以将实训的项目定为“微型台虎钳制作和装配”,施教者还要让学习者明白项目的任务,让他们了解任务的终极目标是能够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微型台虎钳。不过台虎钳的制作需要多个步骤,这就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将实训项目分成不同的小项目,随着改革小任务的完成,加之装配技术的辅助,微型台虎钳也就能够完成了。

3.2制定实训计划。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想要保证实训效果,就需要预期制定实训计划,师生通过协商,并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操作水平,共同探讨怎样实现既定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实训工作,需要结合上一个步骤来对项目任务进行分析,继而适用于自己的方法。实训计划主要的内容就是将怎样做落实到一个个简单的步骤中。笔者认为,实训计划通常包含以下内容:首先,以上一阶段确立的任务为基础,对学习者进行分组,每组5-6人为宜。为明确每个人职责,可对每个人的岗位职责进行细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其次,各个小组的学习者针对实训任务,共同商讨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要将可能出现的问题预期想出来,提出应对之策,避免任务完成受阻。最后,经过共同协商后,由一人负责整理成工作计划,对于实训的工作流程与时间安排要进行汇总,转给实训施教者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开始。

3.3作出实训决策。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实训过程中所说的制定实训的决策,其实质就是想出有效措施,力争结果达到最佳。为能够实现预期的实训目标,小组成员就可以以上一个步骤中提到的加工工序方案为基础,对学校的实训条件、师资水平等进行商讨,并且经过一致协商之后,能够得出最佳的实践方案,继而对各个小组的任务更加明确,同时也让工作的流程能够更加细化。例如,我们同样以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中的《钳工生产实习》的虎头钳制作为例,在这个环节中经过上一步对任务的细化,需要每个小组能够制定出最优原则,并让该原则能够更加符合加工的流程。

3.4开始任务实施。制定实训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是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工作过程导向下开展实训工作最为关键的一步。该过程将学习者在教材上所学的知识转为了实际内容,以此解决实践存在的问题。例如,我们经过上述几个步骤之后,已经将微型台虎钳的制作任务进行了分解,那么此时我们就要对已有的加工工序进行优化。在此过程中,施教者要引导学习者对加工中的每一道细小工序进行钻研,并且教会他们如何操作。加工过程中,通过施教者的有序引导学习者把理论性的知识转变成操作技能,并在实训施教者的指导下逐个完成每一个小项目,最终通过装配完成整个实训项目,掌握了该课程的操作技能,提升了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的职业能力。

3.5任务质量检测。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在项目实训具体实施步骤中实训项目质量控制与检测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这一步解决实际产品与设计“如何一致”的问题。例如: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钳工生产实习》课程“微型台虎钳的制作与装配”在这个实训步骤中,每一个小组都安排具体的成员对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进行质量的检测,在实训中一旦发现工作成果质量或数据与计划当中的设定不符,要及早提出,寻找原因,及时改正,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从而保证实训项目的实际质量与计划中的质量保持一致,得出所期望的结果。

4.结语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6

通过对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走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资深人员,与优秀员工、企业老板、企业管理人员对话、访谈,与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聊天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很纠结。说到招工,用人单位总是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他们普遍认为,新员工专业技能差,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是职业意识不强,责任心比较差,比较难管理,不能较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一般喜欢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员工;而对于毕业生而言,抱怨比较多的问题是:工作难找,工作环境不理想,薪酬比较低,劳动强度比较大等。从上面调查情况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质方面与企业用人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与企业有关管理人员共同分析了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认为目前开设的实训课程多以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为主,缺乏包括职业行为习惯在内的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行为习惯的训导和养成,根据目前学校课程设置和实训安排,还没有这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学生只能在就业后的企业培训或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而企业培训往往是不及时的、不系统的、不确定的、被动的,会造成新员工职业行为习惯养成的先天不足。如果学生能够在走向职场前就能够对职业行为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得到一定的训练,在就业之前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无疑会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利就业并很快适应企业要求,实现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校、企业的共同利益需求,可以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在帮助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优秀职业人,取得事业的成功的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促进企业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实际,加强关于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通过教学实践切实帮助学生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能够“留得下、站得稳、长得壮”。

2高职学生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我院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教研室充分发动实训中心的教育教学科研力量,并与相关企业合作,建立了以“贯穿于机械加工实训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课题的专项研究,尝试把企业文化引入实训教学。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方密切合作不断开发与完善,“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现已经成为机械加工实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成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平台和抓手。

2.1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训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调查研究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该实训模块主要有以下内容:安全生产要求及法律法规;工矿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企业基本工作程序与步骤;与机械制造业相关的职业行为习惯和操作规范。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遵纪守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接受职业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首先要让他们知道,走入职场,就要遵守职场规则。遵守职场规则是个人职业发展的基础。企业规章制度不是某个人、某个单位的要求,而是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也就是说,是职业的需求。通过多年对员工考勤结果的总结,擅自迟到、早退、旷工的现象多发生在工龄三年以下的新员工中,而试用后不能正式上岗的主要原因,也是不能很好地遵守企业规章制度;(2)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这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员工可能有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愿望,但实际工作中往往结果不佳,追其原因是不知该做什么、如何做;(3)分析、总结和创新。在工作中善于观察、总结和创新是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养成对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是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的前提,也是进行改革创的基础。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无疑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每个企业都希望留用有较好的职业发展前途的员工;(4)团结合作。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善于团结他人、与他人愉快合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员工,往往更能得到认同;(5)工作程序步骤清晰,工作场地整洁条理。这样的员工看上去一般会给人以工作能力上的信任感。

2.2建立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

以仿真机械加工实训基地作为机械制造业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训教学平台,以制造业生产型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行为规范、管理要求和管理工具为教学依据,把机械加工实训的过程按生产作业流程设计成仿真生产情景单元,把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于实训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和掌握制造业职业行为基本要求和养成方法。(1)建立工作流程。原材料→出库→零件加工→质量检验→防护→入库。目的:帮助学生了解生产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艺流程,并参与实施,从而了解加工制造、检验、质量控制、物料管理等过程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学习和训练生产过程中的技能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2)建立仿真实训车间。车间布局仿真:按照生产型车间划分原料区、生产区、在制品暂存区、待检区、检验区、成品区、物流安全通道等,按生产工艺安排设备,力求还原企业生产车间的实际情况。目的:建立实训教学平台。(3)实行生产计划管理。订单→生产计划编制→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调度→核销订单→发货。目的:了解生产管理的目的,训练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4)推行现场管理。通过了解现场管理得目的、内容、方法、工具等内容,进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训练。(5)建立仿真组织机构。按照生产企业的生产系统组织机构的管理岗位设置,教师和学生分别承担其中的角色,在实训中训练和熟悉基本管理程序、掌握基本管理方法,从而达到规范和养成职业行为习惯的目的。

2.3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招聘和培养等方式,建设成了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机械加工实训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7人,职称结构: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有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科研与操作技能均过硬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业资格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师1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车工、钳工、焊工考评员3人、二级建造师1人、ISO9001/ISO14001审核员1人、钳工技师、焊工技师2人;通过聘请和培养多种方式形成了由6人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企业经历、娴熟的操作技能、优良的工作习惯和高尚的职业操守等,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是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

2.4实训教学模式

本模块的设计,源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一线教师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经历和经验积累,以及对人力资源中介等所做的调查结果。在模块设计及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访问了多年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资深人士,设计了“生产实景+入职教育+实习训练”的教学模式。

2.5改革实训教学方法

对于理念建立类的内容,如果教法选择不当,容易给学生造成程式化、概念化、说教化的印象,产生抵触情绪,不易接受,因此,如何让学生接受教学内容,自觉接受训练,成为教学的难点,它需要一系列可以操作、学习和传授的具体工作行动,需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方法。(1)氛围感受法。在教学中为了增强学生对未来岗位的认识,机械加工实训室从名称、人员称谓、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按照一般生产型企业设计,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机械加工实训室=机械加工车间,××班级=××车间,班长=车间主任,实训小组=生产班组,老师=师傅,让学生在职业氛围中认识岗位,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管理自己;按实训课目分成生产作业小组,明确管理人员:任命组长、副组长,班长总负责。(2)任务驱动法。实训教学过程以典型零件加工为载体,学生在实训中边做边学,使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都得到提高。(3)行为示范法。比如教师在机械设备的保养、工具的摆放、上下班等都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4)目标引导。实训开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及职场基本规则,并以实例说明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及职场规则对新员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去做。(5)因果转换。以实例向学生讲清楚企业基本要求对企业安全生产、有效经营的重要性,职业行为习惯对产品质量、工作质量的影响。

2.6学法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养成”为主,也是教学重点。(1)自主学习法。向学生介绍企业管理方法,要求学生按照企业员工要求管理自己,学生在管理体系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自己管理自己。(2)合作探究法。在实训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式、方法,好的方法大家可以相互借鉴、推广,营造一个合作探究的氛围。(3)实践操作法。习惯养成只有在行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养成,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

2.7教学过程设计

说明本模块训练的意义、目的;模块包含的内容;讲明训练目标、标准、讲明训练方法;分组,分配角色,发放管理工具;检查执行情况,讲评,提出整改意见。

2.8实训成绩考核评价

该实训模块的成绩约占总成绩的30%,按日常工作现场、设备、量具等的维护、实训纪律的遵守、到课情况等各项由指导教师、学生共同给予评定。

3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效果与思考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7

[关键词]职业素养;一体化教学;企业文化;传统文化

人才市场需要劳动者具有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而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选择人才时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担负起主要责任。职业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如何在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探索以下几种培养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全方位贯穿于教学中。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主要特点体现在“学中做,做中学”,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融为一体。要构建工学结合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需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构建理实一体的一体化课程体系。[1]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加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2]一体化教学与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一)改变一体化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方法

由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过程性评价方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全方位贯穿于教学中。在一体化教学中,对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过于简单。经常简单地用安全文明生产评分来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成绩,把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际操作能力混为一谈,而忽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成效不显著。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贯穿学生实习的全过程。把一次性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明确标准和质量,制定过程性评价表。过程性评价表的使用,促使学生找到自身不足,不断地学习进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意识。(1)实习工具的放置是否规范。按规定要求工具和量具应分开放置,不能混合放在一起。(2)工具的规范、正确使用。在一体化教学中,工具不能违规操作,例如不能用锉刀敲打台虎钳。

(二)在一体化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技能操作课为主的课题中,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分为操作者、观察评价者、记录者,在操作中轮流担任三种角色,进行分工合作,最后进行小组内互评。这样做的优点是通过分组合作,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我,同时对其他学生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也增强了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的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小组成员之间增进了友谊。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能深刻体验分工合作的好处,并且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优缺点,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加速了自身技能的提高,并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操作中角色的互换和合作,增强了学生主动沟通的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符合职业素养中的合作意识、学习意识、沟通意识。

(三)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发挥示范作用

在一体化教学中,尝试让教师把自己示范操作制作成微视频,然后把该视频应用到一体化教学中。例如在钳工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攻螺纹的操作拍成短视频应用到教学中,而不是用教学资源上的视频。为此做了对比实验,即把同一个题目的课,一个用其他资源中的视频,一个用讲课教师自己的操作视频。结果显示,用讲课教师操作制作视频的一体化教学效果比利用其他资源的好。学生学习注意力集中、操作技能掌握的速度快、操作姿势规范,攻螺纹产品合格率比后者提高10%。教师的示范操作代表了教师的技能水平,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学生从内心佩服教师规范的操作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教师的示范操作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有了操作的欲望,提高了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态度认真、精力集中,促进学生的模仿,效率显著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在一体化教学中的示范作用。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严格执行“6S”管理,真正起到行为示范作用。

(四)在一体化教学中,根据教学课题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与课题相关的工作页或任务书

在教学中,学生按时完成工作页或任务书的同时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例如,在钳工一体化教学中,手工攻螺纹是钳工的一项技能操作。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两张工作页,工作页一的内容是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如攻螺纹的分类、攻螺纹的工具等。第二个工作页是攻螺纹操作后,学生需要总结的知识点,如攻螺纹的操作要点等知识。课前,检查学生完成工作页一的情况;总结阶段,检查学生完成工作页二的情况,并且把检查结果记录到学生过程性评价表中进行评价。

二、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元”育人的途径,采用“引企入校”的育人方法

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调查发现:目前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签协议这一层面,进行深度合作的不是很多。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的“双元”育人制度和评价方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效果较差,多数只是停留在对技能方面的要求,而忽视对学生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我校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与蒂德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引企入校”形式的培训,由企业提供设施设备,提供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参与新生入校面试,并安排家长参观合作企业。其中基础课程由学校教师负责,技术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师来校授课,“引企入校”办学模式,将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融合在一起,学生可以通过轮岗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学生统一穿着合作企业发放的工作服,在工作站完全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任务单、指导书和工作规范,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该企业的状况一模一样。合作企业定期举办有关员工管理的专题班会,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体验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能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自己与企业要求的差距。企业安排优秀员工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学校与企业相融合,让育人落到实处。从企业要求与学生管理相统一、企业与学校共同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构建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共同体,实现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过程的全覆盖。

三、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可以为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供有益启发,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职业素养教育资源,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将诚信、合作、友善、礼让等传统文化道德修养内容融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中,并转化成学生个人素质的提升。为此,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座谈会,并确定传统优秀文化课题,使课题与职业素养要求紧密结合。确定课题后,各专业成立了传统文化教研组,由教研组组长安排教育实施。学校在学生教学楼道或工作站等明显的位置张贴融合职业素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图片、名言;在橱窗中设立职业素养宣传板;在日常的校园广播中宣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使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处都可以看到、听见,无形之中就加强对学生意识形态的熏陶。通过环境布置,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校园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主要场所,在教学楼、宿舍、图书馆等公共区域,根据专业特点悬挂该专业国内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宣传画,用他们的光荣事迹和名言来感化教育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着重宣传“在校文明学生、在岗优秀员工”,创设“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团结合作、爱岗敬业”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素养熏陶,以便让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在一体化工作站,学校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车间,并张贴安全操作规程、生产操作流程,使学生感觉和在生产车间一样,要求学生统一着装、凭校牌进“车间”上岗。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综合性的。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内容,把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与教学紧密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促进职业素养的提升。通过多种途径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学生职业素养有了显著提高。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精神,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就业率有了明显提高。而职业素养培养是长期的过程,其途径还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韩睿.在实训课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9(2).

[2]张忆雯.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将是永恒话题[J].江苏教育,2010(6).

钳工实训总结范文8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机械类;工程实训;教学体系

一、引言

工科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既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又是地方本科院校区别于其它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1]。目前,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的学生要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能够迅速适应相关的工作岗位,并能在相关领域内从事设计制造、研究开发、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应当从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出发,构建具有可拓展、多样性的能力单元模块,并以此为系统要素,制定以能力为系统结构的培养体系。而工程实训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多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其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促进知识向能力的高效转化。因此,工程实训在机械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个工科院校纷纷加大投入力度,按照现代工程实训的要求建设综合性工程实训基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工程实训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金工实习”阶段,课程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社会应用,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二、工程实训教学体系建设目标

(一)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意识、实现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现代工程实训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技能培训”范畴[2],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和丰富的专业实践阅历,而且还要具备雄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结合的越来越紧密,这些变化需要指导工程实训的师资队伍应当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要求教师有能力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通过在相应的学科和领域内的不断探索,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质量。

(二)构建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总结学校与企业之间长期、全方位合作办学实践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围绕拓宽学生实践能力获取渠道,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广泛协同校外资源,以业界需求为牵引,面向行业企业,在整个本科教学周期内的各主要环节开展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为核心,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在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始终贯穿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主线。

(三)将工程实训贯穿于本科教学全过程之中。目前机械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环节主要包括:工程实训、教学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是为了某一个具体环节或者某一门课程而单独设计的,没有从“大工程”的整体高度来统一规划。因此应当在研究分析本科四年学习过程的基础之上,搭建多类型工程实训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形成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工程实训实践教学体系。(四)强化实训过程中的素质教育。实践课程的目标正在从“注重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学习工艺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发展[3]。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它区别于知识讲授,又与之密不可分。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培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较好的思想基础。因此应当在不断提高实训中心硬件建设的基础之上,同时强化素质教育,更大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应用型机械类本科实训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工程实训教师队伍,盐城工学院工程实训中心采取了以下措施。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授课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通过引进多名高层次人才,实训中心现有实习教学及管理人员22名,其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及高级技师10名,初级职称及技师10名,从整体上改善了教师的职称结构和能力结构。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积极安排相关教学工作,鼓励其通过听课、助课工作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2.加强对现有指导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工程实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心设置科研奖励基金,鼓励青年教师在努力提高岗位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相关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使教师关心学科发展动向,了解工业技术进展,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设置专项培训基金,采取教师“走出去”学习、将专家“请进来”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3.强化师德建设,提高指导教师的思想境界。在中青年教师中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采取老带新的模式,通过言传身教,对中青年教师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领;采取岗前培训、伦理与道德讲座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

(二)建立多层次课程内容新体系。以“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为基本原则,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框架,并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科学地设置训练项目,确立了课程内容新体系,如图1所示。一是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训练———以铸造、锻压、焊接、材料热处理、粉末冶金成形、非金属材料及塑料成形等项目;二是机械加工技术训练———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磨工等项目;三是现代加工技术训练———数控车、数控铣、数控线切割、多工种创新等项目;四是工艺知识与综合训练———热加工工艺、冷加工工艺、工艺装备分析、综合创新训练、项目训练(PBL)、科技竞赛等项目。共有四大部分,合计24个训练项目。

(三)实训教学贯穿本科全过程。为了使“递进式、多层次、模块化、创新性、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就必须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4],对此我中心构建准工业化基地、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技能培训与竞赛基地、双师型师资培训基地等实训基地。按教学组织要求建立相应的实训平台,把分散于各实践环节的实践课程统筹安排、系统构建,并采取课程内外教学紧密结合的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实训体系,贯穿于本科学习的全过程,如表1所示。

(四)坚持理论实践相统一的教学方式。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跨界融合创新思维,坚持融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方式,弥补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现代制造业需求间的差距。按照产品生命全周期的人才能力素质架构与人才培养能力单元的映射关系,以行业先进技术深度融入实践教学,解决了本科教学内容与行业最新发展脱节的问题。把重知识轻能力传授的被动接收型学习,转变为基于案例的、工程软件应用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主动吸收型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现代制造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所需要的工程能力和素质,解决了教学过程中,轻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能力与素质综合实训的现象。

(五)注重素质教育。在实训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实训过程中的素质教育水平。一是在车工、钳工、铣工等学生材料消耗较大的实习工种中,学生材料消耗与考核成绩挂钩,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成本意识。二是工程训练之前进行统一的安全教育,并进行安全考核,把安全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台机床、每一个工位,树立学生牢固的安全意识。三是考核与学生实习零件质量挂钩,培养学生专注精神、精益求精精神,让学生明白,加工不合格的零件是巨大的浪费,从而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四是冷加工过程中加工的废料、废液要求学生清理至规定的位置,热加工过程中要求学生了解废气排放设备的结构、原理,监测方法,让学生有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