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论文范例

农业农村论文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1

立足大理农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机制创新等诸多措施,在当前大理农业推广体系基础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合理配置相关农技资源,以大理州县农业科研单位和乡镇农科站为主导,以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组织为基础,在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通过市场运作构建多渠道的立体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根据《农业科技推广法》第27条的规定,大理乡镇农业推广部门要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使其成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带头人。同时,建立农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适当完善农业推广基础设施建设,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和办公设施;对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给予物质利益补贴,“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如云龙县至2014年止已连续3a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总之,要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拓宽农业技术知识面,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

2加强科技示范推广,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

大理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要开展农业科技业务培训,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现场指导、专家咨询、科技赶集和技术讲座等;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开展技术指导培训和咨询服务,做好支农工作。上级政府部门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兴办各类养殖基地、种植基地、农业技术示范园,不仅做给农民看,而且带着农民干,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可以选拔几个农业能手作为科技示范户(比如弥渡县苴力镇农业工作站协同弥渡县种子管理站,组织本镇水稻、蔬菜和玉米3大示范主导产业的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并从技术上重点培养,以此推动更多群众参与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实践应用中来,最终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切实解决农技推广科技入户“最后一公里”。根据实用性原则以及大理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具体措施如下:第一,优化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多方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充分动员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农民参与培训;第二,尊重农民意愿,拓宽培训内容。开展相关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可以加强园玉707、蚕桑、茶叶、烤烟、乳业及花卉等实用品种的推广。如祥云县茶桑工作站通过以下5项措施对农民开展蚕桑技术培训:一是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工作任务;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认定培育对象;三是加强教学管理,制定管理办法;四是聘请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五是创新培训模式,认真开展培训。

3健全农业信息系统,建立农村科技服务平台

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有线电视、乡镇党员远程教育等相关信息系统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组织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村民代表等收看农业科技节目,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动态、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知识,如改进植物重大病虫危害的关键防治技术、动植物重大病虫的长期预报技术及农业机械和水利技术等。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及时、可靠的市场动态、农业技术和政府政策等信息服务。此外,大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还可以积极选派农技骨干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将农业技术推广到村、到户,围绕当地主导农业产业,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创办专业合作社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

4发挥政府引导职能,强化农技推广扶持力度

大理州县级政府要发挥其引导职能,在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要根据大理农业地理气候的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可以借鉴粮食直补措施出台惠农优惠政策,一方面对生产者进行补贴;另一方面,要对一线农技推广人员给予补贴。由于高原特色农业是一项大规模产业,需要充沛的财政资金支持,大理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单纯靠政府财政投入显然是不足的,因此,要创建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制定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科技示范园区。

5结语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2

1.1农业机械的应用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式的农村耕种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农村机械的使用大大减少了以人力为主的工作量,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保障。农村机械的使用扩大了农业种植规模,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的不断扩大能够带动农业机械的全面推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1.2农业机械推广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从农业机械使用情况来看,农业机械的推广越广泛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越快,农业种植产量就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相应提高,农业机械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农业机械提高生产率的同时会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们会把剩余劳动力用到其他产业中,这样不但调整了生产链,而且使人们在其他行业得到更多劳动收入。农业机械广泛使用优化了农产品市场,大大提高了农业市场,增加人们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产质量。

1.3农业机械推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机械不断推广很大程度上对农业产业的不断调整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农业机械推广不断扩大,促进了机械生产企业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农业机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连锁反应;2.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剩余劳动力会进入到企业或者服务服务行业中去,为其他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农业机械的推广极大的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2农业机械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1农业机械是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农业机械在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比如,一台中型农业机械每天可以进行农田作业的面积在5.3万m2,生产成本在12元/667m2,如果是人工进行作业,每667m2需要1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需要120元。农业机械作业价格在40元/667m2,每667m2将会节约80元,同时还能抢抓农时,不误节令。这不但能够节约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为剩余劳动力从事其他产业给予了很多时间,使人们能够利用第二产业为自己创收收入。还吸引了剩余劳动力从事一些和农业有关的工作,比如农机维修、农机运输和农机作业等,扩展了人们的就业空间,大大促进农民增收。

2.2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农业机械作为现代的生产工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它在无形中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农业现代化方式和传统方式有很大区别,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使农业生产处于集体化和规范化;二、农业市场化。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广泛应用使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市场化;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管是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是环境保护一定程度上需要农业机械来保障。首先,农业集体化和规模化就预示着有很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产业中去,这就使少数农民得到了规模效益,就需要以农业机械代替人工生产来提高效益。规模化和标准化只能靠机械作业。农业产业要合理利用资源来满足农业市场需求,使农业商品化,让农产品立足于市场走向国际,在国际市场中提高我国农业产品影响力,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非常重要,质量和加工依然需要现代化的生产工具来保证。农业机械的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很好的保护了环境,做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比如农业机械解决了“白色污染”问题,使资源能够得到循环利用,大大降低了工业化的环境污染;小麦收割之后剩余的麦秆会被焚烧,严重增加了环境的健康指数,农业机械进行收割之后会把秸秆粉碎之后进行还田,这不但给土壤增加了养分,而且大大降低了由于焚烧秸秆造成的空气污染。如果没有农业机械,农业依然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机械在其中的地位相当高。很多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虽然道路不相同,但是都是实现了机械化之后随之进行现代化。

3结语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3

M村位于江西省某乡最东南端,群山绵延,山高路陡,植被覆盖较好,去往该村的惟一公路正在修建,目前交通还较为落后,从县城火车站到该村所在的乡镇中心需坐2小时30分钟的乡间客车,到达该村还需1小时40分钟的车程。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水稻、油茶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在收集该村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以实地研究的方式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一步调查该村的教育现状。将M村的230户居民以户为单位对其编号,从中随机选取30户作为样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这30户的户主进行了走访,了解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和其子女的受教育情况。同时调查了该村唯一的村小学。之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以期知晓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并对今后农村教育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借鉴。

二、研究发现

就教育水平来说,该村40岁至59岁的被访者的教育水平基本处于小学及以下水平,4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基本达到了初中水平。文盲也有一些,主要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子女基本完成或将完成义务教育,少数大学毕业或在读,总体看子女的教育水平比其父辈高。结合访谈得出:

(一)义务教育受到村民的广泛认可

在国家基础教育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特别是2006年以来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使得义务教育由家庭缴费逐渐演变为国家财政承担,调动了农村家庭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渐名副其实让村民受益匪浅。访谈发现,大多数家庭都支持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仅有两例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外出务工,其余都已完成或将完成义务教育。如,村民李某(中年女性,上个世纪末从邻村嫁到该村)说,她和丈夫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家种地、照顾老人和孩子,家中主要经济来源于自己家中种植的几亩棉花和几亩蔬菜;夫妻俩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中心小学上五年级,女儿在本村读三年级,学杂费全免,目前只需交纳少量的书本费。当谈起国家的教育免费政策时,父母和孩子都脸带笑容,连说政策好,两免政策让他们受惠不少。村民杨某(男性,60多岁,小学文化,收入以种田为主,共有13亩地,主要为花生和水稻)对于子女教育也大为认同。他有三个子女,大女儿小学毕业,嫁给本村的一位村民多年,下有一女,在本村读学前班。二女儿初中毕业多年,去年嫁到邻村。三儿子先后就读南昌大学,同济大学,并于去年研究生毕业,现就职于广州。这些年家庭的全部收入都用于了三儿子的教育费用,但是通过谈话,发现老人不后悔供儿子读书,他仍然坚信知识是农村子弟改变命运的较好出路。

(二)教育投入与教育期望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访谈过程中,笔者没有刻意区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农村家长好像也并不在意这点。当问及女孩的教育时,大多数父母表示,“只要孩子有能力上就支持,不会因为是女孩就减少对她的教育投入。”M村小学肖老师也证实,“现在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女孩也需要有文化,一般不会强迫女孩辍学,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李某是M村的一名中年女性,初中文化,有一儿三女。小儿子在7公里外的中学上初一,住宿,一周回家一次,来回学校骑自行车。她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读大学,以后从事与电脑相关的工作;大女儿24岁,就读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女儿初中毕业后,自己不想读书辍学外出打工,去年已经结婚,三女儿现在读高中,成绩还不错。当我们问及有关三女儿的继续教育时,她说如果三女儿自己想继续读书的话,家里会支持。可见,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农民观念的转变,对子女教育的性别偏见已不明显,尤其是对一儿一女家庭或独女家庭。

(三)教育资源匮乏导致学龄儿童无法正常入学

虽然全村的义务教育贯彻基本到位,但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教育资源缺乏的问题。一方面,该村现只有一所公立小学,内仅设一个学前班和一至三年级各一个班。学生到了四年级时需要到20里外的乡中心小学就读,这对于10岁左右的小孩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家庭都有超生现象,随着这些超生儿童入学年龄的到来,村内小学教育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教师和教室不足导致小孩不能正常入学。每年八九月招生时,很多家长都多次到学校要求自己的子女入学,但是由于只有一个学前班,所以得到顺利入学的愿望较难实现。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孩子到了五、六岁仍然在家玩耍而不能入学的情景。村民杨光和黄某是一对夫妇,初中文化;丈夫在外打工,逢年过节回家;妻子在家务农,照顾子女和老人。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女儿今年9岁才读一年级,儿子5岁也没去上学前班。由于入学晚,孩子养成了在家只顾玩耍而无心读书的坏习惯。杨妻对子女的未来深感担忧。这些现象表明该村小孩的入学和升学问题还是比较严重。

(四)教师专业素质偏低且课时难以保证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但调查发现,M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相对较低,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及辅导。M村小学现有教师8名,学前班教师为本村多年前的一名高考落榜生。一至三年级的教师都是前几年自己出三万块钱由民办转为公办的,而且年龄结构偏大,除一名教师30多岁,其余老师都年近50或以上岁数的人了。他们大部分是由时期懂点文化的知识青年发展而来,没有受过专业的系统教育。常常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经验开展教学,教法相对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较窄等。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和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这些老师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经费有限,他们也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听课学习。此外,这些教师几乎都是包班任教,即两个教师承担所带班级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科目的教学工作,剩下的一名教师作为补充。教师应付正常教学工作压力都很大,素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另外,由于教师大都处在半农半教或半商半教的状态。农忙的时候学校都会放假,必然会压缩学时,而家长一般也乐意孩子放假能够回家帮忙。这样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

(五)教学设备落后且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

笔者在参观M村小学校园时,发现教学设施十分缺乏,已经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比如,学校没有电铃,上下课都是老师轮流敲打挂在一个铁架子上的大铁钟。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和体育老师,学生上音乐课时基本是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学校除了几件破旧的乐器外,没有任何较好的音乐设备,现有一台录音机是一名老师从家里带来的。学生上体育课基本是自己玩,或是教师提供一个篮球,一、二十个学生抢着乱玩。这样的设施使不少课程无法正常开展,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学校目前没有一台电脑,老师也不懂什么是多媒体教学,这种信息化的落后导致教师的教学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安于现状,工作没有创新。在这种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已经严重阻碍农村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六)受教育情况日益出现两极分化

调查中发现该村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辍学在家务农或出外打工的基本都达到了初中毕业,但是这些人一旦初中毕业就不再上学了。主要原因是自己不想/不愿读书,成绩不足于再升学或者受到外面的诱惑而无心学习,觉得读书没有多大的意思,此外也不再接受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父母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信息不太了解,对职业教育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职业教育不是大学,要上就上大学,大学都没意思,还不如干脆不上。而那些读到高中的孩子,目前还无一例辍学,都会选择考取大学。就算一次落榜,基本都会选择复读,以求来年考取大学。村小学周校长告诉笔者,2009年该村有4名高中生高考,除一名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外,另外三名落榜生都选择了复读,并于次年全部考上本科院校,更有一人创造了该村纪录,考上了重点大学。这种在教育追求上的两极分化,势必影响将来该村村民之间社会经济状况的分化。

三、小结与建议

总体来看,该村义务教育状况较好,但问题也不少,主要是教育资源的缺乏、教师素质的偏低、村民信息的闭塞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已经摆上了国家、社会以及农村每一个人的议事日程。于国于民,农村教育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与优化学科设置

首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优化农村学校的布局,使学龄儿童都能够实现就近入学或灵活上学。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是农村教育存在多年的问题,相对于城镇教育投入与农村教育需求,农村教育投入力度非常不够。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以前,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办学经费各占政府教育支出的20%和80%,2005年以后,为兑现“向郊区倾斜”的承诺,两者的办学经费均衡至各50%,然而我国农业人口仍然是多数。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2013年中国青少年人口详数”调查研究显示,全国初中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为5736.19万人,农村学生占57.2%,而农村初中教育经费占全国初中教育经费的比例为47.8%,相差近10个百分点。这还不考虑城乡本身对其辖内学校的投入差距。除了财政投入,也要创造条件鼓励家庭和社会投入到农村教育当中去,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氛围,改善当前的农村教学环境。其次,要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设置。在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农村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语技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外语课程的设置不能缺少,但外语考核无需作为一项国家通关的核心制度设置。同时,兴趣教育和培养也不可或缺,这样做有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具备向社会上层流动的能力。此外,教材制定要因地制宜,增添有关农村方面的素材,突出农村农业特色,使其将来留在农村时能够较好地为农村农业发展服务。

(二)创造条件,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良好的教师资源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石,要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农村从教,充实年轻教员,招收大学毕业生回村任教,改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教师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改变一名教师同时兼职多门学科教学的现象,使教师教学专业化;再一方面,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教师社会保障体系,尽早实现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工资地区一体化,改变目前部分农村教师半耕半教、半商半教的现状,使其把全部精力用于教学。此外,要优化教师队伍的补充与退出机制,对于优秀的教师要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更优的待遇,对于考核欠佳的要适时将其辞退。

(三)转变观念,因情制宜加强职业教育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4

要想做好农村的经济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证党中央的政策条例得到有效的贯彻。而且要保证期其形成制度体系。该项内容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只要做好了政策落实工作才可以保证群众的利益得到维护,才能够保证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工作中,才能够带动农村经济朝着更为稳定的方向发展。要想做好该项工作就要确保相关的管控机构认真的对待,将该项工作当成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领导力度,同时要争取扶持,切实的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管理工作注入新鲜的活力。

2推动现代化进程,确保革新工作有效开展

农业要想获取发展,不能固守不前,要积极的融入现代化知识。这就要求要加快建设改革征地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等制度的步伐,严格实行耕地保护制度,并能够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此外还要加快农业科技的发展,强化科技保障,争取能够在良种培育、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以及重大病虫害的防护等各个重要环节实现突破。相关的机构还应该不断的探索发展新的技术和措施,将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将产业发展当成是所有工作的重点,认真的开展好推广活动,而形成覆盖广而且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户增加收入

我们开展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农户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所以,当前经济管理工作要将增加收入渠道当成重中之重。增加收入的方法非常多。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当前的生产状况改善,进而提升生产的效率。其次是开展产业化模式,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的开展产品细致加工。进而不断的缩小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差距。同时还应该鼓励那些外出打工的人群回乡务农,这样也可以增加劳动群体,带动经济发展。相关的机构要不断的研究增收方法,认真的开展扶贫活动,强化国家的财政补贴力度。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等方针,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增加支农资金,把农民的持续增收作为首要工作,以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收入,使农民真正获益。

4保护生态,稳定发展

首先是要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并保护节约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等,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实现现代农业的清洁生产以及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其次是要以水利为重点,加强农田的基本建设。综合治理防洪防涝、十旱缺水以及水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从而能够增强农业生产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完善法规,提升执法能力

各农业部门虑按照依法治国的方针,围绕贯彻落实《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土地承包法》等行政规章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当中的章规制度,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上下工夫。首先是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执法责任制度的建立。只有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不断的监督执法岗位,才能够保证相关工作者承担起自身的职责。第二,要完善规章。也就是说要将土地承包以及减负等等的相关制度贯彻到实处,只有将相关的法规条例落到了实处,才能够保证其意义得以体现。第三,要形成完整的信息反馈体系。也就是说相关机构要设立观察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及时的获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合理的解决。

6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的组织建设发展加工企业和围绕优势产业带布局是省、市加快发展农业加工业有关指示的重要内容,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料生产基地的规划建设,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例如可以以农业中蔬菜、种子等龙头型经济作为重点,积极策划发展项目,大力扶持。此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是加快龙头型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组织形式,因为其具有着联接农户、龙头企业和市场的纽带作用,能够促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提高,因此要重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做好专业合作的经济组织试验点工作。

7切实入基层,深入开展调研活动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5

(一)农业产业化通过工业布局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学家,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韦伯理论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即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具体做法是根据运输费用来确定生产成本最小的地点,因此农产品加工一般会聚在城镇地区。城镇地区的交通业十分发达,信息传递也十分高效,为降低成本,农业产业主体也会集中在城镇区域。这种聚集既促进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目前,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状况来讲,农村的运输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业产业主体会因地制宜地布局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条件,主要原因就是要素的流通和使用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快慢。农业产业化要求以盈利为目,以经济效应为导向,此种导向必然会使产业生产主体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比城市劳动力的价格低,这会吸引大量的农业产业主体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这也会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以前从事耕作的农民会因为更高的工薪去从事龙头企业雇佣下的工作,农村劳动力会以这种方式转化成城镇劳动力。这种最优区位布局驱动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产生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

在全球发生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后,大部分的生产劳作工具已经规范化,如生产线更是普及,规模经济发展得以形成,产业化的发展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产业内部达到合适的经济规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充分使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如何使用规模经济也显得格外重要,使用标准化的分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高效率的融资和大企业的收购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工具不断革新,所需的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高,原本的耕地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方式是龙头企业去经营生产基地,具体措施为建立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农业产业化发展地是否成熟,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利益联结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在这个利益联结体里,不管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不是每个参与者的利益都是均等的,要根据其对整体效益的贡献来作出合适的分配,并且分配要以公平为原则,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才是有效的。目前,我国的农业大企业比较少,其吸收能力有限,并不能和农民的利益有效地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龙头企业的运行效率就会很低。为了更好地与农民互动,可以让农民更加地融入到这个企业,可以通过农民参股的模式,农民会因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积极参与到龙头企业经营工作中,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基地的规模经济效益会使农业产业经营收入增高,农民反过来也会因为更好的社会福利而涌入城镇,这就壮大了城镇化的发展。这些涌入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资源中是最不可或缺的,因为除了劳动力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需要劳动力要素去支配,其他生产要素只有和劳动力要素结合,才能产生价值,所以农业产业化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不仅将人口城镇化,也促使了劳动力资源在城镇区域的合理配置,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为发展中的城镇创造经济价值。

(三)农业产业化的外部效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当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熟时,它的影响就超出了农业的范围,其外部效益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农村城镇化。比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旅游业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收入,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熟可以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也促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餐饮,物流等。由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会吸引大量的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具有重要贡献,而且服务业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更能直接对人们的生活舒适度产生影响。因而,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忽视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应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为着力点,这样农业产业化就能通过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此外,产业化的农业已经与单纯的第一产业不同,基本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农业产业化也要与运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些都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将城镇化过程中分散的资源聚拢后进行科学配置,使城镇化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二、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可以抵消产业化的副作用

当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时,产业主体所运用的技术会进步,设备更换的频率会提高,生产经营模式会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对耕作土地面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人力的需求越来越小,因而农村劳动力已经超出了需求,农民会到城市去寻求就业机会,但是城市本身的就业吸收量是有限的,城市如果拥有过多的劳动力,会造成资源闲置,城市科学治理就会变得有难度,而农村城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过度饱和的问题,所以农业产业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农村城镇化。

(二)农村城镇化会促进农业产业走向规模经济模式

农业依靠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均所拥有的资源比较少,目前来看,农民依然会保留一定的土地并且耕作,但是更多的时间,他们会进城务工,获取更高薪水,土地耕作却变成了副业。这种情况会导致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而土地经营权却不能及时转移到农业龙头公司,龙头公司就无法扩大企业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城镇化的发展会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清除,现有土地经营权就会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不会荒废,所有的生产要素会随着市场规律的变化而科学地流动。只有规模经济体所需的各种要素资源都得到满足,农业产业化才会有机会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环境

想要发展农村产业化,必需有城镇化发展环境。农村城镇化以它集中的生产资源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农业经营发展成集约化,现代化模式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转化成城镇劳动力,它们作为城镇人口,有着比之前更多的需求。城镇化可以拉动大量的需求,比如有更多与第三产业有关的需求,而在农村,最大的需求也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农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原来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他们需要以工作换取生存和生活用品,像房地产,旅游业,服装业等就会进一步的扩大,这种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会为农业的产业化提供服务,就会大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的城镇人口比以前拥有更多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更多的生产,而单纯依靠传统工具生产已经跟不上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增加的需求会刺激农业进行产业化,因为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采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城镇化地区拥有比农村地区更多的研发技术资源,农业产业化必须以科学进步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主体仅仅依靠增加产量来扩大市场规模是十分缓慢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反向刺激需求,产生新的分工,新的目标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城镇化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研发环境,刺进新的需求,间接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另外,我国目前农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小农经济,并且农村人口数目远远超过城镇人口数目,而人均可耕土地资源却少之又少,这就加深了农村人口和可耕土地的矛盾,这些是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因素。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从整体上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有序地将农业剩余人口转移而不会导致社会问题,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6

我县农业产业化提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大张旗鼓地规划“公司+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基地农户,还是龙头企业均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以肉食加工为主的圳通公司与潍坊得利斯集团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潍坊地区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总资产达21亿元,年销售收入高达27亿元,创利税1.6亿,安排职工就业4500人。以肉鸡加工为主的诸城外贸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1亿元,利税2.1亿元。

1.2市场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担当不了龙头地位

近些年,通榆县各种市场建设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规模,但与发达地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3.3hm2,投资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寿光本地生产的。蔬菜进入寿光批发市场,先进行检质,合格后检斤,然后进入市场,价格固定。不存在讨价还价问题,质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市场。但经过整理后走出这个市场就成为名牌的蔬菜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高效益随之产生。如几毛钱一斤的大葱,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就成了日本大葱,价格也从几角钱变成一美元。

1.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通榆县目前农村各类经济中介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如山东潍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市场4360多家,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占基地农户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如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每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每年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给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能否履行合同,有无违约以及违约责任的追纠,这些工作均由农民中介组织去实施。如果农民这种组织化程度太低,就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和建议

鉴于通榆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决心做好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生产

通榆县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县,全县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栏数早在改革开放初,虽然存栏分别只有16万头、7.6万头和21万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发展到2004年这些指标虽然发展到16万头、11万头和50万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说明速度太慢了。通榆县号称30hm2万亩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这一优势导致全县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习惯。因此,在做好基地农户规模生产上应下大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住百万亩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契机,下决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来。全县6万农户有这6.67万hm2高产稳产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还草、还林、使一望无际的荒漠变碧波万顷的草原。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通榆农村优势产业——牧业。真正回归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到那时,每户农民精耕细作一垧地,放牧一群牛羊,或养鸡或养大鹅。牛羊等大牲畜存栏规模迅速扩大,猪鸡鸭鹅等家畜养殖大户遍地开花。到了那时候,各种大型的龙头企业才能落户通榆,牧业的龙型经济才能直正起飞。因此,没有基地规模这棵梧桐树,就根本引不来龙头企业这样的金凤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基地

搞好检验检疫,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服务上来。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转产后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地和国外客商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政府要搞好区划布局,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鼓励扶持名优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

2.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要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加上实施品牌战略,全县要加快推进“无农药残毒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培训懂得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民技术员,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2.4体制上创新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7

1.1管理层认识不足

在农村的管理层中,很多人认为对于农村实行经营管理是没有必要的,认为农村的发展只要依照现有发展套路进行即可,并没有将农业的发展放到一个变化的大环境中进行考量,也缺乏对于农业突破发展线路的相关探索,且认为有关财务透明体制、减少农民生活负担等措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导致了管理层的经营管理工作进行散漫,被动性强,也阻碍了农业的创新发展。

1.2相关体制不健全

农村经营管理模式涵盖的工作范围主要为农村财务审核、农民负担监督、农村土地承办等,工作议程设置十分复杂。虽然如此,我国当前有关农村经营管理的管理法规和相关体制却处于严重不健全状态,不能实现对于农村经营管理的有效监督,也没有适当的惩罚措施对不合理经营管理模式进行相应处置。奖罚体制的缺失造成了经营管理的主动性较弱,也就很难使农业实现突破性发展。

1.3土地经营规模不大,农民收益增长慢

目前,农民的土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很难实现大规模的经营管理,也就不容易实现对于农业项目的创新实践,一些大型机械无法在小规模的土地上进行作业,由此导致了农民的土地经营积极性较弱,农民收益低,田间劳动量投入较大的不合理发展状况。长此以往,农业的发展便有可能在这种不良循环中走向停滞,最终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整体态势。

1.4农村劳动力科技水平比较低

当前,城市中普遍存在“民工潮”现象,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质量较低,具体体现在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以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农民对于与农业相关的科技的接受能力较弱,很难实现对于机械化设施的操作,加之对一些科学的种植栽培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导致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处于低水平状态。

2完善农村经营管理的对策

2.1加大对农民的农业知识教育

针对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状况,要想实现农村农业的快速创新发展,首先就要对农民实现农业知识教育,使农民掌握农业的相关知识,以指导他们科学、高效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国家可以选派相关的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教育,教育的方式选择应符合农民的信息接收习惯,把科技性知识转化成简单易懂的语言,以方便农民对于知识学习的有效性。在进行农业知识培训时,培训员要充分调动起农民积极性,鼓励农民对于不懂的问题进行询问,以激发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主动性,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创新性发展。

2.2注重信息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营管理信息化发展较缓慢,这也就阻碍了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管理层与农民的有效沟通,长期如此,则易引起积攒管理层与农民间的矛盾,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村的经营管理要尤其注意信息化的发展。一是要做好整体的规划,基于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以及农民的合理要求制定相关条例,并及时将决策信息告知农民,实现信息的透明化;二是农村管理层应加快本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广播、有线电视以及网络的畅通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传达度的问题,因此,要想实现信息化发展,就要完善不同的信息传播路径建设,使相关决策能够快速、准确传达到农民耳中,避免农民由于信息获取缺失对农业生产活动造成负面影响;三是经营管理部门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能够与农民之间形成有效的互动沟通,及时知晓农民的需求,了解农民对于当前所执行的相关决策的态度,以知道决策层制定出更加符合农民需求的决策,便于对农业生产实现有效经营管理,最终整体推动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

3结语

农业农村论文范文8

1.广西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广西农村金融体系已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局面。目前,正规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共同为广西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正规性金融机构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等;非正规性金融机构则有高利贷、民间自助借贷、合会等形式。

2.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实证统计,2012年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490.72亿元,2003年为1030.89亿元,增长了2.3倍。其中,2012年广西农业产值为1724.05亿元,2003年为500.82亿元,增长了2.4倍;2012年广西林业产值为245.26亿元,2003年为53.80亿元,增长了3.5倍;2012年广西牧业产值为1072.77亿元,2003年为342.83亿元,增长了2.1倍;2012年广西渔业产值为331.74亿元,2003年为115.53亿元,增长了1.8倍。通过上述数据的计算,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业经济发展势态总体良好,尤其是2003年以来,广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较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从上述实证数据可以看出,随着广西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西农林牧渔业产值逐年增长,广西农村金融深化指数也逐年提高,广西农村金融深化与农业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广西农村金融深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即农村金融深化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政策启示

1.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应该坚持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逐步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重新整合已有的金融机构体系,使各部门、各机构明确自己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职责,引导和促使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充分发挥作用;其次,引导多种结构和形式的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有序发展,增强金融机构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实现农业生产组织结构的有效创新,进一步放开农村市场;最后,增强金融方面的保险市场对农业的保障作用。保险市场对农业的扶持,在很大程度上能弥补由于农业高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稳定农业的健康发展。

2.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规和政策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政策引导,明确各有关金融机构支持“三农”的义务和责任;其次,大力实施对涉农金融业务的减税、免税等政策扶持,调动涉农行业服务“三农”的积极性,激励其对“三农”的服务行为;再次,建立政策性金融支农机制,使农村金融机构更好的落实国家相关的“三农”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最后,完善农村消费信贷的政策,拓展农村费消信贷产品,提高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水平,活跃农村市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3.加强农村金融创新力度

金融创新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业发展重要的手段。金融机构应加大农村金融创新力度,不仅要对农村金融产品、金融管理和金融服务方面进行创新,还要在农村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和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管理制度,保证农村金融创新健康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深化的进程。

4.建立农村信用机制,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的主导者,应积极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坚决打击违反金融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同时,加快农村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的建设,为农村和农民建立信用档案,建立广泛、有效的农村信用体系,为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保驾护航。

5.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