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粮型草饲畜牧业发展优势和建议

节粮型草饲畜牧业发展优势和建议

摘要:与生猪和家禽业相比,草食牲畜畜产品价格持续攀升,国内能繁母畜存栏下降导致生产能力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肉牛、肉驴和肉羊养殖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养殖效益较好且稳定,适合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本文根据国内肉牛、肉驴和肉羊供需现状和相关统计数据,论述了发展肉牛、肉驴和肉羊产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在产业扶贫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节粮型草饲畜牧业;助力产业扶贫;优势;建议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需求趋向丰富,草食动物产品因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含量相对较低,而蛋白质含量较高,深受消费者喜爱[1];发展草食牲畜养殖是改善肉食结构,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振兴乡村战略的迫切需要。《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数量增加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受耕地减少、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我国粮食的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全任务艰巨[1]。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缓解粮食供求矛盾、丰富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途径[1]。

1发展草食动物的优势

1.1市场需求旺盛

1)牛肉供需形势。一方面,国内的牛肉供给量严重不足,2012年开始,中国首次出现国内牛肉供给小于需求,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中国牛肉进口数量为69.5万t,同比上涨29.7%[2]。又由于政策对进口国的准入限制以及国内牛肉过高的价格,导致了走私牛肉在中国的泛滥,据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调研分析,仅云南、广西两地,东南亚活牛每年通过走私渠道进口数量达300万头以上,折合成牛肉约100万t[3]。牛肉进口量虽然连正规进口带走私快速增长,但依然无法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据统计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从2008年的4.6kg上升到2016年的5.6kg[2],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且始终呈扩大趋势。另一方面,从2008年至2016年,中国牛的总存栏量从10067.97万头下降到8834.49万头,降幅达12.25%[4],但是由于2017年初中国能繁殖的奶牛存栏量从1560万头下降为1400万头,下降10%[3],而养殖肉牛的周期一般长达2~3年,在能繁母牛数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肉牛存栏量要想快速增长可能性不大。从肉牛价格变化来看,2007年国内活牛均价约12元/kg[3],2018年末育肥牛价格达到顶峰27~28元/kg,个别地区900kg以上体重的活牛价甚至已经上涨到30元/kg。由于牛肉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1年至2015年,散养肉牛的平均收益率保持在25%以上[5];在高盈利的情况下,中国肉牛的出栏率维持高位,2016年中国肉牛出栏率甚至超过50%,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25%~30%的出栏率[3]。高出栏率会导致国内肉牛的产量和供给失衡,长期来看会使得中国肉牛的未来潜在产量受限。2)肉用驴供需形势。驴肉是“三高三低”食品:高蛋白、高必须氨基酸、高不饱和脂肪酸、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是理想的肉类食品,素有“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的美称[6];驴皮是我国中医药宝典阿胶的必需原材料,具有美容和补气血的作用[6]。河北省河间市被称为“中国驴肉火烧之乡”,2018年1月有媒体曝光当地多个黑作坊用猪肉、马肉、骡子肉炮制“假驴肉”销往北京和全国各地[7]。据统计,全国阿胶产量约为5000t,作为阿胶主要原料的驴皮每年需要400万张,但我国驴皮产量不足130万张[6]。仅山东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每年就需要150万张以上驴皮,不仅如此,国内其他的阿胶生产厂家如福胶集团、同仁堂、太极集团等企业也面临着驴皮原料紧缺的问题[6]。因市场缺口巨大,有三分之一的驴皮都需从国外(埃及、秘鲁、墨西哥、埃塞俄比亚和巴西等)进口[6];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2016年9月29日报道:中国正从非洲大量进口毛驴,非洲国家因此获利的同时也遭遇不少环境、经济等层面的困扰。据山东阿胶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每张驴皮收购价不到500元,2014年突破1500元,2015年平均收购价格超过2600元[6]。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驴存栏量持续严重下滑。1998年末驴存栏量为955.8万头,到2017年末仅剩267.78万头[4],降幅达72%。3)羊肉供需形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我国羊存栏30231.67万头,羊肉产量471.07万t,比最高峰值的2015年31174.27万头[4],减少942.6万头;2017年消费494万t,比2008年的384.39万吨增长近100万t,且呈逐年递增趋势[8];2017年羊肉进口量为24.9万t,2017年羊肉出口5158.4t,净进口量为24.38万t[4]。

1.2饲料资源丰富

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秸秆生产大国,秸秆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9]。按照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测算,2015年我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64亿t,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20亿t[9]。这些秸秆以前大部分被烧掉或直接还田,造成了资源污染和资源浪费。秸秆是草食家畜重要的粗饲料来源。据测算,1t普通秸秆的营养价值平均与0.25t粮食的营养价值相当[9]。为了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秸秆资源,国家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秸秆养畜过腹还田示范项目[9]。2015年我国青贮饲料产量为1.72亿t,氨化秸秆5100多万t,加上直接饲喂的秸秆,目前我国秸秆饲用量已从1992年的1.1亿t上升至2009年的2.11亿t,目前全国秸秆饲用总量已超过2亿t,约占秸秆可收集量的1/3,节约了相当数量的饲料用粮[9],但也还有较大的发展利用空间。

1.3疫病种类少、饲养管理技术要求低

据统计,我国饲养畜禽种类中猪、鸡常见常发的疫病较多,如生猪有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等有20余种,2018年8月以来非洲猪瘟进入中国后更是来势汹汹,肉鸡也有10多种常见疫病,而作为牛、驴、羊等草食牲畜则仅有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牛肺疫、炭疽、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小反刍兽疫、马腺疫等几种且多数属细菌性疫病,容易防制。牛、驴和羊等草食牲畜普遍具有耐粗饲、养殖成本低、可繁殖利用周期长、抗病力强、饲养管理技术要求低等优点,特别是在农村放牧饲养条件下这些特性更加突出。比较适宜农户饲养母畜繁育肉用犊、驹、羔供应给专门的育肥企业或合作社集中育肥统一销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开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发展适度规模草饲畜牧业养殖。

1.4发展草食牲畜是农村精准扶贫和解决贫困人口长期增收的需要

当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状况比较适合发展草食牲畜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各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渠道由传统的种养业变成来钱更快的打工经济,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职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在笔者所在县,用工企业的招聘信息栏里都明确提出招聘对象为“4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学历”要求,那么45岁以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将如何解决眼下的生计及未来的养老问题?笔者负责联系的挂钩扶贫村委会有贫困户215户、贫困人口859人,其中45岁以上人口391人,而在这391人中年龄为45~65岁的人中有303人在年轻时都有养牛、驴和(或)山羊的丰富经验,只是由于在前些年草食牲畜饲养效益低和近几年小型农业机械普及率高的双重因素影响下而放弃了养殖,再加上该村年龄16~44岁之间的青壮年劳力中,有117人只有小学文化且没有一技之长而无工可打,共计有420人都是发展草食牲畜养殖业的适宜人群,且全县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相信其他地区的情况也大同小异。

2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应采取的措施建议

2.1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发展,加快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随着国家从2007年以来对生猪和家禽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应该看到,生猪和家禽产业已经得到快速发展,甚至时有供过于求而产生所谓“猪周期”、“禽蛋周期”,出现“猪贵伤市、猪贱伤农”的现象;各级政府应结合畜产品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积极推动畜牧业资源重新配置和畜牧业科技进步,必须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发展草食牲畜,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促进传统养殖项目向优质高效健康的绿色食品生产发展,也促进畜牧产业内部各分项产业均衡发展和大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2.2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强化科技推广,促进产业发展

建议各级政府在开展禁养、限养区划定工作的同时,组织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畜牧、交通、电力、发改等相关部门在适养区内切实做好养殖用地规划;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成果,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土地流转面积3%~5%的比例适当放宽养殖用地审批条件,继续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鼓励采取种养结合发展模式,解决限制规模养殖发展瓶颈的用地需求和污染治理难题;继续实施粮改饲项目,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豆类、燕麦、甜高粱、苜蓿等饲料作物和优质牧草种植,完善青贮饲料收贮补助、青贮窖建设和青贮收获(加工)机械购置补贴等配套政策;采取畜牧专项贷款贴息、养殖业融资担保和能繁母畜保险等金融支持政策措施,解决养殖业发展中的后顾之忧;继续加大冻精改良、胚胎移植、全株玉米青贮、动物疫病防控等畜牧兽医新科技的推广扶持力度,大力发展适度规模草食牲畜养殖。

3结语

综上所述,鼓励发展草食牲畜特别是能繁母牛、母驴养殖实行“山繁川育[3]”———由农户分散放牧饲养能繁母畜、由平原(坝)区域有条件的企业集中育肥牛犊、驴驹、羔羊的饲养模式,非常符合我国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自然条件下畜牧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现有条件下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畜牧业、带动粮改饲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解决农村“高龄”、低文化水平贫困人口长期收入来源和规模养殖粪污处理难题的必然要求。

作者:刘敏 王翠兰 杨国荣 单位:云南省易门县畜禽改良站 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