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农业高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畜牧兽医专业的科技创新是促进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创新型专业人才是畜牧兽医专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其保障条件,得到了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即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合作交流。

关键词:农业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教学模式;保障条件

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亚洲邻国,其早期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人文思想等几乎都源自我国古代,尤其受到唐宋中华文明鼎盛时代的影响。而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开展明治维新,学习欧美现代化的改革政策,走向工业化道路,积极兴办学校,开展创新培养模式[1]。日本国土面积约38万km2,人口约1.3亿,相当于我国的十分之一。然而1949年以来,日本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27人,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二位[2]。不难看出,日本在创新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中之重。然而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畜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3]。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向集约化、产业化、健康化、专业化方向转变时期,要求人才应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笔者根据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模式,分析了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及其保障条件,通过借鉴和学习日本畜牧兽医类高校的先进经验,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及适合畜牧兽医专业实际的应用创新教育模式的实施方案,以期培养出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从事技术、管理、科研与服务一流的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也为相关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日本高校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与高校教学模式密不可分。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具体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途径和教学运行机制等内容[4]。日本国立或公立高校的畜牧兽医专业教育采用产学研合作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畜牧兽医人才教育基本沿承了欧美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日语中的谚语“日荷关系”体现了日本在畜牧兽医人才培养上对荷兰经验的学习和借鉴[5],注重培养和挖掘学生兴趣,注重理论及实践相结合,注重创新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并参照欧美的评估标准成立了自己的评估机构,其生产企业也与欧美多数发达国家相似,设有独立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系统,做到既强化专业理论教育,又注重应用实践锻炼[1]。在高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方面,一些日本高校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和以高校附属农场为主的教育、科研体制,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开发利用与生产实践一元化体系,建立联合或合作研究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机制,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现产学研合作的企业本位模式。

2日本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模式的特点

2.1本科生培养阶段

日本多数的国立、私立综合性高校以及以农业为主的农业高校中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其中比较有特色的高校为日本北海道的带广畜产大学,是目前日本唯一以畜牧兽医专业为主的国立大学。自1941年建校以来,该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社会需求的发展不断改变,使其在竞争激烈的教育行业中脱颖而出、蓬勃发展。带广畜产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本科阶段包括5个方向[1],即家畜生产学、环境生态学、食品科学、农业经济学和植物学,此阶段与我国的方向划分方法基本相同。在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阶段,学生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并且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各方向的实验室体验1~2周,通过与该实验室教师、高年级学生的交流以及自己对该实验室研究内容的体会和理解,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方向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个阶段非常关键,但也完全自由,即使选择了某个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学生也可以选择改为其他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根据的自己兴趣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能力。在本科三年级阶段,学生进入实验室后除了需要学习学校统一要求的课程和自己选择的专业课程外,还需要参加每周例行的以实验室或专业方向为单位的文献研讨会,并完成牧场畜禽饲养管理的实习任务。据调查,本科生对论文研讨会的准备和专业论文的阅读非常重视,多数学生课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于阅读和学习本专业的外文文献[4]。与我国多数高校相同,日本高校也采用学分制度,完成学分要求后方可申请毕业答辩。日本的高校对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都非常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毕业论文试验设计,然后由指导教师给出建议并修正,确认可行后开始试验[4]。在该过程中,指导教师仅需给出建议和指正,研究内容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在日本,除了想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学生外,几乎所有的本科生都会在本科二年级或三年级完成工作签约,只有少数学生在本科四年级时找工作,学生在找工作时可以参加多家用人单位的面试,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单位进行签约,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大学生选择了非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单位。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日本也有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等级考试,但几乎所有的国立或公立大学都不将此作为毕业资格的考核条件。

2.2研究生培养阶段

日本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由高校的大学院(相当与我国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有些专业可以连续进行硕士和博士培养,即我国高校的硕博连读,与我国硕博连读不同的是,日本连读和非连读的培养时间是一样的,均为2年的硕士培养和3年的博士培养,共计5年。

2.2.1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与我国不同的是,日本没有国家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只需要学生向大学院提出申请,大学院及其所选导师衡量其本科阶段所学内容和毕业研究内容,决定是否给予面试资格,然后通过大学院组织的简单面试,确定其入学考试是否合格。在日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合格率几乎为百分之百,并且多数学生在硕士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即可完成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所要求的学分。在学位授予方面,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这两个方向被单独划分出来,学生毕业后分别被授予动物医学和家畜卫生学硕士学位。而植物生产科学、农业环境工学、农业经济学、食品科学、环境生态学和家畜生产科学6个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被授予农学硕士学位。这些方向的课程均包括基础研究科目、专业研究科目和学位研究三个部分,其中基础研究科目4学时、专业研究科目8学时、学位研究18学时,共计30学时,修满方可获得申请毕业答辩的资格,多数学生都能够在1个学期内完成这些科目的学习[1]。值得强调的是,基础研究科目和专业研究科目的课程结束后需要提交课程报告,而学位研究包括每周一次的研讨会、每月一次的阶段总结会、开题报告、中期答辩和毕业答辩[1]。

2.2.2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

取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日本几乎所有国立或公立高校没有国家统一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得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只需要提交入学申请、硕士学位的相关证明,然后参加大学院统一的面试,申请人针对自己的研究内容进行口头报告并回答评审专家的提问即完成面试过程,日本的博士入学合格率同样也几乎为百分之百[3]。博士阶段课程以参加学习学术报告或讲座为主,包括36学时共同讲座、44学时特殊讲座和学位论文三部分,参加学习后提交几百字的学习心得或者学习报告即可,无需进行结业考试。多数博士课程只要求完成学习36学时的共同讲座并完成学位论文即可获得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因此,博士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或在高校附属农场进行畜禽饲养管理。

3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日本高校审议会于1998年提出了高校改革的4个基本观念:1)培养课题探索能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2)建立柔性化的教育研究系统;3)建立决议制订与实施的责任制;4)确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要求[6]。

3.1政府建立制度,推进产学合作

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府成立了全国性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并在1988年颁布了《大学技术转让促进法》[6],鼓励建立产学合作研究中心。但在初期,日本高校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人力资源的使用、知识产权的归属以及运行工作的流程等方面均不具优势,因此高校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没有积极性,并且多数日本高校教师只重视教学和科研,而忽视社会服务或与企业联合。同时,日本企业对日本国内高校科研水平和毕业生不满意或者缺乏信任,从而不屑与日本国内高校合作,更倾向与国外高校或外国教师合作。日本政府为了推动日本国内的产学研有机合作,从战略角度出发,将人事和经费的工作程序制度化,日本政府指导的制度化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官方主导性质与特征。

3.2重视人才个性,灵活弹性培养

因材施教,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日本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日本高校采用弹性教学理念,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用灵活性、柔韧性、机动性的教学方式,弹性教学力求通过多维活动对抽象问题进行形象表征,以获得对知识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力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精神负担,争取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日本政府重视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给予高校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高校各自开设大量辅修、第二学位,学生可以在不同学校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从而获得双学位。另外,各高校也可以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和条件自由编制课程,实现灵活而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3.3高校间联合办学,增加培养实力

日本政府为避免重复投资,鼓励和引导各高校间对人才联合培养,高校间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日本多数国立高校的联合大学院由2所以上高校的大学院中关系紧密的研究科联合组成,其目的是共享成员院校间的教师、仪器设备等资源,加强某个学科领域的办学能力,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例如,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畜产学研究科与岩手大学、弘前大学、山形大学大学院的农学生命科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农学研究科,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而带广畜产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与岐阜大学大学院的兽医学研究科共同成立了联合大学院兽医学研究科,获得了兽医学博士学位授权资格[1,3]。

3.4学分学历互认,鼓励国际间交流

日本政府号召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各高校实行与国外高等学校学分、学历和学位互认,开展国际间的合作研究,建立国际间高校姊妹办学关系和交换留学生协议,加大接收国外留学生、外籍教师或研究人员的力度,积极承办各种国际性学术交流会议。日本高校某些学科领域的校内外评估体系将外籍教师岗位数量、留学生人数、留学生来源国别等作为考核指标,督促和推动日本高校进行国际间交流[3]。

4日本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条件

4.1教师梯队合理,团队安心稳定

国际范围内选择优秀博士后或能力强的研究人员进入高校任教,多数高校同一研究室基本都是由一个教授、一个助教授和一个讲师组成,所有教师只要符合学校对晋职时间和教学科研的要求,即可以顺利晋职,另外有特殊业绩者还可以破格晋职,这不仅可以确保研究团队稳定,也可以使团队成员能够安心钻研教学和研究业务[1]。

4.2科研经费充足,保障科技创新

日本私立、公立和国立高校分别有553所、86所和7所,除了高校教师自己申请横向或纵向科研课题外,国家还定期向学校拨付教育和科研经费,同时,社会团体、公益组织、私人企业也给予高校教师很大的经费援助,如东京大学2006年的教育和科研经费分别约为1400亿元和150亿元人民币[3]。

4.3校内外评估体系结合,保证教学质量

日本高校教育评估采取校内评估与校外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其中校外评估由社会评估和行政评估两部分组成[1]。近年来,日本高校认证评价机构采取透明、弹性的方式对所有高校每七年进行一次认证评价,并由相关机构及时向学校反馈其考核结果,同时向社会公开,其结果可以随时依据不同的认证评价机构和学校的改善情况进行调整。

5构建我国高校畜牧兽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5.1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

研究生入学和毕业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无论是国内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入学资格审查合格,即可获得研究生的入学和学习机会,但在校期间,应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6]。

5.2构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设有畜牧兽医专业的高校数量众多,各高校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等基础条件各异,各高校的定位也各有差异,无法建立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7]。因此,各高校既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要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汲取精华,才能在实践中构建具有特色、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8]。

5.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培养和潜力挖掘,针对课程内容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入开展弹性学分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弹性课程设置体系,增加选修课的比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开展国际和国内第二专业和双学位的学习[9]。

5.4加强合作交流

加强建立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长期深入开展学生互换、学术交流、科技合作[10]。积极派遣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经常邀请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来校演讲[11],提供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

作者:曹阳 臧延青 李井春 曲善民 张爱忠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