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做法探究

重大农业技术协同推广做法探究

摘要:2018年以来,江西省围绕优质稻米产业、蔬菜产业、果业、草地畜牧业、水产业共5个产业开展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选择50个县实施协同推广试点,创新“五制”“五化”工作机制,提升巩固“五率”工作成效。

关键词:“五制”;“五化”;“五率”

新时代赋予农业科技新使命,对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为有效集聚全社会农技推广资源,构建农科教、产学研多方协同推广新机制,形成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合力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的组织模式,加快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江西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和品牌强农提供有力支撑。从2018年起,全省紧扣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九大产业工程”,围绕优质稻米产业、蔬菜产业、果业、草地畜牧业、水产业共5个产业,开展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工作。两年来,通过创新“五制”促进“五化”机制,取得了“五率”成效。

1主要做法

1.1创新“五制”。1.1.1持续推行“双首席制”,赋予新职责。在完成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要求首席专家注重产业团队的建设。一方面,组织团队成员联合开展科技攻关,申请科研项目、科技奖项等,提升团队凝聚力;另一方面,广泛吸收全省业内专家参与协同推广,提升团队战斗力。1.1.2严格执行“合同制”,层层传导压力。参与单位全部按要求签订年度合同书,省农业农村厅与推广首席专家签订项目合同书,推广首席专家与技术首席专家和协同单位、实施县分别签订任务合同书,明确具体任务、考核指标和工作分工。1.1.3规范推行“树牌制”,落实落细举措。所有示范展示基地统一标识标牌,落实省、市、县三级对接专家,标示主推品种、主推技术、经营主体、技术指导人员等信息,省级建立基地台账,及时调度和监管。1.1.4完善工作“月报制”,加强动态管理。各产业根据任务清单,结合农时农事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每月或关键农事季节的任务目标、重点工作等;各单位每月5日前报告上月任务执行情况,并对下月主要工作进行部署。1.1.5健全绩效“考评制”,强化结果运用。制订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考评方案,以技术的产区覆盖率、技术到位率、资源保障率、产业贡献率和主体满意率为主要指标,对各实施单位的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依据考评结果,2020年对11个实施单位进行了调整。

1.2推动“五化”。1.2.1坚持主推品种优质化。各产业在品种选用上,坚持产量高、品质优、抗性强、综合性状好的标准,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增产、提质、减灾的功能。稻米产业在13个试点县共建设26个优质稻重大技术核心示范基地,明确了甬优系列、野香优系列等优质稻品种,示范区优质化率达到100%。蔬菜产业推广了芦笋航天6号、航天7号、赣椒16、赣茄1号和赣苦瓜4号等优良品种。果业团队推广了赣南早脐橙等11个新品种,其中,赣南早橙比纽荷尔提早上市30天,经济效益显著。1.2.2坚持主推技术标准化。稻米产业制定《优质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等3项相关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蔬菜产业结合品种特点和技术优势,制定了10项蔬菜技术规程,涉及8种蔬菜作物。果业对各关键节点技术集成,突出生态建园和冬季清园等品质提升实用技术,总结“30字诀”予以推广。草地畜牧业通过团队的协作,在技术推广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制订了一批标准技术规程,起草了5项地方标准,修订了2项地方标准。水产业重点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稻虾、稻蛙)与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技术,有条件的还结合尾水处理技术建立养殖尾水处理模式。1.2.3坚持示范基地规范化。基地建设实现“三统一”,即统一标识标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管理。稻米产业在核心示范基地推广“三控”抗倒、全程机械化种植和壮秆保优标准化栽培技术,推进优质稻施肥、管水、用药技术集成优化和示范推广。草地畜牧业所有示范基地都按规范要求分别设计制作了基地标牌,统一标识,按照技术示范的要求加强配套建设,成为各地牧草高产栽培、肉牛品种改良、肉羊杂交繁育等推广技术的观摩学习基地。水产业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围绕基地展示示范内容,迅速汇编技术资料,编印技术手册,技术资讯等。1.2.4坚持培训内容实况化。采取实地培训和现场指导两种方式,重点突出实践操作,着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稻米产业根据农时农事,在广信区等地开展秋粮增收行动、抗旱及秋冬种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及时对接农户生产现状及实际需求,对不利天气对水稻种植的影响进行了有效应对。草地畜牧业定期深入牛羊规模养殖场,在肉牛肉羊品种繁育、绿色营养调控、优质牧草高产栽培、牧草青贮加工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必要时还委派专家进驻养殖场,目前已与江西省仙姑寨牧业有限公司、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等20余家牛羊规模养殖企业建立点对点服务机制。1.2.5坚持培训对象主体化。各产业主动对接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素质农民,深入开展培训调研,及时掌握主体需求;培训对象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企业)和种养大户,示范展示基地的主体成员以及辐射市县相关人员也全部参加了培训。据不完全统计,一年来,共在39个试点县(市、区)完成199次重大技术观摩和培训,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超过1.9万人次。

2提升“五率”

2.1提升主导产区覆盖率。各产业根据全省水稻、蔬菜、果业、草地畜牧业、水产等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规划,科学选定39个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县(市、区),确保覆盖全省优势产区;同时,依托现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场、品种示范展示基地、区域试验站、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等,在试点县(市、区)建设了87个示范展示基地,确保各项农业重大技术在主产区落地见效。

2.2提升重大技术到位率。一是强化轻简高效。在技术推广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每项重大技术配套“三个一”,即一项技术手册、一套简易操作规程、一系列技术明白纸,确保农民易学易懂。二是强化主动服务。通过示范展示、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产业专家主动对接、深入基层、面对面帮扶,确保技术进村入户到场。三是强化信息化手段。通过APP、微信群、QQ群、直播平台等,在线开展问题解答、咨询指导、互动交流、技术普及等服务,确保疫情期间服务不掉线。

2.3提升技术资源保障率。多方式整合科研、教学和推广等不同的技术力量,协同开展技术推广服务,5个产业整合了20个省级推广科研教学单位、39个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力量,组建了500余人的协同推广团队,有效提升了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的技术资源保障。

2.4提升产业发展贡献率。重大技术示范及其带动作用明显,有效提升了农业发展贡献率。优质稻米产业团队积极引导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对接“宜春大米”“永修香米”“万年贡米”“鄱阳湖大米”“井冈山大米”“清正纯和”“玉雾茗”等稻米品牌,推行订单生产,走品牌稻米之路,推进全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信丰示范果园赣南早脐橙测产分析,特级果和一级果所占比例达90%,且在9月底10月上旬成熟,比纽荷尔提早上市30天,错峰上市,经济效益显著。水产业集成创新并推介了稻鳖、稻鳅、稻蛙、稻蟹、稻鱼等综合种养新模式,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142万亩。

2.5提升经营主体满意率。注重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生产能力,提升经营主体满意率。鄱阳县茨山村优质稻技术协同推广示范区,提质增效效应显著,经专家测产,平均亩产616.5kg、产值1602.8元,较普通农户增产46.7kg,增收121.4元。草地畜牧业通过牧草高产栽培示范,实施牛品质改良,开展肉羊杂交改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区域性产业联盟,指导草产品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保存等方式;水产业协同推广单位积极对接示范基地,派出人员常驻基地,鼓励周边家庭养殖户和普通农户加入,解决养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微信群、QQ群等手段保持快捷高效联系等各种方式,极大提高了示范基地推广效益的满意度,增强了农业经营主体的获得感。

3问题与思考

3.1主要问题。一是技术配套跟进仍显不足。如优质稻品种、排涝抗旱技术与重金属超标土壤的修复技术等,解决办法效果不明显,需加强跟踪分析研究,完善技术配套跟进。二是协同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各实施县的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组织现场观摩和农户培训等形式,农业专家手机APP在线服务不尽如人意。

3.2工作思考。一是完善“横联纵贯”的协同推广机制。依托“双首席”专家团队,各省级推广、科研、教学单位横向联合,开展协同推广机制调研,研究制订技术方案、工作方案,形成技术团队协同、新型经营主体协同、技术措施协同、经济利益协同、科技扶贫协同的格局,组团到基地、经营主体、农户等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与市县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交流沟通实用技术和生产瓶颈问题,通过集成已有技术、研究探讨新技术,推动技术配套跟进。二是强化总结宣传。发掘总结试点过程中的好做法和经验成效,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途径、全方位宣传展示试点的有益探索和典型案例,宣传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模式,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作者:刘凯 谌洁 龙珑 单位:江西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 江西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现代农业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南昌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