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问题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发展的问题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2015年7月在我省调研时指出:“吉林省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要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讲话不仅对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指出了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即农业发展方式相对落后。因此,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一、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的制约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资源环境的约束是制约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省一些高质量的耕地大量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质量下降,目前高产田面积为196.53万公顷,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5.49%。黑土地腐殖质层厚度已由五六十年代的平均六七十厘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二三十厘米。水资源严重稀缺,我省人均占水量约为1203.5m³,约占全国人均占水量的60%,亩均占水量约为477m³,约占全国亩均占水量的30%,全省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只有30%。生态环境严重透支,导致环境透支的原因就在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我省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2公斤,远高于世界亩均8公斤的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农药的使用也不够规范,这些都严重威胁着我省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应对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由于粮食生产对农户收入提高的贡献过小,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或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2015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30%左右,如果包括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兼业型劳动转移,比重更高,留下务农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正是由于农村优秀劳动力的流失,造成农业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导致吸纳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和主动抗灾的能力弱,进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解决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的问题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2015年我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89%,经济作物为6%,其他作物(主要是青饲料)仅占5%,产业内部结构严重失调。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大宗农产品的库存充裕,粮食呈现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的现象。这种情况在我省体现得尤为明显。我省是玉米主产省,2015年玉米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4.8%,产量达到了2805万吨。受此影响,虽然国家2015年下调临时收储价到1元/斤,2016年推行价补分离的政策,但粮价仍大幅度下降,目前我省玉米平均价格仅为每吨1450元,严重制约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出现倒挂,国内粮食价格每吨比国际高出600元、棉花价格每吨高出3000元、大豆价格每吨高出550元、食糖价格每吨高出400元。而2008年只有大豆价格倒挂,目前玉米、小麦、大米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倒挂,这意味着国内农产品涨价的空间受到挤压。与此同时,生产成本提升越来越明显,由于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租金越来越高,农业生产中如农机、化肥、农药、农膜等的投入也越来越多,使农业的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受价格和成本的双重挤压,致使种粮农民从每亩地上所获得的收益增加并不多。化解“小而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省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我省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上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看,粮食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民户均规模经营在10亩左右,由于经营规模较小,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是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二是影响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应用;三是农民经济实力弱,难以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四是融资难等问题使得粮食生产长期处于投入不足的困境,粮食生产和流通效率低下。

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

追求数量增长向追求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2000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实现了“十六连丰”,2016年粮食产量突破743亿斤,位居全国第四,粮食单产987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260斤,位居全国第一。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供需已从过去的紧张状态转向结构性过剩,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肉、蛋、奶、水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对需求的安全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由原来单纯地追求数量的增长,向追求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依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和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目前我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人均耕地占有量也无优势,所以仅仅依靠物资资源投入来发展农业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因此,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的进步又取决于农民掌握新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和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也要求农民具有现代经营观念和经营决策能力。因此,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追求拼生态、拼环境向注重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变。以往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对我省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环境的承载力基本上达到了极限。因此,我们不能再走拼生态、拼环境的老路,而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地力涵养好,尤其是要把黑土地保护好,制定出严格的保护制度。同时,还应不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率高、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格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追求小规模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虽然吸收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但家庭土地的小规模经营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日渐暴露,出现了科技成果推广难、质量安全监管难、农民获得金融服务难、农民收入增加难等问题。克服家庭小规模经营局限性的出路在于农业组织制度的再创新,扩大单个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因此,应结合我省人多地少的实际,鼓励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以专业经营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强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

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构建合理化农业产业体系。我省农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源在于低端农产品有余、高端农产品不足。因此,应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契合消费者的需求。一是引导农民瞄准市场的需求,念好“山海经”、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进而优化区域布局。二是与规模化养殖相结合,积极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通过支持加工企业、家庭牧场、专业养殖公司等自建联建养殖基地,多管齐下增加肉、蛋、奶、水产品供给,进而调整种养结构,从更广阔的范围建立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我省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跨越,遇到的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家庭经营比重过大,规模经营上不去,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因此,应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分散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一是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鼓励和引导土地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此需要大力培育专业经营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我省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要研究制定不同区域实际示范性家庭农场标准,启动不同形式和规模的示范性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粮食、畜产品、园艺特产业“三大”精深加工板块,重点推进玉米、水稻等“十大”产业链建设延伸,推行全产业链开发,提升产业链各环节增值能力,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装备能力和劳动者素质。现代农业的本质是科技农业,2014年我省农业科技进步率虽然提高到了57%,但相比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进步率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一是围绕全省农业重大科技要求,加强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科技攻关。二是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改革,依托各类农业经营主体,集成转化一批高新技术成果。三是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的改革试点。农业科技的应用需要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技能,目前我省务农劳动力素质仍然偏低,因此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培训过程中首先应重点选择培养对象,创新培训方式,在农民中建立农民培训获证与生产扶持政策挂钩制度试点,完善职业农民管理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培育一大批以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与农民合作社骨干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现有农业的发展更多的是拼资源、拼生态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也造成严重的浪费。因此,我们应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合理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提高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标准,坚持“水、电、林、田、路”综合整治,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二是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快转变病虫害防控方式,科学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普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对土壤污染、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三是加快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针对牲畜粪便、秸秆焚烧、白色污染三个污染源头,做好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等综合开发利用,做好牲畜粪便的综合利用,做好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从源头上解决好面源污染问题。

作者:杨朝丹 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