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摘要:当前,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正当其时,也势在必行。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发展是关键,助农增收是根本。因此,本文从崇信县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一些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产业发展

一、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意义

重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加快发展乡村产业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发展乡村产业的主体是农民,依托的是农业农村资源,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着力在发展壮大农村产业上下功夫。近年来,崇信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开展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在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帮助下,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中央和省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这就需要结合新时代的背景制定出符合该县特点的发展道路,全力加快乡村振兴实施步伐。

二、崇信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崇信县为插花型贫困县,全县共16个贫困村和1.97万贫困人口已于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近几年,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崇信县委、县政府坚持因地制宜,深入实施“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工程,探索推行了窑洞生态养牛模式,建成锦屏镇平头沟—姚洼、黄寨镇甘庄—茜洼等窑洞生态养牛示范带5条,扶持壮大伊顺祥、海越、新丰园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8个,新注册家庭农场16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342个,形成了“国有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服务体系,累计认证香菇、甘蓝等无公害农产品5个,核桃、甜瓜等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蔬菜产地和大田作物面积达到3   800  hm2,“崇信苹果”“崇信红牛”“崇信牛肉”“崇信芹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等,实现了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虽然崇信县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还存在各级扶贫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大;产业培育资金投入不足,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综合改革过程中还有一些堵点、难点没有破解等问题,或多或少制约着崇信县的经济发展。

三、崇信县发展乡村产业的主要思路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只有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符合本县实际情况的特色富民产业,才能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人才,科技创新新动能,增加群众福祉。

(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以县域文化传承创新、保护利用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主线,突出项目驱动、示范带动、品牌推动作用,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域旅游要素短板,培育文化旅游与农业、商贸等业态融合典型,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旅游活动,深化崇信文旅品牌对外形象和影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全面发展。1.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发展、一乡一品”的规划思路,指导乡镇发挥主导产业、田园景观、民俗文化等特色优势,做好文化旅游乡村规划编制,加快建设苹果、红牛和历史文化等特色小镇,大力实施农业采摘园、生态养殖、休闲垂钓等综合型观光农业项目。通过丰富拓展品茗休闲游、古树名木游、风景名胜游、红色研学游、民俗风情游和美丽乡村游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观光采摘、自驾露营、登山健身、水上娱乐等热门网红项目,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2.积极借鉴学习周边县区发展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深入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支持引导群众以土地、林权等资源入股参与旅游开发,发展第三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3.积极研究对接省、市旅游产业发展部署要求和政策精神,按照《崇信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旅游综合协调、市场秩序管理等制度机制,制定乡村旅游奖励补贴等旅游行业标准,指导龙泉民俗村、西刘绿源美等制定个性化管理服务标准。深入开展旅游环境卫生整治、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引导饭店、景区、农家乐创星评级,提升服务质量。

(二)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把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治本之策,按照“塬果川菜整县牛”产业全覆盖目标和“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一是大力推广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积极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持续放大农业带动效应。二是结合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推行“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依托崇信红牛、名翔牧业、伊顺祥、海越等龙头公司,采取“托管代养”“寄养代繁”“订单生产”“集中饲养、固定分红”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牛、果、菜等特色产业。以创建“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现代生态果业集约化经营示范县”为目标,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甘肃建投、海升集团等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牛产业,持续加快产品研发和设备引进,不断提高加工深度和精度,推动产业链条向上游的饲草种植加工延伸,向下游的屠宰分割、精深加工、餐饮服务以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拓展,实现多环节转化增值,全面提高红牛系列产品附加值。三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窑洞养牛与农耕文化、健康养生、乡村旅游、宅基地盘活利用结合起来,打造以牛文化为主题的“农耕部落”,实现传统古村落的古气与现代养牛业的朝气相得益彰、窑洞文化散发的老气与红牛文化焕发的生气相得益彰、养殖产业的经济属性与文旅产业的人文属性相得益彰,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多元发展的新路子。

(三)夯实人力资本,助推乡村振兴

坚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一是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制定《崇信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暂行办法》,通过顾问指导、退休返聘等形式,柔性引进现代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高层次人才。二是激活用好现有人才。全面落实《崇信县农村“三个带头人”扶持奖励办法》,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培育农村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人才,培养“三个带头人”队伍。三是培育壮大乡土人才。大力实施红牛产业人才促进、苹果产业人才提升、劳务产业人才支撑等培训工程,提升各类经营主体带头人和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四是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灾后重建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四)做强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支持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并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结合起来。一是全面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及收益相关制度,有效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建立村级集体闲置资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适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模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全面释放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切实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二是支持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并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产业振兴结合起来。将各类财政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引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市场经营主体,共同出资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日光温室、养殖圈舍等产业基础设施,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保鲜等产业链条,将财政资金所形成的资产所有权确权到村,建成的产业项目运营管理权可交给市场经营主体,经营收益按股权在村集体和市场经营主体之间分配,村集体收益可用于村内小微设施建设、设置公益性岗位等支出。支持多个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组建经济联合体,抱团发展集体经济。

(五)完善基础设施,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建设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谋划建设一批高速公路、客货共线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网络等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保障。二是推进村庄规划工作。按照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一部署,以县为单位编制乡村布局规划和“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详细规划。按照填平补齐、完善功能、打造提升的思路,以村庄现状为基础,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这四个方面,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化、个性化、人文化开展示范村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特色。三是全力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重点实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持续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有序实施巷道硬化、入户路硬化、庭院硬化。加强脱贫地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着力补齐供水、防洪、水生态、抗旱等方面短板。完善农村供水骨干水源配套,推进城镇供排水管网延伸,改造提升水处理设施,扩大农村供排水管网覆盖面。全面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着力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加快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让消费品更好进村的同时农产品更好地出村进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加大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力度,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推进燃气进村进户,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领域深度融合。

作者:于丽娜 单位:中共崇信县委党校(崇信县行政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