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途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途径

摘要: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地区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其已成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就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主要问题,进而分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途径和方法

多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而促进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当前在实际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研究分析,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实现我们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1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为1949—1978年,这个时期的农业产业结构比较混乱,农业生产方式是集体制度。这种方式让农业产业长期停滞,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第二阶段是1978—1984年,这个时期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对农业产业结构做出了调整,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林业、牧业、渔业及副业,实现了农业产业的多样化。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及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产量逐年增高,农民的温饱基本解决,并且实现了对城市的足量供给,缓解了我国粮食长期供不应求的局面。第三阶段为1985—1991年,这个时期农业产量逐渐上涨,农民收入逐渐增加,但农业增速缓慢且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悬殊。因此国家在粮棉的生产销售上加大了调控力度,鼓励农产品加工和渔业、牧业等共同发展,同时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牧政策,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第四阶段为1992—1997年,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我国在实现农业高产、优质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在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将优质产品的生产作为农业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第五阶段为1998—2003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由增加产量和解决温饱转变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改善农业品质、提高产品质量。这一阶段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极大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六阶段为2004—2014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取得突破性胜利的重要时期,农业产品质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结构等发展更加合理。农业产量在逐年快速上涨的同时,农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提升。第七阶段为2015年至今,我国农业的发展迈入下一个阶段,国家为了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进了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措施。缓解了我国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不应求的矛盾,促进了传统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结构调整资金受限。据调查显示,农业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融资渠道不畅通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全国范围内除少数省份外均设立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但扶持力度还不够。此外,随着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发展,为了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获取利益最大化,许多国有商业银行都在对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撤并了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收回贷款权限,使得优势资源纷纷往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走,导致大多信贷资金走向非农化发展道路,最多导致农村资金外流。

2.2农业企业规模少,辐射范围小。各省、自治区内普遍存在龙头企业不足,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的现象。企业规模小,难以带动当地农业产品向产业化发展道路前行,这也是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2.3农民的整体素质有限,缺乏市场意识目前,全国各地留守农村种地的农民中,大多数都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劳动力有限且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农业市场意识较少,使得我国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还有的农户对于市场信息不通,使得农业种植结构跟着大众或是感觉走,最终导致新农业技术推广困难。

2.4结构调整不具科学性以及前瞻性。我国农业技术结构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中阶段,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生产前、生产后的科研技术成果极少。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广和普及可以增加农业生产产量,有效提高农产品效益,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上的实用性价值并不高,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5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不强。现今我国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农业利益偏低,差异较大,使得许多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而逐渐流失,导致农业的基础地位有所动摇,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使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威胁。目前,我国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化发展才刚刚起步,在实施和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时,一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展。

2.6区域产业优势特色不明显。就当前而言,我国多数地方农业产业优势特色不明显,缺乏深入分析研究区域自身产业优势及特点,普遍存在产业发展规模小、集聚性不强,致使自身产业化道路发展不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缺乏通盘规划设计,凌乱而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无法形成支柱产业发展。

3浅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途径和方法

3.1增强资金保障力度。增强资金保障力度,为农业产业发展配备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做好水利与土地、道路以及水电建设。农村道路建设是推动其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使其能与外界对接,因此首先需要做好通村道路建设。其次,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再者,需要有效协调土地流转工作,对田块进行科学规划,对土地租金进行规范,积极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从而引导土地朝着种植大户流动。

3.2重点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每个地区有着不同的特色及优势,需要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与自身相符的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首先,通过挖掘地区优势项目产品,发展形成农业产品产业带;其次,各地区围绕自身地方特色及市场优势项目进行重点发展,实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再次,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向融合,构建现代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及优势;最后,注重自身农产品权益维护,推进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第标识工作,有效维护地方优势产业发展。

3.3增强重大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作。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思路及工作机制,增强重特大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作。农业科技助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及竞争力。明确制定农业科技发展重点,围绕重点进行科技攻关,同时就不同地区实施差异化农业科技发展思路,最后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3.4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有助于延伸产业,增强农特产品加工流通,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其次,着重培育与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地方产业发展。当前,我国多数农特产品生产企业往往规模较小、技术较差,无法有效带动及辐射地方产业发展,不利于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为改变此现状,必须采取增强存量资金盘活工作,扶持引导优势企业采取控股、参股或合作等模式,增强企业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为优势龙头企业。再者,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农业发展招商引资工作,以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各种资本农业领域,促进产业发展,形成支柱性龙头公司,辐射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还需增加技术以及资金的投入,促使农业产品附加值以及综合利用水准的提升,尽可能力求能够在农产品加工领域获得突破性发展。最后,还应当要加大结合产销力度,积极推进各种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重视对不同农产品流通专业联合体以及合作组织进行培育,推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来参与农产品销售,并建立起一个多渠道、多方面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建设销售农副产品的绿色通道,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3.5推进区域产业基地发展。实际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时,应当结合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情况,及时转变产业结构及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发展区域农业产业商品基地建设工作,以支柱性龙头企业为根基,建设连片特色产业基地,形成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密切关联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性,树立产业发展大平台,有效结合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主导产业的形成与龙头企业的发展。

3.6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目的重点在于帮助农民提高收入,不过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而言其所占比例不断减少,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工选择外出务工,还有甚者,部分农民全家外出打工,导致土地撂荒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归根究底,导致该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社会转型,而要想有效解决此问题,则需要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并让其能够与社会结果转型的国家存在一致性。在设置农业社会制度时,应当要能能够对乡村居民有利,并且对农业社会乡村以及工业社会城市二者间坚持“公平的理念”。不仅如此,就目前来说,信息以及技术的缺乏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阻碍。因此,还需创新相应制度,确保农业市场信息能够步入农户生活当中,并对农户所选择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切实影响。

3.7增强农民培训力度。增强农民培训力度,解决培训经费问题,通过以政府支出为主多渠道投入的方式,保障培训资金。以培训方式提高农民意识、转变思想,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另外,还应当积极鼓励城市农业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个人捐赠来参与农民培训工作,确保有充足的资金来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引导农民借助于互联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再者,需要加大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打造一个优良的培训学习氛围。需要不断更新与教育农民进行思想解放以及观念革新,树立起不具备技术、不提升技能就无法实现就业稳定的观念,让其能够树立起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意识,促使其能够更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接受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沈华.加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J].中国集体经济,2016,(25):1-2.

[2]姚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历程与现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2):6-7.

作者:吕兆晗 单位:冠县梁堂镇财政经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