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扶贫问题和建议

农业产业扶贫问题和建议

截至2018年底,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底的165.9万人减少至13.9万人,188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8个国家脱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和4个市级脱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整体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不足,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不强,脱贫成果巩固难度大等问题,对此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出路

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脱贫至关重要”“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这充分强调了发展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意义。

(一)产业扶贫才能解决致贫的核心问题

贫困群众致贫的原因有很多,因病、因学、因残、因缺少劳动力、因自然条件恶劣等等,但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群众要脱贫,特别是要逐步走上致富路,靠输血式的救济扶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没有产业支撑,脱贫特别是稳定脱贫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产业扶贫才能激发群众的学习热情

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只有当学习与他们的需求与现实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发展产业,让群众在干中学、学中干,才能实现扶贫与扶智相结合。

(三)产业扶贫才能催生群众的内生动力

人穷志短,贫困群众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才能直起腰杆。产业扶贫让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致富路,能极大地激发群众的自豪感,调动群众的内在积极性,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有利于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内在发展动力。

二、当前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是贫困群众生活的家园,农业是贫困群众生存的基本保障,农业产业扶贫在产业扶贫中占据根本性地位。然而,当前农业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基层干部“不敢”

一是担心时间来不及。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一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追责严。一方面,为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基层干部在乡村公路、水利、危房改造、短平快产业发展等立竿见影的工作上倾注了大量精力和投入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长效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人担心因此而影响按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致使重视程度、投入强度不足。二是担心产业不见效。扶贫工作贵在精准,特别是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基层扶贫干部中真正懂农业产业发展、懂农业技术的并不多,因此对如何精准选择带动性强、效益好、增收快的产业项目心存顾虑,担心对产业发展方向把握不准,一旦失败,不但影响脱贫攻坚成效、群众不满意,自己也存在一定的责任风险。

(二)贫困群众“不能”

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除了一部分群众是因为扶钱扶物式扶贫滋生了“等、靠、要”依赖思想外,更多的还是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导致其发展产业信心不足。具体制约因素为以下三点:一是缺乏发展资金。资金是发展产业最关键的要素,也是贫困户发展产业的最大瓶颈和制约。贫困户发展产业的资金来源更多依靠政府支持。贫困户仅有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就导致其贷款授信额度低,贷款难度大。因此,多数贫困户即使有发展产业的计划,也担心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和产业后续资金。二是缺乏技术支持。贫困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贫困总户数比例高,思想观念较为陈旧,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较低。同时,贫困地区涉农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年龄偏大,农业技术普及不到位,缺乏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知识技能。三是缺乏抗风险能力。产业脱贫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市场信息不灵,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较高,而贫困户几乎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

(三)市场主体“不愿”

贫困地区产业扶贫,除了要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产业扶贫。但当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扶贫的意愿普遍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群众组织化程度不高。广大农村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缺乏契约精神,难以用市场的方式和利益的手段将群众组织起来,导致一方面市场主体难以整合农村一家一户的资源,不能形成产业规模;另一方面,贫困群众不能以资源参与产业发展,企业与农户缺乏利益联结机制,产业发展不能更好地惠及贫困群众。二是贫困地区生产条件差。贫困地区多以偏远山区为主,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发展相对滞后。虽然通过近几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弥补了一定的历史欠账,但山高、坡陡的现状依然存在,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同时,由于山地地形,农业机械难以大规模使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较高。三是市场主体投资风险大。这是因为农业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其次是由于土地性质、三权改革还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投入难以形成清晰产权,融资难度大,市场交易难,再加之农业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导致投资风险很大。

三、推进农业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农业产业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干部、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综合施策,让农业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

(一)强化产业发展规划,使产业发展有方向

立足本地区的主导产业,结合每个贫困村的地域特点、基础条件和贫困人口个性化需求,加强贫困地区产业脱贫开发总体规划编制,坚持长期产业与短期产业相结合、特色产业与普惠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业、乡村旅游业、特色加工业,系统思考产业布局安排以及行动计划。一方面,使基层干部群众发展产业有方向,做到因地制宜,实现差异化发展,防止盲目化和同质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连片开发,通过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规模效益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农村组织建设,使产业发展有组织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组织工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都得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一是要打造扎根乡村的“永久牌干部”。当前,各级组织对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为每个村派驻了第一书记,派出了帮扶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让贫困户如期脱贫,是必须完成的既定目标,但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可持续不返贫。这些扶贫干部的派驻性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难以作出长远打算和思考,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利。我们要在发挥派驻干部作用的同时,积极在乡村本土人才中,培养有志于乡村发展的领导干部,探索优秀乡村干部编制进城、工作在村、派驻干部提拔重用工作在村机制,为农村发展培养优秀领导人才。二是要推动农业技术人才进村。要加强和重视区县、乡镇农技站建设,鼓励引导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去、到田间地头去,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切实解决扶贫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农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培训。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要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着力推动贫困户转变思维方式,破除“等、靠、要”思想,引导贫困户树立谋发展、想发展的信心和信念,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生产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增收致富。同时,要以产业发展,增强市场意识,培养契约精神,学习实用农业科学技术,提高产业发展的能力。

(三)强化产业基础建设,使产业发展有条件

进一步改变贫困地区、贫困村的基础条件,使其满足农业产业特别是规模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要改善交通基础条件,使农产品能迅速进入市场;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加大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适应山区地形农业机械研发和推广,提高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工程,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化水平;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配套建设冷库等储存设施,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新型市场建设,形成有形和无形市场相结合、产地和销地相匹配的市场体系,使农业产业与市场紧密对接。

(四)大力发展大户和龙头企业,使产业发展有带动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群众亲眼看一看”。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身边成功的产业发展事例,对群众有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发挥能人、大户的示范作用。要鼓励乡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农民工、农村能人,在农村发展产业,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成功案例增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的信心,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的功能,贫困户参股、入股或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产业项目,能有效解决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市场意识不强、抗风险能力弱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龙头”兴则产业兴,“龙头”衰则产业败。各级政府要大力引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的集约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三是发挥流通企业的渠道作用。农民发展产业,最难的是不知如何进入市场,要通过帮助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商品生产基地,或大力造就一批农产品运销大户、农业经纪人,搞活流通,打通千家万户农民与千变万化市场的联结这个重要环节,带动贫困农户进入市场,使农民的农产品卖得掉、卖得好。

(五)完善产业发展政策,使农业产业有吸引力

农业是弱势产业,各级政府必须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使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促进更多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产业扶贫,实现城市与乡村、帮扶与被扶的良好互动。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整合力度,发挥基层政府的主观能动性,加大对发展产业的投入。要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和探索财政资金“四改”(改补为借、改补为投、改补为奖、改补为股)改革,建立以脱贫效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方式,资金安排与贫困人口参与程度、脱贫效果直接挂钩,对产业优势明显、利益联结紧密、带贫效果突出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应给予支持。建立产业风险防控机制,探索建立农业产业自然灾害、重大疫病等保险,保费政府补贴制度;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变化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加强扶贫产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将扶贫产业龙头企业列为信贷优先支持对象;优化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方式,将政府贴息贷款直接发放给参与精准脱贫的市场主体,改变农户无承担风险能力不愿贷、市场主体不能贷的状况。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是民心工程,各级政府要切实肩负起责任,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长远之计、根本出路,实现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稳得住、能致富,确保按时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作者:陈宇 单位:重庆市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