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使命

新时代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使命

【摘要】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城镇化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教育来提高新城镇市民的职业素质和市民素养。作为新时代城镇化建设主力军的“农三代农四代”应该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现代农业科技,是新时代绿水青山的守护者。这就赋予了当前农村教育应当承担起这一特殊历史使命。目前的农村教育改革更多的只注重在基础教育的师资配备、学校布局等硬件配套设施方面,缺乏对“农三代农四代”服务农业、奋斗农业的价值取向的引导。本文从农村教育的知识使命、文化使命、政治使命角度来构建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农村教育;新城镇化;乡村文化自信;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是“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是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一个好的乡村教育应当是,既不能让农民自卑地生活在城市,也不让农民盲目地逍遥于乡村。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师资投入问题等是过去我们农村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而现在我们应该关注农村教育的价值与品质。在急速转型的社会之中,我们的“农三代农四代”才是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真正承载者和践行者,在这新时代,赋予了农村教育特殊的使命:知识使命、文化使命、政治使命。

1农村教育的知识使命:现代农业知识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时代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业现代化是新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新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方式、类型及质量等有了全新的要求。新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依赖于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但不能忽视的是,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成为促进中国新时代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强大推动力量。这一历史发展需求赋予了农村教育的特殊的使命:农业现代化知识的传播。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要充分站在新时代城镇化发展对人才需求这一基本立足点,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设定科学系统明确的教育目标,把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都纳入到教育服务农村发展的大系统中,农村基础教育为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科技、农业、教育、三者有机统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基础。对占主导地位的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也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应该更注重农业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遵循农村教育服务农村的宗旨,充分发掘农村教育社会的功能。

2农村教育的文化使命:乡村文化自信

农村教育的第二大使命,即帮助农民以及农村孩子重新建立乡村文化自信。乡村文化自信建设,其旨在为农民构想一个可以回得去的“家”。乡村教育必须是“乡村且现代化的教育”,而目前我们的农村教育缺乏对乡村世界正确的文化认知,所以,在当前新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建立乡村文化自信成为农村学校的头等大事。乡村文化教育的目标在于让农村孩子能真正体验乡村生活的美好,帮助他们认识农业文明价值的意义。乡村教育的目的不是阻止农民走向文明和现代化,但问题是今天的农民为什么鄙视自己的家园,为什么不再留恋传统农民安生立命的土地?农村的孩子把教育当成是逃离农村的唯一途径,一旦跳出龙门,即使在城市卑微地生活,也不愿意回到农村。成为一个城市人,成了农村孩子的一个梦,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对乡村文明缺少认识,农民找不到自己在现代文明中的立足之地。教育的目的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现有教材传递的价值观不利于他们立足农村社会的生活,他们被城市信仰所诱导而导致农村文化自信的丧失。这一普遍现象,迫使我们必须把乡村文化自信重建作为农村学校的头等大事。乡村学校除了必须有和城市同一的现代教育内容,还必须增加乡土教育。乡土教育除了地方风土人情教育,还应该包括乡村传统以及伦理精神教育。乡土课程的本质是打通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教育与生活的结合。而我们目前还缺少最基本的乡土课程的框架和体系,教育部门对地方课程中的乡土教育尚未建立基本的规范和标准。随着新城镇化的进程,乡土教育纳入规划中已经刻不容缓。在乡村文化自信培养中,各地也在积极挖掘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培养乡村文化自信少不了传统文化的支持,通过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促进乡村文化自信培养,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让文化产业转化为经济收益,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3农村教育的政治使命:核心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是一个人看待事物、判断是非、行为抉择的一种思维取向,受所处社会环境、教育水平等因素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作为中国人所应持有的根本价值向心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民族共同愿望的实现程度,更关乎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的美好前程。新城镇化建设真正需要的是用现代化知识武装、对农村充满热爱的具有社会主核心价值观的新农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农村中小学教育就成为了当前农村教育的刻不容缓的政治使命。目前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往往把“能否升入优质的学校”、“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城市找一份好工作”等是学生一个普遍的价值追求,中小学校也以“维分数论”这种清晰可见的价值体系来规划教学。而学生是否具有“敬业”“平等”“和谐”等良好品行性格可能成为了现实面前的“牺牲品”。在有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也都只是停留在对核心价值观字面的记忆,缺乏在实践和行为上对价值观的渗透,大大背离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初衷。

4农村教育的经济使命:乡村振兴

当前,我国一直高度关注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势必要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激发起来,促进城乡贫富差距的缩小,实现农村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乡村振兴和发展规划及政策,在乡村地区积极开展扶贫振兴工作。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发挥农村文化阵地作用,做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提升群众素质,增强脱贫攻坚本领,使群众早日共享文化扶贫惠民成果;要挖掘本地历史文化、非遗、名贤等资源,做好结合文章,增强贫困村文化氛围,使农村文化真正“活”起来。同时,积极主动为扶贫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选拔科技特派员,与定扶贫重点村、定扶贫重点村签订“科技指导人员技术服务协议书”。每名科技特派员对接1-2个贫困村,入村开展科技扶贫政策宣传,积极主动为扶贫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解决他们种植养殖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扶贫活动。农业技术人员送技术下乡,结合当地的土地情况和肥料情况提出发展新种植品种的指导意见。邀请果树专家讲解苹果桃子等土肥水种植管理技术。帮扶过程中结合各村养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养殖政策宣讲,面对面就养殖技术、疫病防控、消毒灭源、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进行指导。与此同时,积极发展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实施教育扶贫,通过改善农村教育问题改善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围绕地区年度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结合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脱贫富民巩固提升工程,实施精准帮扶,服务乡村振兴。通过教育指导和培训工作开展,让致富带头人掌握更多的实用技术,进一步增强他们科学种植养殖的积极性,激发周边农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积极主动创业,实现稳定增收。此外,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开发农村的优质旅游资源,构建生态旅游项目,创新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来源,让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改变单一的农作物生产模式,为农民创收不断创新生产发展方式,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效。

作者:陈红艳 单位:扬州市职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