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论文范例

内科学论文

内科学论文范文1

设计主要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三个模块。各模块具体内容如下:学科教育理论模块包括学科教学理论、学科课程理论、学科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包括课程标准解读、新课程典型课例分析———兼谈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新课程专题研究;学科教育研究模块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科教育研究简介、优秀学科教育研究介绍、教育论文写作。这三个模块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课程功能。

其中,学科教育理论实现在职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学习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理论、课程理论和学习理论;新课程模块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设计,旨在使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中蕴涵的课改理念,提升相应的学科教学设计能力,“新课程专题研究”环节依据新课程中增设的学科专题开设,帮助教师解决在新增学科内容方面带来的困难;学科教育研究是在职教师普遍感到困难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在经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以及多年教学实践的磨练后,这一环节的具体内容设计对有效教学将起到极大的专业提升和引领作用。

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贴近时代脉搏,体现新课程要求职后高师“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内容设置必须敏感于时代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要“与时俱进”。在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关注新课程、反映新课程、体现新课程。关注学习者,突出职后特点任何课程设计如果脱离学习者的具体特点,都很难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师学习是成人学习的一种,既有成人学习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师学习的专业特性。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呈现方式、评价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应对此特点做出回应。重难攻坚,把握教师专业化发展薄弱环节职后学习作为教师继续教育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必须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针对薄弱环节,设计、选择、实施学科教学论课程,把握教师职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计上,为教师的职后学习搭建适宜平台,很好地起到专业提升与引领作用。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针对职后社会需求的变化和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分析,设计了主要针对新课程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包括学科教育理论、新课程、学科教育研究共三个模块。在数学学科中,结合学科具体特点,设计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模块一。数学教育理论,含三个分支,分支一数学教育基本理论:一般教育理论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的数学教育理论;“目标教学”理论与中国高考;中国的“双基”数学教育。分支二数学课程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数学课程理论研究概说;古代外国数学课程概况;中国古代数学课程概况与突出成就;欧洲数学课程的发展;中国近现代中学数学课程的演变。分支三数学学习理论:“学习”与“数学学习”概说;基于行为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认知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人本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理论。

内科学论文范文2

1公共信息平台在内科教学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1.1公共信息平台使得教学过程得以课外延伸

公共信息平台的充分使用使内科学的日常教学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扩张。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大家可以针对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以及发表自己对于学习内容的见解和设想。教师也可根据这些评论上传一些相关的教学心得和体会,以及关于内科学教学的整体发展动态和日后的教学安排。同时教学者也可在公共信息平台上规定某个时间段为上网交流时间,教师通过平台进行关于课程方面的疑难问题答疑和师生之间互动交流,使传统的教学课堂实现有效的课外延伸,将有限的课堂扩大到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实现课外的交互式学习。公共信息平台的拓展学习模式不仅能够扩展课外学习的空间,还能够间接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通过课外的积极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同学们对内科学的兴趣,并通过“圈子文化”的相互影响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学习风气。课外的积极讨论和研究能够实现对未知课程的提前预习和了解,并通过各种内科学案例的详解分析形成课外延伸的讨论热点,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1.2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和交流效率

公共信息平台共享能够利用网络优势突破学生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信息资源共享,在平台上进行信息共享和讨论式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的优越性,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内科学知识。实践证明,平台式共享交流学习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可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满足教学模式的实际需求。学生和老师通过信息的自由传输和共享可以发挥教学资源的最大效用,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同时也利于提高内科学的整体教学水平。利用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进行学术交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打破现实生活中学术交流的束缚,学生和老师都能够在一种更加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交流的对象是老师而产生畏惧权威的心理。信息共享平台这种模式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降低了进行学术交流的门槛,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学术讨论和研究活动中。

1.3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目前很多医学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亟需提高,公共信息平台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很多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比较内向,因此在面对面的交流和学习中会有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虚拟网络式的交流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很多传统课堂上内向且不爱积极发言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频繁的学术交流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中的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在线交流答疑可以以头脑风暴的模式进行新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很多高校教师日常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日常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都比较大,教师在下课时不能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学生的问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答就会被遗忘,从而导致知识环节无法正常衔接,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下降。信息共享平台使教师实现实时的问题答疑,实现对疑难问题的实时交流,而教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情感培养和沟通,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2公共信息平台在内科教学中主要作用方式

2.1在线交流

师生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进行内科学教学内容的教授和答疑,通过公告的方式制定出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计划,对于学生不清楚的内容可以进行师生之间或者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群体交流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中的个别辅导和班级辅导,避免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活动上的限制,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2.2交互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课题设置,创建不同主题和不同教学分组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式的交互式教学进行内科学的教学。整个教学活动建立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同时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内科学问题和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指导性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讨论和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式学习,以学习沙龙的形式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学习任务。

2.3教学任务的上传和发放

在进行教学任务和课题的下发和上传过程中,教师通过公共信息共享平台进行该教学环节。教师在平台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平台进行教学任务和作业的下载同时完成共享,实现了短时间内的信息共享,完成教学任务之后将教学任务上传给指导教师,再由学生通过信息平台查看任务完成情况,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易错点和重点难点进行集中讲解。

2.4教学内容共享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上进行教学信息共享,老师将学习相关的资料如PPT资料、医学视频资料、复习资料、学习方法与技巧等至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参考,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可将一些具有教学意义的内容上传到平台上实现最大程度的教学信息共享。此外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共享教学内容,还可以进行个人方面的信息交流,如在内科学实习的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将自身的介绍和相关著作上传至信息共享平台,学生在日常的工作中如果遇到了问题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找到相关的教师和著作,提高了问题的解决效率,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感情,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3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信息平台目前已经在多个学科内有所应用,就内科学的教学情况来看,公共信息平台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内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教学难点:学生普遍反映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比较复杂且教学知识比较难以理解和记忆。因此,如何将这些晦涩难懂的教学信息进行二次挖掘并共享成为了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般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公共信息平台则通过一种新的形式利用学生常用的交流工具实现了交流交互式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极大地促进了内科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宋春莉 滕博 赵丽艳 李倩 张基昌 于?鹏 单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

第二篇

1以顾客为中心的操作策略

1.1以学生为内科学教学最重要的顾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生入校第一学期上4学时内科学概论,授课教师主要讲解内科学和医学、临床医学的关系,医学模式及其变化,医学生学习内科学的方法,以及如何当好内科医师等,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内科学的兴趣,使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学习内科学。其次,内科学教学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播与掌握,而且关注医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作者及团队在五年制内科学教学中,实行“早期接触病人,床边教学”,即将正在学习内科学的学生合理分配到各专科病房内,每2周轮换一个病区,利用休息时间和晚上跟随带教教师查房、问病史、检查体征、看病历,学习病例讨论。这种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学管理者深入学生中间,了解作为“顾客”角色的医学生真正的需求,让自己的服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充分利用学院教育平台,进行专业思想、人生规划等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采取多项措施保证学生参与内科学教师评教

内科学拥有自己的教师评价体系,其中包括了请学生填写调查问卷和学生网上测评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师评价体系的主体,学生评教是最直接、最生动、最具有说服力的评价。首先,充分利用石河子大学教务处教学交流平台,学生直接参与内科学网上评教。其次,内科学建立专门的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小组,收集整理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资料,负责把学生反映的问题反馈给内科学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把学生反馈信息以及网上评教指标、评教结果及时、完整、全面地提供给授课教师,帮助教师及时了解自身教学状况、水平以及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促使教师关注学生对教学的需要和要求,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此外,教研室加强对学生评教的管理,要求学习内科学的每个学生都应进行网上评教。同时,加强对学生评教理论的培训工作,让学生理解评教的根本目的,使学生知道教学质量提高的受益者是学生本人,应认真对待评教活动,珍惜权利,客观评价。

2过程管理的操作策略

过程管理是指对于形成教学质量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这主要是“PDCA循环”过程,对于内科学教学管理的基本程序是:P计划(Plan),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设计教学方法,确定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检查备课质量;D执行(Do),按照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教学活动;C检查(Check),认真收集学院专家督导检查资料、学生评教资料,进行分析;A处理(Act),将教学执行情况和教学最终效果进行评价,找到问题的关键,改进计划,准备进入下一轮的循环过程。因此,采用PDCA循环内科学教学全过程管理操作策略包括以下操作方法。

2.1做好教学安排,控制备课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预先控制,目的是保证开展教学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达到规定的要求。全体教师要以教学活动为中心,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对内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行增减、调整,根据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医疗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进展,调整内科学各系统的具体讲解内容和授课学时,强调重视教学内容“三基”知识的讲授,要求增加对内科学新进展、学科前沿知识的讲授和介绍。其次,设计教研活动类型,提倡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化,教学方法改革依照“以学生为主”的原则,科学、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元化教学。最后,严格把好备课、教案和试讲“三关”。对备课作了规范要求,必须做到“五备”,即备选用教材、备授课内容(讲稿)、备教案、备教学进程计划、备教学对象。严格执行试讲制度,要求凡是新任课教师,都必须在教研室安排试讲,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各专科主任和教学秘书实行三级检查,试讲不过关一律不准上讲台。专门建立教研室主任、副主任课前检查修改教案制度,规范教案评比奖励制度。教研室要求教师在熟悉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参照备课规范来认真写好教案、讲稿、教学进程计划,准备好课后习题及答案。一份规范的教案应包括授课时间、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对策、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思考题及阅读材料等。

2.2控制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的控制: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的管理,不但在形式上看教师的教案规范程度,教学多媒体是否新颖,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教师的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新颖,教学过程中的表达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是否对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启发作用。教研室定期组织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课堂指导,建立教学督导制度,真正在内涵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临床综合病例课堂分析将各系统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知识。同时加强启发讨论,增加课后辅导答疑,使学生和教师的素质均得到提高。课程组建立严格听课制度,不但要求青年教师旁听老教授讲课,而且为了学习各科临床知识吸取教学经验,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要听两轮的内科学理论大课后才能上理论课;此外还要求授课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共同提高教学质量。课间见习带教质量的控制:强调早期接触临床,鼓励学生利用内科学课间参加见习、寒暑假假期参加见习,早期接触临床,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见习,以集中时间见习为主,每一章节教学内容结束后,根据课表安排组织学生到临床科室见习相应的病例,巩固理论知识。但是单纯利用上课时间进行见习很难满足教学需求,需通过课外时间见习才能得以补充。所以要求内科教研室下属的各科室,发现特殊病例时及时通知授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见习,确保学生尽可能全面接触、掌握各种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内科学临床见习分为3部分:先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回顾与见习相关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然后组织学生对病人进行问诊和查体,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总结,对病人作出诊断、提出治疗方案。毕业实习带教质量的控制:将参与式教学引入临床实习,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实习前的综合教育,制定内科学实习考核方案和相应的量化指标,将考核成绩记录学生成绩档案。内科学临床实习考核内容包括:①内科学临床实习每3周,考核每位实习医师问诊、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常用处方书写的能力;②内科学临床实习第20周,进行一次临床实践技能考试,考察学生独立诊治新病人的能力;③内科学临床实习结束时,除考试(笔试)医学理论知识外,每位学生要通过“内科学多站考试”,即病史采集、病历分析、体格检查及常用临床技能操作3个考站,以考察学生临床医学“三基”知识。

2.3利用教学反馈信息,实现持续改进

教学反馈信息是指导与控制教学的重要依据。内科学教学反馈的形式及获取的途径有五个方面:一方面定期开展对理论授课教师和见习带教教师的调查访谈,得到来自一线教师对内科学教学的看法和对现今学生特点的一些分析;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小组收集的信息和学生网上评教结果;第三是从常规渠道中(包括作业、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等)获得教学反馈信息,这些信息更有集中性和代表性;第四是学校教学督导组跟班听课的意见和学院组织专家的评教评学以及从教研室的教学日志获得教学反馈信息;第五是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评价毕业生所学的内科学知识技能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情况。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的教学反馈信息是内科学教学质量管理的信息源泉,也是教学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为此对各种反馈信息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利用。首先是内科学教学管理人员及时确切了解反馈信息,处理相关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状况,为各级领导决策以及教师评优提供依据;第二是教学管理人员把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教师的改进措施,从而有兴趣进行下一轮的评教;第三是教师通过教学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活动的成绩与缺陷,找到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变化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进度,尤其在“备教材、备学生”方面多下功夫,使教学过程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第四,指导学生听取任课教师和相关专家反馈给他们的意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督促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努力;第五,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通过教学反馈信息可以全面准确地了解内科学教学工作现状,解决教学安排、协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且解决方案在下一轮教学中实行,以检验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内科学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对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操作策略不断改进,最终使学生、员工和学校持续发展。

作者:段新菊 孙侃 许西琳 单位: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第三篇

1师生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的建立

教师以个人身份建立内科学微信公众平台,然后将二维码告知临床医学班级学生。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微信端加入公众号,从而能接收到平台信息。教师每周六一次内科学公众微信,分为以下三大模块:本周授课内容回顾、下周授课内容提要、本周疑难问题汇总与解答,每天晚上下班后一条临床小故事。同时教师将自己微信号告知学生,以便对学生的个别疑问进行答疑。

2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的优势

2.1信息的及时性

三年制临床医学内科学每周2次4个学时,虽然不同班级上班时间不同,但是每周的授课内容相同,在周六及时总结本周授课内容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对本周内容及时复习,同时提示下周授课内容让学生及时预习。

2.2师生的互动性

教师将自己的微信号告知学生后,学生在本周上课或者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都可以通过微信及时告诉老师,老师进行个别答疑,充分发挥互动优势。并且每周老师将这些疑难问题汇总整理后于周六到内科学微信公众平台本周疑难问题汇总与解答模块,让同学们共同学习。

2.3娱乐化学习

教师每天找一个图文并茂的临床小故事,例如刚讲过大叶性肺炎后,给学生推送一个大学生失恋喝酒后淋雨突发咳嗽、寒战、高热、咳铁锈色痰的小故事,并提出如何诊断及如何治疗等一系列问题。然后第二天推送小故事的时候将前一天的答案进行揭晓。将临床案例和内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在娱乐过程中无形地记忆相关内科学知识。将枯燥繁琐的内科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生动的案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效果。

2.4个性化辅导

我们建立的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是将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结合起来的。老师不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信息让广大学生共同受益,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与老师进行一对一交流,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进行沟通并及时解决。实现个别学生个性化辅导的目的。

2.5教学反馈及时

在该平台搭建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存在共性,因此我们在微信公众平台增设了本周疑难问题汇总与解答模块。将学生们反馈上来的问题及时总结并与学生分享。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对老师有什么要求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及时反馈给老师,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

3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3.1受众的不确定性

该平台暴露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受众的不确定性,教师不知道有多少同学扫描二维码并加入该平台,也并不是全班所有同学都加了任课教师的微信,在公众平台上与教师进行互动的也比较少。这样就不能保证教师推送的信息所有同学都能接收并有效阅读。如何将网络学习纳入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以督促学生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该平台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3.2受网络供应商的制约

内科学论文范文3

1.1设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使护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基于此,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诱因、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休息饮食护理及腹水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细节等;教学难点是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抢救配合。

1.2教师备课,明确教学主线

教师备课是教学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的相应课题;另一方面,还需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准备中,主要包括2个方面任务,即临床案例的选择与编译及确定授课流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病房,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医院典型临床资料,适当加入干扰因素进行一定修饰,作为授课案例,并设计与本案例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中讨论之用。整个授课流程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温习疾病相关知识、引入案例、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与评价总结

2.1温习疾病相关知识

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并发放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要求学生于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判断。以课堂小结或教师提问的形式对肝硬化相关理论知识,如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特征、一般护理及抢救配合注意事项、健康保健指导等进行简要温习回顾。

2.2引入案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采编的临床案例制作成PPT引入课堂。教学初始仅提供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为病情的演变及深入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在讲授“肝硬化及并发症”时,案例选择如下。病史:患者,男,55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近1年来常感乏力,进食较油腻食物后易出现腹泻,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近1个月来腹部鼓胀不适并日渐加重,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而入院。查体:体温(T)36.8℃,脉搏(P)9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10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征(+),上胸及颈部各见1颗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质软,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3.6×109L-1,红细胞(RBC)3.5×1012L-1,血红蛋白(Hbg)95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1;肝功能:A/G为0.8/1。

2.3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

情景演变的创设以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为线索,力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一个真实的临床氛围,让护生亲临其境。此环节需将护生分成5~8人1组,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就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协商、讨论,通过分析辨别当前拟解决的护理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正确总结出目前主要的医疗诊断、护理诊断,进而完善护理抢救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填写于《病情演变表(学生用表)》中。病情演变示例如下:情景1:患者入院当晚晚餐后约2h出现腹痛,突然呕吐暗红色液体,约300mL,解黑色稀大便1次,伴头昏、心慌。查体:T37.5℃,P110次/分,R24次/分,BP80/55mmHg,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肠鸣音活跃。急查血常规:WBC7.8×109L-1,中性粒细胞(N)70%,Hbg76g/L,Plt125×109L-1。患者恐惧不安,家属倍感焦虑。情景2:经医护人员予止血抢救后,患者头昏心慌感好转,面色渐转红润,四肢皮温逐渐升高,P95次/分,BP98/60mmHg。情景3:患者入院后3周内病情基本稳定,睡眠、精神、饮食、二便尚可。情景4:患者入院第4周因进食红烧鳝鱼后出现烦躁不安、淡漠少言、昼睡夜醒,次日渐出现意识不清。查体:一般情况差,呼之不应,呼气中有鱼腥臭味,面色黝黑,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脑电图示:脑电波节律变慢。情景5:患者众多家属赶至病房探望患者,情绪异常焦虑。情景6:经医护人员抢救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一般情况逐渐恢复。情景7: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2.4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教师在情景模拟中起指导分析及总结的作用。《病情演变表(教师用表)》增设“得分”与“评价”两列评估护生的护理行为。评判时对护生在相应进程的每一步骤给予一定分数,以此定量评估护生的护理处置能力。同时,每小组委派代表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处理意见做演示,之后进行组间比较、讨论、评价,教师认真倾听,适时根据其展示情况对护生的处理措施、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予以总结评价,并告知相应结果,以加深护生对该疾病护理程序的印象。此外,课程组还配套设计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于教学完成后发放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意识、评估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交流技巧)、是否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等问题予以调查,综合评判授课效果,并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收集其对病情演变情景教学的感受与建议。

3小结

内科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物学;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前言

文物与博物馆学是文理交叉型专业,所学知识涉及历史、文物、博物馆、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内容。文物学概论是其基础核心课程之一,为必修课程。笔者自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后,深感教学存在一定难度。该课程的教材比较匮乏。目前,常见的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李晓东编著的《文物学》;一本是吴诗池编著的《文物学概论》。前者教材内容章节较多,涵盖面较广,但书中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对我国丰富的馆藏文物很难一睹真容。因为,该教材编写较早,部分内容陈旧;后者书中有文物图片,章节较前者少,课程内容科普性更强,专业性略显不足。因此,我国还没有一本图文并茂、内容新颖,兼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文物学概论教材。文物学概论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几乎涉及本专业课程的所有内容。如,文物管理与法规,古代玉器、青铜器、瓷器等可移动文物;遗址、墓葬、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近、现代文物等。这些内容都是后续相关的专业方向课。该门课程的内容如何构架,使之更为有效,既为学生打下基础,又能避免内容重叠,是值得教师探索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历,对文物学概论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课程内容

我校文物学概论课程选用的教材是2005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李晓东编著的《文物学》一书。该书是目前文物学概论课程最常见的教材书。该书的主要弊端是课本中均为文字描述,没有实图,使文物学教学显得单调了很多。我校文物学概论课程在综合该教材及教学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其他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和增加学生的兴趣,而考虑设置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共分九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文物学的定义、教学方法、价值等内容;第二章是文物定名与分类。有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的知识;第三章是文物鉴定与定级,也有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都是大内容,文物鉴定都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第四章是文物价值与作用,也是理论性的知识;第五章是古器物。主要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等。这章内容的教学安排主要根据古器物的六大要素进行;第六章是古书画。包括:书法和绘画两部分;第七章为古文献。包括:甲骨文、简牍、金文等;第八章是古遗迹,为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等;第九章是近现代文物。包括:近代和现代,民族和民俗文物。课程内容设置删除了教材中原有的文物管理法规和文物保护技术两章内容。这两章内容是单独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系统的基础课程。因此,文物学概论课程将不再纳入该部分课程内容。近现代文物在后续教学课程中很少涉及,而学生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很重要。文物学概论课程增加了第九章的近现代文物课时。从近现代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四个方面展开,让学生对近现代文物知识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经过教学实践,课程内容现已基本固定下来。但每年都会发现新的文物,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二、教学方法

文物学概论课程上课形式分为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教学方式以注重师生互动为主。课堂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物实物图片为主,课堂时间安排是40分钟讲解,5分钟提问,并回答学生的问题。1.师生互动。第五章古器物一章,教师以石器为列,从古器物研究的六个要素:年代、材质、形制、装饰、制作工艺、用途出发。每讲解一例,每位同学选择一类古器物,并制作PPT,上台讲解8~10分钟,加上点评,总时间控制在每人15分钟以内。此互动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让学生对不同古器物有更深入认识,互动中还增加了选择相同器物的学生互相点评的环节。2.博物馆现场课。教师可以利用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重庆师范大学博物馆分三峡文明、凝古之史、艺术之韵、民俗文化、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六个展厅,面积逾3000平方米,是高校博物馆中较大的博物馆。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教学资源。以三峡文明为主的文化发展演变史,让学生体会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和人类发展历程。凝古之史是把全国范围考古中主要发现的遗存进行展示。虽然,该展厅多为文物的复制品,但不妨碍进行教学。艺术之韵主要是展示古代的造物。如,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钱币、书画等。这些内容与课程的古器物吻合,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知识学习与实物观察相结合,以了解古代可移动文物。民俗文物是近现代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传统技艺和生活的重要实物,也是了解古代文物的重要参照物。该展厅搜集了川渝地区百余块匾额、床及生活用品。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展厅主要陈展的是我校在这两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博物馆现场观摩学习,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现代科技在考古、文物研究中的应用。

三、结束语

内科学论文范文5

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简单来说就是针对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而进行的治疗,与传统肿瘤治疗所采用的化疗、放疗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化疗、放疗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无法完全杀死血液肿瘤细胞,导致血液恶性疾病复发率高,同时,化疗、放疗时,无法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进行区别对待,导致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患者的正常细胞。

2生物治疗的分类

按照治疗原理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我们将血液肿瘤的生物治疗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间接抗肿瘤方法,即杀伤或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主要通过细胞因子、细菌、疫苗、药物或基因导入等方法,来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和它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方法来完成;另一类直接抗肿瘤方法,主要是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转化或转移。当前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的生物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2.1细胞因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大规模运用后,大量的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细胞因子是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治疗效果最好的一类。当前,在血液肿瘤治疗中常用的细胞因子主要有干扰素(IFN)、白介素(IL)、集落刺激因子三种。

2.1.1干扰素(IFN)

干扰素(IFN)主要分为三大类:IFN-α、IFN-β、IFN-γ,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干扰素(IFN)的主要作用包括:直接抗病毒作用;增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物(MHC)和肿瘤相关抗原(TAA)表达;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增强抗体依赖性细胞的细胞毒(ADCC)作用;直接发挥抗细胞增生作用和抗血管生成作用。

2.1.2白介素(IL)

白介素(IL)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可以调节细胞反应的可溶性蛋白或糖蛋白,它主要产生至:B细胞、T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和单核细胞。

2.1.3造血生长因子(HGF)

造血生长因子(HGF)是对一类细胞因子的统称,这类细胞因子的特点就在于它们对造血细胞的生长、分化、成熟、增殖等都有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对成熟的造血细胞也有着功能激活的作用。临床上,这类细胞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粒细胞集落生长刺激因子(G-CSF)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2.1.4肿瘤坏死因子(TNF)

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分为两种,即由巨噬细胞分泌的TNF-α和由淋巴细胞分泌的TNF-β。目前,TNF-α在临床上的运用较为广泛,它不但对肿瘤细胞本身具有细胞毒性,还能摧毁实体瘤周围的血管上皮组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形成血栓,来阻止血液对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最终导致肿瘤的出血性坏死、消退或消失。

2.2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给血液肿瘤患者输入或注射抗肿瘤免疫效应细胞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以此来达到治疗血液肿瘤的目的。

过继性免疫细胞治疗的主要实施步骤包括:首先,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其次,从提取的外周血中分离出肿瘤杀伤细胞,并对其进行培育,使其在量上得以扩充;最后将扩充后的肿瘤杀伤细胞输入或注射进患者体内,使其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是通过其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治疗肿瘤采用的过继性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状细胞(DC)。

2.3单克隆抗体

部分单克隆抗体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外,单克隆抗体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杀死肿瘤细胞,很多单克隆抗体都不具备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特点,这一部分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时,主要是通过交联方式,携带一种细胞杀伤介质,这种介质定点抓哟用与肿瘤点,这就让单克隆抗体在抗肿瘤效果增加的同时,也减小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肿瘤治疗中运用的单克隆抗体主要包括: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吉妥单抗、阿仑单抗、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决洛单抗。

2.4诱导分化治疗

诱导分化治疗在我国最早的应用,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瑞金医院采用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目前,我国已经在治疗APL成功的基础上,将诱导分化治疗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浆细胞肿瘤、恶性淋巴瘤、成人T细胞白血病、CML及其他髓细胞白血病等血液肿瘤。当前肿瘤治疗中运用的诱导分化剂主要包括:外源性分化和内源性分化两种。

2.5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目前还处在研究阶段,还存在许多局限和不可预知,无法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人相应的正常基因与温和病毒DNA重组,构成杂合重组DNA,利用病毒感染作用,将基因导入人体细胞,并整合至人染色体中,取代突变基因,补充缺失基因或关闭异常基因,从根本上治疗恶性肿瘤。当前基因治疗主要的方法包括:基因置换、基因修复、基因增补、基因失活、免疫调节等。

内科学论文范文6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专科1班~4班1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1人,男6人,年龄19岁~20岁,均为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将1班和2班的68人设为试验组,3班和4班59人设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3名相同的教师同期进行分段教学,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内科护理学》案例版教材,并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教等。试验组在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主要疾病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案例选择

我校《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2学年第3学期和第4学期,共122学时,其中理论98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24学时。因为学时的限制,在各系统疾病中选择2个或3个重点疾病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精心准备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思考题。拟定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的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等。

1.2.2实施方法

①课前。课前2周,任课老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及问题,课前1周通知学生分组,每班4组,每组7人或8人,以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②课中。在讲授疾病之前引用案例导入或在基本知识介绍后插入案例教学。首先,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该病例的初步临床诊断,包括分析诊断依据或提出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并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学生再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其次,每组推举1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③课后。要求学生把本次课程的案例分析进行整理,每个学期对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今后类似的教学奠定基础。

1.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2讨论

2.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内科护理学》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此时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试验组64.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照组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案例教学将临床常见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展示自我,不仅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适应今后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他人的信息或经验,在教师的参与下,最后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从正反、纵横等多方面进行多向思维,培养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最终推理、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这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鉴定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病例教学中有82.4%学员认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

开展案例教学,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4.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且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2.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

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最后还要思考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3小结

内科学论文范文7

1.1《化学教育》栏目设置

《化学教育》主要分为17个栏目,其主要内容涉及化学学科理论和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栏目数量较多,笔者将其分为化学学科类和教育教学类两部分内容,以表格的方式呈现.具体参见表1.

1.2《JCE》栏目设置

《JCE》栏目主要分为6个大板块,分别为:(1)今日化学教育;(2)大众化学;(3)课堂教学;(4)实验室教学;(5)科学与教育研究;(6)网络在线.每个大版块下又设有不定期的38个栏目,以丰富和细化各版块的内容.仿照上述分类原则。

1.3基于栏目设置的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于中美《化学教育》杂志栏目设置及其内容形式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由内容板块的设置可以看出《化学教育》与《JCE》相比更加重视考试、教材、教法、竞赛等内容.“《JCE》没有设置考试栏目,而我国中等化学教育教学类杂志一般都设置了关于高考、中考、试题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等方面内容的栏目,强化了考试研究,当然这与我国教育底子薄、人口众多、升学压力大的国情不无关系.”《化学教育》中类似“新课程天地”、“课程与教材研讨”等板块的设置,也都是对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考试中心的一种修正与完善补充.就当前我国以中高考为主的选拔制度而言,《化学教育》等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刊载以考试为导向的一些内容是可以理解的.其次,通过比较《JCE》与《化学教育》的设置的栏目与研究内容,可以看出《JCE》更加重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CE》中关于生活和探究的内容明显多于《化学教育》,例如“课堂活动”、“微型化学实验”等内容.由板块内容的设置我们可以明显看出,《JCE》中包含了许多提升学生兴趣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例如“利用回形针探究化学公式”、“全球变暖与温度测量”等.“活动的目的是为更好地面向高中课堂活动和实验室活动、以及一些家庭实验.”总之,《化学教育》与《JCE》的版块内容设置,都是基于两国不同的教育背景提出的,《化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其中所包含的研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课堂教学,对于完善教师的教学理论、改善教师的教学策略十分有好处.与《JCE》相比,《化学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内容方面的知识导向、应试导向;适宜的阅读人群不够广泛,主要是专业的化学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生活实际的关联等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2化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较

教育研究是研究者基于某一教育问题,进行科学探索及发掘其内在规律的过程.其中探究及发掘的手段称之为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即“教育的定量研究”、“教育的质性研究”、“混合研究”.当今的教育研究多采用“混合研究”的方式,以数据支撑观点,以分析得出结论.“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因此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好的研究结果,它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更在于它实质上消解、弥平了方法的边界,使得教育研究更加专注于研究的问题和环境.”

2.1化学教育研究方法概览

统观中美《化学教育》我们可以大致比较出,两期刊开载的文章均有采用以上三种教育研究方法,但其应用比例与频率有很大差异.笔者选取2012年第7期《化学教育》与2012年第7期《JCE》进行教育研究方法的比较。本期《化学教育》共收录了20篇文章,其中涉及定量研究的文章共4篇,占总比例的20%;涉及质性研究的共15篇,占总比例的75%;涉及混合研究的共1篇,占总比例的5%.本期《JCE》共收录了24篇文章,其中涉及定量研究的文章共13篇,占总比例的54%;涉及质性研究的共7篇,占总比例的29%;涉及混合研究的共4篇,占总比例的17%.

2.2化学教育研究方法差异的分析

两国杂志在内容选取和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着明显不同.首先,就化学教育研究内容选取方面而言,《化学教育》中有关化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基本是针对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教学策略.而涉及有关化学学科的知识内容则相对较少.《JCE》有关化学教育研究和化学知识研究的相关内容分布比较平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化学原理的分析与介绍,例如“Ph值的三维图表”、“在多相平衡问题中计算化学物种浓度的系统方法:包括离子强度的影响”、“荧光化学:演示说明化学过程”等.两个杂志比较而言,《化学教育》更加侧重有关教学的相关内容,《JCE》更加侧重有关化学原理的内容.所以,两者在化学教育研究内容取向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次,就化学教育研究方法而言,《JCE》更加注重定量研究,文章大多涉及实验、统计、调查等定量研究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大多是基于实验或调查研究的结果,以科学的实证数据作为支撑文章观点的依据.在2012年第7期的《JCE》,数量过半的文章采用了定量研究的方式.相比之下,《化学教育》更偏重于质性研究,用经验总结的方式支撑文章的观点.文章所提出的相关策略或解决方法,往往是基于作者在实际情景中对于经验的总结与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数据以及量化的分析过程.明显地,两者在化学教育研究方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3基于比较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于《化学教育》与《JCE》的比较可以看出,两者虽然都致力于化学教育研究,但其在内容设置、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通过以上比较,基于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原则,得出以下几点启示,旨在更好地推动我国化学教育研究的发展与完善.

3.1化学教育研究应在提升公众素养等方面作出贡献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培育人才、发展科学的必由之路.美国著名教育家Conant指出“他(指普通公民)的经验越广泛,他的科学素养就越高.”《JCE》在版块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大众化学”栏目中涉及的内容非常适合普通民众进行阅读.由此可知,《JCE》的受众群体不仅是具备一定化学知识基础的专业人群,对于化学知识基础薄弱,但又十分热爱自然科学的人群也同样受用这些板块的设置对于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大有裨益.相较之下,《化学教育》杂志主要的受用人群为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其中“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社会”等栏目的设置也大多是为教师教学提供良好的素材,而并不适合普通大众进行阅读.对于学生、学生家长或普通人群来说,阅读《化学教育》杂志存在较大的困难.因此,化学教育研究应当注重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普及科学知识.

3.2化学教育研究应关注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JCE》所涉及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课堂活动(JCEClassroomActivity)栏目中,就曾设有“令人讨厌的硬币和燃烧的蜡烛”,“保龄球的密度”,“爆米花:是什么使它膨胀”,“如何使你洗好的衣服变红”等有趣的“生活实验”,这些实验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素材,为学生设置十分有趣又十分贴近于生活的实验,使得化学知识充溢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活是化学知识的发源地与回溯地,生活世界是我们在自然的生活态度中直接感知的世界,它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而又具体的环境.“人们的科学知识的获得、生产经验的积累,主要依赖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依赖于直接的实际经验.”生活是化学知识的“源头活水”与“不竭动力”,脱离了生活实际的化学教育会略显乏味与突兀.因此,化学教育研究应当注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3.3化学教育研究应由经验的简单呈现走向精致化的科学研究

内科学论文范文8

LBL教学法,即Lecture-BasedLearning,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是目前仍为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法。该法是以教师为主线,以授课为中心,采取大班全程灌输式教学。我校目前中医内科教学大都采取LBL教学法,学生一般反应是该法较为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容易忘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使用图片、录像、多媒体等手段为辅助,可使教学效果得到适当的提高。

2PBC教学法

PBC教学法(Problem-BasedCurriculum,PBC)是指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教学法。该法一般比较适合基础医学教程的教学,比如生理,病理,解剖等。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笔者及所在团队也尝试过PBC教学法,在授课中把临床的案例作为相关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以该问题为契机引导课程的进行,例如在讲解痹证的病因病机时,首先给学生呈现一份因为长期从事水产业而就诊的痹证患者的病历,再对应相应的病因进行讲解。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该法能够更好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问题相结合,但其缺陷就是教学的重点还是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的结合中显得不自然,不能适应临床的千变万化。

3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Problem-BasedLearn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先把PBL引入了医学教育领域。该法是以医学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组内讨论的形式,在相关教师的参与下,围绕某一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的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PBL教学法强调把学习与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背景相结合,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专业知识,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促使其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例如在讲授尫痹(类风湿关节炎)中,给予学生一个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发病到现在就诊全过程的病历(该病例基本符合教材的典型案例),提出在这个病历中相应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等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内部讨论的方式作答。在PBL教学法的实施中,笔者发现,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背景才能很好的执行该法,否则就会出现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过程中学生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完成团队配合。同时因为案例一般多为典型案例,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灵活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4CPBL教学法

CPBL教学法(ClinicalProblem-BasedLearning,CPBL),即将临床实际病例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结合的一种新的案例学习方法。CPBL与传统PBL不同,该法采用真实病例,使PBL教学从书本案例向临床教学延伸,也就意味着在该法实施中的案例不再是符合教材典型案例,而是临床上千变万化的实际案例,故而通过该法,基础与临床得到了很好的结合。CPBL教学法较为适合高年资医学生或者已经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对于临床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则能更好地理解CPBL法的实质与精髓。但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发现,由于实习学生临床知识与经验不足,加之缺乏相应临床思维能力,很多见实学生很难适应和理解CPBL法,故本教学法在本科生实习中期阶段或研究生临床教学中开展,可能更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5TBL教学法

TBL(TeamBasedLearning,TBL)教学法是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意识,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以授课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笔者及所在团队在实施TBL教学法时,一般是按照一周一次的频率进行,首先组织学生课前自习,然后进行课堂测验,本次测验有学生独自完成,再以同样的问题进行第二次测验,本次以学习小组内讨论的方式完成,由同学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详细讲解,之后完成课堂作业,同样以小组讨论及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形式进行,课堂最后完成组内成员互评,得出一个分数,构成期末考核的依据之一。通过T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了解独自操作与团队合作的不同效果,同时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但是其也存在弊端,TBL教学法耗时较长,因为实际教学中的课程与课时一般都是固定的,要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较多内容的教学,如果全程使用TBL教学法,存在时间不够的问题,影响整个教学进程。

6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