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论文范例

内科护理学论文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1

1.1对象

选择我校2012级护理学专业专科1班~4班12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121人,男6人,年龄19岁~20岁,均为普通高考招录的学生。将1班和2班的68人设为试验组,3班和4班59人设为对照组。

1.2方法

所有学生均由3名相同的教师同期进行分段教学,均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第2版《内科护理学》案例版教材,并均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照组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示教等。试验组在讲授的基础上,部分主要疾病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案例选择

我校《内科护理学》开设于第2学年第3学期和第4学期,共122学时,其中理论98学时,实验及临床见习24学时。因为学时的限制,在各系统疾病中选择2个或3个重点疾病作为教学案例。教学中精心准备临床病历资料,并拟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思考题。拟定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和诱导性,有利于病例讨论、深化所学知识、经历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病例的选择可以是单一的典型病例,也可是综合病例,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呼吸衰竭、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原发性高血压与冠心病等。

1.2.2实施方法

①课前。课前2周,任课老师准备好相关案例及问题,课前1周通知学生分组,每班4组,每组7人或8人,以组为单位根据案例思考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②课中。在讲授疾病之前引用案例导入或在基本知识介绍后插入案例教学。首先,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病例资料进行分组讨论,围绕该病例的初步临床诊断,包括分析诊断依据或提出进一步的检查项目,并根据病历资料分析其现存的和潜在的护理诊断,学生再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其次,每组推举1名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各组的观点和思路,其他成员进行适当的补充。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讲评,完整准确地概括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补充遗漏之处,分析错误原因,使所学的知识完整确切。③课后。要求学生把本次课程的案例分析进行整理,每个学期对本学期的案例教学方法的教学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为今后类似的教学奠定基础。

1.3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调查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学生的考试成绩。

2讨论

2.1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内科护理学》课程开设于第3学期和第4学期,此时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如人体解剖、病理生理、护理学导论、健康评估、护理心理学等,为案例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试验组64.7%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照组仅为1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案例教学将临床常见问题及重点难点问题带入课堂,缩短了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并努力解决问题。同时,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像教师一样展示自我,不仅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以及师生合作,适应今后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1.2%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获取他人的信息或经验,在教师的参与下,最后达成共识。促使学生从正反、纵横等多方面进行多向思维,培养了分析、辨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研究问题的实质,最终推理、归纳出自己的论点,这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评价不仅有鉴定作用,还有导向和激励功能,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病例教学中有82.4%学员认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应用

开展案例教学,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4.1%的学生认为有利于知识的应用,且试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P<0.05),说明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有利于知识的综合应用。

2.5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拓宽知识面

案例教学过程中采用问答法,环环紧扣,层层解析,步步推进,启发诱导,实际上,问答法是一种探讨和辩论教学方法,即不直接向学生传授各种具体知识,而是通过问答、交谈、争辩、诱导或暗示,把学生导向预定的结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不断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要应用适当的教学技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教学双方的沟通;最后还要思考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归纳总结。所以,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3小结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2

1.1设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肝硬化的病因及诱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辅助检查、治疗及抢救配合原则、常用药物及疗效观察、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2)技能目标———使护生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培养护生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制订完整的护理计划及保健方案。基于此,进而梳理出教学重点:肝硬化失代偿期肝功能减退及门静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常见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诱因、表现,肝功能检查结果,休息饮食护理及腹水护理,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的护理细节等;教学难点是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及抢救配合。

1.2教师备课,明确教学主线

教师备课是教学准备阶段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教师应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策划和准备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的相应课题;另一方面,还需就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素质、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准备中,主要包括2个方面任务,即临床案例的选择与编译及确定授课流程。课程组教师深入病房,根据教学要求选择医院典型临床资料,适当加入干扰因素进行一定修饰,作为授课案例,并设计与本案例密切相关的问题以便课中讨论之用。整个授课流程围绕教学主线开展:温习疾病相关知识、引入案例、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2教学实施与评价总结

2.1温习疾病相关知识

课前告知学生本次课的主题,并发放预先设计的相关问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如书籍、文字资料、音像资料、CAI及多媒体课件、Internet信息等,要求学生于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判断。以课堂小结或教师提问的形式对肝硬化相关理论知识,如主要病因、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的诱因及特征、一般护理及抢救配合注意事项、健康保健指导等进行简要温习回顾。

2.2引入案例

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采编的临床案例制作成PPT引入课堂。教学初始仅提供患者的基本病情资料,为病情的演变及深入展开讨论奠定基础。在讲授“肝硬化及并发症”时,案例选择如下。病史:患者,男,55岁,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10余年。近1年来常感乏力,进食较油腻食物后易出现腹泻,对自己的病情忧心忡忡。近1个月来腹部鼓胀不适并日渐加重,于2周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因水肿加重而入院。查体:体温(T)36.8℃,脉搏(P)90次/分,呼吸(R)18次/分,血压(BP)10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面色灰暗,巩膜轻度黄染,肝掌征(+),上胸及颈部各见1颗蜘蛛痣。心肺检查无异常,腹部膨隆,质软,腹壁静脉曲张,肝肋下及剑突下未触及,脾肋下4cm,质韧无压痛,移动性浊音(+),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辅查:血常规:白细胞(WBC)3.6×109L-1,红细胞(RBC)3.5×1012L-1,血红蛋白(Hbg)95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1;肝功能:A/G为0.8/1。

2.3病情演变的分析及处理

情景演变的创设以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为线索,力求在课堂上尽量创造一个真实的临床氛围,让护生亲临其境。此环节需将护生分成5~8人1组,教师引导组内成员就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协商、讨论,通过分析辨别当前拟解决的护理问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正确总结出目前主要的医疗诊断、护理诊断,进而完善护理抢救计划的制订,最终将小组商讨的结果填写于《病情演变表(学生用表)》中。病情演变示例如下:情景1:患者入院当晚晚餐后约2h出现腹痛,突然呕吐暗红色液体,约300mL,解黑色稀大便1次,伴头昏、心慌。查体:T37.5℃,P110次/分,R24次/分,BP80/55mmHg,表情痛苦,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肠鸣音活跃。急查血常规:WBC7.8×109L-1,中性粒细胞(N)70%,Hbg76g/L,Plt125×109L-1。患者恐惧不安,家属倍感焦虑。情景2:经医护人员予止血抢救后,患者头昏心慌感好转,面色渐转红润,四肢皮温逐渐升高,P95次/分,BP98/60mmHg。情景3:患者入院后3周内病情基本稳定,睡眠、精神、饮食、二便尚可。情景4:患者入院第4周因进食红烧鳝鱼后出现烦躁不安、淡漠少言、昼睡夜醒,次日渐出现意识不清。查体:一般情况差,呼之不应,呼气中有鱼腥臭味,面色黝黑,腱反射亢进,Babinski征(+)。脑电图示:脑电波节律变慢。情景5:患者众多家属赶至病房探望患者,情绪异常焦虑。情景6:经医护人员抢救后,患者意识逐渐转清,一般情况逐渐恢复。情景7: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前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

2.4讨论总结与效果评价

教师在情景模拟中起指导分析及总结的作用。《病情演变表(教师用表)》增设“得分”与“评价”两列评估护生的护理行为。评判时对护生在相应进程的每一步骤给予一定分数,以此定量评估护生的护理处置能力。同时,每小组委派代表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及处理意见做演示,之后进行组间比较、讨论、评价,教师认真倾听,适时根据其展示情况对护生的处理措施、语言表达、沟通技巧、应变与解决问题等综合表现予以总结评价,并告知相应结果,以加深护生对该疾病护理程序的印象。此外,课程组还配套设计了《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表》于教学完成后发放学生,以不记名形式就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是否提高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是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意识、评估判断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临床思维、交流技巧)、是否加深了对护理程序的理解与应用等问题予以调查,综合评判授课效果,并通过与学生的个别访谈,收集其对病情演变情景教学的感受与建议。

3小结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3

学生模拟内科护理不当应急反应处理情景。仅允许将要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参与到这次模拟专题学习中来,并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要求参训学生按照病例情况构思演练方案,设计合理的情景,给"患者"进行内科护理,模拟内科护理过程,观察"患者"输液反应,并对此内科护理过程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并对应急状况作出相应处理。进行模拟情景演练,老师也可参与其中,给参训护生正确的指导和建议,培养护生组织协作能力,让护生及时掌握应急抢救措施和抢救过程,并准确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和意识,当"病人家属"不同意施救方案或"患者"不配合治疗时,要求参训护生对患者家属或患者进行耐心开导和有效交流,排除他们的顾虑与担心,并取得他们的良好配合与支持,增强治疗信心。有了这次模拟专题训练,护生们能够针对不同的内科护理反应情况,及时地设定出对应的处理方案,不断规范内科护理技术,掌握护理反应处理过程及处理技巧,进一步增加临床工作经验和临床工作效率。

二、课程整合,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职毕业生能否融入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专业技能,还取决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发展,而且对学生未来工作成败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中职学校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将课程整合应用于教学中,能够较好地纠正学生的厌学情绪,而情景模拟对课程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情景模拟教学要求学生完成一系列操作,而课程整合是将护理技术、健康评价及内科护理学等整合到一起,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热情与激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配合协作意识及职业道德精神,从而改善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巧妙运用横向比较,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护理教学中巧妙运用横向比较对激发学生求知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对内科患者吸氧浓度进行总结时,可以通过问学生一些相关问题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求知欲,比如,流量达到多少属高流量?达到多少属中流量?低流量低浓度持续吸氧的概念是什么?怎样的患者能用这种吸氧?要求学生结合书本,联系前后所学知识,比较内科患者的吸氧浓度并得出结论,需要进行高流量吸氧抢救的患者包括I型呼吸衰竭、高血压危象、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肺水肿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而需要采取低流量、低浓度(25%~29%)持续吸氧的患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Ⅱ型呼吸衰竭、肺心病、肺气肿、肺性脑病等;剩余的采取中流量吸氧,其中,高流量是5~6L/min,中流量是3~4L/min,低流量是1~2L/min。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度地把其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庞大的知识体系,比较记忆,形成知识链条,拓宽学生知识面,这样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巧妙运用横向比较,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探索知识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结语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4

1.1一般资料

本院心血管内科现有各类护理人员16名,均为女性;年龄22岁~47岁(30.4岁±6.5岁);工作年限2年~28年(12.5年±3.6年);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4名,护士8名。

1.2护理管理

1.2.1护理风险评估

在护理前,对病人进行护理风险评估。评估的内容包括:病人疾病风险、用药风险、设备风险和护理人员专业素质。通过风险评价,掌握病人可能发生风险的高危因素,并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1.2.2护理技能培训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对以前的护理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召开护理经验研讨会,相互交流护理心得。在注重护理人员护理技能的同时,强化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努力提升病人及家人的护理能力。

1.2.3仪器日常监测

仪器故障是导致护理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护理管理中,注重仪器的日常监测,由专人进行仪器维护,并且定期检查,保障仪器正常运转。规范仪器管理与使用,加强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技能考核。

1.2.4其他管理措施

重复操作、疲劳操作是护理人员产生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因此,积极优化护理人员配置,防止护理人员疲劳操作。探索四班倒模式,注重护理人员的心理管理,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消除职业倦怠。

1.3效果评价

以本院2013年4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为界,比较2013年4月—2014年3月(实施后)和2012年4月—2013年3月(实施前)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和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量表进行。量表分为很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很满意和满意例数占全部病人例数的比例为满意率。护理风险发生情况以本院临床病历资料记载为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护理风险是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护理风险虽然难以预测,但是采取有效的措施是可以控制并显著减少的。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为目标,是集合了风险因素评估、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等多种措施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模式,较单一的风险干预可以发挥更为突出的价值。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后,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在实施风险管理前,事故发生率为7.89%。实施风险管理后,事故发生率为2.14%。管理实施后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实风险管理的实施还可以显著改善病人对护理的满意度。实施风险管理后,病人的护理满意度达到96.26%,较实施前上升了16%。护理风险管理之所以能够降低事故发生率,并且提升病人的满意度,可能与下述原因有关:①护理前的风险评估。护理前进行风险评估,可以较好地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护理,从而提高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②技能培训提升了护理技能,有助于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③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则提高了他们的护理能力,为降低事故风险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3小结

在目前的临床条件下,要全面避免护理风险并不现实。但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和干预,减少护理风险则是可能的。从本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来看,要强化护理风险管理,需要重点做好如下工作:

①要将风险评估作为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相比于普通病人,心血管内科重症病人的病情严重,病人个体差异大,发生护理风险的危险因素更多。因此,需要对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的风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比如合并有高血压的病人,在护理中要做好血压的监测,防止血压的突然变化带来各种意外。

②技能培训必须要结合护理人员、病人及家属。

虽然护理人员是护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但是在护理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护理工作需要病人及家属实施。尤其是随着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中不断得到推广,病人及家属的护理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护理质量。本院在护理风险管理中,除了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外,还通过健康教育等手段,让病人及家属掌握必要的护理技能,提升他们的自护理能力,以形成有效的配合。从实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③要注重非技能方面的管理。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早临床/多临床

护理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在各种护理学课程中内科护理学为学生接触的首门课程,也为整个护理学的基础,有效教学方式不仅可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可提升操作、动手能力。但现阶段对该学科教学过程中,多以基础性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学生操作能力较为薄弱,如何进行临床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成为研究重点。有研究提出,“早临床、多临床”型实践教学改革,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1],本文对其进一步研究及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20年5月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护理专业学生140名为研究对象,以单双数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男20例,女50例,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2.04±0.41)岁;观察组70例,男10例,女60例,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2.02±0.32)岁,所有学生均为全日制本科护理专业学生,均接受基础性教学。2组学生的基线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性教学。由学校组织学生开课统一学习,学习一阶段之后安排考核,学习结束之后为学生联系医院进行实习,之后接受考核。观察组则为早临床、多临床学习。首先结合“以人为本和实践为主的核心教学理念”,学校教学时需将目标定位于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继而提升整体护理能力,提升评估和分析能力。要求理论课和实践课相互结合,主要顺序为理论讲授、学生复习、教师示范、临床见习、实验实践、小组讨论之后进行下一知识点学习。并将原有理论课教学时间缩短一半调整为实践课。①教学内容方面:根据调查结果,了解内科护理问题和学生需求,精选合适教材(或参考书),安排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护理,专科护理技能、急救和监护技术、业务管理、管理查房和病例讨论会。依据《内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教材制定学生实纲,所有教学内容均以贴近实际,重视教学系统化为主。②教学形式方面:采取课堂教学与毕业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构建真实治疗情景,提供学习资源,采取合约教学、同伴教学或小组教学等形式,为学生学习提供自由学习发展空间。要求学生自主收集数据、自主决策、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进步。对于需动手操作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完成后有教师点评;毕业实习时,随时记录实习中的问题,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组织讨论近期出现的护理问题,提高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规范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护理行为。③考核方式: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如发言、讨论等)进行记录,结合期末考试和论文撰写等成绩,探讨恰当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④管理方式:强化教学质量控制和信息反馈,实习前重视岗前培训,并依据规章制度执行管理。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分析现阶段学生上课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下阶段改进方向。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实习期工作能力评分,其中主要从应对能力、沟通能力、操作能力(以基础性操作为主)、评估能力(学期结束之后教师选出典型病例让学生对患者状况进行评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带教老师评分为主,满分100分,得分越高工作能力越强。②对比2组学生理论成绩合格率、操作知识合格率,其中满分100分,60分为合格。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习期工作能力评分

观察组学生沟通能力和应对能力等各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理论合格率和操作合格率

观察组学生操作合格率以及理论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讨论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护理;文献计量分析

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与技术,各个环节和要素得到科学安排,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教学、临床与信息技术三者之间的优化整合[1]。信息化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的介入,开辟了一种新模式,它能充分激发个体积极性,主动对知识有效构建,深刻认识、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信息化教学模式现已逐渐运用到护理教学及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教学效果,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但信息化模式在护理专业的具体实践应用中还会受到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不够完善;计算机辅助教学工具不够先进;对护生自学能力要求较高等。因此,构建高效的适合护理学专业的信息化模式,还需广大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为更好了解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对国内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与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选择高级检索,在“主题”字段或“题名或关键词”字段分别检索“信息化教学”AND“护理”。结果共显示130篇文献,删除无关和重复文献后,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10篇。

1.2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文献信息

根据研究内容和目标,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收集文献相关信息。①文献基本情况:文题、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发表年份、引文情况、基金来源、文献类型等;②文献主要内容:研究地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文献使用研究方法等。对每篇文献的以上信息进行整理并提取,将相应信息录入数据库。1.3统计学分析运用Excel软件对检出的文献从文献发表时间、作者、作者单位、发表期刊、研究内容、引文情况、基金资助情况、被引用频次等方面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分布

共检索到110篇论文,其中硕博士论文2篇,会议论文1篇,其余107篇发表于54种期刊上,平均发文量为1.98篇。其中发文3篇以上的期刊有9种,共发文43篇(40.18%),具体见表1。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关文献数量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2008年2篇,2009年3篇,2010年1篇,2011年1篇,2012年3篇,2013年1篇,2014年7篇,2015年发表14篇,2016年发表35篇,2017年发表41篇。

2.2作者分布

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相关论文涉及作者235人,不含外籍作者。有51篇论文为2名或多名作者合作完成,合作率为46.36%,篇均作者数量为2.1人。作者单位主要以高职高专及本科高等院校为主,但单位分布较分散。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地区进行统计,110篇论文分别由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者完成,按地区发文量,前7位分别为:江苏省24篇,湖北省15篇,湖南省14篇,重庆市7篇,山东省6篇,广西省6篇,陕西省4篇。

2.3文献类型

110篇文献中,科研论文数量较多,其次是经验总结论文,在科研文献中以实验性研究为主,设计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占21.82%。

2.4研究内容

110篇文献中,综合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研究32篇(31.48%);探讨信息化模式在各个护理基础学科课堂教学及临床实践教学应用:基础护理学27篇(3.70%),外科护理学9篇(5.56%),内科护理学8篇(16.67%),解剖学6篇(%),健康评估6篇(2.78%),妇科护理学5篇(6.48%),儿科护理学5篇(%),急危重症护理学3篇(13.89%),老年护理学3篇(4.63%),病理学2篇(2.78%),护理礼仪、护理管理、生理学和英语各1篇(0.93%)。

2.5被引频次

110篇文献共引文653条,其中中文引文623条(95.41%),外文引文30条(4.59%)。所有文献中,被引论文共55篇,被引用1次者23篇,被引频次为2次者11篇,被引频次为3~9次者19篇,被引频次10次以上者共2篇,其中最高被引频次为14次,为2013年中华护理教育杂志发表的1篇文章[2]。

2.6基金资助情况

110篇文献中28篇(25.45%)论文受基金资助。其中受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1篇,受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者(如省卫生厅科研基金)20篇,受市级科研基金资助者6篇,受军队、院校各类科研基金资助者1篇。

3讨论

3.1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相关研究稳步发展

信息化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图片、音像等电子资源将教学内容中难懂的部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更多的知识,并有效地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信息化模式的发展已延伸到护理学专业教学的各个领域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从发文的数量来看,研究论文总体呈稳健上升趋势,说明当前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被关注程度较高,特别是在2017年论文量达到41篇;登载护理学专业信息化论文的期刊有54种,其中7种是护理专业期刊,其它均为医学性综合期刊;文献作者散落于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布广泛,其中以江苏省发文量最多。

3.2国外研究成果借鉴有限,缺乏深入研究

引文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重要方法,反映了作者对该领域科研前沿动态的掌握状况[3]。经文献计量分析,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文献共653条引文,其中外文引文仅占4.59%,所占比例之低说明我国学者尚未充分吸取国外有关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先进理论和研究成果。从基金资助情况来看,所统计的文献中仅有25.45%的论文受到基金资助,研究经费的欠缺也会限制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从作者情况来看,高产作者较少,从事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研究的核心科研力量尚未形成。从期刊状况来看,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较低,表明护理学专业信息化模式的研究水平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升空间巨大,需要积极引导增加投入。

3.3实证研究虽多但研究过程尚待完善

110篇文献中,虽然科研论文数量较多,但仍有51篇(46.36%)文献没有采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和严谨的科研设计,缺乏客观的评价指标和数据,并且结果大部分以定性论述为主,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严重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同时也会影响研究结果向护理临床实践等其他领域的延伸和应用。因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明确研究总体构想,规范科研设计方法,确定评价指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统计学处理,提升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为今后延伸性研究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3.4技术设备支持尚待跟进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1],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科目之一。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将琐碎的教学内容让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和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切实掌握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成为有用之才非常重要。笔者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点提高教学质量。

1注重教师业务学习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儿科护理是一门发展迅速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科流行病种及新技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2],儿科疾病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亦不断修订。中职学校的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很多教师仅在临床工作过几年,甚至只在实习过程中与儿科临床有过接触,从事教学工作后就没有再进入临床学习过。他们对于一些疾病知识的讲解只能照本宣科,难于与临床接轨。为避教学内容和临床脱节,学校应鼓励儿科护理教师不断学习,多阅读最新的儿科相关论文,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定期深入到临床进修,学习新的临床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材的不足,不断补充临床所需的儿科护理知识。

2多学科交流集体备课

儿科护理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生长发育、小儿营养与喂养、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3个章节是其他护理学科所不涉及的内容外,还具有与其他学科相同的疾病,如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肾病综合症均在内科护理里面讲授过。我们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对具有相关性的各门课程进行融合,减少重复,提高效率[3],而儿科护理所涉及到的这些相同疾病,教师通过布置学习目的、要求与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已学过的相关疾病分析成人与小儿的异同点,最后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公布答案,必要时进行辅导答疑解惑。另外,在儿科护理的讲解里面也会涉及到护理学基础、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可以集思广益,使重难点的讲解更为清晰和透彻。

3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在理论教学中运用病例导入

在亚洲,病例导入式教学最早开展于中国台北医科大学,现已被医学各学科广泛采用[4]。教师可以结合课本案例或自身在临床实践中见过的案例,在讲解相关疾病时将病例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和活跃的思维,而且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传统的课堂讲授相比,临床病例导入式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更为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搭建平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团体协作能力,为他们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2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教学法

现代的直观教学法是指应用模型、语言的形象描述、实物演示、图文、卡片、现场直观、多媒体、视频等直观手段组织教学。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参观、操作、主动参与活动而成为教学的主体,从直观现象中分析归纳出事物的本质,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5]。在儿科护理的讲解中,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几点直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可以运用语言直观教学。用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肢体语言可起到激趣、燃情的作用。同时,形象化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描述可阐明抽象的知识内容。其次,教学应学会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利用多媒体以文字、图形、动画、音频和视频交互的形式尽量直观形象地模拟真实场景,使教学氛围更生动活泼;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实物展示台讲解模型的细节和操作的细节,如小儿头皮静脉输液等。再者,教师还可运用模型直观教学法。人体护理离不开解剖、病理学基础。儿科护理也一样。模型直观教学法是利用模型、解剖标本等直观地从多层面多角度展现儿童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使学生在视听叩触的过程中明白儿童的各种疾病、病理生理的变化与护理的关系,使思维和想象更加丰富,所学内容更加充实生动。

3.3在教学过程中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需要参加并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护理工作。研究表明,在近2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有关儿科护理学的内容,在专业务实中占13%,在实践能力中占16%[6]。应届中专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直接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能客观反映出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而儿科护理在执业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故儿科护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关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最新的动态,了解其人机对话的改革特点,积极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教师培训,在课堂中穿插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内容等。从而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儿科护理学的重难点讲解透彻并加以往年真题练习,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同时又可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重视,更好地将教学内容掌握。综上所述,为了让中职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卓有成效地掌握儿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达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并顺利通过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考试,中职学校在儿科护理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时刻紧跟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抓住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合理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尚晓娜,吕美娜,贡树基,等.《儿科护理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8(4):289-290.

[3]李金萍,胡国强,程甦,等.对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3);215-216.

[4]郑华,冯艳,顾忠强,等.直观教学法在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2):67-68.

内科护理学论文范文8

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09年开始与江苏建康职业学院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学生自愿报名,医院面试选拔,组建驻点教学班。从学院的2007-2012级高护专业学生中,每年组建一个驻点教学班,每班学生24-31人,年龄18-22岁。医院具备承担临床护理教学能力,开放床位1020张,有内、外、妇、儿等30多个业务科室,具备学生临床见习和实习条件。

2.方法

(1)通过双向选择,组建驻点教学班:

学院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医院再到学院向学生作医院情况介绍,学生与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组建医院驻点教学班。

(2)选拔授课老师,组建教学班子:

医院理论教学老师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热心教学工作,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护理老师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医疗老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临床护理带教老师热爱带教工作,工作责任心强,大专学历且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以上职称,为临床护理骨干,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个科室选拔2-4人,负责学生在第二学年理论期间本科室的临床见习和第三学年的临床护理实习带教。

(3)教学方法:

第一学年,学生在学院完成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计算机等)、医学基础课程(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药理、病理、病原生物及免疫、健康评估等)学习。第二学年,医院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医院完成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危重症护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临床营养、护患沟通、护理伦理等的学习。授课老师将理论教学与临床见习紧密联系,内、外、妇、儿科护理学一个系统的理论课授完,由授课老师选择典型病例进行床边教学。同时授课老师将该病例作为科内护理人员个案护理查房的病例准备,再组织学生和科内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学生通过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再到临床患者的观察,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制订基础护理操作临床见习计划表,将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专科护理操作根据各专科特点分解到各科室进行临床见习带教。第三学年,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根据学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习计划、实纲的要求,在医院各科室进行轮转实习;学生在各科室实习期间由具备带教资格的老师进行带教。带教老师与实习学生每日进行问答互动,出科时进行双向评价。同时,在整个实习轮转期间医院安排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跟踪带教,关心指导学生在各科室的实习情况。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我院36位老师参与教学自我评价,在院校合作办学与护理学科建设结合后,教学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责任意识、沟通交流能力、为人师表意识、课件制作能力、理论知识水平、教学重点的把握、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示范能力、教学活动能力、授课互动能力均明显提高。实施驻点办班后,护理人员考试合格率及护理质量提高,与驻点办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1.参与教学后老师的自我评价较高

教师在理论授课前须进行备课、制作课件,备课阶段需要全面掌握教学大纲的设置,熟知教材内容及相关知识体系;还须掌握最新的护理理念和专业知识,才有能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一些活动,如教学评比活动,邀请学院的专职教授参与现场点评,学院老师来院上公开课,使老师们的授课技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办班,培养了一批护理骨干,使她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知识水平等得到了提高。在医院每年新招护理人员进临床后必须纳入规范化培训,驻点班老师是护士规范化培训各阶段中进行理论教学与操作培训的骨干成员,他们的授课技巧在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为医院培养护理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护理学科发展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