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建设论文范例

慕课建设论文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1

该塑件为典型的薄壳零件,表面形状不规则,最大长度270mm,最大宽度52mm,最大高度15mm,主体厚度0.8mm,属于狭长制件。为了使上下壳体安装方便,内表面设计有隔板,并在隔板上开有许多内凹空孔的卡扣结构,构件不对称,且一侧前段有一个伸出的带有凹槽的凸台结构。整个结构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在构件表面的主体部分,为避开内部装配件的外伸而形成了窄筋结构。材料为上海普利特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牌号为PP+EPDM-T20的PP复合材料,该材料含有填充物,其流动性较好,易于成型。由于塑件具有侧面孔与侧面凸台结构,需要内侧抽芯或斜顶装置,考虑到塑件内部空间太小,因而选择斜顶装置。

2模流分析

2.1网格划分、诊断和修复

将Pro/E三维实体.PRT格式文件转换成.IGS文件输出,导入到MoldflowCADDoctor软件中进行CAD模型的检查、修复与简化,将小圆角等部分小特征进行简化。在MPI软件中,导入零件的UDM文件,对模型采用双面网格类型进行网格划分。

2.2浇口位置选择

浇口位置的设置要综合考虑熔体的流动、注塑件的外观质量、成型塑件的力学性能及模具设计制造等方面的因素。由于电池壳体的外表面是外观件,所以浇口不能设在外表面上。模流对最佳浇口位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塑件的中间深色区域为较佳浇口位置,考虑到塑件表面部分的窄筋结构可能导致其填充质量缺陷,拟采用三点浇口设计。为了使浇注系统受力平衡,结合塑件的结构、尺寸,拟采用一模两腔的模具结构。

2.3成型分析

根据最佳浇口位置确定成型方案,对产品进行成型窗口分析。材料推荐工艺参数范围为:模温30~70℃,料温190~240℃。设定注射时间为横轴,成型质量为纵轴。当分别调节模具温度为65.56℃和熔体温度231.7℃时,注射时间在1s附近,产品的成型质量最好,高达0.9125。区域2D幻灯片图,表示工艺参数对制品质量的影响,中间深色区域为首选区,范围越大表示工艺参数可调节范围越广,也就是说,在满足良好质量的前提下,工艺参数有足够调节的余地,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外界干扰造成的废品率。模具温度65℃,熔体温度为231℃时,注射时间为0.78~1.70s,都在首选区域范围内。综合以上快速充填和成型窗口的分析,在保证各项指标良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取模具温度为66℃,熔体温度为232℃。

2.4流动分析

对上述方案进行流动分析。熔接痕分布如图6所示,熔接痕主要分布在塑件侧壁,且数量不多,基本不会影响塑件质量。气穴主要分布在塑件分型面处,可利用成型侧壁内孔的侧型芯安装间隙及分型面将气体排出,不必在模具中添加排气槽。充填时间为1.414s基本可完成充填,该充填时间与图5的分析结果一致,刚好位于最佳充填时间范围内。

3模具总体结构

参考中小型模架的基本结构形式,由前述型腔的布局及成型零件尺寸要求,模具选用P3型,规格为450mm×550mm。根据模具尺寸,并结合模流分析得出的注射压力、锁模力等参数,选择螺杆式G54-S-200/400注射机,该注射机额定注射压力为109MPa,额定锁模力为2450kN,足以满足成型所需的注射压力和锁模力要求。塑件内侧用于装配的内侧孔,由于塑件内部空间不便采用侧滑块的形式,而且孔的数量比较多,所以均采用斜顶抽芯机构进行成型。模具工作原理:开模时,注射机开合模系统带动动模部分后移,型腔固定板8与脱模板10分离,使二级分流道从制品断开。然后动模继续移动,待移至限定距离即滑块和塑件完全脱开时,型芯固定板19拉动定距拉板33,定距拉板33带动脱模板10使流道的料脱出。然后凸模31继续移动,使其与凹模32分开。最后在注射机的顶出作用下,推动推板23,使推杆37与斜顶6、28一起向上移动,顶出塑件。合模时,在注射机的带动下,复位杆21使推杆37与推杆固定板3复位,然后凸模31与凹模32合拢,最后脱模板10与型芯固定板19合拢,准备下一个周期的注塑成型。

4结论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2

1)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

该课程相关教材理论知识抽象、知识体系庞杂,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另一方面,过度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觉得课程所学知识离实践很远,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材案例不完整。

传统教材难以容纳完整的案例,所选皆为虚拟案例,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使案例分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3)教师缺少项目管理实战经验。

该课程要求主讲教师既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高校教师往往理论基础较好、工程项目经验积累不足,授课常常照本宣科,很难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指导。

4)学生没有项目开发经验。

在校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多数没有参与过完整的课堂模拟项目开发,不易理解课程中的工程概念。

5)实践教学学时不足。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由此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完全通过书本和课堂掌握知识。实践教学一般安排18个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需要完成项目管理工具,还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新项目,既要从事项目分析设计工作,又要从事项目管理工作,还要学习项目管理工具的使用,难度非常大。

2理论加案例的课堂教学设计

在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势,以案例充实教学,增加知识面和信息量,使理论具有鲜明的应用特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以理论武装案例,彰显案例的科学性,令学生在应用中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2.1以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组织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

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内容框架及管理流程有多种版本,如美国项目管理学会推出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rojectmanagementbodyofknowledge,简称PMBOK)、英国商务部推出的受控环境下的项目管理(projectsincontrolledenvironments2,简称PRINCE2)、IBM提出的全球项目管理方法(worldwideprojectmanagementmethod,简称WWPMM)。该课程采用国内外最流行的PMBOK(第5版)组织授课内容,把软件项目管理的内容分为10个知识领域、5个过程组和47个过程。10个知识领域分别为集成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干系人管理;5个过程组包括启动、计划、实施、监控和收尾;授课时以4个核心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作为重点内容。以PMBOK指导授课内容既保证了授课内容的权威性,又能够与时俱进地适应项目管理内容的新变化。

2.2组织开篇案例

每章开始,教师都会安排一个与该章内容相关的开篇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些案例经过精心选取,尽量贴近实际。案例部分来源于教材,部分来自项目管理认证中的案例分析,每个案例都包括案例描述和问题两部分。在讲解项目管理的概念和技术时,学生可结合案例问题进行分析,学以致用,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结合CMMI认证展示实际项目资料

当以实际项目资料展示项目管理的实践成果时,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实际的、深刻的。在软件全生命周期的工程化管理和持续过程改进领域,软件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模型,在专业研究认可度和软件业界接受度方面都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作为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教师与学院软件开发团队成员一起准备进行CMMI3级认证,认证过程中积累的项目资料为本课程的项目展示提供了优质教学资源。

2.4认证考试试题操练

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由于不设报考条件,很受学生欢迎。它可用于以后职称的评审或者作为工作的敲门砖和晋级的阶梯,部分学生会考虑在学校报考软考认证。与本课相关的认证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步入工作岗位,学生能报考的与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相关的认证还有美国项目协会PMP(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国际项目管理协会的IPMP(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及中国的CPMP(Chinaprojectmanagementprofessional)认证等。教师在每个知识点讲授完毕时,辅以这些考试中的相关试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承接工程项目训练成果的实践教学设计

以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为指导,河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各专业在第六、七学期开设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一个导师负责带几个学生,完成从选题、分析、设计到实现的整个项目过程。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在大四找工作之前有了完整的项目实践训练。针对本课程实践学时少及学生缺乏项目开发经验这一突出问题,笔者尝试用承接工程项目训练课程来,组织实践教学。

3.1保留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的实践成果

软件项目管理开设在第七学期,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已经在工程项目训练课程中完成了项目的选题、分析及设计工作,可以把实践重点放在以前所选项目的管理工作中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有了自己的实际项目,对项目工程训练课程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促进。

3.2课外作业围绕所选项目设置

由于在课堂上有大量的案例分析和习题操练,学生不需要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巩固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可以围绕项目设置。比如,在项目集成章节,教师让学生准备项目章程(或模拟的项目合同)和团队契约;在范围管理章节创建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在时间管理章节利用Project提交项目进度计划;在成本管理章节对项目利用Excel进行成本估计与预算等;最终,学生能够提交所选项目的必要管理文件。

4结语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3

1.1课程内容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基础上,讲解现行建筑设计规范、不同类型建筑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通过具体的设计专题,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法。虽然土木工程专业房屋建筑学课程包含了关于建筑设计的知识,但内容只有4学时,而毕业设计环节中涉及建筑设计的环节为4-5周。如果没有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内容对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设计知识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那么学生将严重缺乏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完善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知识的内容体系。

1.2课程设置保证了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目前,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建筑学类的课程有建筑制图、房屋建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美术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较为独立,彼此之间缺乏关联性,缺少过渡和呼应。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开设可以将这些建筑类的课程统筹和协调起来,加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学习建筑制图和房屋建筑学课程,学生掌握了建筑制图的标准和要求、建筑细部的构造要求及浅略的建筑设计知识。在此基础上,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通过讲解理论性的设计原理和方法、进行具体题目的实践设计,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开拓视野、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能够独立地分析、解决设计问题。在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之后开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可以有助于学生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强化建筑平、立面设计,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准确的将设计方案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形,形成更直观的建筑表达效果,加强学生对空间的理解和组合能力。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学类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延续性。

1.3课程开设有助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工程设计领域,建筑、结构和设备是紧密结合的三个部分,建筑设计控制着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舒适度和建筑外立面的艺术效果,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实现建筑的安全和稳定,设备从水、电、空调三个方面来实现建筑使用的舒适度。这三个部分合作的好坏决定了建筑设计成果的优劣,因此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当掌握建筑设计和设备设计的知识,以实现三方在实施工程项目时能合作共赢。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趋势下,更加迫切要求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设计知识,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开设建筑方案设计课程有助于拓宽和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论素养,有助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的理论课时偏多,造成了学生实践设计课时偏少,从而无法实现老师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偏少,学生学习较为被动。同时,在实践课时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较少,很多学生都是闷着头自己做。2)、学生在实践设计中,不善于查阅资料,缺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设计过程中,任务书中只规定了每种房间的面积,房间具体的开间和进深尺寸要由学生确定。很多学生在确定房间开间和进深尺寸时,不考虑房间的使用功能,只凭空想随意确定,最后设计出来的房间完全无法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其实只要学生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房间的使用对尺寸的要求,并查阅相关的设计规范或建筑设计资料集,都能够确定较为合适的尺寸。3)、学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偏重建筑平面设计,忽略立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学生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建筑平面的设计,导致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建筑立面的设计。同时,由于缺少一定的建筑美学基础,学生设计出来的建筑立面比较简单、呆板。最终出来的图纸往往是平面设计达到了深度要求,立面只是在平面的基础上生成的,毫无美感可言。

3建筑方案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3.1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应该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偏重理论教学的思路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实践设计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教学形式由以老师集中的理论授课为主的转变为以学生进行多个专题的实践设计为主要内容,理论知识的讲授穿插在各个设计专题中。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下,老师角色由传统的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设计过程中的协助者、引导者,在学生完成各个设计专题的过程中一对一的辅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做具体的指导,启发和引导学生独立地解决问题;学生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学中的主体,能够主动地根据老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查阅相关资料、制定设计进度安排,并进行实践设计,最终完成专题设计的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一起合作解决问题。

3.2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中理论教学部分可采取启发式、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把握设计中的主要矛盾,选择可行的解决方法,寻找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分析、对比不同方案的优劣,为提高设计能力打下基础。参观加实例分析的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设计专题相关知识的印象。老师通过方案图片介绍多个相关建筑设计实例,研究其功能组织、立面细部做法、建筑形体与色彩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各个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其优缺点,不仅能够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设计专题,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除了通过图片展示开展案例式的教学,也可以将上课地点移至真实的建筑空间内,更直观地从功能设计、形态设计、空间设计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更直接的接触和感受建筑空间,并进行对比分析。

3.3教学内容应选择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设计专题,严格控制设计进度

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方案设计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从深度和广度上无法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相提并论,因此课程内容应以大量性建筑作为设计专题以培养学生具备建筑设计的基础知识。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行的建筑设计标准和规范最大限度的融入教学和设计中,不仅能够端正学生严谨和规范的设计态度,也能够培养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查阅规范的良好习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老师对设计构思的过程要进行层层控制,严格检查各阶段设计草图,以实现学生在每个设计阶段都能有所收获。为保证设计质量,老师要严格按照设计控制学生的设计进度,,学生的最终成绩也应涵盖学生平时的表现。

4结语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财务管理;线上教学模式

一、引言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均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发展,也成为时代必然。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逐渐被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所取代。2020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加速了课堂“教”和“学”模式的转变,课程讲授直接由线下全部转为线上。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老师需要转变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线上教学的开展。教学模式的转变,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一言堂,学生参与度低;教材枯燥乏味,更新速度慢;教师学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答疑机会少等一系列问题。在新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优化线上教学模式,保障线上教学效果,提升课程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外延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因此,论文以H大学的财务管理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互联网+”为背景,优化设计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线上教学模式,来克服现有线上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论文的研究,除了可以优化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外,还可以为其他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优化提供经验借鉴。

二、H大学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肺炎疫情,全国高校的教学活动均受影响,传统的线下教学被迫直接转为线上教学。H大学也要求全校老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开展云端教学。为了了解H大学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参考已有的文献,论文首先设计了相应的问卷,并以本学期选修《财务管理》课程的18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财务管理课程开展线上教学6周后,发放问卷。最终问卷收回174份,回收率为93%。

(一)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现状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整理后发现,在本学期开课之前,有85.6%的学生没有接触过线上教学,说明线上教学在H大学的应用范围不广,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经历线上教学。从学生对财务管理线上教学模式的评价来看,大部分学生认为线上教学模式新颖、多样,也比较认可财务管理的线上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的线下授课方式,线上教学的环境和角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环境的改变。由原来封闭空间转变为开放的空间,学生通过“腾讯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软件进入虚拟的空间课堂,不再有固定的桌椅。第二,教师和学生共同担当课堂的主角,不是教师一言堂,学生也可以担当课堂的主角,讲解自己的观点,参与课堂讨论。第三,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于线上教学内容发散、涉及面广,且学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课堂及其他有益的知识。

(二)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整体来看,尽管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比较认可,但问卷也反映出现有的教学模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不够充分。调查结果表明,大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课前预习时间不超过半小时,有22.5%的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只有11%的学生课前预习时间超过1小时。由于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使得学生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变低,且学生无法清晰地提炼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老师也无法进一步调整课中讲授的内容。第二,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较少。调查结果表明,有62%的学生均表示参与课堂互动的兴趣较低。除了受学生课前预习不够充分的影响外,老师教学设计的不合理也是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重要因素。第三,学生课后复习环节薄弱。在现有的线上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还缺少对课堂讲授知识点的复习,使得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不够牢靠。

三、“互联网+”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的优化

财务管理是经管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因此,如何确保课程的知识体系完整、系统,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当前的线上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中均存在不足。为了克服现有线上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论文以“互联网+”为背景,利用不断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构建起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线上教学优化模式,以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来看,财务管理课程的线上教学模式包括三个部分:课前的学生自学和答疑、课中老师的教授和师生互动以及课后复习和答疑,具体可如下图所示。

(一)课前准备阶段

在课前准备阶段,老师需要根据学习目标,从智慧树、大学慕课等平台上的慕课资源中来选择适合学生的资源,或者根据需求,自己录制视频,并将相应的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提前到教学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于学生预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老师需要在平台中设置专门讨论区,进行答疑。同时,老师需要根据线上讨论的内容以及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使授课更具有针对性。另外,为了保证课前预习的质量,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老师通过查看学生学习课程资源的完成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给出相应的分数。如果学生在课前能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且完成作业的质量较高,则可以得到全部分数,否则会被扣掉相应的分数,从而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起到约束作用。

(二)课中授课阶段

课中授课阶段,是决定线上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互动,凸显学生的参与感,课中授课阶段,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环节。第一环节,老师利用15-20分钟时间,通过教学平台和移动设备来点评课前的任务、讲解课后作业等内容,并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课前所学知识点。第二环节,老师利用20-30分钟时间,讲授学生反馈的共性问题和本节的重难点问题。第三环节,老师利用20-30分钟时间,通过平台新的课堂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内容,课堂任务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方式进行,并以抢答、举手或者小组汇报等形式进行回答。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利用15分钟左右时间,将当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并与前后章节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当然,每个环节时间的具体安排,可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三)课后学习阶段

课后学习阶段是巩固学习效果的关键。课后学习主要包括学生的自主复习、反馈课堂中没理解的内容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等内容。在课后学习阶段,除了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继续反馈仍旧存在的问题外,还需要学生做好课程知识点的总结和思考。对于总结和思考做的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在平台当中进行和共享,形成示范效应。

四、保障“互联网+”背景下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的措施

为了确保优化后的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可以得到顺利的执行,还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措施。据此,论文从多个维度来提出保障财务管理课程线上教学模式顺利执行的措施。

(一)加强慕课资源的建设

高质量的慕课资源是线上教学的基础。目前,线上课程所利用的慕课资源包括自建和购买。虽然自建慕课资源投入的时间和资金较多,但是自建慕课已势在必行,因为购买慕课资源的成本较高,自己的老师也没有得到锻炼。因此,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体现教学的一致性,授课教师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加强自身慕课资源建设,为线上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题库资源的建设和更新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难点问题,巩固教学效果,老师也需要加强财务管理题库资源的建设和更新。尤其是在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的背景下,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学习都需要大量运用到不同的财务管理试题,因此建设题库资源,并且更新题库,才能较好地保证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举一反三。

(三)重点关注学习效果差的同学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较多计算,而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是有区别的,因此老师需要重点关注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否则,开展线上教学一段时间后,学生将无法参与课堂设计的环节,产生失落感。线上教学模式则变成学生们“开小差”的工具,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四)定期开展师资培训

老师是线上教学的主导者,课程整体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和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保障线上教学的效果,学校需要定期对老师进行培训,使老师更好地掌握在线教学方法的技巧。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名师,为教师们讲授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如何在学生讨论环节当好主持人,如何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具体设计问题;也可以定期举办研讨会,让授课教师在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的上课经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罗映红.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19(12):48-55.

[2]周谦.民办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探究———以武汉学院为例[J].财会通讯,2019(31):50-53.

[3]张咏梅,王悦.财务管理教学研究文献梳理及瓶颈突破[J].财会通讯,2018(10):35-37.

[4]夏庆利.《财务管理》翻转教学实践及思考[J].财务与会计,2017(3):46-47.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5

[关键词]专业英语;化学;教学改革;慕课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交流日趋频繁,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1]。化学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我国化学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需要培养更多化学化工领域的国际化人才,这对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课程的教学,为其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化学专业英语不仅要增强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和拓展国际化视野,还应该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化学专业英语的传统教学受到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的限制,教学效果较差。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化学专业英语进行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自主学生能力和实践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

化学专业英语是化学类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以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为基础[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然后能够熟练的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和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翻译和简单科技论文的英文撰写,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4]。因此化学专业英语具有几个特点:(1)专业词汇多。化学专业词汇较为丰富,构词复杂且具有特殊的构词方法,还具有较多的词类转换,需要学生单独记忆,为学习带来较大困难。(2)特殊的时态和语态。化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为了客观准确表达实验现象,常常使用大量的过去时和被动语态,且没有第一人称出现,给入门学习者较大的困惑。(3)长句难句多。在英文科技文献中,常常采用后置定语和多重修饰的表述,因此不能逐词逐句翻译,要以整体理解语句为主。(4)内容广。该课程知识面广,涉及四大化学领域知识,需要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难度大[5]。

1.2化学专业英语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专业英语传统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方式单一。化学专业英语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关注专业词汇、语法和翻译的讲解,常常采用“一言堂”式的翻译教学法,既由老师带领学生对教材逐字逐句的翻译,然后讲解句中的专业词汇以及语法的应用。(2)学生的积极性较低。由于教学方式单一,导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枯燥,课堂上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最终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比较差。(3)师资力量不足。化学专业英语课程是英语课和化学专业课的结合,需要具备多种专业课程的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由化学专业教师承担。但化学专业教师本身的英语水平往往参差不齐,而专业英语教师又缺乏化学专业知识,无法很好地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因此造成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学水平有待提高。(4)知识体系陈旧。部分教师英语水平不足且脱离科研一线,只能教授教材内容,很少涉及学科前沿方向科技文献的讲解,达不到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的要求。(5)考核形式单一。传统的考核方式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只注重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的监察,并不能全程考核学生的学习动态,导致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

2基于MOOC的化学专业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针对化学专业英语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慕课理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激发学生积极性,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2.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

化学专业英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填鸭式”教学,即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气氛枯燥,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落,教学质量差。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授课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慕课理念,选取合适的在线课程平台建立在线课程。教师要充分利用在线平台,合理组织视频和PPT等资源,设置适当的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在线测试、网上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课程要点,对于存疑问题,课堂进一步求解。通过课后作业和在线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线下教学,既要兼顾解答学生线上的存疑问题,更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小组学习模式[6],5人左右为一组,每组自我选择一个和化学相关的课题,完成5分钟左右的学术报告。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组织分工、文献检索、内容组织、PPT制作和PPT报告展示等环节。这一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技文献检索能力、知识凝练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针对大部分同学本科学习结束后选择继续读研深造,开设考研英语模拟面试环节。这一课程环节,每个人为一个独立单位,完成3-5分钟研究生复试英文自我介绍。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英文写作能力和英语表达能力。

2.2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授专业词汇的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在线课程平台,整合与化学专业英语内容相关的PPT、音频和视频等信息,例如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演讲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TED演讲视频等,将其内容整理上传至在线课程平台,设置为课前拓展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大四进行的本科毕业论文,涉及到英文文献的检索、阅读和翻译,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锻炼学生的英文文献检索能力、科技文献阅读和翻译能力。每周布置一个科技文献检索任务,每两周选取1篇学科前沿代表性英文科技文献,进行精细阅读和翻译练习。毕业论文阶段还涉及到毕业论文的英文摘要撰写,因此锻炼学生科技论文摘要的撰写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在前面英文科技文献阅读和翻译的基础上,一学期布置2~3个英文摘要撰写任务。

2.3提高教师素质,优化师资队伍

教师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各种在线课程平台,取长补短,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线上授课方式。鉴于大部分青年教师具有出国经历且在科研第一线,具有较好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良好的国际化视野,应当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参与到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中来,这样既可以保证教师队伍的专业英语水平,又有利于让学生接触专业前沿方向,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4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只关注期末卷面考试结果,不仅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更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基于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采用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合理设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平时成绩应该包括课前线上预习情况、小组PPT报告展示、英文自我介绍、文献翻译和摘要写作等方面。期末成绩要体现专业词汇的掌握情况、长句难句的翻译能力、汉译英的能力以及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等方面。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能够有效调动广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还原学生真实的成绩,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慕课理论的引入,对当前传统教学模式起到了有效的补充作用。基于慕课理念,开展化学专业英语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进而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必将进一步推动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松妮.化工专业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J].粘结,2019,12:173-176.

[2]刘克明,金莹,盛晓春,等.慕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江西科学,2019,37(4):605-608.

[3]尹晓燕.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方法之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157-158.

[4]薛云珊,成伟唯.信息技术辅助化工专业英语教学[J].广东化工,2017,44(23):150-154.

[5]王剑,郭琳琳,王洪玲,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化学化工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4):229-230.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慕课;地球科学;教学要求;教师评价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以视频为媒介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引发高等教育领域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某些专家预言:“慕课将颠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未来的选择就是当讲师还是辅导员”[1],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本质上仅仅是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并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2-3]。那么,对于基础自然学科,尤其是教学目标性强且注重课堂教学、实验与野外教学结合的地质学课程而言,任课教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高校管理部门又如何有效实施教师考核评价是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地质类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体会,从教学管理和高等教学改革需求角度,提出理解上述问题的几点思考,促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

一、新型教学模式发展历程和现状

在现代“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并已进入到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从这些新型教学模式产生时间和发展演变关系来看,翻转课堂产生时间最早,其推广和影响的范围也最广泛,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传播载体而衍生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而慕课是新近涌现的以增强知识传播性为特点的视频教学模式[4]。相对于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言,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教育民主化的进程,是课堂教学多元化改革的体现,从翻转课堂到微课到慕课的演变过程体现了教学模式的继承、创新与深化。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时代到来以2011年12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首创立的Coursera、edX和Udacity三大网络学习平台问世为标志。目前这三大平台已吸引超过100所世界知名院校加入,提供2000多门课程免费在线学习,并且不受学习时间、空间和学习者身份限制,使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世界范围内优质课程资源[1]。国内慕课平台后来者居上,尤其以教育部“中国大学MOOC”和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最具影响力。慕课采用“微视频”(即微课)教学形式逐步推进,每段视频长度8~15分钟,对应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块,利于集中学生精力保证学习的有效性。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家通过观看网络平台下载的知名院校讲课视频(微课或慕课资源)完成学习,回到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答疑解惑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2]。自2001年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以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被高等教育机构和大众广为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探究性学习”为导向而区别于早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接受性学习”,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的新内容,围绕预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听取教师讲解或与教师讨论达到教学目的。慕课的推崇者强调这种MOOC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是对“接受性学习”模式的翻转和颠覆[1]。事实上,真正意义的“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讲授课程之前由学生通过课前自己研修完成,而“慕课”模式则是学生预先在家听教师讲解,学生不用自己探索研究,教师已经把知识体系进行了结构化分解,教学疑难点和重点也进行了强调,学生只需通过反复练习巩固就可以完成任务。由此可见,慕课翻转的仅仅是教师讲课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翻转“接受性学习”的本质[2]。很多课堂教学试验表明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率[3],微课课堂通过教师插播“微视频”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对教学疑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而此时教师则站在一旁与学生共同看屏幕讲解,俨然由教学主导者变成了旁观者,将导致整个课堂单调乏味、教学兴趣降低。课堂教学也不应只作为答疑解惑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知识点讲授和与学生辩证讨论启发学生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思想,引导学生专业素养和学科思维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追求之一。

二、地质学科特点及地质学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地质学是以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以及各圈层的过程与变化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的基础自然学科,通过认识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和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两个方面为人类社会服务[5]。以这两方面任务为导向,地质学衍生出了研究地球物质组成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物理性质和物理运动的构造地质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地质历史与地球演化的古生物学、地史学、地层学和古地理学,以及研究地球资源分布规律与找矿勘查的矿床学、区域成矿学和矿产勘查学等多个学科群。相对于其他学科,地质学课程更加注重课堂教学、实验与野外教学的结合,野外实际观察和测量是开展地质工作的基础,很多地质学概念与模型都是在地质现象的观测和认识之上,结合室内分析测试与理论模拟而形成的。综合性强是地质学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以矿床学为例,一个矿床的形成是地质作用化学过程、地质作用物理过程以及地质作用的历史演化等多方面的综合产物,不仅涉及地质学各类基础学科,还需要结合采选冶技术、矿业经济与市场等多方面因素[6]。我国地质类慕课近几年得到较快发展,清华大学“地质学与工程地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晶学与矿物学”和“周口店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沉积相分析”等慕课相继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慕课平台推出,受到学习者的青睐,如清华大学2015年秋季开设的“地质学与工程地质”慕课就有1.4万人报名参加了学习。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在原有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基础上,开展了“矿床学”“地球科学概论”和“构造地质学”等地学主干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推广应用[7],由该校学生自主开发的“地学导航”手机APP(Android版)将地质专业主干课程理论知识、典型地质现象照片、视频等数据建立数据库供大众查阅,取得较好应用效果[8]。丁明涛等[9]分析了慕课背景下“灾害地质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肖震霞等[10]探讨了地质类课程MOOC设计,初步设计了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慕课课程建设时间表。总体上,地质类慕课课程建设数量偏少,这可能与地学慕课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野外教学过程及实验、实习教学等导致建设成本较高直接相关[8],也可能与地学知识体系庞杂、综合性强等特点造成教师课程内容难以选择、讲解深度不好把握[7-10]等多种因素有关。尽管如此,我国地矿类院校正在着力推进地质慕课建设和推广应用,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年将建设“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基础”“海洋地质学”等地质相关慕课课程。

三、对地质专业教师教学的要求

“互联网+”背景下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无疑在某些方面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正如很多学者所强调的慕课可以作为一种网络资源,为公众提供了免费在线学习的教育平台、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但慕课不能完全代替传统课堂教学、翻转课堂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翻转[2-4]。这种“双刃剑”教育环境下,对地质学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1)任课教师要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通过相关期刊文献、图书和网站学习和了解新型教学模式,取其所长、避其所短,既不能盲目追风也不能完全排斥;同时要与本校或兄弟院校学科组教师开展研讨,积极探索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能性,并主动参与地质慕课的试验研究和课程建设。(2)由于慕课发源于国外,国际一流高校优秀教师的地质慕课多为英文授课。这对任课教师的专业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可通过到国外访问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撰写发表英文论文等多种方式提高自身专业英语水平。(3)随着更多地质学慕课建设和开放,学生能够很轻易地通过网络找到内容相同、学习时间灵活的免费课程,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了学生选择课程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积极学习和参考世界一流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讲课思路,并积极将优秀的教学素材(如典型地质现象照片、地质素描图等)吸收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并尽可能将知识点设计有故事感,做好教学设计。(4)授课形式,针对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设置随堂测试、主/客观题作业、分组讨论、同伴互评,让学生融入课堂,利用有限学时高效率完成课堂理论教学环节,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5)地质类课程的教学应该高度重视野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于抽象、复杂的地质学概念(如矿床、矿体、矿石和脉石等),更应通过现场的实地观测加深理解,“野外综合认识实习+课堂教学+课件野外实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教学模式[6]。任课教师应通过减少课堂理论教学课时,而增加实验和实习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质学相关概念和原理;在指导学生野外实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自我观察和思考的氛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四、对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启示

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在引发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教师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不断完善。首先,从教育理念角度,教学评价体系应该由关注“教师教了什么”积极向“学生学会了什么”转变。其次,备课作为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背景下慕课更应该被提倡和重视,教研室和学科组可以通过组织学期抽查教学内容、跟踪教师教学计划实施、举办教学竞赛等方式考查教师备课情况和备课技能。再次,在教师评价中应注重奖惩性和发展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奖惩性评价对教师具有直接激励作用,而发展性评价则能够通过较长时间的考察建立各个教师的教学质量变化轨迹,以此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最后,多元丰富教学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求各高校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针对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通过由听课学生、教务处、人事处、督导、任课教师、学院领导、同事7个主体的问卷调查和试题测试等多种方式针对授课教师开展授课前、授课中和授课后3个阶段的评估,在“评价—修正—再评价—再修正”模式下构建出可量化的、易于操作的动态教学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宣葵葵.美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s):特征、影响及争论[J].高教探索,2014(6):71-74.

[2]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3]逸名.“翻转课堂”并没有真的把课堂翻过来[J].教师博览,2015(4):14-17.

[4]马天魁.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教育模式变革研究—以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为例[J].大学教育,2015(4):14-17.

[5]汪新文.地球科学概论[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6]薛春纪,孙祥,王建平,等.“矿床学”课间野外教学实习及基地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4):35-37.

[7]任云生,金锦花,丁清峰,等.地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教学方式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1):22-24.

[8]楼仁兴,裴尧,王晰,等.“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地质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2):29-31.

[9]丁明涛,滕佳昆,颜竟.基于慕课背景下的高校“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6,25(1):21-24.

慕课建设论文范文8

[关键词]科研设计写作;药学综合实验;融合性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019年9月29日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第四条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并延伸到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一流课程、发展智能教育、严格教学管理等措施来提高课程质量。其中打造一流课程提出要“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的打造对推动课堂教学革命、提升课程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科研设计写作》与《药学综合实验》是南京中医药大学面向高年级药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限选理论课和必修实验课。两门课程进行融合性授课,一方面理论知识可以在实验课程中得到实践,另一方面实验操作又能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动力。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加强了本科生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培养。2020年初国内爆发病毒疫情,为了减少人员聚集,教育部下达通知推迟本年度春季学期开学时间,并倡议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停课不停学”。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探索借助学习平台融合两门课程,实施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理解所学并能够学以致用,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目标。

1《科研设计写作》与《药学综合实验》融合教学的目的

《科研设计写作》是药学类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为本科生在大四学年开设了该课程。课程以实例方式介绍科研设计的整个流程,并选择适当的实验课题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在前三年所学知识基础之上,开展相关科研选题设计能力,掌握课题设计基本要求[1]。大学生学习注重个人兴趣,会通过衡量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决定其对学习的重视程度。部分学生旨在大二就主持或参与过科研设计实践,而一些同学从未参与过,从而导致对课程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距大。且该课程与药学本科生大一至大三所学过的其他课程的相关性不大,知识体系相对比较独立。所以有必要帮助学生了解科研设计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并结合即将开展的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等工作,强化学生科研设计与写作的能力。《药学综合实验》是我校药学专业学生的必修实验课,同样在大四学年开设,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药品研发过程中的问题,锻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培养一定的科研思想和实验操作能力[2]。与大学生科创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有老师指导不同,该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设计,同时也要求学生和教师用一定的学时来完成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学习实验方法、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及撰写规范的研究报告等教学内容,共同达到教学目标。整个过程中,都会涉及到《科研设计写作》的内容:在项目选题阶段涉及到科研设计的思路和知识,在完成实验阶段则需要用到科技写作的规范和知识。故而将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利用科研设计与科技写作的基础,是提升《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线上线下教学措施与实践

2.1《科研设计写作》“完全线上”授课。本学年《科研设计写作》课程在春学期开课,因疫情,学生未能返校,因此“完全线上”授课,采用网络在线课程平台+在线直播平台+传统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方式[3]。课程把优慕课平台为基点,利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资源,以腾讯课堂为主要直播软件,采用传统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课程资源经优化后上传至优慕课平台: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在平台“基本信息”模块中体现;“单元学习”模块植入授课PPT,主要有:如何进行科研选题与设计,科研选题的类型、选题原则、科研设计相关知识,常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介绍以及中英文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科研项目分类及项目申报;其他教学辅助材料,如世界上最牛论文与科学家逸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项目申请书、胰岛素的发现史、紫杉醇的结构改造等科研实例及故事以文本或视频形式上传至“课程资源”模块。为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每次直播课前在线测试,QQ直播课中一次在线测试,课后再一次在线测试,线上的3次测试可以让学生深化对知识单元的了解,同时教师可掌握学生对知识单元的理解程度。此外,为了弥补不能面对面答疑的短板,建立了学习群,线上给学生答疑辅导。在优慕课平台布置作业,教师可以批改作业,学生可以自主学习[4]。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在全国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中指出:“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青少年身心健康,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适量和教学时长的适当”。《科研设计写作》QQ直播课控制在1小时,将知识单元精炼浓缩,教学过程中应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开展课堂思政,如结合全国抗击肺炎疫情的实例,融入爱国理念,引导学生体会到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在科研选题与设计知识单元,笔者以病毒疫苗研发为例,阐述医学科研选题的需要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效益性原则,科研设计的对照、随机、重复原则。此外,融入敬业理念,例如,中国科研工作者从1月初开始,分离出病毒活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经过认真的核对之后,12号向世界卫生组织共享病毒全基因组的序列,并在有关的全球数据共享平台,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科学家开展的研究、诊断试剂的研发、药物的筛选和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条件[5]。量化形成性评价指标,以优慕课平台学生登录时间、作业成绩、测试成绩、小组互评成绩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作业、测试和小组讨论内容包括:撰写一份药学专利、提交一份简单的科研计划书、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研究设想及研究结果等。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中教师评价占比40%,小组互评占比10%,考查内容为依据教学目标,结合即将开设的《药学综合实验》课程,布置“阿司匹林的合成、质控、制剂及药效评价”的实验设计任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并进行分享交流。

2.2《药学综合实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药学综合实验》课程内容包括:药物化学自主设计性实验、药物分析自主设计性实验、药剂学自主设计性实验和药理学自主设计性实验共计四个模块[6]。在以往的线下实验教学中,实验前,带教老师会提前与学生沟通,安排各模块实验的具体时间、实验要求、注意事项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模块内容先进行实验设计,确定实验方案,撰写预习报告。实验过程中,以引导学生为主,全程监督操作过程,确保学生实验安全。实验结束后,再安排学生按模块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最后将四个模块的实验报告整合形成总的实验报告。这种线下实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在实验方案的确定过程中,学生和老师的沟通时间不足,部分同学主动性不强,实验时照搬文献资料,不能对实验方案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2)实验报告的写法沿袭了常规实验的格式,且把完整的实验内容割裂成四个部分,每个模块一份实验报告,内容也大同小异,无法体现综合实验的连续性、完整性。与前期《科研设计写作》课程融合,利用科研设计的思路和知识、科技写作规范知识,可解决上述问题。本学年《药学综合实验》课程为秋学期开课,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学生已返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措施。线下实验操作前两周,带教老师在优慕课平台实验操作微课视频、基本仪器操作视频等教学资源,同时实验教学任务和线下实验操作时间安排。学生通过预习教学资源,修改完善《科研设计写作》考查内容,形成的实验方案上传到教学平台“答疑讨论”版块。师生在平台内或学习群互动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对线下实验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分析。此过程中开展课堂思政,融入法治、诚信理念,引导学生知法守法敬法,不弄虚作假,讲科研诚信。在线下实验操作环节,带教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必须时刻监督学生操作,将学生实验安全放在第一位。各实验模块带教教师之间要随时沟通实验进度,保证实验进程顺利。实验结束后,学生按模块对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并将四个模块的实验报告整合到一起形成总的实验报告,上传至教学平台。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30%)、实验原始数据(20%)和综合报告(50%)给予综合评价[7]。课堂表现不单单包括线下实验操作的部分,还包括线上实验方案形成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正确度。例如带教老师根据合成部分的原理,提问阿司匹林原料药的特殊杂质是什么?如何鉴别其特殊杂质?这就要求同学对合成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只有掌握药物分析的知识内容,才能很好地回答问题并提出实验构想。综合报告要求学生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立项依据、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及讨论、参考文献等等,引导学生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讨论,以便寻求更好的实验方法。重视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格式及近5年的文献追踪,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及综合能力。

3存在问题与展望